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历史的沸点(全五卷) > 谢安:“淡定淡定淡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谢安:“淡定淡定淡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1/1)

公元373年一天,建康城外的新亭,一场关乎东晋命运的会面正在上演。

就在前几日,东晋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司马昱驾崩,他的死,也是这场危险聚会的由头。坐在一头的是身穿戎装的当朝权臣桓温,一年多前,正是他废掉了当时的皇帝司马奕,将已经五十三岁的司马昱扶上皇位,他自己带兵回到大本营姑孰,在那里遥控着朝廷。桓温满以为司马昱死时,会将皇位禅让于他,但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司马昱临终将社稷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曜。

怕什么什么来,司马昱死后,东晋朝廷最担心的事情,便是桓温一怒之下兴兵而来,果不其然,司马昱尸骨未寒,便听说桓温兵锋已至,停驻在新亭。名义上说是来吊唁旧帝,拜谒新君,但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没人能知道。只是六个字在建康城一夜间传开——“诛王谢,移晋鼎”。

这对桓温不算什么难事,既然他可以随意废立皇帝,趁司马昱新丧,在刀光剑影中让自己登上皇帝宝座,可以说易如反掌,只是到时候难免会有血光之灾,搞不好,建康城里会血流成河。

面对杀气腾腾的桓温,怎么办?只能“凉拌”,当朝的褚太后命令顾命大臣谢安和王坦之率领百官到新亭去迎接这位“魔王”,接到命令,恐惧顿时占据了王坦之的内心,他问自己的搭档谢安该如何是好,言外之意就是还有什么好办法,咱能不能不去。

“晋祚存亡,在此一行。”谢安对王坦之说,就是说没什么好商量的,是死是活,那是上天的安排,但这趟新亭之行非去不可,否则不可能有活路。既然后果如此严重,王坦之只好硬着头皮跟着谢安来到新亭。

果然是“鸿门宴”,只见桓温大营旁,虎视眈眈的士兵们手持矛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刀枪林立,寒光闪闪,军旗猎猎。如此阵势,让官员们寒战不已,他们一个接一个匍匐拜于道侧,本来心里忐忑的王坦之,更是惊恐得汗流浃背,以致拿倒了手版。但见谢安却显得泰然自若,好像眼中什么都没有看到,他从容入席,突然发现墙后隐约有影子晃动,想必是桓温早有准备,埋伏下了刀斧手。

换作他人,恐怕早已两腿发抖,不知如何言语,但谢安不是常人,他半开玩笑半正经地说:“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就是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呀!”这话其实就是告诉桓温,你至于嘛,难道还真想谋反不成。

尴尬啊尴尬,桓温本来想给这些朝臣一个下马威,没想到被谢安将了一军,顿时一片沉默,冷场的感觉相当难堪,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还是要靠桓温来打圆场,他颇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只是不得不防备一下而已。”接着下令撤去伏兵,拉着谢安谈笑许久。

桓温不久后退回了姑孰,至此永远与皇位擦肩而过。

谢安的表现为他赢得巨大的声望,他如此从容不迫,很重要的原因他了解桓温,十三年前,桓温是他的领导,虽然彼此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依谢安的聪慧,他早看清楚了桓温的脾性,此人虽说出“不流芳百世,便遗臭万年”的狂话,但骨子却是小心谨慎,特别是在关键时刻非常容易掉链子。

虽然桓温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但在谢安看来,桓温不会做出“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事情,他和那些土军阀不一样,毕竟是驸马爷,即使想篡位,也一定要搞得冠冕堂皇,不会使用下三滥的手段,所以谢安其实已经看到了桓温的底牌,在这场精神与心理的博弈中,他注定完胜对方。

说来也巧,桓温不仅是谢安的领导,而且是第一任领导。换句话说,谢安出仕当官首先是投到了桓温门下。

一般来讲,初入仕途,应该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而这一切与谢安无缘,因为他到了桓温门下时已经四十岁了。

人过中年才进入仕途,是怀才不遇还是报国无门,大家统统都猜错,相反,对于谢安而言,要想当官实在太过容易,不当官反而有些难度。这是因为两个原因,一则陈郡谢氏是有名的门阀士族,在大士族当道的东晋王朝,谢安出生在这样的家族,相当于已经有一顶官帽戴到了头顶之上,想当官实在不是什么事,唯一的疑问是能当多大的官。

另一则是谢安从小表现出的潜质相当出众,四岁时候,他第一任领导桓温的父亲桓彝见到他,就觉得他与众不同,赞赏道:“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东海是东晋初年的第一名士王承,这番赞誉对一个四岁的小孩,实在有些高,不排除桓彝当着谢安老爹的面子,有给他戴高帽的嫌疑。

