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五代十国演义 > 第九十九回 杨光远贪利噬人 徐知诰建唐代吴

第九十九回 杨光远贪利噬人 徐知诰建唐代吴(1/1)

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七月。

张从宾进攻汜水关,巡检使宋廷浩力战殉国。宋廷浩乃是唐庄宗李存勖的女婿,尚唐庄宗女义宁公主,生子宋偓,年十一,以父死事补殿直,迁供奉官。

唐、五代时,与公主结婚,不叫娶公主,而叫“尚公主”,表示高攀的意思。

范延光又书写密信,封装于蜡丸,派间谍四处投递。

右卫大将军尹晖,原来担任侍卫亲军严卫步军左厢指挥使,在凤翔时投降李从珂,霸占王思同家产,后来又怂恿刘延朗杀死王思同。事见第九十四回。王思同乃是石敬瑭爱将,石敬瑭入京,第一个就杀死了刘延朗。

这时尹晖自然失意,仅仅在汴京禁军中挂个虚职。

摸金校尉温韬(又名温昭图、李彦韬、李绍冲),早已在九年前就被唐明宗处死,其子温延濬(音俊)、温延沼、温延衮都住在许州,仍然是大户人家。

右武卫上将军娄继英与温延沼是儿女亲家,也在汴京。

尹晖、娄继英遂与三温密谋,三温在许州召集部众,得一千余人,计划先夺取许州,再北上进攻汴京,尹晖、娄继英在汴京城内里应外合,一举攻占汴京,迎立范延光。

当时,全国各地,呼应范延光、张从宾的,此起彼伏。后梁、后唐两朝的失意政客、军阀,全部都蠢蠢欲动。

晋高祖戎服戒严,密议逃往晋阳。石敬瑭去年夺位时非常踊跃,即位后却变得胆怯,这没有别的原因,仍是富贵误人。光脚时不怕穿鞋的;穿上鞋了,却又怕别的光脚的。

桑维翰叩头苦谏道:“贼烽虽盛,势不能久,请少待数日,不可轻动!”

晋高祖乃止,下诏说:“范延光故意制造证据,诬害忠良,自今以后,凡是捕获范延光的间谍都有赏赐,并立即把间谍诛杀,但对其藏在蜡丸里的密函,一律当场焚毁,不必查看内容,也不必奏报。”

尹晖、娄继英策反禁军时,被人检举,尹晖投奔吴国,半路被杀。娄继英仓皇逃奔许州。

忠武(许州)节度使苌从简早有防备,下令全城戒严。三温乃不敢举事。

温延濬欲杀娄继英以自保,被温延沼阻止。于是一起投奔张从宾。娄继英恨温延濬欲杀自己,鼓动张从宾,竟将三温全部杀死。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白奉进,率军进驻滑州,与义成(滑州)节度使符彦饶分营驻扎。军士有趁夜掠夺,白奉进派兵抓捕,共有乱兵五人,三人系白奉进部下,二人系符彦饶部下,白奉进下令全部斩首,然后才通知符彦饶。

不料,符彦饶护犊子,并因白奉进不先打个招呼,觉得受到冒犯,非常不满。

白奉进乃率数骑至符彦饶军营,道歉谢过。

符彦饶道:“军中各有部分,将军奈何把我滑州的军士,擅加诛杀!难道不分主客么?”

白奉进也是个粗人,不禁怒起,便勃然答道:“军士犯法,按律当斩,我与大帅同为朝廷的大臣,何分彼此!何况我已向你道歉,大帅尚不肯解怒,莫非欲与范延光同反么?”

说着,拂衣竟去,符彦饶也不挽留,由他自去。

偏帐下士兵大声呐喊,持刀突出,竟杀死白奉进。

白奉进所有随从骑兵,仓皇逃脱,边走边大喊大叫。

诸军都穿上铠甲,拿起武器,喧噪不停。

奉国军左厢都指挥使马万,禁止不住,意欲参与作乱。巧遇右厢都指挥使卢顺密,率兵出营,厉声对马万道:“符大帅擅杀白将军,必与魏州通谋,我等家属,尽在大梁,奈何不思报国,反欲助乱,自求灭族呢?今日当共擒符大帅送给天子处置,立大功,军士从命有赏,违命即诛,何必再疑!”

