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帝国后事(1/1)
历代帝王无不为王位的继承问题而苦恼,因为争夺帝位,父子反目、兄弟残杀的惨剧比比皆是。在这个最为棘手的问题上,成吉思汗显现出了他对理性和情感的游刃有余。他找到了处理继承权问题的根本办法,那就是尽量拓展自己帝国的版图,留给后代尽可能多的利益,用辽阔的封土,去维护子孙后代的团结一心,避免纷争。所以,他不顾年迈体弱,四处征讨,拓展疆土,为了后代们把利益这块蛋糕尽量做大。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自己征战的血性,也能满足子孙后代的欲望,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自相残杀局面的出现。
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一直到清圣祖康熙,无论这些声名远扬的帝王创造了多么大的丰功伟绩,他们身后的皇位继承问题,无不交织着一场场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但是他刚死不久,儿子胡亥就伙同宦官赵高把自己的亲哥哥扶苏杀死,始皇帝的尸首臭了也没有人管,竟然要和发臭的咸鱼放在一起;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是有目共睹的,但晚年却被立太子一事搅得焦头烂额,“巫蛊之祸”后太子被杀,皇后遭废,最后不得不选定年幼的孩子,将刘家天下委托于大臣手中;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他的皇位是通过杀死哥哥、逼迫父亲取得的,他晚年为皇位的继承问题也心急如焚,甚至一度想自杀了事,即便如此,他费尽心思的安排仍避免不了武周代唐的曲折,大唐江山几乎被一个女子夺去;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做了皇帝,为了保全自己的尊位,无所不用其极,但“斧声烛影”,防来防去最后死在亲弟弟手下,真是防不胜防。再看看其他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大肆诛杀功臣勋将,又立下白马之盟,但是政权仍然难保,死后没过几年就发生了“诸吕夺权”,要不是周亚夫等人“愚忠”,刘家的天下就会变成吕家的了。明太祖朱元璋担心继承人软弱,不能对付跟随自己久经沙场的老将,于是大杀功臣,防止重蹈前朝覆辙,结果自己尸骨未寒,儿子杀了孙子,发生了惨不忍睹的窝里斗。康熙帝可谓一代圣主,但晚年为立嗣一事大伤脑筋,太子立了废,废了立,最后再一次废掉,害得自己重病一场,撒手归西,“九王夺嫡”,雍正帝即位也成了历史上一段不解之谜。纵观这些骁勇的帝王,对阵杀敌不足惧,一到寻找接班人的问题,就乱了阵脚,中国古代圣君贤主,几乎都陷入了继承危机之中。
成吉思汗却是一个例外,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在帝王中成为很幸运的一个。他当然也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受到过困扰,但一旦决定之后便没有再生风波,到他去世之时,整个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仍然稳定有序,不像某些皇帝一样,未死之时已经殚精竭虑,死后也没有得到善待。成吉思汗之所以这么幸运,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知道子孙相互残杀的根本目的不过是为了利益和权力。由于子孙繁衍,血亲关系越来越淡薄,人口越来越多,争夺权势必会更加激烈。