但十年之后,另外一位大名士王濛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了。少年时谢安去建康拜访王濛,与王濛清谈多时,离去后,王濛之子王修问自己的父亲:“刚才谈话的客人是什么样的大人物?”王濛说:“此客勤勉不倦,日后定将咄咄逼人。”而身为东晋宰相的王导也十分器重他。因此,谢安年少就已负盛名。

谢安自少年时代,就有一个绝活——“洛生咏”,全称“洛下书生咏”,就是能用洛阳书生腔诵读吟诗,还能随心所欲变换节奏腔调。洛阳是晋王朝正朔所在,名门士族荟萃于此,而司马氏政权南渡后,东晋士大夫多是中原旧族,“洛生咏”因此成为炫耀世家大族身份地位的资本,就像说英语能说出“伦敦腔”一样,会让人高看一眼。

奇怪的是,谢安生在南方,他怎么会擅长“洛生咏”呢,这完全是“因祸得福”,谢安自小患有严重的鼻炎,发音的时候鼻音特别浓重,恰像极了洛阳读书人的口音,再加上他脱俗的气质和不凡的谈吐,简直就是名士风度的一个样板,引得争相效仿,一时间“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效之”。

从另一桩事情上也能看出,谢安非等闲之辈,那便是他娶了刘惔的妹妹为妻。

刘惔是什么人?号称东晋第一狂士,没有几个人能入他法眼。有一次桓温问他:“会稽王(司马昱)他清谈技巧有进步吗?”刘惔答:“大有进步,不过仍是第二流。”桓温于是问:“第一又是谁?”刘惔答:“就是我呀”,自我感觉相当良好。大名士王濛与刘惔两人别后重逢,王濛对刘惔说:“你更有长进了。”刘惔回答说:“这个就像天本来就那么高而已。”

这样一位自视甚高的狂人,能把妹妹嫁给谢安,足可以见他之优秀出众。

出身高贵,素质超群,摆在谢安面前的是一条无比辉煌的金光大道,但出人意料的是,谢安却拒绝走上“红地毯”,朝廷给他的第一个官职是佐著作郎,谢安“以疾辞”。当时的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地督促逼迫,谢安不得已,硬着头皮赴任,干了不到一个多月,实在无法使他开心,索性辞职回家。

谢安并非不是当官的料,只是这实在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就他来讲,生活远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饱汉不知饿汉饥,在不少人为了出人头地削尖脑袋的时候,谢安却为躲避做官而烦恼。后来他索性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这一隐将近二十年。朝廷显然不甘心,先是任命他为尚书郎,谢安推辞不就,后来又被举荐为吏部郎,他依旧写信拒绝。

这也太不把朝廷当回事,不少朝臣觉得谢安过于拽了,既然不愿意出来做官,不如索性遂了他的意,纷纷上书应该对谢安禁锢终身,就是将谢安拉入做官的“黑名单”,永不录用。朝臣们算是出了口气,但这对谢安来讲,似乎无所谓,反而觉得清爽了许多,至少没有那么多的征召命令扰乱内心。

谢安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了。

东山隐居期间,他主要做了两件事情,其一是与好友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他的朋友圈都是一些同道中人,比较出名的是书圣王羲之和高僧支道林等,著名的那场山阴兰亭聚会,谢安是亲临者,参加的四十二中有十一人作了两首诗,其中就包括谢安,其中一首是:“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森森连岭,茫茫原畴。逈霄垂雾,凝泉散流。”赞自然之博大,叹人生之渺小。

另一首诗云:“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这首诗估计是谢安喝美以后写的,可以看得出他心情非常欢畅,蓝天薄云,清风徐来,唇齿间留有酒香,内心舒坦异常。在这首诗中,谢安实际上谈及了自己的生死观,那便是万物虽有不同,却遵循同一个道理,有生有灭,有兴有衰,从这个意义上讲,早亡的人与八百岁的彭祖之间也没有什么区别。

此时此刻,谢安不仅参透了名利,似乎也参透了生死。

“淡定”是谢安一生最重要的标签,这从他隐居时遇到的一起险情中得以充分体现,有次谢安与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安然自若。船夫因为谢安高兴,照旧驾船漫游。但风浪越来越大,木舟在海浪里不断旋转,眼看就要翻了。众人惊恐大叫,谢安慢慢地说:“如此大风我们将如何返回呢?”船夫看他不紧张,也放宽了心,驾船安全返航。众人无不钦佩谢安镇定的气度。

