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特战疑踪(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空降兵
丹麦位于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扼海上交通要冲。挪威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北部,北临巴伦支海,西滨大西洋,南起北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希特勒在进攻英、法之前,决定首先侵占北欧的这两个国家。德国占领了丹麦和挪威,就可以打破英、法对德国海军的封锁,使德国舰艇能畅通无阻地进入北海和大西洋,并可以在挪威西海岸建立海军基地,限制英国海军的行动,这就保障了德国进攻西欧的北翼安全。
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国以“防止英法入侵,用武力保卫丹麦、挪威的中立”为名,对丹麦和挪威发动了突然袭击。德军的装甲兵越过了丹麦和日德兰半岛的防线,登陆兵也在各主要港口登陆,在开战的第一时间里,德军空降兵分三路向丹麦和挪威的4个机场同时发起空降突击,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和各战略要地也都投下了伞兵。
4月9日5时30分,在丹麦著名的斯托尔斯德列姆大桥上空,Ju-52机舱内的红灯亮起,随着第四伞兵连连长格里克上尉下达跳伞命令,“威塞尔演习”正式开始。这是“俯冲之鹰”第一次战斗跳伞,也是在实战中第一次使用空降兵。德国伞兵以其大胆、机动及出其不意使世界为之震惊,展示了空降作战的巨大威力。由于准备对比利时和法国的入侵,德国伞兵在丹麦/挪威战役中还是有所保留的,只投入了第一伞兵团第一营。
丹麦和挪威都是小国,国防力量薄弱,丹麦只有两个步兵师,海军舰艇仅有两吨。1935年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丹麦认为加强战备反会引起德国的猜疑,因而未作战争准备。挪威虽有6个步兵师,但不满员,且配置分散,挪威的防御作战计划是建立在英、法派遣远征军的基础之上的。
德军针对丹麦和挪威的这些弱点,采取了闪击战,意欲在英、法大举介入之前就结束战争。在这次闪击战中德军首次使用了空降兵。德军闪击丹麦、挪威的空降作战,是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空降作战。
在德军伞兵的突然袭击下,丹麦军队未作任何抵抗,70岁的丹麦国王克利西尔,急忙召开内阁会议,宣布接受德国的最后通牒,并命令只打了几枪的卫队放下武器。到上午8时,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丹麦人从无线电广播中听到“丹麦已接受德国保护”的惊人消息时,都感到莫名其妙。就这样,德军花了不到一天时间便占领了丹麦全境。在进攻丹麦的同时,德军登陆兵和空降兵在挪威沿岸的奥斯陆等重要城市突击登陆或伞降着陆。空投在挪威境内的德国兵每人装备一辆折叠式自行车,着陆后就骑上它迅速集结,向预定目标发动猛攻。
索拉机场是挪威当时最现代化的机场,它位于重要港口城市斯塔万格附近,该机场建于1937年,拥有完备的水泥跑道,同时也是挪威西南部唯一的机场。它的价值在于:机场距斯卡帕湾仅500千米,能成为德国空军打击英国北部地区的重要基地。9日凌晨5时30分,天空中响起了低沉的引擎轰鸣声,德军第324步兵团二营不顾大雾强行机降,经过战斗后占领了机场,当天,有2000名德军通过空中桥梁抵达索拉机场,180架以上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也进驻该机场。为了赶紧占领挪威首都奥斯陆,根据上级命令,在福内布着陆的空降部队以1500人组成数个阅兵方队,头扎彩带,在航空兵的掩护下,以古代征服者的姿态,沿着主要街道开进奥斯陆的市中心。德军空降兵这种傲慢的样子,使住在奥斯陆闹市的一位美国记者感到非常惊讶。他写道:“这是一支令人无法置信的兵力单薄的小部队,只要六七分钟队伍就可以过完,它仅仅由两个不完整的营组成。”
在侵占挪威的军事行动中,一群德国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向前推进。
但德国人下的赌注赢了,当时挪威的国防部长吉斯林,是一个亲德的反动分子,他秘密地组织了反对挪威、策应德国军队的“第五纵队”,配合德军入侵,进行了各种破坏活动,他们占领电台,颁发假命令,指令各要塞和舰艇投降,在人民中间制造了极大的混乱,动摇了挪威抵抗的决心,因此,德空降部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这个有30万人口的城市,这也是世界上首次被空降兵占领的首都。紧接着,空降部队从背后进攻港口,控制了奥斯陆港湾要塞,使德军2000余名登陆兵迅速上陆,德军于6月10日占领了挪威全境。由于形势所迫,英国远征军在挪威北部进行了最后一次抵抗之后开始撤兵。德国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彻底占领了北欧的两个邻国——丹麦和挪威,为向英、法开战奠定了基础。
“你们说,欧洲最坚固的防线在哪里?不是马其诺而是比利时的艾伯特运河,是运河防线上的埃本·埃马尔要塞!马其诺我可以避开,但这里不行,我必须从运河上跨过去!”
