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 左思:我很丑,但我却很有才

左思:我很丑,但我却很有才(1/1)

公元280年初夏的一天,天色尚未完全放亮,洛阳城中的一些店铺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这并非是要发售什么回报率超高的理财产品,也不是年宵邮票上市的日子,他们急切想买到的东西是“纸”。

这些日子,“纸”成为整个洛阳城最稀缺的东西,不仅价码像坐过山车地往上涨,原来每刀千八百文的纸,一夜之间涨到两三千文。关键是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天不亮就得排队、拿到号才能买到。还有好多的人骑马、坐轿跑到外地买纸,搞得朝廷一时动了要“限购”的念头。

这一切都因为洛阳城最近都在传抄一篇名为《三都赋》的文章,他的作者叫作左思。

左思看到自己的心血之作引发如此的轰动效应,百感交集,激动兴奋之余,心里有一种积压已久的心酸不断涌动,以至于悄然间泪水已经挂在自己的脸颊上。

他能有今天真的太不容易了。

左思有两个致命的先天缺陷,注定使他不能随随便便成功。

第一个缺陷是他的出身,左思生于寒门,他的父亲左熹最早只是一个小吏,努力往上爬,终于当上殿中侍御史的职务,但说到底还是属于寒门序列,和门阀贵族扯不上关系。

“根不正苗不红”,这基本决定了左思的前途命运。

要怪只能怪他出生的不是时候,当时门阀士族盛行,控制了社会阶层上升通道,门阀贵族子弟不想做官都很难,而寒门子弟无论如何努力,出人头地的机会却非常渺茫。

造成这样的局面,要从历史上的选官机制说起,两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就是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通过这样的“察举”,确实涌现了不少人才。

但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便难以为继了,一些人为了走仕途,开始政治秀、道德秀。譬如孝顺是重要的考核指标,那要表现得比他人更孝顺才能出头。

如果父亲去世了,按照传统的丧礼制度应该守孝三年,就是说披麻戴孝三年就可以了,但是有人为了表示他非常地孝顺,不住家里而是住到他父亲的墓道里面。如果家庭比较富裕的话,墓可以做得很大,除了墓以外,前面还有一个不短的墓道,他们暗地里在旁边的地上搭一个小房子,通过墓道与墓相通。因此这些“孝子”名义上在墓道里守墓,实际上在房子里过着正常的生活,守孝的几年工夫居然生了几个儿子,后来被人揭发。这样以守孝而骗名的比比皆是。

察举制由此成为生产骗子的流水线,比这更具危害性的是,到东汉中后期,地方察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推荐只看是否是名门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副实,使得察举制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

所以当时流行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翻译过来就是:被推举做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被荐举做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像鸡一样胆小。

没办法,后来一代枭雄曹操不得不搞“唯才是举”,因为察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他征战天下的需要,而且他也希望自己手下的官吏能有更多寒门子弟,从而不受制于士族。但战争时期可以这样,通过慧眼选拔几个得力的谋士能应付。天下已定,要构建一个复杂的官僚体系,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迫切要求重新建立一套选人用人机制。因此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建议,隆重推出了“九品中正制”。

这个选官制度核心内容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供吏部选官作为重要参考。

这些“中正”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三项。一是考察家世,就是要调查其家庭出身与背景,包括父祖辈的资历和仕宦情况以及爵位的高低等。二是进行行状,也就是对个人的品行才能进行总体评价,和现在的品德评语差不多。当时的总评都很简洁,大多用很少的字进行精准概括。三是定品,就是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主要依据行状,家世只能作为参考。将其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九品中的二品取得了做官的优先权,被称为上品,其余则被看作是寒门下品。为什么不是一品呢?因为从来没有人成为一品,只是个虚设罢了。