隐居时做的另外一件事情,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那便是教育子女。教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亲生子女,包括整个谢氏家族子弟,大约有十几个小孩。

谢安为什么成为了这样的一个大家长,这是因为谢安兄弟六个,此时大哥谢奕和二哥谢据已经去世,四弟谢万、五弟谢石和老六谢铁都出仕为官,换句话说,谢家只有他老三谢安是个闲人,教育孩子的重任自然非他莫属。

教育孩子不是儿戏,责任重大,事关长远。特别是在当时,门阀政治决定了如果一个家族想要兴旺,必须要诞生几个杰出的人物。反过来说,一个人想有所作为,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要来自一个名门望族。一句话,教育兴,则家族兴;家族兴,则个人兴。

但教育好孩子,谈何容易,特别是教育一大家族的孩子。换作现在的家长,教育独生子女都觉得头疼不已,时不时搞得关系紧张,家庭不和。有人自然会觉得,谢安天天围着十几个孩子,可能吵都要被吵死,看上去很难再潇洒起来,说不定谢安心里会有些许悔意,早知如此,还不如自己出去做官。

非也!谢安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教育孩子有自己的一套,简单地说就是“言传身教”,这个成语便出自于他,说的是谢安的夫人刘氏总是冲到教育孩子的第一线,而且经常唱黑脸,哪个孩子不听话,就大声地斥责,有点“虎妈”的感觉,有时候她说得口干舌燥,看到谢安在旁边像个没事儿人一样,气不打一处来,质问自己的老公:“怎么从来没见你教导过孩子?”谢安答曰:“我常自教儿”,就是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育孩子。言外之意是说,咱们走的不是一个套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谢安的方法更好使,因为在他教育下,谢家子弟人才辈出,由此成为了能与琅琊王氏并肩的名门望族。

最成功的案例是谢玄。此公子是谢安大哥谢奕的儿子,他身上最大的毛病是喜欢奢靡浮华,爱好穿华丽的衣服,戴着首饰,手里经常拿一个紫罗香囊,腰间还挂一条手巾,不仅有着富家子弟固有的纨绔作风,而且还有些脂粉气。

作为名门后代的谢家公子,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但谢安横竖看不惯,他决心教育一下自己的这个侄子。不过他没有选择自己夫人那样的简单方式,而想从根子上解决谢玄的思想问题,这样才能标本兼治。

谢安采用的高招是“打赌”,有一天,他把谢玄叫来,先是找双方感兴趣的话题聊得很开心,见时机成熟,谢安提出想和他打个赌,赌注是谢玄的紫罗香囊,如果他赢了,这个香囊归自己,如果谢玄赢了,则可以随便提条件。谢玄感到很纳闷,叔父怎么突然对自己的香囊如此感兴趣,但想想赌博也是自己的强项,赢面比较大,输了最多只损失一个香囊,所以他欣然应允。

姜还是老的辣,谢安本来就是个赌博高手,没几下,谢玄就败下阵来,无奈只好把香囊交给自己的叔父,谢安的下一个举动彻底改变了谢玄的一生,他拿过香囊看都没看,随手丢进旁边的火炉,然后接着要与谢玄玩乐。谢安举重若轻地轻轻一丢,彻底惊醒了谢玄,他知道自己的这种行为不入谢安法眼,过去确实放浪得有些过了,从此他改变自己的所作所为,逐步变得成熟起来。

很难想象,没有谢安的教诲,谢玄会成为后来淝水之战东晋的前线统帅。就这样,谢安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法,让世上少了一个问题青年,多了一个贤臣良将。

谢朗是谢安另一个侄子,他是二哥谢据的儿子,这个孩子年少丧父,而且一直病病恹恹,所以谢安对他格外照顾,有啥好东西先紧着他,这才避免了谢朗过早夭折的厄运。

少年时代的谢朗比谢玄懂事,举止很得体,但有件事情让谢安颇感不快,谢朗总爱讲一个笑话,说是有一个傻子家里有老鼠闹事,那人很恼火,一怒之下拿着烟熏去熏老鼠。结果是老鼠没熏到,自己倒弄得一脸黑。说到高潮处,谢朗笑得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

谢安不高兴在于,谢朗嘲笑的这个傻子正是他老爸谢据。当然,谢朗年少时,他的父亲就已经过世,所以他并不知道自己所讥讽的是亲生父亲,虽然不知者不为过,但是看到谢朗为他父亲当年的囧事而哈哈大笑,谢安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他想要教育一下谢朗,但又不能伤害他的内心,这看上去是一个难题。