马万纠结不答,部下却还有数人,呼跃而出,被卢顺密麾动亲军,当场擒获几人,斩首示众,余众才不敢动。

马万只好依了卢顺密,与奉国军都虞侯方太等,共攻牙城,一鼓即拔,擒住符彦饶,令方太等解送大梁,石敬瑭也不加详查,下令将符彦饶斩首,只是不追究其兄弟、家属。

即授马万为义成(滑州)节度使,取代符彦饶。卢顺密为果州团练使,方太为赵州刺史。

果州属于蜀国,因此卢顺密这果州团练使,只是个空头支票,也就是享受这个待遇罢了。

魏府四面都部署、侍卫都军使杨光远因为滑州变乱,急自白皋奔赴滑州城抚慰,途中,部下士卒欲推杨光远为皇帝。

杨光远怒叱道:“天子岂你等贩弄物!前者在晋阳时向契丹乞降,迫于走投无路,今又欲改图,乃真是反贼了!”士卒始不敢再言。

及抵滑州城,已是风平浪静,重见太平。乃奏请滑州平乱情形,归功卢顺密。

石敬瑭这才了解到卢顺密的功劳,任命其为昭义节度留后。

却说晋高祖因魏、孟、滑三镇接连叛乱,不免惊惶,遂向刘知远问计。

刘知远道:“陛下前在晋阳,粮不能支五日,尚成大业,今中原已定,内拥劲兵,外结强邻,难道尚怕这鼠辈么?愿陛下抚将相以恩,臣等驭士卒以威,恩威并著,京城自安,本根深固,枝叶自不致伤残了!”

晋高祖转忧为喜,委刘知远整顿禁军。

刘知远严申科禁,用法无私,有军士盗纸钱少许,事发被擒,刘知远即令处死。左右因罪行轻微,代求宽大。

刘知远道:“国法论心,不论偷盗多寡,我诛杀他是因他偷盗,岂计价值高低!”由是众皆畏服,全城安堵。

及得杨光远奏报,复命杨光远为魏府行营都招讨使,兼知行府事。

调昭义节度使高行周为河南尹,兼东都留守;

授杜重威昭义(潞州)节度使,升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命侯益为河阳(孟州)节度使。

且因杜重威正在讨逆,卢顺密平乱有功,先调卢顺密为昭义留后,令杜重威、侯益与杨光远进军讨贼。

杨光远驱众至六明镇,正值魏州叛将冯晖、孙锐等,渡河前来,当即掩他不备,横击中流。

冯晖与孙锐不能抵挡,大败而逃,部众多溺死。

杜重威、侯益乘胜至汜水关,遇张从宾众一万余人,迎头痛击,俘斩殆尽。

张从宾慌忙西走,乘马渡河,竟然淹死。党羽张延播、张继祚、娄继英等,统被擒住,送至阙下。那时还有什么侥幸,唯一的下场就只有身首分离,诛灭九族了。

史馆修撰李涛上疏说:张全义对洛阳有再造的大功,请求赦免屠灭九族的严厉处分,石敬瑭同意,于是只杀张继祚全家。

张全义再造洛阳,见第三十六回。可见善有善报。

两镇既平,范延光知事不济,归罪于孙锐,把他族诛。因修书杨光远,乞他代奏阙廷,情愿待罪。

正是:失势复成摇尾犬,乞怜再作磕头虫。

晋高祖石敬瑭得杨光远奏报,不肯答应,仍下令杨光远进攻魏州。杨光远意存观望,遇有军事调度,常与朝廷龃龉。

晋高祖曲意含容,并且令杨光远长子杨承祚,娶自己女儿长安公主,次子杨承信,亦拜美官。

杨光远乃整军徐进。到了魏州城下,驻立大营,亦不过虚张声势,迁延时日。

却说杨光远讨伐范延光,自天福二年,公元937年秋季进兵,直至次年,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秋季,仍不损广晋府城片堞。只招降前澶州刺史冯晖,荐请授官。

晋高祖石敬瑭特擢升冯晖为义成(滑州)节度使,欲借此诱惑魏州将士,不料魏州坚守如故,杨光远旷日无功。

晋高祖石敬瑭因师老民疲,没奈何再议招抚,乃派宦官朱宪,往谕范延光,许诺调任他一个大藩镇,且传口谕道:“你若投降,决不杀你,如果食言,青天白日在上,不得享国!”