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成吉思汗尽量把疆土扩展,把利益这块蛋糕做大。保证每个人都能分得很大的一块,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自然就会减少他们的争夺。所以,即使到了晚年的时候,成吉思汗不顾自己年老力衰,哪怕到了生命的极限,仍然在到处征讨。几十年的四处征讨功绩显赫,他攻占了上万平方千米的土地,统治的人民成千上万。所以,当他去世的时候,他有广阔的领土分给后代,四个儿子都分得了一块巨大的封地,形成了相互独立的王国,大大避免了骨肉相残悲剧的发生。
成吉思汗很早就开始从四个儿子中物色继承人,但是一切都是在悄悄地进行,他只是在暗地里观察,没有向任何人透漏自己的想法。可想而知,要在自己的几个儿子中评出个孰优孰劣来,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成吉思汗也为这件事很苦恼。他的爱妃也遂发觉了成吉思汗的心事,在西征之前,也遂皇后正式向他提出建议,认为应当早些册立接班人,以备不虞。成吉思汗对西征的惨烈有心理准备,他知道这一去山高路远、环境恶劣,敌人的力量又十分强大。成吉思汗不顾一切地去征服花剌子模,哪怕自己送了命也在所不惜,再则他感到自己已经年近花甲,立储只是迟早问题,晚立不如早立,有备无患。成吉思汗不像某些中国皇帝那样忌讳“死”这个字,更不许别人提自己的死,他听从了妃子的劝告,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大加褒奖,夸她说出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成吉思汗的理智,其实他早已发现儿子们为了汗位已经较上了劲儿,只是不敢当着他的面公开斗争而已,大臣们也不敢提这件事,因为既害怕得罪了成吉思汗,又害怕得罪了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
成吉思汗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因此他在选择接班人问题上绝对不会草率决定,更不是以哪一个更残暴、更野蛮、更善于攻城略地、屠杀征战为标准。他之所以选择窝阔台为继承人,是有着自己的深远考虑的。朮赤、察合台都是有名的统帅,打过许多次胜仗,立下了汗马功劳,而窝阔台在比狠斗勇这方面并不见长,他为人稳重大度,心胸开阔,心地比其他兄弟三人都更为善良,是一个政治家的天然材料。成吉思汗深知做大汗不能只擅长骑马打仗,更重要的是要会收服人心、知人善用,治理国家,这样一来,他当然对窝阔台青睐有加了。
成吉思汗首先把四个儿子召集起来,向他们说明要从他们当中选出一个继承人来。四个儿子都表示听从大汗的安排,站着不动,于是成吉思汗要长子朮赤先发表意见。朮赤还没有说话,察合台就把矛头指向了他,他指责朮赤不是成吉思汗的亲骨肉,没有资格说话。朮赤十分生气,两个人互不相让,扭打在了一起。其实,察合台攻击朮赤,根本原因不在于朮赤的血缘问题,而是他利用这一借口能把年长功大的朮赤从汗位继承的竞争者地位上挤出去,在余下的三兄弟中,他的功劳最大,年龄最长,当然是最有优势的了。察合台操之过急,方法也过于笨拙,就是成吉思汗有意选他为接班人,这时见他如此鲁莽,也就不会再选他了。如果说在此前成吉思汗选择窝阔台还有所顾忌,朮赤与察合台这一闹,窝阔台当然就顺理成章、无可挑剔了。成吉思汗知道,如果把汗位传给朮赤或察合台二人中的任何一个,在他去世之后都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轻则兄弟反目,重则帝国分裂。于是他立即制止了兄弟二人的争斗,责令他们好好反省,务必以兄弟团结为重。在征求了大家的同意之后,成吉思汗推荐窝阔台做接班人。