谢安有自己的技巧,当谢朗又一次说起这个笑话,谢安对谢朗说:“干这种事其实也没什么,当年我就曾干过,还是和你爹一起干的。”谢安为了二哥的面子,连自己也搭上了,谢朗听到此言,顿时羞愧无比,急忙跪地,心里充满悔意,谢安让他起来,温和地说道:“无论如何,嘲笑别人是不对的,不管是不是亲人。”谢朗为此把自己关到屋里,忏悔几日,从此再也不狂妄地取笑别人。

“润物细无声”,是谢安教育理念的核心,不狂躁不纵容,在不温不火中,他把自己的要求灌输于每个孩子心中。

“集体学习讨论”是谢安教育法的另一大特色,反正孩子多,一个人学不如一起学。《世说新语》有几则这样的故事。有一次,谢安在子侄们聚会时问他们最喜欢《诗经》里的哪一句,他的侄女谢道韫说:“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玄则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充分表达了一个久战归乡征夫的心情,意思是说: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有一种凄美的意境在其中,看得出谢玄年轻时还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文艺青年。

谢安对他们的选择都予以了肯定,他赞扬谢道韫说她有“雅人深致”,也肯定谢玄所选句子的确很美,但他对这些子侄说,自己更喜欢“谟定命,远猷辰告”。这句的意思是要用胸怀远大的谋略来制定规划,并告知于众。显得站位很高,没有了“小我”,谢安想用这句告诉这些孩子,应当志存高远。

另一则便是著名的“咏絮”的故事,谢安并不要求孩子们死读书,有天他和孩子们讲解谈论文章,外面下起了雪,而且越下越大,谢安让大家放下书本去集体赏雪,他兴致勃勃地问大家:“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抢先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就是说像是在空中撒了盐。

好像有些俗,白雪说起来不仅像盐,糖也可以啊,此时,谢道韫轻轻说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一下子上了层次,美感顿时扑面而来,谢安没有当场评判,想必是为了给谢朗留些面子。听谢朗说完,谢安没有什么反应,而谢道韫说出此句,谢安大笑,显得非常欣赏,笑声之中,高下立判。

“谢道韫,能咏吟。”谢道韫因为“咏絮”一举成名,并且被写进了《三字经》,而受到历代传诵,后来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谢道韫不仅才华出众,人长得也很美丽,如果是想定义一下“大家闺秀”,看看谢才女便可得出答案。但遗憾的是,才貌双全的谢道韫,一生的幸运在谢安,一生的不幸也在谢安。

此话怎讲?谢安的悉心教诲造就了谢道韫,但谢安为谢道韫选择的婚姻,却让这位才女一辈子感到不开心。不过,谢安并非“乱点鸳鸯谱”,他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为她选择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本来谢安开始看中的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但听说此公子不拘小节,放荡不羁,故最后改成了王凝之。

孰能想到,这个选择埋葬了谢道韫一生的幸福,王凝之除了书法受老爹遗传,字写得不错外,其他的实在不值一提,婚后不久,谢道韫回到娘家,整天闷闷不乐。谢安感到奇怪,就问道:“王郎,是逸少(王羲之)之子,不是庸才,你为什么不开心?”谢道韫回答:“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谢安、谢据,兄弟中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个个都很出色,没想到天地间,还有王郎这样的人!”言下之意是,这个丈夫让她大失所望。

更让谢道韫受不了的事,是王凝之痴迷上五斗米教,这最终让他送了命。谢道韫在嫁入王家几十年后,东晋发生孙恩之乱,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不积极备战,反而天天躲在屋子里祈求神仙保佑,谢道韫劝了几次,他都不听,谢道韫只好自己招募一些家丁天天操练,以防万一。

惨剧还是发生了,孙恩大军长驱直入冲进会稽城,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

谢道韫斥责贼人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就是说“王家的事,跟其他人无关,要杀别人,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孙)恩虽毒虐,为之改容”,非但没有杀死她和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老家。

几千年后,想起谢道韫当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场景,依然涌动着一份感动和钦佩。

幸免于难的谢道韫寡居会稽郡,大家闺秀就是大家闺秀,年老后谢道韫仍然风韵高存,会稽郡守刘柳前来拜访她,两人交谈后,刘柳被她的气质和学识彻底折服,逢人便说:“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就是说:“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出色的人物,光是看她的语言气度,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婚姻算不上幸福的谢道韫,却将优雅保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虽然谢安使得谢道韫嫁错了郎,但教育本身无疑非常成功,《谢氏教育法》如果能编辑出版,想必会得到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热捧,成为一本畅销书。

