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战中的帝国(1/1)
王政时代,罗马军队主要是由氏族部落组成,有3000步兵和300骑兵。公元前6世纪,罗马人学会了重装步兵方阵。塞尔维乌斯按照地域和财产进行改革,建立了公民兵制,规定凡是17~60岁的罗马公民都有自备武器服兵役的义务,这样就扩大和改组了军队。
共和国初期,罗马军队分为两个军团,分别由两个执政官指挥。每个军团的主力是3000重装步兵,另外还配有少量轻装步兵和骑兵。
公元前4世纪,为了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罗马著名军事统帅卡路米斯进行了军事改革,开始实行军饷制。罗马军团被分成30个连队,每个连队有两个百人队。同时,他废除了原来按财产等级列队的传统,按照年龄和经验把军队分为投枪兵、主力兵和后备兵,排成三队。第一排是年轻的投枪兵,第二排是有经验的主力兵,第三排是最有经验的老兵。作战时,第一排的投枪兵先向敌人投掷长枪,这种长枪长达2米,装着锋利的金属矛头,再加上强大的冲击力,足以刺穿敌人的盾牌和铠甲。投枪兵投掷完长枪后,迅速后撤。第二排主力兵上前手持盾牌和利剑,同敌人展开厮杀。如果不能取胜,那么最有经验和战斗力最强的老兵们就投入战斗。
罗马军队有一个规定,军队在野外宿营时,哪怕是只住一晚也要也必须挖壕沟,筑高墙,以防备敌人偷袭。他们纪律严明,如果有人胆敢违抗命令,立即处死。打仗时,如果全队都当了逃兵,那么罗马将军就将他们排成一排,每隔9个人处死1个。如果作战有功,不管是士兵还是军官,都有赏赐。
公元前2世纪,罗马占领迦太基后,将那里变成了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罗马的商人来到这里掠夺搜刮,并向紧邻迦太基的努米比亚国渗透,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愤怒。努米比亚国王朱古达派军队对当地的罗马人大肆屠杀,于是罗马向努米比亚宣战。朱古达用金钱贿赂罗马将领,罗马士兵为了金钱甚至把武器卖给努米比亚人。这场战争一连拖了好几年,罗马始终无法战胜努米比亚,引起了罗马民众的强烈不满。罗马贵族马略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并担任军事统帅。
为了战胜努米比亚,马略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一、用募兵制代替征兵制。当时罗马平民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当兵,符合这一要求的人并不多。为了扩大兵源,马略采用了募兵制,吸引了大批的无产者参军。二、延长服兵役的时间。以前打仗的时候,罗马军队都是临时征集的,打完仗后就解散回家。公民服完16次兵役后就解除义务。马略将公民的兵役时间规定为16年,这就将民兵变成了职业化军人。三、给士兵发军饷。士兵服兵役期间,必须脱离生产,为了使士兵的生活有保障,马略规定士兵可以从国家那里领取军饷。战争胜利后,士兵还可以获得战利品。四、有了充足的兵源后,马略对罗马的军团制度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用联队军团代替了三列军团。五、改进武器装备,给重甲兵配备标枪和短剑。六、严格训练,最大限度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经过改革,马略率领罗马军团很快战胜了努米比亚,接着又战胜了日耳曼人,镇压了西西里岛的奴隶起义。罗马就凭着这支勇猛作战的军队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土地,将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陆湖,成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马其顿原来是希腊北部一个落后的奴隶制王国,它积极吸收与它相邻的先进希腊文化和技术,采用希腊文字,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征服了国内没有降服的部落,占领了沿海的海港,实力越来越强。
有一次,腓力二世买了一匹高头大马,在城郊的练马场试马。许多骑手都轮番上阵,企图驯服这匹烈马。但骑手们一骑上马背,烈马就前蹄腾空,又蹦又跳,狂嘶不已,将骑手一个个摔倒在地,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腓力二世见没有一个人能驯服这匹烈马,正想下令让人牵走,忽然听到身旁12岁的儿子亚历山大说:“不是驯服不了,只是因为他们的胆子太小了。”腓力二世生气地说:“不许讥笑比你年长的人!因为你也驯服不了!”“我去试试!”腓力二世正想阻止,但亚历山大已经向烈马跑去了。
亚历山大一手牵着缰绳,一手轻轻抚摸着马的鬃毛。他发现马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就慢慢地把马头转过来朝向太阳。突然,亚历山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跃而起,跳上了马背。受惊的烈马人立而起,仰天长嘶,企图将亚历山大掀下马背,但亚历山大牢牢地抓着缰绳,双腿紧紧夹着马腹,稳如泰山。烈马又开始疯狂跳跃,在场的人脸都吓白了,可亚历山大却毫无惧色。烈马长嘶一声,风驰电掣般向远方跑去,眨眼间就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腓力二世焦急万分,急忙派人前去追赶。过了一会儿,满身大汗的亚历山大骑着马回来了,那匹烈马十分驯服地听从他的指挥,全场的人都惊呆了。从此,腓力二世决定将胆识过人的亚历山大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腓力二世不惜重金,请全希腊最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担任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亚里士多德努力教导他去热爱希腊文化,征服科学的世界,但亚历山大想征服的却是现实中的世界。他非常喜欢读《荷马史诗》,枕边就放着《伊利亚特》。亚历山大最崇拜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基里斯,希望有朝一日能像他一样,建立丰功伟绩。
当时希腊各城邦内战不止,实力受到严重的削弱。腓力二世看准时机,发动战争,企图征服全希腊,成为希腊之王。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与雅典和底比斯两个城邦的军队在希腊中部的喀罗尼亚相遇。交战前,马其顿排成了一个16排的方阵。方阵中的每个士兵都一手拿着一面可以遮住全身的大盾,一手拿着一根长达5米的长矛。后排的士兵将长矛放在前排士兵的肩上,前方和两侧是骑兵。腓力二世将马其顿的骑兵集合起来,形成强大的进攻力量。他亲自担任统帅,指挥右翼,任命亚历山大为副统帅,指挥左翼。
战斗开始后,双方杀得难分难解。底比斯的“神圣部队”突破了腓力二世的右翼,贪功冒进,导致战线拉长。亚历山大抓住战机,率领骑兵迅猛出击,将希腊人打得大败。这场战争后,希腊人再也无力抵抗马其顿人了,希腊并入了马其顿王国。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不幸遇刺身亡,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继任为马其顿国王。
希腊各城邦见腓力二世死了,纷纷摆脱马其顿,宣告独立。年轻的亚历山大此时显示出了他的雄才大略,他迅速平定了宫廷内乱,镇压了国内叛乱的部族,随后将矛头指向了反叛的希腊城邦。
当时希腊各城邦分为反马其顿派和亲马其顿派。反马其顿派希望重获独立,而亲马其顿派则希望马其顿统一希腊,然后远征东方,掠夺波斯的财富。亚历山大亲率大军进攻反马其顿的底比斯城邦,将它变成一堆瓦砾,把城中居民统统变卖为奴隶。希腊各城邦害怕了,又纷纷表示归附。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3.5万军队和160艘战舰远征波斯。临行前,他将自己的所有财产都分给将士。将士们问他:“陛下,您把财产都分给我们,那您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呢?”
“希望!”亚历山大说,“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带给我无穷无尽的财富!”
将士们被亚历山大的豪言壮语感动,他们齐声呐喊,誓死追随亚历山大,从此踏上远征之路。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一支包括步兵3万人、骑兵5000人和160艘战舰组成的马其顿和希腊各邦联军,浩浩荡荡地渡过赫勒斯滂海峡,登陆小亚细亚,踏上了波斯的领土。
当时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昏庸无能,国内政治腐败,内部矛盾重重。大流士三世闻讯大为惊恐,急忙派2万波斯人和2万希腊雇佣军前去迎战。两军在马尔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科斯附近交战,波斯军队占据了河对岸的高地,以逸待劳。亚历山大不顾部队长途跋涉的疲劳,率军强行过河,向波斯军队发起进攻。波斯军队一触即溃,士兵们纷纷逃亡,2000人被俘,而亚历山大的军队只损失了百余人。
首战告捷后,亚历山大继续南下,扩大战果。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在伊苏斯迎战大流士三世亲自率领的16万波斯大军。大流士三世率领军队迂回到亚历山大的后方,企图围歼亚历山大。在这危急时刻,亚历山大当机立断,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向大流士三世率领的中军发起冲锋。马其顿骑兵锐不可当,势如破竹,波斯人或死或逃。大流士三世吓得魂飞魄散,急忙掉转马头,落荒而逃,连自己的弓、盾和王袍都丢掉了。其他的波斯将领见国王跑了,都无心再战,也纷纷逃亡。远征军趁机大举进攻,大获全胜。这场战役,波斯人损失了10万步兵、骑兵,辎重全部丧失,连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儿也被俘虏,而远征军仅损失5000人。亚历山大看到大流士三世豪华的帐篷后,羡慕不已,说:“这才像个国王啊。”这场战役后,远征军获得战争主动权。
为了赎回自己的母亲和妻女,大流士三世派使者前去觐见亚历山大。使者战战兢兢地说:“尊敬的亚历山大陛下,为了两国的和平,我们大流士三世陛下愿意将我们美丽的公主嫁给您,并将幼发拉底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和10000塔兰特作为嫁妆,请求您放回我们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和妻女,并各自停战。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亚历山大还没有回答,一旁的大将帕曼纽两眼放光,兴奋地说:“这么丰厚的条件!如果我是亚历山大,我肯定会同意的!”
