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张超来村(1/1)
这天早上,阳光明媚。
赵寒在桥头晒晒朝阳,顺道听韩姬汇报近来的经营状况。
“师父,这几天来村里进货的商贩又多了不少,再这么下去,我看村里这几个厂八成要不够用。”
韩姬捧着手中的抄本一边看一边说。
“你看师父,光是布匹和铁器这些商品,两天的销售额就能达到五千两,还有金福金贵负责的竹蜻蜓等玩具也很受商贩的青睐,再加上到食堂就餐的收入,咱就是每天坐着,也有好多钱了。”
“你瞧你说的,每天坐着就能有钱,我看就你坐着吧,工人们可能忙得不得了。”
赵寒食指点了点韩姬的脑门,接着说道:
“村里生产力得跟上,你写封信到武陵郡,让杨咪萧北二人尽力再购买一批家奴,另外你给卫楠师傅传个信,让他赶紧物色一批徒弟,教授技艺后,成立玩具厂,现在村里的新宿舍建得差不多,接下来还要劳烦两位村长选址建厂,生产力一定要跟上。”
“哎呀师父,你说这么多,要不然召集大家开个会吧,我实在是记不了这么多。”
赵寒还想继续说,不料被韩姬打断,令他哭笑不得。
也是,现在当决策者的角色太多了,有时候恨不得一口气说出长篇大论的构想来,这么一想,还真有点理解前世每到开学,校领导们为什么总能说个不停了。
“算了,你就去办这两件事,剩余的,我直接找其他人。”
赵寒笑了笑,只得无奈停下指点江山的节奏。
“这还差不多,师父,我先去写信,正好让去武陵郡送信件的人带去,再去通知卫楠师傅,让村长选址建厂的事,就劳烦师父了。”
韩姬说完,收起手抄本转身去忙了。
“看起来,食堂也要扩建,要不然,在河对面也建一个食堂得了。”
韩姬走后,赵寒继续构思着村里的建设,不时还自言自语道。
这两天,平复好心情的李雪总算正常在学堂上下学,今儿一早赵寒也正好闲着,就送李雪、秋兰、刘慧三人去学堂。
现在完成了任务,自然要回家好好补个觉。
要说为什么这么困,这事儿还得怪唐阳,至于细节嘛,这里就不做多余描述了。
中午间,王德王发也找过赵寒一次,大抵是汇报酒坊、醋坊和酱油坊的生产情况。
两人现在有丰富的酿造经验,已经是村中三大作坊的技术顾问和负责人,自外来商贩直接到村里购货开始,这三个作坊的生产量就显得捉襟见肘。
此次前来,是为了扩大生产的事。
有同等诉求的,还有戴升发,锻造窑还好,炼铁工作虽然一直进行,但为了保持铁的持有量,村中只销售一些必要的铁制农具,生产上没什么压力。
但陶瓷窑可就压力大了,村中的陶瓷用品质量上乘,不管是生活用具还是高端瓷器,需求量都极大,尤其在商贩进村购货以来,村里的陶瓷用品连武陵郡也供应不上了,扩大生产迫在眉睫。
这一下,赵寒就没觉可补了。
整个下午都在拿着金村长给的村里堪舆图,冥思苦想生产的事。
越是忙的时候,就越容易出打岔的事儿来。
下午开饭前,村里又来了几辆马车。
“王锋,你说这地方就是先生住的地方?”
车里坐着的,正是张超、张科和王锋。
“小侯爷,我也不是太清楚,之前家父在柴湖县当县令时,大概知道河源村的位置,从来没来过,不过听杨掌柜的说,先生住的地方正是河源村。”
王锋毕恭毕敬答道。
“小侯爷,我看像是先生住的地方,你看,这里说是村子,地上铺的是青砖,村里来人络绎不绝,建筑风格也与其他地方大不相同,很符合先生的气质。”
张科把脑袋抽回车内后,分析道,得到了张超的肯定。
“也是,咱们下去问问不就好了吗?八成就是这里了,你说这先生也奇怪,都到武陵城外了,也不说进城看看我们,不过能来这地方游历一番,也是求之不得啊,你看,这里不仅建筑成群,风景也是别致得令人入迷啊。”
张超跳出马车后,看着村中盛景感慨道。
接着,张科和王锋也下了马车,站在了赵寒一手打造出来的地方左右看看,好不稀奇。
“几位,可是到村里进货的老板?”
一个护卫见三人走下马车,忙上前问道。
“这位大哥,这里可是河源村?”
张科恭敬问道护卫,这种尊敬于他们而言,实在是很少见。
“几位第一次来?这里正是河源村,不知几位做点什么生意?”
护卫见三人不像做生意的,起了疑心,追问道。
“你看吧,我就说是这里,看来先生就在这里,小侯,小侯公子,咱来对了。”
张科得到了护卫的肯定回答,对张超兴奋说道,全然忘了回答护卫的问题。
“哦,护卫小哥,我们是来做纸张生意的,也与赵寒先生是故交,顺道来看看先生。”
王锋见两人在一旁一脸兴奋,忙向护卫回答了此行的目的。
“你们做宣纸生意,还认识先生?还请稍等,我找人去通知一声,还劳烦几位报上名号。”
护卫做事很谨慎,三人分别说了自己的名字后,他叫旁边的两个护卫先看着三人,自己则快速朝赵寒家中跑去。
三人虽不太适应被人这么盯着,碍于赵寒的情面,也规规矩矩地站在原地,眼睛却再也按捺不住,仔细打量着村里的景象。
“张科,你看这桥建得可真不错,还有那三座房子,叫制衣厂、纺织厂还分一期二期,真不错啊。”
“小侯爷,你看那纺织厂中间的广场可真大,中间还有一幢房子,饭菜这么香,比起武陵商场来都香不少。”
“哟,这河对面还有好几座建筑呢,那边怎么还有这么多孩子,该不会是私塾吧?”
三人像乡巴佬进城一样四处观望,此时学堂正值放学,跑得快点的学生正朝这边走来。
校服前天就已经按照各自的尺寸做好,学生们身着统一的服装,看起来活力无限,洋溢着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精气神。
“哟,他们穿的衣服都一样,真不愧是先生啊,就是京城的学子也少有这么统一的精气,要我说,那私塾也真大,学生都有好几千了吧?”
“那是,你看对面,还有好多一样的房子呢,这村子,真不像个村子。”
“那可不是?先生所在的地方,自然该有不一样的气魄才对。”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