谁能到上品呢?这要看中正,由此“中正”成为关键之关键,“物盈则亏,法久则弊”,这个选官制度发展到西晋时,中正之职完全控制在门阀士族手中,屁股指挥脑袋,开展人才品评工作时,品行、才干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门第出身则成为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上品基本被门阀士族子弟占据,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景象。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对于门阀士族子弟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而对于寒门子弟则是“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晋武帝司马炎时期主管官员考核任命的刘毅上书,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度的八大弊病,一是品级的高低随着家族的兴衰、势力的强弱而变;二是各地选举出来的大中正官员因为自己才能经历限制,往往难以选准才职相符的人才;三是确立人才有九品,可是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坚持,导致优劣颠倒,高低错乱;四是设立中正官员职位,但是没有奖赏依据,又不允许别人申诉,导致中正官肆无忌惮、任意妄为,受冤枉的人意见不能上达朝廷;五是中正官难以与人才一一谋面,只能根据官府搜集和别人品论,难以保持公允;六是在具体的考评中,因为个人的喜好,往往政绩斐然的却被评定为低品,政绩平平的却被列为上品;七是职位对人才需求条件差异很大,依据品位取人,往往任非所长。按照评语取人,又受品级限制,导致矛盾;八是定位下品指不出缺点,定位上品又说不出优点,结果评定只靠人际关系,容易栽培私党,对国家无益。

刘毅将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端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建议全面改革人才选拔制度,让真正有才之人脱颖而出,但遗憾的是司马炎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左思而言,他的未来还真有可能就是一场梦。

如果说第一个缺陷是体制原因,那左思的第二个缺陷就不能再怪社会,因为他长得太丑了。

常常说“郎才女貌”,女子讲究容貌,男人似乎有才华就可以,长得不帅完全能说得过去,但左思的“丑”却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成为了他成才路上的“拦路虎”。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因为左思长得实在太对不起观众了。

《晋书》上说他“貌寝”,就是容貌丑,但丑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说清楚。倒是《世说新语》里记载的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

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说的是当时的美男子潘安,他每次出行,都会引起广大妇女同志们的骚动,走到哪里都会遭遇粉丝们的大呼小叫,抢着给偶像送礼物或和偶像合影,互相还推挤厮打,好不热闹。这些妇人对潘安的喜欢还体现在行动上,“莫不连手共萦之”,这里的“萦”不太好解释,反正就是动手动脚,有些吃潘安豆腐的嫌疑。

左思看到这样的场景,很是羡慕,于是也学着样子出去游逛。果然也出现了一大堆妇女,把他围住了,但没有尖叫、没有鲜花、没有飞吻,有的是她们的唾沫。左思只能落荒而逃,狼狈样子可想而知。

这些女子大概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左思,“长得丑不是你错,但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为了突出潘安之美,运用对比手法来反衬左思之丑,未免不够厚道,但那确实是一个拼颜值的年代,《世说新语》里专门有“容止”篇目,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诸篇并列,同时那也是一个帅哥云集的年代,潘安、卫玠、嵇康、裴楷、王衍等,层出不穷,络绎不绝。

魏晋时代的风气是喜欢品评人物,一个人的外貌风度会在评分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论才识如何,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所以长得帅绝对是一个重大利好。比外貌更重要的,则是门第。但这两者,左思恰恰都不具备,所以说,这两个先天缺陷对左思的影响是致命的。

这还不算,除了这两个缺陷,左思还有一个毛病——说话不利落,用史书上的话是“口讷”,这其实挺好理解,容貌严重打击了左思的自信心,让他无法出门刷脸,所以只能“以闲居为事”,天天猫在家里,长时间不与人接触,讲话能力自然会下降。

对于一个人来讲,这样的人生足够黯淡,大部分人可能就此沉沦下去。但左思是个例外,不被待见的他通过努力成功逆袭,上演了一出身残志坚的好戏。

左思能够逆袭,大概和他父亲左熹最初的刺激有关。

左熹本来对自己这个儿子寄予了厚望,可左思的表现相当糟糕,长相丑陋、说话结巴暂且不论,学习好也可以啊,但左思从小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实在差劲,学书法把字写得歪七扭八,后来学乐器,学了半天连入门的简单技巧也没学会,一晃已届成年。

左思用自己糟糕的表现将父亲的希望一点点耗尽,左熹对朋友说:“左思虽然成年了,但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可谓失望之极,自此之后,左熹经常对亲朋好友表示,自己非常后悔生了这个儿子。

那些只看脸蛋的女人嫌弃自己,左思尚能接受,毕竟是自己长得丑,但亲生父亲都如此嫌弃自己,则让他备受打击。面对这样的挫折,通常会有两种态度:一则自暴自弃,反正就这样了,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索性破罐子破摔;另外一种便是知耻后勇,激发起自己所有的潜能,浪子回头金不换,最终实现人生逆转。