——在德国国防军军官团首脑们面前,希特勒这样说道
埃本·埃马尔要塞地处荷兰与比利时国境的比利时一侧,位于马斯特里赫特城和维斯城之间。这个要塞控制着缪斯河和艾伯特运河的交叉点,德军和盟军双方都认为这一个现代化的、具有战略地位的要塞是欧洲最难攻克的工事,它比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或德国在西壁防线上的任何工事都要更为坚固,人们普遍认为该要塞固若金汤,坚不可摧。
山雨欲来,比利时人开始躲避战争。
埃本·埃马尔要塞是艾伯特运河防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奇诺防线北面延伸部的强大筑垒和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比利时东部防御体系的核心。它在当时被列为欧洲最重要的防御阵地之一和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并被形象地比喻为比利时东边的“大门”,艾伯特运河防线上的一把“锁”。
正从Ju-52型运输机机舱内卸出技术装备的德国伞兵
一战后,比利时出于对德国这个强邻的畏惧,苦心经营20余年,沿艾伯特运河构筑了一条绵亘不断的防线,在防线的中部,重镇列日以北一座孤兀的岩质高地上,建有埃本·埃马尔要塞。要塞的向敌一侧是悬崖绝壁,艾伯特运河就流经崖下。要塞筑有四座半地下炮台,配置近40门巨型要塞炮。炮台外部披有厚厚的装甲,可抵御大口径火炮的轰击。各种明暗火力点比比皆是,火力点间均由坑道沟通。要塞火力控制着横跨运河的三座桥梁,遇有危急情况,随时可断桥阻敌。
埃本·埃马尔要塞的防守部队守军1200人,由桥特兰少校指挥,属第七步兵师,全部人员均可处于距地面25米以下的掩体内,并备有可供长期使用的饮水、食品以及大量弹药。要塞的武器配备齐全,沿着要塞的外缘,在壕沟和河旁,还有很多掩体和掩蔽壕,以及互相支援的活力发射阵地,对于一般的炮击,埃本·埃马尔要塞无疑是可以经得住的。
在西方盟军看来,这里是“一夫镇塞,万夫莫开”的天险,被誉为运河防线的一把锁。要塞背后便是坦荡的比利时平原,因此,整个比利时安危皆系于此。在这座现代化要塞的建造上,尽管比利时军队绞尽了脑汁,但因要塞主要是为了防御地面进攻,所以有一点他们没有考虑到,那就是敌人有可能来自空中,降落在炮台和装甲炮塔之间的空地上。
埃本·埃马尔要塞的抵抗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样久,德国人在这里大胆地使用了经过特殊训练的小股部队在黎明前用滑翔机着陆的战法,这一战法在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1940年5月10日凌晨3时,莱茵河畔科隆附近的机场上,40架滑翔机在Ju-52型运输机的牵引下,依次升空,近千米的进攻前线还悄然无声,整个欧洲都在沉睡中,滑翔机内载有400名德军,任务是夺取埃本·埃马尔要塞和运河上的三座桥。一小时后,机群越过德比边境,滑翔机开始解缆,分别向指定的目标飞去。
埃本·埃马尔要塞的顶部是一片宽阔的平台,在直升机尚未诞生的时代,滑翔机就是最好的突击工具,没有动力的缺点此时反变成了优点,因为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它们拍打着硕大的翅膀,无声无息,只是落地的一刹那,才发出沉闷的撞击声。德军的唯一的失误是一架滑翔机迷航,里面乘坐着指挥官维哲希中尉,成功降落在要塞顶部的只有78名突击队员且没有指挥官。
德国超级大炮。这种火炮射程远,火力大,但因为准确性差,因而实际的战时用途并不大,更多是作为一种威慑武器存在。
“全部听我指挥!生死成败,在此一举。”温齐尔中士带领78名突击队员按预先的编组猛冲猛打,疾速向各个坑道口扑去。这地形太熟了,在德国内地两个埃本·埃马尔要塞的模拟地点,他们足足演练了4个月,4个月就是为了这决定命运的10分钟。
要塞指挥官乔德兰特少校从睡梦中被惊醒,惊醒他的不是哨兵报警的枪响,而是滑翔机对要塞顶层的撞击声。一周之前,西线战云趋密时,他的上司视察过这里,作为要塞司令,他当场拍过胸脯:“没有问题!除非德国人插上翅膀。”少校也是饱读兵书,几千年的战争史,从未有人能插上翅膀从天而降。悲剧往往就在这里,多少个意料不到的“除非”结果演变成事实!
乔德兰特在坑道指挥所里心急如焚,这时他才发现,坑道工事的所有炮台、机枪火力点的射击方向都限定在四周的前下方,对顶部的敌人毫无办法!头顶传来巨大的爆炸声,德军工兵开始破坏炮台工事。80名在炮台顶上着陆的德国兵把一种特制的“空心弹”安放在装甲炮楼里,不仅使炮楼失去了作战能力,并且使下面的屋内布满了火焰和瓦斯。仅仅10分钟,一座经营20余年、被誉为坚不可摧的天然和人工要塞,就在德国78名突击队员的手里失去了战斗力!
第二天清晨,要塞工事被破坏殆尽,几十门大炮一弹未发。从一个残存的望孔中,乔德兰特看到,大批的德军正跨过失守的运河大桥,开向比利时内地。他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上午,守卫要塞的1200名比利时官兵只得打出白旗,从要塞里鱼贯而出,向78名突击队员投降。
德国FG42伞兵步枪
在这次攻占要塞的战斗中,德军仅有6人阵亡,19人受伤,指挥战斗的温齐尔中士战斗后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并晋升为上尉。
柏林的德军最高统帅部曾给这场战斗蒙上一层十分神密的色彩,他们在5月11日发布的公告宣称埃本·埃马尔要塞已经被“一种新的进攻方法攻克了”这个声明引起了不少谣传,戈培尔也乐于到处散布,说什么德国发明了一种非常厉害的“秘密武器”。
攻克埃本·埃马尔要塞之战,可以说是德军空降部队的重要战役,战争的发展在这里又登上一层阶梯——无论进攻还是防御,从此都开始迈入立体化的时代。
1941年4月下旬,纳粹德军以势如破竹之势,迅速占领了位于巴尔干半岛最南端的希腊。希军和驻希腊的英联邦军被迫撤向与巴尔干半岛隔海相望的克里特岛。英国首相丘吉尔为确保英国在地中海、北非和中东的利益,命令撤到岛上的英联邦军停止撤退,坚守克里特岛。
然而,德国人是决不会允许英国人在他们的背后留下一颗钉子的,此时纳粹德国的将军都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然后抽出身来全力对付苏联,因此纳粹德国的不少高级将领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在了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位于东地中海,正处在爱琴海与地中海的交汇处,面积约8200平方千米,是地中海的第五大岛,也是爱琴海的最大岛屿。克里特岛是一处战略要地,只要英国控制该岛,盟军便能在地中海东面拥有海空优势。盟军可以将该岛用来作为沿巴尔干半岛海岸发动攻击的跳板,德国也意识到了克里特岛的战略意义和该岛对德国的威胁,并准备征服这个岛屿。
对德军伞兵部队创始人第11空降军军长斯图登而言,克里特岛之战是他努力实现空降作战构想的一个绝佳机会,他费时数月计划,以及和罗尔、戈林甚至希特勒激烈争辩,以期能获得机会来证明空降构想的可能性,他要证明以伞兵及滑翔机突击,并以空运着陆部队实施后继攻击,其性质并非仅属于一支突击部队而已,而是一个强大的新兴兵种。斯图登根据希特勒的旨意,第11空降军军长斯图登特拟订了一个旨在夺取克里特岛的空降作战计划,并把该计划命名为“水星”计划。在该计划中,攻占克里特岛的作战任务将由伞兵独立完成。
4月25日,希特勒下达了攻占克里特岛的第28号作战命令。命令规定:空中作战由第四航空队司令洛尔上将统一指挥;伞兵着陆后的地面作战由萨斯曼上将统一指挥;发起空降作战的日期不得超过5月中旬。