时光如梭,“芳华”易逝,一晃已经人到中年,这中间不断有人动员他结束隐居,出仕为官,最积极的应算是他的好友也算是亲家公王羲之,他对大名士刘惔说:“我们一定要推举谢安出仕啊”,这位谢安的大舅哥所想和王羲之一样,他说:“若安石(谢安)东山志立,当与天下共推之。”意思是说,如果谢安这同志还要隐居,我们应该和天下人一起推荐他。

谢安怎么想的呢,简单地说,享受当下的生活,但不排除出山的可能,看到谢家兄弟富贵一时,谢安的老婆刘氏和他开玩笑说:“大丈夫不当如此乎?”大丈夫是不是应该像他们一样,扬名立万,声名显赫,谢安捏着鼻子说了一句话:“但恐不免耳”,啥意思呢,就是说“只怕避免不了呢。”

有一个人早就看出他心中的犹豫,此人便是当时的丞相,后来的简文帝司马昱,他听说谢安有时会带着歌妓游山玩水,得出了自己的判断:安石(谢安)必出,依据是:“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司马昱的判断是对的,不过谢安后来出仕的目的,不是司马昱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更不像他夫人所言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整个家族。

谢安人到中年时,谢家遭遇到一系列变故,先是两个哥哥谢尚、谢奕先后去世,接着弟弟谢万打了败仗,被废为庶人,短短几年,谢家三个代表人物非死即废。

最让谢安感到失望的是弟弟谢万,这位四弟有些才华,但整天飘飘然,自我感觉特好,总认为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

谢安年轻时代就曾经跟着他丢过人,有次阮籍的后代名士阮裕到谢安家做客,谢万也在,他当时有些尿急,可能很难再憋住,于是起身当着阮裕的面向自己的哥哥要便盆,谢安只能耸耸肩,不好意思地朝阮裕笑笑,作为资深名士,阮裕非常不客气地大声说道:“新出门户,笃而无礼”,就是说:“新出的门户,怎能如此无礼!”

谢奕死后,朝廷让谢万接替他二哥的职务,任命为西中郎将,持节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兼任豫州刺史,随后受朝廷委派作为统帅进行北伐。

谢万根本就不是领兵打仗的料,听到这个消息,有两个人为他担忧,一个是书圣王羲之,他写信给桓温,说:“谢万这个人清谈还可以,留在朝堂之上,会发挥一些作用,让他统兵打仗是用错了人,会耽误你北伐的事啊。”桓温并没有理会。王羲之见状,索性直接写信给谢万说:“你一直不屑于俗事,现在让你去处理这些事,的确很难,但愿你能和底层士兵同甘共苦,就很好了。”谢万觉得这位王书圣实在有些多管闲事,把他的来信扔到了一边。

另一个人是他三哥谢安,他对谢万说:“你和将领们说话的时候,不要太傲慢。要让大家心悦诚服,否则不可能成大事。”谢万可以不听王羲之的,但必须要听自己哥哥的。他通知每个将领,一起来开会,准备展示他亲切随和的一面。面对各位将领,他拿着如意指着众人说:“诸将皆劲卒。”兵、卒都指小兵,是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东晋等级观念森严,用“卒”称呼这些将领,比骂脏话都难听,不仅没有达到初衷,反倒让众将怀恨在心里。

这样的人统兵北伐,焉有不败之理。

谢万的失败,带来的后续效应便是谢氏家族遭到重大冲击,整个朝堂上没有一个谢家的人物说话算数,在想当官儿看自己家族的门阀时代,这意味着谢氏家族将一蹶不振,形势已经不容谢安继续在山水之间逍遥自在,为了整个家族,他必须挺身而出了。

公元360年,谢安终于走出了东山,此时他已经年过四十,过了二十年隐居生活。此一时彼一时,想当年朝廷急于让他出仕,许以优厚条件,但他却死活不肯。现在出山,没有了红地毯,没有了闪光灯,更没有了高官厚禄,他的第一个官职是出任桓温账下的司马。

谢安的出山,从内心里讲是被迫的,但是在外人看来,姿态上却是主动的,所以这让谢安不可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在一些人觉得,谢安当年那么决绝,粪土当年万户侯,如今却显得有些耐不住寂寞了。

风凉话自然不会少,谢安从新亭出发,朝廷百官都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开玩笑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百官常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这话说得实在刺耳,但似乎确实如此,谢安也不好为自己辩解什么,既然选择出山,这些都是必须要经历的,他只能面露愧色,苦笑一声。

冷笑接连不断,谢安去拜见桓温时,有人送给桓温草药,其中有远志一味。桓温问谢安说:“这种药又被称为小草,为什么有两种称呼呢?”谢安还没来得及回答,坐在一旁的另一位名士郝隆应声答道:“这有什么难的。在山中叫远志,出山就叫小草。”谢安听了郝隆的话,知道他是在讥讽自己,不由脸上露出惭愧之色。

不过,谢安的第一任领导桓温对他颇为欣赏,当年朝廷都请不动的谢安,出仕的第一站选择到自己这里,让他感觉到脸上很有光,“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刚刚见面他便和谢安聊到深夜,谢安走后,他不无自豪问左右:“你们以前可曾见过我账下有这样的人物?”