幸运的是左思选择了后一条道路。

他从此开始了苦读之路,笨鸟先飞,别人读一遍,他读五遍,直到真正理解为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过日积月累,左思渐渐变得博学善写,文采出众。

成功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渐渐上道的左思,很快遇到生命中一个重要转折,他的妹妹左棻被晋武帝司马炎选入后宫。

这也怪了,难道左家所有不好的基因都给了左思吗?非也,左棻的容貌,往好听了说是“相貌平平”,其实应该只比左思强一点,不过这兄妹俩有一个共同的优点,便是“才华横溢”。

这就更奇怪了,司马炎以好色著称,后宫女子多达万人,不得不用“羊车望幸”的方法选择临幸女子,为什么会将丑女左棻选入后宫呢?答案四个字——附庸风雅。宫里的女人不能都是“花瓶”,也需要有才华的女子撑撑门面。所以,左棻被选入后宫,成为了司马炎用来沽名钓誉的文学工具。

《晋书》对左棻入宫后生活的记载,印证了这一点。书中说:“姿陋无宠,以才德见礼,体嬴多患,常居薄室”,就是说她相貌丑陋,体弱多病,根本得不到皇帝的宠幸,只能住在“薄室”中。“帝重芬辞藻,每有方物异宝,必诏为赋颂”,司马炎需要人写诗作赋时,才能想起左棻。

虽然自己的妹妹在宫中过得不如意,但左棻入宫,对左思来讲是个很重要的转机,他们一家因此从临淄到了洛阳。洛阳是繁华的京师,不仅让左思大开眼界,同时机会自然多多,如同现在的年轻人都愿意到“北上广”,宁可“北漂”着、“上漂”着,也不愿意回到家乡,他们看中的就是繁华都市无处不在的各种发展机会。

在洛阳落户后,左思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宏伟目标——写《三都赋》。三都就是三国时代蜀都益州,吴都建业和魏都邺城。他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他看过东汉时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二京赋》,左思深受启发。别人可以写一都赋,两都赋,自己为什么不能写个“三都赋”呢?况且这两位文学大家虽然写得气魄宏大,辞藻华丽,但左思读后觉得虚而不实,大而不当,所以他下决心要超越前人。

就是左思信心满满开始动笔时,他又遭遇到一个刺激,这次刺激他的是当时的另一个文学大家陆机。

陆机本来也想写《三都赋》,听说一个叫作“左思”的无名之辈也要写同名文章,不由抚掌大笑,他在给自己弟弟陆云的信中说:“这里有一个粗鄙之人,居然想写《三都赋》,等他写完,我拿它来盖酒坛子”,轻蔑讥笑之意溢于言表。

遗憾的是他遇到了左思这样的人,别人越瞧不上他,他反而越来劲儿。

此后的十年,左思的生命中只有一件事情——《三都赋》,首先,他去拜见了担任著作郎的张载,寻访有关蜀汉成都的事情。张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又去过蜀地,并著有一篇《剑阁铭》,同时张载和左

思同病相怜,也曾因为长得丑而被顽童扔石头,同样的遭遇使得两人很容易深入交流。

同时为增广见闻,左思又请求担任掌管图书经籍的秘书郎,拿到了“国家图书馆”的一卡通,左思收集大量有关三都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等资料。然后,闭门谢客,埋头苦写,家门口、庭院里、厕所里,都摆放着笔和纸,偶尔想出一句,马上就记录下来。

十年磨一剑,凝集着左思全部才华和心血的《三都赋》终于横空出世了。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特别像左思这样的无名之辈,文章写好了,可发表并不容易。没办法,左思只好带着文章到处“拜码头”,但文学圈里的专家权威们,见作者毫无名气,根本不愿搭理他,有的粗粗看过,把《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

十年心血,焉能白费。遭遇到的白眼和嘲讽并没有让左思退却,主要是他很有自信,自认这篇作品不输于《两都赋》和《二京赋》,但左思也知道这篇文章如想不被埋没,必须要找到有影响力的大咖进行推荐。

左思托各种关系,找到了当时的文学大家张华,他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了伯乐。张华先是逐句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不由为他的坚韧精神和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他越读越喜欢,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后,也是赞不绝口,欣然为之作序,并邀请张载给文中的《魏都赋》作注释,名士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刘逵对左思先前的遭遇感到不平,他写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的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的原因啊。”

