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二度攻金(1/1)
1231年是蒙古全面发动对金战争的一年。
春天,窝阔台与拖雷经过商议,兵分三路:左路军由按陈那颜(孛儿帖大妃的小弟弟)率领,沿着河北、山东一线进攻山东,等攻克济南并扫清山东全境后再南下进攻及两淮等地;右路军由拖雷率领,穿过陕西,由宝鸡南下,越过秦岭后折向东,沿着汉水进攻唐州、邓州等地,抄道开封的西南侧,与中陆军会师后总攻开封汴京;
中陆军则由窝阔台大汗亲自率领,从河北真定、常山、冀州等地南下,进攻卫州,目标直指开封汴梁。
原本预定的此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中路,可实际上,事态的发展却让拖雷的右路成了主角。
拖雷和长子蒙哥、汉族万户刘黑马等人率领4万兵马很快进入陕西境内,连下60多座城池,前锋直逼凤翔城,还有一支部队到了陕西与河南交界地带的潼关。当时金兵在潼关驻守有10万精兵,在凤翔只有2万人,所以得到了这些战报,完颜守绪命令完颜合达和移剌蒲阿驰援凤翔,力图保住这座关中重镇。
然而,完颜合达和移剌蒲阿两位将军却拒不执行哀宗的命令,他们将大军驻扎在潼关和凤翔之间按兵不动。
面对着接连而至的催促救援的宫廷令官,两位将军说,凤翔城现在只是一座孤城,已经无险可守,而潼关是陕西进入河南的门户,位置极为重要,不如放弃凤翔,集中力量守卫潼关。
应该说合达和移剌蒲阿的分析也有一定的道理:分兵则弱,合兵则强,与其将防御面铺摊子的过大,让人家各个击破,还不如收紧防线,集中兵力在关键城市和隘口固守,兴许还能击退蒙古人。当然也有的人认为合达和移剌蒲阿明知凤翔守卫力量薄弱,而潼关兵精粮足,还要放弃凤翔,完全是因为惧怕蒙古人的避重就轻、避难就易、保存自己实力之举。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完颜守绪无奈,只好同意了完颜合达的建议。
结果显而易见;凤翔很快失守,潼关则守住了。
潼关,地处渭河下游,南接秦岭,北临黄河,西通华山,东南有渭水和洛水,东边是华北大平原。它扼守晋、陕、豫三省之要冲,地势险要,是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平原及西域的必经之关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金兵在这里集中了15万大军和大量的粮草,并且在城墙上设置了很多滚木雷石,还在城前的路上撒了一些铁蒺藜,这玩意四面全是刺,马一旦踩住了铁刺立刻扎入马蹄,是专门对付骑兵部队的。拖雷攻陷了凤翔等地后,率军抵达潼关,发现难以攻克,蒙军初步受阻。
双方在这里僵持起来。
完颜合达看到蒙古军被迟滞在关下,不禁得意洋洋,怎么样,我的收缩战线的策略是高明的吧,只要把蒙古人粘在这里,就等于拯救了开封。
可拖雷有办法。
什么办法?借道。
这个办法其实成吉思汗在临终前就已经想好了。金朝南京开封完全依仗黄河和潼关两个天险,从这两个地方突破难度实在太大,即便是占领了该地,也会给蒙古军造成巨大损失,所以只能实行大迂回,从陕西南下,穿过汉中,迂回到汉江流域,再向东攻打邓州、唐州的等地。我们姑且可以称,这是一记典型的“右勾拳”战术。
早在蒙古军南下之前,窝阔台曾经派了一个叫李邦瑞的使者到南宋,商讨“借道”事宜。当时宋廷内部也有一些争议,但后来宋理宗还是拒绝了蒙古的要求。
但现在困难摆在眼前了,必须还得做一次努力。借路怎么也得经过人家同意吧,于是拖雷再次向宋朝方面派出了一个叫卓布干的使者前去借路。
然而这次借路却没有成功,而且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蒙古和宋朝两国关系的恶化。
根据《元史》的记载,蒙古方面派出的使者叫卓布干,这个卓布干到了宋朝统治下的沔州,这个沔州应该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南略阳县一带,当时沔州的都统制(南宋时期朝廷禁军的高级指挥官)叫张宣。笔者查了很多史料也没有发现这个张宣的来头,大概也是个无名之辈。可就是这个无名之辈,居然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举动:他将蒙古使者卓布干给杀了!