范延光乃对节度副使李式道:“主上重信,许我不死,没有什么顾虑了。”遂撤去守备,厚待朱宪,仍令他归报。

朱宪覆命后,好几日不得范延光降表。石敬瑭因再派宣徽使刘处让往谕,再三劝说,范延光才令二子范守图、范守英入质,并派牙将奉表待罪。

晋高祖颁赐诏书赦免。

晋高祖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九月八日。

范延光身穿素服出迎,顿首受诏。接连是恩诏迭下,改任天平(郓州)节度使,赐免死铁券。

所有范延光将佐李式、孙汉威、薛霸等,各授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牙兵皆升为侍卫亲军,就是张从宾、符彦饶余党,一并赦罪,不再株连。

魏州步军都监使李彦珣,本为河阳行军司马。古人一旦做官,都要将父母接来奉养,他却将父母一直留在家乡,也从来没有送过财物回家。之前随张从宾同反。张从宾败死,他逃脱后,投奔魏州,范延光令为都监使,登城拒守。李彦珣母亲住在邢州,被杨光远派军捉拿,推至城下,招降李彦珣。李彦珣拈弓搭箭,竟将老母射死。

范延光投降,晋高祖却令李彦珣为坊州刺史。近臣都说李彦珣杀母,大逆不道,属于遇到大赦天下都不赦免的重罪,不宜赦免。

晋高祖道:“赦令已行,如何再改呢?”仍允许他赴任。

叛君之罪尚可赦,弑母之罪乌可恕!

授杨光远为天雄(广晋府)节度使,加官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符彦饶不该杀而杀,卢顺密该赏而不赏,李彦珣不该赦而赦,范延光该讨伐而用人不当,杨光远无功而升迁,可见石敬瑭并非明主!

杨光远已恃宠生骄,曾经与宣徽使宦官刘处让叙谈,对朝廷忿忿不平。刘处让就说,朝廷处置,均由李崧、桑维翰二相主议,并非出自圣上裁决,二人是宰相又兼任枢密使,位高权重。

这时,李崧、桑维翰二人,担任宰相,并兼任枢密使,二人尽心谋划,宦官们无处弄权谋利,很不高兴。

杨光远不禁怒道:“宰相得兼枢密,自前代郭崇韬后,无此重官。今闻李、桑二相,皆兼枢密,怪不得他独断独行。主上尚肯优容,我杨光远却忍耐不下呢!”

其实宰相兼任枢密使,还有孔循、朱弘昭、冯赟多人,岂止一个郭崇韬。

不久刘处让归朝,杨光远即托他呈上密奏,极言二宰相执政过失。晋高祖明知他有意刁难,但因军事甫平,不得已曲从所请,乃加桑维翰兵部尚书,李崧工部尚书,撤去二人枢密使兼职,即令宣徽使宦官刘处让代替。

杨光远益加骄横,随时上表,尚指斥宰辅不已。

晋高祖见杨光远跋扈,恐将来势大难制,密与桑维翰熟商。

桑维翰说,天雄(魏博)重镇,屡生叛乱,应析土分众,减杀势力。范延光可使守洛阳,调虎离山,免为后患。

晋高祖石敬瑭依议。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十月七日,晋高祖升汴州为东京,置开封府,作为京城;

改东都洛阳为西京,仍为河南府,作为陪都;

降西京长安为晋昌军。

十一月,加杨光远为太尉,命他任西京(洛阳)留守,兼河阳(孟州)节度使。

命高行周调任邺都(魏州广晋府)留守。

升相州为彰德军,管辖澶、卫二州,置节度使,贝州防御使王延胤升任彰德(相州)节度使。

王延胤,是王处存的孙子。

升贝州为永清军,管辖博、冀二州,置节度使,右神武统军王周升任永清(贝州)节度使。冀州原来属于成德(镇州)军,现划归永清军。

天雄(魏博)原来有六个州,即魏(邺都广晋府)、博、贝、相、澶、卫,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强镇。

自此,天雄军只有魏州孤城。世上再无强镇魏博!

