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蒙古帝国二百年(全二册) > 第二十七章 攻陷中都

第二十七章 攻陷中都(1/1)

就在成吉思汗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时候,金国朝廷却内讧不断。

先是胡沙虎软禁并毒死了完颜永济,迎立完颜珣为帝。

这个完颜珣是显宗完颜允恭的长子,与完颜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由于是庶出,他一直在外地做藩王,从未奢望过当皇帝。所以他对拥戴自己为新君的胡沙虎感激不尽,诸事都是百依百顺,而他的纵容更助长了胡沙虎的专横跋扈。为了表示对胡沙虎的尊敬,完颜珣在朝堂之上特地挨着自己单设了一个座位,胡沙虎毫不推辞就大大咧咧的坐上,没有丝毫谦让,俨然以周公自居。平日里胡沙虎对大臣也是颐指气使,甚至当众仗杀他看着不顺眼的人,完颜珣摄于其权势也隐忍不发。

从表面上来看,胡沙虎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然而我们有句常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阴谋家的背后有阴谋家,胡沙虎的这种狂妄最终葬送了自己。

背后的那个阴谋家叫完颜庆山奴,从名字不难看出,他也是皇族。就在完颜珣被迎立为新君的时候,完颜庆山奴就第一时间宣誓效忠,鞍前马后的陪伴宣宗来中都登基。后来他被封为西京副留守兼近侍卫长,成为皇帝的心腹,以庆山奴为核心的一个集团也成了金国的政治新宠。这个政治集团迫切需要开拓政治势力,分配更多的政治利益,但胡沙虎的一手遮天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所以他们暗中寻找机会铲除这个障碍。

终于这个机会等来了。

就在胡沙虎发动宫廷政变的时候,驻守居庸关的部队是由完颜纲和朮虎高琪统领,可是胡沙虎诱杀了完颜纲,所以整个中都北部的军队悉归朮虎高琪管辖。由于金军屡屡战败,胡沙虎就想找一个替罪羊杀掉,为自己的丢城失地推卸责任,同时也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朝堂之上他气冲冲的要把朮虎高琪斩首,多亏皇帝苦苦求情,朮虎高琪才得以幸免,但他对胡沙虎暗暗怀恨在心。

为了立功赎罪,朮虎高琪出城退敌,偏巧金军不争气,再次被蒙古人打败。

这一下让朮虎高琪陷入绝境:他一旦再回到中都,肯定难逃胡沙虎的毒手:已经给过你机会了,再次吃了败仗,杀你可是名正言顺了。如果不回去,自己也会弹尽粮绝。怎么办?

正在他犹豫不决之时,阴谋家完颜庆山奴适时的派来了使者。

庆山奴向朮虎高琪说了一大堆话,简单点就是三个字;清君侧。希望他带兵勤王诛杀胡沙虎,自己在中都做内应。双方一拍即合,朮虎高琪决定铤而走险。

1213年10月15日,朮虎高琪带兵突然返回中都,与庆山奴的兵马合在一处,把胡沙虎的家给包围起来。

正在睡午觉的胡沙虎听到院外人喧马嘶,惊问何事。家丁说有人来抓他。胡沙虎衣衫不整的急忙跳墙而逃,由于慌不择路,他的衣服被树枝挂住,导致他身体失去平衡重重的摔落在地,腿也扭伤了无法走动。朮虎高琪的士兵追上来手起刀落将其斩首。

当天晚上,朮虎高琪提着胡沙虎的首级上朝请罪。完颜珣赦免其无罪,并任命其为左副元帅。次日朝廷下诏宣布胡沙虎的罪状,也为朮虎高琪的兵变正名。

胡沙虎被杀距离他软禁并毒杀完颜永济才50天,真是“现世报”。

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这叫“请君入瓮”。

完颜珣看似一个庸懦寡断任人摆布的昏君,没有什么作为,但他在任期间却做了两件大事,让臣民瞠目结舌,也引起了后世的学者诸多评论。

第一件,“招贤纳士”,为啥带引号?因为他选择的标准不是根据人的才学和品德,而是一门心思的想找几个能呼风唤雨的“奇能异士”,企图通过奇迹让蒙古人不战而退。

宣宗也象当年的燕昭王一样,建了一所招贤馆,明确表示“不次除官”,无论你的出身、年龄、民族、政治信仰,也不管你通过念咒骂街还是飞檐走壁的轻功,只要能退敌,就大力提拔,待遇优厚。招贤榜一贴出来,一大批市井无赖泼皮流氓和江湖骗子蜂拥而至,几乎踏破了招贤馆的门槛。