亚历山大轻蔑地看了他一眼说:“可惜我不是愚蠢的帕曼纽。我是亚历山大,我不会答应的。我要的是整个波斯帝国,而不是部分!我要做全亚洲的统治者!回去告诉大流士,要么投降,要么继续和我战斗!”使者灰溜溜地回去了。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沿地中海东岸挥军南下,进入埃及,将埃及从波斯人的手中解放出来。埃及祭司为了表达对亚历山大的感激之情,宣布他为“阿蒙神之子”,亚历山大又自封为埃及法老,还在尼罗河口兴建一座城市,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就是今天的亚历山大港。
战败的大流士逃到幼发拉底河,在这里重整旧部,又招募军队,准备与亚历山大决一死战。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原野,大流士三世的军队与亚历山大军队再次相遇。大流士对此役做了充分的准备,他调集4万骑兵,100万步兵,还有200辆装有刀剑的战车及15头战象,布置于开阔的高加米拉平原。大流士认为这是最适宜骑兵、战车作战的地方,他命令士兵铲平地面,移走障碍物,高加米拉平原显得更加空旷了。大流士吸取了伊苏斯战役的教训,还给士兵配备了更长的矛,并在战车上装备长刀,试图突破亚历山大的方阵。
大流士将军队分为两个方阵排列:第一方阵为主力部队,排成前后两条战线。战线的左、右翼骑兵和步兵混合在一起,中央由大流士亲率皇族弓箭兵、步兵和骑兵及其他城邦联军组成纵深队形。第二方阵排列在第一方阵正前方。方阵的中央为15头战象和50辆战车,大流士的御林军骑兵紧跟其后;方阵左翼为100辆战车及西亚骑兵;右翼为50辆战车及亚美尼亚和卡帕多西亚骑兵。
亚历山大趁大流士尚在设防之际,亲率一支精锐骑兵勘察地形,巡视敌情,把敌军的战略部署搞得清清楚楚。后方部队则一边加固防御工事,一边休养整顿。
当波斯和马其顿军队接近时,亚历山大并没有直接进攻,而是向波斯军的左翼斜向移动。大流士担心亚历山大攻击左翼,也跟着平行移动。渐渐地,队伍走出了波斯人特意平整过的地带。这时大流士开始警觉起来,他担心精心准备的战车失去作用,便立即命令左翼部队赶紧绕过亚历山大的右翼,阻止其继续右移。双方侧翼骑兵开始了激战。数量明显占优的波斯军,因为骑兵和马匹都有铠甲保护,致使亚历山大骑兵伤亡惨重,败下阵来。亚历山大急忙调骑兵支援,勇猛的骑士连续向波斯军左翼发起冲锋,终于将敌人击退。
这是一幅表现不戴头盔的亚历山大大帝追击大流士战马的图画。
大流士看到其左翼的激战正酣,趁势发动长刀战车冲向对方的方阵,试图冲散敌人。当他们接近时,马其顿方阵前方的弓弩手、标枪手上前迎战,有效地阻止了大流士的进攻。
大流士下令右翼开始进攻敌人左翼,亚历山大则命令攻击那些迂回到马其顿右翼的敌军,两翼骑兵的进攻使大流士中央部队现出了一个漏洞。亚历山大亲自率领马其顿方阵和骑兵,还有预备方阵向内旋转,形成一个劈尖,直插大流士的阵营。波斯军顿时乱了阵脚,被冲得七零八落,再也组织不起有效的进攻。大流士见大势已去,仓皇逃走。
公元前330年春,亚历山大引兵北上追击大流士,大流士被其部将谋杀,古波斯帝国阿黑门尼德王朝灭亡。
大流士死后,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的军队占领了波斯全境。按理说,以进攻波斯为目标的东征该结束了,但是,亚历山大的野心太大,仅仅占领波斯不能让他满足,他要征服世界,他要做万王之王。于是,他借口追击波斯残余势力继续率军东进,于公元前329年侵入巴克特里亚,抓获背叛并杀死大流士的拜苏斯,将他处死。中亚地区的各民族都骁勇善战,他们不服从亚历山大,不断反抗。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亚历山大才将各地的反抗镇压下去。
安定好中亚后,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3万沿喀布尔河经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当时的印度,小国林立,内斗不止。印度河上游的旦叉始罗王与东邻的波鲁斯王严重不合,看亚历山大兵强马壮,旦叉始罗王便给他送来金银、牛羊、粮食,引诱亚历山大进攻波鲁斯。公元前325年4月,亚历山大从上游偷渡成功,在卢姆河畔消灭波鲁斯王大军两万余人,波鲁斯王投降。远征军抵达希发西斯河时,军中疫病流行,多年远途苦战加上久别故乡的疲惫,使将士们再也不愿前进了。亚历山大下令东进,但反复劝说,众将士仍不肯接受命令。无奈之下,亚历山大大帝被迫停止东征,传令撤军。公元前324年春,东征军返回巴比伦。
通过10年的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幅员空前的大帝国,帝国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这一广袤地域,建都巴比伦。
亚历山大热爱希腊文化,在远征之前,他认为,只有希腊才是文明开化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是没有开化的野蛮民族;希腊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其他地区没有真正的文化可言。因此,他东征的一个重大使命就是传播希腊文化,让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共浴希腊文明的光辉。在东侵过程中,他沿途建设了许多希腊风格城市,有好几座还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最著名的是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今天已经发展为埃及最大的海港。
但是,世界并不像亚历山大想象的一样,东方民族也同样是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也同样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亚历山大在东征时开始认识到这些,并逐步痴迷于东方文化。波斯人的君主体制,东方的奢华宫殿,东方的宗教都曾打动过他。因此,在传播希腊文化的同时,他也尊重其他地区的文化,并努力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为推动各民族的交流与信任,他自己就娶了大夏贵族罗可珊娜、波斯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等不同民族的妻子。他还鼓励马其顿将士和东方女子结婚,并宣布这样可以享受免税权利。他曾在苏撒举办盛大奢华的婚礼,那是他和斯塔提拉的婚礼,同时也是1万多名将士与东方女子的婚礼,亚历山大向这些新人们赠送了许多礼物。
从印度退兵后,亚历山大并不甘心,他在巴比伦整编军队,计划征服印度,进军迦太基,入侵罗马。但天并不遂人愿,公元前323年,这位不可一世的大帝突然死亡。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至今尚未有定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亚历山大之死,大体有三种说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亚历山大长期在沼泽地区作战而染上恶性疾病去世;第二种看法是在首都巴比伦,亚历山大在一次宴会上喝得大醉以后,突然发烧,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去世;第三种说法是被部将安提帕特鲁毒死。
亚历山大是世界历史上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富有戏剧性的人物。他胸襟博大,满腔热情,充满了穿凿世界的朝气;他英勇善战,无往不胜,建立起不朽的事业;他年轻有为,英气勃勃,但又英年早逝,为后人留下许多想象。亚历山大的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当时给被征服地的人民带来灾难,但从历史角度看,它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民族的了解与融合,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他笃信佛教,所以被佛教典籍称为“无忧王”。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率军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入侵古印度,遭到印度人的顽强抵抗。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退走,但他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并留下了一支军队。
当时恒河平原最强大的国家是难陀王统治下的摩揭陀国。公元前327年,该国出身刹帝利的一名叫旃陀罗笈多的贵族青年,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抗击马其顿的军队。公元前324年,他率军直抵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今印度巴特那),推翻了难陀王的统治,定都华氏城。因为他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所以就把他建立的新王朝叫作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建国后大肆对外扩张,吞并周边许多国家。孔雀王朝的版图不断扩大,军事势力也很强,拥有3万骑兵、60万步兵和9000头战象。
公元前298年,旃陀罗笈多逝世,他的儿子频头沙罗登基。频头沙罗在位期间,继续对外扩张,消灭了16个大城君主,继续扩大帝国的版图。但这时孔雀王朝的统治并不稳定,各地经常发生叛乱。
公元前273年,频头沙罗病逝,死前没有立太子,为了夺取王位,王子和公主们展开了残酷的厮杀。
王子之一的阿育王18岁时,被父王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不久西北部重镇叉始罗城叛乱,他又被任命为该地总督,率军前往镇压,叉始罗城闻风而降,从此阿育王崭露头角,积累了政治资本。父王病逝后,阿育王在大臣们的支持下,加入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经过4年的拼杀,阿育王杀死了99个兄弟姐妹,最终获得了胜利。公元前269年,阿育王举行了灌顶仪式(印度当时的登基仪式),成为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
阿育王残暴成性,杀人无数。即位后,他专门挑选最凶恶的酷吏设立了“人间地狱”,残害国内百姓。对外则沿着祖父和父亲的步伐,继续对外侵略扩张,征服了湿婆国等很多国家。其中南征羯陵伽的战争,最为激烈。
羯陵伽位于今孟加拉湾沿岸,是古印度的一个强国,拥有骑兵1万,步兵6万,战象几百头,而且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十分发达。公元前262年,阿育王率大军亲征羯陵伽。羯陵伽虽然实力强大,但面对实力数倍于己的孔雀王朝,最终还是失败了。15万羯陵伽人被俘,10万人被杀。杀人如麻的阿育王看到尸骨如山、血流成河的场面,也十分震惊。羯陵伽被征服后,孔雀王朝的领土又进一步扩大。整个南亚次大陆,东临阿撒姆西界,南至迈索尔,西抵兴都库什山,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除了南端外,全部成为孔雀王朝的领土。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王朝。
羯陵伽战争中尸山血海的惨状对阿育王震撼极大,他深感痛悔,从小埋藏在心中的佛性,终于被恻隐之心唤醒。战争结束后,他与佛教高僧优波毯多次长谈,大受感召,决心皈依佛教。此后阿育王转变了原有的治国方针,宣布以后不再发动战争。他发布敕令说:他对自己在同羯陵伽的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过“深感悔恨”,今后“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
阿育王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印度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刻在上面。他还召集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经,在各地修建了许多寺院和佛塔。同时派出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国去传教。在他的支持下,佛教日益传播,后来还传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埃及、叙利亚、缅甸、泰国和中国等地,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对佛教发展历史来说,阿育王是仅次于释迦牟尼的重要人物。
迦太基人是地中海西岸腓尼基人的后代。公元前4世纪,地中海的贸易被希腊人控制着,迦太基人就和罗马人结盟,共同对付希腊人。击败了希腊人后,为了争夺富庶的西西里岛和地中海的霸权,迦太基和罗马反目成仇,进行了三次大战。罗马人把迦太基人叫作布匿人,所以这三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布匿战争”。
罗马对外扩张时期,改进了战术,大量使用弓箭和投枪等投射武器,可以在远离敌阵的地方杀伤敌方阵中士兵。先前,罗马人曾排出长矛方阵与高卢人作战,当高卢的剑盾兵攻破了罗马人的侧翼后,罗马军队毫无反抗能力,只能在阵位上被杀死。这次惨败令罗马人意识到,长矛阵如果被突破就很难抵抗剑兵的进攻。于是,他们对方阵进行了革命性的改进,推演出罗马小步兵方阵的战术。
公元前275年,罗马人击败皮洛士以后,很快统一了意大利半岛。随后,他们开始越过海峡,向海外扩张。公元前264年,西西里岛上的两个小城邦叙拉古和墨西拿发生争端,迦太基和罗马同时介入,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展开激战。凭借战斗力极强的罗马军团,罗马人占领了富庶的西西里岛的大部分,并于公元前262年攻占了迦太基在西西里岛西南岸的据点阿格里真托,但西西里岛西部和沿海的一些要塞仍控制在迦太基人手中,他们凭着海军优势封锁了西西里海岸和意大利半岛。
罗马人在陆上的胜利,并不能击败迦太基的海上舰队。公元前261年,罗马人做了极为勇敢的决定,迅速建立一支拥有120艘大型战舰的海军。公元前260年,尚未成熟的罗马海军企图攻占梅萨纳,结果失败。这使罗马人认识到不做战术改良是战胜不了在海军方面训练有素、机动性和作战经验都优于自己的迦太基军队的。
如何能在海战中发挥出罗马军团的陆上优势呢?