之前,范延光反叛,其部属、相州刺史王景不从,据城自守。晋高祖嘉奖他,擢升为耀州团练使。

自高行周以下,俱奉命调防,毫无异言。

独杨光远怏怏失望,勉强移镇,乃秘密贿赂契丹财货,诋毁晋室君臣。自养壮士千余人,作为爪牙。既而诬劾桑维翰,迁除不公,与民争利。

晋高祖不得已,派桑维翰出任彰德(相州)节度使,调王延胤为义武(定州)节度使。

另用刘知远、杜重威同平章事。

刘知远有佐命大功,得升宰辅,自认为应当得到此职。

杜重威本是个纨绔子弟,虽然祖父、父亲都曾经在晋王部下为将,他却并没有什么韬略,出讨魏州,只不过略有小功,怎能与刘知远相比。但是他娶了帝妹乐平公主,遂得成为外戚,也居然参与朝纲。

刘知远羞与他为伍,乃闭门称病,不受朝命。

晋高祖不觉怒起,召问同平章事赵莹道:“重威是朕的妹夫,刘知远怎能瞧不起他!刘知远不受诏命,太觉不恭,朕意拟削夺他兵权,令归私第。”

赵莹拜请道:“陛下前在晋阳,兵不过五千,被十余万唐兵围攻,危如累卵,若非刘知远心同金石,怎能成此大业?奈何因区区小过,便欲弃置,窃恐此语外闻,反不足示人君大度呢!”

晋高祖意乃少解,即命端明殿学士和凝,赴刘知远府邸慰谕。刘知远这才起床拜受。

范延光自郓州入朝,面请致仕,晋高祖慰留,仍令还镇。后来又屡次上表乞求退休,乃命以太子太师致仕,留居汴京。

开封府浚仪县禁军军官宿舍。

禁军大将赵弘殷的妻子杜氏,梦见一位神仙,双手捧起太阳送给自己,不久怀孕,生下第三个儿子,后来起名赵匡义。这天夜里,红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

第二个香孩儿诞生了。

时为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十月七日。

这时,赵家老二、第一个香孩儿赵匡胤已经十三岁了。

因父亲赵弘殷,长期在禁军任职,他时常出入军营中,专喜骑马,也好射箭,有时赵弘殷出征,赵匡胤侍母在家,无所事事,辄以骑射为戏。

母杜氏劝赵匡胤也像弟弟一样读书,赵匡胤奋然道:“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现在世事扰乱,兵戈未靖,儿愿娴习武事,留待后用,他日有机可乘,得能安邦定国,才算出人头地,不至虚过一生呢。”

杜氏笑道:“但愿儿能继承祖业,毋玷门楣,便算幸事,还想甚么大功名,大事业哩!”

赵匡胤道:“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过一将门之子,为什么化家为国,造成帝业?儿虽不才,亦想与他相似,轰轰烈烈做个大丈夫,母亲以为可好么?”

杜氏怒道:“你不要信口胡说!世上说大话的人,往往后来没用,我不愿听你瞎闹,你还是读书去罢!”

