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历史的沸点(全四册) > 第三十六章《历史的沸点》(36)

第三十六章《历史的沸点》(36)(1/1)

第三十五讲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孙权杀掉关羽,重新夺回荆州,意味着由赤壁之战形成的孙刘联盟宣告破裂。随之而来,曹操与孙权的关系又变得亲近起来。曹操奏请汉献帝封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派使者入朝进贡,向曹操称臣。

不仅如此,孙权还劝曹操自立为帝,曹操并没有答应,反而有些调侃地说道:“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实际上,曹操已经获得了皇帝的权力,但他并不愿意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至于他的后代是否会取而代之,他管不了也不想管,但就他而言,一如自己所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也。”

建安二十五年一月,即公元220 年,曹操走完了六十六岁的人生。

对于这位一代枭雄,陈寿的《三国志》做出如此评价:“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的确,无论是用兵还是治国,曹操表现出“超世之杰”的才干,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最终创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伟业。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九个月后,曹丕以“禅让”方式取代了汉献帝,早已名存实亡的大汉在名义上也彻底消亡。曹丕建元黄初,国号魏,史称曹魏。对让位的汉献帝,曹丕并没有为难他,而是封他为“山阳公”,颠沛流离、担惊受怕一辈子的刘协,最终获得了一个安静的晚年,继续活了十四年,去世后被追谥为“献皇帝”。

在成都的刘备听说曹丕篡汉建魏,又听说刘协被害的假消息,觉得也没必要再撑下去,第二年四月,刘备自立为帝,建元章武,国号汉,史称蜀汉。

刚刚登上帝位的刘备,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情——讨伐东吴。他命张飞从阆中至江油,准备东进伐吴。张飞本来就是个暴脾气,自己的二哥死后,更是变本加厉,经常责罚属下,结果就在奉命起兵前,被手下将领张达、范强谋杀,首级被献给孙权。消息传来,刘备更感悲愤,当年桃园三结义时,说好兄弟三人生死与共,现在却只剩下自己独存于世。

两个兄弟的首级都到了孙权手里,刘备下定决心血债血偿,公元221 年七月,刘备正式发兵攻吴。刘备倾全国之力出兵攻吴,不单单是为兄弟复仇,作为一个历经风雨的政治人物,其考虑的更深层次原因是想夺回荆州。

因为荆州对于刘备来讲太过重要,失去荆州,刘备只能困在益州,虽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但终究地盘有限,且四周被魏吴包围,没有太大发展空间,根本无法实现隆中对所确立的战略构想。

但荆州对孙权同样重要,东吴北面是强大的曹魏,几乎没有北进的可能,只有占据荆州,实现对长江天险的控制,才能北抗曹魏,西拒蜀汉,掌握战略主动权。因此,荆州之战不仅仅是场复仇之战,更关乎吴蜀的前途和命运。

刘备亲率八万水路大军,穿过三峡,杀向东吴。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抵御来势汹汹的蜀军。开始蜀军进展顺利,推进很快,而东吴军队节节抵抗,边战边退。到了冬天时节,蜀军冲出三峡,进抵夷陵地区。刘备将大本营从秭归前移至猇亭(今湖北宜都北),蜀军已深入吴地二三百公里。

此时吴军停止后退,扼守要地,坚壁不战。在此地区双方对峙了半年,从隆冬到了盛夏。气温日渐升高,暑气蒸人,不得已蜀国水军舍弃舟船转移到陆地上,沿江边的山道上连营百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这为吴军采用火攻提供了条件。

陆逊不会让战机在眼前溜走,他果断下令采取火攻,并令水军主动攻击蜀军水军,蜀军军营陷入一片火海,顿时溃不成军。刘备败退至马鞍山据险抵抗,但遭吴军四面围攻,全线溃败,刘备被吴军追上险些被擒,最后依赖焚烧溃兵丢弃装备堵塞山道,方才脱离险境,逃入白帝城。

夷陵之战,蜀军几乎全军覆灭。一生中屡败屡战永不服输的刘备,无力再承受这样的打击,到了崩溃的边缘,白帝城成为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公元223 年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去世,临死前他把儿子和蜀汉前途托付给自己最为信任的诸葛亮。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后,消失了一段时间,夺取益州,庞统随军,进攻汉中,又是法正主导,庞统和法正,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对刘备攻吴,诸葛亮也保持了沉默,刘备兵败后,诸葛亮叹息道:“如果孝直(法正)还活着,那就一定能阻止陛下东征。”这说明,刘备只听法正之言,诸葛亮即使劝阻,恐怕也不会被刘备采纳。