1941年5月20日凌晨,德军发动攻击。一波波的德国轰炸机与低飞的战斗机,以炸弹和机枪猛烈的攻击马里门、卡尼亚与苏达湾,摧毁了三处守军大部分的防空火炮以及通信网。德军伞兵在航空兵对英军克里特岛阵地实施密集突击进行伞降,遭到顽强抵抗,损失惨重。
德军付出损失重大的高昂代价才得以在马莱迈和哈尼亚地域站稳脚跟。行动的第一天以德国空降兵部队面临灾难性的后果结束,但在当天晚上,空降兵部队控制了三个机场,随后几天,在德国空军的近距空中支援下,运输机和滑翔机搭载的步兵部队对这些空降兵部队实施了增援,5月26日,另有近两万名德国士兵在苏达湾登陆。
克里特岛空降战在经历了12天血战之后,终于降下帷幕。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空降战役,德军共空降了2.5万余人,虽然最终占领了全岛,在克里特空降战役中,德军被击毙和失踪约4000人,受伤2100余人,损失飞机220架,其中运输机119架,以及大量舰船,这个数字对一直势如破竹的德军可以说是空前的的惨烈。
德军为这场空降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第11空降军军长斯图登特把克里特岛称为“德国空降兵的坟墓”。希特勒本人被他最喜爱士兵的巨大伤亡深深震动,他向斯图登授予勋章时说:“克里特岛之战表明空降部队的时代已经结束,空降部队是一个秘密武器,但这一出奇制胜的要素被过高估计了。”从此希特勒再也没有下令进行大型空降,大多数德国空降兵后来在东线和西线成为主力步兵。
夺占克里特岛之战显示了空降兵作战能力的增长。同时事实证明,实施这样的战役,如不与其他军种协同,势必遭到重大损失。因此,夺占该岛之后,德军统帅部再未敢实施类似的大规模空降战役。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规模空降战役之一,德军攻占克里特岛后,其东南欧陆上交通线得到了可靠的保障,控制了爱琴海和地中海东部航线,并使英国丧失了一个地中海内最重要的据点,战役中,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德国空军起了决定性作用,使英国地中海舰队遭受重大损失。德军虽然以巨大的代价攻占了克里特岛,但随即在以后的日子里陷入了沉睡状态,其巨大的战略价值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国同时开展苏联、西欧两个战场,实在没有力量再开辟、扩大地中海战场。
德国伞兵
1941年9月,驻扎在埃及的美军印制了一个关于克里特岛战役概况的总结报告,并对空降战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美国下级军官也认为,空中机动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陆军也加快了建立空降师的进程,并从德国的案例中受益匪浅。在建立的空降兵部队中,最著名的有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降师,它们都是十分优秀的美国现役部队。美国空降兵部队在1942年11月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中第一次投入使用,美国空降兵部队的更大规模应用是1943年进攻西西里岛的“哈士奇”行动,在两次空降战役中,来自第82空降师的战斗队都参加了行动,但上面分析和提到的所有空降战役的规模都很小,最多只有师级规模。
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是世界特种部队的“先行者”。1940年6月6日,为反击纳粹德国的疯狂进攻,英首相丘吉尔下令“立即对整个德军占领区发动积极而又连续的反攻击”。于是,世界上第一支独立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新型部队——“哥曼德”应运而生,英军将其命名为“哥曼德”。
“哥曼德”这一名称源于20世纪初的布尔战争,相传在1899年至1902年非洲爆发的“布尔战争”期间,英国派出了25万军队对布尔族人进行镇压。布尔族人的军队只有英军的1/5,很难正面抵抗英军的强大攻势。但是,布尔人骁勇骠悍,机智灵活,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采取了“化整为零”“袭击骚扰”等打击方法,组织多股小部队,凭着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在夜间和山谷、森林等地形或其他不良天候的情况下,对英军频频发起突然袭击,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打了就跑,打得初来乍到的英国人顾此失彼,胆战心惊,大伤脑筋。最后,英军以伤亡近10万兵力的巨大代价,输掉了这场战争。当时英国称这些专门从事游击袭扰活动的布尔人小股部队为“哥曼德”。布尔人的这种战术给英国人以深刻印象,英国把自己的特种部队称作“哥曼德”。
英国抗击德国的宣传海报。丘吉尔成为当时英国人民抗击德国的坚定旗手。
1940年6月6日,德军发动了西线攻势,席卷欧洲大陆,英法联军招架不住德军的猛烈进攻,狼狈不堪的从法国的敦刻尔克逃回本土。回撤途中,溃不成军的英军虽然多数人活着回到英国本土,但几乎所有的装备都被遗弃。曾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蒙受了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耻辱,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挫伤。
首相丘吉尔就此对民众发表演说:“敦刻尔克撤退是个奇迹,但胜利是不能靠撤退去取得的!”为了尽快挽回败局,鼓舞全国军民抵抗纳粹德军的信心,在6月6日,丘吉尔首相在写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伊兹梅尔将军的信中说:“防御作战必须到此结束,我期待英军对整个德军占领区发动积极而又连续的反攻。”丘吉尔首相认为,德军下一个攻击目标很明显是英国本土,而要阻止其占领英国,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向欧洲大陆的德军发起反攻。指示要尽快组建袭击部队,渡过英吉利海峡,对德军阵地发动突然袭击。丘吉尔坚持认为,这种破坏性的袭扰,如果计划周密,实施得当,就能使德军回过头去加强自己的防线,将会牵制敌人大量的部队,削弱德军在其他战场上的战斗力。同时,成功的偷袭行动能极大地鼓舞全国军民抗击德军的信心,有利于整个反击战场的形势。
他们想起了40年前,在非洲大陆使他们饱尝苦头的“哥曼德”人。鉴于德军将进攻英国本土,不能整建制地抽调防卫本土的部队,于是,英国组建了一支由海军陆战队的精锐部队组成的特种部队。首先编成了10支“突袭部队”,每支部队辖两个小队,每小队由3名军官、47名不同级别的士兵组成,他们头戴绿色贝雷帽取名为“哥曼德”。其标志为一只跃跃欲试的青蛙和两支交叉在一起的船桨,是一支约有400人的特别舟艇队(简称SBS),世界上第一支独立执行特种作战任务的新型部队应运而生。英国“哥曼德”特种部队诞生不久,就开始积极寻找战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哥曼德”提供了施展本领的舞台。