身为当时东晋的第一权臣,桓温给足了谢安面子,据史书记载,桓温到谢安府上做客,正赶上谢安梳头,梳完后又叫人去取头巾,准备穿戴整齐见桓温,桓温见状说道:“安石,何必这样多礼呢。”他根本不把谢安当作外人。

道不同不可谋,虽然桓温对自己不错,但谢安似乎已经看出这位领导内心暗藏的野心,这条路走下去会非常危险,谢安由此萌生去意,此时正好谢万去世,谢安以为弟弟奔丧为借口,离开了桓温,这一走,便没有再回来,他在桓温身边仅仅待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令两人没想到的是,再次面对面时,从上下级关系变成了政治对手。

“新亭风波”后,虽然桓温退兵,但皇帝梦并未断绝,不久后他便大病一场,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他暗示朝廷加授九锡,临死前想要享受顶级人臣的待遇,朝廷让吏部郎袁宏起草加授九锡的诏令,按照当时朝廷的规矩,这个诏令需要经过谢安批准才能发出。

袁宏是当时东晋写文章最好的一位,妙笔生花,文采过人。他接到这个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大,所以下了很大功夫,当天接活,当天便完成了。然后交给谢安审查,准备等着谢安的溢美之词。

没料到谢安看了一眼,便让他拿回去修改,也没说哪里好,哪里不好。袁宏很快改好了,谢安心里想这位袁宏着什么急,于是给他挑了不少毛病,袁宏第三次将诏令交给谢安,心想这次应该可以过关了,谢安仍觉得还需修改,就这样反反复复改了二十多天还不能定稿,这下子可把袁宏搞急了,没办法谢安只能对他说一句:“拖着好”,袁宏这才心领神会。

就这样,谢安生生拖死了自己的老领导桓温。

桓温死了,东晋王朝算是过了一关,但内忧刚去外患便来,北方的前秦日益强大,经常性地对东晋进行袭扰。面对这样的时局,谢安展示了自己突出的政治智慧,简单概括,一是没有党同伐异,在桓温死后,谢安并没有清洗桓氏家族,反而让桓温的弟弟桓冲继承了他哥哥的荆州地盘,桓冲对这份信任心怀感恩,从此别无二心,全力镇守荆州,保证了建康上游的安全。二则是“举贤不避亲”,在朝廷选择镇守北方的良将时,谢安推荐了自己的侄子谢玄,不少人对此议论纷纷,唯有素来与谢玄不和的郗超认为谢安的抉择英明,他说:“谢安敢于冒触犯众怒的危险举荐亲侄子,确实英明,我曾经与谢玄共同在桓将军幕府做事,谢玄审细,且会用人,皆尽其才,是个将才!”

谢玄,当年戴着香囊四处招摇的纨绔子弟,如今像换了一个人,他不负众望,接受任命后,在京口、广陵一带,从流民中挑选骁勇之士组建了一支军队,并派人精心训练,这支部队很快就成为了东晋王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因为当时京口、广陵一带被称为“北府”,这支部队便被命名为“北府兵”。

该来的还是来了,公元383年七月,苻坚亲率九十七万大军南下攻晋。抛开北方铁骑凶悍无比不说,单单这个数字就足以让东晋君臣肝胆俱裂,此时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谢安”,晋孝武帝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将东晋的生死存亡系于他一人身上。

谢安教育孩子有高招,但此时却没有太多破敌招数,毕竟打仗不同于讲学论道,况且双方实力过于悬殊,要从数字上看,此仗不用交手就能想到最后的结局。谢安心里虽然没谱,但他知道,此时最重要的是不能“乱”,越是情况危急,越要沉着应对,所有人都看着他,如果他表现出恐惧和急躁,就意味着整个东晋王朝彻底崩盘。

所以谢安心里纵是翻江倒海,但对外表现却显得很淡定,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当时是朝中重臣,他问谢安该怎么办,谢安胸有成竹地说道:“苻坚既来,将其了结了就完了。”

说得简单,但形势却非常严峻,谢安进行了战前部署,先是加封已在前线的谢玄为“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另派自己弟弟谢石、儿子谢琰率大军与之会合,晋军满打满算也就八万人,与前秦军队相差甚远。