刘备托孤时,法正、庞统等都已去世,有威望有能力接受这一重大使命的,只剩诸葛亮。但诸葛亮此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用他后来在《出师表》中的话便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夷陵一仗,几乎耗尽了蜀汉实力,曹魏一直虎视眈眈,如今又与孙吴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当务之急是阻止蜀汉极速下坠势头,抓紧恢复元气,否则蜀汉命运堪忧。

诸葛亮采取的第一个措施,让人大跌眼镜,那便是再次与东吴结盟。

白衣渡江、火烧连营近在眼前,浓浓的血腥味和先主的魂灵还未飘散,诸葛亮却主动向东吴示好,确实出乎所有人意料。

但细想,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蜀汉和曹魏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倘若不与孙吴缓和关系,如果魏吴联手,蜀汉覆灭是早晚的事情。孙权虽然与曹魏藕断丝连,但关系并不牢固,有赤壁之战的前车之鉴,孙权很担心曹魏吞并自己,所以蜀吴联手共抗曹魏,对于实力偏弱的两方是可接受的选项,特别对于此时的蜀汉,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东吴,孙权对此半信半疑,没有急于接见邓芝。

邓芝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来这里不单是为了蜀国,也是为了吴国。

孙权看到此信,起了好奇心,决定见见邓芝。邓芝抓住机会,为孙权详细分析了当前形势,着重强调蜀吴唇亡齿寒的道理,邓芝很有才干,口才也好,成功说服了孙权,孙吴和蜀汉重新恢复盟友关系。

外交安顿后,诸葛亮着手安定内部。公元225 年春天,他统兵南征,对象是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时常叛乱,长期以来让蜀汉非常头疼,南中之乱不除,倘若外敌入侵,蜀汉很可能腹背受敌,所以诸葛亮下决心除掉这个“恶瘤”。但征服这片荒蛮之地绝非易事,这些地区是有名的瘴疠之地,山高林密,民风彪悍,诸葛亮采用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七擒七纵当地头领孟获,最终平定南中,消除了蜀汉政权的重大隐患。

诸葛亮知道经营好巴蜀,尽快恢复元气,归根到底还是要发展经济。

农业是立国之本,水利又是农业之本。在巴蜀地区,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无疑是都江堰。这个由秦朝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工程,保障着成都平原超过一千万亩农田的灌溉。诸葛亮深知都江堰的重要性,他专门派了一支一千二百人的部队保护都江堰,并设置堰官加强维护管理,都江堰两千多年来能够持续发挥功效,这里面也有诸葛亮的一份功劳。

除农业外,诸葛亮实行“以盐立国”,强化食盐官卖政策,增加盐井数量,食盐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盐税成为蜀汉政权重要收入来源。

在蜀汉地区,还有一个特殊的物产,深得诸葛亮的重视,那便是蜀锦。

诸葛亮设置锦官,专门管理蜀锦生产。当时蜀锦很受欢迎,据说曹操一家都很喜欢,经常派人秘密来蜀地购买,孙权也把蜀锦当做赏赐大臣的礼物。蜀锦还走出国门,远销至西域、西亚等地,成为蜀汉军费的重要来源,对此诸葛亮曾说“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对外休兵息鼓,对内发展经济,经过几年的努力,蜀汉在夷陵之战后折损的元气慢慢恢复,蜀汉地区又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时,成功篡汉称帝的曹丕,正忙着整肃内部。其中的原因在于曹丕虽然成功上位,但道路并不平坦,特别是成为曹操继承人的路上,一度危机四伏。

曹操一共有二十五个儿子,长子曹昂在随曹操南征张绣时不幸战死。曹昂死后,曹丕成为诸兄弟中的老大,而且他是曹操正室卞夫人所生,属于嫡长子,应该讲成为曹操的接班人顺理成章。

但是他面临的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父亲,而且还有几个才识出众的兄弟,通往魏国太子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最早对他构成威胁的是同父异母的弟弟曹冲,曹冲从小异常聪慧,“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

不仅如此,曹冲心底善良仁爱,经常为那些遭遇冤情的官员向曹操说情,深得曹操喜爱。但不幸的是,曹冲只活了十三岁,他病亡时,曹操极为哀痛,曹丕安慰自己的父亲时,曹操对他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兄弟的幸运。”可见,当时在曹操的心目中,曹冲应该排在继承人的第一顺位。

