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 王衍:清谈误国?这锅我不背

王衍:清谈误国?这锅我不背(1/1)

公元356年,已经是西晋王朝灭亡的第四十个年头,东晋大将桓温率军北伐,行至中原,登高而望,看到故土一片荒凉,物是人非,不由得发出感叹:“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就是说,王夷甫是西晋灭亡的头号罪人。

王夷甫是西晋大臣王衍,他是何许人也,居然能使得“神州陆沉”呢?

王衍首先是个超级帅哥,史书称其“神情明秀,风姿详雅”,堂兄王戎,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对自己这位堂弟评价道:“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清新俊美宛若尘世之外的人物。特别是他有一双纤纤玉手,《世说新语》对此描绘道:“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他的手如白玉,拿着拂尘时人们都分辨不清到底是玉手还是玉柄。

魏晋南北朝多美男,“掷果盈车”的潘安、“观之者倾都”的卫玠,“萧萧如松下风”的嵇康、“鹤立鸡群”的嵇绍、“才武而面美”的高长恭等,用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在此之中,王衍虽然可能比不过卫玠、潘安,但进入前三应该没什么问题。

要论颜值,王衍只是琅琊王氏一个代表,整个王家的基因都相当不错,据说有人曾去王家拜访王衍,遇到了王戎,还有他的族弟王敦和王导,在另一屋子,又见到了王衍的弟弟王诩、王澄等,出来后对人说:“今日太尉府一行,触目所见,无不是琳琅美玉。”就是说一家子都是帅哥,使人有些目不暇接,成语“琳琅满目”就此诞生。

活在那个时代的女子无疑是幸福的,有如此多才貌双全的帅哥可以看来看去。

比“好脸蛋”更重要的是,王衍有个好出身,他的家族是天下第一豪族——琅琊王氏,这四个字在当时就是身份的象征,所谓“王家门中,优者或龙凤,劣者或虎豹”,表现差劲的都能成为“虎豹”,可见这个门第多么显贵。

王衍从小表现出不同的气质,他的父亲王乂曾任平北将军,当时经常有公文事务向仆射羊祜汇报请示,或许因为羊祜气场太足,王乂派出的使者见到羊大人,有时紧张得都说不出话来,所以常常无法按时得到答复。王衍自告奋勇前去汇报,思路清晰,口齿伶俐,没有一点紧张和自卑,当时他才十四岁,大家觉得十分惊异,都说他是一个奇士。

好口才,是大家对王衍的一致评价,他喜欢谈论一些纵横之术,这为他赢得名声的同时,也给他带来很大的烦恼。当时辽东太守职位出缺,尚书卢钦认为王衍非常合适,便向朝廷举荐他,当时王衍只有十六岁。

让一个未成年的毛头小子,到边境地区去做封疆大吏,卢钦的提议听上去极不靠谱儿,但谁让王衍出身名门望族,谁又让他天天高谈纵横之术,正好可以去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搞搞外交工作,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也算是人尽其才了。

王衍听说此事,顿觉有些傻眼,不仅要离开繁华的京城,更关键的是听说那个地方经常有胡人骚扰,说不好自己的小命要交代在那里,所以打死也不能去,王衍后来托人费了半天劲才把这个事情搞黄。

吃一堑长一智,王衍觉得不能再高谈纵横术,说不好哪天又让自己去当“炮灰”,但对于他这样爱说之人,根本做不到天天沉默,怎么办呢?王衍决定转行,开始研究老庄,进入玄学清谈领域。

这个决定对于王衍来说,是革命性的,不仅让他成为了玄学大家,也让他背上了“清谈误国”的骂名。

玄学的祖宗应算老庄,曹魏时代的何晏、王弼等自称得到真传,提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把“无”摆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认为贤明之人依靠这个字可以修养道德,不贤明的人依靠它能够避免灾祸。

听起来确实挺“玄”的,称之为“玄学”也算实至名归。

玄学属于形而上的范畴,但曹魏时代谈玄和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经常能够听到真知灼见,显得比较接地气。但是,经历司马氏血腥篡位后,读书人都害怕祸从口出,谈玄逐渐变成一种纯粹的务虚,扯得天花乱坠,但却往往不知所云。

