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上任三把火(1/1)
不知从什么时候,“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俗语就流行开来,这句话到底是从哪来的呢?
有人说来自《三国演义》,来自诸葛亮的三把火。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在短时间内,连续三次火攻曹操。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夏侯惇统领的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火烧赤壁,百万曹兵惨败,最后跟随曹操逃出去的,只剩27人。当时,人们把这三把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传到后来,便成为人们常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了。
这个说法吧,令人将信将疑,《三国演义》于明代成书,诸葛亮的事迹也多数属于演绎,把这演绎的事迹变成俗语,似乎还是有点底气不足。
还有一种说法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并没有具体的人和事迹,是从古代县令上任常做之事,编出的俗语。
古时县令上任接班,需要做的事很多:
1.要拜庙上香,地方的孔庙、关帝庙、文昌庙、城隍庙必拜,以显示自己尊儒崇道,连地方神都十分恭敬。
2.要清仓盘库、粮库、物料库,核对清楚。
3.要巡查监狱,要视察城防。
4.要对簿点卯,即对照簿册记载的官员侍从等花名册一一查对。
5.要传考生童,就是将本地的学生集中,进行一次自己亲自出题的考试,了解一下本地教育情况。
6.要拜访乡绅,依次是本县的皇亲国戚、与自己同级的卸任官员直至豪门大户了。
最后,新任县令贴出告示,说明自己从何月何日开始接受诉讼。
做上边一系列事情时,新官必然会选择出某两三件事情,别出心裁地指手画脚一番,这就是烧出“三把火”了。常见的如庙宇残破要拨款大修啦、城防不坚固要为防盗修城墙建苑垒、学生素质不高要请外地名师;等等。这些谁也会烧的“三把火”后,才可见新官是否有真功夫!才可知这个刚登官的人,是否真的能当官!
新皇登基的李涵也没有闲着,他要烧出自己的三把火。
首选,改了个名字。
李涵这个名字不再用了,改名叫李昂。是不是取昂首挺胸的意思呢?
李昂在当亲王期间,深知老爹李恒以及弟弟李湛执政时的种种弊端,一上任自然就要对这些弊端下手,比如撤销五坊,除了留下一些打猎用的猎犬,其余一律释放;遣散宫女,最多一次遣散三千人;减免贡品,一切从简;坚持上朝,按照祖父的标准来。
一系列措施实施下来,满朝上下焕然一新。
众人以为就此迎来一个开明之主,真是这样吗?
未必!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李昂身上同样适用。李昂的性格还是有缺陷的,温室里长大的他,性格过于优柔寡断。
身为天下之主,性格中要有硬的成分,伐谋决断,意志坚定,但凡认定的事情,就坚持到底。李昂不是,他好犹疑,往往决定了的事情,他最先变卦,如此犹疑,他能当好天下之主吗?
公元828年,李昂登基的第三个年头,在827年,他改年号为太和,因此公元828年为太和二年。
为了将天下人才笼络到朝廷,李昂在太和二年三月二十五日亲自主持了御前考试,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考试居然出了一位敢说天下人不敢说之事的刘蕡。
刘蕡,昌平人(今北京市昌平区),参加的是“贤良方正”科考试。
在刘蕡的试卷上,他写下了别人想说不敢说的话。
刘蕡写道:陛下最应该担忧的是,宫廷将发生变故,社稷将发生危机,朝廷将发生倾覆,四海之内将发生混乱。陛下如果想消除弑君篡位的根源,就必须自己正直,亲近正直的君臣,远离那些被阉割过的贱人。亲近骨鲠之臣,宰相们得以全权行事,部属们尽职尽责,可如今竟任由五六个亲近宦官把持天下大事。灾祸就在院墙之内,邪恶就发生在床帐之间,臣恐怕曹节、侯览之辈会在今天重生。”
曹节,侯览,都是东汉弄权宦官,狼子野心,声名狼藉,刘蕡如此落笔,实则将矛头指向了王守澄等资深宦官,碧血丹心,天地可鉴。
李昂读完,心中亦有共鸣,但不能表露出来,他的皇位是如何来的,他比谁都清楚,羽翼未丰之前,宫里的那几个资深宦官哪个都不能得罪,还得像伺候大爷一样好好伺候着。
李昂心中暗叹一声,如此一来,只能委屈刘蕡了。
考试结果公布之后,与刘蕡同批参加考试的22人脱颖而出,得到官职,刘蕡一无所获,考试前是白丁,考完试依然是白丁。
阅卷官愤怒了,谏官们愤怒了,同期参加考试的学子们也愤怒了。
谏官们准备一拥而上,抗议考试结果的不公,还没等行动,就被宰相们按住了,学子们不懂事,你们也不懂事?