继承人问题就这样初步定了下来,但成吉思汗还是有所犹豫。尽管他十分欣赏窝阔台的才能,但成吉思汗对拖雷的情感似乎更深一些。十指连心,虽说每个子女对于父母都是一样的,但为人父母者一般还是对幼子幼女要娇宠一些,这有深刻的心理因素。成吉思汗也是如此,在四个儿子中,他最疼爱幼子拖雷。成吉思汗率诸子征战的时候,往往是与拖雷共领一支军队,这样拖雷既能照顾父亲,又能够从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成吉思汗对拖雷过于宠爱,曾对他说:“你将拥有我的营帐、地盘、军队和库财,这个地位对你更好些,因为父的儿子将比其他诸王更为独立和强大。”有一次,窝阔台和儿子贵由请成吉思汗封赏,成吉思汗竟说:“我什么也没有,所有的一切都属于拖雷,他是家产和大帐的主人,他掌管一切!”窝阔台无言以对。成吉思汗曾经很长时间思考选择窝阔台还是拖雷这个问题,《史集》写到这时说:
“成吉思汗在让谁继位的问题上动摇不定。有时,他考虑传位给窝阔台,有时则想到小儿子拖雷。”
这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成吉思汗这种矛盾的心情是外人所难以体会的,他又难以就此事征求别人的意见,只能自己斟酌。但他毕竟是一个有胆识的政治家,最后毅然决定选择窝阔台做自己的王位继承人。成吉思汗的选择没有错误,但是他死后的形势还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窝阔台费了相当一番周折才当上了大汗。这时候,成吉思汗的余威尚在,大臣武将们还顺从他的遗愿,窝阔台之子贵由也因此沾了光,在窝阔台之后继承了汗位。但是此后窝阔台这一支血脉就衰落了,仅保留了一块“窝阔台后王封地”。拖雷一支人丁旺盛,蒙古草原与中原大地都成了他们的天下。成吉思汗的长子朮赤死得虽早,但是他的儿子拔都却英勇无比,一直是蒙古各支力量中最有势力的人之一,他创建的金帐汗国幅员辽阔,地跨欧亚两大洲,统治持续了近百年。
成吉思汗的偏爱给了拖雷发展的可能。拖雷虽然自己没当上大汗,他的子孙们却能够依据雄厚的实力问鼎汗位。窝阔台虽然得到了汗位,但是他得到的封赏却远没有弟弟多,实力也逊于拖雷。成吉思汗临死前对儿子进行了最后一次分封,其他三个儿子都是3000户,唯独拖雷得了1万户,而且得到了蒙古本部“根本之地”的领有权。蒙古人有幼子守家的传统,这样做顺应了蒙古的传统,却给继承汗位的窝阔台出了难题。他的钱少兵寡,在兄弟中不占优势,虽然高居汗位,权威却无法和成吉思汗相比,也无法支配其他兄弟。
成吉思汗虽然安排了汗位的继承,却没想到这种实力分配的不均带来了如此大的麻烦,这为以后的形势变化埋下了伏笔。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实际上分为两派,察合台与窝阔台一伙,拖雷与朮赤是另一伙,两派保持着表面上的平和,在势力划分上却泾渭分明。察合台积极支持窝阔台称汗,拖雷与拔都慑于成吉思汗的遗命才不敢发作。到贵由时,拔都没有参加传承汗位的忽里勒台大会,对贵由称汗的合法性表示怀疑,拒不受命。贵由死后,拔都主张拖雷的儿子蒙哥即任汗位,反对窝阔台系后人继位。拖雷一系继承了成吉思汗的大部分家产,是实际上的帝国领袖,拔都与蒙哥联手,实力强大,忽里勒台大会无法同二人对抗,被迫选举蒙哥为汗。察合台与窝阔台两系的宗王们不甘失败,他们阴谋造反,结果被蒙哥残酷镇压,共有20多名成吉思汗的直系后代被处死,其他的王室宗亲或被流放,或充军,经过这次打击,窝阔台与察合台的势力土崩瓦解,拖雷一系则如日中天。
成吉思汗生前一再谆谆教导四个儿子,不可骨肉相残,并对此进行了煞费苦心的安排。在他死后的几十年里,成吉思汗的后代始终维持着表面上的团结,没有发生流血冲突。但是当窝阔台一代的人相继去世后,这种争权夺利的正面冲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与中国的其他一些帝王相比,这种事情发生在成吉思汗去世的几十年之后,已是十分难得的了。
