第50章 宝兴局(1/1)
张浦睿抱拳道:“不好意思,让三爷和图爷久等了,我这刚在大堂上验完了尸,做了笔录。明大人让我带两位先去勘验一下尸体。咱们走吧。”
因刑部一众官员都嫌死尸晦气,明山只能让刑部的仵作张浦睿带他们查验尸体。
穆松筠与图善跟随张浦睿穿过了刑部的二门,二门之外为司务厅。一旁南夹道内为江西、贵州、督捕司等九司所在。江西司稍北的位置为崔督所。
张浦睿边走边向两人介绍刑部之内情。
“这内阁、刑部、督察院各署虽各有大门大堂,而办事之所无不狭隘,皆以数十人聚在一室,刑部司堂简陋尤甚。”
穆松筠暗想看来老师富俊说的没错,这事物之繁,惟六部为甚。六部之中,尤以户、刑二部为甚。户、刑二部分十八司,其余四部皆四司。这刑部衙署有十七个省命名的清吏司及督捕清吏司,还不算清档房、汉档房、当月处、秋审处等处。
图善一时来了兴趣,道:“张老爷,这些死囚都是从这儿拉出来直奔菜市口吧。”
“不错,咱们这儿的死刑犯人都是冬至到七夕这几天天不亮从我们这儿西门提出来,一路向西直奔宣武门,过了宣武门再走一里地,就到了菜市口。刽子手管这个叫出红差。”
这时图善忽然发现这刑部衙门哪里不对。
“张老爷,我看咱们这刑部的衙门口为何无匾额呀。我去过理藩院和其余五部的衙门口,这几个地方可都有匾额。”
“二位大人有所不知,我们刑部有个四无之谚。”
“何为四无?”
“门无扁、堂无典、官无钱、吏无脸。这门无扁指的就是我们刑部衙门口没有匾额。”
“这到底是为何。”
“据部里的老人说当年世宗雍正爷派人偷偷取了刑部衙门口的匾额,部臣都不知。一日世宗问及我部官员是否有匾,部臣答曰有,结果圣上命人取出,说匾额在此久矣,尔等未曾发觉,可知未入署久矣。从此我们部的官员便以此为戒,勤于入署办公,以免文牍积压与案件延滞,对周遭也要洞若观火。”
这时穆松筠突然想到大厅的匾额,于是便问道:“那这大厅的明刑弼教四个字也是世宗雍正爷所赐的?”
“不错,这春秋时期掌刑狱的官为司寇,咱们孔老夫子就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雍正爷说司寇掌邦禁,明刑所以弼教也,必轻重咸宜,始成协中之化。慎守尔典,钦哉呜呼。所以我们这大厅也叫大司寇法堂。”
图善道:“我听说咱们各部衙门口都有禁忌,咱们刑部掌刑狱,应该禁忌颇多吧。”
“我们这清吏司,以各省命名,其中以顺天司与直隶司禁忌最多。”
“此话怎讲。”
“顺天司的中门,终年扃闭,司务厅每日必以纸黏之,如稍漏缝,则奏章必受处分。而直隶司向不设公座,设则必兴大狱。所以我们都说这奉天无缝,直隶不直。”
图善叹道:“这刑部竟然这么邪性。”
“您二位看这两座大狱没?”
顺着张浦睿的手,穆松筠发现二门外西南、西北二隅为两座大房子。
“我们管这叫南、北所。据说这北所围垣东的大榆树为明代的杨继盛所植,也不知是真是假。”
明朝杨继盛曾因弹劾奸臣严嵩被下了大狱,穆松筠道:“怪不得这榆树看着有一股高洁之气。”
张浦睿指着前面说道:“朋大人的尸首就在南所后面的停尸房。
在南所的停尸房,穆松筠终于见到了朋楚多尔济的尸首。
“张老爷,您给朋大人勘验尸体的时候,有何发现。”
张浦睿从身上拿出一个小册子,此为昨日他勘验尸体的填尸格。
“昨天我前往惇王府勘验尸体,发现死者尸首浮肿,口鼻前可见白色沫子,血坠(尸斑)多呈淡红色,气道内有井水,符合一般溺死的症状。”
穆松筠用手指点着脑门说道:“那死者生前是否有饮酒。”
“这需要解尸,而且无论他是否有饮酒,都不影响他是溺死的。况且这塞北诸部的人水性都不好,即使不饮酒,只要跌落井口,生还希望也不大。”
“所以您觉得这朋大人定是溺死的?”
“这朋大人之死问题不在是否溺死,而在到底是不慎跌落,还是被人推下,亦或是自溺而亡。”
穆松筠对图善道:“看来这朋大人确实是被溺死的。我们可能需要返回王府,去盘问一下当晚值班的包衣和太监的情况。”
“多谢张老爷,我们先回去了。”
“二位慢走。”
张浦睿忽然叫住了两位。
“虽然这尸体的死状并无特殊之处,但在此之外我却有个新发现。”
“张老爷请讲。”
“几天前我见过此人。”
“什么?”
穆松筠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张浦睿以为穆松筠没听清,于是又重复了一遍。
“您在哪儿见的朋大人,当时是何情形?”
“大约是三、四天前,我刚领了工食银和俸米,找到了一家碓房,就在碓房碰到了朋大人。与他在一起的有两个人,一个人身着旗人装束,另一个人一看同他一样,也是蒙古王公的打扮。”
“碓房?”
图善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所谓碓房便是京师中经营舂米的场所。
有清一代旗人兵丁每月有固定的粮饷,而朝廷给旗人提供的粮食主要为稻米。为了让旗人兵丁在军中无后顾之忧,朝廷有意将普通旗人兵丁的粮食定额规定高一些,以便兵丁可以养家,将余粮变卖。甚至最低的步甲每年领取的粮食也有二十二斛。然而众多八旗将领驻防在京师,每年所食的大米耗资巨甚。
京师中官家的大米主要来自南方的漕运,包括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提供的大米。当时漕运的粮食由运河运抵通州以后,就按照大米的成色归到不同的粮仓储存。其中八旗王公享用的自然是成色最好的大米。而广大普通的旗人兵丁所领取的大米成色不佳,往往需要舂米才能食用,因此主要为中下层旗人舂米的碓房就应运而生了。
京城凡胡同内,有开设碓房、米铺之山东人,常收揽旗人每季关领之好米,谓之碓细。因此这经营舂米的场所就叫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