第二个对曹丕构成威胁的是同胞弟弟曹植。曹植文采出众,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修建的铜雀台落成,他召集包括曹植在内一批文人登台作赋,曹植思如泉涌,一气呵成写下了《登台赋》,曹操惊叹于他的才华,以为他是能成大事的人,从此对曹植关爱有加。渐渐在曹植身边形成包括杨修、丁仪等人在内的小集团,为曹植争夺太子之位出谋划策。

曹操一度倾向于曹植,但曹植恃才自傲,常常任性而为,而且饮酒无度,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出了几件让曹操深感失望的事情。特别是有一次他酒醉后擅闯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走的禁道上纵马驰骋,曹操知道后大怒,将管理马匹和驾车的官吏处死,对曹植不再信任。

即便如此,曹操也没有下定决心立曹丕为太子,在这个问题依然举棋不定,有次他单独问贾诩的意见,贾诩笑而不答,在曹操的追问下,贾诩说自己在想袁本初和刘景升的事情,袁本初是袁绍,刘景升为刘表,这两位都是因废长立幼而造成兄弟相残,最终导致内乱不止。曹操听后大笑,从此太子之争尘埃落定,曹丕如愿以偿成为魏国太子。在父亲死后,他又逼迫汉献帝禅让,成为曹魏的第一位皇帝。

曹丕在权力斗争中笑到最后,但他并没有忘记给自己制造麻烦的兄弟,特别是曹植。曹丕先是下令将曹植的心腹丁仪处死,然后将曹植赶出京城到他自己的封地。

曹丕后来听说曹植在自己的封地终日饮酒,借酒浇愁,酒醉后常说一些不逊之语,下令将曹植捉拿到京,想治他的罪。在他们母亲卞太后的极力劝说下,曹植逃过一劫。据说在这中间,发生了“七步成诗”的故事,曹植靠着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得以自救。这个故事在《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可能有虚构成分在其中。

曹丕虽然把兄弟都封为王,但这些王爷都只有头衔而没有实权,而且处处受限,不能自由行动。曹丕派人对这些亲王加以监视,搞得曹氏兄弟人人自危。

在剥夺藩王权力的同时,曹丕采用陈群的建议,创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即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由贤能有识鉴的人来担任,由他们评价州郡人才,分为九品,选送吏部,任命为官。实现九品中正制,缓解了曹氏与士族关系,选拔了一些人才,但是却也导致魏国的统治实权逐步被士族垄断,皇亲贵族势力日渐衰微,这为以后的司马氏篡权提供了条件。

完成对内整肃,曹丕准备像父亲一样建功立业,他把主攻方向指向了东吴。其实曹丕称帝后,曹魏和东吴的关系曾经一度不错,当时刘备发兵征讨东吴,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孙权向曹丕称臣,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加九赐。但夷陵之战中孙权击败刘备后,曹丕要孙权把儿子送到洛阳当人质,孙权推三阻四迟迟不肯,曹丕觉得孙权并非真心归附,决定对东吴动武。

公元222 年,曹丕下令兵分三路进攻东吴,其中两路互有胜负,但有一路吃了败仗,致使整个战局遭到扭转,第一次伐吴以失败告终。

曹丕对此不甘心,于225 年亲率大军再次南下,此时东吴已经与蜀汉恢复盟友关系,消除了后顾之忧的吴军全力备战,魏军无机可乘,时值寒冬,冰封江面,舟船不能入江,曹丕只好下令班师回朝,返回途中还遭遇少数吴军突袭,搞得手脚失措,让曹丕感到很没面子。

悻悻而归的曹丕,刚到洛阳便病倒了,弥留之际,他下令曹叡为太子,命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安排好后事后驾崩,仅活了四十岁,算得上是英年早逝。

曹丕的去世,让诸葛亮看到了机会。经过几年的修整,蜀国国力逐渐恢复,诸葛亮计划兴兵北伐,实现先主刘备的夙愿。为此他上书后主刘禅表达心志,这份上疏便是著名的《出师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同时对刘禅治国提出了希望,即“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以身许国的一片忠贞之心。

