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1/1)
提起蒸汽机,人人都知道那是瓦特发明的,但这并不等于在瓦特之前就没有使用蒸汽的机械。其实,蒸汽机的发明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传说,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世纪便出现了利用蒸汽驱动球体的机械装置,只是年代太过久远,具体情况已无从考证。又有记载说公元1世纪,古希腊发明家希罗曾用蒸汽做动力开动玩具,大画家达·芬奇也用画笔描绘过用蒸汽开动大炮的情景。
较为确切地使用蒸汽作动力还应是从近代开始。1698年,英国工程师萨弗里发明了使用蒸汽驱动的抽水机。1712年,英国的纽科门发明了效率更高的蒸汽机,可以用活塞把水和冷凝蒸汽隔开。事实上,瓦特发明蒸汽机就是从改进纽科门蒸汽机开始的。
纽科门蒸汽机在生产领域的广泛使用,激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詹姆士·瓦特。机会只赋予有准备的人,而瓦特就是这样一个有准备的人。
詹姆士·瓦特,1736年1月19日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市附近的机械师家庭。他从小就迷恋机械制造。由于家道中落,瓦特中学刚毕业便去伦敦学习制造机械的手艺。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用1年时间学会了别人用4年才能学会的技艺。然后瓦特在家乡的格拉斯哥大学谋了一份仪器修理师的差事。
瓦特借修理教学仪器的机会结识了许多科学家,如布莱克教授和罗比逊等人,经常与他们一起探讨仪器、机械方面的问题。1764年的一天,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科门蒸汽机模型送到瓦特这里要求修理。瓦特不但修好机器,还对机械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产生极大的兴趣。他找到了布莱克教授,与之共同研究减少纽科门蒸汽机耗煤量,提高其效率的方案。后来瓦特发现纽科门蒸汽机的汽缸和冷凝器没有分开,造成了热能的极大浪费,找到了症结之后,瓦特便开始改造纽科门蒸汽机的试验。
他筹措了一些资金,租了一间实验室,开始试制具有冷热两个容器的蒸汽机。他想,这样一来负责做功的汽缸始终是热的,而蒸汽冷凝的过程在另一个容器中完成,如此便可避免同一汽缸反复冷热交替,节约了热能。经过多次实验,多次失败,瓦特最终完成了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单作用式蒸汽机,并申请了专利保护。
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自己的新发明,瓦特用自己设计的蒸汽机与纽科门蒸汽机当众比赛抽水。结果用同样多的煤,瓦特蒸汽机抽水量是纽科门蒸汽机的5倍。人们看到了瓦特蒸汽机的优势,纷纷以它替代了纽科门蒸汽机。
蒸汽机采煤
蒸汽时代的到来,使英国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煤作为机械工业所必需的原材料正被大规模开采。
瓦特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吸收了德国科学家利用进排气阀使汽缸往复运动的原理,用飞轮和曲拐把活塞的往复运动变成圆周运动,可惜该技术已被皮卡德抢先申请了专利权。但他另谋出路,用行星齿轮结构把往复运动变成了圆周运动,终于1781年10月获得了双作用式蒸汽机的专利权。
瓦特再接再厉,1784年用飞轮解决了转动的稳定性问题,获得了蒸汽机方面的第三个专利,两年以后他又着手进行了蒸汽机配气结构,从而获得第四个专利。瓦特不间断地努力,还发明了压力表保证了机器运行的安全。最终于1794年彻底完成了双作用式蒸汽机的发明改造,因为这一年皮卡德专利期满,瓦特将行星齿轮结构改装为曲柄连杆结构,使蒸汽机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
瓦特为了保护自己专利的收益权,多次与人对簿公堂。1781年,洪布劳尔发明了“双筒蒸汽机”,瓦特认为其中引用了自己的专利,就向法院提出控告,结果阻止了这一发明的推广。特列维迪克发明了“高压蒸汽机”,瓦特也坚决反对,要求国会宣布其危险和非法。他的助手试验用蒸汽机来驱动客车,也得不到他的支持,直到晚年,瓦特都对蒸汽机车抱着敌视态度。
尽管如此,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使工业革命迅速展开,并波及美、德、法等国。瓦特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际单位制中以“瓦特”作为功率单位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发明家。
工业革命是指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个体手工业工场的革命,也称产业革命或第一次科技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开始于18世纪60~80年代,结束于19世纪末。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当时的英国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国内,英国进行了圈地运动,大量的生产资料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里,消灭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走进城市和工厂,成为工人,为资本家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18世纪中叶,英国战胜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成为海上霸主,取得了大量的殖民地,为本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工业原料和广阔的工业品销售市场。英国人还通过贩卖黑奴牟取了暴利,积攒了大量的资金。这一切,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由于国内外市场的迅速扩大,对工业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手工工场所能生产的数量,因此资本家们迫切需要生产技术变革。
首先进行技术变革的是棉纺织业。英国占领印度以后,大量的印度廉价棉布被贩卖到英国。为了生存,英国纺织工场的工场主们就开始想办法,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当时英国的织布技术很落后,纺织工人一会儿拿着梭子从左手抛到右,一会儿又拿着梭子从右手抛到左,一天也织不了几尺布。1733年,一个叫凯伊的工程师发明了飞梭,用绳子一拉,梭子很快就飞了过去,织布的速度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