罗马人发明了新的海上战术:他们在战船上装一个在桥板顶端下面安有长钉的木板桥,也叫接舷吊桥,又称“乌鸦”。前进时,木板桥可以直立起来,用来阻挡敌人投掷的武器;接近敌船时,板桥可以左右摆动,当它落在敌船甲板上时,钉子马上把敌人船只抓住。这时,罗马军团就可以迅速通过板桥,与对方展开肉搏战。
罗马人对所有战船做了改进后,便开始向西西里北部进发,在米列海(今米拉附近)与迦太基海军相遇。用这种木板桥,罗马兵团把迦太基将士打得落花流水,这一次战役使罗马不仅在陆上,而且在海上也成了强国。
公元前256年,罗马人派出一支拥有约5万人、330艘战船的庞大军队,开始进攻迦太基。不甘失败的迦太基海军调集更庞大的舰队在埃克诺穆斯海角攻击罗马战船,可是当两军遭遇时,“乌鸦”板桥又显示出了极大的威力,迦太基损失惨重。但是,远征迦太基本土的罗马陆军惨败,统帅雷古卢斯被俘获。前来接应的罗马海军收拾残兵败将,然后返航。不幸的是,罗马舰队在回国途中遭到暴风雨的袭击,损失惨重。罗马人进军非洲的计划虽然被失败,但他们击败了迦太基强大的海军,获得了中部地中海的控制权。
公元前242年,罗马统帅卡托拉斯指挥200艘战船向西西里岛的利利贝奥和德里帕那发起突然进攻。迦太基闻讯非常震惊,立即派400艘战船出海,企图夺回这些港口。两军在爱加特斯岛附近展开激战,虽然迦太基战舰数量占优,但罗马“乌鸦”战船击沉迦太基战舰50艘,降俘70艘。结果,罗马大胜,迦太基被迫求和。
根据合约,迦太基把西西里岛及其与意大利之间的岛屿全部让给罗马,并赔款3200塔兰特。第一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失败告终,迦太基被迫割让西西里岛,并付给罗马大量的赔款。但迦太基人不甘心失败,他们卧薪尝胆,决心再与罗马一争高下。公元前237年,迦太基统帅哈密尔卡带着自己的儿子汉尼拔来到西班牙建立新迦太基城,作为反击罗马的基地。为了复仇,哈密尔卡对儿子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汉尼拔9岁时,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决不与罗马人为友,一定要为迦太基报仇。在父亲和姐夫的教导下,汉尼拔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统帅。他胆识过人,足智多谋,而且善于用兵,深受部下的爱戴。有人曾这样描述汉尼拔:没有一种劳苦可以让他身体疲倦和精神沮丧,酷暑和寒冬他都可以忍受。深夜里,他经常裹着一个薄毯子和普通士兵睡在一起。无论是在骑兵还是在步兵中,总是冲在最前面。战斗时,他总是第一个投入战斗。战斗结束后,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战场。
后来父亲战死,25岁的汉尼拔成了迦太基驻西班牙的最高统帅。完成了作战准备后,汉尼拔开始进攻罗马在西班牙的盟友——萨贡姆城。罗马对汉尼拔发出警告,但汉尼拔不屑一顾,很快攻占了萨贡姆城。公元前218年,罗马对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
汉尼拔闪电般地击败了在西班牙的罗马人,随后,率领5万步兵、1.2万骑兵和37头战象,从新迦太基城出发,开始了远征。当他们到达意大利北部时,全军只剩下2万步兵,6000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了。与罗马有仇的高卢人纷纷加入汉尼拔的队伍。
经过短暂的修整,汉尼拔的大军主动出击。罗马人惊惶失措,以为汉尼拔是从天而降,仓促迎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连罗马人的执政官都被杀死。
公元前216年,8万罗马大军与6万汉尼拔大军在坎尼(今意大利奥方托河入海口附近)相遇,一场大战不可避免。战前,汉尼拔派500名士兵前去诈降,罗马人将他们缴械后安置到了罗马人的阵后。汉尼拔将战斗力较弱的步兵摆在中央,两翼则配备战斗力较强的骑兵。整个汉尼拔大军呈月牙状分布,突出的一面朝向罗马人,背靠大海列阵。战斗开始后,罗马人向汉尼拔发起了猛烈进攻,迦太基步兵抵挡不住逐渐后撤,而骑兵则坚守阵地。月牙阵突出的部分慢慢收缩,罗马人进入了口袋阵。这时,汉尼拔立即指挥两翼精锐骑兵迅速向罗马人的后方包抄,步兵停止后退,开始反攻。先前诈降的500名迦太基士兵也从怀里掏出匕首,杀向罗马人,堵住罗马人的退路。排山倒海一样的迦太基骑兵迅速击败了罗马人的骑兵,开始猛攻罗马人的中央步兵。罗马人顿时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恰在这时,猛烈的海风吹来,扬起了满天尘土,迷住了罗马人的眼睛。几万罗马人乱成一团,不成阵式,根本无法发挥出战斗力。罗马人向前受大风的阻挡和迦太基步兵的反击,两翼受到迦太基骑兵的夹击,后面又遭到迦太基士兵的进攻,溃不成军。
这场战役整整持续了12个小时,直到黄昏后才结束。罗马人有5.4万人战死,1.8万人被俘,1.4万人突围逃走,而汉尼拔只损失了6000人。坎尼战役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辉煌战役。
后来,罗马人改变战略,开始进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被迫回援,结果战败,第二次布匿战争又以迦太基的失败告终。汉尼拔为了躲避罗马人的追杀,四处逃亡,最后被逼自杀。52年后,罗马人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彻底灭亡了迦太基。
公元前2世纪,罗马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连年的扩张,使大批的战俘和被征服的居民成为罗马人的奴隶,奴隶们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为了取乐,建造巨大的角斗场,强迫角斗士手握利剑、匕首,相互拼杀,或者让角斗士与狮子等猛兽搏斗。一场角斗戏下来,场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隶尸体。
公元前80年,希腊东北部的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被罗马征服,战将斯巴达克被俘后沦为奴隶,成为一名供罗马贵族娱乐的角斗士。在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斯巴达克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公元前73年,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斯巴达克向他的伙伴们说:“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角斗士们在斯巴达克的鼓动下,拿起厨房里的刀和铁叉,为了争取自由,斯巴达克秘密带领78名角斗士杀死卫兵,逃到维苏威深山里,斯巴达克被推选为起义首领。斯巴达克起义爆发后,许多逃亡的奴隶和农民纷纷加入,起义军很快发展到1万人。起义军不断出击,势力日益壮大起来,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
得知奴隶起义的消息,罗马元老院急忙派克狄乌斯率3000人前去围剿。维苏威山是断崖山,山后是悬崖峭壁,克狄乌斯封锁了山路,企图把起义军困死在山上。斯巴达克一边命人在前面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一边命主力用野葡萄藤编成绳梯,夜里顺着绳梯下山,绕到敌后,向正在沉睡的罗马军队发动进攻。罗马军在起义军的突然袭击下乱作一团,溃不成军,克狄乌斯慌忙逃脱。起义军名声大振,队伍进一步扩大。
起义军队伍壮大起来后,斯巴达克决定将队伍转移到罗马兵力较弱的意大利北部。罗马元老院命瓦利尼乌斯率领1.2万大军分三路截击。斯巴达克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打败两路大军。两路失败的罗马军与第三路军汇合后继续反攻,将起义军困在山洞里,起义军正好得到了休整机会。休整完毕,起义军在营中点起篝火,吹响号角,迷惑敌人,然后趁夜色从崎岖的小道突破重围。天亮后,罗马军才知中计,急忙追赶。起义军又利用有利地势设下埋伏,打了罗马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的军队发展到1.2万人,斯巴达克按照罗马军队的形式对部队进行了改编,除了由数个军团组成的步兵外,还建立了骑兵、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部队。此外,斯巴达克还组织制造武器,对士兵进行训练,并制定了严格的兵营和行军生活规章。起义军声威大震,控制了整个坎佩尼亚平原。斯巴达克决定继续北上,但和他的副手克里克苏产生分歧,克里克苏拒绝北上,带领部分人马原地留守。
罗马元老院对起义军的发展极为担忧,遂命两个军团对起义军进行围剿。罗马军首先给了留守的克里克苏部致命一击,克里克苏阵亡。然后,又兵分两路夹击斯巴达克军。斯巴达克集中兵力先打击堵截的罗马军团,后乘胜回头对追兵发起了猛攻,罗马军团再次惨败。
取得这场胜利后,斯巴达克不再向北转移,而是挥师南下,向西西里岛进军。罗马元老院惊慌失措,派克拉苏统帅6个军团约9万人镇压起义军。这时斯巴达克大军已挺进到意大利半岛的南部,准备从这里渡海去西西里岛,到那里建立政权。但是被西西里收买而毁约的海盗没有给他们提供船只,斯巴达克只好组织起义军编制木筏,海上的风暴又使他放弃了这个计划。这时罗马大军赶到,在起义军后方挖了一条大壕沟,切断了起义军退路。起义军回师反攻,用土和树木填平了壕沟,突破罗马军队的防线,但起义军也损失惨重,2/3的战士牺牲。
古罗马大竞技场
大竞技场作为罗马帝国繁荣时期的建筑物,除了是戏剧演出的圣地,它还经常作为角斗表演的场所(如上图)。曾有人对它做出这样评价:“只要古罗马竞技场还矗立着,罗马就岿然不动。一旦竞技场倒塌,罗马也就倒下;一旦罗马倒塌,世界也就完了。”
公元前71年春,起义军试图占领意大利南部的重要港口布尔的西,乘船渡海驶向希腊,进而到色雷斯。罗马元老院想尽快将起义镇压下去,就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将庞培的大军和路库鲁斯的部队调来增援克拉苏。为了不让罗马军队会合,斯巴达克决定对克拉苏的军队发起总决战。
