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汉家天下(共4册) > 豪雄末路叹恓惶

豪雄末路叹恓惶(1/1)

夏五月间,洛阳城艳阳高照,蝉鸣满枝。刘邦征战七年,终可以无须冒暑热而驰驱了,心情便大好。待诸王陆续归国后,回想各王的恭谨之态,觉帝王之尊果然不虚。这日朝会既罢,便招呼文武诸臣留下,在南宫置酒高会。

庭中槐荫下,凉风习习。有那新招来的宫中倡优,奏起板楯蛮之曲,跳起新编的巴渝舞,满庭便是一派怡乐景象。

刘邦举起酒杯,对众臣贺道:“来来,天下从此无事,朕亦不学秦始皇那般多事。既如此,白昼恁长,又如何消磨?且与诸君同醉,做个富贵乡中人吧。”

诸臣纷纷举杯称谢,齐呼道:“皇帝圣明!”

刘邦将杯中酒饮干,笑道:“这‘圣明’二字,万勿轻用。我刘季乃泗水亭老吏也,数年之间,登此大位,实是运气好而已。”

樊哙起身道:“天命所归,岂是运气好所致?往时陛下藏身芒砀山,吕皇后为陛下送吃食,那茫茫槐林,何人能寻到踪迹?偏就陛下头顶有祥云缭绕,直冲天际,皇后独入林中,一找便找见,此不是圣人之气,又是何物?”

刘邦放声笑道:“妇人之言,你也信得?这些好听的话,哄那乡人尚可,你我可不要信以为真。”

众臣亦笑,樊哙喃喃不知所对。陈平在一旁拜道:“陛下仁厚美名,天下何人不知?臣当年千里来投,岂是听了乡人之言?就算是升斗小民,亦知陛下有天子气。天下归汉,不是天意所属,又是何为?”

刘邦手指陈平,笑道:“你这张利嘴,有十个项王,也要被你说死了!好了,这些闲话休提。座中各位,均是我汉家旧臣,随我征战多年,今日也无须在我面前隐讳,且放胆说来:我所以得天下,因何也?项王之所以失天下,又因何也?”

此时座中便有两人起身,刘邦定睛看去,原是高起、王陵两员部将。高起道:“陛下素来轻慢人,项王则一向礼敬人;然陛下遣将攻城略地,所得土地人口,尽赐予功臣,毫不吝啬,此乃与天下同利也。”

刘邦打量高起片刻,颔首道:“不错。武将尚有如此见识,难得!来日也可封侯。”

这位高起,后果然被封为“都武侯”,其他生平事迹,均不见于史籍,可谓只凭一语便留名青史的范例。

高起话音刚落,王陵便附和道:“正是如此!那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有贤德者疑之,连个老臣范增都容不得。部将战胜,却不赏人功;部将得地,也不与人利;其所为,与独夫何异?他不失天下,岂不是没有天理?”

众人听了,都随声附和,一片扰扰攘攘。

刘邦只是拈须微笑,待众人息声,方道:“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到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说到充盈国库,抚慰百姓,供给粮饷,使粮道不绝,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我能用之,此乃我所以取天下之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他焉能不为我所杀?”

众臣闻之,都齐齐望向张良、萧何,似刚刚认识一般。少顷,才又争相赞道:“陛下圣明!”

刘邦仰头大笑,转向陈平问道:“陈平兄,此汉家三杰,你服也不服?”

陈平慌忙长跽拜道:“臣资质庸劣,徒有一张嘴而已,焉能不服?无三杰,汉家尚不知何日能有天下,臣唯有拜服。”

众臣闻陈平如此说,也都纷纷挺起身,向张良、萧何施礼,争相称颂。张良望望萧何,见萧何不惊不喜,只微微点头,两人便一齐起身,向诸臣答礼。

刘邦见状大喜,便道:“话不讲不明,如今诸君已然明了,汉家这天下是如何得来的!然人臣之资质,乃天赋,上天也不能多给你一分,唯有忠于君事,勤于国事,河山方可固若金汤。若想长享太平,日日可得痛快饮酒,诸君还须好自为之。”

夏侯婴便霍然起身,高声道:“陛下所言,与圣人相去亦不远矣,我辈自当铭记。昔日汉家孱弱,竟有项庄敢在陛下席前舞剑,臣数年间不能忘,深以为耻!今日汉家独大,项庄早做了野鬼,我辈何其快哉,且看微臣为陛下舞剑!”说罢便拔出佩剑,当庭舞了起来。一招一式,势若疾风,众臣见了,皆满堂喝彩。

待夏侯婴舞罢,刘邦也起身拔出剑来,对众臣道:“天下既安,这柄汉王剑,便也无用了,今日就教少府拿去,铸成犁铧。待来年开春,朕将亲掌牛犁,为天下劝农。我虽自幼尚武,然亦读过几卷书,知天下事万法归一,就是百姓吃饱了便好!”

众臣闻言,皆高声欢呼。刘邦兴致更盛,便向旁侧一招手,数名涓人立即捧上酒樽,逐席敬酒,君臣又是一番尽兴。

散席后,刘邦送众臣至宫门,脚步不免有些趔趄。樊哙见了,忙上前扶住,笑道:“今日都醉了。”

刘邦道:“苦了多年,且醉一回吧。”

樊哙便问:“姐夫,今后,果真可以日日大醉了?”

刘邦鼻中嗤了一声:“坐天下,怎同你做屠户一般,哪里会轻易便得太平?我如此说,只为安众人之心罢了。那八王之内,怕就有四王,欲取我而代之。这且不提,单是那齐楚余孽,今已搜尽了吗?那季布在何处?钟离眛在何处?还有那个烹了郦夫子的田横,又跑去了哪里?你可知其详?”

“臣不知。”

“哼!料你也不知。治天下,岂是登城那般容易?连崽崽儿都知道:‘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那些虫蚁逮不到,我如何能睡得安稳?”

数日之后,齐地留守将军曹参,果然送来了羽书急报,称道:故齐王田横,先前为灌婴所败,投至彭越帐下。项羽灭后,彭越归汉,田横恐被诛,便带了门客遁入海中,盘踞于海岛。日久声势渐大,竟聚起了五百义士,仍服齐国冠带,拒不归降。

刘邦看罢奏报,不禁忧心,对随何道:“五百义士?比我当年入芒砀山,阵仗可是大多了!我若是秦二世,尽可以不理他;然费尽牛力到今日,我怎能做那秦二世?”

随何苦笑道:“陛下,汉家岂可二世而亡……”

刘邦打断他道:“正是!快去请张良来。”

待张良闻召进宫,刘邦便将田横之事告知,问道:“你看这个田横,有何图谋?”

张良沉吟片刻,方答道:“田横聚义士,踞海岛,无非是想静观天下之变,意在恢复,其志可谓不小。然强弩之末,又能如何?陛下也不必着急。”

“既如此,便教曹参征发大军,渡海去剿灭好了。”

“遣兵征讨,自然是好,否则养虎遗患。然渤海滔滔,不比平地,大军纵有数万之众,终究不是水鸭,怎能旬日间便谙水性,必难取胜。不如遣能言善辩之士,携陛下策书前往招降,赦其罪,并允其恢复宗庙,兼以武力相要挟。那田氏自然知道利害,不愁他不降。”

“好,此计甚妥!子房兄生平智谋,便是以稳求胜,不似我心急。只可惜郦老夫子殉国了,目下,唯有命陆贾前往说降。”

隔日,招降田横的策书颁下。那陆贾领了命,稍作筹措,便带领随从上了路。驱车颠簸十余日,来至渤海边,但见碧浪滔天,一望无际,不知何处有个能藏人的海岛。于是下得车来,向海边渔人打听。渔人们闻听探询故齐王,皆面露戒备之色,各个摇头说不知。如此一路问下去,见有一白发老翁,正在路边篱下乘凉。陆贾便命从人停车歇息,来至老翁对面坐下,与之闲谈。

说起田横盘踞海岛事,老翁摇动蒲扇,微微一笑:“故齐王田横,壮士也。汉家欲发兵收服,怎奈何海水滔滔?”

陆贾见老者似有心向田横意,便换个话头问道:“请问长者,汉家得天下以来,衣食如何?”

“自是比乱时好了许多。”

“嗯,治乱之道,长者所见必远胜于我。我乃朝廷命官,今日来此,是为寻访故齐王。汉家不欲再战,也不忍惊扰百姓,故而有意劝降田横,息干戈而彼此两利。只不知那海岛在何处。”

那老翁神色一凛,沉吟半晌,才问道:“客官所言,老夫我全不知。那故齐王在岛上,聚了多少人?”

陆贾道:“闻说有五百义士。”

“五百?能藏五百人之岛,必在即墨东南。那岛,离岸不远,方圆六七里,上有山,状如象鼻。”

“请问长者,那海岛距此地有多远?”