《三都赋》就这样先在名士的朋友圈里传开了,很多人转发点赞,就连当初讥笑左思自不量力的陆机,读了这篇文章之后,都从心底叹服,自认无法超过左思,就此放弃创作三都赋的念头。紧接着,《三都赋》在京城洛阳铺天盖地地流传开来,洛阳的豪门贵族之家和读书人,争相传阅抄送左思的《三都赋》,于是便出现了“洛阳纸贵”的景象。

一代丑男左思从此扬眉吐气,成功逆袭。

左思一夜之间成为了“网红”,迎接他的不再是唾沫,而是崇拜的眼神,人们对他不再避而远之,而是视作上宾,连当朝权臣贾谧都邀请他为自己讲解《汉书》。

贾谧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的亲外甥,时值贾南风当政,所以贾谧在朝中的地位相当显赫。作为一个文艺青年,贾谧以他为中心建立一个文人圈子,由于有二十四个人,而且经常在金谷园聚会,所以被称为“金谷二十四友”,美男子潘安,文学大家陆机、陆云兄弟等都是其中成员,因为《三都赋》声名鹊起的左思也被吸收进了这个组织。

好景不长,贾南风在宫廷内乱中被杀,作为同党的贾谧最终也身首异处。

从此,“二十四友”便星散各地。左思决定退居宜春里。他本来就没有在权力场上成为风云人物的想法,在创作《三都赋》十年里,更是培养出他对于文学典籍的真爱,每天读读这些经典,让他的内心感到很安静,他越来越喜欢这样的生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左思退居宜春里后一切都变得宁静起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后来,八王之乱升级,他离开了洛阳,到冀州安家,每日专注批阅典籍,再后来齐王司马冏召他为官,他以有病在身婉言谢绝。

这无疑是非常英明的抉择,在司马氏相互残杀的血雨腥风中,不掺和是最好的自保方式。“二十四友”中喜欢掺和的潘安、陆机,最后都死得很惨。而避开祸端的左思,几年后在冀州因病而逝,平平安安地走完了一代丑男的逆袭之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虽然引发“洛阳纸贵”的是《三都赋》,但不少后世文人认为左思的《咏史》写的更有深度,应该是他真正的代表作品。

《咏史》共有八首,左思借古讽今,用诗歌表达他对门阀制度的强烈不满。在第二首中,他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生长在涧底的青松是才高位卑的寒门人才,山顶柔弱的小苗则是门阀士族子弟,青松即使再努力,上升的通道也被这些小苗所阻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世家大族子弟世世代代生下来就是做官的命,底层寒士再有能力也只能“沉下僚”,很难有翻身的机会。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是不公平的门阀制度造成的,“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种现象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西汉时期金日磾、张汤两家的子弟依靠着祖先的世业,享受着朝廷的高官厚禄整整七代,直至西汉灭亡。

最后一句“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中,左思以汉朝空有一腔才学,却直到白头也不被重用的冯唐自比,出身高贵的那些官二代、官三代即便是个草包,也很容易获得高位,而像他这样出身卑微的英才却只能一生屈居下僚。左思用这首诗道出了一个简单而又无奈的事实,空有才能而无出身的,往往一生坎坷,壮志难酬。

不过,这份愤青的情绪属于过去的左思,退隐之后的他则充满着一份恬淡和温情。他将这份温情全部给予了他的两个女儿——左芳和左媛,左思为她们写下了著名的《娇女诗》,这或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儿童题材诗歌。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晳。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两个女儿长得白皙靓丽,而且口齿伶俐,这方面想必是因她们母亲的基因更为强大,两个女儿长相没有随自己,这应该让左思感到颇为欣慰吧。

左思在这首诗中以一种半嗔半喜的口气,描绘了两个女儿的种种形态,形象地勾画出她们娇憨活泼的性格,有人评价道:“字里行间闪烁着慈父忍俊不禁的笑意,笔墨间流露着家庭生活特有的味道。”也有人说:“字字是女,字字是娇女,尽情尽理尽态”。读《娇女诗》,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两个小女孩在阳光下追逐玩耍,她们的父亲在旁边安静地看着她们,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

这一刻,当年的辛酸屈辱,成功的欢欣荣光,似乎都已不再重要了……

失忆后拿下死敌在阴霾里找到光浮生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大秦:最强天道系统匿名夏季未解谜题寻找美男的路上我富养了苦命男主被鬼缠身的那一年雍正皇帝·恨水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