清谈由此成为两晋的特产,崇尚清谈风气之浓重,涌现的清谈“大师”之多,清谈对国家社稷危害之严重,是其他朝代难以企及的。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读书人感觉苦读那些儒学经典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一方面高层士族觉得“知识越多越反动”,受到儒家经典熏陶的那些正直有学问的人往往被排挤,搞不好还会被杀头,不如避实就虚,一生快哉。另一方面寒门出身的读书人因为选拔制度,即使再刻苦,也感觉没什么出路。既然学了没用也就没有人愿意去学,所以长期以来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越来越边缘化。

一扇门关上,自然会有另一扇打开,这扇门便是“老庄”,道家逐渐占据了思想的高处,纵欲、避世成为了社会风气,围绕一些虚无缥缈的话题,相互驳斥,激烈辩论,从早到晚,不亦乐乎,实则反映了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

王衍进入这个领域后,由于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很快便成为“最佳新人”,他每逢谈经论道,都要郑重其事地穿上类似道袍的宽大衣服,手执玉柄拂尘,正襟危坐,讲出的东西都缥缈玄虚,让人很难理解,碰到前言不搭后语甚至自相矛盾的时候,便随意更改,满不在乎,人们称他是“口中雌黄”。

好容貌+好出身+好口才,王衍很快便圈粉无数,成为了闻名天下的大名士。

他的堂兄王戎,无疑是他的粉丝之一。晋武帝司马炎听说王衍的名声,便问王戎:“当世谁能与夷甫相比?”王戎答道:“在当世找不到可以媲美他的,只能从古人中寻找”,虽然有故意吹捧之嫌,但如此高的评价,足以看出王戎对这位堂弟甚为推崇。

名人就要有名人的样子,关键是要有雅量,在这点上,王衍做得相当不错。

当时有个名士叫作裴邈,他和王衍的兴趣不同,很不爽王衍对自己的任用,于是就故意到王衍那里破口大骂,要求王衍答应自己的要求,王衍对此却不动声色,徐徐地说:“这小子不过是白眼病发作了”。

王衍曾托族人办事,但好久没有回音,有次宴会畅饮,王衍问这位族人:“托您办的事情,为什么没有消息?”按说这样的问话很正常,那哥们可能喝多了,居然在大怒之下举起酒器砸向王衍,王衍躲避不及被击中,脸被破相,即便如此,王衍还是沉默不语,清洗完毕后,他带着尚是少年的族弟王导乘牛车离去。他在车中用镜子自照,对王导说:“尔看吾目光乃在牛背上矣。”

这句话实在难懂,千百年来,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比较欣赏这样的说法:王衍受到攻击后,在脸上留下了印痕,形状有些像“丰”,正像牛背上的脊柱,王衍在揽镜自照时看到王导正偷看自己,于是对王导说:“你的目光是在牛背上啊”,显得自嘲之极,王导听后会心一笑,将目光转向车外。

千年之后想想,这是多么有意思的画面。

王衍的“五好”形象,使得成年后他成为了“钻石王老五”,不少达官贵人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这其中包括杨骏,当时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杨艳是他的侄女,所以杨骏也算得上是皇亲国戚。

没想到,王衍却不愿意,最后靠假装发狂才得免,他后来给出的理由是自己很看重名誉,不想与外戚有瓜葛,所以才拒绝。不过也有人在背后议论,觉得王衍没有那么“高大上”,当时杨骏只是一个司马,没有什么政治势力,王衍有些看不上,想寻求更硬的靠山。

多说一句,杨骏的这个女儿叫作杨芷,后来成为了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

王衍最终选择的是谁呢?一位姓郭的女子,她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又矮又黑又丑的贾南风皇后的表妹,估计是母系的家族遗传吧,郭女士和她表姐一样性情暴烈,俨然悍妇一个。

“才拙而刚烈,聚敛无厌”,除了暴脾气外,这位郭氏最大特点便是贪财如命。而王衍对钱则看得很淡,他父亲在北平郡去世后,许多亲戚熟人向他借钱,王衍就把钱财借给他们,不少人只借不还,王衍也不催要,没几年的时间,家里的财产几乎用光,无奈之下,王衍只好离开豪宅,搬到靠近洛阳城西的田园中居住。

