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 > 古代文明

古代文明(1/1)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事实也证明,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古埃及的辉煌文明。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中部的高原,从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它流经埃及的那一段只占全长的1/6。

一般来说,河水泛滥不是件好事,但对于古埃及人来说,那却是尼罗河赐给他们的礼物。每年的7月,尼罗河的发源地就进入了雨季,暴雨使尼罗河的水位大涨。7月中旬的时候,水势最大,洪水漫过河堤,淹没了尼罗河两岸的沙漠。11月底,洪水渐渐退去,给两岸的土地留下厚厚的肥沃的黑色淤泥,聪明的古埃及人就在这层淤泥上种植庄稼。虽然埃及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干旱少雨,但是由于古埃及人靠着尼罗河,根本不用为农业灌溉发愁,所以古埃及人称尼罗河为“母亲河”,尼罗河两岸也成了古代著名的粮仓。

古埃及人是由北非的土著人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古埃及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尼罗河两岸出现了42个奴隶制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连同周围的农村构成的小国)。古埃及人称之为“塞普”,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国翻译成“州”。

这些奴隶制城邦经过长期的战争,逐渐形成两个王国。南部尼罗河上游的谷地一带的王国叫作上埃及王国,国徽是白色的百合花,保护神是鹰神,国王戴白色的王冠,由22个城邦组成。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一带的王国叫下埃及王国,国徽是蜜蜂,保护神是蛇神,国王戴红色的王冠,由20个城邦组成。

两个王国为了争霸、统一,经常发生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在国王美尼斯的统治下,逐渐强大起来。美尼斯亲率大军,征讨下埃及,下埃及迎战,两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展开激战。美尼斯率领军队与下埃及的军队厮杀了三天三夜,终于取得了胜利。下埃及国王和一群俘虏跪在美尼斯面前,双手捧着红色的王冠,毕恭毕敬地献给美尼斯,表示臣服。美尼斯接过王冠,戴在头上,上埃及的军队举起兵器,齐声呐喊,庆祝胜利。从此,埃及成为统一的国家。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并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美尼斯就在决战胜利的地点修建了一座城市——白城,希腊人称之为孟菲斯,遗址在今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美尼斯还派奴隶在白城周围修建了一条堤坝以防止尼罗河泛滥时将城市淹没。埃及统一后,下埃及人从未停止过反抗,直到400年后,统一大业才真正完成。

美尼斯是古埃及第一位国王,他自称“两国的统治者”“上下埃及之王”,有时候戴白冠,有时候戴红冠,有时候两冠合戴,象征着上下埃及的统一。在埃及史上,美尼斯统治的王国被称为“第一王朝”,是古埃及文明兴起的标志。现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里有一块《纳美尔(美尼斯的王衔名)记功石板》,用浮雕记录了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统一王国的丰功伟绩,这是目前为止埃及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刻历史记录。因为古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原意为宫殿,相当于称呼中国皇帝的“陛下”),所以此后长达3000年的时间被称为法老时代。第三代国王阿哈首次采用王冠、王衔双重体制,就是王冠为红白双冠,王衔是树、蜂双标,分别代表上下埃及,并定都于孟菲斯。从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到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法老时代的埃及一共经历了31个王朝。

古埃及人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在天文学、几何学、解剖学、建筑学、历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对西亚、希腊和欧洲有很大的影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美尼斯之后的2000年里,埃及无论从财富还是从文化角度,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埃及有句谚语说:人类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单从字面意义上看,金字塔让我们感到震惊,它的古老似乎已经无法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再从它的内涵看,它已经成为埃及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绝唱,这无疑是时间赋予金字塔的辉煌。可是如果时光倒转到4000多年以前,金字塔不过是埃及国王的坟墓而已。

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

在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埃及法老的坟墓还不是金字塔,而是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埃及人把它叫作“马斯塔巴”。到了第三王朝时期,法老们本也想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可是,埃及人在那一时期却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于是,人们在设计法老坟墓时,就把它设计成了角锥体——升天的梯子。这在《金字塔铭文》中是有记载的: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铭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拉”就是古埃及太阳神的名字,也就是说,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就像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方锥体”,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因为它规模宏大,从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所以,中文形象地把它译为“金字塔”。迄今发现的埃及金字塔共约80座,其中最大的胡夫大金字塔,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

胡夫金字塔,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约10千米的吉萨高地,它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也是较为古老的金字塔,始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法老胡夫统治时期,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建造的陵墓。根据古埃及宗教理论:人死之后灵魂可以继续存在,只要保护好尸体,300年以后就会在极乐世界复活并从此获得永生。因此,古埃及的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便着手为自己修建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统治时期正逢古埃及盛世,因此其陵墓规模也空前绝后。

胡夫金字塔原高146.5米,后因顶端受到风雨侵蚀,现在的高度仅为136.5米,大致相当于40层楼房那么高。在1889年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建成以前,几千年来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整个塔身呈正四棱锥形,底面为正方形,占地5公顷,4个斜面分别对着东、西、南、北4个方位,误差不超过3′,底边原长230.35米,由于年深月久的侵蚀,塔身外层石灰石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落,目前底边缩短为227米,倾斜角度为51°52′。胡夫金字塔通身由近23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石头重约1.5吨至160吨,石块的接合面经过认真打磨,表面光滑,角度异常准确,以至于石块间都不用任何黏合物,全部自然拼接,在没有被风蚀、破坏的地方,石缝中连薄薄的刀片也难以插入,可以想见其工艺的精湛。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在北侧面,距地面18米,从入口通过甬道可以深入神秘的地下宫殿,该甬道与地平线呈30°夹角,与北极星相对。由此可见,北极星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沿甬道上行则能到达法老殡室,殡室长10.43米,宽5.21米,高5.82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42.82米,墓室中仅存一具红色花岗岩石棺,别无他物,这也正是后来某些考古学家怀疑金字塔不是作为法老陵墓的一个重要论据。

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等人估计,法老胡夫至少动用了10万奴隶,耗时20~30年时间才建造完成金字塔。但最新的权威考古学家发现:金字塔应由劳工建造而非奴隶,其主体部分为贫民和工匠,采用轮流工作制,每个工期约为3个月。因为考古人员在金字塔附近地区发现了建造者们的集体宿舍等生活设施的遗迹和墓地,以及大量用于测算、加工石料的工具(作为随葬品),而奴隶是不会享有这种待遇的。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在吉萨高地一字排开,组成灰黄色的金字塔群。这些单纯、高大、厚重的巨大四棱锥体高傲地屹立在浩瀚的沙海中,向世人夸耀着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极高造诣,以及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

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有一座高约20米、长约46米的气势磅礴的狮身人面像,它由来于设计师的灵感。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某天,工匠们正在吉萨高地忙着修建金字塔时,法老哈夫拉前来巡视。一切似乎都很满意,正当法老要转身离开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座光秃秃的小山。自己的陵墓旁边竟然有这么一个倒胃口的东西,他很不高兴。建筑师慌忙向他解释:这座小山包的石头里含有贝壳之类的杂质,无法使用,因此放弃了对它的开采。但是,法老不想听这样的解释,他要的是一座完美的、和周围景物谐调的金字塔。于是,设计师们开始了苦思冥想——埃及古代神话给了他们灵感。他们把小山包设计成哈夫拉的头像和狮子的身躯,既体现了法老的威严,又显示了狮子的勇猛,法老哈夫拉看后赞不绝口。

在亚洲的西部,有两条大河,东边的叫底格里斯河,西边的叫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今天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高原,在下游交汇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希腊人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因此这里又叫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简称亚述,又叫上美索不达米亚,这里地势较高,丘陵起伏;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为“巴比伦的国土”,又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地低较低,湖泊沼泽众多,两条大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三角洲。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个地区,北部为阿卡德人居住的地区,南部为苏美尔人居住的地区。每年春天,亚美尼亚高原的积雪融化,两河河水暴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尤其是地势较低的下游一带,几乎全部被淹没。泛滥的洪水退去之后,留下了大量的淤泥,使两河地区的土地变得非常肥沃,这里的人们和古埃及人一样,享受着大河的恩赐。再加上这里日照充足,水源丰沛,所以庄稼年年丰收,农业非常发达。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文明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迁徙到这里。大约在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人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城邦,进入全盛时代。这些城邦都是由一个中心城市连同周围的农村组成,面积不大,居民少的两三万人,多的十几万人。每个城市的中心都建有这个城市的保护神的庙宇,城中还建有王宫,周围是城墙。城邦由掌管祭祀的僧侣或国王统治,国王被称为卢伽尔、拍达西、恩或恩西,他的权力受贵族会议和民众会议的制约。城邦的统治阶级是贵族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手工业者(自由民)和奴隶。苏美尔人的城市临河而建,被一片片的湖泊沼泽包围。城市之间都有运河相连,商人们乘着满载货物的大船来往于各个城市之间进行贸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城邦之间为了争夺奴隶、财富和土地,展开了激烈的战争。这些城邦一面自相残杀,一面抵抗周围山地的民族和来自阿拉伯沙漠的游牧民族的侵扰。苏美尔人中最强大的城邦是乌尔、拉格什、乌鲁克、乌玛,他们之间的战争尤其激烈和残酷。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时候,乌尔是苏美尔地区的一个大都市,号称月神之城。因为月神南娜和他的妻子宁伽尔是乌尔的保护神,他们的庙宇建在乌尔城的中心25米高的3层台阶上,周围是繁华的市场和拥挤的民房。乌尔城大约有3万多人居住,宽阔的护城河同附近的幼发拉底河相连。

苏美尔城邦衰落后,北部阿卡德人在国王萨尔贡一世的率领下,征服了所有苏美尔人的城邦,完成了下美索不达米亚的统一。

苏美尔人创造了非常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制定了太阴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29天或30天,每年354天。他们排干沼泽,开凿沟渠,扩大耕种面积。苏美尔人首先发明了犁,在三角洲富饶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种植小麦和大麦,制作了大量色彩艳丽的各种陶器。他们的数学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计数采用六十进制,1分钟60秒,1小时60分钟,就是从那时沿袭而来的。而一天24小时、360°的圆周也同样来自于苏美尔人的文明。他们还发明了楔形文字,记录下了许多神话和史诗,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根据苏美尔法典订立的。他们还是最早使用车辆运输的民族,使用牛拉的四轮货车,比古埃及人要早2000多年。

苏美尔人建立的各个城邦如乌尔、拉格什、乌鲁克、乌玛等,为了争夺霸权、奴隶和财富,混战不止,大大地消耗了自身的实力,这为萨尔贡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萨尔贡是阿卡德人,出生于阿卡德人建立的基什城邦附近,是一个私生子。刚出生不久就被狠心的母亲装在芦苇篮子里,用沥青封好篮子口,丢弃在幼发拉底河里。庆幸的是,萨尔贡没有淹死,他被来河边取水的宫廷园丁阿基救了起来,收为养子。萨尔贡在养父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并继承了养父的职业。他技艺高超,多才多艺,后来又做了基什国王的厨师。他利用接触国王的机会,处处留心,熟悉了军政事务。基什是阿卡德地区最强大的城邦,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成了阿卡德地区的霸主。

当时,苏美尔地区最大的城邦是乌玛。乌玛军队在他们的英勇善战的卢伽尔(国王)扎吉西的率领下,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只剩下拉格什和北部阿卡德地区的基什还没有屈服,仍然在顽强抵抗。为了彻底统一两河流域,卢伽尔扎吉西决心征服这两个城邦。

面对强悍的乌玛军队,基什的贵族们惊慌失措,被打得大败,人民对国王失去信心,国家危在旦夕。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乘机发动武装起义,当上了基什国王。萨尔贡即位后,组建起世界上第一支5400人的常备军,牢牢掌握了军权。由于根基尚未稳固,他仍沿用基什国号。后来,他新建了阿卡德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并迁都该城,改国号为阿卡德。

拉格什是当时苏美尔地区一个很强大的城邦,包括奴隶在内有15万人。拉格什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军队的基本编制为队,每队有20~30人,按公民的职业编组命名,比如农人队、牧人队等。

这时,卢伽尔扎吉西正率领乌玛、乌鲁克两个城邦的联军与拉格什激战,双方血战多日,战场上尸骨如山。拉格什军队中的不少队只剩下了几个人,被迫将各种职业的人混编成队继续作战。

被拉格什拖住的卢伽尔扎吉西无力对付萨尔贡,只好派使者前去和萨尔贡谈判。雄心勃勃的萨尔贡当然不会屈服,所以谈判破裂,萨尔贡立即率领军队挥师南下进攻扎吉西。

这时,扎吉西率领的联军已经攻克了拉格什,但拉格什人并没有屈服,仍然在进行着顽强的巷战。听说谈判破裂,扎吉西马上率领大军离开拉格什,北上迎击萨尔贡。卢伽尔扎吉西率领50个苏美尔城邦的联军,大约一两万人,与萨尔贡的5000军队展开决战。萨尔贡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军队武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而且军队指挥统一,以逸待劳。反观卢伽尔扎吉西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指挥不统一,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主力又在拉格什征战多日,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补充,已成疲惫之师。而且拉格什人并未屈服,扎吉西是腹背受敌。在战争中,萨尔贡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大败苏美尔联军。他用套狗的绳子拴在被俘虏的卢伽尔扎吉西的脖子上,牵到神庙里,当作献给恩利尔神的祭品活活烧死。

战胜卢伽尔扎吉西后,萨尔贡乘胜进攻,率领军队继续南下,深入苏美尔各地,经过34次战争,先后战胜了拉格什、乌尔、乌鲁克等城邦,征服了苏美尔,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阿卡德王国。接着,他又东征西讨,征服了埃兰(今伊朗库齐斯坦一带)、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东岸等地,自称“天下四方之王”或“大地之王”。

萨尔贡在征服了苏美尔后,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和宗教。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派王族子弟和归顺的苏美尔贵族担任总督。他统一了度量衡,大力兴修水利,建立了庞大的灌溉网络,大力发展商业,使阿卡德王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萨尔贡对苏美尔人的征服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征服。在以后的4000多年里,类似的征服在世界各地还发生了许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些入侵构成的。

古印度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并称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古代的印度人民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印度河全长3200千米,河水丰沛,印度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为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印度指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南亚次大陆的国家合称。中国在西汉时称它为“身毒”,东汉时称“天竺”,唐朝时才称它为“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印度考古学家发现。因为遗址最先在哈拉巴(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发现,所以古印度文明通称为“哈拉巴文化”。由于发现的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因此又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陆续发现了250多处遗址,分布的区域十分广大,东起今印度的北方邦,南达今印度的古吉拉特邦,西到今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北抵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北部以哈拉巴为中心,南部以摩亨佐·达罗(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为中心,东西约1550千米,南北约1100千米,面积超过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的总和。