蒙古帝国迅速兴起,又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因此有人说蒙古帝国是人类历史表面刮过的一次狂风,风暴过后一切如故。这只是讲了一个时间的概念,却没有深刻理解这一帝国的深刻内涵。实际上,世界帝国的灭亡不是被推翻的,而是自我分裂造成的。成吉思汗分建四大汗国,虽然四大汗国并立相存,但蒙古大汗仍然有着无上的权威,帝国仍维持着实质的统一。但从忽必烈称汗起,他的势力所及只能到达中亚一带,以西以北的广大土地如伊儿汗国、金帐汗国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大汗的控制。此时,世界帝国已是名存实亡,但成吉思汗的子孙依旧统治着四分之一的世界,而不像有的王朝,一旦产生分裂,就烟消云散了。这恰恰正是成吉思汗的高明之处。
成吉思汗到底是怎么死的,这本来不应成为问题。1227年攻打西夏,他在激战中坠马受伤,又加上天气炎热、水土不服,致染重病。当年成吉思汗是65岁,即使算不得高龄,也算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这么大的年纪鞍马劳顿,身染重病并非不可思议之事。然而在史书的记载之中,旧时成吉思汗去世一事也出现了分歧:
一种说法是他在征西夏前狩猎野马,他的马为野马所惊,致使落马受伤,伤久不愈,又染重病,不治而死。另一种说法是遭雷击而死。
而马可·波罗则认为他是在攻打一座城堡时膝部中箭,负伤而死。
这几种说法都缺少依据。倘若他在征西夏前受伤,而伤口又没有愈合,他何不等伤愈再出征?征西夏仅用了一年多时间,他的伤不可能持续这么长时间的。至于说雷击,大概是被征服者诅咒之辞。至于中箭身亡,对于征战沙场中的勇士而言实在是很平常的事,而有材料说成吉思汗确实在一场战斗中受伤,至于是箭伤还是摔伤,已经无法考证,但后果都差不多。《蒙古秘史》中载成吉思汗落马受伤染病不治,而这本书是关于蒙古族和成吉思汗最早的记载,成书于窝阔台汗之时。《马可·波罗游记》则成书于马可·波罗来中国又回去以后,时间已经差了半个世纪,再加上他们的消息多有道听途说、渲染附会之嫌。所以,《蒙古秘史》中的说法似乎更合情理。
民间还有一种传说:
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时俘获了西夏王妃库别路金豁阿。这个王妃陪成吉思汗睡了一夜,趁其睡熟之机将他刺死,而她本人也自投黄河。俄罗斯探险家塔宁在搜集蒙古传说时把这个故事改为王妃为了替夫报仇,趁成吉思汗睡着时割下他身上的一块肉跳河自杀了。这个传说更带有浪漫色彩和悲剧气氛。
日本学者小林高四郎认为:“还是服从《蒙古秘史》的记载为好。自幼惯于乘马的成吉思汗竟至落马,这说明他的肉体已在渐渐衰弱。事实上在过去的1223年二月,在西城撒拉依河东北三日程的东山狩猎时,因射猎大头野猪也曾落马。再加半年前死了长子朮赤而悲痛,无疑也促使了他的衰老。”
成吉思汗死后葬于何处,不仅民间有各种传说,学者也曾做过激烈的讨论。一般都认为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墓地所在,如今是人们凭吊这位伟大英雄的唯一场所。
伊金霍洛,蒙语的意思是安放成吉思汗和孛儿帖灵柩的地方,伊金霍洛旗便由成吉思汗陵而得名。成吉思汗陵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蒙古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成吉思汗最后一次征西夏时,行进到一个名叫布尔陶勒盖的地方,手中马鞍突然掉到了地上,马夫赶忙跑过来要捡起来,成吉思汗阻止了他,向四周瞭望了一下说道:“我看这儿是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这儿真是风水宝地,我死之后,一定要葬在这个地方。”