“南下二百里有余。”

陆贾面露喜色,当即谢过老翁,登上车,命从人急驱车向南。来至即墨,持节见了县令,讲明原委。县令不敢怠慢,立刻从民间征得大船一艘,又差遣水手十数人相随。陆贾踌躇满志,择吉日,率从人登上了船。

立于船头,眼前碧海茫茫,浪涌至天尽头处,全无所见,陆贾心中不由打鼓:此去不知田横喜怒,可否生还,唯有天知了!然转念又一想:我陆贾亦为海内名士,绝非碌碌鼠辈,那田横既然重义,必不会杀名士而自毁清誉。陆贾想到此,便横下心来,发了声号令,命水手张帆启航。

在海上昼行夜宿,漂泊三日,果然见天边有一巍然巨岛。驶抵近前,才见岸上早已戒备森严。船泊岸不久,便有一队壮士,以幅巾裹头,手执刀剑,上前厉声喝问道:“来者何人?”

船上众人见了,俱大骇,急忙执盾将陆贾护住。

陆贾微微一笑,对众人喝道:“让开!”便趋前两步,独立船头,将手中旄节一扬:“吾乃大汉使节陆贾,千里踏浪,来寻你家大王,请勿疑!我汉家平定西楚,诸侯皆服,四方来朝,唯你家大王屈居海岛,未沐天恩。汉王素重英雄,岂肯见普天之下有一人向隅不乐?特遣陆贾持节来请,但求可见大王一面。”

岛上诸人听了,并不松懈,有一人转身即奔回,去禀报田横。

候了片刻,田横便由侍卫簇拥,自山上营寨中出来。陆贾看去,但见此人一身布衣,亦是幅巾裹头,与田舍翁一般无二,然眉宇间的王霸之气,分毫不输于刘、项。

陆贾不敢轻慢,忙整衣施礼,神情恭谨道:“汉使陆贾,见过大王!臣闻高洁义士,自古不乏其人,前有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后有介子推拒不事晋。今大王固有高义,然名声可胜过前贤乎?若不能,为何又忍心将这一世英名,抛洒于荒岛之上?今汉王受四方拥戴,登基称帝,诚邀大王共享天下。今日举目海内,山海林田,何处不属汉家?大王当顺乎大势,共襄盛举,何必自困海岛,作一无名无位之流民?”

田横手按佩剑,只不耐烦道:“田横时运不济,流寓海岛,早将人世荣辱视如浮云,汉使就不必巧言劝说了。我田横,从来是顶天立地而生,未尝屈膝。来日或归为尘土,或化作鱼鳖,不劳上使操心。人间事,成败总是难料,今日在莒,明日复国也未可知,岂是你这善辩之士可悟得的?且回去复命吧,勿再多言。”

“不然!大王豪气干云,臣岂有不知?然海上荒岛,与世隔绝,居之日久,英名必与尘沙同销。大王本无意于名,自是求仁而得仁,然五百义士,均有其父母妻子,来日又将做何处置?大王与诸义士,兄弟之谊也,不可草率处之,请大王三思而行。我汉王初登皇位,即亲拟策书来邀,共享天下,亦是不忘兄弟情分矣。”陆贾说罢,便从袖中取出策书呈上。

陆贾这一番话,恰说中了田横心事。他略一思忖,脸色便稍缓,命一壮士登船取过策书,展开来看,见果是汉王笔迹,只有寥寥数语:

田横兄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则发兵加诛。

田横阅罢,不禁大笑:“这个刘季,倒也痛快!那么……请汉使屈尊上岛,暂住几日,待我与诸义士商量好再说。”

陆贾见田横已有应允之意,心中释然,便朝随从一挥手。众人会意,自舱内搬出了数十个竹笼,皆是活鸡活豕,统统搬上了岸。

陆贾上了岛,向田横打了一躬:“薄礼不成敬意,望大王笑纳。”

田横看看那些鸡豕,仰头笑道:“早闻先生大名,果然擅长纵横之术!伶牙俐齿,见机而作,即是木石也要被你说动。惜乎海隅相见,难免鄙陋,且在岛上委屈几日吧。”

当晚,田横便召集亲近壮士,商议应召入朝之事。众人群情汹汹,皆不赞同,有善谋者力谏道:“不可!那汉帝起自闾里,素以反复无信而闻名。大王久不宾服,他必怀恨在心,所谓相邀,圈套而已。大王今若弃岛而去,入他彀中,岂非自投樊笼?”

众人亦随声附和道:“此处天海无涯,那汉兵即是带甲百万,又能奈我何?不若高筑壁垒,日夜提防,静观他朝野生变,再图恢复。”

田横摇头道:“诸君忠义,孤王甚感激,然汉家今已得势,海内无人敢与他争锋。刘邦帐下,猛将如林,更有韩信治兵,当世无人能及。若汉军渡海而来,区区海岛,或可撑一两日便是侥幸。我死固不足惜,实不忍连累众义士,也死在这荒岛上。今汉王遣使邀我,也不算为辱;我意已决,这便随汉使入朝,只保得五百人性命便好,其余荣辱,皆不足虑也!”

众人虽心有狐疑,见主公执意要入朝,也只得作罢。议毕,田横即召来陆贾,直言道:“吾愿随阁下入朝,然终有一虑。”

陆贾拱手道:“大王但说无妨。”

“前时田广为齐王,我为相,曾力主烹死郦食其。今蒙皇帝赦罪,自是无疑。然那郦食其之弟郦商,乃是汉家猛将,功高位尊,在朝为官,他焉能不心怀怨望?我若归汉,如何能逃过郦商复仇?”

“此事易耳!待下官面禀皇帝,为君解忧。”

田横便“刷”的一声拔出剑来,誓言道:“阁下请先归,若能获汉帝亲笔承诺,不杀不辱,我即折断此剑,决然赴朝。”

陆贾见田横不肯立即就降,知道再费唇舌亦是无益了,便登船返回。

一行人急于复命,回程路上一路狂奔。驰驱半月有余,一入洛阳,陆贾便奔至南宫见刘邦,当面禀明出使始末。

听罢禀报,刘邦微微一笑:“他担心仇家不饶,这有何难?来人,立召郦商将军来!”

郦商自刘邦登基时起,即官拜卫尉,贵为九卿,专事宫禁守卫。闻皇帝召,未及换下戎装,便疾步趋入,立于阶下。

刘邦似随意问道:“郦商老弟,朕一向待你如何?”

郦商不知这一问来由,忙惶恐答道:“陛下待我,远胜于父母,臣万死难报。”

“哦?果真?”

“陛下若是要取臣之头颅,臣亦甘之如饴。”

“哈哈,这是说大话了。朕问你,昔日伐齐,令兄缘何而殁?”

提及郦食其,郦商不由一震,旋即潸然泣下:“为汉家基业而殁,乃郦氏祖宗有幸。”

刘邦忙起身走下,执郦商之手道:“将军知大义,这便好!若有一事利于汉家,将军愿听我令否?”

郦商慨然道:“臣万死不辞!”

“那么,你听着:今有故齐王田横,愿离海岛来朝,你不得挟私怨、报私仇,以家事凌驾于国事之上。若有违,定当夷九族!”刘邦说罢,将面孔一板,扭身便回到榻上。

那郦商万料不到因此事召他,一时气塞。缓了半晌,才道:“家兄死国,我亦曾日夜思报仇,只想将那田横碎尸万段……”

刘邦颔首道:“这也不怪,人之常情嘛。”

“然若无陛下拔擢,家兄亦不过一门吏耳,岂得享国士之尊?故郦氏恩仇,全凭陛下措置;陛下若赦田横,臣绝不敢违命。”

“此乃国事,将军可不要食言。”

“郦某身为九卿,尊荣何来,岂有不知?既为卫尉,便是皇帝犬马,若不从命,如何守得好这禁中?”

刘邦这才面露笑容:“如此,你且退下吧,朕自有犒赏。”

待郦商退下,刘邦当即援笔,疾书一道手诏,赦免田横烹郦食其之罪,往事一概不究。写罢,便交予陆贾,命他速送至海岛。

陆贾奉命,又是一番舟车劳顿,过了海,亲赴岛上,将策书呈给田横。

田横读罢,释然一笑,便拉了陆贾衣袖走出大帐,来至辕门,下令召集五百壮士。

待壮士集齐,田横便拔出剑来,将剑锷插入石缝中,喀嚓一声折断,对众人宣谕道:“汉帝下诏,赦我往昔烹郦食其之罪。我若再有反心,便如此剑!我罪既赦,诸君生死也就无虞了。我这便随汉使入朝,诸君请暂留岛上,待封赏后,同归故土。”

五百壮士闻之,哪里肯留下,顿时喧声鼎沸,都举剑挺矛,要与田横同行,田横笑笑,摆手道:“这如何使得?诸君皆是赳赳武夫,此等模样,穿郡过县,岂非太过招摇了?万一招来物议,反有不测。不如静候一二月,朝中自有封赏下来。”

这样一说,徒众才打消随行之念,围上前来,与田横依依惜别。

田横遂点了亲随门客二人,与陆贾同登大船。顺风走了两日,便在即墨东登岸,那岸上,早有县令一班人与邮车等候。田横与县令寒暄毕,便与门客登上邮车,随陆贾车驾一路西行。

车行阡陌间,田横见禾谷尚好,炊烟四起,便慨叹道:“汉家一统,总还是强于诸侯相杀时。”路过村寨,却见有百姓仍敝衣遮体,面有菜色,便又叹气,对门客道:“倘天下为我所有,当不至于如此。”