哈拉巴文化存在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500~前1750年,大体上与我国文献记载的夏朝(公元前21~前16世纪)同时。

一般认为,哈拉巴文明的创造者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但也有专家认为是从中亚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还有的认为是来自西亚的苏美尔人。根据遗址中出土的人骨和各类人像分析,专家们发现当时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有蒙古利亚人种、原始澳洲人种和地中海人种等。由此可知,哈拉巴文明是几个种族的人共同创造的文明。

从遗址的发掘来看,哈拉巴文明属于青铜时代的城市文明,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面积和布局很相似,其中摩亨佐·达罗保存得更完整。摩亨佐·达罗城占地约85万平方米,人口大概有3万~4万人,城市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有护城河和城墙,城墙上建有塔楼,还有公共建筑和大型粮仓。城中心有一个大水池,专家分析这可能与城中居民举行宗教仪式有关。下城的街道成南北或东西走向,或平行排列,或直角交叉,建筑物的墙角都砌成圆形。城中街道两旁的房屋一般用烧制的红砖砌成,排列非常整齐,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其中有住宅、店铺、饭馆等。从挖掘的墓葬来看,当时已经有了贫富分化。富人住在两三层的楼房里,庭院宽敞,甚至小孩子的玩具上都镶着金银珠宝。而穷人则住在低矮的简陋小屋里,只能使用由泥土和贝壳制的粗劣的生活用品。

哈拉巴文明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和青铜器,如斧、镰、锯、刀、渔叉等,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了冶炼金、银、铜、青铜、铅等金属,但没有发现铁器。居民们以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为生,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棉花、椰枣等,牲畜主要有牛、羊、马、猪等。

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文明的商业盛极一时,国际贸易特别频繁。遗址里发现的大量文物充分证明了它与波斯、两河流域、中亚,甚至缅甸、中国都有贸易往来。在波斯湾的巴林岛(古代称为狄尔蒙)发现了许多哈拉巴文明物品,表明巴林岛在当时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之间进行海运贸易的一个中转站。从楔形文字的记载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哈拉巴文明出口的商品主要有铜、木料(如柚木)、石料(如闪长石、雪花石膏)、象牙制品、天青石、红玛瑙、珍珠等。

哈拉巴文明已经出现了文字,主要刻在石头、陶器和象牙制成的印章上,但这种文字至今没有被解读。

哈拉巴文明存在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亡,但衰亡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有的专家认为是遭到了雅利安人的入侵,因为城市中的巷道和房屋中发现了很多带有刀痕的骸骨,有的骸骨呈痛苦挣扎状,而且城市也遭到了毁坏。有的说是火山爆发,大量的泥浆把城市吞没。还有的说是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土地退化,致使哈拉巴文明衰亡。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形成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它们是描摹物体形象的符号,所以被称为象形文字,古埃及人认为象形文字是月亮神的发明。象形文字通常被刻在神庙的墙上,主要是神庙中的僧侣(祭司)使用,所以古希腊人称它为“圣书”。古埃及中王国时期,开始以用细小的芦苇制成“笔”,在纸草上写字,由此象形文字出现了一种简化的僧侣体。公元前7世纪左右,僧侣体又演变出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世俗体,罗马统治期间又演化成科普特文字。

古埃及衰落后,埃及相继被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征服。这些统治者游览埃及的神庙等宏伟建筑时,在墙壁、石柱上发现了很多类似文字的图画,但他们对这些东西丝毫不感兴趣,所以根本不去研究它。到了公元4世纪,只有很少的埃及僧侣还能够读懂这些象形文字。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关闭罗马帝国境内所有的非基督教神庙,从此埃及再也没有建造过刻有象形文字的神庙,最后写下的象形文字的地方是埃及南方于公元391年修建的一座神庙。这批僧侣去世后,再也没有人认识这些文字了,象形文字变成死文字,完全被人们遗忘。虽然后来欧洲的旅行家在埃及挖掘了很多文物,带回了欧洲,但由于无法解读上面的文字,只能把它当成一种装饰品。就算有人对象形文字发表见解,也多是无根据的猜测。

1799年,拿破仑率领军队远征埃及。一个叫布夏尔的法国军官带领士兵在埃及的罗塞塔城挖战壕时,发现一块黑色玄武岩石碑。石碑上刻着3种文字,最上面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的是古埃及的世俗体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腊文,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罗塞塔碑”的著名石碑。

法国的《埃及通讯》刊载了发现“罗塞塔碑”的消息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各国学者纷纷试图破译石碑上的象形文字。当时,有很多人懂希腊文,所以石碑上的希腊文很快就被读懂了。人们知道这块石碑刻写的内容是:公元前196年,古埃及第十五王朝的法老托勒密在登基后不久,取消了古埃及孟菲斯城僧侣们所欠的税款,并为神庙开辟了新的财源,对神庙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僧侣们为了表达自己对法老的感激之情,就写了一封歌功颂德的感谢信,用3种文字刻在这块黑色玄武岩碑石上。

人们虽然知道了罗塞塔石碑的内容,但却没有弄懂那些象形文字的意义。但石碑上同样的内容用3种文字记载,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了宝贵的钥匙。

“罗塞塔碑”引起了年仅11岁的法国语言天才让·法兰西斯·商博良的极大兴趣,他决心揭开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经过20多年的努力,1822年,商博良终于破译了象形文字。这一研究成果的公布,标志着埃及学的诞生,商博良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埃及学之父。到19世纪30年代,人们几乎完全破译了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由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部首文字三部分组成。表意文字是用图画来表示事物,大约有500~600个。表音文字也是一些图画,共有24个子音,构成了大量的双子音和三子音。部首文字类似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主要作用是区分不同范畴的事物,绝大多数的象形文字都有部首文字。

象形文字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发展成象形文字。它用图形来表示事物或概念,如表示水就画波浪线“≈”,星星就画“★”。还有一些表意字,如画许多小蝌蚪表示“多”,牛在水边奔跑表示“渴”。要写一个句子,那就把这些象形文字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比如一块纪念公元前3100多年前法老美尼斯统一埃及的石板上,刻着他用权杖打一个跪着的俘虏,俘虏上面有一只鹰,鹰的一只爪子抓着一根从俘虏鼻子穿过的绳子,另一只爪子踩着6棵植物,这表示美尼斯抓获了6000名俘虏。

象形文字中的表意字多刻在神庙的墙壁上或石碑上,而僧侣体和世俗体则写在纸草上。所谓纸草就是尼罗河边生长的又宽又大的高秆植物,古埃及人把它割下后压平、晒干,就成了“纸草”。笔由细小的芦管制成,而墨汁则是用植物的浆液制成。古埃及人就是用这样的书写工具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巴比伦王国是继阿卡德王国之后两河流域出现的又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时,古巴比伦王国到达极盛,他自称“宇宙四方之王”。

汉谟拉比每天在宫殿里要处理大量的申诉案件。由于古巴比伦王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所以案件堆积如山,汉谟拉比焦头烂额也应付不过来。他就把过去苏美尔人和周边其他一些国家、民族的法律收集起来,经过修改,再加上当时古巴比伦人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编成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命令石匠把这部法典刻在石柱上,竖在首都巴比伦城的马尔都克大神殿里,让臣民们观看。这个石柱高2.25米,上部有一块浮雕,雕着两个人。坐着的是太阳神沙马什,站着的是汉谟拉比。他正在从太阳神手中接过象征着权力的权杖,表示自己的权力是太阳神授予的,人民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否则将受到神的惩罚。浮雕下面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法律,一共282条,分51栏4000行,大约有8000多字。汉谟拉比在法典的序言中写道:“安努与恩里尔(古巴比伦的神)为人类造福,命令我,荣耀而敬神的国王,汉谟拉比,弘扬正义,消灭邪恶不法之人,恃强而不凌弱,使我如同沙马什一样,统治百姓,光耀大地。”

当时古巴比伦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自由民和奴隶。法典上的法律条文主要就是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处理的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比如两个人打架,如果其中的一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按照法典的规定,对方的一只眼睛应该被弄瞎。但是,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奴隶主把自由民的眼睛弄瞎,那么只要赔偿银子1迈拉(重量单位)就没事了。如果把奴隶的眼睛弄瞎了,则无须任何赔偿。如果奴隶不承认他的主人,而主人拿出这个奴隶属于自己的证明,那么这个奴隶就要处以被割去双耳的刑罚,如果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割去双耳。自由民医生给奴隶主治病,如果在开刀的时候奴隶主死了,那么医生就要被砍掉双手。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顶部浮雕

此为汉谟拉比向坐在御座上的最高法官、太阳神沙马什祷告的情景。这位虔诚的国王在他的49个法柱序言中宣称自己是“诸王之王”、“明慧的智者”和“无敌的战士”。站着的汉谟拉比表现得很谦卑。

这部法典还体现了一定的公正精神。比如它规定如果有人“打了居高位的人嘴巴”,那么执法者只能给予犯罪人“鞭笞六十”的处罚,而不能按照“居高位的人”的意愿或执法者自己的意愿去随心所欲地处罚。

法典不鼓励告密,其中的一、三、五条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控告另一个自由民杀人,但是经查证是诬告,那诬告者处以死刑。”“如果一个法官做出了判决,但后来又更改了判决,那么将被处以原诉讼费12倍的罚金,并撤销其法官的职位。”

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法典还有一些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者一律处死;破坏桥梁水利者将受到严惩甚至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一律处死;如果违法的人在酒店里进行密谋,店主知情不报,那么店主也要处死。

另外法典还很有人情味,例如:“如果某人领养了一个婴儿,并将他抚养成人,孩子的亲生父母不能将他领回。”“如果一位贵族因为妻子不能生养而要离婚,那么要先偿还她出嫁时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和所有嫁妆。”“如果丈夫出远门,但没有留下足够的养家费用,妻子可以改嫁。”

法典中甚至还有这样在今天看来很荒唐的规定:如果泥瓦匠给人盖房子,房子塌了,压死了这家人的儿子,那么泥瓦匠要用自己的儿子抵命!还有一些法律条文很有趣,比如法典规定:“如果没有抓获强盗,遭抢劫者在神灵的面前发誓并说出自己的损失,发生抢劫案的地区的官员需偿还遭抢劫者的损失。”“如果死了一个人,地方官员亦须付银子1迈拉给死者亲属。”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广泛地调整着当时的古巴比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古巴比伦王国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之一。

赫梯王国是上古时期西亚地区的一个强国。

赫梯王国最初的领土仅有小亚细亚东部的哈里斯河(今土耳其基齐尔-伊尔马克河)中上游一带,最初的居民是讲赫梯语的哈梯人(又称原始赫梯人)。这里地处高原,雨量很少,不适合农耕,所以哈梯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亚大草原的涅西特人迁徙到小亚细亚,征服了当地的哈梯人,并与之融合,形成了赫梯人。他们的语言是涅西特语,也称赫梯语。赫梯王国多山,矿藏(银、铜、铁等)丰富,具备发展金属冶炼的有利条件,引起邻国亚述的垂涎。公元前19世纪,亚述人在赫梯王国境内建立了许多的殖民地城邦。

在公元前18世纪,赫梯人建立了几个城邦,并且互相攻打,争夺霸权。其中最大的城邦有库萨尔、涅萨和察尔帕。经过长期的征战,库萨尔王阿尼塔征服了涅萨,俘虏了涅萨王,并定都于此。后来阿尼塔未经战斗,便使普鲁汗达王投降,至此库萨尔成为实力最强的赫梯城邦,为赫梯王国的雏形。随后,赫梯王国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将亚述人的势力全部排挤出小亚细亚。阿尼塔的继承人拉巴尔纳一世继续征服其他城邦,拉巴尔纳一世的孙子穆尔西里一世时将首都迁到哈梯人的城邦哈图萨斯(今土耳其波尔兹科伊),这标志着涅西特人和哈梯人最终融合。

公元前1600年左右,穆尔西里一世率军南下攻克了喜克索人在叙利亚建立的城邦哈尔帕,不久喜克索人就在埃及和赫梯的南北夹击下崩溃,赫梯人乘机占领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此时,古巴比伦王国已经衰落,赫梯人不断南下抢掠,令古巴比伦王国不胜其扰。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攻克巴比伦城,将财宝洗劫一空,古巴比伦王国灭亡,赫梯回师时又击败了胡里人。从此赫梯威名远震,疆域东至两河流域北部,南达叙利亚,西到地中海,北抵库麦什马哈什河,成为西亚地区的一个大国。

赫梯人每征服一个地区,就派赫梯王国的王子前去统治,所以那里的居民就被称为“王子们的奴隶。”在赫梯王子们的残暴统治下,赫梯统治者和当地居民矛盾很深,终于导致了“王子们的奴隶”起义,但起义在穆尔西里一世和各地王子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赫梯王室内部矛盾也很尖锐,为了争夺王位,常常自相残杀,连穆尔西里一世都被他的弟弟所杀,赫梯王国在内战和各地的叛乱中度过了几十年。公元前16世纪末,铁列平即位。为防止王室骨肉相残和贵族争权夺利,保持国家稳定,铁列平不得不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为确定王位继承人制度,铁列平规定,王位应由国王的儿子按长幼顺序来继承,即长子优先,然后才轮到其他的儿子。如果没有儿子,那王位就要由国王长女的丈夫继承,其他人均无权继承王位。这就确立了王位的世袭制,防止了王室的自相残杀和贵族的篡位野心。

他还规定由贵族会议保证王位继承法的贯彻执行。王子犯法,不能株连他的亲属,也不得剥夺他们的财产和奴隶。不经贵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杀害任何一个兄弟姐妹,王室的内部纠纷由贵族会议裁决。铁列平改革标志着赫梯国家形成过程的完成,使赫梯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当时埃及也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强国,两国为了争夺叙利亚,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公元前1285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亲率由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军队攻入巴勒斯坦,准备夺取叙利亚,赫梯国王穆瓦塔尔率领十几个西亚小国的联军在卡迭石迎战。赫梯人在黄昏时偷袭了埃及人,埃及人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后来由于法老预备队及时赶到,才避免了埃及人全军覆没。赫梯人进攻受阻,被迫撤走,埃及人由于伤亡过大,也无力追赶。双方只好讲和,赫梯国王把公主嫁给埃及法老,两国实行和亲。赫梯人在一块银板上面雕刻着双方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的条文,来到埃及首都孟菲斯,两国签订和约。这是我们所知道的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条约,称为“银板和约”。