王衍的弟弟王澄十四五岁的时候,看到嫂子贪婪无比,家里很有钱,但还让婢女在路上挑粪,王澄觉得有辱门风,于是劝阻嫂子不要这样。未曾想郭氏大怒,对王澄说:“以前你老妈快死的时候,把你这小子托付给了我,你老妈却没把我托付给你。”说完,这位母老虎居然抓住王澄的衣襟,准备收拾他。王澄一看情势不对,跳窗跑了。

王衍对这位悍妇老婆没有一点办法,所幸郭氏有一个怕的人,便是王衍的同乡幽州刺史李阳,他同时也是一名侠客,关键时刻王衍便搬出他来说事:“不只是我说你不好,李阳也说你不好。”听到此话,郭氏才有所收敛。

郭氏知道自己的老公很清高,羞于说“钱”字,她偏偏不信这个邪,实在想不通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于是她整了个恶作剧试探一下老公。她趁王衍熟睡的时候,让婢女在床边堆满了钱,早晨王衍醒来,发现自己被钱包围,已经无路可走,郭氏觉得老公这个时候怎么也要说个“钱”字,没想到,王衍对婢女喊道:“阿堵物却”,就是说拿走这些东西,打死也不说“钱”字。

如此说,王衍表现还算不错,怎么会成为导致西晋灭亡的罪人呢。

作为网红级人物,王衍如果在家里或山林间,清谈玄学,会被赞誉为名士做派。但居庙堂之高,不干正事,天天高谈阔论,则只能是害己误国,不幸的是,王衍最终走了这条道路。

有两位高人早就看出此中隐忧。

一位是羊祜,西晋初年德高望重的重臣。少年时代的王衍在羊祜面前汇报工作,显得从容不迫,别人因此都很佩服王衍。但羊祜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说:“王夷甫当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伤化,必此人也。”

另一位是山涛,“竹林七贤”之一,后来官做到很大。十岁出头的王衍有幸见到山涛,两人相谈良久,等到王衍离开的时候,山涛目送他走了很远,不由感叹道:“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翻译过来,就是说不知哪位妇人,竟然生出这样的儿子!然而误尽天下百姓的,未必就不是这个人。

高,实在是高。在王衍十一二岁时,山涛就能看出他的误国潜质,这位长期担任吏部尚书的山涛的识人之术相当了得,当然前提是这个故事不是杜撰的。

“宁馨儿”和“阿堵物”成为因王衍而发明的新鲜词儿,唐代诗人张谓诗云:“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不过大多数人的理想,除了“门有宁馨儿”外,家里千万不能没有“阿堵物”,并且多多益善。

有得必有失,自从郭悍妇进了家门,王衍就没过几天顺心日子,但他在仕途上却步入快车道,除了自身条件不错,“夫人路线”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久传来了一件让王衍感到又惊又喜的事情,那便是杨骏被贾南风和楚王司马玮联手干掉,杨家遭到灭族之灾。想想都后怕,如果当年不是装疯卖傻将这桩婚事推掉,闹市街头被砍掉的那些人头里定会有自己的,王衍不由得佩服起自己的英明伟大来。

裙带关系是把双刃剑,搞得好飞黄腾达,搞不好人头落地,王衍从贾家尝到了甜头,但也从杨家受到了警示,他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种关系不搞不行,关键的关键是要看得准。

但世界上最复杂的就是政治关系,诡谲多变,微妙之极,哪里那么容易看得准,如今摆在王衍面前的,就有一个看不太清楚的关系,便是皇后贾南风和太子司马遹的关系,朝廷上说了算的是贾皇后,将来说了算的是司马遹,但两人的关系好像很拧巴,自己到底该如何办是好呢。

王衍觉得最好的方式是两边都不得罪,怎么做到呢,这次走“女儿路线”。他有两个女儿,将容貌漂亮的大女儿嫁给贾后的外甥贾谧,稍逊一些的小女儿王惠风许给了太子司马遹。

如王衍预料,这对拧巴的关系最终选择摊牌,尚处稚嫩的太子司马遹,根本就不是贾南风的对手,这位狠心皇后略施小计便将司马遹的太子位置废黜。

王衍在整个事件中,不曾为太子也就是他的女婿,说一句公道话,他的第一反应是——离婚,他立即上表惠帝司马衷,请求自己的女儿与废太子司马遹离婚,反应之迅速,使人不得叹服王衍明哲保身的本事确实一流。

