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 > 第十六章 和珅的崛起

第十六章 和珅的崛起(1/1)

讲乾隆朝的历史,我们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物,和珅。这个人的出现,和乾隆一朝由盛转衰,关系非常紧密。换句话说,他是乾隆王朝从极盛到衰落的最直接的推手。

我们以前讲过,乾隆皇帝大肆收受各地官员送给他的贡品,甚至到了失态的地步。有人说,皇帝想要享受,自己买还不行吗?为什么非要大臣给自己送呢?

自己买啊,还真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乾隆没钱。

有人说,皇帝怎么还可能没钱?皇帝富有四海,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整个国库都是他的啊!

以前朝代也许可以这样,清代不是如此。清代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是比较特殊的一代。清代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治理水平最高,皇帝整体上自我约束能力最强,也比较节俭的朝代。比如许多人都到明十三陵和清东陵、清西陵去玩过,一对比就看出来了。清代的皇陵,整体上都比明代的规模要小,没有明代的气派。再比如,明代太监的数量,一度达到十万人之多,而清代呢,多的时候也不过三千人。

因此清代,国家的收入,和皇帝个人的收入,从顺治初年开始,就是严格分开的。顺治初年,清王朝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内务府。这个机构,是服务于皇帝个人生活的,相当于皇室的大管家。国家的收入入国库,由户部,也就是财政部来管。而皇帝个人的收入,归内务府来管。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皇帝就有了自己的固定工资,收入来源固定化了。

和珅像

那么清代皇帝的个人收入,都从哪来呢?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第一,皇帝在各地有皇庄,这些皇家庄园每年出产的东西,是皇帝的主要收入。清代的皇庄主要设在北京附近,和东北地区,相当于清代皇家的“特供农场”,生产优质无公害的猪羊鸡鸭、瓜果梨桃和大量蔬菜,供皇家日常基本消费。第二,皇庄的收入要是不够花,就要让内务府通过经商、放贷等方式,给皇帝创一点收来补贴生活。因此清代皇帝允许内务府对商人发放高利贷,出售部分特许商品的经营权来赚钱。比如清代人参和貂皮的贸易权,是由皇室垄断的。这是内务府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

有时候,为了增加点收入,皇帝个人还亲自派内务府的人去做买卖,想多赚点钱。比如乾隆皇帝在创收上就曾经动过很多脑筋。档案记载,乾隆为了赚点钱自己花,曾经派内务府的大臣,先后十一次,到外蒙恰克图地区去采购大批俄罗斯皮货,买了大量的貂皮、海龙皮、灰鼠皮等等名贵品种的皮货。买来之后,乾隆派人到南方去卖这些皮货,还命令内务府在北京开设了几家皮货店,来卖这些皮货,想大赚一笔。但是内务府的大臣们无能,他们一是不太了解市场行情,买来的东西不太符合中国内地消费者的胃口。二是一下子买太多了,供大于求,搞得当时北京城皮货价格迅速下跌,结果赔了一大笔钱,这是《清代内务府档案》明确记载的一件事。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大臣给皇帝进的贡品,就非常重要,就成了清代皇帝个人收入的第三个部分。以前朝代,各地进贡多少,对皇帝生活影响不大。但是清代皇帝的生活质量,却与贡品多少直接相关。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乾隆皇帝后来会那么拼命地收贡品。

虽然大量收受贡品,但是乾隆皇帝还是感觉钱不够花。因为越到晚年,乾隆越大手大脚。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收藏家,喜欢字画、古玩、古玉什么的,这些东西,不能光靠进贡,因为许多好的古玩,都藏在老百姓家里。所以有时候,得皇帝自己派人到民间去买,每年需要大量的钱。可是内务府能提供的钱很有限。所以越到晚年,乾隆越感觉手头紧,钱不够花,需要一个理财专家。

就在这个时候,和珅出现了。

乾隆四十年(1775年)秋天,乾隆出巡山东。在传统时代,交通不便,皇帝出巡其实也是挺没意思的,没有今天国家元首的专车专机之类,在御轿里没法看书看报看电视,一坐就是一整天。所以乾隆一边走着,一边就把大轿的侧帘拉开。往外一看,在旁边骑着马随行的侍卫里,有一张新面孔。二十多岁,白皙清秀,长得挺漂亮,骑在马上,风度翩翩。乾隆就跟他聊起天来了。问他,你多大了,姓什么叫什么,什么时候进的宫,在哪当过差?这位侍卫回答他,我二十六岁了,姓钮祜禄氏,名字叫和珅,进宫当差已经三年了,今年刚刚被选为乾清门侍卫,头一次陪您出差。

这个年轻人回答完,乾隆对他感兴趣了。不是他回答的内容有什么特别,而是这个年轻人的神情态度让乾隆很注意。一般来说,普通人,第一次跟皇帝说话,肯定都会紧张得要命,有的人还干脆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来。可是这个钮祜禄氏和珅,回答皇帝,语言流利而得体,态度恭敬又从容,一点也不紧张,不慌乱。乾隆开始对他感兴趣了,又问他,读过书吗?和珅说,自己十八岁那年曾参加过一回乡试,没能中举。

乾隆问道:“能背汝文乎?”就是“当年的卷子,还能记得几句吗?”