长期与埃及争霸,大大消耗了赫梯的国力。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入侵地中海东岸地区,被赫梯征服的小国也纷纷起兵反抗,赫梯王国瓦解,首都哈图萨斯被焚毁。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14年~前1450年),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时期一位以尚武著称的法老(公元前1482年~前1450年在位),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他为“第一个曾经建立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

图特摩斯三世出生于公元前1514年,他是图特摩斯二世和一个叫伊西丝的后妃的儿子。图特摩斯二世体弱多病,所以他的异母妹、王后哈特谢普苏特掌握了实权。哈特谢普苏特认为图特摩斯三世没有纯正的王室血统,不能成为法老,但是图特摩斯二世只有这一个儿子。公元前1504年,图特摩斯二世去世,年仅10岁的图特摩斯三世即位。王后哈特谢普苏特趁他年幼,独揽大权。4年后,太后暗令阿蒙神庙祭司假传神谕篡位,图特摩斯三世被迫退位,进入阿蒙神庙学习。在阿蒙神庙中,图特摩斯三世如饥似渴地学习,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太后允许他参军。图特摩斯三世经过刻苦练习,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善于骑马射箭,令将士们非常佩服。他从不过问政治,平时也沉默寡言。太后为进一步考验图特摩斯三世,让他率军远征古埃及南部的努比亚(今苏丹)。他指挥有方,大获全胜,凯旋时献上缴获的奇珍异宝,并立即交出兵权。从此,太后不再对他存有戒心。图特摩斯三世趁机训练了一支由自己直接掌控的25000人的军队。

埃及的西亚属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在米坦尼王国支持下突然宣布脱离埃及独立。太后大惊失色,急忙调兵遣将,准备平叛。图特摩斯三世乘机率军发动政变,杀死太后和她的亲信,夺取了王位。为了报复太后,让她从历史上消失,图特摩斯三世下令将所有太后的石像和刻有太后名字的纪念碑销毁,想把她留下的痕迹从埃及大地上彻底抹去。

古埃及墓室壁画复原图

此图描绘的是埃及的一次家庭聚会,父母(左边)正在接受儿女们奉上的各种食物。图中的女子戴着新王国时期流行的长而精致的假发,穿着肥大的长裙。

图特摩斯三世亲政后,面对的第一拨敌人是西亚以卡捷什国王为首、一共有330个王公和他们的部下参加的反埃及同盟。公元前1482年5月,他亲率大军向卡捷什联盟发起了进攻,双方在巴勒斯坦北部重镇美吉多城展开决定性的战斗。在出征前,埃及军队到美吉多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是经“大马士革大道”向东,到基松河后再转向北,而后从山路到达美吉多,但这条路路程太长,图特摩斯三世放弃了;第二条路是经阿鲁那抵达美吉多南部,卡捷什同盟军认为埃及军队将从这条路进攻,所以在城南布下重兵。显然,如果埃及军队经此路进攻,必将损失惨重。图特摩斯三世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进行一次大冒险,选择另一条崎岖的山路绕到美吉多城北,从背后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

但这个计划遭到保守的将军们的反对,图特摩斯三世非常生气,说:“如果谁害怕,那就回埃及去。”于是将军们不再说话了。黎明时,埃及军队出发,图特摩斯三世走在军队的最前面,经过一天的急行军,埃及军队在傍晚抵达美吉多城北,而敌人丝毫没有觉察。

第二天早上,图特摩斯三世把埃及军队分为一支中间部队和两支侧翼部队,向卡捷什同盟军发起进攻。埃及军队弓箭手在前,步兵居中,最后是500辆快如疾风的骏马驾驶的战车。进攻时,弓箭手们射出一排排遮天蔽日的利箭,敌人死伤无数,阵形大乱。图特摩斯三世看准时机,命令战车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猛攻。当埃及的战车接近敌人的战车时,士兵们在统一号令下同时弯弓搭箭,射向敌人。敌军车阵大乱,埃及步兵随后赶上,配合车兵作战。战场上到处是翻倒的战车、马匹和士兵的尸体,到处可以听到敌人伤兵痛苦的呻吟。如果此时埃及军队乘胜进攻,那么美吉多城必定唾手可得。但埃及士兵只顾抢夺敌人留下金银财物,掠取战利品和捆绑俘虏。结果,一些敌人逃到城墙下抓住城上守兵扔下来的绳索,逃回城去。

图特摩斯三世只好下令围城,埃及人砍光了城郊果园中的果树,断绝了城中的粮食和水源,敌人被迫投降,西亚再次臣服于埃及。

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间,共取得了17场战役的胜利,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他为“埃及的拿破仑”。他在位期间,埃及的版图东起西亚地区,南至努比亚境内的尼罗河第四瀑布,西至利比亚,北抵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卡赫美士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地跨北非和西亚的大帝国。

埃赫那吞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儿子。

埃及阿蒙(埃及人供奉的神)神庙的僧侣自从图特摩斯三世时期起,势力不断膨胀。他们住在的高大的神庙中,拥有大片土地和众多的奴隶,还经常干涉朝政,越来越不把法老放在眼里。

当时古埃及全国虽有一个主神阿蒙,但各地还有很多地方神和自然神,崇拜对象也很多,如土地、河流、雨水、泉水、风、雷、电和飞禽走兽等,甚至是一副弓箭、木制雕刻品、一块石头。

后来埃赫那吞的父亲阿蒙霍特普三世退位,埃赫那吞登基,成为埃及法老。埃赫那吞立刻颁布命令将自己偏爱的希利奥波里城的地方神阿吞(太阳神)取代阿蒙成为全国最高的神,全埃及的臣民必须供奉新神,停止供奉其他的神。阿吞神的形象和其他神不同,它不是人或兽的样子,而是一个太阳,太阳中放射出许多手,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它是创造之神,宇宙之神,世间一切生命之源泉。埃赫那吞还自称是阿吞神唯一的儿子,他和王后尼弗尔提提是阿吞和人民之间的唯一传言人,因此和阿吞一起接受人民的崇拜。他还把自己的名字阿蒙霍特普(阿蒙的钟爱者的意思)改成埃赫那吞(阿吞的光辉的意思),把王后改名为涅菲尔涅菲拉吞(美中之美是阿吞的意思)。过去祭祀阿蒙神有很多繁文缛节,埃赫那吞又下令将祭祀的仪式大大简化。阿吞神庙是一个露天的柱式大厅,祭祀的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太阳神阿吞的照耀,直接和它进行交流,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被阻隔在神庙的外面。

在全国推行新神取缔旧神的同时,埃赫那吞开始大力清除阿蒙神庙僧侣的势力。他下令关闭全国各地所有的非阿吞神庙;派大批军队将僧侣赶出神庙,强令还俗为民;将其他神庙的土地和奴隶全部没收,划归阿吞神庙所有;严禁僧侣参政,违反命令的僧侣立即处死。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物上刻的阿蒙的名字必须立即凿掉,推倒一切阿蒙的神像。全国每个城市至少必须建一座阿吞神庙,庙中供奉阿吞神和埃赫那吞及王后的雕像,各级地方官员必须要带头向阿吞神庙献祭,并宣誓永远效忠于英明、伟大的造物主阿吞及法老和王后。

由于首都底比斯的守旧势力太大,埃赫那吞宣布将首都迁到底比斯以北300千米、尼罗河东岸的阿马纳摩,为新都定名为“埃赫塔吞”(意为阿吞光辉照耀之地)。

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引起了阿蒙神庙的僧侣们极大的恐慌。看到自己的特权和财产被剥夺,他们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于是就请已退位的老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和太后劝劝埃赫那吞,停止宗教改革。

老法老和王后劝埃赫那吞说:“孩子,你废除了阿蒙,引起了很多僧侣的不满。现在整个埃及都在议论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的,国家已经到了动乱的边缘。你还是悬崖勒马吧!”

埃赫那吞说:“尊敬的父王母后,现在绝对不能停止!那些僧侣的势力太大了,嚣张跋扈,为所欲为,还经常干涉朝政,这样下去怎么行啊?如不改革迟早会酿成大祸的!我需要的是一群听从我的命令的僧侣,而不是和我争权的僧侣!”老法老和王后见他主意已定,就不再劝了。

那群僧侣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为了恢复他们失去的天堂,他们竟丧心病狂,决定刺杀埃赫那吞。

一天,埃赫那吞乘车出宫去阿吞神庙祭祀,突然有一个人跪在车前,说有冤情要向法老陈述。埃赫那吞命令那个人来到自己的车前,派书吏去接状子。书吏还没有走到那人面前,那人猛地从状子中抽出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埃赫那吞。埃赫那吞大惊失色,急忙躲避。法老的卫士怒吼着用手中的长矛将刺客刺死。这件事发生以后,埃赫那吞更加坚定了宗教改革的决心。

公元前1326年,埃赫那吞病死。他的后继者很快恢复了旧的传统,阿蒙神又卷土重来,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以失败告终。

埃赫那吞死后,葬在阿马尔纳附近的山谷。由于埃赫那吞的改革触犯了僧侣的利益,他们将埃赫那吞的名字从建筑物上抹去,他的陵墓也遭到严重的洗劫和破坏。他的墓穴中的头像的左眼被挖掉了,装着他的内脏的瓶子也被砸开。

公元前14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崛起。他们趁埃及因宗教改革发生内乱之机,先后从埃及手中夺取了中东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又攻陷古巴比伦帝国的首都巴比伦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决定夺回失地。

公元前1285年的一天,赫梯国王穆瓦塔尔正在和王公大臣们开会,一位书吏跑进来对国王说:“陛下,我们派往埃及的间谍回来了,他带回了重要情报!”

“陛下,大事不好!埃及人要来攻打我们!”间谍焦急地说。

“什么!?”间谍的话使在座的大臣们大吃一惊。

“说得详细一点!”国王很快从惊慌中冷静下来。

“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组建了阿蒙军团、赖军团、塞特军团和普塔赫军团四个军团,还有一部分努比亚人、沙尔丹人等组成的雇佣军,共两万多人,近日将进攻我国,企图夺回叙利亚!”间谍一口气说完。

“大家商量一下,我们该如何应敌!”国王扫了王公大臣们一眼。

“埃及人远道而来,长途跋涉,士兵一定非常疲劳。我们应该坚壁清野,以逸待劳,坚守不出,诱敌深入,等埃及人兵疲马困的时候,再给他们致命一击,全歼敌人!”国王的弟弟哈吐什尔说。

“说得不错!”国王满意地点了点头。

经过仔细商议,赫梯国王和王公大臣们制定了扼守叙利亚要塞卡迭石,在城中结集重兵,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待埃及人进入伏击圈后,再两翼包抄,最终围歼埃及人的作战计划。随后两万多赫梯人结集卡迭石城内外,等待埃及人的到来。

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坐在战车上踌躇满志,埃及的4个军团分成4个梯队前进。拉美西斯二世率阿蒙军团行进在最前面,赖军团、普塔赫军团和塞特军团紧跟其后。当埃及人行进到距卡迭石以南的萨布吐纳渡口时,法老的卫兵报告:“报告陛下,有两个赫梯人的逃兵前来投奔我们!”

两个赫梯人交代,赫梯主力还远在卡迭石以北百里之外,在埃及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卡迭石兵微将寡,士气低落。叙利亚的王公们慑于埃及人的军威,都想归顺埃及。

“太好了!来人,传我的命令,我和卫队快速前进拿下卡迭石,其余的兵团继续前进。”法老说完,领着精锐的法老卫队向北狂奔而去。傍晚时,卡迭石已经遥遥在望了。法老命令就地扎营,明天一早入城。

法老正在营中做着入城的美梦,突然卫兵进来报告:“陛下,抓住了两个赫梯人的探子!但他们嘴紧得很,什么都不说。”

“给我打!狠狠地打!”法老说。

不一会,被打得皮开肉绽的探子老老实实地交代了他们布置的一切。法老听后犹如五雷击顶,原来赫梯人已经趁夜将他们包围了。

“传令下去!立即向南突围!”法老焦急地喊道。

埃及人呐喊着,向南拼死冲杀,赫梯人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士兵们四处溃逃。眼看法老就要逃出包围圈,赫梯人在国王的亲自指挥下发起了反冲锋,法老卫队的人数少,抵挡不住,被迫后退,赫梯人占领了埃及人的营地。法老急中生智,把自己养的宠物狮子放了出来,赫梯骑兵的马一见狮子,吓得扭头就跑。法老又命人大撒金银财宝,赫梯士兵一见,丢下兵器争抢财宝,乱作一团,法老趁机逃走。

赫梯国王杀了几个抢金银财宝的士兵,整顿了军纪,向法老发起了追击。正在着千钧一发之时,埃及的赖军团、普塔赫军团赶到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杀得难分难解,卡迭石城外尸骨如山,血流成河。赫梯人抵挡不住,只好撤退,但埃及人也无力追赶了。

卡迭石大战后,双方又进行了长达16年的战争,两国损耗巨大,无力再战,只好议和。

公元前1269年,赫梯国王死后,他的弟弟哈吐什尔即位,派出使团去埃及讲和。两国在埃及首都孟菲斯签订了和约。和约刻在一块银板之上,因此又叫“银板和约”。银板上写着:“伟大而勇敢的赫梯国王哈士西尔”和“伟大而勇敢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共同宣誓互相信任,永不交战等内容。和约有18条,是留传至今的最早的一份战争和约。

刻在银板上的和约用赫梯语和当时通用的巴比伦楔形文字书写,法老又将和约内容用埃及象形文字刻在埃及卡纳克和底比斯神庙的墙壁上。后来在赫梯王国首都哈吐沙什遗址中发现了用巴比伦楔形文字书写的泥板副本。

4000多年前,一个叫闪族的游牧民族生活在几乎全是沙漠的阿拉伯半岛上,为了生存,他们赶着羊群从一个绿洲走到另一个绿洲。在阿拉伯半岛的北面,两河流域到地中海东岸宛如新月的弧形地区,被称为新月沃地。这里水量丰沛,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尤其是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更是被称为“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土地”。闪族中一支叫希伯来的部落为了夺取这片土地,和居住在这里的迦南人展开大战,结果被打得大败。

公元前1700年,因遭受严重的旱灾,希伯来人赶着羊群,来到了风调雨顺的埃及,受到统治埃及的喜克索人的优待,居住在尼罗河三角洲一带,变游牧为农耕。

希伯来人在埃及过了几百年的安定生活。不料,生活在尼罗河上游的埃及人打败了喜克索人,将他们全部赶出埃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希伯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奴隶。公元前1300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强迫希伯来人从事艰苦的建造和运输工作。几十年后,拉美西斯病死,埃及四周的野蛮人和海盗纷纷入侵,烧杀抢掠,希伯来人在首领摩西率领下,趁机越过红海,逃出埃及。经过辗转迁徙,他们来到巴勒斯坦一带定居下来。

当时巴勒斯坦除了迦南人以外,还有一支从海上迁徙过来的腓力斯人。为了生存,希伯来人同这两个民族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公元前1000年的一天,希伯来人在国王扫罗(出身以色列部落)的率领下,在一个山谷和腓力斯人对峙。这时,从腓力斯军营中走出来一个叫哥利亚的壮汉。只见他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身披铠甲,手握长矛。他走到希伯来人的军营前,用长矛指着希伯来人说:“来啊,希伯来人!来和我决一死战!如果你们打败了我,我们腓力斯人就全当你们的奴隶。如果我打败了你们,你们就必须成为我们的奴隶!”希伯来人见哥利亚身材高大,都非常害怕,没有一个人敢前去迎战,连希伯来人的首领扫罗也面带惧色。一连几天,哥利亚都在希伯来人的军营前叫阵,腓力斯人也呐喊助威,大骂不敢迎战的希伯来人是胆小鬼。希伯来人又羞又怒,但始终没有一个人敢去迎战。

这时一个叫大卫的牧童来给在军营的3个哥哥送饭。他听到哥利亚的叫骂声后,问哥哥是怎么回事。大卫听完哥哥的讲述,非常生气,说:“有什么好怕的?!让我去迎战,杀死那个狂妄的大块头,煞煞腓力斯人的威风!”