王惠风的表现比她老爸强得多,太子司马遹被废后,幽禁在洛阳旁的金墉城,惠风不顾危险去探望太子,两人知道这一别便是永诀,回来路上,惠风哭得呼天抢地,伤心的样子让每个遇到的路人都为之落泪。

后来,匈奴刘曜攻破洛阳,俘虏了王惠风,将她赐给部将乔属,这个五大三粗的胡将想与她亲热,王惠风拔出剑来,抗拒乔属,大声斥责:“我是太尉公的女儿,堂堂皇太子妃,绝对不会给你这造反的胡贼所侮辱。”随后被乔属杀害。王惠风以她的刚烈,最后成功入选《晋书》的“列女传”。

贾南风废杀太子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赵王司马伦在手下孙秀的策划下,发动政变,贾皇后那颗又黑又丑的人头落地。王衍随后被人弹劾,说他“太子被诬得罪,衍不能守死善道,即求离婚。得太子手书,隐蔽不出”,离婚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现在又揭发出新问题,便是太子曾经写信给王衍,述说自己的冤情,但王衍却始终没有把这封信公布于众。

名声扫地的王衍这次本来也该脑袋落地,但由于王衍曾经品评过孙秀,说了一些好话,孙秀知恩图报,在司马伦前为他说话,王衍总算躲过一劫,只是被“禁锢终身”,就是永不录用为官。

好险!王衍倒吸了一口凉气,“生命诚可贵”,只要把命保住了,一切皆有可能。

不久后,赵王司马伦篡位称帝,有了想重新起用王衍的意思。经历了几场政治争斗,王衍拥有了不错的识鉴能力,他看到司马伦上位后,屡屡出现“狗尾续貂”等拙劣事件,知道这司马伦是个愚昧无能的草包,所倚仗的只是孙秀之类的小人,迟早会失败。为了避祸,王衍又在家装傻,还砍伤了一个无辜的婢女,最终蒙混过关。

王衍的判断不错,司马伦在龙椅上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齐王司马冏推翻。王衍因“不齿赵王伦为人”拒绝为官又重新成为正面人物,被封为河南尹,不久又转为尚书、中书令,但王衍看到齐王冏辅政后大兴土木,沉溺酒色,觉得这位王爷也长不了,于是找了个机会称病辞职。

王衍不是不愿意做官,但他深知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中,应该择良木而栖,在没有遇到良木前,只能韬光养晦,否则极易惹祸上身。

公元306年,他终于找到了这棵良木——东海王司马越,这年“八王之乱”结束,司马越成为笑到最后的一位王爷,他也需要王衍这样的大名士出山帮助自己,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王衍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

王衍就此达到了他仕途的最高峰,在一场场血腥的屠戮中,他不仅成功保全了项上的人头,而且攀上了宰相的高位,说到底是“明哲保身”信念在发挥作用,不过,在这场超级乱世中能够顺利保全自己,有赖于王衍不错的眼光和判断力,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王衍最新的判断是大晋王朝气数将尽,经过多年的混战,中原地区满目疮痍,尸横遍野,五胡趁中原空虚,蠢蠢欲动,而东海王司马越的表现也完全不像是个中兴之臣,外部形势一天比一天严峻,而朝臣们依然天天高谈玄学,谁要干些实事反而被瞧不起,这样的王朝焉有不灭之理。

王司徒并不愿意陪葬,他又开动脑筋,想在纷繁迷乱的局势中,保全自己及家族,因此他精心营造了一个退路。青州和荆州都是当时的军事要地,物产也很丰饶。因此,王衍对东海王司马越说:“中原现在已经大乱,将来要更多依靠各地的封疆大吏,因此应该选择文武兼备的人才出任地方长官。”

肥水当然不能流外人田,在他的运作下,他弟弟王澄获任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他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长江、汉水的坚固,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要。你们两个镇守外地,而我留在京师,就可以称得上三窟了。”