和珅说能啊,于是“随行随背,矫捷异常”(《归云室见闻杂记》),边走边背,一会儿工夫,居然把八年前的卷子从头到尾全背了下来。

乾隆皇帝大为惊异,那心情,就像是《红楼梦》中王熙凤之初见丫环小红的场景一样。乾隆于是就让人查一下,这个和珅是什么出身和背景。一查,这个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也算世家出身,他父亲常保,做过福建都统,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所以从小,他在一个贵族学校,当时叫咸安宫学,就是皇帝专门给八旗官员后代办的学校里读书。不过常保去世比较早,所以家道中落,家里一度很穷。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珅通过自己亲戚的关系,托人进宫当了侍卫,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了。

乾隆一看,和珅家世清白,背景良好,很满意,就试着派他给自己办了几件事。比如,这次出巡山东,与地方官员接洽、安排食宿、采买物品,都由和珅负责。结果几件事办下来,乾隆发现,这个和珅不一般,善解人意,周到细致。乾隆是大喜过望。

到这一年年底,也就是乾隆与和珅第一次见面后三个月,乾隆任命和珅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这可不简单。和珅原来是三等侍卫,从五品,仅仅三个月,就变成了御前一等侍卫,而且还兼副都统。这是一个很大的官。我们刚说了,和珅的父亲常保,做过福建都统,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那么,副都统,就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军区副司令,是正三品的官员。从从五品到正三品,和珅一下子就连升六级。

这还没算完。第二年,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二十七岁的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就是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副部长,成为二品大员。三月,又成为军机大臣,相当于今天的政府副总理。四月,兼内务府总理大臣,就是内务府的最高长官,成了皇帝的大管家。

所以和珅的升迁,已经不能说是坐直升机上来的,只能说是坐火箭上来的。在中国古代史上,升迁如此之快的,实在是绝无仅有。

那么,和珅为什么能够如此受乾隆的赏识,一年之内,连升十级呢?

这个,在野史上有许多说法。有的说,是因为和珅跟乾隆的一个已经死去的妃子长得特别像,乾隆非常宠爱那个妃子,妃子死后念念不忘,结果遇到和珅,就把他当成了那个妃子转世,宠爱不已。言外之意,就是和珅成了乾隆的好基友。

还有的说,是因为和珅投乾隆所好,上学的时候就苦练书法,专门效仿乾隆的笔体,字写得跟乾隆一模一样,所以得到乾隆的欢心。

以上这些野史传说,应该说,都是胡编乱造出来的,不着边际。

如果我们从政治心理学分析,乾隆喜欢和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乾隆晚年的独特心态,和珅现象不过是乾隆晚年特殊心理需要的产物。

乾隆晚年有什么特殊心态呢?晚年的乾隆被两个矛盾的问题所困扰:一个是大权独揽的政治信条和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一个是不断泛滥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承诺。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矛盾。我们说过,乾隆政治的第一信条是大权独揽,这个权绝不能给別人夺去。尽管乾隆晚年,健康状况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日常政务,但乾隆从来没想过把大权分担给朝中的这些大学士、军机大臣之类的重臣。因为他深知这些人在朝中经营多年,根深叶茂,社会关系太广。一旦你把大权交给某个人,很容易引来大批依附者,形成朋党,导致混乱。所以为了保证在年老体衰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大权独揽,乾隆迫切需要一根得心应手的拐杖,或者说,一个有能力的贴身秘书,帮他处理日常政务,执行具体决策。这个人应该具备这些条件,第一应该在朝中没根没底,没帮没派,没有什么资历。这样,才会俯首帖耳,绝对忠于皇帝。第二,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才华出众、办事利落,能够实际代替皇帝处理一些复杂事务。

而和珅,正好符合这些条件。

我们知道,和珅在乾隆死后,被嘉庆皇帝抓起来,赐了自尽。就在死前头三天,和珅在监狱里回顾自己的平生,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星辰环冷月,缧绁(Iéi xiè)泣孤臣。