国王扫罗对他说:“你还是个小孩子,而哥利亚是个大力士,你根本打不过他!”大卫轻蔑地说:“没什么好怕的!我放羊的时候,一只狮子来吃我的羊,结果被我赤手空拳打死。难道哥利亚比狮子还厉害吗?”扫罗听了非常吃惊,同意他明天迎战哥利亚。

第二天早晨,大卫去小溪边捡了5块鹅卵石,拿着他的牧羊杖和甩石鞭,走到在希伯拉军营前叫阵的哥利亚面前。哥利亚见希伯来人派了一个牧童来迎战,不禁哈哈大笑,对大卫说:“你们希伯来人都死绝了吗?怎么派了一个牧童来迎战?你要是不想死的话,还是回去放羊吧!”其他的腓力斯人也哈哈大笑起来。大卫平静地说:“你攻击我,用的是长矛;而我攻击你,靠的是上帝。”

哥利亚大喝一声,舞动长矛,冲向大卫。大卫不慌不忙,掏出一块鹅卵石,放在甩石鞭上,然后奋力一甩。“嗖”的一声,鹅卵石像流星一样飞出,正中哥利亚的额头。哥利亚顿时血流如注,惨叫一声,倒地而亡。腓力斯人大吃一惊,希伯来人趁机杀出,大获全胜。

后来扫罗不幸战死,希伯来长老们经过商议,推举出身犹太部落的大卫为以色列犹太国王。

大卫登基后,率领军队从石头做的下水道中出其不意地攻占了迦南人的一个叫耶布斯的城市,并改名为“耶路撒冷”(意为大卫城或和平之城),作为以色列犹太王国的首都。

大卫在位约40年,打败了周围很多民族。当时,犹太王国国土空前辽阔,盛极一时。

荷马是西方古代最伟大的史诗作家,他创作了欧洲历史上最早的文学作品《荷马史诗》。大约公元前9~前8世纪,荷马出生在古希腊爱奥尼亚。他自幼双目失明,但听觉异常灵敏,且有一副好嗓子。8岁时,出于爱好也是为了谋生,他跟从当地著名的一名流浪歌手学艺。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荷马成了一名十分出色的盲人歌手。

老师去世后,荷马背着老师留下的七弦竖琴独自一人到各地卖艺。他四处漂泊,几乎踏遍了希腊的每一寸土地。每到一处,他一边弹琴,一边给人们吟唱自己创作的史诗。他的诗在七弦竖琴的伴奏下,美妙动听,情节精彩,很受人们的欢迎。几年下来,荷马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其他歌手见荷马的史诗那么受欢迎,也争相传唱。这样,荷马的史诗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城邦的统治者组织学者把口头流传的荷马史诗整理成文字,就是现在人们读到的《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共48卷。《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反映了希腊氏族社会转折时期的社会生活图景。特洛伊是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古城,地处海运交通要冲,相当富庶繁荣。传说那里国王的儿子伊罗斯建造了一座坚固的城堡,因此特洛伊又名伊利昂,意思是“伊罗斯的城堡”。而《伊利亚特》的名称就由此而来,意思是“伊利昂之歌”,它讲述的是希腊人对特洛伊的远征中的一场最重要的战役。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抢了阿波罗神庙祭司的女儿,阿波罗为此用神箭射死了很多希腊人,并把瘟疫降临到了希腊军营。勇猛善战的希腊英雄阿基里斯坚决要求阿伽门农释放祭司的女儿,后来遭到了阿伽门农的羞辱。大怒之下,阿基里斯拒绝出战,希腊人因此屡战屡败。这给了特洛伊人喘息的机会,他们的统帅赫克托尔大举反攻,把希腊人打到了海边,并要乘势烧毁希腊人的舰船。危急时刻,帕特洛克罗斯借用阿基里斯的盔甲和盾牌扰乱了特洛伊人的斗志,并击溃了他们的进攻。但就在反攻到特洛伊城门的时候,赫克托尔杀死了帕特洛克罗斯,并夺走了盔甲和盾牌。亲密战友的死让阿基里斯非常悔恨,他重新上阵,杀死了赫克托尔,为帕特洛克罗斯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荷马与诸神

在这个公元前2世纪晚期以“荷马之神化”著称的浅浮雕中,诗人端坐在浮雕底部左侧的王位上。在“神话神”、“历史神”率领,“物理神”、“自然神”陪伴下,这些戏剧人物走向荷马献上祭牲。浮雕上部,宙斯和阿波罗与众缪斯在一起,反映了诸希腊化王国对文学不断增长的兴趣。

《奥德赛》共24卷,12110行,描写的是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伊大卡国的奥德赛国王返回故乡和复仇的经历。战争结束后,奥德赛和他的同伴因为遇到风暴而开始了在海上的10年漂流生活,他们先后遇到了食枣人、吃人的独眼巨人、风神和仙女吕普索等人,并被吕普索强留了7年。后来,在大海女神的帮助下,他们漂到了法雅西亚国王的岛上,法雅西亚国王最后帮助他们返回了家乡伊大卡岛。在奥德赛漂流的最后3年中,有100多人聚集在他的家中,向她美丽的妻子珀涅罗珀求婚,但遭到拒绝。这些人终日在王宫宴饮作乐,挥霍奥德赛的财产。奥德赛回到伊大卡岛后,先和儿子见了面,然后化装成乞丐进了自己的王宫,借机逐个杀死了向他妻子求婚的人,夺回了自己的财产,最后与珀涅罗珀团聚,重登伊大卡国的王位。

《荷马史诗》规模宏大,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形象,所写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3000多年来,《荷马史诗》一直在西方的古典文学中享有崇高地位,被认为是欧洲文学的源头。西方许多诗歌、戏剧、都取材于《荷马史诗》,专门研究《荷马史诗》的著作也不计其数。《荷马史诗》也是一部反映古希腊从氏族公社时期过渡到奴隶制社会的社会史、风俗史,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都有很高价值。这部史诗歌颂了许多英雄人物,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由于创作了伟大的《荷马史诗》,荷马名扬千古。

亚述人是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今伊拉克摩苏尔地区)的一个由胡里特人和塞姆人融合而成的民族,他们长脸钩鼻、黑头发、毛发较多、皮肤黝黑。

亚述人的四周都是强大先进的民族,屡屡遭到他们侵略和压迫,曾先后被苏美尔人、赫梯人统治。为了生存,亚述人形成了强悍好斗的习性。亚述人的居住地有丰富的铁矿,他们在掌握炼铁技术后学会了铸造铁兵器,武器装备比周边其他民族的装备要精良得多。苏美尔人、赫梯人衰落后,亚述人乘势而起,开始四出征伐。

公元前8世纪时,亚述人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军队分为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工兵、辎重兵等。亚述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在与周边的民族作战时,他们将各兵种进行编组,互相配合,发挥最大优势,战斗力倍增。如果在行军中遇到河流,亚述人就把充气皮囊连在一起,铺在河面上,一直铺到对岸,在上面再铺上树枝,很快就建成了一座浮桥,使军队可以迅速通过。在攻城时,面对高大的城墙,当时很多民族都望而兴叹,束手无策,但亚述人拥有先进的攻城槌,可以将敌人的城墙撞塌,还有可以投掷巨石和燃烧的油桶的投石机。

凭借强悍的士兵和精良的装备,亚述人征服了大片的领土。公元前732年,亚述人又南下击败叙利亚人,包围了叙利亚的首都大马士革。他们将俘虏的叙利亚将军绑在木桩上,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然后带到大马士革城外,企图吓倒叙利亚人。但叙利亚人凭借高大坚固的城墙拼命抵抗,誓死不降。

亚述王发怒了,大喝一声:“把投石机推上来!”士兵们将数十辆投石机推到大马士革城下,然后将巨石和点燃的油桶放在投石机上。投石机上有特制的转盘,士兵们转动转盘,绞动用马鬃和橡树皮编成的绳索。转盘飞快地旋转,士兵们猛一松手,绳索一下子放开,巨石和燃烧的油桶呼啸着飞向大马士革的城墙。“轰!轰!”巨石打在城墙上,尘土飞扬,顿时出现了几个大洞。油桶飞到城内,引燃了很多房屋,引起一片恐慌。

看着千疮百孔的城墙,亚述王得意地哈哈大笑。“把投石机推下去,换攻城槌!”亚述王又下了一道命令。士兵们迅速将投石机撤下,又把攻城槌推了上来。攻城槌是一辆大车,大车上有高大的架子,用铁链悬挂着一根巨大的原木,原木的一端是尖锐的铜头,另一端是一根又粗又韧的皮带。亚述人推着攻城槌来到大马士革城下,叙利亚士兵慌忙向下发射带火的箭,“嗖!嗖!嗖!”火箭像雨点一样射向亚述人和攻城槌。亚述人举起盾牌,挡住了火箭。弓箭手们弯弓搭箭,向城上射去,许多叙利亚士兵中箭坠城,剩下的人纷纷躲到城墙后面。亚述人扑灭了射在攻城槌上的火箭,拉动皮带,然后猛地放手。攻城槌带着巨大的冲击力撞向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墙,“轰隆!轰隆!”眼看城墙就要倒塌了。叙利亚人心急如焚,他们垂下一个大钩子,企图将攻城槌钩翻。亚述人见状,蜂拥而上,抓住大钩子,用力向下拉,城墙上的叙利亚人惨叫着摔下城墙。几十个攻城槌一起撞击城墙,巨大的声音好像天上的雷声。不一会儿,大马士革的城墙坍塌了。

“冲啊!”亚述王大喊。身穿铠甲,头戴铁盔,手拿盾牌和利剑的亚述士兵咆哮着,呐喊着,像洪水一样从城墙的缺口处冲入城内。叙利亚人仍不投降,他们与亚述人进行了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亚述人把俘虏的成年叙利亚男子集中起来,敲碎他们的头颅,割断他们的喉咙,抢走他们的财产和妻女,焚烧他们的房屋。

经过几代人的征战杀伐,亚述帝国的疆域东达波斯湾,南到尼罗河,西抵地中海,北至高加索山,成为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由于亚述人的统治极其残暴,激起了被征服的各民族的强烈反抗。公元前612年,米底和巴比伦联军攻陷了亚述首都尼尼微,最后一个亚述王自焚而死,亚述帝国灭亡。

古希腊是由很多城邦组成的。所谓城邦,就是以城市为中心,连同周围的农村组成的国家。古希腊最强大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斯巴达位于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拉哥尼亚地区。拉哥尼亚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中间是土地肥沃的平原,适合农业生产,“斯巴达”原意就是“可耕种的平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一支叫作多利亚人的部落,南下占领拉哥尼亚,征服了当地的居民,并定居在这里,斯巴达人就是多利亚人。

斯巴达全国大约有25万人,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斯巴达人,人数将近3万,属于统治阶级,占有土地和奴隶,不从事任何生产,只进行军事训练。

第二种是庇里阿西人(意为“住在周边的人”),人数约3万,受斯巴达人的统治,属于半自由民,有人身自由但没有公民权,不能参加选举等政治活动。他们居住在城市的周围,拥有土地、店铺,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给斯巴达人纳税、服役。

第三种人是希洛人,他们是拉哥尼亚的原始居民,被斯巴达人征服后成为奴隶,原来人数不多。后来斯巴达人又征服了邻邦美塞尼亚,将大量的战俘也归为希洛人,希洛人的人数大大增加了,大约有20万。希洛人是斯巴达的国有奴隶,不归个人所有。斯巴达人不能随意处死奴隶,但可以以国家的名义进行集体屠杀。他们被固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每年将一半收成交给斯巴达人,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悲惨生活。

由于斯巴达人人数少,而奴隶众多,强敌环伺,为了防止奴隶反抗和外邦入侵,斯巴达实行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过着军事化的生活。他们实行“两王制”,就是国家有两个国王,但他们只有在打仗时才拥有无限的权力。打仗时,一位国王担任统帅,另一位国王留守。平时国家事务由30人组成的“长老会议”决定。

斯巴达人一生下来,他们的父母就用烈酒而不是水给他们洗澡,以检验婴儿的体质。如果婴儿发生抽风或失去知觉,那就任他死去。经过检验之后,斯巴达人的父母还要把婴儿送到长老那里,那些有残疾、瘦弱的或长老认为不健康的婴儿,将会被扔到山谷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健康的婴儿才能成长为强壮的战士。

在7岁以前,斯巴达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斯巴达的父母从来不对孩子娇生惯养,而是教育他们知足、愉快,不计较食物的好坏,不怕黑暗,不怕孤独,不啼哭,不吵闹。