两门客亦是触景伤情,附和道:“大王夙夜不懈,泽被齐民,齐民无不感怀。当初楚汉相争时,我齐地富庶远过于此。汉若无韩信掌兵,齐地当仍为天下乐土。”

田横闻言,心中便有无限苦楚,再望两眼田畴,几欲泪下。

待行至洛阳城外三十里,恰经过一座馆驿,两车便停下来打尖。田横向那驿吏询问,方知此驿名为“尸乡驿”,神色便是一凛。

待饮罢马匹,田横来至前车旁,朝陆贾打了一躬:“今入朝觐见,当诚惶诚恐。然田横自海岛来,风餐露宿,衣冠不整,未免有所不敬,合当在此馆舍梳洗沐浴,方可上朝。齐本为礼仪之邦,若不沐浴,岂有士风?田横实不愿为皇帝所笑。”

陆贾此次说动田横来归,一路上都在暗喜,自然不疑有他,便满口应允:“阁下请在此处安心沐浴,待洗好后,再上路不迟。容下官先行一步,入都中禀告皇帝,也好为阁下备好馆舍食宿。”

留下了田横与两门客,陆贾便与从人一行,登车绝尘而去。

看看陆贾走远,田横便对两门客道:“如今将入汉都门,不便再佩剑,两位请解下佩剑来,弃于此馆吧。”

一门客遵命,当即将剑解下,弃于角落;另一门客解下剑鞘,神情却似有不舍。田横便将那剑接过,抽出来看了一眼,不由惊道:“此乃烛庸子之剑,为我齐之宝物,足可镇国。可惜,可惜!”

那门客亦惋惜道:“亡国之臣,纵是好剑,留之亦无用了。”

田横手抚剑锷,不由便哽咽起来:“看此剑,足有九锵之重,鳞纹细密,如涟漪层层,不知用了多少心血来煅打?国之利器,却要弃于泥淖了……”

见主公面色黯然,泣数行下,那门客便有些慌:“大王,此时怎是伤悲之时?”

田横一怔,遂持剑向东而望,对两门客道:“你二位近前来,我有话要说。”

两门客连忙趋前,叉手听命。

田横凝视二人片刻,方道:“田氏立齐,至今二百年有余,终亡于我手中,实无颜面去见祖先。那汉帝与我,本为东西两诸侯,无有高下之别。他刘季命好,忽一日便翻作皇帝,我却身为亡虏,奉召千里来朝,上天待我何其薄矣!齐自田氏当国,传至我,计有十四代君主,基业何其伟哉!然我生性愚钝,在下不能重振国祚,却要北面称臣,不亦奇耻大辱乎?以往我烹郦食其,今又将与其弟共事,即便郦商碍于上命,不敢计较,我又有何颜面与他同朝而立?那刘季传召我前来,无非是要验明真假,不再疑我逃窜。今既已有赦令,岛上五百壮士,可安然解甲,无性命之忧了;我田横,便再无牵挂。这几日来,离乡愈远,愈觉故国草木皆亲,有万般不舍。实不愿在此下车,向汉家屈膝……”

那两门客听至此,皆泪流满面,不能仰视。

田横执剑在手,仰天叹道:“我田横,生来便是堂堂男儿,世食齐禄,又受推为齐君;齐亡而我苟活,断无此理!到此‘尸乡驿’,怕就是我之归宿了。与其谄笑求生,不若就此殉国,也好博个后世美名。”

两门客大惊,连连叩头至流血,死命劝阻。

田横并不理会,只朝东拜了三拜,对门客道:“家国破灭,尔辈何苦作小儿女状?国虽亡,魂魄犹在,必与山海同寿。罢罢罢!两位义士,洛阳距此不远,我这头颅即便割下,也必不会腐坏,劳烦二位这便持了去见汉帝吧!”说罢,田横将剑往颈上狠命一抹,霎时便血溅三尺,倒地气绝。

两门客惊得魂飞天外,忙跃起施救,哪里还能唤得主公魂归?只得抱住了田横尸身,大哭不止。

且说那陆贾先行一步,向刘邦禀明:田横已来至城外,正在沐浴。刘邦闻之甚喜,嘉勉道:“先生功高,居然劝得田横来归!不愧为天下第一利舌。向时那项王在鸿沟,若能听你劝,又何苦身首异处?”

君臣两个正在议论,却有随何仓皇奔上殿,奏道:“有田横麾下两门客,在宫门求见,报称田横已在馆驿自尽,嘱二人携首级入朝!”

刘邦听了,大惊失色,瞪了陆贾一眼:“书生办事,如何这等不周?洗澡,洗澡,竟洗死了天下一等的英雄!”骂了半晌,忽然又想起,急忙吩咐传见两门客。

只见两门客以白布幅巾裹头,神情哀戚,至殿前跪下。其中一位,手捧白绢所裹田横首级,交予随何。

随何将包裹小心打开,呈递给刘邦、陆贾察看。那陆贾于一个时辰前,还正与田横言笑,此时瞥见田横首级,不由面色发白:“陛……陛下,果然是他!”

刘邦见那首级气色如生,怒目犹张,不禁叹息一声:“朕虽不识田横,但见这英气不凡,天下又怎有第二人?”

陆贾却犹自惊疑不定:“适才在馆驿,还曾见他意态从容,向臣询问汉家诸般规矩,如何顷刻之间,便是天人两隔了?”

刘邦慨叹道:“田氏一门,多暴虐之主,唯田横尚可称贤君。他不愿来见我,乃是为守节。如此惜名节而弃荣华,当世能有几人?实是伟丈夫,伟丈夫呀!”

“既如此,他何不在海岛上便了断?却要随臣奔波半月,又所为何来?”

“腐儒,看不透了吧?田横应召至洛阳城郊,方才自尽,乃是为表明心迹,不欲逆汉家天威,此举,是要为那五百门客求个生路。”

陆贾这才有所悟:“哦——,微臣迂极,竟然毫无所察。”

刘邦又对那两位门客温言道:“你二人忠心事主,实属难得,便在军中做个都尉吧。”说罢,又唤随何道,“你去知会卫尉衙署,遣一千名禁军士卒,往北邙山去,寻得一块福地,将故齐王尸身收殓,以王礼安葬。两位客人,可主持其事,诸人皆听他二人调遣。”

随何领命,起身便要将那首级包好,刘邦却道:“且慢,朕再看上一眼。”说罢,起身离座,来至首级前,略看了两眼,便忍不住落下泪来,对陆贾等人道:“齐有田横,美名便可传于后世。千年之后,何人还能计较今日孰胜孰败?唯有此等君子之名,妇孺相传,代代有人知。我辈用兵虽是赢家,然在名节上,却是输给了他。”

两门客闻汉帝如此赞誉,更是涕泗横流,连连叩头。谢恩毕,两人便由随何引导退下了。

隔日,两门客将田横尸身装殓好,由千名禁军护送,迤逦渡过洛水,至北邙山下,择地挖穴。

待墓穴完工,由随何前来致祭,将田横下葬,按诸侯之礼,筑起一座高有仞余之大墓,墓旁遍植柏树,颇具气象。封土之后,那两位门客对随何道:“故齐王待我等有如子侄,今实不忍骤然离别,请容我二人暂栖此地,守丧一旬后,再行归营。”

随何听了,觉也有道理,于是便不勉强。只吩咐地方有司,须四时祭享,不得怠慢,便率队返城了。

哪知随何走后,两门客并未歇息,连夜在墓壁上凿了两个洞穴。待到天明,两人脱去汉家衣冠,换上白衣,向田横墓拜道:“王既殉国,臣又岂敢偷生?愿陪君上永在北邙,遥望故土。”拜罢,大哭了一场,便双双拔剑自刎,扑倒于穴中。

有附近农家发觉,忙奔告里正。那里正来看了,惊骇不已,当即报了县丞。县丞也来看了,亦是目瞪口呆,连忙驰报洛阳宫中。

刘邦在南宫闻报,不由得惊起:“齐地有如此奇士耶?”当下,便传了陆贾来,将门客殉主之事告之,蹙额道,“田横自刎,二客竟以身殉,主仆恩义世所罕见,然朕闻之,却颇觉不安。想那海岛之上,尚有五百义士未归顺,闻风岂不是又要作乱?此事,还须劳烦先生亲往了结,再登海岛,哄得他一众党徒来归,另行安抚。”

陆贾闻命,不禁面露难色:“田横自刭,明日洛阳城内将无人不晓。不出月余,海内也将传遍。臣可哄得五百人离岛,然上岸之后,闻听旧主已死,又如何肯罢休?”

“先生勿虑,朕遣郦商率劲卒一队,护送你前往。”

“万万不可!郦将军心怀家仇,遣他去,如何使得?”

刘邦一笑,摇头道:“读书人,怎就这般胆小?”略加思忖,又道,“你赴海岛,便不必登岸了,随从也无须多带,在船上向彼辈宣谕就是,只说那田横已自刎,朕已下旨以王礼厚葬。岛上诸人,统统授予高爵,听凭各回本乡。朕将明诏下发,各县乡小吏,绝无敢刁难者也。”

“宣谕过后呢?”

“你只管返航就是。船不泊岸,还怕那五百人飞过来,将你分食了不成?”