1940年6月23日深夜,由托德少校指挥的第8独立中队所属的120名特种队员,分乘6艘救护艇,从纽黑文、福克斯通、多佛尔等港口出发,在空军的掩护下,对法国北部沿岸的布伦和贝尔克两个港口城市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哥曼德”成立后向德军发起的首次攻击。7月14日,“哥曼德”实施了第二次袭击战斗行动,目标是位于法国瑟堡以西、英吉利海峡内的格恩济岛。这次袭击行动得到了上级情报部门的大力支持。英国间谍事先获悉,有大约470名德军已被空运到该岛执行守岛任务,特种突袭部队隐蔽地实施登陆,轻松地夺取并控制了格思济岛,战斗中“哥曼德”没有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也几乎没有付出流血的代价。这是组建以来“哥曼德”第一次成功而不流血的行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军并没有空降部队。战争初期德国伞兵和空运部队的频繁活动,刺激了英国决定必须拥有一支空降突击力量。于是,英军相继组建了一批空降“哥曼德”部队。这支部队官兵头戴红色贝雷帽,臂佩“皇冠和月桂叶”的徽标,手持汤姆逊轻机枪,经常从空中渗入德军后方,对港口、机场、仓库和交通线等重要目标展开不间断地破袭,沉重地打击了德军,被德军称为“红色恶魔”。
在突尼斯Takrouna附近的一座小山旁,竖立着一座并不起眼的纪念碑,上面这样写道:“弗格尔师——军团的灵魂守望着沙漠”。就是这个弗格尔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谓是意大利武装力量中的精锐之师,是一支受过良好训练、作战顽强的部队。丘吉尔在阿拉曼战役胜利后在伦敦的一次演说中特别提到这个师,称它为“沙漠雄师”,可见这支部队的顽强赢得了对手的称赞。
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伞兵集体跳伞和组建伞兵营的国家,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作为世界空降作战先驱的意大利空降部队的组建、发展与战斗经历一向少为人知。意大利的弗格尔伞兵师组建于1938年3月,它的前身是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巴尔博元帅大力支持发展起来的利比亚空中部队。“弗格尔”在意大利语中是闪电的意思,该师士兵大多是从其他战斗部队抽调来的老兵,很多人在阿比西尼亚和西班牙战斗多年,经验十分丰富。
1941年9月1日,伞兵师正式成立,下辖两个伞兵团和一个炮兵团。这个伞兵师和一般的师差异很大,它的建制偏轻,支援问题较小,因此没有繁琐的后勤体系。炮兵团只装备47毫米炮,用来执行反坦克任务,但不适合进行常规的曲射火力支援。而且机枪与迫击炮装备数量很少,在火力方面唯一的优势是装备了贝雷塔M38冲锋枪作为一般个人武器,这样的装备情况也是与它的作战任务相适应的——伞降并对一个关键目标进行奇袭、设立防御阵地并在有限的时间段内进行防御、最后与常规部队会师,但这些美妙的理论“闪电”师一次也未能实践,战争的旋涡无情地把它卷到了其他的方向。
德意方面本打算1942年春末发动攻击占领马耳他岛,意军方面此作战计划代号为“C3”,“弗格尔”伞兵师为此而展开专训,同时按计划参与作战的还有一个专门由空运机动的轻型步兵师的快速反应部队,可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隆美尔迫使墨索里尼拱手交出这些部队,“弗格尔”伞兵师被改称为第185步兵师——虽然该师士兵仍坚持自称弗格尔伞兵,但他们的确从头到尾一直是作为地面部队使用的。1942年7月,陆军总参谋部准备将该师调往北非,在被调往北非的同时,该师被重新命名为“第185闪电伞兵师”——这个名字沿用了第一伞兵团的名称,来源于拉丁文谚语“ex?alto?Fluor”,意为“像闪电一样直劈而下”。
调往北非战场这个决定使伞兵们十分沮丧,大家都很清楚,在未来进行伞降的机会已经非常渺茫了,但跳伞装具还是被小心的收起保存了起来——大家心里还是抱着一丝希望。
二战时的意大利伞兵
当驻在埃尔达巴时,出于保密原因,伞兵们被命令摘下伞兵章,并且不得佩戴任何足以被敌军识别出来的徽章或者臂章,使伞兵们更加寒心的是,他们被授予了“非洲猎兵”的伪装代号,并从罗马得到了上缴全部跳伞装具,送回代尔纳储存的命令,伞降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消逝了。他们被派到阿拉曼,和其他三个意军步兵师一起固守阿拉曼防线南段。
“弗格尔”师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1942年8月的阿拉姆-哈勒法之战,在6天的战斗中轴心国损失了大量的坦克,脆弱的补给线也被沙漠空军切断,隆美尔只得转入守势,固守自己的阵地。英国人惊讶地发现,他们所面对的这支意大利部队作战顽强,其战术水平也远非其他意大利部队可比。“弗格尔”师在巩固阵地的同时,还积极展开一些小规模的偷袭,渗透入英军的防线,从敌人那里获取饮用水、食物和武器。该师的反坦克武器极少,他们就用缴获的英军反坦克炮武装起来,在一次夜间防御战中,意大利伞兵甚至还俘获了第六新西兰旅旅长Clifton准将和他的指挥部。
问题是,该师原本是按照空降作战装备的——空降之后马上由地面推进的常规部队接应,所以重型火炮根本就没必要带,部队只装备了一些轻型反坦克炮。同理该部队也没有配备任何机动车辆,尤其在沙漠地带这将导致严重后果,而且该师大部是从意大利和希腊经由空运抵达北非,部队根本无法携带本来就不多的重装备——甚至连野战厨房装具都没有!
阿拉曼会战失利以后,隆美尔抢走了意大利部队的全部卡车、给养和重装备,仓皇逃窜,意大利部队组织了决死的抵抗,数个营战至最后一人,给英军造成了巨大损失,闪电师在阿拉曼打得非常顽强,重创第44师,自身的伤亡也非常高,全师的各级指挥官与部下们浴血奋战,18名校级军官有9人阵亡,4人受伤。隆美尔在11月1日的家信中曾写道:闪电师是我方最优秀的部队之一。
随后在11月3日英军“增压器”战役中,“弗格尔”伞兵师大部被歼,更为严峻的是,意军在撤退时因为没有汽车而不得不徒步退回到利波里,他们被德国人抛弃,没有水没有食物,在沙漠中徒步行军,炮手们用人力拖着尚能使用的几门反坦克炮向西撤退——没了这些炮,他们在茫茫沙漠中无力对抗英军装甲部队的进攻。由于没有任何运输工具,且武器弹药饮水均已消耗殆尽,意大利伞兵师根本不可能逃出机动能力远高于自己的英军包围,实际上该师的结局已经注定。最终,隆美尔来电:“弗格尔师要在开阔的沙漠地上组成防御阵地,阻击尾追的英国人,能挡多长时间就挡多长时间。”
弗格尔师在三天的阻击战中打退英军装甲部队和步兵的多次进攻,英军曾数次召降闪电师,并以骑士风度对意大利伞兵的善战表示了敬佩,但回答他们的是一片“Folgore”的呼喊声。
11月6日,当英军进入意大利阵地时,意大利伞兵们以最后的姿态向敌人表达了他们的决定:没有人摇白旗,所有士兵肃立不动,也没人向英军敬礼,有些意军士兵泪流满面,英军在旁边充满敬意地看着,曾经有5000名官兵的闪电伞兵师最后只有306名官兵幸存,英第44步兵师师长休斯将军说道:“我的军旅生涯中还从未遇上像弗格尔师这样的对手。”
1943年,当时盟军胜利的曙光显现,轴心国意大利经济已近绝境,人民食物匮乏、衣不蔽体,没有充足的兵员,军队也近乎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统治集团决定抛弃带领意大利走向战争的墨索里尼。7月25日,墨索里尼按计划前往萨伏伊宫觐见国王维克多·埃曼纽尔三世,他的妻子预感不祥,劝他不要去,但墨索里尼坚持进宫,说道:“20年来国王很信任我,不会有丝毫危险。”然后坐上汽车向王宫驶去。
这是一个宁静而闷热的星期天,国王亲自在萨伏伊宫门口迎接墨索里尼。他一反常态,身穿意大利元帅服,而且还在宫殿里布置了警察,这架势墨索里尼还是第一次见到,心中不禁忐忑不安。国王对他说:“亲爱的领袖,现在内外形势面临严峻,军队士气低落,最高委员会已经决定解除你的职务。现在人们都恨你,我成了你唯一的支持者。我担心你的安全,让我来保护你吧!”墨索里尼听到这番话后面色苍白,呆若木鸡。国王还要讲点什么,但墨索里尼打断了他的话头,嘟哝着说:“一切全完了!”