7岁以后,斯巴达人离开家庭,编入少年团队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队长是从年满20岁的青年中选拔出来的最勇敢、最坚强的人,孩子们要对他绝对服从,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每天练习跑步、拳击格斗、掷铁饼、击剑等。为了训练孩子们忍耐性,每年的节日敬神时,都要鞭打他们。孩子们跪在神像前,让成年人用皮鞭用力抽打,不许求饶,不许喊叫,咬牙忍耐。到了12岁以后,训练更加严格。全年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单衣,到了冬天他们还要脱光衣服到冰天雪地里跑步,不许打哆嗦,甚至不许表现出畏缩的样子。他们没有被褥,只有一块自己编制的芦苇草垫。他们的食物也很少,根本吃不饱,这是为了训练他们去偷窃——主要是庇里阿西人的食物。如果偷到了,会受到表扬,反之就会受到惩罚。传说有一位斯巴达少年偷了一只狐狸,为了不让人发现,藏在了衣服里。狐狸咬他,他强忍着不出声,最后被活活咬死。

到了20岁,斯巴达人就结束了教育阶段,成为一名正式的军人,开始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斯巴达人的主要战术是方阵,这种战术不仅要求战士的勇敢,还要求相互配合和纪律严明,以保证在战争中进退自如。经过长达10年的训练,到30岁的时候,斯巴达人就可以离开军队结婚了,但还必须参加一个叫“斐迪提亚”的民兵组织,他们15人为一组,平时训练,一起出操,战时一起战斗,直到60岁退役。在战斗前,他们的母亲都会送给他们一面大盾,对他们说要么凯旋,要么战死躺在上面。

斯巴达人的独特的教育使斯巴达成为希腊数一数二的军事强邦。

梭伦(约公元前630~前560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出身于雅典萨拉米斯岛的一个贵族家庭。年轻时他离家经商,到过许多地方,游览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结识了许多希腊及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在此期间,他还广泛接触了广大的平民,了解了社会的不公,这对他以后执政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次,他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站在街上乞求人们的施舍。一个富人走过来,乞丐急忙上前乞讨。谁知富人非但没有给他东西,反而厌恶地朝乞丐脸上吐了一口。这件事对梭伦刺激很大,从此以后,梭伦经常用自己赚来的钱接济穷人,这为他在平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著名诗篇,他在诗中猛烈谴责、抨击贵族们的贪婪、残暴和专横,比如“作恶的人能致富,而好人反倒受穷;但是,我们不愿用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换主人”。这些诗篇为他赢得了“雅典第一位诗人”的美誉。

梭伦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但他却强烈反对贵族垄断国家大权,不满他们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满他们随意判案、草菅人命,不满他们践踏法律的公正……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公平和正义的渴望,希望能救民于水火。

萨拉米斯岛位于雅典的出海口,是雅典进行海上贸易的重要中转站。邻邦麦加拉为了争夺萨拉米斯岛,同雅典展开大战,雅典战败。懦弱无能的雅典当局不思备战雪耻,反而发布公告严禁人们谈论收复萨拉米斯岛,违者格杀勿论。人们虽然不满,但慑于法令,都噤口不言。梭伦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考证出萨拉米斯应归属雅典所有,他对雅典当局的这种懦弱行为非常愤慨。为了唤醒雅典人的爱国热情,收复失地,同时避开不公正的法律制裁,他想出了一条妙计。

一天清晨,梭伦头戴花环,来到雅典的中心广场。只见他面色苍白,双手不停地击打胸部,嘴里还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人们以为他疯了,纷纷围过来。梭伦见围观的人多了,便开始大声朗诵自己的诗篇《咏萨拉米斯》:“啊,我们的萨拉米斯,它是多么的美丽啊,我们是多么的留恋啊!让我们进军萨拉米斯,为收复这座海岛而战吧!血洗雅典人的耻辱!让萨拉米斯重回我们的怀抱吧!”

围观的都是工匠、商人、作坊主等城市居民,对他们来说海外贸易的停顿,就意味着破产和陷入贫困。因此,他们都积极主张再次开战,并且强烈支持梭伦。在梭伦的努力下,停战法令终于被废除。梭伦率军进攻萨拉米斯岛,大获全胜。这次战争的胜利为梭伦在群众中赢得了更高的威望,不久他当选为雅典的执政官。

当上执政官后,梭伦深入人民中间,了解他们的疾苦,为了使雅典繁荣富强,梭伦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他改革的第一项内容就是颁布《解负令》,废除了用人身抵押的一切债务,解放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人,并禁止以后以人身为债务抵押。

梭伦还根据财产多少将雅典公民分为四类:凡年收入达到麦子500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级”;凡年收入达到300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第一和第二等级都可以担任高级官员;凡年收入达到200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以担任低级官职;年收入在200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职位。在规定了权力的同时,还规定了与四个等级相对应的义务。每个等级的公民必须自备武装服兵役,保卫国家。第一、二等级担任骑兵,第三等级担任重装步兵,第四等级担任轻装步兵或在海军中服役,并发给饷银。

梭伦的改革,沉重打击了没落的贵族,有利于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奠定了基础。梭伦任满后,周游列国,到过埃及、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等地,晚年他回到故乡,从事写作。去世后,人们将他的骨灰撒在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

巴比伦城,曾是两河文明的象征,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城中的空中花园,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巴比伦城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部,依幼发拉底河而建,在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约90千米的地方。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幼发拉底河穿城而过,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水源和天然的城防屏障。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这是后来人们根据文献记载而描绘出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大致模样。“空中花园”也叫“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这些称呼都是希腊语“库列马斯图斯”一词的意译,可直译为“梯形高台”。

古巴比伦城总体呈正方形,边长达4千米,该城有一条长达18千米、高约3米的城墙。城墙之间由沟堑相接,并设置300余座塔楼(每隔44米就有一座)以增强防御效果。古巴比伦的城墙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它分为内外两重。其中外城墙又分为三重,厚度不均,大约在3.3至7.8米之间,上面建有类似中国长城垛口的战垛,以方便隐蔽射箭。内城墙分为两层,两层中间设有壕沟。巴比伦城也有护城河,是在内、外城之间,河面最宽处达80米,最窄的地方也不下20米。一旦被敌人攻破外城墙,进入两城墙的中间地带,可以决开幼发拉底河的一处堤坝,放水淹没这一地带,让敌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之鳖,真可谓固若金汤。

古巴比伦还有著名的伊什塔尔门和“圣道”。伊什塔尔门是该城的北门,以掌管战争的女神伊什塔尔的名字命名。其门框、横梁和门板都是纯铜浇铸而成,是货真价实的铜墙铁壁。这座城门高可达12米,门墙和塔楼上嵌有色彩艳丽的琉璃瓦。整座城门显得雄伟、端庄,而且华丽、辉煌。从伊什塔尔门进去,便是贯穿南北的中央大道——圣道。由于它是供宗教游行专用的,故而得名。整条圣道由一米见方的石板铺砌而成,中央部分为白色和玫瑰色相间排布而成,两侧为红色,石板上刻有宗教铭文。圣道两旁的墙壁上饰有白色、黄色的狮子像。

巴比伦城中最杰出的建筑还当属空中花园,古希腊人称之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关于花园的修建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公元前6世纪前期,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之初娶了米底公主赛米拉斯。由于两国是世交,二人的婚姻是双方的父亲定下的,在今天看来,有包办之嫌。尽管如此,新娘赛米拉斯对尼布甲尼撒印象也不错,只是巴比伦这个鬼地方令她生厌,因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黄土遍地、沙尘满天,有时天气还酷热难耐。而在她的家乡,却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还拥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且气候宜人。久而久之,王后思乡成病,终日愁苦,一度饮食俱废,花容月貌的王后很快憔悴不堪。为治愈王后的这块“心病”,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建造空中花园,园中的景致均仿照公主的故乡而建。今天的空中花园遗址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西南90千米处,由一层一层的平台组成,从台基到顶部逐渐变小。上面种满各种鲜花和林木,其间点缀有亭台、楼阁,最难得的是在20多米高的梯形结构的平台上还有溪流和瀑布,来此参观的人们无不啧啧称奇。

公元前7世纪左右,在今天伊朗高原西部生活着两个部落,北部为米底,南部为波斯。公元前612年,米底和新巴比伦联军,灭亡了残暴的亚述帝国。从此,米底统治了伊朗和亚述,成为西亚的一个强国,波斯人也臣服于它。

一天,米底国王阿斯提阿格斯做了一个梦,梦见女儿曼丹妮的后代成为亚洲的统治者。于是阿斯提阿格斯没有把女儿嫁给米底贵族,而把她嫁给一个温顺老实的波斯贵族冈比西斯。他认为这样一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曼丹妮怀孕后,阿斯提阿格斯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根巨大的葡萄藤从女儿的肚子里长出来,覆盖了整个亚洲。他找来一个僧侣,要他解梦。僧侣说,曼丹妮的后代必将统治亚洲。阿斯提阿格斯非常害怕,下令孩子一出生就立即处死。

不久,曼丹妮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居鲁士。阿斯提阿格斯命令大臣哈尔帕哥斯把孩子带到宫外处死。哈尔帕哥斯不忍心,就把孩子给了一个牧民,让他来执行。牧民的孩子一出生就死了,于是他的妻子就偷梁换柱,瞒过了哈尔帕哥斯,收养了居鲁士。

居鲁士长到10岁的时候,一次和村里的孩子玩游戏。孩子们推举他为“国王”,一个没落贵族的孩子不服,居鲁士就命令“卫兵”鞭打他,后来事情闹大了,连国王都亲自过问,结果发现了居鲁士的身份。阿斯提阿格斯把僧侣找来,僧侣说居鲁士已经在游戏中当了“国王”,就不会再现实中再当国王了。居鲁士因此得以回到波斯,回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由于哈尔帕哥斯没有完成任务,阿斯提阿格斯非常生气,就下令杀死他的儿子。从此,哈尔帕哥斯对阿斯提阿格斯怀恨在心。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统一了波斯的10个部落,成为波斯人的首领。哈尔帕哥斯就秘密联络居鲁士,密谋灭亡米底,为子报仇。

公元前553年,居鲁士决定起兵反抗米底。为了让波斯人团结在自己周围,他命令所有的波斯人都回家取来镰刀,来到一大片长满荆棘的土地上,让他们在一天之内将荆棘清除干净。波斯人不敢违抗命令,只好埋头苦干,一天下来累得要死。

第二天,居鲁士又把波斯人召集到一起,杀猪宰羊,拿出美酒款待他们,波斯人非常高兴。居鲁士高声问:“你们喜欢昨天还是今天?”波斯人回答说:“我们喜欢今天!”居鲁士乘机说:“如果你们愿意听我的命令,那么就会永远和今天一样,反之你们就将会永远和昨天一样!我们波斯人不比米底人差,为什么要受他们压迫?我们要反抗阿斯提阿格斯!”波斯人早就对米底人的统治深恶痛绝,听了居鲁士的话,纷纷响应。阿斯提阿格斯闻讯,急忙令哈尔帕哥斯率军讨伐居鲁士。不料哈尔帕哥斯阵前倒戈,投降了居鲁士。阿斯提阿格斯气急败坏,亲自率军前来,结果战败被俘。

公元前550年,居鲁士正式建立了波斯帝国。波斯的西边是吕底亚国。吕底亚王见波斯崛起,非常害怕,决定趁波斯刚刚立国,一举消灭它。居鲁士率军迎战,吕底亚的骑兵的坐骑是马,而波斯骑兵的坐骑是骆驼。马闻到骆驼身上的刺鼻气味后,掉头就跑,吕底亚军队乱作一团。波斯人乘机进攻,大获全胜,吕底亚国灭亡,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

灭掉吕底亚后,居鲁士又把目光投向了新巴比伦。巴比伦城高大坚固,城墙是用挖护城河的淤泥烧成的砖、中间再加上沥青砌成的,城门用青铜浇铸,所以巴比伦王非常轻敌,认为居鲁士根本无法攻克巴比伦。当时,巴比伦的统治阶级分为王室、贵族和祭司三部分,他们之间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居鲁士得知后,派间谍秘密潜入巴比伦城,送给贵族和祭司很多金银,希望他们能做内应,并保证城破后保证他们的安全。贵族和祭司见钱眼开,半夜里打开城门,波斯人一拥而入,攻陷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王国灭亡了,波斯成了西亚的霸主。

为了征服埃及,居鲁士释放了“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让他们回去重建耶路撒冷,以此作为西进的跳板。为了消除后顾之忧,居鲁士亲率大军企图征服波斯东面的马萨革泰人,但不幸阵亡,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任为波斯王。

冈比西斯死后,波斯王位由假扮王子的拜火教僧侣高墨达篡夺。可是,8个月以来,新王从不召见大臣。大臣们虽然都很惧怕他,但对这样奇怪的事情也不免在私底下议论:“为什么新国王不在公众场合露面呢?”也有人传说巴尔迪亚就是拜火教僧侣高墨达。就在人们将信将疑的时候,冈比西斯的一个王妃发现新王没有耳朵。她的父亲欧塔涅斯知道后马上断定新王的确是僧侣高墨达,因为在居鲁士在位时,这个高墨达由于过失被居鲁士下令割去了双耳。欧塔涅斯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另外6名波斯贵族。七个人商议决定发动政变,夺回政权。

没几天新王不是真正王子的消息传遍了整个都城,高墨达也听说了。他见真相已经败露,就仓皇逃走,最后在米底被欧塔涅斯和大流士一世等人杀死。

假王既然已经死了,就得再选出一个人来做国王,七个人经过不停争论,欧塔涅斯决定退出王位的竞争,其余6人商定找一天在郊外集合,谁的马先叫谁就当国王。结果,大流士一世在马夫的帮助下当上了波斯王。

大流士一世继位后,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帝国本部的波斯贵族拥兵自立,自称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刚被征服的地区也趁机纷纷独立。

大流士一世经过大小18场战争,残酷镇压了各地的叛乱,重新统一了帝国。

公元前520年9月,踌躇满志的大流士一世巡行各地,为了标榜自己,大流士一世在克尔曼沙以东32千米的贝希斯顿村旁的悬崖峭壁上刻石记功,留下了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这个铭文的上半部分是大流士一世的雕像,他左脚踏着倒地的高墨达,右手指向波斯人崇拜的光明与幸福之神阿胡拉·马兹达。8名被绳索绑缚着脖颈的叛乱首领被雕刻得很矮小,与高大伟岸的大流士一世形成鲜明对照。浮雕下半部是铭文,上面写着:

我,大流士,伟大的王,万邦之王,波斯之王,诸省之王,叙斯塔斯帕之子,阿尔沙马之孙,阿黑门尼德……按阿胡拉·马兹达的意旨,我是国王。

《铭文》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文字刻于贝希斯顿山距地面105米高处的悬崖上,宣扬了大流士一世的功业和他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

稳定了国内局势后,大流士一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外征服上。公元前517年,他派兵夺取了印度河流域西北部的地区,建立起帝国的第20个行省。公元前513年,他率兵亲征黑海北岸,征服了色雷斯,然后海陆两路并进,指向多瑙河下游和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大流士一世的部队遭到了西徐亚人的有效抵抗,损失8万之众,最后被迫撤退。公元前500年,大流士一世前往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城邦米利都,镇压当地反波斯的起义。攻下米利都后,他借口雅典的海军支援了米利都而出兵希腊,从而揭开了长达50年的希波战争的序幕。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派他的女婿马尔多尼率战船600艘出征希腊,但在中途遭遇风暴,损失惨重,无功而返。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再次兴兵从海上进攻希腊,并在马拉松成功登陆,但拥有强大骑兵的波斯军却被全部由步兵组成的雅典军打得惨败而归。虽屡遭挫败,但大流士一世始终没放弃征服希腊建立世界帝国的念头,不过时间已经不允许他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公元前486年,正当他策划再度出兵希腊时,埃及爆发大规模起义,大流士一世亲自前往镇压,未及成功便去世了。

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为巩固中央集权,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政治上,他在被征服地区普遍设行省、置总督,对行省采用分权但却相互制约的统治方法,同时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宗教、法律和习俗,建立起了有效的中央集权体系。经济上,他实行新的税收制度,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军事上,他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各行省军政分权,建立了以波斯人为核心的步兵和骑兵,和以腓尼基水手为骨干,拥有600~1000艘战船的舰队。为便于调遣各行省军队和传递情报,不惜重金修筑“御道”,设驿站,备驿马,在波斯全境形成驿道网。驿道虽然是出于行政目的修建的,但也极大地便利了商业的发展。此外,他还派人勘察了从印度河到埃及的航路,开凿了尼罗河支流到红海的运河。大流士一世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奠定了波斯帝国数百年的基业。

大流士一世在位期间是波斯帝国的鼎盛时期,他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地区,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列国时代的古印度,小国林立,争战不休。一天,一个贵族青年正在城外游玩。他边走边看,一切对他来说似乎都很新奇似的。正走着,他看见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又走不远,看见一个倒卧在污泥中的病人,再往前走,他还看到了一群鸟正在啄食尸体。他又惊恐,又纳闷,就问路边的人是怎么回事。路人说:“这不是常事吗?难道你没见过?”这个青年还是不明白,难道人的一生必须要经历生老病死的折磨吗?

正琢磨间,一个乞丐模样的人走到了青年的眼前。这个人衣着破烂,但是神情却很悠然自得,自足快乐。青年从随从那得知这是个出家修道的人后,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快乐的原因。修道者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修道者的话一直萦绕在青年的脑际,久久挥之不去。青年人回到宫中的第二天,他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全城人都为他祝贺,但是他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一连考虑了几个晚上,青年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家去修道。他走出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剃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这个青年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原名乔答摩·悉达多。释迦是王族名,意为“能仁”,牟尼意为“静默”,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寂默贤人。释迦牟尼因为母亲早死,由姨母抚养成人。16岁时和拘利城公主耶轮陀罗结婚,生子罗蚌罗。但他因为无法理解人类的生老病死,29岁时,放弃了王宫的安逸生活,走上了修道之路。

释迦牟尼始终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任何瞬间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他弃家外出,去寻找这个永恒的“道”。

最初,释迦牟尼向一些著名的婆罗门学者求教,依照他们的说法,做了一名苦行僧,并进行了长达6年的极端艰苦的修行。由于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某一天夜里,他突然晕倒。醒来后,他意识到苦修并不能得到什么结果。他慢慢走进尼连禅河,用冰冷的河水洗净了身上多年的积垢,又吃了牧女善生送给他的乳粥,身体和精神都得到恢复。在离开尼连禅河前往婆罗捺斯的路上,在一个叫作伽耶的地方,释迦牟尼看到一棵菩提树。他在树下跏趺而坐,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想要获得解除人生苦难的终极办法。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了解脱生死的涅槃之道,创立了佛教。那一年,他35岁。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思索,构成了以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四谛说意为4条真理,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的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堕入人世的轮回。

教义创立后,释迦牟尼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活,先后在婆罗捺斯的鹿野苑、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城的祗园精舍等处说法。由于佛教以“众生平等”为号召,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拥护。最早皈依佛教的是两个名叫提谓和婆利迦的商人,接着,曾与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畔苦修的5个人也成了他的信徒。后来,一些婆罗门教的祭司、释迦牟尼的姨母和儿子都成了他的信徒。在传教的第一年中,他就拥有了信徒1000多人。后来人数更多,其中既有国王、贵族和富豪,也有处于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释迦牟尼被信徒称为“佛陀”(意为“觉者”,汉语简称“佛”),这个新宗教就被称为佛教。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年届80岁,他由王舍城出发,准备到拘尸那揭罗去说法,途中染病,在拘尸那揭罗的跋提河畔双沙罗树间去世,遗骨火化,得舍利数枚,由信徒们分别拿到各处建塔供奉。后来,他的大弟子迦叶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佛教会议,在会上弟子们将释迦牟尼的说教整理成文字,成为佛教中最早的经藏和律藏。以后,佛教向东亚、南亚传播开来,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希腊人攻陷特洛伊城后,一部分特洛伊人逃了出来,乘船来到了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入海口一带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森林茂盛,特洛伊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城镇,起名叫亚尔巴龙伽。

亚尔巴龙伽国王的弟弟叫阿穆留斯,他野心勃勃,处心积虑地想谋朝篡位,取哥哥而代之。终于他发动了政变,流放了哥哥,自己当上了国王。为了防止哥哥的后代夺取王位,他杀死了侄子,强迫侄女去当祭司,当时祭司是不允许结婚的。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和自己争夺王位,可以高枕无忧了。

不料,战神玛尔斯使阿穆留斯的侄女怀孕,并生下了一对孪生子。阿穆留斯知道后又惊又怒,立即下令将侄女处死,并派人将孪生子扔到台伯河里去。

当时台伯河正在泛滥,奉命将孪生子扔到河里去的奴隶,将装有孪生子的篮子放在河边就回去了,他觉得一会儿河水上涨就会把两个孩子淹死。这时,一匹来河边喝水的母狼,听到孪生子的哭声。顺着哭声,母狼来到篮子边。可能是母狼刚刚失去幼崽,见到两个小孩起了怜爱之心,它不仅没有吃他们,还把他们带回山洞,给他们喂奶。

不久,一个牧人经过山洞,发现了孪生子,将他们带回来抚养。经过多方打听,牧人终于得知了孪生子的身世。牧人给两个孩子取名,哥哥叫罗慕路斯,弟弟叫勒莫斯。时间一天天过去,两个孩子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牧人就将他们的身世告诉了兄弟二人,兄弟二人发誓一定要替舅舅和母亲报仇。他们勤奋习武,渐渐地在这一带有了威望,许多人前来投奔。

一次,他们和另外一群牧人发生了冲突。弟弟勒莫斯不幸被抓住了,被押到一个老人面前。老人看见勒莫斯的相貌,突然吃了一惊,问道:“孩子,能跟我讲讲你的身世吗?”勒莫斯见老人慈眉善目,没有什么恶意,就把自己的身份告诉了他。老人听完,顿时泪流满面,说:“孩子,我就是你的外祖父啊!”

勒莫斯和外祖父经过商议,率领外祖父的人马和哥哥罗慕路斯联合起来,浩浩荡荡地向亚尔巴龙伽进军。许多痛恨阿穆留斯残暴统治的人纷纷拿起武器加入他们的队伍,阿穆留斯很快被处死,兄弟俩的外祖父复位。

可兄弟俩不愿意依靠外祖父,决定另建一座新城。他们把新城的城址选在了母狼喂养他们的台伯河畔的帕拉丁山冈上。新城建好后,在以谁的名字命名的问题上,兄弟俩发生了争执,并展开了决斗。最后,哥哥罗慕路斯杀死了弟弟勒莫斯,将新城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取名为罗马城,时间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这一天成为古罗马人的开国纪念日。

罗马城建立后,很多逃亡者、流浪汉,甚至盗贼都来到这里。他们好勇斗狠,崇尚武力,使周围的部落对他们畏而远之。由于罗马城男多女少,罗慕路斯向周围的部落求婚,但都遭到了拒绝。

罗慕路斯无奈,只好使用计谋。他派人向周围的部落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来参加罗马的节日宴会。到了节日那天,周围的部落来了很多人,其中以萨宾人最多。他们又吃又喝,玩得非常高兴,整个罗马城到处欢歌笑语。突然,罗慕路斯发出了号令,罗马人将早已看中的姑娘抢回家去成亲。

这就是关于罗马城的传说。在罗马博物馆里,现在仍保存着一尊铜像:一只母狼瞪着双眼,露着尖牙,警惕地望着前方。在它的身下,有两个男婴正在吃奶。

波斯帝国从居鲁士起,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扩张,到了大流士一世时,已经成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大流士一世垂涎于希腊城邦的繁荣富庶,于是在公元前492年春天,派了300艘战舰、2万多名士兵远征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爆发了。不料波斯大军在横渡爱琴海时遇上了风暴,战船和士兵全都葬身海底,未经一战就全军覆没。

但波斯王大流士一世并未死心。第二年春天,他派出很多使者到希腊各城邦索要水和土,意思是要他们表示臣服,如果不给就将他们的城邦夷为平地。大多数城邦被波斯的恐吓吓坏了,急忙献上水和土。但希腊城邦中最强大的雅典和斯巴达根本不把波斯放在眼里,雅典人把波斯使者从高山上扔到大海里,斯巴达人把波斯使者押到水井边,指着水井说:“水井里有水也有土,你自己去取吧!”说完就把波斯使者扔到了井里。大流士一世得知雅典和斯巴达拒绝投降,非常愤怒,立即下令第二次远征希腊。

当时波斯是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而雅典和斯巴达则是希腊的两个小小的城邦,实力悬殊,而且雅典和斯巴达之间还很不团结。为了共同抵抗波斯人,雅典派出了长跑健将斐里庇第斯去斯巴达求援。雅典和斯巴达相距240千米,斐里庇第斯仅用了两天两夜就赶到了斯巴达。不料斯巴达王说:“按照我们的风俗,只有等到月圆才能出兵打仗,否则就会出师不利。”斐里庇第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苦苦哀求斯巴达王,可斯巴达王就是不同意出兵。斐里庇第斯无可奈何,只好连夜赶回雅典。

当雅典人听到斯巴达人拒绝出兵救援的消息后,他们并没有气馁。雅典执政官发出了全民动员令,甚至连奴隶也编入了军队,积极备战。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渡过爱琴海,在雅典城外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当时希腊人的兵役制度是根据公元前600年改革家梭伦的法律制定的。雅典人分成四个等级,第一等人是最有钱的人,在军队中担任将领。第二等人是乡村贵族,他们组成骑兵。第三等人是作坊主和富农,他们自己准备兵器和盔甲,在军队中组成重甲兵。他们的武器是长达2米的标枪、希腊短剑和盾牌。第四等人是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普通的农民,在军队中组成轻甲兵,武器是标枪和弓箭,或者充当海军战船上的划桨手。雅典军队大概有1万人,他们都决心保家卫国,愿意与波斯侵略者决一死战,所以士气高昂,战斗力很强。

反观波斯,虽然有10万军队,在数量比雅典人多得多,但他们主要是由奴隶和雇佣军(大部分是被征服的希腊人)仓促组成,士气低落,装备很差,纪律松弛。真正称得上精锐的只有波斯王的1万御林军。

雅典人在统帅米太亚德的率领下奔赴马拉松,迎战波斯人。马拉松平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波斯人就在平原上扎营。米太亚德看了地形以后,命令雅典人登上高山,占领制高点。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清晨,决战前夕,米太亚德对雅典人说:“雅典是永保自由,还是戴上奴隶的枷锁,就看你们的了。”将士们高呼:“誓死不做奴隶!”