学子李郃上疏,要求将自己的官职转增给刘蕡,以表彰刘蕡的正直,奏疏上去,石牛入海,然后也就没有然后了。
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谁也不能点破,皇帝都不点破,谁又敢点破呢?
一腔热血的刘蕡明白发生了什么,他得罪了整个宦官集团。这个集团不垮,永远没有他的出头之日。
登堂拜相别想了,长安上班别想了,等待他的只有边远地区的边缘角色。
终刘蕡一生,他没能进入朝廷正式官员序列,只能在地方节度使那里当一个可有可无的幕僚。
这就是说真话的代价!
值吗?
或许值,或许不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
季羡林说,要说真话,不说假话。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太和二年(828年)六月,晋王李普逝世,几天后,李普的二大爷、皇帝李昂追封他为“悼怀太子”。
封号是封给活人看的,死人又看不到。
李普是谁?
前任皇帝李湛的儿子。
李普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史无明载。
只是,看史书多了,就会明白,此类死亡的背后一定会有文章。李昂既立,李普就必须消失,不然,日渐长大的李普就是越来越大的威胁。
为什么?
你懂的!
处理完李普的后事,李昂感到莫名的空虚。偌大的宫城,他能依仗的又有谁?
名义上,他是皇帝,事实上,他是木偶,背后提线的是那几个资深宦官。
皇帝,大唐王朝的皇帝,富有四海的皇帝,废立居然被操纵在几个宦官手里。每每想到这里,李昂就恨得牙根发痒,忍,忍,接着忍!
忍耐的同时,还是有好消息传来,李昂眼前似乎出现了一道亮光。
李昂的母亲萧太后自幼离开家乡,有一个弟弟却留在了家乡,下落不明。李昂登基之后,命令当地官员查找,寻访了多日,也没有收获。这时一位叫萧洪的运茶工人出来应征,他说自己有个姐姐失散多年,可能就是当今的萧太后。地方官员大喜过望,连忙带着萧洪去找萧太后的一位远亲辨认,这位远亲也含糊了,她不敢肯定眼前的萧洪就是萧太后失散多年的弟弟。
立功心切,地方官员将萧洪带到了萧太后面前,“姐弟”二人顺利相认。
一个与弟弟失散多年,一个与姐姐失散多年,在没有DNA护航的背景下,这次姐弟相认只能说还存在诸多疑点。
李昂却不管这些,他“坚信”眼前这位就是自己的亲舅舅,他要将自己的恩泽播散到自己的外婆家。
从此之后,萧洪再也不用运茶了,他出任太子洗马,也就是太子宫图书馆馆长。
萧洪以为自己很幸运,他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是因为皇帝用人心切,皇帝太需要自己人了。
李昂继续寻找自己的帮手,他将满朝文武在自己的心中筛选了几遍,最终把目光锁定在翰林学士宋申锡身上。
宋申锡,字庆臣,少孤贫,有文学素养,进士出身。
后世有人说宋申锡的父系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宋璟,母系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张九龄,传说是宋璟的二子娶了张九龄的次女。
如此说法,并没有在《旧唐书》中得到印证,我们只知道宋申锡能在皇帝身边为官,一是靠才学,二是靠敦厚。
唐穆宗李恒时期,宋申锡出任监察御史,后出任起居舍人。
起居舍人是跟随皇帝、记录皇帝一言一行的官员,可称皇帝近臣了。
宝历皇帝李湛时期,宋申锡出任礼部员外郎,兼任翰林侍讲学士。
李昂称帝后,宋申锡出任户部郎中、知制诰。
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诏书,到了这个官职,登堂拜相可能性大增。
太和二年,宋申锡出任中书舍人,充任翰林学士。
宋申锡清慎介洁,不党不群,正是这个优秀的品格,让他入了皇帝李昂的法眼。
若是在太平盛世,被皇帝青眼有加自然是好事,只是宋申锡所处的时代,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此时被皇帝看上,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宋申锡先不去想那么多,既然皇帝欲委以重任,自当笑脸相迎,尽心尽力。
宋申锡知道,皇帝最介怀的是以王守澄为首的资深宦官集团,王守澄一日不除,皇帝便如芒刺在背,那么该如何除掉王守澄呢?
君臣二人一番密议,宋申锡建议李昂循次渐进,一步一步解除王守澄的权力,逐渐让其远离权力中心。
看着老成持重的宋申锡,李昂感觉十分踏实,若按这位老臣的计划一步一步实施下去,何愁王守澄不除呢?
李昂越看宋申锡越欢喜,到底是个可用之人,一定要把他抬上宰相之位,好好辅佐朕。
密议之后没过多久,李昂擢升宋申锡为尚书左丞。
又过了不到一个月,李昂将宋申锡的官职后面加了“平章事”,这三个字一加,宋申锡就是名正言顺的宰相了!