这些所谓能士有一个共同的特长:吹,也就是忽悠,反正吹牛也不上税,这些个能人一个比一个能吹,你说亩产小麦三千斤,我说亩产一万斤,第三个说亩产的麦子,光麸子我就能到一万斤。张三说带着一百人就能打败蒙古人,李四说带着十个人就能刺杀成吉思汗,王五说我放个屁就能把蒙古人吹得无影无踪……弄的招贤馆乌烟瘴气,不成体统。

其中有个最能吹的叫王守信,此人的名字与其人性完全相反,本是个市井无赖,他向金宣宗吹嘘说,根本不用打仗,只需要跟着他祈祷念咒外加一样物价就能让蒙古人望而却步。

什么物件?尿桶。

在古代,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厕所冲水设备,家家都准备一个或多个尿桶,晚上拉屎撒尿都在桶里,到了白天再到河边冲刷或者洒到菜园里,就当施肥了。王守信带着一大帮子人,从各家各户收集了成千上万的尿桶,扛到城墙上,桶口冲外。然后穿上不知道哪里搞来的奇装异服,在城中设的高台上又唱又跳又是摇头晃脑的念念有词,瞬间弄的整个中都城臭气熏天,到处弥漫着屎尿味,人们都不敢开窗子,上街的时候一个个都捂着鼻子走。

金宣宗听说了,到现场一看,险些给熏死。他一怒之下,命令把王守信和那些狐朋狗友统统给轰走了,把尿桶发还给了老百姓,还叮嘱一句“今后一定把尿桶刷干净了,注意卫生啊”。

这招不管用,招贤馆也暂停运作。

第二件:迁都。

打开地图我们不难发现:蒙古草原离北京太近了,从野狐岭南下的话,快马一两天就能兵临城下。所以历朝历代,有作为的君主总是尽量将首都建在靠近草原的地方,让国家的重心北移,便于北上草原击胡虏,南定中原安天下,比如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而衰败的王朝和懦弱的皇帝则相反,总是想方设法把首都南移,从而避开北方强敌的攻击,得到暂时的苟安。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一一列举,金宣宗完颜珣也是其中的一个。

完颜珣很清楚:成吉思汗罢兵北返不过是暂时的休战,这群草原猛士不可能就此罢手,他们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且再来的话攻势会更猛,金国随时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万般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一个词眼:迁都。

往哪里迁呢?

往北不可能,那里正是敌人的地盘,往西是西夏人,往东,现在辽东已经归附了蒙古,只有往南,迁到离蒙古人越远的地方才能安全。当然,不可能无限制的往南,因为长江以南是南宋的地盘。完颜珣选择了开封。

开封在金朝又叫南京(注意,不是现在的江苏省南京市),是座历史名城,原来北宋的旧都就在这里。而且这里位于中原腹地,扼守黄河,这道天堑能阻挡住蒙古的骑兵。加上经过精心的储备,这里粮草充足,物产丰富,宜于长期坚守。此外离长江也有一段距离,南宋的兵锋也伸不到这里,所以是个良好的陪都。

当完颜珣向诸臣商议迁都事宜时,朝堂之上立刻一片哗然。

以老臣左丞相徒单镒、元帅府经历纳坦谋嘉为首的留守派极力谏阻,反对南迁,一旦南迁,人心惊慌,国基也会动摇,认为“鉴辂(lu,四声)一动,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讲和,应聚兵积粟,固守京师……”。而以南京(开封)留守仆散端、河南按察转运使王质、元帅左都监完颜弼、右副元帅朮虎高琪等人为首的南迁派则主张南迁,可以避开蒙古的锋锐,借助黄河天堑阻挡蒙古,徐图再起。

在朝堂之上,双方吵得一塌糊涂,其中徒单镒泣血顿首,表示如果皇上执意南迁,自己情愿以死相谏阻,死也死在中都。

然而这位忠臣最不想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金宣宗只是口头表扬了徒单丞相一番,表示丞相公忠体国,甚慰朕心,但并未放弃南迁的念头。而徒单镒则也以行动证明了自己诺言,朝会后不多久,这位女真人的状元和民族英雄就抑郁而终了。