公元228 年春,诸葛亮令蜀军兵分两路,开始第一次北伐。他派赵云、邓芝率军做为疑兵,摆出由箕谷出斜谷道攻击郿城的态势,诸葛亮亲率主力攻击祁山。

由于这次北伐经过精心准备,而且出其不意,一路进展顺利,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叛魏降蜀,曹魏压根没有想到蜀军敢于发动全面进攻,由此引起了魏国朝廷的震动。魏明帝曹叡派大将张郃带五万精兵前来抵抗,诸葛亮派自己非常信任的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但没想到根本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被张郃大败,蜀军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告失利,虽然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但无济于事,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紧接着传来了孙权登基称帝的消息。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后,孙权并没有急于登基,在刘备和曹丕先后去世后的公元229 年,经过多年的犹豫后,孙权终于登上帝位,建国号为吴,此时天下出现了魏、蜀、吴三个政权,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国鼎立。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孙权登基的事情,在蜀国引发了巨大争议,在蜀国群臣看来,刘备代表汉室正统,曹丕篡汉建魏,成为人人可诛的对象。孙权称帝,也应算大逆不道,纷纷要求与东吴断交。这对诸葛亮而言是个重大考验,他权衡利弊,认为不能两面树敌,为了抵抗曹魏,必须要与东吴联手。于是诸葛亮派使者到东吴道贺,孙权颇为高兴,两国盟友关系得以进一步巩固。

公元234 年二月,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这已经是第五次北伐了,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这次诸葛亮举全国之力亲率十万大军,志在必得。魏国的主将为司马懿,双方在渭河之滨的五丈原形成对峙之势。与前几次对抗蜀军一样,司马懿坚守不出,任凭诸葛亮派人在阵前百般羞辱挑衅,司马懿不为所动,对此诸葛亮也无计可施。到了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病倒在军营中,他知道自己大限已到,向受刘禅委派从成都专程赶来的尚书仆射李福交代后事后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四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或许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诸葛亮就意识到击溃曹魏逐鹿中原,已经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的是自己的理想信念,也为了兑现对刘备的承诺。

尽管诸葛亮并非完人,北伐最终也未取得成功,但千百年来他成为贤臣的代表而被广泛称颂,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着后世的一批批仁人志士,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评价:“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确实,诸葛亮像一个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

诸葛亮去世五年后,魏明帝曹叡病逝,由于他没有亲生儿子,遗命自己八岁的养子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

司马懿在赤壁之战后逐渐崭露头角,当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他建议曹操鼓动孙权偷袭南郡,最终让关羽败走麦城。到了曹丕时代,司马懿真正走向历史前台,曹丕对司马懿很信任,临死前将儿子曹叡托付给四位大臣,其中就包括司马懿。司马懿也没有辜负这份嘱托,他把主要精力用在与诸葛亮的对抗上,最终使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没有实现北伐成功。

曹叡死后,他又和曹爽成为托付大臣,但是两人关系紧张,一场权力斗争由此展开。起初曹爽占据了上风,他让曹芳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实际上是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同时他让自己三个弟弟和一批亲信担任要职,意图控制朝政。

司马懿看到势头不对,干脆称病不出,老谋深算的他摆出一副重病不起的样子迷惑外人,让曹爽放松警惕,暗地里积蓄力量寻找机会。

公元249 年正月,属于司马懿的机会终于来了。曹爽连同他三个弟弟带着小皇帝曹芳一起出城,前去祭扫魏明帝的皇陵,司马懿趁曹爽离京,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

曹爽此时还掌控着兵权,小皇帝也在自己手上,应该讲还有反败为胜的可能。但关键时刻,曹爽犹豫不决,居然轻信了司马懿派来说客所言,放弃抵抗认罪投降。他以为司马懿会兑现承诺,只是免掉自己的官职,不会剥夺其生命。但老江湖司马懿断不会心慈手软,放虎归山,他下令诛灭曹爽兄弟三族,这起政变在历史上称作“高平陵之变”,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此司马氏掌握了朝政,开启了后来西晋代魏的历程。

公元251 年,司马懿病逝,他的儿子司马师继任大将军,已经长大的曹芳不忍再做傀儡,和一些心腹商议准备发动政变,铲除司马家族。

可惜计划泄露,参与密谋的大臣被诛杀,曹芳被废,司马师改立曹髦为新皇帝。

公元255 年,司马师去世,他的弟弟司马昭继其兄位,司马家族权倾朝野,司马昭的野心昭然若揭。曹髦对此心知肚明,他对心腹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不堪受辱,与其等着被废黜,不如主动搏一把。公元260 年四月的一天,他率几百名侍卫和奴仆讨伐司马昭,看上去有些飞蛾扑火的感觉,以一种非常悲壮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曹氏家族的最后一次反抗。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璜为帝,曹璜后改名为曹奂,这也是魏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完全控制朝政的司马昭,觉得灭掉吴蜀统一天下的时机基本成熟,他首先把矛头指向了蜀汉。