一切都在按照宋申锡的计划进行,如果一切不出纰漏,用不了多久,王守澄将会被剥夺所有权力,而李昂也将成为货真价实、一言九鼎的皇帝。
“想到”是一个词,“得到”是一个词,而从“想到”到“得到”,中间还差了一个“做到”!
宋申锡“想到”了,他想“得到”,那么他能“做到”吗?
宋申锡开始寻找帮手,他知道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集团权势熏天,单单靠他一个人无法扳倒这个庞大的宦官集团,一定要找帮手,而且帮手必须是得力的、能干的、嘴严的。
宋申锡将目光锁定了吏部侍郎王璠。
王璠与宋申锡官场经历有些类似,进士出身,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起居舍人、知制诰、御史中丞等职。
此时王璠正担任吏部侍郎,在宋申锡眼中,这是一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
然而,仅仅是看起来。
王璠可以算“得力”,可以算“能干”,可是,嘴不严!
宋申锡为了鼓起王璠的干劲,劝皇帝李昂擢升王璠为京兆尹,本以为这次升职能让王璠更加死心塌地地为皇帝效劳,没想到,王璠居然将皇帝的秘密泄露了出去!
宋申锡刚刚将皇帝的指示告诉了他,他很快就将秘密泄露了。
无意?还是有意?
史无明载!
关于这件事的用词是“泄露”。
图穷匕见,本来想徐徐展开画卷,最后再将隐藏的匕首刺向王守澄,现在画卷不用打开了,王守澄已经知道画卷里藏着匕首。
王守澄何时吃过这样的亏?
人家已经磨刀霍霍了,自己还蒙在鼓里,是可忍孰不可忍?
王守澄马上出手报复,一出手就是必杀招,暗地授意同党举报:“宋申锡阴谋拥立漳王李凑登基称帝!”
事一下就大了。
太和五年二月二十九日,王守澄拿着诬告宋申锡谋反的举报信来见李昂:“大家,看看吧,宋申锡要谋反!”
李昂表面不动声色,内心里已经明白了八九分,举报信清晰无误地指向宋申锡,原因可能就有一个——消息走漏了!
关键时刻,李昂也不含糊,拍案而起,勃然大怒:“太不像话了!在朕的眼皮底下竟然想谋反,必须立刻查办!”
好演员!
王守澄心里明白,李昂心里明白,但双方都不点破,那层窗户纸一旦点破,游戏就不好玩了。为了让游戏继续下去,双方一致决定杀宋申锡这只替罪羊。
依着王守澄的暴脾气,他计划马上派出两百名骑兵,直接上门将宋申锡灭门!
眼看着宋申锡满门危在旦夕,如果没人替他说话,宋氏满门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关键时刻,宦官集团中的异类、皇家飞龙厩御马总监宦官马存亮站出来说话了:“若如此,京城必乱。应该召集宰相们一起讨论,再作决断!”
王守澄恨恨地看了马存亮一眼,站着说话不腰疼,合着不是要杀你是吧。
马存亮在宦官集团里面资历很深,很有话语权,王守澄权势再大,也得给他三分薄面,更何况,马存亮说得有理,即便王守澄没理也要搅三分,是搅不过去的。
事不凑巧,当天正好赶上休息日,宰相们都不上班,找宰相们来议事还得挨个上门通知。
看到这段记载,我在想,王守澄是不是故意挑休息日向皇帝报告,这样在休息日就把宋申锡一家灭了。等第二天一上班,宰相们一打听才知道,哦,宋申锡家出了点事,今天来不了。
王守澄可能从一开始就想打时间差,减少报复宋申锡的阻力,没想到马存亮横在了前面,生生把王守澄的刀锋挡了回去。
浑然不知内情的宋申锡还跟其他宰相们一起集中到了中书省东门,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皇帝休息日召集大家来所为何事。
门口管事宦官看了一眼宋申锡,心中暗骂办事的小宦官不会办事,让你们通知宰相们开会,怎么把“本尊”宋申锡也给叫来了。哦,开个“关于是否将宋申锡全家灭门”的会,让本主参加,最后还表态,这不是开玩笑吗?
管事宦官意味深长地看了宋申锡一眼,尖声说道:“陛下召见名单里没有宋公!”
晴天霹雳!
宋申锡顿时明白了,一定是有人走漏了消息。今天这个会来者不善,王守澄可能就要通过这个会对自己下死手!
