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轻松说故事,深入挖人性(1/1)
这部三国,算是预谋已久了。
想法一直挺明确:写一部好看的大三国。小故事连缀大故事,历史规律贯穿其中,细节处生动,壮阔处恢宏,让看《三国演义》累得慌、看三国史论又头大的读者们,在轻松有趣之中,领略一部不走偏门、透透的三国史。
有位老友问:写三国的人那么多,你为什么还要写?
——因为,咱家三国和别家的不一样。天下下蛋的鸡那么多,可每只鸡蛋都不同。
历史方家写三国,写规律,写探微;热血作者写三国,写战纪,写阵仗;咱家写三国,写人性,写情怀。让我们一块儿,去为曹老板的志气叹惜叹惜,为诸葛丞相的心怀倾慕倾慕,为周公瑾的炫亮惊艳惊艳,为陆大都督的悲凉心疼心疼……总之,预谋如此:
轻松说故事,深入挖人性。
那历史规律呢,要不要写?——写!必需的。比如,我当然得给读者整清楚:三国为什么会出现?东汉为什么会灭亡?晋朝为什么能统一?袁绍怎么就那么有人望?……只有把规律整清,这部三国才能叫“透”,才是完整的生鲜活体,而不是一大箩筐的故事会。
那战纪呢,要不要写?当然。还是重头戏!本来,三国这道大餐的主菜,就是战争和权谋,战纪是最过瘾的!十轮全局性特大战争,几十场重量级局部战役,细节冲突更是数不胜数。三国本身,就是一部战史。所以战纪,最是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有句话说,三国是个筐,啥啥都能往里装。哈哈,那就装一下看看。争取装里面的每颗果子,都新鲜好看,滋阴润喉。我澄心静意地装,您就轻松有趣地尝,也不失为人生快事之一端吧。
先回答:没关系!
这部三国,说的是“真史”。我每日里琢磨的史料,是《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志》《全三国文》《世说新语》《建康实录》《汉晋春秋》……还有各种杂七杂八,总之全不受《演义》影响。
——很想说的是:其实“真史”,比“演义”更惊心!
《演义》是文学,老罗已经把历史戏剧化了,也就是套路了,你想看到的故事结果,其实作者早都设计好了。戏本子里的情节么,总是作者带着读者去实现某种愿想的。这不,老罗已经把几百年以来、不只十几亿的中国人,成功地套路成了蜀汉的死忠粉。(连我家的10岁儿子都是。)
但真史——没套路。你永远想不出,下一步棋,古人会怎么走。唯其真实,才惊心动魄!
举一个感触极深的例子:关于……诸葛亮。
《演义》里,诸葛丞相的形象,够完美,简直是民族智慧的化身,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已经像个“妖”了。所以,从小时候,我就谈不上喜欢他。他太无瑕,太高太上,像我这样的普通娃,哪有资格喜欢这等神圣。他不能让我产生亲近感,让我不敢去“爱”,当然,更不敢有半句微词。
真的喜欢上丞相,是读了《资治通鉴》和《三国志》,还研究了一段时间之后。的确,爱了。在真史里,我读出了他的各种不易,各种无奈,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还有,各种境遇下,那始终如一的“品”。我已经能触到他,能感受到他的点点悲喜。以至于带娃去游秦岭,驻足子午道前,心情久久不能平,想,秦岭的猎猎秋风,正像丞相当年兵出祁山时的心情吧……
在“真史”里,丞相是有血有情的,不是神更不是妖,而是像你我一样的——“人”。但他,却做出了我们怎么也做不到的事儿!于是倾慕和心疼,油然而生。《演义》让我膜拜于一个符号,真史,却让我心悦诚服地喜欢上了一个“真”人。
所以,在这套三国里,诸葛丞相,不会掐不能算也没有借东风,但是,他自有故事,自能动人。甚至有些桥段,对于《三国演义》的老读者来说,还是陌生的。
丞相是第一例,类似还有诸多,比如曹丕,比如关羽,比如……呃,太多太多。总之,此三国非彼三国,终归是那句:没有关系。
再把重要的几点,一并念叨念叨。
第一,文字风格。轻松!戏份比重是:第一说故事;第二谈规律;第三挖人性。
第二,读者对象。全体华人,老少咸宜,哈哈……
第三,说说读者们比较关心的:适合不适合给娃读?
答案是——
如果娃已经9岁10岁,有了一定的历史概念,比如,他知道,三国前边那个朝代叫东汉,后边那个朝代叫西晋,他还知道,夏侯渊跟曹操一头儿,属魏国;周瑜跟孙权一头儿,属吴国;赵云跟刘备一头儿,归蜀国,那么,可以看!这套三国的主体是故事,正是娃们最喜闻乐见。即便讲历史规律的部分稍显复杂,但话语方式也是轻松有趣类型,即使不能尽懂,也可先作熏陶。其实,我动笔写三国的初衷,就是希望我家10岁的猴儿也能爱看!写作当中,常常一章还没完,他就冲上来,喊着要第一个读,每每还能看得很投入。所以,可以让娃一试,一读,很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
——那么,闲话不多说,我们的三国就此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