诸葛亮病逝以后的蜀国,一天不如一天,先是蒋琬当政,他提出沿汉水从水路进攻魏国,但被刘禅拒绝。蒋琬死后,费祎继任大将军辅政,此时曹魏内部曹家和司马氏争权夺利,顾不上伐蜀,蜀国也无力进攻,十多年间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费祎后被降将郭修刺死。

姜维接着继任大将军,他上台后一心想北伐,但此时蜀国国力日益衰微,他多次伐魏都无功而返,国力进一步折损。

没有诸葛亮的管束,刘禅很快便显出贪图享乐的本性,他背离了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忠告,非常宠信宦官黄皓,任其干预朝政。

姜维曾经密奏刘禅,要求杀掉黄皓,但刘禅不许,使得姜维再不敢返回成都,蜀国步入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公元263 年,魏国派三路大军进攻蜀汉,钟会率十万大军进攻汉中,邓艾率三万兵马牵制姜维,诸葛绪另率三万人马,攻击姜维后方。前线形势非常危急,但黄皓报喜不报忧,刘禅一直被蒙在鼓里,等听到准确信息派廖化等带兵抵御时,钟会已经攻下汉中,姜维闻讯后只能退守剑阁。

剑阁,自古就是巴蜀大地重要军事屏障,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钟会大军被姜维阻挡在此,久攻不下,粮草将尽,萌生退意。

正当蜀国看上去还有救时,邓艾突出奇兵,穿过荒无人烟的七百里山地,逢山开路,遇谷搭桥,突然出现在江油城下,江油蜀军毫无准备,不战而降。拿下江油后,直逼成都的门户——绵阳,在此守备的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不愧为诸葛亮之后,他与儿子诸葛尚奋力抵抗,双双战死,为蜀国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绵阳城破,成都已无险可守,邓艾进抵成都城下,蜀国君臣乱成一团,刘禅束手无策,只好出城投降,蜀国就此成为三国中第一个亡国的。

刘禅作为亡国之君,活得怡然自得,有次司马昭和刘禅聚会,故意让人表演蜀国歌舞,从蜀地来的人触景生情,无不感伤,只有刘禅谈笑自若,司马昭问他可否想念故土,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根本就不想蜀地,这便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灭蜀两年后,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任。几个月后,司马炎接受曹奂的禅让,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这与当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如出一辙。

如今天下只剩下晋和吴,篡位成功的司马炎并没有急于攻吴,而把主要精力用在安定内部。此时的吴国已是病入膏肓,事实上,吴国在孙权统治后期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这位聪明一世的吴大帝,到晚年变得刚愎自用,猜忌群臣,排斥忠良,与当年的英明判若两人。特别是发生了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争储的“二宫之争”,结果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

孙权死后,他的孙子孙亮继位,自此后内乱不断,将军孙綝废黜孙亮,选定孙休继位,孙休死后,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登上皇位。

孙皓继位之初,体恤百姓,施行善政,俨然一派明君风范。但很快残暴的本性开始显现,他把迎立自己的张布、朱太后等杀掉,在建业大肆修造宫殿,搞得富丽堂皇。他荒淫好色,下令所有大臣家里的女儿,到了十五六岁先要让他挑选,剩下的才可以出嫁。他经常举办酒宴,让大臣喝得大醉,然后让人记录如果有人言语举止有差错,就会被处以酷刑。孙皓的所作所为,让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最后众叛亲离,民心丧尽。

晋朝灭吴的时机已经成熟,但西晋朝廷在这个问题上,意见并不统一,贾充等重臣反对伐吴,杜预、王濬等将领主张借机灭吴。司马炎最后站到主战派一边。

公元279 年十一月,西晋兵分六路,大举伐吴。这六路大军中,王濬统帅的这一路最为勇 猛,他们从益州沿长江顺流而下,所向披靡,先后攻克夏口、武昌,直驱吴国国都建业。已经是瓮中之鳖的孙皓,只能将自己绑起来,出城投降。雄踞江南六十多年的东吴,终于断送在亡国之君孙皓手里。后来唐朝诗人刘禹锡为此诗云:“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自此,三国风云散去,国家重获统一。虽然三国时代时间并不长,但风云际会,精彩纷呈,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直到今天还被人津津乐道。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叔途南归小炮灰替嫁后,被反派抱在怀里宠极寒末日,我盗取了百亿物资我是邪恶阵营?直接逆风翻盘!难忘的知青岁月阴阳怪谈:网红姐姐会风水改娶病娇长公主,白月光心态崩了堇上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