战场上的不断失利和盟军的持续轰炸,使意大利的经济濒于崩溃。墨索里尼政府陷于内忧外困的境地。
7月25日晚上10时45分,罗马电台向全国发表广播,说“国王已经批准了政府首脑本尼托·墨索里尼阁下的辞职,并任命彼得罗·巴多格里奥元帅接替这一职务。”接任的巴多里奥元帅下令将墨索里尼秘密关押起来,并准备与盟国签订停战协议。
意大利军方在国王的支持下逮捕了意大利法西斯领袖墨索里尼,并准备与盟国签订停战协议的消息迅速传到柏林,希特勒闻讯非常震怒,意大利的倒戈无疑将在德国欧洲堡垒的腹部撕开一个大缺口。而且,他也不能容忍自己的朋友被投靠盟军的人关押。必须救出墨索里尼,使之重掌意大利政权。7月27日,希特勒召开紧急会议,亲自制定了营救墨索里尼的“橡树行动”计划,责成伞兵司令施图登特负责,并召见了该计划的具体执行人——德军奥拉宁堡师一个突击队队长奥托·斯科尔兹内上尉。并确定了行动代号——“橡树行动”,斯科尔兹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常著名的德国特种部队指挥官,指挥过几次著名的行动,“欧洲第一恶汉”是他的著名绰号,接到任务后立即着手行动。
营救行动的首要问题是查明墨索里尼的去向,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法西斯领袖究竟在哪里?正当斯科尔兹内一筹莫展的时候,德军无线电侦测部门发现,在距离罗马80英里的大萨索地区有不同寻常的无线电信号,非常频繁地提到“重要人物”,精明的德国人马上判断出墨索里尼可能就在大萨索山上!斯科尔兹内的目光立即转向了罗马东北约160千米的大萨索山。那里是亚平宁山脉的最高峰,战争爆发前夕意大利人在海拔两千米的半山腰处修建了一处冬季滑雪旅游地,山上建有一座饭店,名叫“坎波·因帕莱塔”。经过对各种情报的综合分析,认为墨索里尼很有可能就拘禁于此饭店内。斯图登特和斯科尔兹内都想找到关于该饭店的更多信息,但几乎一无所获,9月7日,斯科尔兹内针对山势险峻的特点开始精心准备。9月10日,伞兵司令施图登特将军召集莫尔斯少校和斯科尔兹内上尉,进一步研究了有关皇帝营的各种资料,决定从法国调来滑翔机,运载进攻的部队,并决定使用小型“鹳”式飞机,救出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的垮台让希特勒措手不及,他决定派人营救墨索里尼。
斯科尔兹内与副官拉德尔立即开始驾机空中侦察,发现坎波饭店位于亚平宁山脉最高峰蒙特柯诺南坡高约1800米处,十分巧妙地修建在一个陡峭的悬崖顶部,交通极为不便,只有一条缆车与下方100多米外的山谷相连,饭店周围有士兵把守,饭店前有块不大的三角地还算平坦,通往这个山区地带的每条道路都被意大利军队封锁着。斯科尔兹内感到这块三角地是所有问题的解决关键,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用12架滑翔机,每架运载10名突击队员(包括驾驶员在内)从天而降,以这块三角地为降落点,强攻饭店并救出墨索里尼。
这无疑是一次风险极大的行动。在行动开始前的一天夜里,斯科尔兹内召集队员们说:“这次行动充满危险,随时可能丧生。如果你们当中有人不愿参加,可以离开,我绝不会对此做任何记录,也不会因此而蔑视你们。我将亲自参加并指挥这次行动,愿意参加的人请向前迈一步。”所有队员都向前迈了一步,这令斯科尔兹内非常满意。
9月12日下午,搭乘突击队员的滑翔机在拖拽飞机的牵引下从罗马郊区的玛亚机场起飞。突击队到达大萨索山时,天气依然很糟糕,而且突击队员们发现滑翔机降落时的危险性要比估计的大得多,但是他们已经不能考虑别的,只好强行着陆。斯科尔兹内的3号滑翔机第一个着陆,飞机一直滑行到距离旅馆大门口几米远的地方才停了下来。
驾驶员事后回忆降落时的情景说:“视野中的小黑点很快变成了一栋大建筑。尽管滑翔机的机头装有减速装置,但我们很难降低速度,于是我改变航向,顶着来自山脊的强劲上升气流接近了降落区。我向外望去,希望看到敌人的活动情况,但开始时一切都保持着平静。当我飞到饭店上方150米左右时,饭店里的士兵像被捅了窝巢的蚂蚁一样涌了出来。不过他们看上去并没有多大敌意,只是站在那里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群仿佛从刺眼的阳光中落下的袭击者。飞机剧烈振动起来,并在距饭店大门台阶仅40米的地方停了下来。”从飞机中跳出的斯科尔兹内指挥部下迅速制服了饭店周围的意大利卫兵,随后推着作为人质的意大利宪兵司令索雷蒂将军向饭店冲去。
看守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士兵拉响了警报,看守部队立即作好对付突然袭击的准备。亡命之徒斯科尔兹内一把将索雷蒂少将推在前面,用意大利语大声喊着:“宪兵队士兵们,你们的索雷蒂司令要求你们与我们合作,否则,他就会在你们反抗之前死去!”这时,斯科尔兹内看见墨索里尼的面孔出现在二楼的一个窗户旁,急忙对他喊道:“退回去!离开窗户!”