赵匡胤见母亲动怒,才不敢多嘴,默然退出。

赵家乃是书香门第,其先祖一向习文,直到赵弘殷这一代才开始习武。赵弘殷也不想荒废文化,送赵匡胤到陈学究学馆读书。后来,又聘请赵学究为家庭教师,专门辅导赵匡胤。再后来,还将赵匡胤送到饱学名儒辛文悦处,专门学习四书五经。

赵弘殷出外征战,每次打了胜仗,同伴都去抢劫金银珠宝,他有机会却常常收罗一些书籍,带回家中。

无奈,赵匡胤根本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练武,也只好随他。

越年,范延光又请归老河阳私第,奉诏允准,遂载金银细软而行。

自投罗网,这又何必!在京城其实更安全呢。

西京留守兼河阳节度使杨光远,偏奏称范延光叛臣,不居汴、洛,归处故里,他日若逃入敌国,必会成为后患,请加以预防,禁止他归里云云。

晋高祖乃命范延光寓居西京洛阳。

范延光到了洛阳,杨光远即派其子杨承贵,带领甲士,把他围住,逼令自杀。

范延光道:“天子在上,赐我免死铁券,许我不死,你父子怎得如此!”

杨承贵道:“你这铁券,在我这却不好使!”乃挺着白刃,驱范延光上马,说是叫他去见杨光远。

途中遇河过桥,被杨承贵推落桥下,连人带马,坠了下去,活活淹死。所有范延光运载的金银细软,都被杨承贵劫夺,一古脑儿搬回府署,杨光远大喜。

时已是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八月二十六日。范延光已经多活了两年。不亏。

从前,成德(镇州)节度使董温琪,积累巨额财富。秘琼贪图这笔财富而杀死董温琪全家;范延光贪图这笔财富而杀死秘琼;现在,杨光远又贪图这笔财富而杀死范延光。

范延光固然该死,只不应该被杨光远父子所杀。

杨光远奏闻朝廷,谎说范延光赴水自尽。晋高祖也识破他阴谋,但畏杨光远强盛,不敢诘责,只征令杨光远入朝。

杨光远还算听命,上殿朝见,晋高祖对他道:“围魏一役,卿左右各立功劳,未授重赏,今当各除一州,遍给恩荣,免他失望。”

杨光远代为谢恩,晋高祖遂选择杨光远亲将数人,分授各州刺史。待他出发,却下了一道诏敕,徙杨光远为平卢(青州)节度使,进爵东平王。

杨光远才识中计,怏怏出都,驰赴青州上任去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徐知诰早就想篡夺政权,只因吴睿帝杨溥并没有重大过失,恐怕民心不服;曾考虑等到杨溥死后再动手,智囊宋齐丘也赞成这种主张。

有一天,徐知诰对着镜子,用镊子拔调嘴唇上的白胡须,叹息道:“朝廷虽然安定,我却老了,怎么办?”

幕僚周宗知道他的意思,前往江都,劝吴睿帝传禅。宋齐丘独以为不可,请斩周宗以谢吴人。因黜周宗为池州刺史。封徐知诰为东海郡王。

既而镇海(金陵府)节度副使李建勋,及行军司马徐玠等,屡陈徐知诰功业,说应早从民望,乃复召周宗为都押牙。

徐知诰一向猜忌吴睿帝杨溥之弟、临川王杨濛。乃诬他藏匿亡命,擅造兵器,竟降杨濛为历阳公,幽锢于和州,令控鹤军使王宏,率两百人监守。

时为吴大和六年,公元934年,六月。

徐温最小的儿子徐知谔,出任润州团练使,亲近一些不入流的小人物,只知道游荡欢宴,废弃政务,在内城西边建立一排商店,亲自去做买卖。

中书令、都统徐知诰得到消息,十分震怒,召唤徐知谔左右官员,诘问斥责,徐知谔大为恐惧。

有人提醒徐知诰说:“忠武王(徐温)最爱知谔,但他却把后事托付给你。前些年,徐知询失去职位,人们到今天都议论纷纷。假使徐知谔既有能力,又有声望,训练士卒、组织民众,对你有什么好处!”