在阿普里亚省南部的激战中,斯巴达克军队虽在数量上比罗马军队少得多,但他们仍然英勇战斗。斯巴达克身先士卒,骑在马上左冲右突,杀伤两名罗马军官。他决心杀死克拉苏,但由于大腿受了重伤,只好在地上屈着一条腿继续战斗。在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下,6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此后,斯巴达克的余部继续战斗达10年之久。
斯巴达克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罗马统治,对罗马的政治、经济、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不畏强暴、前仆后继寻求解放的斗争精神谱写了奴隶解放的光辉诗篇。
“今天的收获真不小,竟然抓到了一个衣着如此光鲜的‘贵重货’。”地中海的海盗们高兴极了。海盗们知道这个穿着华贵衣服的人就是这伙人的头,于是就对其他被俘的人说:“你们赶紧回去取20塔兰特,然后来赎回你们的主人。”这位被称为主人的人听了海盗的话,不慌不忙地说:“我的身价应值50塔兰特。”
海盗得到钱后,果然把这个衣着光鲜的家伙给放了。这一回,这个人反倒不依不饶地说:“你们听着,将来我要率领一支舰队消灭你们。”海盗们不以为然。几年后,这股海盗果真被一支舰队打败了。临死时,强盗们认出了那个下达“把他们钉在十字架上”命令的人,正是他们曾经俘获并向他索要20塔伦的衣着光鲜的人。
这位海盗的俘虏,就是古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的统帅和政治家恺撒(约公元前100~前44年)。在历史上,能同时拥有政治、军事、文学、雄辩等诸多才能于一身的人,除了恺撒之外,恐怕再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恺撒是古罗马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伟人,有人断言,若不是他在英年时突然被刺身亡,罗马的历史将可能改写,甚至他的成就将可能超过著名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
恺撒生性好学,加之出身贵族,所以自幼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他跟随一位高卢人老师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和修辞学,这位老师对他的性格塑造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少年时期的恺撒就怀有非凡的抱负和志向,他幻想权力和荣誉,希望为风云变幻的罗马共和国建功立业,13岁时,他就当选为朱庇特神(即宙斯)的祭司。公元前84年,恺撒奉父命与珂西斯汀结婚,父亲去世后,他与珂西斯汀离婚,另娶了当时平民党的领导者金拉的女儿可妮丽娜为妻。独裁者苏拉在取得统治权后,杀死了自己的政敌金拉,但他非常赏识年轻有为的恺撒,要求恺撒和可妮丽娜离婚,被恺撒拒绝。一气之下,苏拉没收了恺撒的世袭财产和他妻子的嫁妆,并且要处死恺撒,恺撒闻讯,逃离罗马,直到公元前78年苏拉死后,才返回罗马。
回到罗马后,恺撒迅速在政坛崛起,以雄辩、慷慨、热心公务的作风和改革派的形象赢得了公众的好感,并在广大平民和部分上层人士中赢得威望。公元前73年,他被选入最高祭司团,此后,又历任财政官、市政官、大祭司长、大法官等高级职务,并于公元前60年与担任执政官的庞培和克拉苏结成“三头同盟”。在后两者的支持下,恺撒于公元前59年登上了罗马执政官的宝座,任满后出任高卢总督(公元前58~前49年)。就任高卢总督期间,恺撒建立起了一支能征善战、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征服了高卢全境,越过莱茵河奔袭德意志地区,并两次渡海侵入不列颠群岛,为恺撒赢得了赫赫战功。恺撒势力的迅速增长,引起了元老院贵族的惊恐。
克拉苏死后,庞培与元老院合谋,企图解除恺撒的军权。恺撒决定兵戎相见,经过5年内战(公元前49~前45年),他消灭了以庞培为首的敌对势力,征服了罗马全境,被宣布为独裁者,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成为没有君主称号的君主。凭借手中的权力,恺撒进行了包括土地制度、公民权、吏治法纪和政治体制在内的多方改革,建立起高度的中央集权,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庞大帝国,而且其中的一些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曾让属下在墙上写出罗马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元老院会议的报告书,成为现代报纸最原始的雏形;他主持制定的儒略历,有些国家到20世纪还在应用,而现行的国际通用的公历也是在这个历法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他曾为当时众多的马车制定单向通行的制度,成为现代交通管理的溯源;他所写的《高卢战记》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了解当时外高卢、莱茵河东岸的山川形势、风俗人情等的最早的第一手材料。
恺撒的独裁权力始终为元老院的贵族反对派所不满,于是他们勾结起来预谋刺杀恺撒。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没带卫队,只身一人来到元老院开会。当他落座后,一个刺客假装汇报情况来到他面前,突然拔出藏在胸前的匕首刺向恺撒。恺撒毫无防备,应声倒地。其他阴谋者一拥而上,连刺恺撒23刀。当恺撒看到他最宠爱的义子布鲁图也持刀向他刺来时,便绝望地喊道:“孩子,连你也要杀我吗?”然后便不再抵抗,用长袍把头蒙住,任由大家刺杀,至死维护自己的尊严。
恺撒虽然死了,但罗马帝国的车轮已经运转起来,恺撒的甥孙、年轻的屋大维最终取得了罗马的统治权,成为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被尊称为“奥古斯都”(神圣之意),开创了罗马帝国。
克里奥帕特拉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国王托勒密十二世的女儿,传说她出生时,整个王宫一片红光。埃及的预言家们预言这个女孩将会是托勒密王朝甚至是古埃及的一位重要人物,埃及的生死存亡都将寄托在她身上。国王和王后听了非常高兴,他们对克里奥帕特拉非常宠爱。父母的娇生惯养,使她从小就有很强的占有欲。她聪明美丽,受过良好的宫廷教育,会说很多种语言。
托勒密十二世去世后,按照埃及的规定,克里奥帕特拉与弟弟托勒密十三世结婚,共同统治埃及。托勒密十三世是个懦弱无能的人,精明能干的克里奥帕特拉一点都不喜欢他。由于性格不合,两人经常发生冲突。克里奥帕特拉想大权独揽,与托勒密十三世发生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在这场斗争中,克里奥帕特拉失败了,被迫逃亡叙利亚。但克里奥帕特拉不甘心失败,她积极地招兵买马,时刻准备杀回埃及。
公元前48年,罗马大将庞培与恺撒争权,失败后逃到埃及。恺撒追击庞培,率军来到埃及。克里奥帕特拉闻讯回国,打算借助罗马人的力量重登埃及王位。一天晚上,恺撒正在亚历山大城的豪华宫殿里看书,一个侍卫进来禀报说:“尊敬的将军,埃及女王派人送给您一张毛毯。”恺撒让侍卫送进来。侍卫转过身拍了拍手,只见两个埃及人扛着一卷毛毯走了进来,然后放在地上就退了出去。这时,毛毯慢慢展开,恺撒惊奇地发现,里面竟然出现一个绝色的美人。恺撒屏退左右,毯中人向他自我介绍,说自己就是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恺撒早就听说埃及女王是个美人,今夜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恺撒礼貌地问:“尊敬的女王陛下,您这么晚找我有什么事?”克里奥帕特拉也不绕弯子,直截了当地说:“我是想让你帮我重登埃及王位。”克里奥帕特拉美丽的容颜、曼妙的身姿、迷人的微笑,在灯光的映照下犹如仙女下凡,恺撒立刻就爱上了女王。罗马军队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托勒密十三世的军队,在恺撒的扶植下,克里奥帕特拉重登王位,成为大权独揽、至高无上的埃及女王。
后来恺撒回师,克里奥帕特拉也来到了罗马。克里奥帕特拉坐在巨大的狮身人面像的模型上,由很多侍卫抬着经过凯旋门时,整个罗马都轰动了。罗马人倾城而出,争相目睹女王的风采。克里奥帕特拉为恺撒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小恺撒”。克里奥帕特拉和她的孩子住在罗马郊外的别墅,恺撒经常去那儿看望他们。不料几年后,恺撒遇刺身亡,女王伤心地回到了埃及。
恺撒死后,女王急于再找一个靠山,她看上了原恺撒手下的大将安东尼。此时的安东尼已经是罗马政坛上的三巨头之一,手握大权,管辖着罗马的东方行省。一天,安东尼率领军队来到埃及,传唤女王,要质问她为什么在为恺撒报仇的事上没有尽心尽力。
当埃及女王的金色大船一靠岸,安东尼远远地看见了女王的绝世容颜,顿时神魂颠倒,他将自己的衣服整理了很多遍才登上女王的大船。一见到美丽的女王,安东尼顿时将质问女王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很快坠入情网。不久,女王给安东尼生了一对双胞胎,安东尼将罗马的领土封给了埃及女王的儿子。这一行为引起了罗马人的强烈愤怒,他们纷纷指责安东尼是卖国贼,要求出兵讨伐他,恺撒的甥孙屋大维趁机率领军队讨伐安东尼。
公元前31年,安东尼和女王的联军在亚克兴海与屋大维展开激战,双方杀得难分难解。正在这时,女王突然率领自己的60多艘战舰撤退,安东尼见女王离去,斗志全无,也率领舰队返航。安东尼的很多部下见状,都投降了屋大维。
