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送猛犸一程(1/1)
“四月春风妙玉手,十月秋风鬼头刀。”
秋风吹过,猛犸身边的水草摇曳。
大树用柳叶吹起了悠扬的调子。
更新世横行无忌的霸主,在全新世举步维艰。
气候变暖,人类在之后的一万年迎来了爆发式发展。
气候变暖,也带走了猛犸。
暗自感慨一番后,石头又想:这猛犸命数已尽,不必背负什么负罪感,还是想想怎么送它最后一程吧。
这头猛犸少说有一万斤,按50%出肉率计算,这象身上至少能剥下5000斤肉。
5000斤肉是什么概念呢?部落按50个人计算,人均100斤。一个人一天吃2斤肉,够吃50天。
入秋了,冬天说到就到。
如果能把这些象肉处理好,这个冬天就不用愁了,最起码不至于挨饿。
何况,还有象拔这样的顶级食材。
象拔,就是大象的鼻子,古代八珍之一,肉质鲜嫩。
据说象拔蚌也是因为肉质与象拔相似而得名。
石头小时候看过电影《满汉全席》,徐克导演执导,印象十分深刻,决赛第二道菜的食材就是象拔,能红烧能清炖,很是美味。
……
正想着,湖边的草丛沙沙作响。
“是狼群。”
有族人指着远处晃动的草丛喊。
它们似乎也盯上了这头猛犸。
但狼似乎解决不了这头猛犸,即便猛犸深陷泥潭,狼群也咬不透大象五六公分厚的皮。
它们是想看看能不能分一杯羹吧?!
“不用管它们,不能怎么样!”
族长看了看远处草丛中的那几头狼,并不在意。
“动手吧!”
族长挥手示意。
族人开始动手,在山脚和湖边找些大石头,举起后朝猛犸头上砸去。
猛犸皮糙肉厚,还一身毛,石头他们手上的弓箭和矛根本奈何不了它,只能用大石头砸。
欧洲人在冰河世纪曾大量捕杀猛犸,不过他们的矛要比石头他们的先进。
猛犸吼叫着,用长角和鼻子还击。
它挣扎着,想从泥里把腿抽出来。
有时抽到一半又陷了回去,有时抽出来一只脚,马上又踏进了下一个坑。
将近一个小时,猛犸才没了动静。
族人合力将猛犸向岸边推倒。“啪”的一声巨响,溅起一大片水花。
猛犸倒下之后,族人们挑选了一些趁手鹅卵石、砾石,开始现场打制石器。
通过最基本的砸击法,很快制作出了一批刮削器、尖状器。
猛犸身上满是被大石头砸开的伤口。
族人们用尖状器将伤口划开划大后,用刮削石器剥大象皮,极其熟练。
皮剥掉之后,族人用大石头砸碎猛犸的关节和骨头,再分解大象。
快中午了,族长让猴子送几块肉上山,然后带火种下来。
猴子是采集组长兼弓箭兵,在族里跑的最快,身手也最灵活。
火种,就是块儿未烧透的大木头。
火种下山后,几个族人分头找了些干木柴,在岸边生了几堆火。
穿越到石器时代,第一次看见了火,石头心里踏实了不少。
火可太重要了,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安全感。
这火种想必引自族人们居住的山洞。洞里的火塘应该有专人守护,日夜不息。
生完火的几个族人开始动手做饭。
他们先是把肉块放在石板上,用鹅卵石将象肉块儿砸碎,砸烂,再用石器把大块儿象肉切成小块儿,然后用树枝将肉串起来。
大肉串长的有将近一米,斜插在了火堆旁。
象肉芭比Q开始了。
他们照看着火堆,时不时翻动下大肉串。
猛犸肉在火焰的炙烤下,流下了油脂,滴到柴火上滋啦啦作响。
油脂的香味,在湖岸边弥漫开。
其他的族人们还在忙着分解猛犸。
彪子的肚子先叫了。
一个小时后,族人们都饿了,象肉串也烤好了。
你问石头猛犸肉好吃吗?好吃!饿了啥都好吃!
渴了,就喝两口溪水,冰凉痛快。
吃过午饭,族人们又忙碌起来。
在湖边处理象肉还是不方便,族人们便把象块抬上台地,在台地上剥离巨大的象骨。
这时组长把族人分为两组,一组分解肉块,一组把剥离好的肉拿回山洞。
象骨留在台地,想必是另有用途。
整个过程紧张有序,分工合理,协作默契,技艺娴熟。石头有点吃惊,什么叫专业!