就在这时,墨索里尼在二楼喊了起来:“不要开枪!不要开枪!你们没看到吗?那是一位意大利将军!谁都不准开枪,不要流一滴血!”卫兵中有的放下武器站住不动,有的则四下逃进山林。
斯科尔兹内带了几个伞兵冲进旅馆,他首先沿通信线路直奔无线电室,在制服了发报员并控制电台后,便直奔关押墨索里尼的房间。两名负责看管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官下令让所有意大利卫兵放弃抵抗,冲突几乎马上就结束了,整个旅馆地区全部被德国伞兵控制。
整个营救过程非常迅速,从第一架滑翔机着陆到控制饭店只用了4分钟,且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未开一枪便救出了墨索里尼。斯科尔兹内见到墨索里尼行举手礼,然后大声说:“领袖,德国党卫军上尉斯科尔兹内奉元首之命令前来营救您,您自由了。”墨索里尼异常激动,张开双臂拥抱斯科尔兹内,声音哽咽地说:“我知道我的老朋友希特勒没有抛弃我!”
德军营救墨索里尼使用的滑翔机
救出墨索里尼后,接下来的任务是把他安全送走,缆车站已经被德军占领,但山谷对面仍有大批意军防守,无法突围下山。此时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正在饭店上空盘旋侦察的一架小型单发菲斯勒“鹳”式侦察机上。这架飞机是斯图登特将军专门派来观察营救行动的情况的,其驾驶员是德国王牌飞行员格拉赫上尉。当斯图登特从无线电中得知斯科尔兹内已得手的消息时,还有些半信半疑,但他命令格拉赫想办法帮助突击队。接到命令后,格拉赫开始压低飞行高度。临时选作飞机起飞的跑道上,坎坷不平,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石头,此时也顾不上许多了,格拉赫上尉那架小型“鹳”式飞机小心翼翼地将飞机降落在这个临时跑道上。
墨索里尼(右)获救后与斯科尔兹内合影
当得知斯科尔兹内要与墨索里尼一起乘这架飞机离开时,格拉赫非常坚决地表示拒绝,因为这种飞机设计载运两人,若搭载90千克重的墨索里尼后再加上同样90千克重的突击队长,飞机是否能起飞已令人怀疑。但斯科尔兹尼坚持自己要亲自护送墨索里尼抵达安全地点,并暗示这是希特勒的指示后,格拉赫妥协了。
飞机在高低不平的跑道上滚动着,60米简易跑道的尽头下远处就是悬崖峭壁。飞机飞速在临时修整的空地里蹦蹦跳跳地滑行,差一点撞上一块大岩石,但在经验丰富的格拉赫操纵下,终于摇摇晃晃地爬升到天空中。它围绕旅馆上空盘旋一周,然后径直飞往罗马郊外的普拉提卡机场。平安降落后,斯科尔兹内护送着墨索里尼上了一架He-111飞机转往维也纳,“橡树行动”大功告成。斯科尔兹内则在维也纳和柏林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他也因此一夜成名。
1944年9月8日,英国首都伦敦面临了一个可怕的突发威胁,“复仇天使”V2导弹的出现,使战况又出现了新的危险与恐惧。在这种形状怪异的武器面前,英国人感到惊恐万分,导弹爆炸后所引发的火灾也让英国的生产力急剧下降,到战争结束时,为躲避导弹的打击,有145万英国人被迫离开了伦敦。
由于V2导弹的发射基地设在荷兰境内,为了消除它的威胁,蒙哥马利元帅提出了一个冒险的军事行动计划——“市场花园”行动。该计划是以三支空降部队分别是美国第82空降师及101空降师,与英第一空降师组成第一空降军团,由伞兵们先行空降敌后占领横跨莱茵河上的5座大桥,巩固后待装甲部队抵达会合,再一举进入德国边境,然后主力将扫向鲁尔工业区,使德国失去经济命脉而提早结束战争。
这个计划刚开始就遭到了美军将领的激烈反对,布莱德雷认为这个计划充满诡计和欺骗,冒险战略,简直不像是出自极端保守的蒙哥马利之手。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并不喜欢性情古怪的蒙哥马利,对“市场花园计划”也存有疑问,他认为在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下,实施这一计划甚为冒险,但由于来自盟国高层的压力,艾森豪威尔还是同意了这个计划。盟军高层的参谋人员和指挥官们无法预见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乐观的情绪影响着他们,他们不知道,千万名盟军士兵即将走向地狱。
自从在诺曼底登陆之后,盟军都普遍认为德国已经土崩瓦解了,德军都在溃败,胜利指日可待。尽管有很多情报可供利用,但对德军装甲部队在该地区的集结规模仍然未予重视,实际上德军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德军的战斗力仍然很强。对于盟军来说,在狭窄的地段上进行纵深突击,把希望寄托在快速回合和良好的天气条件上,这都是赌博性的冒险行为,但在一心只想快速取胜的时候,当然也值得一试,甚至有些危及作战成功的行动,也被毫无根据的接受下来。
在遭到了1944年夏季东线、诺曼底战役和塞纳河保卫战的巨大损失之后,德军此时已匆忙组建了10个装甲旅,这些部队被派往预计中的最危险的盟军进攻地段进行防御,“豹”式坦克的炮塔上甚至还没来得及喷涂编号,德国人就出发了。1944年9月中旬的一个清晨,空气中弥漫着薄薄的一层雾气,乡村的景色美极了,零星的农舍点缀在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牧场上,林子里还有鸟儿在欢唱。战争看起来离这里很遥远,但这种宁静很快就被德国坦克的轰鸣声打破了,在荷兰埃因霍温与阿纳姆之间,也就是“市场花园”行动主要的空降地区,人们被巨大的引擎声所吓呆,德国人来了。
降落区
伞兵部队在大规模的军事降落中往往会飘散,这个实施降落的平面区被称为“降落区”。使用直升机空降士兵的地区被称为“着陆区”。
布莱德雷将军
盟军情报部门认为在荷兰的德军是由老人和孩子组成的,没有什么战斗力,也没有装甲师。虽然也有人向他们提醒过荷兰有装甲师,并有照片,但最高统帅部显然不想再错过这次机会。
9月17日,美国第82空降师在赫拉弗地区空降
1944年9月17日上午,英国机场上空风和日丽,风速仅为每小时8英里,按照西欧的标准,这是一个飞行的好日子。9点45分,盟军1545架运输机拖曳着478架滑翔机,在1131架战斗机的护航下,从英格兰南部中央的24个机场凌空而起,向远方飞去。庞大的机群保持着整齐的队伍,轰鸣声充塞在天地之间,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空降作战行动开始了!