第二年夏天,屋大维率领大军在埃及登陆,绝望的安东尼拔剑自杀,克里奥帕特拉被俘。她还想用自己的美色诱惑屋大维,可屋大维对她不屑一顾,并扬言要把她押回罗马游街示众。克里奥帕特拉不愿受辱,想一死了之。她恳求自己死后能和安东尼合葬在一起,屋大维答应了。克里奥帕特拉在自己的王宫里,打扮得漂漂亮亮,平静地躺在象牙床上,将一条小毒蛇放在自己身上。小毒蛇轻轻咬了女王一口,不一会儿,38岁的女王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我接受了一座用砖建造的罗马城,却留下一座大理石的城。”这是罗马帝国的创建者奥古斯都充满自豪感时说的一句话。奥古斯都平生的志向就是要让罗马人从战争中解放出来,“永远过和平的生活”。他也的确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他统治的43年里,古罗马经济进入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鉴于他伟大的功绩,公元14年8月,当他死去时,罗马元老院将他列入了“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以纪念他。
奥古斯都原名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是罗马元老院授予他的尊号,是神圣、庄严、伟大的意思。屋大维4岁时,父亲去世,他的母亲改嫁给马尔库斯·腓力普斯,从此,屋大维由继父抚养。12岁时,他在外祖母尤利娅的葬礼上致悼词,第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15岁时,他被选入大祭司团。恺撒被刺时,他19岁,正在阿波罗尼亚城(今阿尔及利亚境内)接受教育,为恺撒远征帕提亚(今伊朗一带)做准备。恺撒在遗嘱里将自己财产的3/4赠予了屋大维,并将屋大维立为自己的继承人。
得悉恺撒的死讯后,屋大维返回罗马,利用恺撒对自己的恩宠及恺撒的影响力开始了谋求罗马统治权的活动。他向恺撒的部将、当时掌握实权的执政官安东尼提出继承恺撒权力的要求,但遭到拒绝。
屋大维知道要想获得政权,必须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为此,他四处募集资金,甚至拍卖家产,招募恺撒旧部,不到一年的时间,屋大维便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公元前43年,他趁安东尼出兵在外,率军进入罗马,获得了元老院的支持。此后,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三位实力相当的人物达成协议,缔结盟约,共同执政,史称“后三头”政治同盟。在清除了一系列反对势力后,后三头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屋大维用计剥夺了雷必达的权力,兼并了他的军队,成为罗马实力最强的人物。公元前42年,拥有罗马东方行省的安东尼来到埃及,拜倒在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的石榴裙下。不久,克里奥帕特拉为他生下一对双胞胎,高兴过头的安东尼竟然宣布把罗马的东方行省赠给克里奥帕特拉及其子女。这一行为激起了绝大多数罗马人的愤慨。罗马元老院和人民大会不能容忍安东尼,宣布剥夺他的权力,并授权屋大维率兵讨伐。公元前31年,屋大维与安东尼在亚克兴海决战,安东尼失败,逃回埃及后自杀。屋大维进军埃及,克里奥帕特拉企图笼络屋大维,失败后也自杀身亡,埃及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公元前29年,屋大维肃清了自己的敌对势力,成为罗马唯一的统治者。
凯旋罗马后,屋大维接受了“元老院首席公民”(即元首)和“元帅”的称号,并于公元前28年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与恺撒不同的是,屋大维在共和政府的形式下进行了实质上的独裁统治,这成为他在罗马执政42年的重要原因。公元前27年1月13日,他召开元老院会议,在会上宣布交出独裁权力并恢复“共和国”制度,此举使心怀感激的元老院在三天后授给他“奥古斯都”的尊号。但是,他又装作应元老院和人民的请求,接受了完全违背共和制原则的绝对权力,创立了独裁的元首制。公元前13年,奥古斯都被选为祭司长,成了罗马宗教的首脑。这样,他总揽了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大权,实际上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那一年,他36岁。
建立元首制后,奥古斯都将罗马各行省分为由元老院任命总督管辖的元老院行省和直属元首的行省,同时继承了恺撒的制度,在行省中推行自治市制度,把公民权授予行省上层分子,又将大批退伍士兵移居各行省,从而大大加强了对全国各个地区的控制力度。奥古斯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化的常备军,依靠这支军队,征服了高卢和西班牙,占领了从莱茵河到易北河的全部地区,把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湖,极大拓展了帝国的疆域。
尽管奥古斯都比较长寿,但他却一直受到疾病的困扰和折磨。他患有严重的皮肤病、风湿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怕冷却又不敢晒太阳。他饮食清淡,遇有宴会,他要么预先吃饱,要么宴会后单独再吃,而不动宴席上的东西。像中古的圣哲一样,他用精神支持肉体,建立了自己的千秋伟业。
公元14年,奥古斯都巡视南意大利,在路上因病死去,享年77岁。
公元37年12月5日,尼禄出生于罗马。他的父亲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贪官,母亲阿格里披娜是罗马皇帝的侄女。3岁的时候,尼禄的父亲病死,他的母亲用美色诱惑自己的叔叔,当上了皇后。
阿格里披娜是一个野心勃勃、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处心积虑怂恿老皇帝将太子废掉,立尼禄为太子。为了让尼禄的地位更巩固,她又撺掇老皇帝将公主屋大维娅嫁给了尼禄。
阿格里披娜以为这样一来,只要老皇帝一死,罗马皇帝的宝座就是尼禄的。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意,老皇帝的身体非常健康,并且经常怀念被废的太子。阿格里披娜急得团团转,最后她竟勾结近卫军将老皇帝毒死。就这样,年仅17岁的尼禄登基,成为罗马皇帝。
尼禄在元老院的第一篇演说受到了元老们的普遍称赞,元老们一致认为尼禄将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罗马帝国的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尼禄上台后,起初施行仁政,下令禁止血腥的竞技,废除极刑,减少赋税,允许奴隶们控诉虐待他们的主人等,他甚至宽恕写诗讽刺他的诗人,赦免阴谋反对他的人。
尼禄当上皇帝后,阿格里披娜得意扬扬,以为整个罗马都是她的了。她平时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经常干涉朝政和尼禄的生活。尼禄不喜欢自己的妻子,而喜欢一个美丽的女奴隶。他的母亲斥责他,尼禄生气地说:“我是罗马皇帝,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阿格里披娜大怒说:“你别忘了,是谁让你当上皇帝的!我能让你当上皇帝,也能让你哥哥当上皇帝!”尼禄惊恐万分,彻夜难眠,便下令将他的哥哥秘密处死。为了消除后患,尼禄又决定对自己的母亲下毒手。
一天,尼禄扶着母亲登上一艘豪华的大船上,给母亲说了很多好话,还亲自斟酒,不停地道歉。阿格里披娜非常高兴,认为儿子回心转意了。尼禄走后不久,“轰”的一声巨响,船身猛地倾斜到一边,吓得阿格里披娜魂飞魄散,急忙跳水逃生,游了半天才上岸,在众人的搀扶下,回到了自己的别墅。惊魂未定的阿格里披娜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几个五大三粗的士兵就闯入别墅,大声说:“我们奉皇帝之命前来杀你!”阿格里披娜还没来得及说话,一把锋利的刀就插进了她的胸膛。派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后,尼禄又派人杀死了老师和妻子。从此以后,再也无人能节制他,尼禄性格大变,整天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公元64年夏季的一天,精神极度空虚的尼禄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火烧罗马城。全罗马城14个区有10个区都燃起了熊熊烈火,罗马人奔跑着、惊呼着,仿佛世界末日来临。尼禄站在皇宫的最高处,看着满城冲天大火的壮观景象,兴奋得手舞足蹈。他不仅不派人去救火,反而触景生情,用忧伤的语调高声朗诵特洛伊毁灭的诗篇。
大火过后,人民无处安身,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可尼禄根本不管这些,下令修建自己的皇宫。皇宫内部用金银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餐厅里有镶着象牙的可以转动的天花板,不停地撒下花瓣和香水。浴池可以引进海水,也可以引进泉水。当这座富丽堂皇、豪华别致的建筑竣工后,尼禄兴奋地说道:“这才像个人住的地方啊。”
人民猜测是尼禄放火烧毁了罗马,纷纷议论。尼禄非常生气,派士兵杀死了很多非议他的人,并嫁祸基督徒,大肆迫害他们。
尼禄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经常上台表演。他在皇宫举办了很多场豪华演出,自己扮演朗诵者、歌手、演奏师甚至角斗士登台表演。在演出时,他下令紧闭剧场大门,不许观众中途退场。观众们实在无法忍受他那刺耳的歌声和拙劣的演技,纷纷翻墙逃跑。
尼禄见在罗马没有人“欣赏”他的“才华”,就率领庞大的剧团到希腊去演出。希腊人赞扬了他,尼禄非常高兴,觉得希腊人懂艺术,就赐予希腊自治权。
罗马人再也无法忍受尼禄的暴政了。公元68年,罗马的西班牙和高卢行省的总督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尼禄的近卫军也纷纷响应。众叛亲离的尼禄逃出罗马城,在郊外的一所别墅中自杀。临死前,尼禄仰天长叹:“一个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就要死了!”