王衍因搞出个“狡兔三窟”,一直为后世所鄙视。但对此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孙盛在《晋阳秋》中写道,王衍对自己的弟弟们说,“今王室将卑,故使弟等居齐楚之地,外可以建霸业,内足以匡帝室,所望于二弟也”,可见王衍想出的主意,是进图霸业,退守社稷的两全之策。说他不为自己家族打算,那是不可能的,但若说他完全没有考虑王朝社稷,也有些冤枉王衍。

不管王衍的出发点如何,他选择的这个弟弟王澄,实在是一个败笔。

王澄没有什么才干,唯一的特长是“爬树”,当年他那位凶悍的嫂子曾抓住他的衣襟,抄起棍子想揍他,只见王澄一把挣脱,轻轻一跃,越窗逃跑,由此可见,王澄从少年时代起便“轻功”了得。

在赴任荆州前,他再一次展示了他的绝活,启程之日,王衍带了不少人给他送行,王澄拱手作别时,听到旁边树上有一只不知好歹的鸟不停地吱哇乱叫,只见他脱掉上衣,三下两下爬到树上,直捣雀巢,将幼鸟捉下来,在手中把玩不止,他自己旁若无人,神情泰然,但这一幕却搞得王衍等人目瞪口呆。

王澄最后一次显身手,是在临死前。他到荆州上任后,不亲理政务,日夜纵酒,最终激起民变。琅琊王司马睿将他调回建康,同时令王敦带兵前去平叛。王衍当初委以重任的两位弟弟,在豫章意外相逢了,豫章就是今天的南昌。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更何况是兄弟呢,但王澄和王敦的相聚,却隐着阵阵的杀机,原因在于王澄的名声要远大于王敦,所以平日里很傲慢,对王敦态度不好。王敦是个狠角色,也不吃王澄这套,同时王敦接到建康堂弟王导的书信,叫他阻止王澄进入建康。这样,王敦对王澄便起了杀意。

王澄感到王敦不怀好意,也加强了警备,他让自己身边二十位武艺绝伦的卫士,手持铁马鞭警卫。王澄自己也总拿个玉枕作为自卫武器,搞得王敦一时下不了手。

一切在一场酒宴后结束了。酒过几巡后,王澄的卫士被喝倒,王敦向王澄借玉枕观赏,王澄随手给他,王敦拿到玉枕后便翻脸,他暗示手下的武林高手路戎动手,自己则往内屋跑。王澄看到形势有变,抓住王敦的衣裳不放,直到衣带断了为止,王敦才得以进入内屋,然后把门紧紧关死。王澄和路戎展开搏斗,王澄虽然力大无比,但毕竟是业余选手,打不过职业高手路戎,但见他来了一个鹞子翻身,几下便上了房顶。可惜的是,他的绝活名声在外,王敦早已在房顶上做了布置,王澄就这样被杀。

在一年前,王衍便已死去,当年他委以重任的两位弟弟,一个将另一个杀死,面对这样惨烈的结局,九泉之下的王衍不知该做何感想。

王衍送走王澄、王敦赴任后,自己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

公元309年,王衍被任命为太尉,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不过这个位置已经非常难做了,因为形势越来越严峻,匈奴人刘渊建立了“汉”,刘汉政权的大将石勒率军逼近洛阳,此时有人提出迁都的建议,王衍坚决反对,他卖掉自己座驾,以示自己不会逃跑,从而安抚人心。

就在王衍表决心时,他的良木——东海王司马越,决定要逃跑了,这位控制朝政的王爷,此时已经人心尽失,眼见洛阳城外狼烟四起,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以“南攻石勒”为名,率王公大臣和四万兵马离开洛阳,只给晋怀帝司马炽留下了为数不多的老弱病残。

司马越边走边向各处发檄文,要求来增援自己,但没有一州一县响应,走到项城时,他便病倒了,此时一直对司马越心怀不满的晋怀帝,下诏发布他的罪状,要求各方讨伐。司马越听后,急血攻心,一命呜呼。

司马越死前,把革命重担交给了随军而行的王衍,所以众人共同推举王衍为元帅。王衍觉得这个差事实在太危险,死活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他推辞说:“我年少时就没有做官的愿望,然而积年累月,升迁到现在的地位。今天的大事,怎能让我这样一个没有才能的人来担任统帅呢?”