对景伤前世,怀才误此身。(冯佐哲《和珅评传》)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上的寒星伴着冷月,地下,我孤零零地关在监狱里。看着这样凄凉的景象,回忆自己的一生,我得出一个结论:我的才华,害了我。

应该说啊,“怀才误此身”这五个字,并非完全是和珅对自己的开脱。和珅这个人,确实当得起“才华横溢”四个字。他有三点让乾隆不得不用他。首先他知识素养很好。我们说过,和珅年轻时代曾就读于咸安宫学。这个学校是当时最好的一座贵族学校,以招生条件严格和教育质量出众而闻名。清《文献通考》说:“雍正七年,设立咸安宫学,俊秀学童可以学习者选九十名,令其读书。其教习着翰林院于翰林内选九人。”就是说,这是雍正皇帝亲自下令设立的学校,规模非常小,学生只有九十人。老师呢,非常厉害,都是翰林,九个人。一个翰林带十个学生,你说这质量能差吗?所以能考进这个学校,从某个侧面证明和珅的天姿是非常出众的。咸安宫学的目的是给朝廷培养高级政治人才,所以课程设置很合理,课程包括经史、少数民族语言、书画、武功骑射和火器。在这个学校里,和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比别人都刻苦。为什么呢?我们说过,和珅的父亲虽然做过都统,但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所以家道中落,一度很贫寒。所以他知道,只有把书读好,他才可能出人头地。因此他是学生中最努力的。因此毕业的时候,他精通了满、汉、蒙古、藏四种语言,于经史典籍无不涉猎,不但文字功夫出众,并且武功骑射基础也相当不错。

所以这些,完全符合乾隆的需要。这样,他就可以给乾隆做一个出色的贴身秘书,替他处理各种文案事物。后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朝派兵镇压了台湾的林爽文起义,在这个过程中,和珅作为机要秘书,给乾隆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政策建议。起义平定后,乾隆皇帝特意赐诗和坤:

大学士三等忠襄伯和珅:承训书谕,兼通清汉。旁午军书,惟明且断。(《清高宗实录》)

就是说,和珅作为我的秘书,处理文件,出了大力。特别是他精通满语,所以处理军事文件,十分迅速。

所以“兼通清汉”是和珅的一项重要政治资本。乾隆朝最重要的政治文书,都是用满文写成的,特别是涉及军事机密的。这实际上就把许多汉大臣排斥在了最高决策圈之外。乾隆朝唯一参与最高机要的汉大臣张廷玉,也精通满文,因为他中进士后曾经专门学习满语。及至乾隆晚年,大臣中兼通满汉,而且对事情又有眼光有见解的,只有和坤一人了。

所以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另一场战争,平定廓尔喀战争后,乾隆又下旨奖励和珅说:“去岁用兵之际,所有指示机宜,每兼用清、汉文。此分颁给达赖喇嘛及传谕廓尔喀敕书,并兼用蒙古、西番字者,殊难其人,惟和珅承旨书谕,俱能办理秩如。”(《清高宗实录》)就是说,去年用兵的时候,我下的指示,有的是汉文,有的是满文。而颁给达赖喇嘛等地方首领的诏书,用的是藏文和蒙古文。汉满藏蒙这四种文字都精通的人,实在太难找了。只有和珅一个人,四种兼通,所以帮我把这些事办得都很好。

所以说,和珅是有真才实学的,不是光靠钻营功夫上去的。

以上,我们说的是和珅的智商,符合乾隆的需要。这是第一点。那么除了智商外,和珅的情商还特别突出。和珅这个人,性格很活泛,全面发展,业余兴趣也十分广泛,所以他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特别是诗写得特别好。

当时的大诗人袁枚曾经这样夸和珅:“少小闻诗礼,通侯即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冯佐哲《和坤评传》)就是说他文武双全,特别是诗歌写得好,这样和乾隆能够唱和。

更让乾隆感觉舒服的,是和珅特别善于与人相处,总能使对方感觉愉快。史书记载,和珅“行止轻儇(xun),不矜咸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然性机敏,过目辄能记诵”(《秦鬟楼谈录》)。就是说,他身上没有知识分子那种书呆子气,性格外向活泼,还特别爱开玩笑。

第三呢,和珅办事干练,善解人意,凡事从不用皇帝废话。比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充任钦差大臣赴云南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他办得非常好,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迅速地查出李侍尧的罪证,把他定了罪,又没有涉及其他任何人,保持了当地稳定。所以这种处理方法非常符合乾隆的心意。