该打的牌都打光了,谢安做了这些部署后,就没有了其他动作。如果说东晋王朝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谢安身上,而谢安又将这份希望转移给了谢玄,谢安将自己的弟弟、侄子、儿子都派往前线,意思再明白不过,此战胜则皆大欢喜,如果输了,也就是谢氏家族和东晋王朝的灭亡之时。

肩负着家国重托的谢玄,此时更没有主意,他跑回来问自己的叔叔该怎么办,谢安无法正面回答,只答道:“少安毋躁,到时候自然会有命令”,这话相当于没说,谢玄不好再问,赶回前线部署迎敌。但心里还是打鼓,很快他派部下张玄再次来找谢安,问询破敌之策,谢安还是沉默以对,他带着张玄来到自己的别墅里下棋,本来张玄的棋艺远在谢安之上,但因为心事重重,竟然输给了谢安。

“下棋”成为了这段时间谢安主要的娱乐项目,在淝水之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谢安仍然在下棋,前方的战报传来,谢安看了一眼,便放在一旁,继续专注于棋盘,对面的棋友没有他那样的大心脏,着急问他战况如何,谢安淡淡地说:“小儿辈破贼”,说此话的神色、音调,和平常看不出两样,就像学霸的父母对其他家长说:“这次考得不好,才考了99分”一样。

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谢安装的,下完棋回到内室,他内心抑制不住激动,居然忘记了还有门槛,脚下的木屐的屐齿被碰断都浑然不知。只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又有几个人能装得出来。

“淡定”说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相当困难,这两个字是贯穿于谢安一生最为可贵的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这两个字也成就了谢安的辉煌。

关键时候挽救了朝廷挽救了苍生,谢家立下了惊天伟业,谢安被封为庐陵郡公,谢石为南康公,谢玄为康乐公,谢琰为望蔡公,一家四公,尊贵无比,东晋王朝继琅琊王氏后,又一个顶级名门望族隆重诞生。

从此,谢安拥有了空前的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谢安有个老乡南归会稽,走之前拜见谢安,谢安问他有无盘缠,不知这人是干嘛的,他说自己只有蒲葵扇五万把。于是谢安拿了一把扇子在京城转了一圈,随后这把扇子便成为了“网红”产品,很快销售一空,而且价格翻了几番。

这位老乡不仅解决了路费,想必一夜之间成为了百万富翁。

谢安到达了自己生命的最巅峰处,不过,看上去风光无限的他,却也有自己的烦恼。这份烦恼来源于自己的夫人刘氏。

谢安在外面呼风唤雨,在家里却被这位刘夫人治得服服帖帖,颇有些“妻管炎”的嫌疑,乌衣巷里的谢家经常会举办一些歌舞表演,如果谢安在家,刘夫人就让人把舞姿柔曼的歌女们围在帏帐中间,谢安只能闻其声,不能见其人,这让谢安颇感难受,于是央求老婆打开一角让他看一眼,刘夫人不同意,给出的理由非常冠冕堂皇——“恐伤盛德”。

功成名就的谢安,喜欢上一个女子,想纳为妾,但他实在没胆量和自己的老婆说,便将这个意思透露给子侄们,这些子侄心领神会,集体去拜访刘夫人,送上礼物后开始找话题聊天,故意提到《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说女人美德之一,就是:老公有“小妾”,正房“不妒忌”。

刘夫人斗争经验异常丰富,一听这话就不太对劲,知道这些小辈此行的目的不纯,她不动声色地问:“这首诗是谁写的啊?”大家都说:“这是圣人周公写的”,刘夫人一句话让这些子侄们哑口无言,她说:“怪不得,要是周公的老婆,就不会这样写了。”碰了一鼻子灰的子侄们悻悻而归,谢安纳妾的梦想就此破灭。

谢安私生活不如意的同时,仕途上也开始不顺,原因很简单——“功高盖主”。家族势力太昌盛,自然会引起当朝天子的猜忌,孝武帝司马曜很害怕谢安成为第二个桓温,于是便有意识开始疏远谢安,把朝廷大权一步步转移到自己兄弟司马道子手中。