“如此……仅凭这寥寥数语,那五百徒众,果能偃旗息鼓乎?”

“此一节,你就无须挂虑了。五百人之动静,悉听其便。群氓无首,欲反又能如何?朕自会传令沿海戒备。彼主公已死,又有招抚令下,徒众踌躇数日,自会来归。”

陆贾心中犹存疑虑,勉强领命,即日便上了路。待到得海边,将随从留在岸上,随身只带了一名书童上船,便命水手启航。

这日,船行至海岛近处,只闻一声鸣金,岛上山岩间,忽地拥出许多人来。原来,那五百义士早就望见船来,以为是田横归来,都欢喜异常。但张目细看,却不见田横踪影,唯见陆贾偕一位书童立于船头。

众人正疑惑间,忽闻陆贾高声宣谕,所言要领,正是刘邦于日前所嘱。

岛上五百人听了,一时皆怔住。少顷,才都回过神来,明白主公已死了,登时呼天抢地。陆贾心中发慌,正要下令返航,不想有一壮士猛地跃起,一把扯去幅巾,仗剑披发,引吭高歌起来。

其余义士也都起身,面向西方,齐声歌吟。其歌甚凄凉,辞曰:

薤上露,

何易晞,

露稀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

这便是流传于后世的《薤露歌》,古时崂山一带民间,凡有丧事,必以此曲为挽歌。

五百壮士反复吟唱,歌声与浪涛交混,其声愈悲。陆贾与船上水手听了,都不禁为之泣下。

如此唱了多时,那领唱者忽然目眦俱裂,大呼一声:“君上,且慢行,我辈也来了!”喊罢,便拔剑自刎。霎时,那五百壮士皆拔剑在手,纷纷自刎。陆贾欲大呼制止,然惶急中,竟然喊不出声来,只在船上看得呆了。

不到片刻工夫,壮士尽皆尸横于地,再无声息,岛上唯闻鸥鸟啼鸣。陆贾惊骇至极,率水手上岛察看,见无一生者,不由唏嘘,良久才登船离去。

待返回洛阳,入朝具奏,刘邦亦甚惊愕,竟瘫倒于座:“天下尚义之士,何其多也!”又喘息了半晌,才起身,在殿上蹀躞良久,仰头慨叹道,“当年若无纪信替死,我刘季,便是今日田横矣!”

陆贾见刘邦怏怏不乐,忙伏地请罪道:“臣驽钝,三赴海岛,竟未劝归一人,罪不容恕。”

刘邦掉头望望陆贾,忍不住一笑:“先生平身吧,你哪里有罪?你允那田横洗了个澡,便洗去了我心头一大患,褒奖尚且不及,如何能怪罪你?朕这便吩咐萧何,移文即墨县,着县令征调民夫上岛,将那五百人的尸骨收捡起,好生埋葬了,免得齐人心生怨望。”

半月之后,即墨县收到丞相府来文,当即征调数百民夫上岛,将五百义士尸骸尽数收殓,于岛西南之最高处,合成一冢安葬了。

此处义士冢,规模甚巨,高约丈余,长宽各五丈,至今犹存。经两千年栉风沐雨,已与山峦融为一体,浑然不分。后人仰慕田横高义,遂将此岛命名为“田横岛”,义士冢亦得名“田横顶”。田横之名,果如刘邦所料,相传千年而未灭,此亦为后话。

将田横之事处置毕,刘邦心头仍有不安,遂召来张良、陈平,密议道:“枭雄在野,迟早是个祸患。今田横既除,去了我心腹一疾,然仍有两人漏网,令我枕席难安。”

陈平会意,便道:“陛下是说楚逃将季布、钟离眛?臣亦极感忧虑,然不曾察觉二人踪迹。”

刘邦颔首称是,又拿眼瞥了瞥张良。

张良略一迟疑,答道:“臣亦不知。”

刘邦便恨恨道:“昔睢水之败,朕与陈平兄逃亡,丢盔弃甲,数历险境,受此二人窘辱已甚。若不是近侍拼死护卫,我刘季之头,早已置于项王案上了!至今思之,犹切齿难忘。”

陈平叹口气道:“如今汉家天下,连山越海,幅员之阔不知凡几,藏起两个人来,万难寻觅,唯有张榜缉拿了。”

“好啊!你这就拟出榜文,交廷尉府,找那画师画了像,传布各郡县。有能访获两逃犯者,赐予千金;若藏匿不报者,罪及三族。非如此,休想网得住这两条大鱼!”

张良却还是面露犹疑,半晌才道:“榜文一出,郡县自是不敢搪塞。且各地户口渐已造册,所有闲游人等,均难藏匿,这倒是无须担心了。臣之所虑,乃是郡县张网虽密,各诸侯国中,却是难以遵行。”

刘邦便道:“朕之心虑,也正在此。为防各王敷衍,可明令各封国相府,大力察访;御史大夫周昌那里,也须向诸侯身边派去眼线。此网一张,不要说两犯,即是虾蟹,也要打捞出来!”

君臣议罢,陈平便飞快草拟了榜文,送去廷尉府。廷尉府又誊抄数千份,并附二人画像下发,飞骑传至各地。天下各关隘要道,一时皆挂出季布、钟离眛画像。各郡县衙署,皆出动大批差役,明察暗访,一时缉拿甚急。

且说此时的季布,正藏匿于濮阳(今属河南省),地处洛阳以东六百里。这濮阳城中,有一豪族周涉臧,乃季布之世交。当初,在垓下被困之时,季布见大势已去,与项伯、钟离眛等洒泪告别,易装遁逃,即潜入了周涉臧宅中。

季布本是楚人,为人豪气任侠,极重然诺,在楚地甚有美名,民间皆赞“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那濮阳一带,百姓又多拥戴项羽,故季布逃至此地,应为万无一失。

哪知朝廷缉捕令下,濮阳城内亦不得安宁了。这日,周涉臧出门访友,见闾巷中有差役成队,正挨户察访。上前一问,方知是朝廷悬赏千金,要捉拿季布、钟离眛。周涉臧闻之,不由大惊,慌忙奔回家中。

见到季布,周涉臧便跪倒一拜,惶急道:“汉家出千金,搜求将军甚急,眼看便要搜至臣家。一旦破门而入,将军便无处可逃,臣亦将被诛三族,都是白白送死。将军若能听臣一言,臣便为将军献一计;将军若不愿听,臣不如就此自刭!”

听周涉臧如此说,季布便知事已甚急,当即扶起周涉臧,应道:“季某已是穷途之人,托庇于此,一切听任足下安排。”

周涉臧得了这允诺,心头一轻,急急说了声“得罪”,便取来剃刀,将季布头发尽行剃落。又为他换上褐衣,用铁圈套住脖颈,装扮成髡钳刑犯模样,与宅中数十名家奴一道,装入一辆丧车,一起运至鲁城,去卖给老友朱家。

那朱家,乃是鲁城一个有名的游侠,与周涉臧素有厚交。此时见周涉臧突至门上,声言是来卖奴,心中便知必有蹊跷。于是哈哈一笑:“周兄,何必这般惶急?总要验了货再说。”便步出门来,将那数十人端详了一遍。但见其中一人,虽髡钳敝衣,神态举止却殊为不凡,便猜想此人或是季布。于是也不点破,命家老按数取出钱来,将这几十人一并收下了。

朱家之名,在鲁地威震四方,官府对他亦颇有忌惮。将季布转托于此,当可无事,周涉臧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遂再三拜谢而去。

再说那朱家虽貌似粗豪,做起事来,却是异常细心。他将数十个家奴分派了,独独留下季布问话。季布不识朱家,故不敢冒失,只编了一套身世来应付,意态颇从容。

言谈之间,朱家益发认定:此人必是季布无疑!遂起了怜悯之心,有意保全。当下对季布道:“朱某不才,唯有胆识而已,十数年来,收留天下豪士及亡命之徒,不可胜数。你只管在此栖身,我并不问你出处。何时住得烦了,你走了便是;若住得安逸,则万事莫问。”

朱家叮嘱罢,又唤来儿子吩咐道:“我新购得一奴,颇擅事务,今日起便教他去农田劳作,一切稼穑事务,全听此奴安排,你只须与他同进饭食,勿怠慢就是。”

其子不明就里,只得遵父命,恭恭敬敬将季布带去田庄,好生安顿了。季布既知眼下暂无性命之虞,也大大松了口气,遵朱家所嘱,只每日栉风沐雨劳作,并无多话。

那朱家素来乐为人解难,当此际,自是不能安睡了。入夜后,他屏退家人,启开一坛春醪,自斟自饮,想了足足一夜,终于想好了解脱季布之计。

待天明之后,即吩咐家老,备好一辆上等的辂车;又叮嘱儿子守好田庄,便带上仆从,登车向洛阳驰去。

辂车一入都门,便直奔汝阴侯夏侯婴府第而去,行至府门,朱家纵身跳下车来,向门前司阍拱了拱手,大声道:“鲁人朱家,前来叩访汝阴侯。”

那司阍资历颇深,遍识天下显贵,今见朱家面生,不免就有些轻慢,瞥了那辂车一眼,懒懒问道:“可有名谒递上?”

朱家不禁火起,叱道:“甚么谒不谒的?有活人在此,还要那篾片做甚?”