艾森豪威尔的计划是调用盟军三个空降师加一个波兰的空降旅在荷兰的腹地空降,控制住荷兰的桥梁,空降师只需守桥两天地面部队就能到达。盟军的空降十分顺利,虽然在白天,没有遭到德军的什么抵抗,但落地后就不同了,德军显然和他们想象的并不一样。对盟军空降部队来说,“市场花园”行动是一次令人沮丧的经历,英国第一空降师在阿纳姆几乎全军覆没,他们遭到德军两个装甲师的集中攻击,原计划让英国第一空降师作战两天,而实际上他们孤立无援地坚持了10天。在这10天中,前线与盟军后方以及英国的联系中断,甚至连师属各独立营之间也失去联络,进攻中相互不协调,以致对战斗情况产生很多误解。根本不存在战斗机的空中支援,而货运飞机空投物资还是根据前几天的指示进行的,结果把80%以上的补给投到德军手中。他们在下莱茵河着陆时共有1万名士兵。到9月26日时,第一空降师仅剩下2163人,伤亡7000多人。突围后的第一空降师被送回英国,以后再也不能独立的执行任务了。
在整个“市场花园”行动中,盟军空降兵共损失约1.47万人,德军损失3300人,在此次战役中,盟军因错误估计德军在阿纳姆地区的兵力,空降地域距目标过远,地面部队进展缓慢等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英军第一空降师的一位战地指挥官面对那座他们永远也未能到达的阿纳姆大桥哀叹道:“那些桥对我们来说太遥远了!”
盟军自1944年夏季开始的诺曼底登陆带来的荣耀一直到8月份达到了巅峰,可是它却在荷兰冰冷的雨季、烂泥和混乱中结束。对于盟军士兵来说这是场恶梦,他们无法在圣诞节回家了,德国人根本没有被打败,还差得远呢!通过这次战役对德军抵抗力量的考验表明,敌人仍然很顽强,他们不仅可以成功的防守住皮尔的战线,还可以发动令人吃惊的强大反击。
盟军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市场花园行动彻底失败了。德军还成功的迟滞住了盟军进攻,最终是德军,而不是盟军自己,决定何时何地让盟军推进到马斯河。10天的“市场花园”行动让盟军的空降部队共损失了1.7万人。虽然使盟军向前推进了96千米,从战术上说成功了90%,但从战略上说百分之百地失败了。
诺曼底是盟军伟大的空降胜利,而“市场花园”行动却是盟军空降的惨败,盟军在1944年结束战争的希望破灭了。
美军逼近马尼拉后,为切断日军的海上补给,防止日军从海上撤走,决定以空降兵协同登陆兵,夺取马尼拉湾出海口处的哥黎希律岛。哥黎希律岛位于菲律宾马尼拉湾狭窄出海口的中间,扼马尼湾的咽喉,是掩护马尼拉港的大门,被称为“太平洋上的坚固要塞”。
1941年12月24日,日军进攻吕宋岛,马尼拉受到威胁,麦克阿瑟将军被迫把他的司令部由马尼拉撤至哥黎希律岛。1942年3月11日晚7时,麦克阿瑟带领家人及有关人员趁夜暗乘4艘鱼雷艇撤往澳大利亚。
走之前,他派人请来即将接替他指挥的温莱特将军,对他说:“守住这里,直到我回来和你会合为止。”但当5月6日该岛遭到日军攻击时,温莱特将军并没能坚持住,而是被迫投降,该岛被日军占领。
日军占领哥黎希律岛后,在岛上部署了约6000人,由海军军官坂垣指挥。由于该岛地理位置重要,日军在岛上严密设防。坂垣曾得到山下将军关于“美军有对该岛实施空降的企图”和“加强反空降措施”的指示,但他绕岛巡视后认为哥黎希律岛地势狭小、险要,美军不可能对其进行空降突击,因而未作任何反空降准备。坂垣把主要防守兵力部署在顶部和马林塔山上,用于对付海上的登陆,把预备队隐蔽在马林塔山隧道内,指挥所设在顶部台地上,与所有部队都有电话联系。
1945年,太平洋战争进入最后关头,美军对日军展开全线反击。1月9日美军在仁牙因湾登陆,31日,空降兵第11师又在纳苏格布登陆和伞降,从而形成南北夹击马尼拉之势。战斗进行了半个月,由于日军重兵防守,仗打得非常残酷。为了切断日军的海上补给,防止日军从海上撤走,美军决定以空降兵协同登陆兵,夺取哥黎希律岛。美军为夺取哥黎希律岛,组成了“岩崖部队”。该部队由美伞兵第503团和步兵第34团3营编成,由伞兵第503团团长琼斯上校指挥。
美军要想空降突击夺取哥黎希律岛确非易事,因为该岛没有便于空降兵着陆的地方。唯一适合空降的地域,是位于岛的尾部的金德里机场,但它离山顶台地太远,而且日军的主要阵地正处在跑道上面的峭壁上。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美军一名空降参谋建议在山顶台地实施伞降,这样既可以控制制高点,又能出敌不意。琼斯上校看过空降地域的航空照片后,决定采纳参谋的意见,挑选山上仅有的两块比较开阔的高尔夫球场和练兵场作为空降场。
1945年2月16日,天刚蒙蒙亮,从陡峭峡谷中徐徐升起的晨雾气过哥黎希律岛上的练兵场和高尔夫球场。这时,停泊在马尼拉海湾口外的美军3艘重巡洋舰、5艘轻型巡洋舰和14艘驱逐舰开始对岛实施炮击。
舰炮射击后,美军第5和第13航空队的70多架轰炸机和攻击机又从7时47分开始把3100余吨倾泻到岛上各种军事设施和炮兵阵地上。岛上的35个高射炮阵地被摧毁,到处是断垣残壁和被炸断的树木,日军的所有电话线都被炸断,坂垣的指挥所已和外界完全失去联络。
被炸毁的日军指挥所
麦克阿瑟率部重返菲律宾,兑现了他当初撤退时立下的誓言。
8时30分,正当美军的航空火力从顶部台地转向岛的尾部地带时,首批C-47运输机经过1小时15分的飞行,在海拔330米的高度上成两路纵队从西南方向进入了哥黎希律岛上空。
伞兵着陆后,只受到日军微弱的抵抗,因此迅速地控制了空降场。当美军伞兵对日军发起攻击时,坂垣才开始明白,他已处于空降突击之下。由于电话线被炸断,他手持军刀冲出指挥所,企图亲自组织反击。
可是坂垣刚出指挥所几步,被风刮到峭壁后面的一颗美军伞兵扔的手榴弹在他身边爆炸,坂垣当即被炸死,跟随他的传令兵也被美军生俘。由于岛上事先无反空降准备,日军的指挥官又在战斗刚刚开始就被打死,日军失去指挥,不能组织有效的防御,顶部台地的防御阵地很快被美军突破,日军则被分割包围,由于缺少指挥和通信联络,虽然有时从洞穴出来与美军伞兵进行白刃战,但也无法夺回主动权。
随着夜晚的降临,日军的扰乱性攻击开始了,黎明时分,日军从切尼山谷向外发起了一次猛烈的反冲击,一支600人的日军部队一直打到练兵场,后来遭到美军打击,因伤亡惨重而败退下去。在随后几天里,美军遭到固守在坑道和岩洞内的日军的顽强抗击,双方展开激战。截止2月底,除了美军在岛上追捕日军零星的狙击手外,整个哥黎希律岛已平静下来。
这次空降作战,是在地形气候条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实施的。但由于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岩崖部队”一举夺取了该岛。日军亡4500人,被俘19人,“岩崖部队”也遭受严重损失,参加作战的共4000人,伤1000余人,亡197人。
3月2日,美军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将军邀请和他当年一起逃离哥黎希律岛的人,又乘4艘巡逻鱼雷艇,沿着他们离开时的路线驶往该岛,所不同的是,三年前他是在阴沉的黑夜逃离该岛,这次则是带着胜利的喜悦在青天白日下返回。
登陆后,麦克阿瑟看到的是挂在树枝上零零落落的降落伞,当年总部的白色营房只剩下一个躯壳。当夺取该岛的指挥官琼斯上校走上前欢迎时,麦克阿瑟对琼斯说:“我看见那根老旗竿还立在那里,请吩咐你的士兵把军旗挂到旗竿顶上去,决不能再让敌人把它扯下来!”