就在朝廷里吵成一片的同时,民间的清流也积极活动起来。布告一张贴出去,民意浮动,当时有一个叫赵肪的太学生公然召集了400余人来了一次集体请愿,类似于清末康有为等人搞的“公车上书”。他写了请愿书,字义慷慨“国难当头,理应君民同心方能共抒国难,如陛下南迁,弃生民于鞑靼,势必民心离散,军心瓦解。强敌在北,銮舆趋南,中都不守,北土必失,宗庙社稷,亦将沦丧,切望陛下收回成命,固守中都……”。赵肪等人联名签字后上书右丞相完颜承晖(完颜福兴),要求转交给金宣宗。

完颜承晖在读书人中享有一定声望,他非常理解赵肪等人,书生意气,以天下为己任。历朝历代,清流总是作为一个很独特的政治力量在朝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东汉时期的党人,以及明朝的东林党人等,连皇帝都忍让三分。

拿着这份万言书,完颜承晖左右踌躇:对待清流不能驳回,因为他们清高雅俊,视死如归,但是也不能向他们做任何承诺,因为上头还有一个皇帝,况且南迁乃圣上定夺,万难更改。完颜承晖对他们忧国忧民之心深表感动,表示会尽力将学生们的建议转达给皇帝,无论结果如何,他本人都会留下来与众学生一起共赴国难。

事后完颜承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1214年5月(贞祐2年)11日,金宣宗完颜珣宣布正式迁都南京(开封),太子完颜守忠为监国,右丞相完颜承晖、申国公、左副元帅抹捻尽忠辅佐太子留守中都,自己带着文武百官踏着泥泞的道路赶往遥远的开封。

金宣宗迁都开封是金朝末年一个重大事件,关于此次南迁的是非功过,史学界各抒己见、褒贬不一。笔者学识浅薄,不敢对此进行论断。徒单镒和纳坦谋嘉虽然慷慨激昂,精辟入里,但“固守中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当时整个华北,九十多个州县已被蒙古人攻陷,而山东则发生了红袄军起义,策应反金归宋,此外,还有多个州县地方土豪武装趁乱结寨自保,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割据一方的军阀,实际上已经脱离金朝的统治。中都以北的防御设施大部受到严重破坏,居庸关也已失守,重建的难度非常之大。拱卫京师的州郡只剩下通州、顺州、真定等数个州县,防御薄弱,中都实际上成为一座孤城,蒙古人可以很快兵临城下。此外,中都囤积的粮草告罄,面临饥饿,大小臣民人心惶惶,已经形不成抵抗的合力,国蹙兵弱,财用匮乏。无论如何,中都确实已经无法固守。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另择他方,重打鼓另开张,还有可能摆脱当前的困境和危机,金宣宗这样做实在是无奈之举。

迁都,金会亡,不迁都,金亦会亡,我们不能片面把金朝的衰败和灭亡归咎于此次迁都,那应该归咎于什么呢?

还是那句话,气数。大金气数已呈下降趋势,而成吉思汗的蒙古国的势头正处于迅猛上升时期,这不是金宣宗或者其他任何个人能够左右的。

由于没有做充分的前期舆论准备,宣宗南迁在金民中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北方许多民族趁机揭竿而起,或结寨自保,或自立山头,其中一部分人还投靠了蒙古军(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史天泽,以后将会提到)。而成吉思汗听说迁都的事情后,以金朝缺乏诚意为由,又发动了第三次讨伐金朝的军事行动。

如果前两次征金主要是试探金国的军事实力,削弱金朝的军力的话,那么这次成吉思汗决心要彻底攻占中都统一中原了。

很快蒙军前锋就到了中都城下,坚壁清野切断了中都与外界的联系,还准备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只等成吉思汗下达攻城命令。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中都城还没有现在的北京城这样大,我们现在北京以紫禁城为中心形成的城市格局是从明朝开始的。金朝中都位置主要在今天北京的西南方向,大概是宣武区一带(现在已合并到西城区)。东南起自现在永定门火车站,西南到凤凰嘴村,西北角在军博和木樨地一带,东北角到宣武门内。

到过北京的朋友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完全正方形的格局,有的城墙是西北——东南走向或者东北——西南走向,包括现在的陶然亭公园,虎坊桥,广安门,牛街,长椿街等都在金中都的范围内。

中都的中心是皇城,地址位于今天广安门南滨河路一带,呈长方形,共有四座城门:东边是宣华门,南边宣阳门,西边玉华门,北边是拱辰门。皇城外是都城,周围共36里,共有13座城门(这个数字现在多被人视为不吉利的,有的楼层和电梯甚至都回避这个数字),南边从东往西分别为端礼门、丰宜门、景风门;西墙分别为丽泽门、灏华门、彰义门;北墙分别为通玄门、会城门、崇智门、光泰门;东墙分别为阳春门、宣耀门和施仁门。其中会城门和光泰门一带主要集中着都城的商业中心,而南城陶然亭一带则是皇亲国戚们游幸的地方。除此之外,在城外的北海白塔寺一带还建有一所独立的“夏宫”,是供皇室消夏避暑的地方。当时的金中都规模宏大,宫阙壮丽,史传“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都市。

之所以说是“为数不多”,并不是“唯一”。因为当时在中亚也有一座宏伟的城市,她就是撒马尔罕!