成吉思汗死后,送葬车队来到这里,车轮陷入了泥泽之中,人们想起了他曾说过的话,决定把他安葬在这里。
这两个故事在《蒙古秘史》与《蒙古黄金史纲》中都有记载,看来并非纯属乌有。
伊金霍洛旗有多处纪念成吉思汗的地方,其中巴音昌霍克河西面的包日陶勒盖和甘珠尔敖包上的宫帐为“大伊金霍洛”。“八白宫”又称“八白室”,表面上是说八座宫帐,实际上是指供奉在宫帐中的“神物”,这些神物包括成吉思汗骑过的宝马、弓箭、仓库、祭天的大奶桶,还有忽兰和也遂两位汗妃的画像。蒙古人民对这些东西奉若神明,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祭礼,把这些“神物”请出来,到草原各地巡游。人们见到它们,就好像见到成吉思汗一样。这种巡游表示成吉思汗还活着,还统治着草原人民。
成吉思汗与孛儿帖的灵帐建在双层花岗岩石座上,由前后两个宫帐构成。宫帐之中放有一张灵桌,桌子上放着两个箱子,下面的一个放有食盐,上面一个放有松柏。成吉思汗的灵柩就放在这两个箱子之上。宫帐之中还放置了许多珍贵的宝物。所谓的“灵柩”是在一个匣子中放一个骨灰袋,灵柩中根本就没有骨灰,成吉思汗陵无非是个衣冠冢。
蒙古族人对成吉思汗一直保持着规模盛大的祭祀传统。在伊金霍洛旗有一批成吉思汗陵的“守墓人”,这些人被称为达尔扈特人。据说忽必烈为纪念祖父,定下了祭祀成吉思汗陵的规矩,同时从各地抽调了500户到这里来负责守墓与祭祀工作。这些人就是沙日达尔哈特。他们职有专司,对陵寝要不分昼夜地看守、打扫、祭奠。蒙语“达尔扈特”是“达尔汗”(意为“神圣”)的复数,有“担负神圣使命者”之意。他们从元初到21世纪,已经忠实地守卫了七百多年,在世界上所有的伟大人物中,有谁像成吉思汗这样得到后人如此的尊敬与爱戴呢?
成吉思汗的祭礼是蒙古人最为隆重的典礼,大的有年祭、季祭,小的还有各种“神物”的祭奠,如“禁奶祭、皮条祭、公羔祭”“黑纛祭”“白骏祭”等。几乎每项祭奠都有一个生动的传说。
蒙古族人民这么劳心费神地祭祀成吉思汗,难道他真的葬在伊金霍洛?
较为可信的说法是这儿只留下了成吉思汗的一些遗物,而成吉思汗本人则被安葬在蒙古草原之上。史书中说这儿只有一件衫子、一只袜子和一座房子。但蒙古族人民则深信成吉思汗就葬在鄂尔多斯的草原之下。
鄂尔多斯草原确实很吸引人。为什么在这儿形成了成吉思汗陵,这本身就值得研究。成吉思汗在此地丢下马鞭极有可能,因为当时他已64岁,身体也不好,所以请了全真教的长春真人丘处机,向他求教养生之道。老人的手有时不好使是常有的事。马鞭掉到地下之后,成吉思汗感慨即生,心和手都不堪使用,大去之日不远矣,一见鄂尔多斯草原水丰草美,便随口说了死后葬身于此的话。这话也许是半开玩笑,但他的亲人、大臣们还是当了真,只是考虑到大汗必须回葬草原,便在这儿建了个衣冠冢。到了蒙哥与忽必烈时,蒙古帝国的统治重心南移,伊金霍洛这个衣冠冢也就以假乱真了。而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则在天边的草原之上。按照通行说法,成吉思汗的尸体被深埋于地下,地面被马踏平,长出草后与别处无异。元朝皇帝都是这种葬法,成吉思汗也不应例外。
鄂尔多斯草原确实有很多蒙古贵族葬地。据说别勒古台的墓地就在这儿。后来比较有名的达延汗也葬于此。
成吉思汗的一些遗物居然被人们祭祀了七百多年,这种活动今天还在继续,可称得上是千古奇事了。对于蒙古族人民来说,成吉思汗葬在这里与否已不重要,只要能表达他们对这位盖世英雄的崇敬与怀念就够了。蒙古学者波·仁钦到伊金霍洛旗考察时感慨道:
“即使这里是存放衣衫、府邸的衣冠之冢,可是居然能将八白宫保存几百年,也算是我们全体毡帐之民的荣幸,现在普天之下的毡帐之民中,像这样的历史文化遗迹还是首屈一指的。”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这个奇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蒙古族中出了成吉思汗这个“奇迹”!