石头扛着半只象腿,跟着族人们第一次回山洞。
山洞在离山脚约三百米的山间平地上。
扛着半个象腿爬上去,饶是这副身体,还是不轻松。
山洞不远处还有一条小溪,洞前平地开阔平整,真是风水宝地啊。
洞口向南,有些大的树枝遮盖。
这山洞应该就是族人们的家了,他们世代居住于此。
洞口不大,弯腰可供两个人进出。
进入洞中,借着着洞中火光看去,很是震撼。
这是一个巨大的石灰岩山洞,石头还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山洞。
山洞大体呈圆形,面积估计有半个足球场大小。
洞顶极高,估计有个七八米。
看四周岩壁,似乎还有些小的山洞,小山洞大小不一,形式各样,都与大山洞相连。
洞中间有一座巨大的火塘,直径约有两米,塘中火堆熊熊。
火塘边上坐着一位灰发阿婆,她在用骨针缝制皮裙。火光把阿婆的脸照的红扑扑。
几个小孩子围着火塘玩耍。
“阿婆,中午的肉你们吃了没?”
猴子问道。
“吃过了,吃过了。”
阿婆笑着回应。
“吃饱了吗?我们又带肉回来了。”
猴子边问,边拍了拍肩膀上象腿。
“吃饱了,吃饱了,都没吃完,这还剩两块儿呢。”
阿婆指着火塘边上的两串烤肉说。
“吃饱了就好。”
猴子笑着说道。
山洞的角落也有几个小火塘,有的燃着火,有的没有,小火塘边铺着些兽皮和干草。
在大火塘边,石头还看到一个陶盆,夹砂的,平底直筒,很是粗糙。
盆里有半盆水,估计原来是满盆,连喝带渗,就剩下半盆。
那是陶器啊。
陶器,应该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也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的十大发明之一。
相对于石器、骨器等原始工具,陶器更加抽象,更间接,更具有想象力,也更接近发明两字的含义。
陶器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陶器作为盛器,解决了喝水盛水的问题,无疑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陶器作为最早的炊具,改变了原始先民只能吃烧烤的局面,蒸、煮、烹、炒食物的饮食方法也随之出现。
陶器还间接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出现。
用陶器将粮食煮熟之后食用,人类才有了大量进食粮食的可能性。
跟着猴子,石头来到山洞深处的一个小山洞,把象肉象腿堆放到其中。
看样子,这个小山洞就是专门的储物间。
这山洞本来就阴凉,这储物间里气温不到十度,是个非常好的储藏室。
这里边除了猛犸肉,这是今天搬回来的,还隐约能看到还一些水果。
山洞最深处似乎还有一个洞口,被大石头堵住了,有风从缝隙吹出来。
几个来回之后,族人们逐渐把象肉都运回了山洞。
几千斤的肉,几乎堆满了整个储物间。
石头又下了一趟山,把剥落的象皮,以及没什么肉的象耳朵收拾起来,拿到台地上,用石头压住四角,晾了起来。
当他再次回到山洞的时候,族人们已经围着火堆开起了爬梯。
一天就收获这么多肉,确实值得庆祝一下。
不用说,今天晚上还是烧烤,而且这顿烧烤的主角无疑是烤象拔。
象拔味道口感如何呢?先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唐代广州司马刘恂《岭表录异》记载:“广之属郡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可见象拔油脂丰富还有脆口,非常适合做烧烤。
另一唐人段公路所著的《北户录》也记载:“循州、雷州皆产黑象……土人捕之,争食其鼻,云肥脆偏堪为炙,滋味小类猪之含消。”这里的“猪之含消”被认为是指烧乳猪,也就是烤象鼻的味道和烤乳猪很像。
两位唐人的描述基本一致,象拔肉嫩且脆,非常适合烧烤,是难得的美味。难怪味列八珍,还是满汉全席的主食材之一。
族长命两位族人抬出象拔。
没错,是抬出。
这根猛犸鼻长度接近两米,重量估计有将近三百斤,够族人们饱餐两顿了。
几位擅长厨艺的族人开始分解象拔,用石器把象拔切成小块,再用树枝串起来架在火堆上边烤。
滋啦啦声作响,油脂的香味充满了整个山洞,实在是诱人。
石头撸了一串烤象拔,果然又嫩又脆,非常的美味,比象肉要好吃不少!
族人们也都边吃边称赞着。
大树拿出杨树叶,吹起了欢快的调子。这兄弟还真是多才多艺啊,难怪有姑娘喜欢。
族人们合着音乐,围着巨大的火塘,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这舞蹈谈不上什么律动,也谈不上什么章法,更谈不上什么技巧,但是热情洋溢。
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旋转、跳跃、扭动腰肢,好一派欢乐景象。
此时有位姑娘带头唱起了歌谣:
绵延的大山啊,
容我们族人世代居住于此,
我们感谢你!
浩瀚的大湖啊,
容我们族人在此梳洗嬉戏,
我们感谢你!
伟大的象神啊,
佑我们族人度过冰河世纪,
我们感谢你!
只此一段,反复吟唱,歌声婉转悠扬,甚是动人。
石头借着火光望过去,那姑娘大概二十来岁模样,眉眼清秀,身材匀称,健康肤色,穿一条鹿皮裙,脖子上戴着五彩石项链,手上戴着骨制手串,神采奕奕。
原来是你啊,手串姑娘,还会唱跳,是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