撒马尔罕也是唯一可以和金中都相媲美的城市,但这两座城市一前一后均被成吉思汗所征服,而且是毁灭性的征服。

成吉思汗大军围困了中都以后,立刻在金朝内部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和混乱。

在蒙军到达前夕,留守的太子完颜守忠已经丢下这里的臣民仓皇出逃到了南京开封。而接到告急文书后焦急的金宣宗完颜珣从河南派出救援中都的李英,也在半路上被蒙军消灭于霸州。降将石抹明安率军占领了中都的东大门通州,通州守将蒲察六斤投降,现在中都城内外音讯断绝,粮草难以为继,救援毫无消息,几乎成了一座死城。

终于,留守将领失去了耐心,左副元帅抹捻尽忠带着一部分军队突围出去——也可以说是逃了出去。当时金朝皇室的一些家眷嫔妃和宫女拦住他的车帐,要求他留下抵抗或者带她们一起突围,但这个家伙谎称自己先出去给大家开辟道路,等出城后再把大家接出去,“我当先出,为诸妃启途”,一溜烟的跑了。

抹捻尽忠啊,你可真对不住你的名字!

这个临阵脱逃的家伙后来到了开封,金宣宗完颜珣非但没有惩处他,还继续让他做平章政事,直到金国灭亡前夕他才被下狱,最后死在狱中。

而文人出身的左丞相完颜承晖则象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这位幼读诗书的人既有儒士的风雅,又有坚守气节的忠贞。他深知中都不保,在中都陷落的前夕饮鸩自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全了忠臣的节操。后谥号忠肃公,追封广平郡王。

打开史书我经常发现,貌似勇武的武将平日里豪爽侠气,阳刚之气十足,临大事却经常手足无措,临阵脱逃。而自幼读四书五经,从未经历过战阵的文弱书生,遇事竟能够慷慨凛然,以死殉国!

六十八年以后,128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这里(当时已经改名叫大都)讯问着一个同样文人出身的南宋丞相,面对着忽必烈和众臣的劝降,这位状元丞相大义凛然,吟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后从容就义,这位文人丞相就是文天祥。

现在整个中都被蒙古人攻陷了。随之而来的劫掠和屠杀也是在人们预料之中的,蒙古军放火烧了中都的皇宫,熊熊大火持续了一个月。因为在当时的成吉思汗看来,城市是没有用的,远不如住在草原上的蒙古包里舒服。他当时对城市经济没有任何概念,并不知道还可以利用城市做其他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征服城市并不是为了住在这里,而仅是为了摧毁和掠取,有用的东西就搬到草原去,无用的当然就是烧掉了。

占领中都后,成吉思汗派了三个人去接收金朝国库里的财物,包括大量的黄金、白银、珠宝和布帛等物。这三个接收使者分别是汪古儿(可能是以前的那个司厨)、阿儿孩合撒儿和矢乞忽秃忽。这三人领命后前往金朝国库办理交接事宜,负责交接的金朝官员为了讨好这三个人,将自己的几件镶金的丝织品作为个人礼品送给了他们。汪古儿和阿儿孩合撒儿想都没想就愉快的收下了。矢乞忽秃忽却拒绝接受这份礼物,表示中都原来属于金朝皇帝,现在属于成吉思汗,我们不可以擅自处分成吉思汗的财物,所以不会接受这个东西。

成吉思汗听说了此事后,夸奖了矢乞忽秃忽,认为这个编书者才识大体,并严厉责备了汪古儿和阿儿孩合撒儿。

雄伟的中都在大火后终于化为灰烬,消失在漫漫历史的尘埃中。

如今在北京,我们根本看不到金朝中都的影子,只能通过考古的发现进行零碎的还原。2年后这里改名称燕京。50年以后,忽必烈再次来到这里,才又在中都原址的东北面,今天的西土城以南、长安街以北的位置重建了元大都。