雅典人沿着山坡冲下,杀向波斯人的军营,波斯人猝不及防,一片混乱。米太亚德趁机排兵布阵,他将军队主力放在两翼,中间则是战斗力很强的重甲兵。不一会波斯人杀了过来,用骑兵冲击雅典人的重甲兵。雅典人不断后退,波斯人步步进逼,战线不断拉长。米太亚德一声令下,雅典人的两翼的主力杀声震天,夹击波斯人,波斯人大败,损失了1/3的兵力,其余的纷纷爬上海边的战船,狼狈逃走,雅典人大获全胜。

米太亚德为了让雅典人尽快知道捷报,派斐里庇第斯去传送消息。斐里庇第斯在战斗中受了伤,从斯巴达回来后又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但他还是毅然接受了任务。他飞快地跑到雅典的中央广场,对等在那里的焦急的雅典人说:“大家欢呼吧,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为了纪念斐里庇第斯,1896年举行第一届奥运会时,人们把从马拉松到雅典的40195米的长跑定为比赛项目,这就是著名的马拉松长跑。

波斯王大流士死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薛西斯积极备战,发誓要踏平希腊,血洗马拉松战败之耻。

经过多年的准备,公元前480年,也就是马拉松之战后的第10年,薛西斯动员了波斯帝国的全部兵力,共数十万大军,海陆并进,浩浩荡荡,向希腊杀去。

波斯军队来到赫勒斯滂海峡(今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时,薛西斯下令修建浮桥。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很快各自修建了一座索桥,不料这时狂风大作,将索桥刮断。薛西斯大怒,将架桥的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全部处死。他还下令把铁索抛进海里,想要锁住大海,并派人鞭打大海300下,以报复大海阻止他前进。

列奥尼达在温泉关战役中

在温泉关战役中被敌人重重包围时,列奥尼达解散了他的部队,只留下300名近卫队员战斗到全军覆没。关于斯巴达人永不投降的传说就来源于他的事迹。

工匠们将360艘木船排在一起,用粗大的绳索相连,在上面铺上木板,两边安上栏杆以防人马落水,架成了一座浮桥。波斯王薛西斯乘坐由8匹白马拉的战车,在1万头戴花环的御林军——“不死军”的护卫下,趾高气扬地跨过海峡,其余的波斯大军用了七天七夜才全部渡过海峡。

波斯大军跨过海峡后,迅速席卷了北希腊,直逼中希腊。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希腊各城邦团结起来。30多个希腊城邦组成抵抗波斯联盟,推举陆军最强大的斯巴达为盟主,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担任统帅,组建希腊联军(实际组织者是雅典),迎战波斯。

公元前480年6月,波斯军队来到希腊北部的德摩比勒隘口。德摩比勒隘口是北希腊通往中希腊的唯一通道,它西面是陡峭的高山,东面是一片通到大海的沼泽,最狭窄处仅能通过一辆战车,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非常险要。因为关前有两个硫黄温泉,所以又叫温泉关。当时希腊人正在举行奥林匹亚运动会,按照风俗习惯,运动会高于一切,在运动会期间禁止一切战争。所以温泉关只有7000名战士守卫。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听到波斯人逼近的消息后,急忙率300名勇士赶来支援。他将6000名战士部署在温泉关一线,1000名战士部署在温泉关后面的小道,以防波斯人从背后偷袭。

薛西斯写信给列奥尼达,说波斯军队多得很,射出去的箭遮天蔽日,企图吓倒希腊人。斯巴达人哈哈大笑说:“那真是太好了,我们可以在荫凉地里杀个痛快了!”薛西斯派探子去侦察希腊人的情况,探子回来禀报说,希腊人把武器堆在一边,有的梳理头发,有的做操,丝毫没有打仗的样子。薛西斯感到很奇怪,一个希腊叛徒说:“这是斯巴达人的风俗,表示他们要决一死战了。”薛西斯冷哼一声,认为这点儿人根本不可能和他的大军相抗衡。

薛西斯下令进攻,波斯人一拥而上,企图夺取隘口。斯巴达人居高临下,手持长矛,向波斯人猛刺。由于山道狭窄,无法发挥波斯军队人多的优势,一批又一批的波斯人死在山道上,尸体堆成了一座小山,仍然没有攻下关口。薛西斯大怒,命令自己的“不死军”前去进攻,结果还是无法攻克。

正在薛西斯一筹莫展之时,那个希腊叛徒说:“尊敬的大王,我知道有一条路可以绕到温泉关的后面。”薛西斯闻讯大喜,急忙命令叛徒带路,派一部分波斯军队连夜偷袭。由于防守小路的希腊人连续几天没有战斗,所以都放松了警惕,直到黎明时波斯人的脚步声才将他们吵醒。希腊人慌忙拿起武器抵抗,但由于寡不敌众,被迫撤走。波斯人也不追赶,而是赶往温泉关,夹击斯巴达人。列奥尼达见大势已去,为了保存实力就命令其他城邦的希腊人撤退,而留下300名斯巴达勇士拖住敌人。

腹背受敌的斯巴达人宁死不屈,他们占据一个小丘,拼死抵抗。长矛折断了,就用短剑,短剑折断了就用石头砸、用拳打、用脚踢、用牙咬。斯巴达人没有一个投降,没有一个逃跑,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后人在温泉关树立了一个狮子石像,纪念那些阵亡的斯巴达勇士,上面刻着:“来往的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我们忠实地遵守了诺言,为国捐躯,长眠于此。”

攻占温泉关以后,波斯陆军直扑雅典城。但是,在那里他们却什么都没见到,整座城池空空如也。波斯王薛西斯不由得大为光火,一气之下让人将这座当时最大、最富庶的城市置于火海之中。

雅典城的居民怎么突然消失了呢?原来,雅典和其他城邦的人都接受了海军统帅提米斯托克利的建议,所有的妇女儿童都坐船到亚哥斯的特洛辛和本国的萨拉米斯岛上去躲避,所有的男人都乘着战船,集中到萨拉米斯海湾。当时希腊流传着太阳神的一个预言:希腊的命运要靠木墙才能拯救。根据这个预言,提米斯托克利认为希腊的未来在海上,太阳神所说的木墙就是指大船。

与此同时,波斯海军来到雅典的外港比里尤斯,它与直扑雅典的波斯陆军遥相呼应,那势头简直就要踏平整个希腊。

面对波斯军队的嚣张气焰,集中在雅典城南萨拉米斯海湾的希腊联合舰队对能否打败波斯大军毫无信心,有些城邦的人甚至打算把船驶离海湾,去保卫自己的家乡。

在此危急时刻,提米斯托克利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作战方略。在会上,提米斯托克利说希腊联军完全有战胜波斯大军的可能,但前提是把战船集中在萨拉米斯海湾和波斯海军决战。他的依据是波斯战舰笨重,而港湾狭窄水浅,就算波斯军队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优势根本就无法发挥出来,况且,波斯水手们也不熟悉海湾水情和航路。而希腊人正相反,战船体积小,机动灵活,适合在这个狭窄的浅水湾中作战,加上水兵们在本国海湾作战,熟悉水情、航路,能充分发挥力量。

公元前480年9月20日,萨拉米斯海战正式开始。

欧利拜德斯按照提米斯托克利的建议,立即进行战争准备。他派遣科林斯支队据守西面海峡,斯巴达战舰为右翼,雅典战舰为左翼,其他城邦的战舰在中央,开始向波斯海军发起攻击。

薛西斯封锁萨拉米斯海峡后,首先派800艘先锋战舰分成三线一字摆开,向萨拉米斯海峡东端进攻。可是,海峡中间的普西塔利亚岛打乱了波斯军的阵形,波斯海军只好将纵队一分为二进行攻击,再加上波斯战船体大笨重,在狭窄的海湾运转困难,前进不得,后退无路,自相碰撞,乱作一团。

相反,希腊军舰却能在波斯军舰中任意穿梭。因为,希腊战舰大多是三层桨军舰,这样的战舰既快速,又灵活。

希腊联军抓住时机,充分发挥着自己战舰的优势,猛烈攻击波斯舰队。雅典的每艘战舰上载有18个陆战队员,他们不断地向敌舰发射火箭、投掷石块。波斯战舰陷入一片火海,波斯人惊恐万分。更令波斯人惊慌的是雅典船只坚固的构造和特殊结构。雅典战舰船头镶嵌铜冲角,船身安装一根5米的包铜横木。它们用铜冲角把波斯战舰撞得支离破碎;当它们紧贴波斯战舰飞速冲过时,横木像锋利的刀子一样削断敌舰的木桨。波斯军队只能被动挨打了。

经过七八个小时的激战,萨拉米斯海战结束。希腊联军大获全胜,击沉波斯战舰200余艘,缴获50余艘,希腊舰队仅损失40艘战船。

此后,以雅典为首的希腊转入进攻,并乘机扩张海上势力,逐渐建立起雅典在爱琴海的霸权。

公元前449年,希腊和波斯在波斯首都签署了《卡利亚斯和约》,希波战争结束。

萨拉米斯海战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海战,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是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这一战役使希腊人取得了制海权,而波斯人走向了衰落。

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进入了最发达、最繁荣的时期,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希腊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希腊的城邦中,又以雅典最为发达繁荣。

在希波战争时,以雅典海军为主力的希腊海军大败波斯海军。战后,雅典控制了爱琴海沿岸地区,组建海上同盟——提洛同盟,势力扩展到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成了一个海上霸主。随着海上势力的扩张,雅典获取了大量的奴隶,各行各业广泛使用奴隶劳动,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个雅典的奴隶曾经达到40万,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

在当时的雅典,除了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以外,还有奴隶主内部的贵族派(贵族奴隶主)与民主派(工商业奴隶主)和自由民之间的矛盾。贵族派极力限制民主派和自由民的权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民主派和自由民则千方百计地要扩大自己的权力,削弱贵族派的权力。当时雅典当政的是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他虽然出身贵族,但却站在民主派一边,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在广大雅典公民的支持下,由贵族派把持的掌握雅典大权的元老院不得不将权力移交给民主派控制的公民大会。

伯里克利为了了解民意,经常深入广大的群众,和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遇到和他不同意见的人当众辱骂他,他也不生气,也不逮捕对方。一天下午,一个贵族跟在他后面,指着他大骂:“你这个疯子!你这个混蛋!你出身贵族,却忘掉了自己的阶级,反倒去向那些下等的百姓献媚!”这个贵族一直跟着伯里克利,边走边骂,直到伯里克利的家门口。这时天已经黑了,伯里克利让仆人举着火把把那个贵族送回家。在伯里克利时期,雅典达到了全盛,所以这一段时期又称为“伯里克利时代”。

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凡是年满20岁的雅典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但妇女、奴隶和外邦人则无权参加。每10天公民大会都要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关于内政、外交、战争、和平等重大问题,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会议主持人登台宣读提案,再由支持或反对提案的人轮番上台发表演讲。台下的听众则用欢呼和嘘声来表示赞成和反对,但绝不能打断发言者的演讲,否则将会被驱逐出会场,甚至罚款。上台演讲的人也要尊重别人,不得侮辱和诽谤在场的人,否则会被禁止发言和剥夺荣誉。如果几个人同时要求发言,则将按年龄大小排序。它的常设机构是500人会议,成员由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自由民组成。公民大会最重要的会议是选举大会。到了这天,会场上座无虚席,雅典人都以平生没有担任过任何公职为耻,所以参选的热情非常高涨。以前雅典的法官、军人、议员和公职人员都没有薪俸,连当兵都要自己购买盔甲、武器和马匹,所以这些职位都被有钱人把持着。伯里克利执政后,宣布军人和公职人员由国家发给薪俸,这样一来,普通公民就可以担任法官、军人、议员和其他公职人员了,这就扩大了普通公民的民主权利。选举大会主要选举10名将军、10名步兵统帅、两名骑兵统帅和一名司库员。这些职位涉及军队和国库,非常重要,当大会主持人念到候选人名字时,公民举手表决,得票最多的人当选。另外,其他的官员如执政官、法官、监狱官等,用抽签的方式决定。

抽签在神庙中进行。神庙中放着两个箱子,一个箱子里放着候选人的名字,另一个箱子里放着黑豆和白豆。抽签时,主持人先抽出一个候选人的名单,在另一个箱子里拿一个豆子。如果拿到的是白豆,那么这个候选人就当选了,反之就是落选。

在选举大会两个月后,原来的公职人员开始向新当选的公职人员移交权力。

雅典的民主制度在当时属于一种非常进步的制度,但仍是奴隶制下的民主,归根到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希波战争后,雅典不断向外扩张,并把提洛同盟成员国变成自己的附庸,控制爱琴海,形成与斯巴达争霸希腊的局面。斯巴达则针锋相对,与雅典争相干预他邦内政,冲突不断发生。公元前435年,科林斯与其殖民地克基拉发生争端。公元前433年,雅典出兵援助克基拉,逼科林斯退兵。公元前432年,雅典以科林斯殖民地波提狄亚隶属提洛同盟为由,要求它与科林斯断绝关系,双方矛盾加剧。同年秋,伯罗奔尼撒同盟各邦开会,在科林斯代表鼓动下,要求雅典放弃对提洛同盟的领导权,遭拒绝。

面对与雅典的争端,斯巴达决定采取发挥陆军优势、鼓动提洛同盟成员国叛离、削弱和孤立雅典的战争策略,因为,斯巴达训练有素的重甲方阵步军和骑兵在陆战中将占有绝对的优势。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同盟成员底比斯袭击雅典盟邦布拉底引发战火。5月,斯巴达国王率领精锐部队6万余人,大举向阿提卡进军,伯罗奔尼撒战争全面爆发。

雅典的统帅伯里克利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对局势认识很清楚。他知道,要想在战争中胜利或逼和斯巴达,必须避其长击其短。于是,他采取陆上取守势,海上则取攻势的对策,命令陆战队以守为主,派舰船侵袭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地区。

就在斯巴达不断对阿提卡进攻时,雅典的海军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开始登陆,严密封锁伯罗奔尼撒半岛海岸港口,断绝斯巴达海上与外界的联系,并煽动斯巴达的奴隶希洛人举行起义,使斯巴达陆上进攻受到极大牵制。整个战争按照雅典人的预想进行。

但不幸却降临在雅典人头上,公元前430年,雅典城内发生严重瘟疫,死者甚众,雅典统帅伯里克利也在这场瘟疫中丧生。他的去世使雅典从防御战争变成新任统帅克里昂主张的侵略性战争。公元前425年,雅典海军占领了美塞尼亚西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亚小岛,斯巴达陷入困境。为避开强大的雅典海军主力,斯巴达国王命令柏拉西达将军率领一支精锐部队由小道穿过希腊半岛,向北绕到雅典背后进行攻击,对雅典同盟进行说服,并攻下安菲波利斯。

公元前422年,双方在安菲波利斯展开对决。斯巴达骑兵一举杀死雅典统帅克里昂,但斯巴达统帅伯拉西达也在乱军中被杀死。

双方失去统帅,战争只好暂时停止。公元前421年,雅典主和派首领尼西阿斯与斯巴达缔结《尼西阿斯和约》。条约规定:交战双方退出各自占领地,交换战俘,保持50年和平。

然而,导致战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雅典和斯巴达在希腊争霸的野心并没有消除。和约签订的第6个年头,雅典调集134艘三桨战船、130艘运输船、5100名重步兵、1300名弓弩手共约2.7万人,组成雄壮的远征军由亚西比德统率向西西里进发。

但惊人的意外发生了,雅典方面突然命令亚西比德回国受审。原来,雅典城内的海尔梅斯神像被人毁掉,亚西比德因一贯不敬神而被诬陷,还将被判处死刑。亚西比德一怒之下逃往斯巴达。对雅典战略战术一清二楚的亚西比德的投降使战势发生了转变,斯巴达在埃皮波拉伊重创雅典军。雅典军无奈只好撤军,但撤军当晚发生月食,相信月食会带来凶险的雅典士兵不肯登船撤退。斯巴达抓住时机,封锁港口,切断陆上要道,包围了雅典军队。公元前413年9月,雅典全军覆没,经此严重打击,雅典渐失其海上优势。

公元前411年,雅典海军在阿拜多斯,次年在基齐库斯,先后打败斯巴达海军。斯巴达则寻求波斯援助,增建舰队,要与雅典海军作最后的较量。公元前405年,斯巴达海军在波斯人的援助下一举全歼雅典海军,从此斯巴达成为希腊的霸权国。公元前404年,雅典投降,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约:取消雅典海上同盟(即提洛同盟);拆毁长墙工事;除保留12艘警备舰外,其余的全部交出。

