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人多眼杂(1/1)
另一名侍卫快速打量了周围的环境,道:“此地人多眼杂,我们要小心行事。等他离开后,再找机会将其拦住。”
“好。”年长的侍卫点点头,眼神坚定。
姜寰略微低下声音,继续说着:“南巡途中,那萧承和我虽然身在车厢内,却也感受到了路上的波谲云诡。有一晚,我们的车队突然遭到了埋伏,刺客们从四面八方涌上来,他们穿着黑衣,脸上戴着面具,看不清容貌。”
梓轩闻言,神情变得警觉,眉头微微皱起。
姜寰继续说:“那场刺杀阴差阳错地被萧承发现,幸好有宁柯和你的人及时赶到,才将刺客们击退。”
梓轩心中涌起一股寒意,虽然姜寰的声音很小,但他却察觉到周围的动静。
他做了个手势,示意姜寰更小声。
姜寰眼神一动,轻声继续:“在混战中,我也受了些轻伤,但最让我担忧的是,那些刺客似乎有着不同寻常的技巧,他们的身法和武功都非同寻常。”
梓轩先生的眼中闪过一丝阴霾,他轻轻点头,示意姜寰继续。
姜寰继续叙述:“鸢儿和其他人都怀疑,这次刺杀背后可能有人在策划。虽然刺客们已经被打败,但他们留下的痕迹似乎并不容忽视。”
梓轩的表情变得更加严肃,他看了看四周,依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但他隐隐感觉到有人在暗中窥视。
姜寰几乎是嘀咕般地说:“那萧承还有沈言之都十分警惕,怀疑这背后可能有些不为人知的阴谋,所以才让我来找你,想要查出背后的黑手。”
梓轩先生的神情越发凝重,他轻声回应:“这件事情十分严重,我们必须小心行事。宁珂既然要见我,我会尽快与她会面,听听她的想法。”
姜寰点点头,明白梓轩先生的决心,同时也感到一股莫名的安心。她知道,梓轩先生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而会竭尽所能去解决这个危机。
两人继续交流了一会,探讨了一些可能的线索和方向。尽管街头市集的喧闹声不断,但他们似乎已经完全融入这个热闹的环境中,不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最后,姜寰提到了宁珂希望梓轩先生前去见她的事情:“宁珂她应该在浔阳的某处等待着您的到来,她对这次的见面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能够亲自向您表达她的想法和打算。”
梓轩先生点点头,他明白宁珂的重要性,也知道她在这一切中所起的作用。他轻轻拍了拍姜寰的手,示意她不必担心:“我会尽快前去与宁珂见面,听听她的计划。你也要小心,不要暴露行踪,等待我的消息。”
姜寰继续与梓轩先生交流,她说:“宁珂与您的见面,也是一次试探。毕竟,她可能会认出您来,如果她有所隐瞒,那或许能够从她的反应中寻找线索。”
梓轩先生点头,明白姜寰的意思。这个计划既是为了了解宁珂的真正意图,也是为了确保姜寰的安全。
他深吸一口气,认真说道:“我会小心行事的,不会让宁珂有所察觉。同时,也请你多加小心,这个时刻十分危险。”
姜寰点头,神情坚定:“我会的,梓轩先生,你也一定要保重。”
梓轩先生站起身,准备离开。
他的身影在熙熙攘攘的市集中逐渐消失,但他的承诺和决心留在了姜寰的心间。
市集上的喧闹声不断,行商吆喝着自己的货物,百姓们穿梭于各个摊位之间,忙碌而热闹。
就在她思虑良久,是否要离开市集寻找线索时。
一个低沉而熟悉的声音突然响起:“你,你在这里等候多时了吗?”
姜寰抬起头,正是宁珂。
姜寰心中松了口气,她站起身,轻轻点头:“宁珂,你来了。”
宁珂微笑着走到姜寰身边,她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忧虑:“皇后你,事情可能比我们预想的更加复杂。”
姜寰皱起眉头,她知道宁珂不会轻言危险,而能让宁珂如此担忧的事情,一定不容忽视。
姜寰笑着将一封折叠好的信封递给宁柯:“这是刚刚从梓轩那里得到的消息,他已经和我见面,并传来了一些重要的情报。”
宁柯接过信封,打开一看,里面写满了梓轩先生的字迹。
宁珂说:“这个机会来得太及时了。如果能够和那位梓轩见面,或许我们能够得到更多关于浔阳的线索。”
姜寰点头附和:“是的,而且他似乎对我有些信任,愿意和我见面。我们一定要小心行事,不要让他察觉出什么端倪。”
宁珂微微一笑:“你放心,我会安排一切的。两日后,我们就能够和梓轩见面了。”
浔阳的刺史林渊明即将来到京城,向皇上报述政绩。
这是一次宣泄风头的好机会,林渊明带来的随从、宾客如潮,整个京城仿佛都为这一场盛宴而沸腾。
他的船队停泊在浔阳的码头,船上人员纷纷往来。
船桨与河水的碰撞声、随风飘来的歌声以及笑声都掩盖了城中的其他声响。
这样的喧闹,自然会让放在姜寰身上的注意力少了许多。
这对于宁珂与梓轩先生的私密会面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的时机。
姜寰身穿一袭青绿的素衣,裙摆随风舞动,如翠玉般晶莹。
她领着梓轩先生来到一个偏僻的楼阁,那里远离了京城的喧嚣,只有一片静谧。
望去,只见江水如镜,倒映着天边的霞光,近处则是微波粼粼,船只缓缓划过,船上的渔民正在收网,一派和谐景象。
在那翠绿的四周,茶桌上的瓷器与青铜茶壶仿佛与大自然共同呼吸,彷彿被岁月的沙尘覆盖,又像是被风轻轻拂过,闪着古老的光泽。
微风中,屋角的芍药悄悄绽放,与跳动的琴音似乎在为这次会面作伴奏。
宁珂坐下,她的眼中流露出一丝好奇与期待,那先生轻抿一口茶,淡淡地说:“你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