徐知诰恍然大悟,从此待徐知谔更为优厚、纵容。

吴天祚元年,公元935年,十月。

吴睿帝杨溥加授中书令徐知诰: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晋封齐王,划出昇(金陵府)、润、常、宣、池、歙、江、饶、信、海十州,作为齐王的采邑,另建齐国。

徐知诰(李知诰) 辞让尚父、大丞相。

吴天祚二年,公元936年,正月。

徐知诰开大元帅府,自置僚属。命其子、副都统徐景通为太尉、副元帅;命都统判官宋齐丘、镇海(金陵府)行军司马徐玠为元帅府左、右司马。

又任命心腹控制朝廷各要害部门。

南平王、荆南节度使高从诲,及闽、南汉诸国,皆派使劝进。

吴天祚二年,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十二月。

晋朝安远(安州)节度使卢文进,乃是契丹叛将,唐明宗即位后,卢文进归唐,见第八十七回。

现在,石敬瑭是契丹的儿皇帝,卢文进恐契丹向晋朝索捕自己,乃弃镇奔吴。吴睿帝杨溥,封其为侍中。

吴都统、齐王徐知诰正密谋篡国,乃引为己用。当时中原多故,名士耆儒,多拔身南来。徐知诰派人招迎淮上,赠给厚币。既至金陵,即縻以厚禄,客卿多乐为效用。

吴国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八月十五日。

杨濛被囚禁和州,已经三年多,眼见得徐知诰即将篡位,乃做最后一搏,突出杀死王宏。王宏子集结部队攻击,杨濛又把他射死。

杨濛暗思,德胜节度使周本,乃是父亲杨行密的老臣,遂奔往庐州,欲依周本,谋划勤王。谁知,周本的儿子周弘祚,却将杨濛捉住,解送江都府。

徐知诰派使者迎接,杀杨濛于采石。

齐王徐知诰因镇南(洪州)节度使、太尉、兼中书令李德诚,以及德胜(庐州)节度使兼中书令周本,位高望重,因之希望由他二人率领文武百官拥护自己登基称帝。

李德诚原来时赵锽的部将,四十八年前,杨行密平定赵锽,对李德诚非常赏识,将一位侄女嫁给他为妻。周本,乃三国周瑜之后,勇冠三军,同时战败被擒,杨行密亲自为他松绑,用他为偏将。参见第四十回。

周本说:“我蒙受先王(杨行密)大恩,自从徐温父子掌握权柄,我就一直痛恨不能为杨家尽忠,解除他家危难!现在又教我背主求荣,做人怎么可以这么不要脸!”

其子周弘祚之前擒杀杨濛,一再逼迫他,万不得已,周本只好跟李德诚一起,率全国各将领前去江都府,上疏吴睿帝杨溥,陈述齐王徐知诰对国家的贡献和对百姓的恩德,请求皇帝让位;然后再去金陵府向徐知诰劝进。

只有宋齐丘不肯参与。

宋齐丘对李德诚的儿子李延勋说:“你父是太祖(杨行密)的开国元勋,今天声名扫地。”

这时候,吴皇宫经常出现妖魔鬼怪。

吴睿帝杨溥叹息道:“吴国气数,莫非已尽?”

左右皆说:“这是天意,非人力能够挽回。”

吴睿帝杨溥已成赘瘤,乐得推位让国。把乃父传下的土地人民,悉数交出,再派李德诚率文武百官前往金陵府劝进,又派江夏王杨璘奉册宝至金陵府,禅位齐王。

时为吴国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十月五日。

杨溥是吴国第四位国王,也是末代国王,也是唯一一位皇帝,在位十八年。

总计吴国,自唐昭宗天复二年三月,杨行密被封为吴王,共历四主,前后三十五年而灭。若自唐僖宗光启三年,杨行密进入扬州,占据淮南道算起,凡五十一年。

徐知诰建太庙社稷,即皇帝位,改吴天祚三年为升元元年,国号大齐,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皇帝。

定金陵府(昇州)为京城,以江都府(扬州)为东都。

徐知诰尊吴睿帝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上册自称受禅老臣。

用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周宗、周廷玉为内枢密使。

太尉李德诚说:“陛下上应天命、下顺人心,只有宋齐丘闷闷不乐。”遂拿出宋齐丘阻止李德诚劝进的信件。

徐知诰接过来,连一眼也不看,只说:“子嵩(宋齐丘)跟我是三十年的旧交老友,他从不会辜负我。”