一向自我感觉相当良好的王衍,此时突然变得“谦虚”起来。

于是,这支群龙无首的队伍,带着司马越的灵柩,缓缓向东海国行进,他们要把这位王爷送回他的封地安葬。可才走到宁平城,就被石勒率领的骑兵追上,王衍根本就没有打过仗,十万军民乱成一团,成了石勒骑兵的活靶子,骑兵们向打猎一样围着这些“猎物”发箭狂射,一天下来,大部分被射杀,未被射死的也因自相践踏而亡,王衍及宗室诸王等皆被俘。

石勒久闻王衍的大名,很想看看这位大名士究竟如何,于是召见他,并很客气称他为“王公”。

石勒心里很纳闷,曾经无比强大的大晋王朝怎么说垮就垮了,于是他向王衍问询西晋溃败的原因。王衍打仗不行,但演讲是他最擅长的,他向石勒陈述西晋遭遇灾祸和失败的缘由,表示自己从年少时就不参与政事,所以晋朝的灭亡和自己没有半点关系。他说得头头是道,风采一点不减当年。

或许被王衍口吐莲花的样子所吸引,石勒与他谈了很长时间。王衍看到石勒很好说话,越谈越放松,他乘机劝石勒称帝。石勒听到王衍这番言语,觉得王衍人品实在太差,勃然色变,痛斥王衍说:“你闻名天下,位高任重,年轻时就入朝为官,直到满头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政事呢!使国家破亡风俗败坏,正是你的罪过。”

谈话到这里就结束了,石勒让左右之人将王衍押出帐外。石勒对自己的手下孔苌说:“我走过天下的地方也够多了,却未曾见过这样的奇葩,应该不应该让他活命呢?”孔苌说:“他是晋朝位居三公的高官,肯定不会替我们尽力,又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呢?”

王衍最后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唯一幸运的是,石勒念他名声很大,下令“此等奇人,可保全尸,不可加以锋刃也”。当天夜里,石勒手下的士兵推倒墙壁把王衍活活压死。

这样的死刑也算别出心裁。

王衍临死前说:“我们这些人虽然比不上古人,假使不推崇浮华清谈,合力匡正挽救天下,还不至于到今天这地步。”人总是在死前,才能彻底悔悟,但又有什么用呢。滔滔不绝地说了一辈子的王衍,将自己五十六岁的人生,埋在了一面颓墙之下。

王衍虽然死了,但并没有堵上别人的嘴,许多人对他给予极差的评价,特别是桓温的一句话,将“清谈误国”的大帽子妥妥地扣在他头上,仿佛西晋灭亡的头号罪人是王衍。

王衍如果地下有知,一定会振臂高喊:“这锅我不背!”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样的说法也太看得起只会清谈的王衍了,他只是在八王之乱中后期,才进入权力中枢。何况,他本来只是白面书生一个,一直以来受制于那些王爷。只不过后来,那些王爷都死光了,王衍才被推出来。这样一个人,怎么能承担起西晋灭亡的头号责任呢?

造成西晋短命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它的创始人——司马炎,他亲手埋下了两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一颗炸弹是弱智太子司马衷,司马炎感觉威力似乎还不够,又选立了既貌丑又强悍的贾南风为太子妃。另一个炸弹是他分封诸王,委以兵权。

后来贾南风最终引爆了炸弹,不仅把自己炸得粉身碎骨,也把晋王朝送上了不归路,接下来的八王之乱、五胡犯华……算是大爆炸的后续效应吧。

但历史往往不愿意把过错归结到皇帝身上,祸害天下者,通常是臣者之罪,与皇上无关,为了实现这个目的,经常需要找出一个个替罪羊,王衍,正是那个躺着中枪的人。

所以,如果说司马炎亲手点燃了灭亡西晋的烈焰,王衍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根柴火。

仅此而已。

失忆后拿下死敌在阴霾里找到光浮生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大秦:最强天道系统匿名夏季未解谜题寻找美男的路上我富养了苦命男主被鬼缠身的那一年雍正皇帝·恨水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