所以和珅这个人很不简单。我们现在一提到他,就只说他是大贪官。事实上,和珅也做过很多正面的事,比如在乾隆后期,他参与主编了《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三通》等大型丛书。因为精通多种语言,所以和珅实际上也充任了当时的外交部部长。英国使臣马戛尔尼后来在回忆录中评论和珅说,和珅在谈判中“保持了他尊严的身份”,说和珅“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所以历史上一些野史把和珅描述成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应该说是不合情理。和珅这个人,应该说还是有点深度的。和珅后来被赐死那天是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十八日,和珅见到皇帝赐的白练之后,一点也没紧张,索要一支毛笔,在上面题诗一首: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冯佐哲《和坤评传》)

就是说,五十年的生命,如果一场梦幻,如今,我就要告别这万丈红尘了。以后当太阳照在河水上的时候,那河上升起的雾霭,就是我的化身。

你看,一个在临死前能写出这样充满禅意诗句的人,应该是个有一点深度,有一点悟性,有一点定力的人。

以上我们介绍的,是和珅经国理政的才能。仅只有这些才能,已经足以使老皇帝乾隆离不开他了。更何况除此之外,和珅还有另一项天赋,那就是理财。

我们说过,乾隆晚年面临的两个矛盾之一,就是不断泛滥的物欲和“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承诺。他既要享受生活,又不想破坏既定的财政制度,给老百姓留下什么话把儿。

而和珅恰恰就是一个理财的天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大理财家。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往往拙于理财,甚至耻于谈钱,但和珅却有着天生的商业头脑。

传统社会中的财富观念是静态的,人们有了钱,第一选择永远是买地,把流动资产化为固定资产,“入土为安”。而和珅却不这样,他知道要让现金流动起来,现金流动起来能产生巨大的威力。因此在不动产与现金面前,他对现金更感兴趣。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庄头许五德与他人发生矛盾,托和珅帮助打官司,并答应“事后或送地六十顷,或银一万两”。(冯佐哲《和坤评传》)和珅听后明确表示,“不要地亩,要银一万两”。(冯佐哲《和珅评传》)他的贪污受贿所得,一小部分用于扩大不动产,更多的部分,则用于各种工商业投资,其范围涵盖了金融、地产、矿山、物流、医药、商业等许多行业。(冯佐哲《和坤评传》)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他在当时的北京城内拥有当铺十二座,其中永庆当、庆余当、恒兴当、恒聚当等,都是典当业巨头。此外他还经营印铺、账局、瓷器铺、药铺、古玩铺、弓箭铺、柜箱铺、鞍毡铺、粮食店、酒店、杠房、石灰窑等。此外,他家还专门栓了八十辆大马车,从事运输业。这些行业的收益率,当然远远高于地租。可以说在当时,只要是赚钱效益快的行业,就有和珅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采矿业由于风险巨大,管理复杂,投资多,见效慢,一般人不敢经营,和珅却敢于尝试。他看中了煤矿业是朝阳产业,曾投巨资在北京的门头沟和香山两地开了煤矿。和珅巨大家业的积累,贪腐所得当然是大头,但是他自己的投资收益也并非无足轻重。

传统士人往往耻于谈钱,和珅却有着强烈的契约意识,在金钱面前亲兄弟明算账,虽然至亲好友也毫不含糊。他的外祖父伍弥泰官至大学士,向他借过两千两银子,他担心外祖父不能及时还账,逼着老头拿自家地契抵押,“取田契价值相当者署券归偿”(《郎潜纪闻》)。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档案《内务府来文》中记载,他岳祖父英廉的孙子向他借钱,也是拿地契为抵押品才借出去的。

成为乾隆皇帝的私人助理后,他的这种经营天才迅速得到了体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他出任内务府大臣。在此之前,内务府经常是入不敷出。而他就任之后不久,就面貌一新,不但弥补了以前的赤字,还出现了盈余。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皇帝加派他充任崇文门税务监督,在他的经营下,这个税关收入一下子跃居全国三十多个税关的前几位。这两炮打响,乾隆对和珅的理财本领愈加刮目相看,在乾隆眼里,和珅简直就像一个魔术师,总是能出人意料地制造出财富。所以乾隆把所有与财政有关的部门渐渐都划归和珅一人把持,他先后任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管理户部三库、内务府大臣。

以上我们说的,都是和珅的正面品质。如此正面,为什么他最后还一败涂地呢?这是因为和珅身上有一个致命的地方,就是他是一个没有操守、没有原则的人。如果说他的一生有什么原则的话,那就是现世的享受,要做最大的官,要享受最好的生活。这是他的追求。他身上没有传统士大夫那种为国家为民族献身请命的精神,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主义追求。