司阍见朱家虬髯满腮,豪气逼人,心知此人乃厉害角色,遂不敢唐突,连忙进去通报了。

等候有顷,只见夏侯婴衣冠整齐,满面恭谨,迎出了门来。朱家见了一惊,口称:“平民朱家,冒昧求见。”便欲伏地行大礼。夏侯婴连忙上前一步,将他扶住:“切莫多礼!”两人便相对揖了一揖。

施礼毕,夏侯婴拉住朱家衣袖,略作端详,喜道:“侠士,侠士!久闻你大名,却未得谋面,今日何其幸哉!”

侯府那些司阍、侍卫等人,也都是见过世面的,知自家主公乃朝中重臣,功高位尊,无论何等公卿来访,只在中庭迎候;今日见这位布衣来访,主公竟然整衣迎出门,都不禁暗自咋舌。

朱家登堂落座,只说是慕名拜见,与夏侯婴谈古论今,指画天下,片言不及季布事。夏侯婴虽贵为公卿,却不失为性情中人,一见之下,便与朱家相得甚欢。

那朱家本是直爽之人,臧否人物,指陈得失,全无一丝顾忌。夏侯婴听得入迷,对朱家越发敬重起来。两人共话楚汉往事,谈了一整日,夏侯婴还嫌未能尽兴,索性留朱家在府中,连日对酌谈心。

数日后,两人在庭中槐荫下闲谈,夏侯婴忽道:“秦失其鹿,汉家终得之。试问,天下平定半年以来,百姓议论如何?”

朱家稍作思忖,便道:“息兵宽刑,自是大得人心;然近来不知为何事,却有差役四出,入户搜查,恍又回到秦时矣!”

夏侯婴便笑:“大侠勿疑,此乃今上有旨,要捉拿季布、钟离眛二人。”

“季布?此人名声甚佳,乃壮士也。今犯何罪,官家搜求如此之急?”

“哈哈,季布为项羽亲信,昔日征战,追击汉军,曾数度窘辱今上;就连我这御者,也险些吃他砍杀。故今上甚有怨,必捕之而解恨。”

朱家闻言,便一拱手,直视夏侯婴道:“以君之见,季布此人何如?”

夏侯婴心中一动,眼睛眨了两下,答道:“贤者也。”

“既如此,请容仆直言:为人臣者,各为其主所用;季布为项羽所用,乃职分所在,尽忠而已。今项羽虽灭,然项氏之臣,岂可尽诛耶?仆以为:汉帝始得天下,怎能以一己之私怨,破门凿壁,搜求一人?君上欲施仁政,为何要示天下以心胸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搜求如此之急,他必远遁外邦,不北奔胡地,即南奔越国。人君当国,最忌驱离壮士以资敌国。伍子胥之所以怒鞭楚平王尸骨,恰是缘此之故也。”

一番话,说得夏侯婴大为动容,向朱家深深一拜,道:“公所指教,实获我心;然通缉令牒已下,奈何?”

朱家道:“人才得失,兴衰系之。君既为朝廷心腹,何不尽力向今上进言?”

夏侯婴沉吟片刻,叹口气道:“为人臣者,终有所顾忌。”

朱家遂移膝向前,咄咄道:“我虽莽夫,也知敬慕大儒。吾乡孔子曾言:‘见义不为,非勇也。’此为大丈夫立身之道,公不欲听圣人言乎?”

夏侯婴顿感大惭,知季布必匿于朱宅中,便奋袂而起,慨然道:“诺!”

朱家大喜,当即向夏侯婴拜别:“君之气度,令朱某敬服,幸喜所托不谬。在下不揣冒昧,两手空空而来,却是满载而归,足矣!”

离了侯府,朱家便驱车返回鲁城,往田庄去探看。见季布仍是布衣斗笠,埋头劳作,遂不置一词,返回了家中,静候音信。

再说那夏侯婴,果然未曾食言,一心在寻觅进言时机。这日,刘邦忙毕公务,甚觉无聊,便召夏侯婴进宫对酌。

两人酒酣耳热之际,夏侯婴忽然低声道:“季兄,我近日探得季布消息。”

刘邦一惊,双目立即炯炯:“哦?匿于哪个王身边?”

“诸王新封,何人胆敢收留钦犯?季布乃由鲁城一侠士收留。那侠士仗义,不欲我汉家追缉季布,近日寻访至我门上,谓汉家新兴,不应效楚平王逐伍子胥……”

刘邦又是一惊,盯住夏侯婴半晌,方道:“夏侯兄,你今来,是为季布做说客?”

“臣不敢。鲁之大侠朱家,千里求见微臣,臣实是无词可推脱。”

刘邦只是拈须不语,夏侯婴看得心急,又谏道:“季布在楚地人望甚高,杀之,恐有违人心。”

刘邦抬手示意无须再说,叹道:“唉!一代枭将,竟沦落至此,倒也可怜。夏侯兄,昔年在睢水,你救了我,又救了我一双儿女。这个面子,须得卖与你。好吧,朕赦季布之罪,可命他速来洛阳觐见。前事皆不问,有甚么话,教他当面来与我说。”

夏侯婴心中暗喜,忙拱手谢恩。

刘邦又道:“早年你为韩信缓颊,使朕得一绝世之才,此事我未忘。今又为季布缓颊,可为汉家添一忠臣乎?莫非,你夏侯婴识人之才,远胜于我?”

“季兄玩笑了。若非你仁厚,何人敢为钦犯疏通?”

“嗯……然亦有不妥:既赦了季布,那钟离眛又将何如?”

夏侯婴狠狠心道:“既赦季布,下不为例。”

刘邦望住夏侯婴,忽而笑道:“也罢。算他季布命好!夏侯兄,自沛县起兵,我辈活到今日不易,今后休得再怀妇人之仁了。项王之鉴不远,万不可忘。”

闻此言,夏侯婴知疏通已成,便信口应付了几句,谢恩退下了。

时过两旬,果然就有朝令颁下,称:今上亲赦季布,不再论罪。令季布无论匿于何处,亦须来洛阳朝见。

此令传至民间,闾巷小民皆以为奇,哄传一时。朱家也听到了风声,忙奔至城门处察看,但见那通缉榜文上,季布姓名及画像果然已涂掉,不由欣喜。又前往郡衙中打探,知朝令确已颁下,便疾奔至家中田庄,一把掀去季布头上斗笠,唤了一声:“好你个季布!”

季布全无防备,脸色登时变得惨白,抛下掘土的铁锸(chā),叹息一声:“在下正是,请公速缚我至官衙。”

朱家便哈哈大笑:“公可无虑!今上已赦公罪,请随我速往洛阳朝见。”

季布闻之,又惊又喜。朱家便挽了他衣袖告之:日前请托夏侯婴代为疏通,方有今日。季布恍似在梦中,伏身于地,连连叩首,谢朱家救命之恩。

朱家忙将季布扶起,笑道:“将军有盛名,楚人无不敬服,汉家君臣亦有怜惜之意。公请随我返回寒舍,拆去颈上那铁圈,沐浴一新,也好同我赴洛阳。”

季布不由热泪满眶,慨叹道:“侠士再生之恩,教季某今世如何报偿?”

朱家便正色道:“将军勿出此言!吾乡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我朱家救人急难,非为图报。若再言报答,便是辱我了!”

隔日,季布换了装束,便与朱家同车赴洛阳,先去拜见夏侯婴。

在汝阴侯府中,季布见了夏侯婴,唤了一声“滕公”,便要跪拜。夏侯婴连忙止住,殷切道:“季布兄,今日相见,乃你我前定之缘,都无须客气了,速同我去朝见君上。”

朱家在旁见状,亦甚欢喜,拱手道:“滕公,朱某多事,劳烦了阁下多日,当就此别过。”

夏侯婴连连摆手,要留朱家再住上几日。朱家坚辞不肯,向季布揖了一揖,道了保重,便出门登车而去。夏侯婴阻拦不住,连忙随其后送出门外,怅望良久。

这日恰逢朝会,夏侯婴便引了季布入朝。待季布步上殿来,朝中沛县诸旧臣中,多有识得季布的,顿时满堂哗然。

季布趋近御座前,向刘邦叩首请罪道:“罪臣季布,有逆天威,藏匿至今方出首,甘受陛下惩处,而绝无怨言。”

刘邦忙道:“还说这些做甚?平身,平身!自垓下一战,不见你踪迹,你倒是如何活过来的?”

季布便将幅巾扯下,露出个光头来,将数月来的颠沛情状,逐一述说。刘邦与众臣听了,都不胜唏嘘。

樊哙按捺不住,忍不住道:“垓下那时,何不便降了,却要吃恁多苦头?”

季布叹道:“垓下逃离,即已无颜对项王,岂能旦夕间便降汉?且季某斩杀汉兵甚多,恐罪不容诛耳。”

刘邦道:“岂止是折损我家儿郎?我刘季这条老命,也险些丧于你手!”