成吉思汗的灵柩被运回大漠,据说为了保密,路上碰到的一切人都要杀死,共有1000多人不明不白地做了成吉思汗的殉葬品。到了大漠以后怎样,史书就再也没有说明。《蒙古秘史》中提到了起辇谷,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寻找成吉思汗墓地的重要线索。
20世纪初,几位中国学者为了弄清成吉思汗的葬地所在曾经到伊金霍洛旗考察,结果不了了之。到现在,学术界仍然不时有这方面文章发表,葬地问题成了成吉思汗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成吉思汗是葬在伊金霍洛旗、六盘山还是肯特山,一直有不同的说法。但大多数人倾向于后者。
除了中国学者外,蒙古及前苏联学者对此也十分热心。20世纪初,蒙古科委主席欧·扎姆颜就致力于研究成吉思汗出生地与埋葬地问题,并得出了成吉思汗生于肯特省达达尔县古尔班湖附近的结论,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成吉思汗葬于肯特山区这一点已没有疑义,问题在于到底在肯特山区的什么地方。此后,有不少国家的考古队和探险队多次来到肯特山进行考察,希望能找到成吉思汗墓的具体位置。
本世纪初,由美国商人克拉维茨与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家伍兹领导的考古队,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以北320千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座古墓,他们认为就是成吉思汗的墓葬。他们获得蒙古政府批准,在古墓地点展开挖掘,但因为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发掘中遇到的困难,不得不中止。
蒙古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20世纪90年代初对阿布拉格遗址进行了详细考察。从2001年开始,蒙古考古学家又与日本国学院大学联合对遗址进行挖掘,以寻找成吉思汗的冬宫所在。经过挖掘,他们发现了4层建筑物的地基,认为这里可能就是成吉思汗的冬宫。蒙古和日本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肯特省德勒格尔汗县的阿布拉格宫殿遗址上,发现了一个可能是用来祭祀成吉思汗的祭殿,他们由此推测成吉思汗陵墓可能就在方圆12千米内。
尽管到目前为止,关于成吉思汗葬地的确切位置还无法得知,但已经有了基本的线索。通过近些年的研究,学者得出了两条结论:
第一,成吉思汗葬在肯特山脉南面的山坡上,在呼和淖尔湖附近,在博格达河的上游。《蒙古秘史》中所说的不儿罕山正是肯特山的一部分。学者们作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研究了地域状况以及道路能否通过运送灵柩的马车的问题。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最后认定,不儿罕山可能就是肯特山。因为《蒙古秘史》还提供了一条线索,该书中多次提到腾格里豁河发源于不儿罕山,而腾格里豁河正是博格达河,博格达河又正好发源于肯特山。
第二,也有可能位于肯特省饮赫尔满都拉县境内。境内奴姑恩·奴鲁山坡上的圆形墓地离饮赫里河发源地包尔胡尔干泉不远,饮赫里河就是古连勒古河,即起辇谷。成吉思汗生前曾多次来到这里。《元史》中说成吉思汗家族的坟墓就在此处。“圆形墓地”是不是与成吉思汗墓地有关呢?运用地名学的知识也可以得出证据。“圆形墓地”又称“沙里嫩·圣骸”,恐怕也只有皇帝、大汗敢这么称呼了。
但到底成吉思汗陵在什么地方,至今谁也无法给出确切回答,学者们正在努力,相信使“一代天骄”重见天日那天已经不远了。
其实,关于成吉思汗到底葬在什么地方,很多人更关心的是里面埋藏的财宝,或者是一些有助于研究历史的材料,对于我们理解成吉思汗,没有特别的帮助。倒是他留下的这个谜本身,就足以说明了他的伟大。
几乎所有的征服者都给后人留下了似乎永远解不开的谜团。成吉思汗也不例外。他是一个世界级的伟大人物,堪称人类英雄群伦中最为出色的一个,他的丰功伟业自不暇赘述,其葬地何在就是一个真正的千年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