史书上说冲突的起因是蒙古使者和张宣发生了口角,从而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至于为什么发生了口角,书上没有说,也许是张宣喝醉了,也许是当时他看着蒙古使者不顺眼,也许双方有什么言语不和的地方,把张宣给气着了。
总之这次借路没有借成。
这样一来蒙古人看似束手无策了:潼关攻不下来,南边的路宋朝又不借,看来只能打道回府,返回草原了。
什么事情都难不倒蒙古人:你不是不借嘛?我强行通过。
得知使者被杀的消息,拖雷大怒,亲率四万骑兵南下,直驱宝鸡,然后乘胜攻入大散关。大散关位于宝鸡南部,秦岭北麓,是陕西通往四川的咽喉要道,据说当年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走的大散关。穿过大散关,就到了汉中平原了。
秦岭——淮河为我国划分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岭南北的气候差异大,蒙古人在这里感觉到温暖舒适,气候宜人,野草丰茂,适合骑兵就地取材提供给养。蒙古骑兵越过秦岭,先后攻陷了凤州(今天的凤县)、洋州(今洋县),当时杀害蒙古使者的张宣逃到了这里并企图组织抵抗,但蒙古人在投石机的帮助下很快攻陷这里,将张宣杀死,并屠城。在汉中,蒙古人分成小股部队四处大肆抄掠,其中一支军队渡过嘉陵江进入四川腹地,攻破城寨一百四十多处。
当时四川还处于宋朝的统治之下,管辖四川的是一个叫桂如渊的制置使。桂如渊自感顶不住蒙古人,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只身带着人逃到了川东合州,导致四川境内的宋军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好在拖雷此次进攻只为攻金,并不想灭宋,所以进入四川的蒙军很快回返,与主力汇合后向东进发。
1231年11月,拖雷在摆脱宋军残部的纠缠后,攻陷了饶凤关,沿着汉江东下,进入京湖(荆襄)地面,当时宋廷还派了一个人试图拦截蒙古人,但未获成功。这个人就是前不久提到的孟宗政的儿子孟珙,这是第二次提到他,但不是最后一次。他以后还会多次出现,但他时而是以蒙古人的盟友、时而是以蒙古人的对手的身份出现的。
12月25日,蒙古人终于全部渡过汉江,主力沿着汉江东下,进攻邓州、唐州(今唐河县)等地。
就在拖雷的右路军沿着宝鸡南下穿越秦岭进行迂回时,金廷立刻意识到蒙古军的战略意图。为了避免两面受敌,金哀宗完颜守绪立刻命令镇守潼关的完颜合达和移剌蒲阿率军向南运动,到邓州阻击蒙古军。汉族武装武仙也已稍后于完颜合达后到达邓州防御,共同抵挡蒙古军。这个武仙在以前提到过,他是金朝封的“九公”之一,他设计诱杀了史天倪,但很快被蒙古人打败,逃到了开封。先是被金宣宗闲置了一段时间,完颜守绪继位后再次封他为恒山公,让他带兵先后在河北、山西打了几次不大不小的仗。蒙军此次南下的时候,他正在奉命镇守卫州,所以也和其他将领一起到邓州布防。
这样一来,邓州等于汇集了金国三路兵马,在12月底,拖雷冲破层层阻拦,历尽艰辛到达邓州南侧时,等待他的是久候多时的金国十五万精兵!
按照最初蒙古最高统帅部制定的三路南下的计划,此次攻金战争成败的关键,在于窝阔台的主力大军与拖雷借道迂回大军的策应与配合。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当拖雷在向汉中方向突破穿插迂回的这几个月间,窝阔台本应该向金军的黄河防线和潼关发起攻势,以此牵制金军南下截击拖雷,减轻拖雷西路军的压力。可是窝阔台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攻打河中府,其他时间按兵不动,后来在拖雷的不断催促之下才南下,而此时右路军已经在邓州、唐州一带与金军僵持了近一个月了。
窝阔台的拖延颠倒了正面主攻和侧后辅攻的角色,几乎把拖雷推向了绝境,拖雷不得不独自面对金国的十五万精兵,压力骤增。
窝阔台为什么这样做呢?
历史上有不同的解读。有的学者认为:窝阔台一直害怕拖雷功高盖主,对这个杰出的弟弟防范有加,所以他任由拖雷在前面单打独斗,自己却抱着坐山观虎斗的态度,迟迟不进行增援和牵制,让右路军陷入绝境正是他所期望的。这样一来,既打击了金国,又除掉了自己的政敌。
但笔者不这么认为,其一,从窝阔台在历史上的种种表现来看,他并不是这样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在当年召开推举大汗的库里台大会上,他并没有与拖雷争执,而是极力谦让推辞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假如他真是一个权欲熏心、必欲除政治对手而后快的人,在1229年库里台大会召开之前他就应该动手了。因为当时的汗位继承人还不确定,拖雷完全可能替代他,1227年至1229年的那两年才是他最紧张的时候,在那种环境下,他都挺过来了,现在他已经是大汗了,龙椅已经坐稳了,还有必要那样做吗?
其二,中路军虽然由窝阔台直接率领,但参与决策的并非他一个人,包括速不台等老将也在协助他共同指挥,他的军事调动肯定是要大家共同商量的。假如他真的象外人所猜测的那样包藏祸心故意为难拖雷,那这不就等于将矛盾公开化了吗,如何向手下的这些将领和那颜们交代?如果他是那种不顾汗国大局而只顾排除异己的人,诸子诸将及各宗室亲王还能认可他这个大汗吗?
基于以上原因,我并不认为窝阔台是故意借金国之手除掉拖雷这种观点。
那窝阔台为什么没有如期南下呢?
关于这一点,史书中确实没有交代,也许由于当时信息不畅,窝阔台并不太确定拖雷的具体位置,因而未敢轻举妄动。但当他得知拖雷已经达到邓州和三峰山的消息时,他毫不犹豫的率主力向开封发起进攻,以减轻拖雷的压力。
无论怎样,拖雷现在不得不独自面对三倍于自己的敌人,他现在已经无路可走,再沿着原来的迂回路线退回去?已然是不可能了。
拖雷,蒙古帝国的实际缔造者,战争史上最杰出的统帅之一,他能抗得过这一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