“心寒”,是此时谢安唯一的感受,不过就他而言,并非很看重这些,出来做官本来就是形势所迫,没有权力也无大碍,但情绪很怪,有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史书记载,一日,孝武帝司马曜请谢安一起吃饭,他命手下桓伊吹笛,桓伊吹完后,说自己家奴吹得更棒,于是孝武帝允许他把家奴召来。家奴吹起笛子,桓伊则抚筝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他的歌声慷慨激昂,其实是为谢安鸣不平。谢安听着不禁泪下。一曲终了,谢安来到桓伊的身边,捋着自己的胡须说:“使君在此表现得很不一般!”看到此景,孝武帝不由得面露愧色。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谢安觉得再这样干下去也没有太多意思,于是便请求离京到广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谢安的理念,他到广陵后,在城东北筑了一条坝,建了一个大的水库,让老百姓到这里捕鱼网虾。他死后,大家给坝起名叫“召伯埭”,召伯名叫姬奭,是西周文王的庶子、周公的弟弟,封在召,就是今天陕西岐山西南一带。当地人把谢安比作召伯,表达对他的敬重和追念。

没过多久,谢安便生了一场大病,或许是“首都”的医疗条件比较好,谢安获准返回建康治病。他听说自己的车驾已进入建康的西州门,颇为感慨,对旁边的人怅然道:“从前桓温执政时,我常常担心不能保全自身。忽然有一天梦见自己乘坐桓温的车驾走了十六里地,看见一只白鸡后停了下来。梦中的十六里,从我执政到今天刚好十六年了。白鸡属酉,如今太岁星在酉,是凶兆,我这一病大概再也起不来了!”

谢安的预见果然不虚,没过几个月,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东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傅”,由此,历史称他为“谢太傅”。

谁对你真心好,其实不在生前,关键是在身后,听闻谢安病逝,朝野皆哀,前来悼念的有王珣,他是前朝宰相王导的孙子,素来和谢家不和,但得知谢安去世的消息,王珣跑去谢家,大家以为他是来闹事的,不肯让他靠近。但王珣不说话,强行闯了进去,失声痛哭很久,哭完以后也不和谢安的儿子谢琰握手,就离开了。

还有一位是羊昙,他是谢安的外甥,谢安去世前从西州门进建康,所以谢安死后,羊昙一年多不再听音乐,也从来不走西州路。有一天喝醉了酒,沿路唱歌,不觉到了西州门。左右提醒他,他一看大门,悲痛不已,以马鞭敲门,大声朗诵曹植诗:“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然后泪如雨下。

对他的尊敬,千年以来从未断绝,最出名的故事来源于北宋的王安石,谢安字安石,与王安石的名正好相同,没想到,两人不仅名字一样,还有不少的机缘巧合。当年王安石罢相退隐到金陵,买的院子正好是谢安的府邸旧址,宅子里面有个“谢公墩”,王安石借景抒情,写过两首诗,其一是:“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意思是:我的名字跟谢安是一样的,现在谢公墩恰巧就在我家,既然是我的墩子了,应该改名叫王公墩了吧,听来蛮有意思。

还有一首是“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祗往时。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这首诗王安石联系到自身的遭遇,看上去说的是谢安,实际上写的是自己,一如晚年的谢安一样,变法失败的王安石命运也很凄凉,两位安石,千古同悲。

谢安的死,还有一个重大标志,便是东晋创建以来,门阀士族控制朝政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这是谢安的理想,不过事实证明,他过于谦逊了,恰恰相反,他为官时广受赞誉,去世后被无数人追思,他的胸怀,他的淡定,他的潇洒,为后人所称颂,出仕则拯救社稷苍生,归隐则洒脱从容,一个人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做到最好,这样的人可称为“完人”。

李白是谢安的一个铁粉,在抒写隐逸生活的自由适意时,他非常喜欢引用谢安隐逸东山的典故,“尝高谢太傅,携妓东山门。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余亦爱此人,丹宵冀飞翻”。在欢乐聚会时,李白也会想到这位偶像,在《携妓登梁王栖霞也孟氏桃园中》一诗写道:“谢公自有东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

李白一生为自己的偶像写了十几首诗,谢安配得起这位铁粉的赞誉,他一生不求名禄,潇洒自如,出山后扶大晋于大厦将倾,在为国建功之后,他毅然地选择功成身退,绝不留恋,最后终老而死,殊荣加身。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千年以后,南京城里依然熙熙攘攘,秦淮河,夫子庙,乌衣巷,人来人往,燕子也飞来飞去,只是显赫一时的王家和谢家已不在,历史就是这样,不会为谁停驻,不管曾经多么牛。

只是,谢安,以他“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风采,让所有的人走到乌衣巷时都会想起他的名字和他传奇的一生。

失忆后拿下死敌在阴霾里找到光浮生世界里的一粒微尘大秦:最强天道系统匿名夏季未解谜题寻找美男的路上我富养了苦命男主被鬼缠身的那一年雍正皇帝·恨水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