此话一出,殿上便是一片肃静,众臣面面相觑,不知刘邦将有何旨意。季布则伏于地,心中生死之念全无,只听凭刘邦发落。

刘邦却开颜一笑,离座将季布扶起:“好了!你既知罪,前来出首,朕又岂能计较前嫌?你在楚地,人望甚高,我偏不教你作伍子胥,免得我留下千秋骂名。你既来投,权且先做郎中吧,为我近身护卫。职分眼下虽低,然来日方长,前程未可限量。”

季布闻旨,不由涕泗横流,急忙推辞道:“亡国之臣,不堪任事,蒙陛下免赐死,便是大恩,岂望得官乎?”

“季布,我汉家冠戴,如何便入不了你的眼?辞官不受,可是仍心怀楚德?”

“不敢!唉……”

“朕倒要问你,当日在睢水,何以追赶我甚急?”

“无他,彼时臣效力于项王,唯恐追敌不力。”

刘邦便大笑:“正是呀!朕唯怜你忠心,故而授职,你若再扭捏不肯,便是作假了。昔在楚,你职分所在,追杀我到半死,然与汉营诸人并无私怨,故可无虑有人报复,用心履职便是。”

季布复又流泪,沉吟半晌不语。

樊哙大急,上前拽一把季布衣襟:“活命了还哭甚!”

季布仰面一叹,只得依了,谢恩而退。待季布下殿后,樊哙便问夏侯婴:“这季布奔窜民间,如何便撞到了你府上?”

夏侯婴这才将朱家请托的原委,向诸臣一一道明。众人听了,又是一番慨叹,都交口赞季布能伸能屈,终获解脱;又钦敬朱家能急人救难,实为当世无双之豪侠。

那朱家之名,自此便传遍天下,然他返回鲁城后,却立即改名换姓,移居他乡,终身再未见季布一面,其慷慨侠气,实非寻常。此乃后话了。

季布蒙赦,天下皆称汉帝宽仁,此事颇令一人心动。这人不是别人,便是那季布的异父同母兄弟丁公。

原来,季布父早死,母再醮,与后夫生了丁公。故而,这丁公与季布之姓氏、籍贯皆不同,乃是薛城人,本名丁固,世人号为丁公。

丁公投项羽军后,颇有战功,后加为将军。当年在睢水之战中,私自放了落荒而逃的刘邦,算是对刘邦有恩。垓下溃败后,丁公亦易服遁逃,藏身于民间。

这日他听到街谈巷议,知季布已投汉,得授郎中职,心中便大喜,只道是刘邦不再计较前嫌了。想那自家阿兄,于睢水畔追得刘邦鸡飞狗走,今日尚能授官,若我前去谒见,当是显贵无疑,或授个中尉也未可知。如此一想,便一改往日谨慎模样,喜笑颜开,收拾好行装赶往洛阳。

到得宫阙之前,丁公便大声自报家门,要见君上。那殿前郎卫之中,有三五人原是旧卒,皆知丁公当初私放刘邦事,遂不敢怠慢,将丁公迎进殿门安顿好,即飞步入报。

此时,刘邦正在便殿,与夏侯婴、樊哙二人议事,闻谒者通报,一时竟想不起是何人。夏侯婴在侧,忙提醒道:“陛下可还记得睢水西归途中,曾有大队楚兵阻路,后又纵我而去,其为将者,便是这丁公。”

刘邦这才记起,淡淡道:“原来是他!那么……这就传见吧。”便起身来至前殿,升殿宣召。

谒者闻命,即于殿前高声宣进。陛路上所列之郎卫,一递一声地传呼出去,备极威严。刘邦笑笑,掉头对夏侯婴道:“朕所料何如?你曾言,下不为例,这不是又来了一个?”夏侯婴闻言,心中就一沉,为丁公捏了一把汗。

那丁公被带上殿,急趋两步,伏地拜道:“臣丁公拜见陛下。多年不见,臣未曾有一日忘记汉王。”

刘邦只冷冷道:“听你此言,莫非是怪我忘记了?”

丁公慌忙道:“臣怎敢?今日来朝,便是乞恕罪。”

刘邦闻此言,忽地起身,勃然变色道:“来人,将这罪徒捆起来!”

郎中令王恬启在侧,立喝了一声:“动手!”殿前郎卫便一拥而上,死死捉住了丁公。

丁公大惊,挣扎了两下,高声道:“陛下,莫非忘了睢水边旧事?”

“哼!朕正与你相同,何曾有一日忘记?昔年之败绩,当是我死日,我之不死,自是要谢你。然你既为楚臣,却为何私自纵敌?可叹楚营,有你这等贰臣,背主而留退路,那项王焉能不亡?”

丁公这才明白,刘邦此刻,已毫无念旧之情,只想杀人立威。当下脸色便一白,急切道:“既如此,那项伯又何如?”

“早料到你会如此说!项伯之于项王,岂是主仆可比?且项伯纵我,并不在堂堂两军阵上。鸿门宴埋伏杀机,本为不义,项伯不愿范增以诡计杀我,为天下所耻笑,故而纵我,又岂是你临阵纵敌可比?”

丁公便仰天叹道:“既是纵敌,又何来异同?我丁某之冤,堪比睢水滔滔!”

樊哙看不过,不禁叱道:“蠢人,当此时,还要嘴硬!”

不待丁公再开口,郎卫们便拿来绳索,将他牢牢捆住。刘邦笑道:“朕登基伊始,便有人殿上喊冤,真乃奇哉怪也!在此,便与你说个分明吧:我不赦你,欲以你为汉家臣子戒。杀的是二心之臣,以免效尤。”

丁公闻言,怒吼一声,以头触郎卫,挺身起立道:“我丁某一念之仁,致有今日。若当初不饶陛下,这殿前被捆的,还不知是谁。陛下既然颠倒恩怨,我亦无话可说,死便死矣,只当为天下投汉者戒!”

刘邦冷笑道:“今日知悔,不亦迟乎?主既亡,仆亦迟早随之,焉能有侥幸?所谓留后路者,实为自作聪明。来人!将此人推去营中,传谕三军:丁公为臣不忠,故今日受死。使项王失天下者,此人也。务令诸兵卫都来观看,示众毕,即斩首!”

丁公将脖颈一挺,轻蔑笑道:“杀丁某,如杀鸡耳,何必逞天威?只不知自我以后,何人还敢真心向汉?”

众郎卫七手八脚,以绳索将丁公嘴巴勒住,便向殿外推去。丁公虽詈骂不得,然一路挣扎,犹自嘶吼不止。

夏侯婴、樊哙见了,都面露不忍之色,欲开口求情。

刘邦知二人心思,将袖一挥,决然道:“为臣者,岂可怀二心?今戮一人,可使千万人惧。此即为大义,非暴虐也。朕今为天子,已非昔日一方之汉王矣,故私恩不可以蔽公仇。如此,方可使天下知是非。”

夏侯婴、樊哙只得忍住不言,唯在心头唏嘘不已。

刘邦看看二人,又叮嘱道:“那钟离眛逃遁,至今仍不见踪影。此人勇冠三军,智谋不在范增之下,若潜伏山林,亦效法篝火狐鸣,岂非汉家之大患?你等位列公卿,一门尊荣,全赖于汉家安否,故此,还须多多留意才是。”

夏侯婴闻言,嘴巴动了两动,然终未开口。

樊哙却笑道:“钟离眛?他哪里学得了狐鸣?”

刘邦望住夏侯婴,疑惑道:“卿欲何言?”

夏侯婴道:“钟离眛究竟何往,臣曾问过季布。季布道:垓下溃败之夜,钟离眛曾言,欲往韩信帐下藏匿。”

“韩信?”刘邦眼睛豁然睁大,恨恨道,“如何却不见韩信举发?”

“或是惧怕陛下降罪。”

“怪不得,缉拿两犯榜文一下,立即逼出了季布,然钟离眛却仍无音信,或正是在韩信那里。也罢!朕即遣郦商,率禁军一队前往索拿。”

夏侯婴一惊,忙谏道:“恐不妥!今无证据,便发兵索拿钟离眛,恐使韩信生异心,或将动摇天下。”

刘邦略略一想,颔首道:“也是。朕便教陈平拟书一封,问问那韩信,若钟离眛在彼处,则令解送来洛阳便是。”

樊哙摇头道:“若韩信不肯解来呢?”

刘邦微微一笑:“解不解来,只在迟早间。若钟离眛在楚,我既问过,韩信必不敢纵容他,也就不至弄出祸患来。”

樊哙恍然大悟,敬服道:“季兄,我算明白了,这天下,唯有你一人捏弄得了。”

且说钟离眛此时,果然就在韩信处。季布所言,分毫不差。当初垓下溃散,钟离眛扮作商贾,连兵卒都未敢带一个,即踉跄奔出。欲回家乡又恐被人认出,只得往淮阴一带奔窜,以打探韩信消息。韩信改封楚王后,淮阴百姓奔走相告,钟离眛闻之,便知时机已到。

早先在楚营,钟离眛虽与韩信身份悬殊,然同为淮南人,见识又颇相近,故而相交甚厚。韩信彼时欲投汉,钟离眛惺惺相惜,私授通关文牒,助其顺利逃离。

有此渊源,钟离眛便认定,韩信必不会忘旧,末路时可以往投。待韩信至下邳就国,钟离眛便来到下邳,登门求见。

此时下邳楚王新宫刚刚在建,韩信又圈占了大片民田,以迁葬父母,诸事皆烦琐。韩信欲抛下这些俗务,自去寻仙访逸,又因高邑不在身边,无人说话,便也无兴致。正自无聊间,忽有谒者来报,说有淮南故人求见。

韩信抛下手中书卷,心中便是一闪:“淮南故人?莫非是钟离眛来投?”遂起身到中庭来迎,只见一商贾装束男子,健步而入,不是钟离眛又是谁?