宋齐丘叩头道歉。

徐温子徐知询,与徐知诰不和,已被削官。独徐知询弟知证、知谔,素与徐知诰亲睦,因封知证为江王,知谔为饶王。且以知字应该避嫌,不如自己将知字除去,单名为徐诰。

吴太子杨琏,娶徐诰(徐知诰)女为妃,宋齐丘请求与他绝婚,且迁让皇杨溥居于他州。

齐帝徐诰(徐知诰)遂徙让皇杨溥至润州丹阳宫,派兵防守,阳称护卫,阴实管束。降吴太子杨琏为弘农郡公,封杨琏妃(即徐知诰女)为永兴公主。

可怜杨溥父子,抑郁成疾,父死丹阳宫,子杨琏封康化(池州)节度使,不久病故。

就是这位皇女永兴公主,也朝夕悲切,闻宫人呼公主名,越多涕泪,渐渐的形销骨瘦,也致病终。

徐温子徐知证、徐知谔,请徐诰复姓,徐诰佯为谦虚,说是不敢忘徐氏养育之恩。

齐帝徐诰(徐知诰)原来姓李,名昪,小字彭奴,家居徐州彭城。自言为唐宪宗子、建王李恪四世孙,李恪子李超,李超子李志,曾任徐州判司;李志子李荣,即为徐知诰父,在唐末战乱中失踪。彭奴幼失其父,流落到濠州、泗州一带,为杨行密所救,交由徐温抚养。

其实这些都是空口无凭,有可能是冒认祖先。

《新唐书》记载,宪宗子建王李恪并无后嗣。徐温祖父名徐超;父名徐志,恰好与李荣之祖、父同名。世上有这么巧合的事情吗?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李昪的父亲李荣,家住徐州,性情豪爽,喜欢行侠仗义,结交天下英雄。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群盗纷起。朱全忠(朱温)窃占淮北,杨行密盗据淮南。李荣颇有兴复唐朝的志向,乃结交海盗夏韶,自称是唐朝宗室、夏韶即奉他为主,率众从大海进入淮河,攻占濠州,又剽掠附近州县,后来被杨行密剿灭,贼首皆被杀死,见第四十三、四十五回。这时,李昪只有八岁,被杨行密收养为子。后来因杨渥性格孤僻,不能相容,杨行密就让徐温收养李昪,改名徐知诰(徐诰)。

升元三年,即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二月。

经百官再三申请,徐诰(徐知诰)乃复姓李氏,恢复原来姓名为李昪,易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李昪(徐知诰),即为南唐烈祖。

立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庙。

追尊四代祖李恪为孝静帝、定宗;

曾祖李超为孝平帝、成宗;

祖李志为孝安帝、惠宗;

父李荣为孝德帝、庆宗;

奉徐温为义祖。

李昪(徐知诰)立宋氏为皇后,子徐景通为吴王,改名为李璟。

庐州节度使周本,亦曾至金陵劝进,归途自叹道:“我不能声讨逆臣,报杨氏德,老而无用,还有何颜事二姓呢?”返镇未几,即至去世。

自李昪改国号为唐,史家恐与唐朝相混,特标明为南唐。

此时,北方,后唐刚灭不久;南方,南唐又兴起。

先是江南童谣云:“东海鲤鱼飞上天”。至是南唐大臣,趁势附会,谓鲤李同音,东海系徐氏祖籍,李昪过养徐氏,乃得为帝,这便是童谣的应验。

又江西有杨花一株,变成李花,临川有李树生连理枝,相传为李昪还宗预兆。

江州陈氏,宗族多至七百口,仍不析居,每次吃饭必设大席,长幼依次而坐,一起就餐。又养犬百余只,也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诸犬不食。当时称为德政所及,因有此瑞。

州县有司,采风问俗,报明孝子悌弟,不下百数;五代同居,共计七家,南唐烈祖皇帝李昪颁下制敕,旌表门闾,豁免赋税。

无非是粉饰承平,彰显新朝顺天应人罢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丰合乾元暴雨天灾:回到末世来临前囤物资震惊,异世界我来去自如风华绝代之长生道我的异世界客栈东方灾厄录快穿:恶女今天又万人迷了崩坏里的暗影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