在日本,所谓的“神风”就是现在所说的台风。
进入1944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战争局势对日本愈加不利,特别是在太平洋海战场上,日海军更是连连受挫,节节败退。其航空兵也为此元气大伤,面对日本全线崩溃的危局,刚刚就任日本第一航空舰队司令的大西泷治郎中将认为:“最大效率地使用我们的微薄力量的唯一办法就是组织由‘零’式战斗机编成的敢死攻击部队,每架带上250千克炸药,俯冲撞击敌航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阻止住美军的锐利锋芒以挽救危局,此外,别无他法。”
大西泷治郎的想法得到了许多狂热的日本飞行员的欣赏。10月19日深夜,大西召集第一航空舰队的精华,成立了以寻歼航母为目的的“神风”突击队。当大西泷治郎询问上尉关行男,是否愿意带领此种史无前例的“神风”突击队时,据闻当时23岁,刚刚结婚才4个月的关行男,闭起了双眼,低下头沉思了10多秒,才说出“请让我去带领他们”。如此,世界上第一个“神风”突击队小组产生。
而关行男成为了这一小队的第24名队员,无法跟自己的太太再见一面,就在自杀式的攻击中阵亡。
后来,日本的“神风”突击队全部由十六七岁的青少年组成,他们的任务危险艰巨,生还的概率很渺茫,通常是为了扭转战局才付以生命。
在太平洋战争中,面对盟军的最后进攻,一批又一批稚气尚未脱尽的日本青少年,在空战中高呼“效忠天皇”的口号,驾驶飞机冲向对方与之同归于尽。
1944年10月17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莱特湾海战拉开帷幕,而一场血淋淋的“神风”特别攻击亦在此战中首开先河。
25日上午10时50分,莱特湾海面一片寂静,突然,美“范肖湾”号护航航母的望哨发现9架日机直奔美航母编队而来,由于日机飞得很低,雷达没有发现,不一会儿的功夫,只见5架“零”式战斗机从天空你追我赶的混乱中出现,朝着航母编队的方向俯冲下来,这5架日机是由新婚不久的关行夫海军大尉率领的。其中一架“零”式战机扫着机枪朝着“基昆湾”号护航航母冲了下来,此时“基昆湾”号上的舰员们还认为它会再次拉起来,不料它却直冲着航母左舷的狭窄通道撞去,只听一声巨响,飞机炸成碎片,“基昆湾”号甲板上顿时血肉横飞。
另外两架则咆哮着冲向“范肖湾”号航母,显然也是要撞击它,庆幸的是“范肖湾”号上的舰面火力将其击中,飞机在临近航母的刹那间解体。最后两架日机则对准了“怀特普莱恩斯”号航母,在“怀特普莱恩斯”号猛烈的舰面火力打击下,两架日机均被命中,然而其中一架却拖着长长的浓烟,一个右转弯向着“圣洛”号航母冲了过去,似乎是要降落,但在着舰的瞬间,飞行员把飞机一翻,轰隆一声坠毁在“圣洛”号的飞行甲板上,停机甲板上顿时成为一片火海,继而引起舰内一连串剧烈的爆炸,久经海战片甲未损的“圣洛”号航母却因此葬身海底。
战争后期,日军已无力与美军大打消耗战,于是他们改用“拼命”战术,以特攻机、特攻艇携弹撞向美舰,与美舰同归于尽。
莱特湾海战,日“神风”突击队共出动“神风”机55架,击沉美航母1艘,重创4艘,轻伤1艘;击沉巡洋舰1艘,重创1艘,另击沉、击伤其他各种小型舰船若干。莱特湾之战首开有组织的自杀式飞机攻击的先河,此后,“神风”特攻愈演愈烈。由于自杀式飞机能高速飞行,在飞行员的操控下,它相当于一颗精确制导炸弹,爆炸效果非常不错,一架自杀式飞机如果击中目标,有可能炸沉美军一艘驱逐舰甚至航空母舰。这也就成了日后日本军部为何大规模运用自杀飞机进行攻击的原因之所在。“神风”突击队被普遍称为“特种部队”——飞行员们没有把自己称为“神风”突击队员,但这个词很快就传开了,并深深印在西方人的脑海里。
日军神风特攻队队员驾机俯冲攻击美舰,这种自杀式的攻击行为曾一度让美军不知所措。
最初的特种部队都是被他们的上级直接要求自愿执行这种任务的,但后来飞行员们还是被要求填表声明他们是否愿意执行这种任务,绝大多数飞行员都说他们愿意。因为飞行员们知道他们的生还机会微乎其微,所以当时他们一心想着应该抓住一切机会阻止敌军登陆日本海岸,这样他们才不会白死。
前“神风”突击队员中岛说:“没有人追求死亡或试图自杀——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有责任保卫我们的国家。对我来说,两者有重大区别。”但也有报道说部分“神风”突击队队员是被迫的,尤其是在战争后期,指挥官甚至命令其空军的优秀飞行员一并充当敢死队。
他们强求志愿送死,年纪轻轻便要接受为祖国、家人的荣誉去送死的命运,因此即使心中有不愿意也必须默默接受。不能否认,有不少“神风”突击队员是在这种状态下踏上飞机的。
“神风”攻击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使美国对在日本本土进行登陆作战的代价作了最充分的考虑,最终决定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大西泷治郎中将在天皇裕仁宣布投降后,为对他推出的战术造成的约4000名日本青年的死难及其家属致歉,切腹自杀身亡。目前还活着的“神风”突击队员大约只有几百人,而驾机出击之后尚能生还的更是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