伯罗奔尼撒战争使斯巴达成为希腊的霸权国,但整个希腊遭到严重破坏,繁荣富强的希腊从此一蹶不振。这场战争是希腊城邦开始衰亡的标志,是古典时代的结束。

但斯巴达的霸权没有维持多久,由于斯巴达对其他城邦的肆意压榨,再加上波斯的挑拨离间,希腊各城邦之间陷入了长期的内战,最终都被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征服。

公元前399年6月一天的傍晚,在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与妻子、家属做最后的道别。这位老人,散发赤足,衣衫褴褛,但是神情却非常镇定自若,丝毫看不出他即将要被处以死刑。妻子和家属走后,他又与几个朋友交流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狱卒端着一杯毒酒走了进来,老人接过杯子一饮而尽,然后,安详地躺在床上。突然,他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翻了个身面向他的朋友说:“我曾吃过邻居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我还给他。”说完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到底是什么原因被判处死刑的呢?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一家人生活十分贫困。

苏格拉底生活在雅典由盛到衰的时期,雅典人在经历过一段繁荣富足的生活后,开始变得奢侈淫逸、道德败坏,经常和周边城市发生战争。19岁时,苏格拉底第一次参加战争,那是为了保卫雅典。他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英勇,曾三次冒死救出他的战友。和他一起作战的战友都说,与苏格拉底在一起就会感到安全。从战场上回来后,苏格拉底开始对雅典城的状况进行深入思考。苏格拉底认为要想改变雅典的衰颓现状,就必须先提高雅典人的道德水平,造就治国人才。于是,苏格拉底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教育工作。他培养出许多有成就的人,如柏拉图、色诺芬等著名的哲学家。

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苏格拉底潜心读书,他读遍希腊的政治、历史书籍,眼界变得十分开阔。不过苏格拉底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他觉得要想从整体上提高自己,还得不断吸取别人的思想。于是,他四处去拜访当时有名的学者,还不断地请别人到自己家中来聊天。当时,苏格拉底已经娶妻生子,由于他整体总是忙着做学问,没有时间帮妻子做家务、照看孩子,这使得整天忙碌的妻子对他十分不满。

一次,妻子正在洗衣服,刚会走路的儿子因没人照看,在一边大声哭。妻子便大声喊正在和两个学者交流学问的苏格拉底去看一下。苏格拉底谈到了兴头上,根本没听见妻子叫他。暴躁的妻子控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便将一盆洗衣水向苏格拉底泼去。客人感到非常尴尬,然而浑身湿淋淋的苏格拉底却幽默地对客人说:“没事,雷声过后,必有大雨嘛!”接着,他抖了抖身上的水,继续刚才的话题。

成名以后的苏格拉底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一年四季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赤着脚,吃饭也不讲究,所有精力都用来做学问。他经常公开发表演说或与人辩论,辩论中他经常采用问答形式帮助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依靠雇佣军起家的克利提阿斯成了最高统治者。

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有一次,为了霸占一个富人的财产,克利提阿斯让苏格拉底带4个人去逮捕那个人。苏格拉底当众违逆了克利提阿斯的命令,并且拂袖而去。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谴责克利提阿斯的暴行。这无疑会惹恼克利提阿斯,于是,苏格拉底被勒令不准再接近青年。对于克利提阿斯的命令与恐吓,苏格拉底根本不加理睬。

苏格拉底之死 雅克-路易·达维特 法国

苏格拉底因坚持自己的信念将被判处鸩刑,但他神色安然,面无惧色。他手指更高的天国,表明那是他的最终归宿。

后来,“三十僭主”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苏格拉底被人诬告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处死罪。其实,说到被判入狱的真正原因,是他的言论自由的主张与雅典民主制度发生了严重冲突。

按照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每一位雅典公民都能够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政府还在关键性投票中采用给予参与者一天口粮的方式鼓励公民参与。审判苏格拉底的是由501个雅典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法院,也就是公民大会。苏格拉底的审判大会经历了初审和复审,初审中500个公民进行了投票,结果以280票对220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复审是决定苏格拉底是否该判死刑。复审之前,苏格拉底有为自己脱罪的辩护权利,但苏格拉底的临终辩词不但没有说服希腊民众,相反还激怒了他们,结果是360票对140票判苏格拉底死罪。

收监期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定献身,拒不逃走。最后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1岁。

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了作用,为欧洲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位学生问老师:“老师,运动的来源是什么?”老师答道:“犁耕地的运动来源于农夫的手;农夫手的运动来源于他的大脑;大脑的运动来源于他的食欲;食欲来源于人的本能;而本能只能是来源于神。”这位机智的老师就是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出生、成长在一个充满着高贵而又有医学气氛的家庭。依照传统,亚里士多德本该继承父亲的衣钵,但他却在医药的熏陶中,表现出对科学的爱好。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拜柏拉图为师,进入柏拉图的学园,钻研各种知识长达20年之久,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被柏拉图称为“学园的精英”。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来到小亚细亚的阿索斯城,在城主赫尔麦阿伊斯的宫廷做客,并娶了城主的侄女皮提阿斯为妻,生有一女,与自己的母亲同名。皮提阿斯死后,亚里士多德与他的侍女赫尔皮利斯同居,得一子,取名尼科马霍斯。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被聘为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结束了在马其顿的寓居生活,回到希腊,在雅典阿波罗圣林的吕克昂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园,并得到了已经继任马其顿国王的亚历山大的巨额经费支持。因为他经常率领弟子在学园的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课,所以他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大部分作品就是在他主持学园的13个年头里完成的。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中最博学的人。他创造性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当时已知的各个学科如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文学、物理学、医学等都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开辟了逻辑学、动物学等新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古希腊科学的最高水平。

作为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提出并阐释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思维的基本规律,他所规定或发现的原则和范畴以及所使用的某些专门词语,至今仍为逻辑学教科书所采用。作为动物学的开创者,他的许多观察和实验,得到了后来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首肯。林耐和居维叶是达尔文所崇拜的偶像,但达尔文说,这两人比起亚里士多德,只不过是小学生而已。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他创立了自己的“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发展,都不外是这4种原因的作用的结果。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6种政体,他主张法治,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文学方面,他广泛考察了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系列问题,如文艺的产生和分类、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等,认为文艺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对基督教影响甚巨,13世纪中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英、法、德、意等地区基督教学校的必修科目,而14世纪巴黎的文教法令则规定,学校除圣经外,所有的世俗知识都应该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寻求指导。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死后,雅典成为当时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由于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被迫从雅典出逃,前往优卑亚岛的卡尔喀斯城避居,并于次年辞世,享年63岁。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绝对称得上是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大师。因此,后人将他与其师柏拉图还有苏格拉底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也有人将这三人喻为古希腊科学史上的三座高峰。

公元前480年6月,波斯王薛西斯率领大军横扫希腊北部,逼近温泉关。他惊讶地发现只有几千希腊人守卫在这里,一个希腊叛徒告诉他:“希腊人正在举行奥林匹亚竞技会,在此期间希腊人禁止一切战争。”薛西斯才恍然大悟。

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会起源于公元前776年,这也成为希腊纪年的开始,每隔4年在希腊南部的奥林匹亚举行,在此期间,希腊各城邦一律休战,甚至在外敌入侵时也将竞技会放在第一位。

关于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来源,有好几个传说。第一个传说是宙斯的儿子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同别的神打仗,获得了胜利,就在奥林匹亚举行祭祀父亲宙斯的盛会。结果在会上,赫拉克勒斯与兄弟们争吵起来,发生争斗,后来就演变成奥林匹亚竞技会。

第二个传说是古希腊伊利斯城邦国王依斐多在位时,因与斯巴达争夺奥林匹亚而爆发战争,人民苦不堪言。依斐多便向太阳神阿波罗祈祷,希望停止战争。阿波罗告诉他,只要在奥林匹亚举行竞技会,就可免除战争之苦。于是战争双方订立《神圣休战条约》,将奥林匹亚定为竞技场和和平圣地,提倡“不用武器和流血,而用力量和灵敏来确立人的尊严”。条约规定在竞技会举行期间,希腊各城邦都要实行“神圣休战”,如果有人或城邦挑起战争,将受到严厉惩罚,从此开始了4年一次的奥林匹亚竞技会。

第三个传说流传最广,传说伊利斯国王的女儿希波达弥亚,以美貌闻名希腊,很多希腊青年前来求婚。但神警告伊利斯国王,如果他的女儿结婚,那么他就会死,于是国王决定杀死所有求婚者。国王向求婚者们说,要娶公主必须和他赛车,谁赢了他就可以娶公主,但在比赛时被他追上将会被他的长矛刺死。仗着从战神那儿得来的宝马,国王接连刺死了13个失败者。海神的儿子珀罗普斯对希波达弥亚一见倾心,决定冒险。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与其愁苦地坐等暮年的到来而一事无成,不如去做一次光荣的冒险。海神被儿子感动了,送给他“永不疲倦”的四马飞车。国王的车夫同情珀罗普斯,在国王的马车上做了手脚,结果在比赛时,国王翻车摔死,珀罗普斯取得了胜利,娶希波达弥亚为妻,并成了伊利斯国王。为了庆祝胜利,珀罗普斯在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前举行了盛大的竞技会,传说这就是第一届奥林匹亚竞技会。

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开赛前,要先在希腊神话的主神宙斯的神庙前举行盛大的祭祀,然后再开始竞技。参加比赛的人必须是希腊人,妇女、奴隶、犯叛国罪者、对神不敬者和外国人都无权参加。最早的竞技项目只有一项200码(约182米)的短跑,后来逐渐增加了摔跤、铁饼、标枪、跳远、射箭、赛马和赛车等项目。其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是赛车,比赛时,骏马奔腾,车轮滚滚,观众欢呼不已,方圆几十里都可以感受到热烈的气氛。但由于比赛规定参赛选手必须自备马匹和车辆,所以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参加。

比赛结束后,人们把用月桂枝叶编成的桂冠戴在获胜者头上,以示祝贺。带桂冠的胜利者比戴王冠的国王还要受人尊敬,在竞技会闭幕式上,将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款待他们。获胜者回到自己的城邦后,人民将他看作凯旋的英雄,有的城邦还专门举行凯旋式,让他们像征服者那样入城。如果是一个雅典人获胜,他还可以获得500银币的奖励。

由于奥林匹亚竞技会上的选手们都赤身竞技,所以严禁妇女观看和参赛。一经发现,妇女将会被抛下悬崖。传说有个名叫费列尼卡的妇女,出身于体育世家。她身体强壮,喜爱竞技,是儿子的角力教练。当她的儿子进入角力决赛时,她非常激动,女扮男装到赛场观看。最终她的儿子获得冠军,她情不自禁地跑向竞技场向儿子祝贺。结果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招致杀身之祸。后来因为她家世代对竞技会做出过巨大贡献,才免于一死。

公元394年,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认为奥林匹亚竞技会是异教徒活动,所以下令禁止举办。直到1896年,追述古希腊竞技精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才再次举行。

公元前494年的一天,一队愤怒的罗马人携带武器和生活用品浩浩荡荡离开罗马城,向城东的圣山走去。

“哼!太令人气愤了!一个不把保卫者当公民的城市,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我们离开这里,寻找新生活!”一个罗马人气愤地说。

“我们拼命作战,保卫罗马,可战利品却全被那些贵族占有!我们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他们还在家里享福呢!凭什么!”另一个罗马人也很气愤。

“走!离开罗马!再有外敌入侵,让那些贵族自己去保卫吧!”这队罗马人边走边说。看到他们离开罗马,其他的罗马平民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罗马城经过不断发展,一小部分富裕的平民上升为贵族,而罗马城中人数最多的是平民,平时发动对外战争和保卫罗马主要靠的是平民组成的罗马军团。罗马实行的是公民兵制,每一个平民都要参军。罗马为了扩张,对外战争不断,平民们常年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流血牺牲。他们的田地无人耕种,应交纳的赋税无法完成,欠下大量债务,不少战士的家庭破产。但是,贵族们却想方设法剥削平民,使他们破产。这样,他们就可以占有平民的土地,甚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奴隶。

终于,平民们实在无法忍受了,纷纷结队出走,就出现了本文开始时的一幕。平民的大量撤离,大大削弱了罗马的武装力量,北方的高卢人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大军南下,进攻罗马。这一下子罗马贵族可慌了神,他们急忙派代表去和平民们谈判。

通过多次的协商,平民与贵族达成协议:罗马政府设置保民官和平民大会。罗马保民官从平民中选举,其职责是保障平民的权利。他的人身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得伤害。保民官权力极大,有权出席元老院会议,否决任何人的裁判和提议。后来,平民又获得了担任市政官、军团司令官的权利。平民大会起初只对平民有效,经过斗争,贵族们最终承认平民大会决议对全体罗马人生效。和平撤离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平民的权利虽然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在实际生活中,贵族侵犯平民利益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平民一旦与贵族发生争执,就得依据罗马的传统习惯(有法律效力)进行处理,而习惯的解释权掌握在罗马贵族手里,这对平民相当不利。

公元前462年,罗马保民官建议,编纂一部成文法典,建设公平的法律制度。提议遭到罗马贵族的反对,为了支持保民官,也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权利,平民们再一次选择了撤离。经过多次的斗争和反复的谈判,罗马贵族终于妥协。公元前450年,罗马制定并颁布了著名的《十二铜表法》,它是罗马传统习惯的汇编,虽然维护的是罗马贵族的利益,但成文法的公布,有效地限制了贵族们对法律的任意曲解,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平民的斗争与贵族的妥协,提高了国家的凝聚力,罗马走向强大。此后100多年间,罗马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征服了大量的部落,疆域不断扩大。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转移到经济领域,平民们经过10年斗争,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了李锡尼和赛克斯都法案,其内容为:平民所欠债务,已付利息作为偿还本金计算,未偿还部分分3年归还;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500犹格;两个执政官之一须为平民担任。这一法案的通过,是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平民由此获得了担任罗马所有高级官职的权力。

公元前287年,平民举行了最后一次撤离,罗马贵族再一次妥协。这次斗争得结果是颁布了一项法律,重申平民会议对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平民对贵族的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玄奘西行记咒回之特级咒灵找回方针诡道姬德综穿之万人迷被动受宠四合院,掠夺系统诸天之从四合院送聋老太归西开始三国配角演义不会体罚的师傅不是好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