公元14年,罗马第一任皇帝屋大维死后,他的养子提比略继位,从此罗马帝国开始了帝位传承制。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主要经历了三个王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和安敦尼王朝。这三个王朝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被称为“罗马和平”。
在这一时期,罗马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出现了带轮子的犁和割谷机。工业上出现了水磨,大大减轻了人力和畜力的劳动强度。在矿山中开始使用人工排水的机械。手工业的发展尤为显著,不仅门类增多,而且分工十分精细。传统的手工业,比如阿列提乌姆的制陶业、阿普亚的青铜制造业、莫纳德的制灯业等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很多,远销各地。玻璃制造业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同时出现了丝织业。在这一时期,除了罗马城外还出现了很多大城市,比如不列颠的伦丁尼姆(今伦敦)、高卢的鲁格敦(今里昂)等,迦太基等一些曾被摧毁的城市也开始恢复,阿普亚和那不勒斯是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而亚历山大里亚(今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则是商品的集散地和内外贸易的枢纽。首都罗马成了整个帝国的交通中枢,它和许多大城市都有道路相连,西方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
当时罗马对外有三条贸易通道。第一条是从意大利半岛经海路来到亚历山大港,登岸后由陆路经过红海东岸阿拉伯半岛上的也门,然后乘着船借着季风抵达印度,最后再把印度的宝石、香料和纺织品运回罗马。第二条是北上到达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用罗马的金属制品换取这里的琥珀、奴隶和毛皮。第三条是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在罗马属于奢侈品,罗马的上流社会以穿中国丝绸制的衣服为荣。每逢庆典和节日,罗马的贵族和富人都会身穿绫罗绸缎出席。
罗马的文化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时的诗人备受皇帝的宠爱,社会地位很高。其中最有名的有三位诗人:维吉尔、贺拉西和奥维德。维吉尔一生虽然只写了三部作品,但影响巨大。其中以他模仿荷马史诗写成的《埃涅伊德》最为著名。《埃涅伊德》讲的是特洛伊王子在特洛伊被攻陷后,带着族人千辛万苦,漂洋过海来到意大利半岛,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创建罗马城的故事。贺拉西擅长写讽刺诗和抒情诗,他的抒情诗《颂歌》堪称抒情诗的典范。奥维德以写爱情诗见长,他的代表作是以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为题材的《变形记》。此外,历史学家李维等人呕心沥血,写成了24卷的《罗马史》,时间跨度从罗马的起源到图拉真皇帝,所记历史长达900年。书中还记述了罗马起源和王政时代的传说,地中海周围国家的情况以及罗马征服这些国家的过程,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罗马的建筑艺术是人类艺术的瑰宝。现存的最著名的罗马建筑是建于公元81年的提图斯皇帝凯旋门。它是为纪念罗马镇压犹太人而建的,在高达24米的浮雕板上,雕刻着罗马皇帝乘坐四轮马车凯旋的情景。而树立在罗马广场上的图拉真记功柱,一共刻了两千多个人物,描绘了图拉真皇帝的赫赫战功,是罗马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罗马椭圆形剧院是现存罗马建筑中最壮观的。它建于公元80年,剧场内不仅可以表演陆战,舞台还可以灌上水,表演海战,所以又有水陆剧场之称。剧院共分4层,有80个出口,能容纳5万观众。站在剧院的最高处,整个罗马的景色尽收眼底。
在科学技术方面,罗马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学家科路美拉写了《论农业》、斯特拉波写了《地理志》,科学家普林尼写了长达37卷、百科全书式的《自然史》。他为了详细记录维苏威火山喷发的情景,亲临现场,不幸遇难,为科学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罗马的繁荣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奴隶的基础上的,这种繁荣维持不了多久。到了公元2世纪末,罗马帝国就开始出现了危机。
公元前1世纪左右,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为了摆脱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犹太人多次举行起义,但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起义的失败,使犹太人变得悲观、失望,陷入了苦闷之中。他们感到前途渺茫,非常渴望有一个救世主降临。犹太人有自己的宗教——犹太教,信奉上帝耶和华。许多犹太人坚信上帝看到他创造的人类所受的苦难太多,就会派他的儿子——救世主耶稣降临人间,把人类拯救出苦海,将他们带到幸福快乐的天堂。
巴勒斯坦有一个少女叫玛利亚,她和木匠约瑟已经订婚,但是还没有出嫁就怀孕了。约瑟非常生气,嫌玛利亚不守妇道,决定解除婚约。一天晚上,约瑟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天使对他说,不要解除婚约,玛利亚是受上帝的圣灵感动而怀孕的。她怀的是上帝的儿子,名叫耶稣,他是人类的救世主,将来会拯救人类。于是约瑟就娶玛利亚为妻。
后来罗马帝国皇帝下令所有的人必须回到原籍办理户口登记,约瑟是伯利恒人,所以他带着怀孕的玛利亚赶回故乡。一天夜里,他们回到了伯利恒,但所有的客店都住满了人,天气非常寒冷,他们只好来到了一座牛棚里避寒。就在这座牛棚里,玛利亚生下了一个男婴,约瑟给他起名叫耶稣。耶稣出生的那天夜里,天上有颗明亮的星星落了下来,几个东方的博士看到后,高兴地说:“救世主降生到人间来了。”
不料这件事被罗马的巴勒斯坦总督知道了,他认为这件事是有些人在故意蛊惑人心,制造混乱,于是下令将全巴勒斯坦地区两岁以下的男孩全部杀死。约瑟和玛利亚得知这个消息后,抱着耶稣逃到了埃及。
很多年过去了,耶稣长大成人,开始在西亚地区漫游。一天,他走到约旦河边,遇见了约翰,约翰给耶稣进行了洗礼。据说接受了洗礼,就是接受了上帝的圣灵。
耶稣接受了种种常人无法忍受的考验,终于,他的头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光环,这样,人们在夜里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他。从此,耶稣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到处传教,免费给百姓治病,不断地为人民做好事。慢慢地,崇拜他的人越来越多,信教的人也越来越多,他就从信仰者中招收了12位门徒。
耶稣带着12个门徒四处传教。一次,他们乘船出海,遇上了大风暴。船颠簸得很厉害,眼看就要翻了,12个门徒都非常害怕。可是耶稣却面无惧色,安慰门徒们说:“不要怕。”耶稣走到船头,对大海说:“快平静吧。”话音刚落,大海就风平浪静了,大家转危为安。
木匠房里的耶稣
幼小的耶稣在玩耍时将手掌划伤,血滴在脚上,暗示了他将遭受被钉十字架的酷刑。
一天,耶稣和门徒们来到一座城市。这座城里的人们饱受疾病和饥饿的折磨,耶稣就开始给他们治病。令人吃惊的是,耶稣也不问病人得了什么病,用手一摸病人就痊愈了。耶稣用手摸了一个哑巴,哑巴竟然能开口说话了。给人们治完病后,耶稣让门徒们拿东西给人们吃。他的门徒只有5个饼和两条鱼,而要吃饭的却有5000人。耶稣接过饼和鱼,用手一掰,一个就变成了两个。耶稣不停地掰,门徒们不停地分给人们吃。等5000人都吃饱了,剩下的饼和鱼还装了12个大篮子。
由于信仰耶稣的人越来越多,遭到了官吏和祭司的嫉恨。他们用30块银币收买了耶稣的门徒犹大,准备逮捕耶稣。那天耶稣和门徒门吃晚饭时,耶稣平静地说:“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门徒们都十分惊慌,犹大做贼心虚故意问:“您说的是我吗?”耶稣说:“是的。”犹大低下头,一声不吭。
第二天,耶稣和12个门徒一起出去,官吏和祭司带着很多人拿着刀枪围了上来。犹大向他们使了个眼色,然后跪在耶稣面前,由此打手们认出了谁是耶稣,就一拥而上,将他带走了。
耶稣被捕后,以“自称犹太王”的罪名,受尽了打骂和侮辱,被钉死十字架上。与他同时钉死的,还有两个强盗。
三天后,耶稣复活升天。后来基督教把过了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复活节”,又把耶稣的生日(12月25日)定为“圣诞节”。
屋大维开创的罗马帝国,我们虽然称领导人为“皇帝”,但实际上,直到戴克里先执政之时,才将“元首”改为“皇帝”,正式确立了君主制。而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蒙上了衰败的阴影。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强盛一时,可惜好景不长,罗马帝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经济凋敝,政局动荡。但罗马皇帝为了炫耀帝国的富足,还经常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公元106年,罗马皇帝图拉真为纪念他在达西亚的胜利,竟然连续举行了123天的节日娱乐。皇宫里更是腐化堕落,仅御用美容师就有数百人之多。上行下效,罗马的各级官员和富人们也都挥金如土,过着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生活。
与此同时,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今天一个皇帝刚上台,结果明天就被杀掉了,又重新换了一个皇帝。在公元235年以后的50年中,竟一连换了10个皇帝,罗马帝国的衰落已经无可挽回了。
公元284年深秋,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小亚细亚北部的一条大路上,一支罗马大军正在返乡的途中,他们从波斯人那里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其他物品,每个人都发了大财。但不幸的是御驾亲征的皇帝凯旋途中病死,而继位不到一个月的新帝也得了重病,不得不蒙着被子躺在担架上,让几个士兵抬着走。一路上,士兵们一直闻到一股臭味,但始终不知道从哪里发出的,大家都很纳闷。
