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历史的沸点Ⅱ》(1)(1/1)
自 序
赵海峰
开始写这些历史人物,大概是在2017 年2 月,在此之前,我在荔枝电台开辟的专栏“海峰的历史课”35 讲录制完成并发布。原本想就此打住,因为作为一名“纯业余历史爱好者”,将秦汉三国五百年的历史讲下来,确实算的上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当时并没有出版书的计划,能够完成这个“工程”完全是出于对历史纯粹的热爱,但为此耗费的心血和精力却也相当可观。所幸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一直坚持了下来。
由此在这中间产生了一段“空档期”,这段时间尽管工作生活安排得很充实,但总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从内心来讲,还是无法割舍对历史的热爱,依然涌动着创作的激情,最终还是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重新提笔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来述说历史。
按照写作计划,秦汉五百年后应该是两晋十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代,出现过大小二十多个割据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显得异常纷繁复杂。基于此,如果沿用传统意义上断代历史书的方式记述这段历史,不仅很难帮助读者理清这段历史的脉络,更有可能成为一本枯燥难懂的“流水账”。
为此,我准备另辟蹊径,从人物入手来叙述历史,在两晋十六国中,撷取了二十位对历史进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或极具戏剧性趣味性的人物,意图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将这段看上去迷乱异常的历史有机地串联起来。
我想,这样的写法应该最契合那个时代。那是个风起云涌的乱世,同样也是一个思想极为解放,个性最为张扬的时代,因此不仅英雄豪杰层出不穷,同时文人雅士大量涌现,他们身上所折射的“魏晋风度”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如果依旧停留在以王朝兴衰更迭为主线,笔下只能还是帝王将相,一些有趣的人物和灵魂便很难被记述,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以“历史人物”为主线,便能解决上述问题,但也存在不小的风险,最大的风险可能会因过于注重人物地刻画描写,而忽视了历史的“大格局”,从而无法全景式地展现这段历史。这也是我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注意的问题,基本而言,采用两种方式让具体历史人物和大的历史格局相得益彰。
一则以点带面,书中虽选取的只有二十位历史人物,但他们仅仅是代表,以他们为原点,实则牵出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重要历史人物。粗略统计,书中有名有姓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人物有数百人之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多元立体的两晋十六国人物群像。二则相互融合,就是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紧密结合,以史说人,以人说史,使得那个时代历史链条所有的重大事件几乎没有遗漏,同时对少数民族的主要政权如前赵、后赵、前秦、后秦等,包括蜀地的成汉政权,它们的建立和败亡都有较为详细的叙述。
所以,这本书是将众多的历史人物放置到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读者既能读到历史人物的枯荣浮沉,也能看到每个王朝的治乱兴衰,它不像一些历史为了细化情节内容而“注水”,也不像一些学术性很强的著作,使一般读者很难读得进去,而是将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在具体写法上,我尝试采用一种新颖独特的写作方式,每个人物的出场都采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形式,用一段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进行生动描述,这样很容易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历史现场的感觉,由此也很容易走进历史深处,感受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探究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获得思考和启迪。
在这本书写作过程中,我的第一本书《历史的沸点:秦汉三国五百年》于今年3 月份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在整理35 讲“海峰历史课”讲稿的基础上结集出版。
原本只是想给自己和亲友的一个礼物,也算是对自己辛苦付出的一个交代。但没想到,书上市发行后,受到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欢和肯定。不少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几次签售活动现场也异常火爆,创造了半个月连续加印两次的纪录。
更为可贵的是不少朋友在微信朋友圈、购书网站等留下了大量的评语,充分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认可,并希望自己再接再厉,尽早写出更好的作品,这一切都给我莫大的激励和鞭策,让我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充分利用一切工作之余时间,经常挑灯到深夜时分,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回报大家的厚爱,更为了不辜负读者朋友们的期望。
在这部作品出版之际,我要感谢我的爱人,她的大力支持使我免除了后顾之忧,同时她提出的一些好意见和建议,堪称真知灼见。感谢华文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他们的精心策划编辑保证了这部作品顺利出版和质量水准;感谢我的亲人同事同学和读者朋友们,你们长期以来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坚定了写下去的决心,没有你们,不会有《历史的沸点》,更不会有这部作品。
明年,我的儿子晨光将远赴大洋彼岸求学,希望这本书能成为随身礼物,让在异国他乡的他感知中华民族的“根”
与“魂”,也感知父母亲友对他的挂念和希冀。
最后,我依然想诚恳地说,我是带着很深 感情去书写这些人物和那个时代,但作为历史业余爱好者,难免会挂一漏万,其中肯定还会有一些谬误,还请读者朋友们多批评指正。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