两人四目一对,了然会心,都未作声,只互相施了礼。韩信一把抓住钟离眛的手,低声道:“如何今日才来?且往内室坐,好生叙叙。”

两人步入密室,韩信便屏退左右,笑道:“兄再有两月不来,我便疑你已经死了。”

钟离眛叹口气道:“唉!不说也罢。”

韩信便劝道:“依弟之见,钟离兄不必沮丧。人之荣辱,皆由天定。我今日显贵如此,昔日浪迹淮上时,也是万不敢想的。兄既来之,则万事勿虑,只将敝舍视作自家一般。”

“若汉王怀恨,明令通缉,将如之奈何?”

“此地是楚地,朝中所下文牒,全当是篾片好了!兄栖身敝舍,我可保风雨不进。韩某未必短寿,我在这世上活一天,钟离兄便可自在一天。”

一席话,说得钟离眛落泪,当下便要伏地叩谢。

韩信连忙阻住:“兄千万不必!受人以恩,焉能不报?你若不来此,倒显得我欠了你许多似的。”

两人叙毕,韩信便唤来内史,安顿好钟离眛的宿处,又给他换了光鲜衣衫。自此之后,闲时饮宴,两人便常在一处。

韩信本是驰驱惯了的,一时闲居,颇为不耐。于是私募了五千壮士,披甲执戟,充做侍卫,偕同钟离眛,只往风景幽绝处去,恣意巡游。

那车驾卤簿所过之处,人马杂沓,矛戟如林,犹如盗寇入侵。地方上多被惊扰,各邑衙署苦于迎送,都怨恨不已。

钟离眛心有不安,便劝道:“韩兄盛名远播,世间多有嫉恨者,似不应如此张扬。”

韩信笑道:“管他!无我韩信,天下尚不知姓谁。鼠辈小吏,苟且谋生而已,安敢侮慢功臣?”

待通缉两犯榜文下来,韩信看到,只轻蔑一笑,任由楚相府分送各地,循例张挂而已。

稍后季布出首,又有陈平代刘邦拟信至,韩信拆开信读罢,脸色便不大好。钟离眛在旁看见,颇有不安:“可是问起我来?”

韩信将信朝案下一丢,嗤之以鼻道:“不用理会!他能收留季布,我便能收留钟离兄。你我头顶上,唯有楚地之日月。我自饮酒巡游,饲马玩鹰,帝力于我何有哉?”

如此过了数月,旁人不知钟离眛匿于韩信处,周昌所遣暗探却有所耳闻,遂以密信传至朝中。刘邦得知,更加疑心,又亲笔去信询问。然韩信回函,只说正在全力缉捕,尚无踪迹。

刘邦不能断定真伪,问计于左右,诸臣亦劝可暂不追究。如是,刘邦叹口气,也只得将事情搁置下来。

夏六月之后,洛阳城正是炎阳如火,市井百业亦日渐繁盛。自汉家一统之后,君臣忙乱至此,方有了些头绪。城内各公卿趁着闲暇,相互宴请,纳凉消夏,都在安享太平时日。

这日,刘邦带了卢绾、陈平、夏侯婴、王恬启等重臣,登东门而望,见城内烟霭祥和,四民安堵,不由心满意足,喜道:“周室定都于此,享国八百余年,子孙传位三十代,何其壮哉!今汉家承周祚,也必有千年之运。”

陈平躬身附和道:“岂止千年,万年亦是可期的。”

刘邦便笑:“文臣之顺耳话,真是张口便来!万年朕不敢想,然以此城之固,雄踞中国,足以威临四夷。便是那诸侯来朝,路程亦相等,无分亲疏远近,实是上天所赐之福地也。”

陈平又道:“即以兵家而论,洛阳亦是百战不堕之地。拥此城,西接秦岭,东临嵩岳,北依王屋,又据大河之险,何人敢犯?”

夏侯婴却道:“国祚长短,恐仅系于德政。不然,何来春秋之乱、战国之争?”

刘邦不由回头怒视,叱道:“就只你一人会说话!”

稍后,君臣下得城来,见城门仍有张榜,正通缉钟离眛。刘邦便指着榜文道:“溃堤者,蝼蚁也。夏侯兄为我忧天下,不若早为我擒得此人。洛阳虽非咸阳,然安危同理,焉知这世上再无人如陈胜吴广,欲假作狐鸣?”

闻此言,王恬启、卢绾两人不禁肃然。王恬启应道:“陛下所虑,事关至大,臣这便命各门加紧盘查。”

卢绾也奏道:“各郡县奉命缉捕,从不敢稍懈。且各诸侯国处,皆有御史台所遣游士暗访,钟离眛必无所遁形。”

刘邦略略颔首,又嘱道:“罗网既张,便勿松弛,尤须留意楚王韩信才是。”

隔了数日,洛阳东门外忽来一人。只见他褐衣草履,风尘仆仆,肩上斜挎一行囊。至城门下,将那通缉榜文看了一遍,大笑道:“逃犯钟离眛,何足道哉!吾今有一好计,欲面谒皇帝,惜乎无人引荐。”

城卒闻之,颇感诧异,旋即报与城门校尉。校尉得报,出来盘问了一番,方知来由。原来,此人名叫娄敬,籍属齐人,被征为陇西戍卒,今路过洛阳,欲向皇帝建言。校尉验看了他腰牌,知身份无伪,便道:“无人引荐,怎可见天子?”

娄敬便道:“吾乡有一人姓虞,传闻已做了汉将军。”

“虞步昌将军?是你家乡人?容我遣人去通报。”因虞姓本就生僻,又恰与虞美人同宗,故汉兵皆知本军中有一位虞将军。

那虞步昌闻之,即骑马来至东门,见娄敬果是乡亲,便愿为引荐。当下,将娄敬引至宫阙前,通报求见。

不多时,有谒者出宫门来,问明原委,又验看了两人腰牌,掉头便去禀报。

此刻刘邦正闲卧便殿,闭目养神,忽闻有虞步昌荐一戍卒求见,不禁好奇,当下便允娄敬进谒。

谒者出了宫门,谢过虞步昌,正要将娄敬引进,郎中令王恬启闻讯赶来,见娄敬衣衫敝旧,便皱了皱眉。王恬启之职,主掌的就是宫禁门户,所有宫禁出入事宜,皆由他总揽其事。

王恬启当下便对娄敬道:“且慢!你这装束,如何见君?无乃太过失礼乎?”

娄敬便反驳道:“宫阙之人,竟也以衣冠取人!臣所服者,乃戍卒之常服也,通行万里,法不禁止。到了这里,如何便见不得人?”

那虞步昌忙劝娄敬:“宫禁之前,万勿争执。下官衣袍尚新鲜,可易与你。”

那娄敬坚执不肯,只道:“昔有秦二世‘指鹿为马’,为万世所笑;今汉家号为仁政,竟活现‘买椟还珠’蠢举乎?今日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只是决不易衣!”

王恬启在中涓待惯了,未见有敢如此倔强的,一时气极,手指着娄敬说不出话来。

正在此时,随何从门内闻声出来,问道:“何事吵嚷?”

王恬启见是随何来了,面色方稍缓,向随何道明了原委。随何拿眼瞄了瞄娄敬,见娄敬虽貌甚卑微,却隐隐有奇骨,便附耳对王恬启道:“陛下等得急,宜速宣进殿,小节可不论。”

王恬启便挥了挥袖:“既如此,人交予你了!”说罢转身便走。随何也顾不得与虞步昌多言,匆匆拽了娄敬,趋入正殿。

娄敬上得殿来,行过了君臣之礼,便静待皇帝问话。他虽是脱略之人,但初见朝中威仪,仍是不由得拘谨。

刘邦平素见士卒,向来是一见如故。此刻见娄敬衣衫褴褛,便不由得发笑,问了他姓名、籍贯,又温言道:“戍卒辛苦,朕早便知,然衣衫何至于旧敝如此?想必在旅途上吃了大苦头。”

娄敬闻此言,顿感亲切,便不再惶然,答道:“小臣自秦末至今,备尝困苦,能活到今日已是万幸。些许路途劳顿,算不得甚么。”

刘邦见娄敬衣衫虽敝,面相却甚清奇,知其绝非常人,便道:“好个小卒,如此会说话。自齐地来此,好饭也没吃过一餐吧。朕这便赐食,你吃饱了再说。”

“谢陛下。小臣风餐露宿,脚底板还带着黄土,莫要脏了天子处所。”

“哈哈,朕起自草野,不在乎这个。”

此时,便有近侍上前,将娄敬引入偏殿,传菜上来,令娄敬饱餐了一顿。饭毕,又将娄敬引至刘邦榻前。

刘邦正倚在榻上,只略一欠身,笑道:“娄敬,见你如见军中儿郎,朕便不拘礼了,你且坐下。”

娄敬谢过,便恭恭敬敬长跽而坐。

“那么,今来见朕,有何可言之事?”

