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盛世的丘墟(1/1)
安史之乱三百多年后,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闰二月二十日,一位叫作张礼的人来到了长安这座前朝名都游玩。
此时距唐代灭亡一百多年,经过了五代十国几十年的混乱之后,中国历史又开始了另一个稳定期——北宋,并度过了另一个伟大的盛世——仁宗盛治。北宋的政治中心移到了东部的汴州(开封),这里成了新的东京,而唐代的东都洛阳成了北宋的西京。那么,唐代的西京长安又怎样了呢?
在短短的一两百年里,伟大的长安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是它的名字。在唐代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唐昭宗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控制了皇帝的军阀朱温(也是后梁太祖)将皇帝挟持到东部,长安随之失去了这个令它凌驾于万城之上的名字,被改为佑国军。后梁篡位后的开平元年(公元907年),长安所在的京兆府被改为大安府。
两年后,佑国军又被改成了永平军。
后梁被后唐灭亡后,后唐的皇帝(实际上是沙陀人)自认为继承了唐朝的正统,于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又把名字从永平军改回了西京。但是,后唐的努力只带来了关中地区的回光返照。后唐灭亡后,中国的政治中心永久地离开了关中地区。到了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西京又被改为晋昌军,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又改成了永兴军。到了宋代,长安这座名城就一直以永兴军这个古怪的名字存在着。
除了名字之外,这个当年伟大的国都在面貌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百年前那座巍峨的城市已经不在了。长安最早的毁坏是在黄巢起义时,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率军突入长安,当时的皇帝唐僖宗逃走了。虽然皇帝依靠着沙陀人的帮助将黄巢赶走击败,但长安城的宫室却毁坏殆尽,甚至连皇帝都不想回到这座城市。宰相王徽花了一年时间,才将毁坏的大明宫修整出点样子,让皇帝草草地迁了回来。
不想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刚刚恢复了平静的长安由于宦官田令孜和军阀王重荣、李克用(后者是沙陀人,也是后晋之祖)发生了冲突,李克用等人带兵再次进入长安。田令孜在带着皇帝逃走之前,下令放火烧掉宫城以阻止对方的进攻,这次放火的结果,是整个宫城建筑群几乎尽毁,只有昭阳和蓬莱两宫没有被毁。
到了朱温东迁,国都长安已经是第三次遭劫,这一次,朱温就连普通人家都没放过。由于朱温根本不打算回到长安,他下令所有的百姓都跟着迁走。与人口强制迁移对应的,是对于房屋的毁坏。为了带走建房的木头,他们把房子扒掉,把木材扔进水里,顺流而下,到了下游再捞起来使用。
经历了一次次的灾难,到了北宋时期,永兴军(长安)的城区面积已不足唐代的十分之一。唐代庞大的长安城包括了带有城墙的京城,以及在京城之内的宫城和皇城。其中宫城是皇帝的宫殿群,而皇城则是中央政府各大衙门所在地。宋代时,宫城已经毁掉了,那些雄伟的宫殿,不管是最早的权力中心太极宫,还是充满了宫斗和浪漫故事的大明宫都已经不在了。而原长安京城范围由于过于庞大,宋代没有足够的人口去填满,人们就居住在原来的长安皇城之中,皇城的城墙和城门就成了城界。
由于城北更加荒凉,张礼的游玩范围主要是在南城。唐朝长安皇城的南面一共有三个门,中间是朱雀门,东面是安上门,西面是含光门。安史之乱后,皇帝甚至连“安”字都不愿意听,于是将安上门改为先天门。张礼从先天门出了城。他首先探访的是唐代的兴道和务本两坊。唐代时的这两个坊紧挨着皇城,在它们的南面还各自排着八个坊,因此这里是京城中普通人居住的最繁华的地方,有着大量的旅馆。但是,到了宋代,这两个唐代曾经繁华的坊只是作为城外的乡村集市(草市)来使用,除了集市就是农田了。
唐代京城内的房屋大都不存在了,但每个坊之间的墙和门,有的还保留着。张礼从务本坊的西门出去,进入了西南面的开化坊。在这里,他到了一个叫作圣容院的地方。在唐代,这里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大荐福寺。这座寺庙最早建立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当时正处于高宗去世、武后还没有称帝的时候。到了景龙年间(公元707年—710年),宫人们集资修建了一座塔,是为荐福寺塔,这座塔在宋代还保留着,甚至直到今天还在,它就是著名的小雁塔。