“快走!快走!”近卫军长官阿培尔骑着马来到在担架旁,对抬担架的士兵大声呵斥,“要是你们走得慢,耽误了皇帝的病情,小心你们的脑袋。”阿培尔恶狠狠地说。几个抬担架的士兵敢怒不敢言,只好加快了脚步。“等等,”阿培尔忽然翻身下马,轻轻地揭开了被子一角,往里面看了看。就在阿培尔揭开被子的时候,那几个抬担架的士兵闻到一股强烈的臭味。虽然现在已经是深秋了,但天气依然很热,臭味显得越发强烈。
傍晚,大军来到尼科美地城休息。一个抬担架的士兵悄悄地问同伴:“你说奇怪不奇怪,皇帝既不吃药又不吃东西,病能好吗?”另一个士兵想了想,来到担架旁边说:“陛下,你想吃点什么?”但用被子蒙着的皇帝丝毫没有反应。这名士兵小心翼翼地揭开被子一看,不由得惊呼:“啊!皇帝陛下死了!”附近的士兵一听到喊声,都围了过来。原来一路上的臭味,是皇帝的尸体发出来的。
“是谁杀害了皇帝?把凶手找出来!”士兵们怒吼着,纷纷要求严惩凶手。
阿培尔走过来,向士兵大吼道:“吵什么吵?!难道你们想造反吗?皇帝死了重选一个不就行了。谁要再敢闹事,就地处决!现在马上回营房去!”士兵们都默不作声。
这时皇帝卫队长戴克里先冷笑着:“阿培尔,你说得轻巧!该处决的不是别人,而是你!是你杀死了两位皇帝!”阿培尔见自己的罪行暴露,拔出宝剑刺向戴克里先。戴克里先毫不示弱,拔剑迎战,将阿培尔杀死。戴克里先的举动赢得了士兵们的拥护,被拥立为罗马帝国的新皇帝。
戴克里先当上皇帝后,没有返回罗马,而是在尼科美地城大兴土木,以此为首都,建造了奢华的皇宫。戴克里先被奉为天神,皇权也大大加强了,“元首”的称号正式改称为君主。这种君主制成了罗马帝国后期相袭的一种统治形式。
戴克里先无力应付频繁的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就委托好友马克西米连治理帝国的西部,马克西米连定都意大利的米兰。于是罗马帝国就出现了两个皇帝,一切命令都用他们的名义发出。后来,他们又让自己的女婿担任自己的副职,各自统治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历史上称为“四帝共治制”。这种制度虽然不利于中央集权,但却巩固了边疆,扩大了领土。
公元305年,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连同时退位。继承戴克里先帝位的君士坦丁于公元330年把首都迁到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号称“新罗马”。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即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312年的一天夜里,正在为第二天的大战而忧心忡忡的君士坦丁,站在罗马附近的米尔维亚桥上眺望着星空。突然,他看到苍茫的天空中出现了4个火红色的十字架,还伴随着这样的字样:依靠此,你将大获全胜。
这个情节是那么遥远而虚幻,以至于后人对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但是,不管它是真是假,的确从那一年之后,世界历史发生了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变化,并且这个变化就来源于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是私生子,出生于公元280年,父亲是位著名的将军,后来被士兵拥立为奥古斯都,母亲是一个小旅店的女仆。他小时候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只懂得一些希腊文。十几岁他就随父亲从军,参加抵御蛮族入侵的战争。由于有勇有谋,他很快就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公元306年,父亲死后,君士坦丁继任“奥古斯都”。此时罗马帝国出现两个奥古斯都并存的局面,君士坦丁是西部奥古斯都,东部奥古斯都为李基尼乌斯。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李基尼乌斯在米兰会晤,共同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归还以前没收的财产。从此,基督教由受迫害的秘密宗教转变为受政府保护的合法化宗教,迅速在罗马帝国传播开来。此后,君士坦丁与李基尼乌斯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10年的战争。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击败李基尼乌斯,成为唯一的奥古斯都,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
君士坦丁夺取全国政权后,在行政、军事、宗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他取消以前的四帝共治制,委派自己的亲信治理帝国各个部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在行省中施行军政分开的政策,军事首长直接向皇帝负责,从而使皇帝完全掌握了军事大权。宗教方面,他对基督教进行保护和利用,把基督教变为帝国政权的可靠支柱。公元323年,为了解决基督教的内部纷争,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集了基督教第一次宗教大集结,统一了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使基督教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君士坦丁把罗马的君主专制制度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随着帝国重心的东移,君士坦丁于公元330年把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为营建新都,他大兴土木,从帝国各地调集石料、木料,用于建造宫殿、教堂、图书馆和大学等。他还大力提倡文学和艺术,采用各种措施吸引世界各地的杰出人才来到君士坦丁堡,使君士坦丁堡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此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东部罗马帝国的首都。
政治上风光无限的君士坦丁,在家庭生活中却很不幸。他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明妮弗纳为他生了大儿子卡洛斯普士后便死去,第二个妻子弗西蒂生有三男三女。公元326年,弗西蒂向君士坦丁哭诉,说卡洛斯普士调戏自己,君士坦丁一怒之下杀了卡洛斯普士。在得知弗西蒂所说的不符合事实后,他又杀了弗西蒂。除杀了儿子和妻子之外,君士坦丁还以“谋反罪”处死了妹妹的儿子。
君士坦丁在统治期间,虽然宣布基督教合法,鼓励臣民们与他一同接受这个新信仰,但从没有公开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直到公元335年5月22日,君士坦丁身患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才请了一位基督教牧师给自己洗礼,据说是为了借此洗净一生的罪恶。然后,这位年届64岁、疲惫不堪的君主,脱去了皇帝的紫袍,换上初信圣徒所穿的白长衣,安然辞世。
君士坦丁的专制统治与改革措施,使罗马帝国得到暂时的稳定,但无法挽救罗马奴隶制社会的没落。君士坦丁死后,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帝位的长期混战,到狄奥多西一世时才重新恢复统一。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把帝国分给两个儿子,由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日益衰落的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而东罗马帝国转入封建社会后,又继续存在了近千年。
笈多王朝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约公元320~540年)。
公元4世纪,印度北部小国林立,战乱不止。位于恒河上游比哈尔地区的一个小国趁机兴起,因为这个小国由笈多家族统治,所以历史上称其为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的君主号令一方,自称“摩诃罗韬”(众王之王)。笈多王朝所在地是当年孔雀王朝兴起的地方,笈多王朝第一代君主旃陀罗·笈多一世对阿育王的丰功伟绩非常神往,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阿育王那样伟大的君主。
公元308年,旃陀罗·笈多与附近梨车王国公主鸠摩罗提毗结婚,笈多王朝和梨车王国合并,原梨车王国统治的华氏城及其附近地区并入了笈多王朝,笈多王朝的实力和政治地位大大增强。公元320年,旃陀罗·笈多一世正式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离。随着笈多王朝的国势蒸蒸日上,许多小国纷纷归附。
公元330年,旃陀罗·笈多和梨车王国公主鸠摩罗提毗之子沙摩陀罗·笈多(海护王,约公元330~约380年在位)即位。他即位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首先,沙摩陀罗·笈多率军西上,征服了恒河上游一带和印度河流域,巩固了笈多王朝的后方,解除了笈多王朝的后顾之忧。随后,沙摩陀罗·笈多率军沿恒河挥师东下,一路夺关斩将,势如破竹,占领了富庶肥沃的恒河三角洲一带,笈多王朝的国力大增。至此,北印度基本统一。沙摩陀罗·笈多又海陆并进,大举进攻南印度,征服了奥里萨和德干东部,兵锋一度抵达帕拉瓦王国的都城,南印度德干高原的很多文明程度较落后的小国纷纷向笈多王朝称臣纳贡。至今保存的称颂沙摩陀罗·笈多赫赫战功的阿拉哈巴石柱刻文,是由大臣诃梨先那所写,记述了沙摩陀罗·笈多攻灭印度西部9国、震撼整个印度的事。
阿旃陀第19石窟的雕塑《蛇王与蛇后》
笈多王朝时期,佛教也有一定发展,阿旃陀石窟就是当时佛教修建的修行之地,是一座古印度艺术的宝库。
除了在陆地上征伐外,沙摩陀罗·笈多还向海外扩展势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爪哇等地,都有笈多王朝使臣的足迹。
建立了庞大帝国的沙摩陀罗·笈多,志得意满地举行了一次马祭祀(就是用马作为供品)。按照印度的风俗,只有征服了大片领土的国王才有资格举行马祭祀,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沙摩陀罗·笈多征战和处理国家大事之余,还写了不少诗,因此获得了“诗人国王”的雅号。他重用文人,鼓励学术,扶持文化,当时有很多大臣就是著名的学者,如梵文诗人与戏剧作家迦梨陀娑和天文学家彘日和等。沙摩陀罗·笈多信奉婆罗门教,但他对其他宗教也不排斥,对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他宗教采取宽容态度。
