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独断(1/1)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昔先帝谆谆之言,朕时刻谨记,于国事不敢有丝毫懈怠,恐负先帝及皇明列祖。
自朕御极以来,开言纳谏,诛除阉党,廓清朝纲,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以求大明中兴有日。
然,今有建虏酋首皇太极,率麾下之建虏八旗,寇我边境,以致生灵涂炭,国朝震动。
朕深感不安,即于朝堂纳谏,奈何廷臣、京卿、言官御史等,谏言纷然不止,乃至耗时日久,朕心日恐。
故,为皇明江山及万千生民计,朕决意颁诏,召天下兵马,戡乱救国。
命,天津、登莱、东江等地,奉诏统兵,入京勤王。
内阁及中枢各部、院、科等,闻诏后即明发上谕,钦此。”
“陛下,此诏万不可发啊!”
《明史·职官志》中记载:“……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阁臣之预务至此始。然其时,入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可见在太祖、建文、成祖三朝中,内阁阁臣只是一些负责编撰史书、讲课的低等官僚,没有独立的部门,不能对六部所奏之事发表意见。
然自仁宗以来,历代先帝与文官集团的斗争与妥协,同时也因为皇帝离不开士大夫的支持,便使得内阁阁臣权力日益壮大,在六部尚书之上。
到了崇祯朝,由于魏阉被除,东林党实现了众正盈朝,内阁几乎将中枢各部、院、科等机构都置于其控制之下。
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从内阁首辅一词便可见一斑。
因此久居官场的孙承宗,在看完诏书的瞬间,本能地就认为这份诏书肯定会被内阁控制下的六科给事中封驳。
内阁在明面上没有封驳皇帝旨意的权力,但是六科给事中是有这个权力的。
这是权力是太祖朝定下的,废除丞相之后,皇帝亲理大小政事,而天下之大,诸事繁杂,难保皇帝不会出错。
因此太祖便在六部之外另设六科,设给事中,将皇帝不合理的旨意进行封驳。
但经过今晚的君臣奏对,孙承宗认为眼前这位天子,必定会强行明发上谕,而不会理睬所谓的封驳。
孙承宗内心震惊溢于言表,捧着手中诏书,看着崇祯,语气急切道:“陛下,如今我大明京畿重地虽有遭建虏肆虐之可能,但局面并非没有转圜之舆地。
因而老臣看来,这戡乱救国之诏书,万不能轻易下发,一旦下发,势必引起朝堂震动,人心不定,同时也会助长建虏之气焰。
且不论天津,登莱、东江等地,距京千里之外,远水救不了近火。
还请陛下三思!”
孙承宗作为沙场上的文臣,心中是认同眼前这位皇帝对于战局的洞察力。
但是他想不明白,崇祯怎么会下发戡乱救国诏,难道皇帝不知道朝局稳定,上下一心才是打败建虏的前提吗?
“卿的所想所讲,朕心中自然明白。”崇祯此时神情冷静,淡然道:“大明想要破掉建虏的进犯,非关宁的边军不可,可朕回想即位以来,所做之事,均依内阁及百官谏言而行,可大明局势依然糜烂如此。
所以此番建虏寇边,朕就不打算将军机要务交给内阁和兵部了,朕要独断!”
带着后世记忆的崇祯,心里很清楚,纵观大明十六帝,就算是崇祯,在中枢朝堂都是握有实权的。
汉之外戚专权、唐之宦官废帝,大明是没有出现过的。
现在才崇祯二年,还远远没到崇祯和百官掀桌子的时候。
另外在原来的历史上,崇祯换五十首辅,杀周延儒、袁崇焕等文臣武将之事,也可以看出崇祯并不是一个被架空的皇帝。
所以现在换了灵魂的崇祯,就有独断的底气。
而且要扭转土木之变之来的文强武弱,自己必须亲自下场。
这场仗打胜了,对崇祯来说,政治意义是大于军事意义的,这是在朝堂继钦定魏阉逆案以来,再度声明自己权威的第一步。
手上没有军队,和有军队不用,是两码事。
“陛下,您既明白,目前当以朝堂安稳为上,下令调边军回援才是要务。”
孙承宗说完,手中继续捧持着诏书,上前一步,谏道:“倘若朝局大乱,人心不稳,让建虏抓住时机,则形势将会更为恶劣,因此老臣还是坚持己见,请陛下三思!”
崇祯闻言,也不着急回应孙承宗,又喝起了茶,然后对王承恩说道:“大伴,换杯热茶。”
在王承恩换茶的时候,崇祯开口说道:“孙卿,你先看看这个。”
孙承宗顺着崇祯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是一本奏疏,题为《详陈节欠各边年例钱粮数目疏》。
“二月二十六,毕自严给朕上了这道疏,里面是万历三十八年至天启七年的大明九边欠饷,已达九百多万两白银。”
孙承宗听到崇祯报的数字后,猛然抬起头,瞪大双眼看着崇祯,他还在督抚辽东时,是知道朝廷国库是入不敷出的,但是没有想到是这等严重程度。
“陛下,老臣……”
“不急说,卿先往下看。”
“老臣遵旨。”
崇祯继续用平缓的语气说道:“孙卿,朕当初看到这份奏疏的时候,和卿的感觉是一样的,大明朝的国库怎么会缺额到如此程度?
可毕部堂毕竟是三朝(万历、泰昌、天启)老臣,他上的疏,朕不可不信。
孙卿,你可知道,军中耗银,以辽东最巨?”
孙承宗听到皇帝最后一句话,心中大骇,急忙跪伏于地,说道:“请陛下治罪。”
“朕给卿说这些,给卿看这些,不是要治卿的罪,快起来吧。”
“谢陛下。”
“曾经的大明万国来朝,周边诸番邦无不朝贡,可如今蕞尔建虏却能搅得大明朝人心惶惶,天翻地覆,这是谁的责任?
卿可能会说是李成梁,毕竟努尔哈赤是在他手下起家的。
可依朕看来,这个责任,应该由皇帝及朝堂文武百官一起来负。”
孙承宗的冷汗已经沾湿了他的后背。
纵看大明朝的皇帝,有哪个会在臣子面前如此毫不犹豫地认错的?
孙承宗正想开口,崇祯抢过话头继续说道:“所谓的大明朝富有四海,威震八方,如今看来也只是个空壳子,烂泥墙。”
孙承宗闻言,立马放下了手中的奏疏,拱手说道:“陛下,老臣请陛下不要再说下去了,陛下要老臣如何做,老臣必不负陛下厚望!”
崇祯听到孙承宗的话,便清楚自己的敲打已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