继续向南,经过永乐坊及其附近的玄都观和大兴善寺之后,张礼来到了著名的大慈恩寺。大慈恩寺最著名的遗迹就是大雁塔(慈恩寺塔)。除了这座由唐玄奘初建的塔之外,以大雁塔为起点还有一系列的唐代人文遗迹。大雁塔位于晋昌坊,它南面的通善坊内有一个叫作杏园的地方,杏园的东南是著名的曲江池。这里本来只是一个天然的小池子,后来引来了黄渠的水,使得曲江成了长安著名的风景。曲江的东侧,就是一组宫苑建筑,被称为芙蓉苑,也是皇帝的南苑。
大雁塔、杏园、曲江、芙蓉苑等,在唐代文人中非常有名,这是因为它们和唐代科考的风俗有关。每一年,当科考完毕张榜之后,当年上榜的举子们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宴游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场,分别是曲江宴、杏园探花宴和慈恩题名。
曲江宴游从中宗时期开始,到了玄宗时期最盛。由于科考是在春天,这也是曲江最美的季节。最初,那些考中的进士在这里请客,安慰那些落榜之人。之后,曲江慢慢地成了及第进士们宴游的场所,并且曲江宴游越来越流行,成了当时一大盛事。进士们携伎看花,饮酒行乐,好不热闹。
曲江宴游结束后,又轮到了杏园宴。杏园宴的主要节目是“探花”。进士们从同门中选出两位年轻的探花郎,遍游长安,四处采花,长安城的所有名园都打开园门,让他们看遍。
杏园探花宴之后,进士们再次来到大雁塔下,在这里进行慈恩题名。从中宗神龙时代以来,进士们就有请一位书法好的人,将他们的名字书写在大雁塔下的习惯。
由于这里是著名的游乐区,不仅是进士们,就连普通的文人也喜欢到这里游玩。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慈恩寺塔就迎接了岑参、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人,他们同登慈恩寺塔,纷纷写诗纪念。
到了宋代,慈恩寺塔经受过重重磨难,它曾经的十层在兵火过后只剩下七层,在后唐时期又进行了重修。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唐代的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一位僧人在修缮大雁塔时,把塔身内外都用灰泥涂抹了一遍,导致唐人的题字都被掩盖了。不过,幸运的是,战火反而让僧人涂抹的灰泥剥离,又露出来了内部的题字,张礼就看到了孟郊等人的题名。
登上慈恩寺向南望去,就是曲江、杏园、芙蓉园等地,在唐代,这里是文人墨客、文武官员们最喜欢的游乐宴饮场所,唐代后期曾经对曲江的亭台楼阁进行过重修。北宋时期依然可以看到当年宫观的遗迹,只是已经荒烟蔓草,再无人光顾了。
离开曲江,就接近了唐代京城的边缘,这里有称为“京城南三门(从东向西)”的启夏门、明德门和安化门。张礼从启夏门的废墟中走出,来到了南郊。南郊是帝王们祭祀的场所,有唐代的三个祭坛——百神坛、灵星坛和圜丘。其中前两个已经毁坏了,只剩下圜丘还保持着完整。
继续向南,在一个叫作仇家庄的地方,张礼发现了两处墓葬。一处属于高宗时期的宰相长孙无忌,他见证了武后的擅权,并死于唐朝君臣的钩心斗角。另一处属于本书的重要人物之一郭子仪。但张礼可能弄错了,因为郭子仪被埋葬在长安西北的肃宗陵墓旁,这里的墓可能是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的,也可能是郭子仪家族成员的墓地。
继续往南就是韦曲和杜曲两条小河,这里曾居住着韦氏和杜氏两大家族。在唐代,这两大家族人才辈出,被称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但是,到了北宋时,这里已经人烟稀少,不管多少英雄豪杰,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缝隙之中,他们的后代也早已散在了别处。
张礼给我们留下了一幅生动画卷。在两百年前,长安是帝王之都,这里车水马龙,聚集着天下的豪杰和文人。他们有的享受了盛世,有的经历了乱局,但他们可能都认为长安的大幕是永远也不会落下的,他们都不相信那美丽雄伟的宫殿会成为废墟,并被埋入地下。
但是,仅仅一百多年后,长安就变成了一片荒凉之地,北宋时期的汴京迅速取代了长安,成了全国最繁华的所在,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大都市。
当张礼游览长安时,他的心中一定在拿长安与汴京比较。他会发现,与汴京的繁华比起来,长安只是一个偏远的小镇。作为天下之中,汴京经历了著名的仁宗盛治。人们常常以为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顶峰,但如果从经济上看,宋代的仁宗时期,比唐代还要发达得多。但仅仅过了四十年,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和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的两次围城,就让汴京这座“永恒之城”追随长安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