“小臣冒昧叩问,陛下定都洛阳,是要效那周室隆盛吗?”

“当然。”

“然小臣以为,陛下得天下,与周室得天下,两者大不同也。”

听到此,刘邦不由一震,坐直了起来,仔细端详娄敬道:“哦?你但说无妨。”

娄敬便又道:“周始于后稷受封,仁德累积数百年,至武王伐纣,方得天下。至成王即位,周公辅佑,始经营洛邑。盖因洛邑居天下之中,往来四方皆便,是谓占尽地利。”

“不错。周室既在此兴,汉家为何不可效之?”

“此处虽好,却无险可守,因而有德易于兴,无德易于亡。想那周德隆盛时,诸侯四夷,无不宾服;而后世衰微,诸侯不来朝,周室却不能制。此不可谓德薄,乃是山川形势太弱也。今陛下起自丰沛,据蜀汉而定三秦,与项羽战于洛阳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致使全国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原野,不计其数,啜泣之声未绝,受伤者未愈,汉家之德,岂能追慕周室?小臣以为,陛下以洛阳为都,欲承周室之隆盛,必误!”

刘邦听到此,不禁汗出淋漓,忙招手道:“你且坐近前来,尽管放言。”

娄敬膝行前移了些许,又道:“陛下自西而兴兵,必未忘那秦地。详察那关中形势,负山带河,四面关塞,险固堪比金城,若猝然生变,百万之众立时可集。臣闻匹夫与人格斗,尚知扼其喉、拊其背、制其险要;而陛下定都,为天下根本,何不择险地而居?”

刘邦拈须颔首道:“公之深意,朕已知大略。正如公之所言,汉家不类周室,有百年之厚德,这天下之变,或眨眼可至,还远不到蒙头大睡时。”

“正是。故小臣为陛下计,似不宜定都洛阳。此地无险,来日朝廷若势弱,又何以制天下?不若迁都关中,万一山东有变,凭山河之险,亦可进退自如。”

“这个嘛,朕倒要讨教了:为何秦据关中,却二世而亡?”

“臣只知,昏聩如秦二世者,则神仙也救不得了!”

刘邦顿感大悟,喜道:“诚然,诚然!只不过那咸阳,曾为亡国之都,甚不吉利。”

娄敬便一笑:“天下已不号为秦,咸阳亦可不称咸阳。”

刘邦不禁大笑,以掌击娄敬肩头:“公,智者也。如何这许多年,只充作戍卒?朕要为你赐爵!请公暂退,至馆舍小憩,待朕与诸臣好好商议。”

待娄敬退下,刘邦思之,心中仍不免犹豫,于是命随何宣召众臣来议。

不多时,群臣络绎而至,齐集前殿,刘邦便以娄敬所言告之,令各陈己见。

众臣皆为山东人氏,安居洛阳,几同于衣锦还乡,无不志得意满。忽闻君上有意迁都,私心里均不愿意,当下就一片哗然。

刘邦见此,颇感纳闷:“迁都有何不宜?”诸臣所答,皆不外“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其山河之固已足恃”之类,也有人力陈“秦都关中,二世即亡,彼处有何可依恃”云云,言语颇激切。

争论半日,大臣中竟无一个赞同迁都者。刘邦见萧何未发一语,想到他必属意关中,便以目视之。萧何略作沉吟,应道:“两地利弊兼有,臣不能断高下,唯从众议耳。”

刘邦大感沮丧,翻了翻眼睛,便命众臣散朝。回首悄声嘱随何,速往成信侯府,召张良来密议。

张良自汉家定都后,即料到外敌诛灭,内争必起。为明哲保身计,只借口抱病,闭门谢客,在家中辟谷养生。其间,曾数次上疏请辞,欲往蜀中从赤松子游。刘邦只是不允,嘱他可居家休养,有事仍须入朝。

随何领旨,立即驱车至张府,叩门再三,却迟迟无人应。在门前候立多时,才有张申屠出来开门,随何急告之:“君上宣召,请成信侯入朝议事。”

张申屠一笑:“尊驾来得不巧,成信侯辟谷方三日,不许打搅。如此,教小臣怎敢入禀?”

随何顿足道:“君上之命,急如星火。你家主公即是随了赤松子去,也须唤回,况乎在家辟谷?”

张申屠无奈,只得将随何引至中庭等候,返身入室禀报。过了多时,张良才姗姗而来,对随何道:“足下久候!只不知陛下有何事相召?”

随何答道:“陛下欲迁都咸阳,众议不决,故请先生入禁中密商。”

张良闻之,脸色便一变:“哦?既如此,我便不备车了,请与足下同车,速入宫。”

随何便驾车急返宫阙,张良来至便殿,见刘邦正负手徘徊不止,忙上前揖礼。

刘邦回首见张良至,便面露欣喜,将娄敬建言及群臣反对之议,具述一遍,请张良权衡。

张良沉思片刻,方道:“当日定都洛阳,臣正在赵国,隐隐有所不安,然不及细想。今日看来,洛阳虽有高墙,近畿却无险可守,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远不如关中,左有崤山,右有函谷,背倚陇蜀沃野,三面皆据险,一面可制诸侯。若天下安定,可由河渭二水漕运粮谷入都;若诸侯有变,则可顺流而下,重演灭楚旧事。此正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之言甚是,请陛下勿疑。”

刘邦精神便一振,喜道:“子房兄以为可,那便是可。”

“事不宜迟。诸臣在洛,枝蔓已渐密,若有延搁,必越发难以迁徙。”

“正是!迁都令日暮前即发下。旬日之内,宫中及百官皆西迁咸阳,克期启程,不得有半日延误。如此,断了群臣贪恋繁华之念,方有我不拔之基。”

“然那咸阳废都,如何建造得起来?且咸阳旧称,为秦之都号,天下人皆厌恶……”

“哈哈,子房兄想得周全。娄敬亦有言,天下既已属汉,咸阳亦可不称咸阳。”

张良一怔,即拊掌赞道:“此议甚好,甚好!那娄敬,应有所赏。”

“那当然。劝朕建都关中者,娄敬也,难得忠心至此。娄,刘也,有何区别?今日朕就赐他姓刘吧,认个本家算了!朕这便唤萧何来,商议新都营造之事。”

待萧何赶到,议起迁都事,亦极表赞成。刘邦便道:“那咸阳,经项王焚毁,破败如鬼城,如何建得起来?”

萧何应道:“臣于咸阳山川形势,烂熟于心。修复咸阳,以当今之国力,神仙也做不成,唯有在咸阳近旁起造新都。”

“另起新都?岂非更费物力?”

“不然。渭水之南,故秦有一离宫,为始皇帝之兴乐宫。因一水之隔,昔年未曾遭项王焚毁,稍加修缮,即可暂为汉宫。新都可以在兴乐宫附近,觅地而建。”

“丞相果然是留意了。此等善地,渭水之南可有吗?”

“陛下,昔日驻军霸上时,臣确有留意。以臣观之,今咸阳旧宫以南,原阿房宫以北,有一乡,毗邻兴乐宫,名曰长安聚。此地高敞,乃龙首山之北麓,端的是一块善地。新都建于此,便可号为‘长安’,岂不是汉家之福气?”

刘邦大喜道:“丞相,原以为你在栎阳久待,循规蹈矩,不复有往日锐气了,原来仍机敏如昔!如此,甚合吾意。洛阳无险可守,诸臣又贪恋繁华,不如早早迁都。”

“兴乐宫规制宏敞,虽未经兵燹,然亦有堕坏,今可改名长乐宫,加以修缮。迁都之后,宫室、百官可暂栖栎阳,待长乐宫告竣后再迁。此后,再于秦章台旧地,兴建一座新宫,以为汉家万世之基。”

“你这老儿,名堂倒多,便如此吧。督建之事,责你去办。迁都事大,不可再延宕。那百官也无须抱怨了,有栎阳可暂居便好。”

待君臣议过,于当日申时,朝中便将迁都令颁下:即日起迁都关中,百官先赴栎阳,不得违期,否则夺职问罪。新都承秦制,续周法,于咸阳之南重建,责萧何先赴关中修造长乐宫,以三月为限,克期必成。

至次日寅时,朝中又有诏下,以建言迁都之功,拜娄敬为郎中,号为奉春君,赐姓刘。此举开史之先例,娄敬,遂成为史上首位获皇帝赐姓者。

百官闻迁都之事,皆奔走相告,倍觉讶异,私下里多有怨言。然仅隔一日,却又有贺表纷纷上呈,称迁都可以“巩立皇图,成万世一系之统”,或称新都乃“奠基天府,坐享金城”云云,不吝赞美之辞。

随何见贺表众口一词,便拣了几件辞藻甚工的,送往便殿,呈与刘邦。刘邦草草看过,便知百官不敢有抵牾,遂将贺表一推,仰头笑道:“看这贺表,朕即是杀只老母鸡,也可称功德无量了。既如此,明日便可启程,迁往新都。”

红鸾心动:天才少女神相中国史一本通穿越古代:一把手枪打天下黄金渔村她从狱中走来从草根到大首富的荒诞之路都说了无情道毕不了业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北洋军阀史(共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