公元380年,海护王去世,他的儿子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继位。旃陀罗·笈多二世也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帝王,他迁都华氏城,继续其父未竟的事业,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与联姻,几乎统一了印度,将笈多王朝推向了繁荣的顶峰。
笈多王朝在中央地区的孟加拉、比哈尔实行中央集权制,其他地区则由国王委派总督或任命地方王公治理,处于一种半独立状态。笈多王朝的官僚机构比较简单,文武不分,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婆罗门教的高级僧侣在政府机构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朝廷没有固定的军队,打仗时临时招募或由各地的总督和地方王公提供兵源。笈多王朝的对外贸易非常发达,北经波斯抵达地中海;南经阿拉伯海进入红海,与罗马帝国进行商业和文化交往;东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新疆和甘肃一带;向东南进入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爪哇等地,抵达中国广州,与中国进行商业和文化交流。
公元5世纪初,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期间,我国东晋著名僧人、旅行家法显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翻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抵达印度,以求取佛教真经,并在印度居住游历了6年,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后来法显根据自己在华氏城和印度其他地方的见闻写了一本《佛国记》,书中描写了当时笈多王朝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成为研究印度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罗马人征服高卢之后,在帝国的北部,相当于今天欧洲的北起波罗的海、南到多瑙河、西至莱茵河、东至维斯杜拉河之间的广大地区,生活着日耳曼人,人口大约有500多万。那时,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以畜牧业、狩猎为生,相对于罗马人来说,他们要落后得多,所以被称为“蛮族”。
日耳曼人分为很多部落,有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等等。在罗马帝国强大的时候,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罗马人有时主动出击,攻打日耳曼人;有时又允许一部分日耳曼人进入北部边境,帮助罗马人守卫边疆;有时不断挑拨离间日耳曼各部落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自相残杀。在与罗马人的接触中,日耳曼人逐渐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武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人口的增加,为了生存和满足自己对财富的渴望,日耳曼各部落的首领率领族人不断袭击已经衰落的罗马帝国。
首先进入罗马的是西哥特人。当时,来自东方的匈奴人击败了东哥特人,继续向西进军。西哥特人犹如惊弓之鸟,在得到罗马皇帝瓦伦斯的允许后,他们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避难,从此掀开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序幕。
迁入罗马帝国的西哥特人经常受到罗马官员的欺压,公元387年,忍无可忍的西哥特人举行了武装起义。罗马皇帝瓦伦斯亲自率兵镇压,结果在亚得里亚堡(今土耳其乔尔卢城北)全军覆没,自己也被西哥特人所杀,全欧洲为之震惊。这一仗,打破了罗马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其他日耳曼部落的信心。这次起义虽然被后继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镇压,但罗马帝国已无力彻底消灭西哥特人,狄奥多西只好极力笼络西哥特人,准许他们定居巴尔干半岛,并保证供给足够的粮食。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去世,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西哥特人在首领阿拉里克的率领下趁机再次起义,在马其顿和希腊大肆掠夺。
公元401年,阿拉里克率领西哥特人进军意大利半岛。罗马帝国虽然已经衰落了,但意大利本土一直是安全的。西哥特人的到来,令罗马人大为惊恐。罗马将军斯底里哥调集了许多军队,终于赶跑了阿拉里克,罗马人这才长出一口气。公元410年,阿拉里克率领西哥特人卷土重来,这一次,他攻克了罗马。西哥特人在罗马城中大肆劫掠了三天三夜,扬长而去。阿拉里克死后,继任的阿多尔福与罗马言和,并接受了罗马将军的封号。公元412年,西哥特人进军高卢,占领了南高卢的阿奎丹地区,不久又占领了西班牙。公元419年,西哥特人建立了以图卢兹为中心的第一个“蛮族”王国——西哥特王国。从此,西哥特人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在南高卢和西班牙定居下来。
在罗马人和西哥特人交战的时候,另一支日耳曼部落汪达尔人乘虚而入,抢掠了高卢后,进入西班牙定居。公元416年,西哥特人向汪达尔人发动进攻,汪达尔人抵挡不住,只好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经过10年的征战,汪达尔人战胜了那里的罗马军队,占领了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定都迦太基,建立了汪达尔王国。此后,汪达尔人又占领了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等地。公元455年,汪达尔人渡海攻克了罗马城,将全城的文物破坏殆尽。
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则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公元457年,勃艮第人在高卢东南部建立了勃艮第王国,定都里昂。公元486年,法兰克人在首领克洛维率领下,击败罗马军队,占据高卢北部,建立法兰克王国。
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大不列颠岛登陆,打败了当地的凯尔特人,占据大不列颠岛的东部和南部,建立许多小王国。
匈奴帝国灭亡后,东哥特人获得独立。他们进军意大利,占领了拉文那一带,建立东哥特王国,后被拜占庭帝国所灭。
公元568年,伦巴第人又占领意大利半岛的北部,建立了伦巴第王国,定都拉文那,为欧洲民族大迁徙画上了一个句号。
罗马城虽然经过了“蛮族”的两次洗劫,但还拥有很多金银财宝,很多“蛮族”还想再去抢劫,比如北非的汪达尔人。
汪达尔人不是北非的土著居民,他们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来居住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公元3世纪的时候,他们南下中欧,重金贿赂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获得了在罗马帝国境内居住的权力。后来匈奴人来到欧洲,汪达尔人被迫西迁,加入了民族大迁徙的洪流之中。他们先是来到高卢境内,接着又翻越了比利牛斯山,到达西班牙,摧毁了当地的罗马政权,在那里建立了汪达尔王国。
公元416年,西哥特人进攻西班牙,汪达尔人被迫南迁。当时,汪达尔人的首领名叫盖赛里克,身材不高,但足智多谋。他决定避开势力强大的西哥特人,转移到罗马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北非地区。
到达北非后,汪达尔人一路向东,沿途烧杀抢掠。当时北非的柏柏尔人正在反抗罗马人,他们把汪达尔人视为解放者,积极支持汪达尔人同罗马人作战,使罗马人在北非的政权土崩瓦解。公元438年,汪达尔人占领了北非的迦太基,并建都于此,建立了汪达尔王国。北非是罗马的粮食供应地,这里沦陷后,罗马顿时出现了粮荒,而汪达尔人则势力大增。罗马人被迫同汪达尔人签订条约,承认他们对北非地区的占领,还把罗马的公主嫁给汪达尔王子。
但盖赛里克并不满足,他占领了罗马在非洲的全部领土后,把目光投向了罗马城,他想像阿拉里克一样攻陷罗马城,掠夺财富。为此,盖赛里克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并日夜不停地训练。汪达尔人的舰队相继占领了撒丁岛、西西里岛等地中海主要岛屿,成为继迦太基和罗马之后的地中海霸主。
公元455年,盖赛里克率领庞大的汪达尔舰队开始渡海北征,进攻罗马城。当汪达尔人的舰队到达台伯河的入海口处时,整个罗马城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几辆豪华的马车从罗马皇宫疾驶而出,向城门口冲去。
“开门!快开门!”西罗马皇帝从马车中伸出头,对守门的卫兵大声说。
这时旁边的罗马人认出了皇帝,大喊:“不好了!皇帝要逃跑了!”很多罗马人听到喊声赶了过来,将皇帝的车队围得水泄不通。
“让开!让开!”西罗马皇帝愤怒地大喊大叫。
“你不能走!你是罗马皇帝!你必须带领我们抵抗汪达尔人,和罗马共存亡!”一个罗马人义愤填膺地说。
“罗马守不住了,你们也快跑吧!开门!快开门!”西罗马皇帝急不可待地说。愤怒了的罗马人一拥而上,将皇帝活活打死。
很快,汪达尔人的舰队就来到罗马城下。此时的罗马人早已没有了他们祖先当年的勇武,汪达尔人很快就攻克了罗马,并在城中开始了大规模抢劫。皇宫、国库、教堂、富人的宅邸甚至一般人的家都被汪达尔人洗劫一空。他们把掠夺来得金银财宝、丝绸、瓷器、华丽的装饰品装满了他们的大船,并且将3万罗马人掠为奴隶,盖赛里克还抢走了罗马公主。最后汪达尔人四处放火,将罗马城付之一炬。几百年来,罗马人留下的无数建筑珍品和文明成果就这样被熊熊大火吞没。罗马,这座昔日繁华富丽的城市,在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已是满目疮痍,一片凄凉。后来的欧洲把疯狂破坏文明成果的野蛮行为称为“汪达尔主义”。
此时的西罗马帝国已经四分五裂,勃艮第人占领了高卢,西哥特人占据着西班牙,汪达尔人统治着北非,意大利半岛被东哥特人控制着,连西罗马皇帝都是东哥特人的傀儡。
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的长官奥多里克废黜了最后一个罗马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年轻的罗慕洛·奥古斯都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他无力反抗,只好命随从把东西搬上车,默默地离开了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