这种劫掠和屠杀很快随着一个人的谏言而休止了,这个人就是耶律楚材。

早在占领中都之前,成吉思汗就从明安和耶律阿海等人那里听说过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玉泉老人。该人出身契丹皇室,其八世祖是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但辽朝灭亡后,其父耶律履也先后在金朝为官。由于家庭的熏陶,耶律楚材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律法、算术、医术、医药、易卦等学说都很精通。

但到了中年后,耶律楚材开始崇尚佛道之学,经常在中都报恩寺向寺院的主持学佛参禅,有了遁去之意。成吉思汗攻破中都后,派人到寺院里找到了他,连说带劝,连拉带扯,将耶律楚材带了过来。

一开始明安等人很还担心,替耶律楚材担心。耶律楚材性格非常率直,万一哪句话触怒了成吉思汗,再被杀了可咋办?

就这样,明安等人忐忑不安的将耶律楚材带到了成吉思汗面前。

让人欣慰的是:成吉思汗一看到耶律楚材就非常喜欢,史书中记载耶律楚材身材高大,风度翩翩,气质儒雅,谈吐不凡,尤其他胸前拂动着漂亮的长须让人印象深刻。成吉思汗一见面就称他“胡图撒合里”,意为“长胡子”或者“美髯公”,表示希望他能够为自己效力。一开始耶律楚材还有些顾虑,他虽是契丹人,但家里已有三代是金国的臣子,所以担心世人对他的忠贞和人品有些议论,再者他对成吉思汗本人是否为旷世明君还不太了解,不知道将要辅佐的是个什么样的君王。但经过明安和耶律阿海等人的多次劝说和成吉思汗本人的倾情相邀,最终他答应辅佐成吉思汗平定天下,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

耶律楚材的第一个谏言就是希望成吉思汗能撤出中都城,停止劫掠,并讲了诸如“得民心者得天下”等一大堆道理。

成吉思汗欣然应允了他的谏言,命令蒙军撤出中都,停止劫掠,并在被俘获的人群中征召了上千名工匠,成吉思汗发现蒙古人善于骑射,但制造工具没有中原人先进,所以他每到一地,总是会从俘虏中挑选很过工匠随大军而行。

以前也说过,成吉思汗是一个非常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在很多问题上,他都会从谏如流,当年他准备杀掉塔塔儿俘虏,矢乞忽秃忽和木华黎等人劝阻时,他欣然应允,释放了这些俘虏;分封典礼时,他本欲将答里台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但矢乞忽秃忽、博尔术和木华黎劝谏他,他就采纳了。再后来,他准备亲率大军消灭秃麻部,但众臣相劝,他也听从了,现在耶律楚材谏言他撤出中都,停止扰民,他也采纳。这些都足以证明他并非一个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

后来的事情证明,成吉思汗任用了耶律楚材是一个非常明智之举,这位长胡子不但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而且还很清廉和充满人道主义精神。

他充分利用成吉思汗的信任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并不滥用这种信任。每当他随军征战的时候,其他将领们只管掠夺财物和女人,他却只身到被征服地的图书馆和皇宫内寻找书籍和地图、药品等物,认真学习当地的文化和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他尽量将城市文明和定居文明的好处介绍给成吉思汗,希望他停止杀戮,保护耕地和农田,向农民征纳赋税,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说白了,帝王可以马上得天下但不可马上治天下。

耶律楚材将这种敬业和忠诚延续到了成吉思汗的子孙,一直窝阔台汗的时候,他还是尽心的将自己的才华奉献出来,帮助窝阔台继承汗位,制定适宜的政策,并赞善匡失,矫正窝阔台的过失,维护着帝国的统治。

在获得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工匠和耶律楚材等谋士)后,成吉思汗心满意足的北返了。为了继续稳固在中原的统治,临行前,他委任心爱的将领木华黎为太师国王,(这个太师国王大概相当于汉人的诸侯,并非真的建立一个独立王国),并赐给木华黎一个印玺,授权他经略太行山以南的汉地,而太行山以北则由成吉思汗亲自经略。

此后的十几年间,木华黎果然不负重望,兢兢业业的为蒙古国经营着中原,直到后来病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木华黎,这个原来主儿乞人的门户奴隶,撒察别乞眼中不名一文的人,遇到知人善任的成吉思汗,后来成了蒙古的左手万户,现在又成了独当一面的太师国王,他之所以任劳任怨的效命,只是心里有个信念:报恩。

世界帝国史话 罗马帝国疏勒城——那年在西域的一场血战幼学琼林全鉴(典藏诵读版)叼炸天的一生春秋五霸武道一键修改,我直接满级!天命妖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