宋申锡抬头望向延英殿,手拿着上朝用的笏板不断敲打自己的头,他知道厄运难逃了,再大的黑锅也要替皇帝背了,谁让皇帝看好你呢。
延英殿上,李昂命宦官将举报信在宰相们手上传阅,宰相们面面相觑,谁心里都明白,但谁也不敢表态。
举报信背后的黑手是谁,宰相们心如明镜,但谁也不去点破,举报信上的宋申锡要做什么,宰相们也能猜出八九分,现在是皇帝与掌权宦官斗法,他们能帮谁呢?
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
李昂看着明哲保身的宰相们,暗暗苦笑,这些股肱之臣啊,关键时刻就这样袖手旁观!
李昂做出一副气血难平的模样,仿佛真被宋申锡的“谋反”气坏了,马上下令,将举报信上所有有牵连的人全抓起来,严加审问。
当然,宋申锡是宰相,不能直接抓,等审完了同伙再抓不迟!
严刑逼供之下,宋申锡“谋反”的链条逐渐清晰:经同伙供认,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宋申锡派自己的心腹私自晋见过漳王李凑,表达了忠心。
稍有遗憾的是,涉事的这名心腹提前得到了消息,已经潜逃了,目前正在追拿之中!
但这已经足够了,证据很“充分”了!
没有人敢替宋申锡说话,没有人敢说宋申锡冤枉,只有大理卿王正雅等少数几人上疏建议,将宋申锡一案移交司法审判。
看明白了吧,之前的审讯,可能是在王守澄的主持下完成的。这样的审讯会有公正可言吗?
两天后,李昂召集宰相以及各部首脑官员,商讨如何处置宋申锡。
之前已经将宋申锡贬为东宫事务署长,今天的议题是,是否要了宋申锡的命?
宰相们和各部官员还是袖手旁观,他们想看神仙打架,不想深陷其中。
千钧一发之际,言官们起了作用,一个宰相说杀就杀,政府法度何在,皇室规矩何在?
李昂总算盼到了有人替宋申锡出头,但还是要做出怒气冲冲的样子:“你们简直就是强词夺理,不过宋申锡毕竟是宰相,处置得慎重,朕再跟宰相们讨论一下!”
李昂再与宰相讨论,宰相牛僧孺看出了李昂神情的微弱变化,他明白,自己该为宋申锡说句话了。
“人臣之位,最高不过宰相,如今宋申锡已经位居宰相了,假使他有所图谋,那么又图谋什么呢?”牛僧孺递出了最为关键的一句话。
这时有宰相帮腔:若陛下果真觉得宋申锡图谋不轨,那也应该移交司法审查,全面审理所有案情。
王守澄站在一边听着,对几位宰相恨得牙根痒痒,往旁边一看,他的智囊对他摇了摇头,意思是说,事已至此,往回找补吧,充当好人。
智囊为何让王守澄收手?
他是看清了朝堂上的局势,宰相和各部长官虽然没明确站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肯定不会站在王守澄一边,只是碍于他的淫威保持中立而已。一旦将宋申锡案移交司法详查,那么一定疑点多多,破绽重重,到那时再想收场,全身而退就难了。
王守澄是何等人物,一点就透,马上180度大拐弯:“陛下,此案确实有疑点,宋申锡毕竟是宰相,不宜定大罪!”
一会儿阳,一会儿阴,怪不得你是阴阳人!
几个回合下来,皇帝面前曾经的红人、曾经的宰相宋申锡满门终于得到保全,王守澄的两百骑兵终于不用上门了。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宋申锡在京城待不下去了,他的下一个职位是开州司马。
开州,今天的重庆市开县,时至今日,仍是欠发达地区。
宋申锡最终在开州去世,有生之年没能重返长安。如果时光能够倒流,让他重新选择,他是否还会选择去宦海浮沉呢?
被诬告信牵连进来的漳王李凑被贬为巢县公,性命已岌岌可危。身为皇族成员,被扣上过谋反的帽子,即便暂时放你一马,大多数情况下,是要秋后算账的。
四年后,李凑薨。
被诬告信牵连进来的有一百多人,这些人中多数被流放,少数被处以极刑,他们自己甚至到死都不明白,怎么就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
一切的源头都是那个死宦官王守澄。
王守澄在这场风波中没有大获全胜,但终究算是小小报复了一下,更令他开心的是,在风波中跟他顶牛的仗义宦官马存亮居然主动申请退休了。
算你识相!
看史书记载时,我一直替皇帝李昂遗憾,为什么马存亮这样有能力有担当的宦官没有得到他的重用。如果李昂能果断重用马存亮来牵制王守澄,那么李昂的个人命运会大不同,大唐王朝的运势可能也大不同。
可能是因为李昂没有看到马存亮真正的能力,也可能是马存亮明哲保身,不想被裹胁进皇帝与王守澄的对抗之中,只是这一错过就是永远,李昂错过了制衡王守澄最得力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