为什么呢?第一个原因,和珅这个人自幼对钱比较看重。为什么呢,我们说过,和珅早年丧父,十岁的时候,父亲常保就在福建都统的任上去世了。父亲一去世,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断了,所以《清史稿》说和珅“少贫”,就是小时候家里比较贫穷。这样,和珅小小年纪,就充分认识到了钱的重要性,所以走上仕途之后,对钱看得也比一般人要重。

除了和珅自身的人性弱点之外,他做官不讲操守,这还与乾隆皇帝本身的统治政策有关。我们说过,乾隆中期,为了保持社会稳定,乾隆刻意制造了许多冤案,限制当时人们的思想,防止人们乱说乱动。结果造成了什么呢?虽然一时收到彻底稳定之效,却造成了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清代后期士大夫道德与精神的迅速堕落。

可以说,乾隆打断了当时官员和士人的脊骨。他告诉大臣们,你们不要追求什么人格独立,什么个人尊严,你们只需要给我做好奴才,对我百依百顺就行了。所以从乾隆中期起,乾隆朝的大臣就越来越平庸,越来越没有操守,越来越没有骨气。和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此,和珅的所作所为,就不考虑大清王朝的长远发展,只顾满足皇帝的眼前需要,有很多措施,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比如“议罪银”的制度化,这是和珅制造财富的一个出奇手段,是他的一个天才发明,但却也是加快清王朝毁灭的一个加速器。

那么究竟什么是“议罪银”呢?

议罪银是由“罚俸”演化而来。罚俸古已有之,扣除官员几个月至几年的“基本工资”,是惩罚轻微过错的常用手段。但是到了乾隆中期,乾隆觉得只罚这么点工资,意义不大,起不到惩罚作用。所以又法外加罚,动辄上万,改称“议罪银”。应该说,乾隆皇帝的初衷,不过是想让大臣们“肉痛”一下,并没有想把它制度化为一项财源。

可是和珅当政后,马上发现了“议罪银”的妙处。罚俸的决定权在吏部,款项由户部承追,银两也交给国库,过程公开透明。而议罪银并非国家旧制,可以不纳入国家财政,而是归入皇帝的小金库,并且过程及数额都可以不公开。因此,在和珅的力荐下,乾隆皇帝批准将议罪银制度化,并且将罚银的范围大大扩展,从财政亏空之类的重大错误到在奏折中写错几个字,都可以一罚了之。

此举一出,那些“聪明”的大臣们马上就发现了妙处。他们知道,交议罪银可以讨得皇帝的欢心。以小过而甘重罚,既说明大臣们对自己要求的严格,又为乾隆皇帝小金库的充实不声不响地立了功,可谓一举两得。所以不少大臣主动要求交纳议罪银。比如河南巡抚毕沅以“未能迅速搜获要犯”,自请罚银二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议罪缴银四万两。河南巡抚何裕城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因此“惶惶不可终日”,积极要求自请罚银三万两。手笔之大连乾隆皇帝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遂降旨说:没有那么严重,加恩宽免银二万两。交一万两上来就可以了。

在和珅的操作下,议罪银制度为晚年乾隆皇帝的钱包里注入了大量现金。仅从现存的《密记档》统计,在短短十三年中,重大的议罪银案件即有六十八件,平均每年五件。罚议罪银少则万两,通常三万两上下,见于记载的最多一次高达三十八万四千两。

这是一项后果极为严重的恶政。

贪腐政治一个不变的规律是,个人从贪腐中所得的,与给国家造成的损失相比,往往微不足道。应该说,乾隆晚年虽然从议罪银制度中得到的几百万两零花钱,但是却给大清王朝造成的损失要以亿万计。所谓吃人的嘴短,用人的手短。在享受花钱的快乐的同时,老皇帝对于那些踊跃交纳议罪银的官员不可能不高抬一点贵手。因此议罪银实际上起不到任何惩戒作用,反而变相为犯罪提供了保护伞,“免死牌”,为贪官们壮了胆,让他们贪污腐败、为非作歹起来心里有了底。就像对于非法经营的商户一罚了之,只能促使他们扩大非法经营业务,来弥补被罚的损失一样,这一制度让乾隆朝的大臣们贪腐起来更有动力。正是和珅力荐的“议罪银”,最终催生出乾隆朝一桩又一桩惊天大案。

都市之穿梭万界大唐:超时空,长乐晋阳小公主!献祭寿命?可我准备长生了!穿书穿书,摆烂小猪!不是,哥们?你是咋成魅魔万人迷末世:我的堡垒只招女性我是直男啊,男主你别过来!虚拟篡夺:风流召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