织布的技术提高了,但纺纱还是原来的速度,棉纱一下子供不应求,英国的织布场都出现了“棉纱荒”。英国的“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用高额奖金来奖励发明新型纺纱机的人。有个叫哈格里夫的织工,偶然发现他的妻子珍妮失手将手摇纺车打翻在地,可纺车仍然转个不停。哈格里夫大受启发,他想,纺车有这么大的力,为什么不让它带更多的纱锭?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可以同时带动8个纱锭的纺车,纺纱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了8倍。他把这项发明归功于自己的妻子珍妮,所以就给这个纺车起名为“珍妮纺纱机”。后来经过改进,珍妮纺纱机能纺出80~130根纱锭。但珍妮纺纱机是人工操作,很费力气,1769年,凯伊发明了水力纺纱机。
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通运输、钢铁、采矿和机器制造等部门的技术变革。
由于水力纺纱机要建在有水的地方,受到地域和气候的限制,这为瓦特发明蒸汽机创造了条件。瓦特在总结了前人科研成功的基础上改良了蒸汽机,并很快投入使用。1784年,英国建成了第一个蒸汽机纺纱厂。蒸汽机的发明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从此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18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炼铁的燃料主要是木炭,这耗费了大量的木材,炼铁业受到很大的限制。1784年,工程师科特发明了一种以煤为燃料的煤铁炉,使炼铁业的功率提高了15倍。1785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座近代化炼铁厂,英国近代钢铁工业建立起来了。炼铁业的发展,促使了采矿业的发展,蒸汽机也广泛用于采矿业。1815年,维纳发明了安全灯,使地下瓦斯爆炸的危险大大减小,煤的产量大大增加。
工业的发展开始促使运输业发展。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40年,英国第一个轮船航运公司成立。1814年,斯蒂芬森发明了火车,英国随即出现了修建铁路的狂潮,到了1850年,英国已经建成了数千千米的铁路。
工业革命使英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加强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加紧殖民扩张,攫取了大量的利益。
后来,工业革命从英国传到了欧洲大陆,19世纪的时候又传到北美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生产力的发展,帮助这里的新兴资产阶级打击封建势力,夺取了政权。但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势力,四处侵略扩张,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贝多芬的童年很不幸,由于父亲酗酒,他常常从警察手里接过烂醉如泥的父亲,从未享受过家庭的温情。当父亲发现贝多芬有音乐天才时,就企图把他变成摇钱树,强迫幼小的贝多芬练习繁重的琴艺,而且常常在三更半夜醉酒回家后把贝多芬从床上拖起来练琴。8岁时,贝多芬被父亲拉着沿莱茵河卖艺,11岁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他的母亲在1787年去世后,父亲就更加放肆了,几乎每晚都烂醉归来,身为长子的贝多芬,只好挑起了养家的重担,抚养两个弟弟。他受聘为宫廷的古钢琴与风琴乐师,兼做钢琴家庭教师。
1792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先后受教于音乐家海顿、作曲家申克、音乐理论大师布列希贝克以及作曲家萨里耶等名师。1795年,他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弹奏了自己创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折服了维也纳的贵族和市民。
正当贝多芬充满热情地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的时候,不幸却降临了。1796年,贝多芬听力开始下降。到32岁的时候,贝多芬已经完全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贝多芬陷入了极度痛苦中。他消沉过,甚至曾经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多年来在生活中磨炼出的坚毅倔强的性格和对于音乐的热爱,使贝多芬在不幸的命运面前挺了下来。他渐渐振作起来,开始克服种种困难进行艰难创作。
由于听不到声音,他就用牙咬着根小棍,再把木棍支在乐器上,靠木棍的震动状况来感觉声音的大小。不能听到自己创作曲子的好坏,他就一遍遍地在钢琴前弹奏,通过琴键的跳动来感受音乐的曲谱。由于长时间弹钢琴,他的手指都起了水泡。他不知疲倦地进行创作,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也十分高,一首曲子经常修改很多次,如我们今天听到的他为歌剧《菲德利奥》第二幕作的序曲,竟改写过18次;著名的《莱昂诺拉》序曲,也是经过十几次的修改才最后完成的。在贝多芬与病魔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中,他的音乐创作也最终趋于成熟,他摆脱了以前音乐创作中的许多框框,塑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贝多芬在后半生30年的无声世界创作了大量音乐史上不朽的作品,如著名的9部交响曲等。
1801年,他与一个17岁的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蒂相恋,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但古奇阿蒂在两年后离开了他,嫁给了一位伯爵。1806年,贝多芬再次恋爱了,对方是丹兰斯,古奇阿蒂的表妹,两人在那一年订了婚,但这场爱情也只维持了4年,丹兰斯也离开了贝多芬。再次遭受失恋打击的贝多芬变得更加不修边幅,行为举止也更加放肆。1809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贝多芬的保护人和朋友纷纷逃难,他陷入了孤独与经济拮据的双重困境之中。但他还是完成了《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是后者演出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的春雷骤雨中,贝多芬辞别了人世,享年57岁,约有两万多的维也纳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
贝多芬还是一位民主人士,这一点从《第三交响曲》的由来就可以看出来。1803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这首曲子原本是写给拿破仑的,贝多芬在作品扉页上还写下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几个大字。但是,就在作品完成的这一年,拿破仑做了让贝多芬失望的事情——抛弃共和制,当了皇帝。贝多芬一气之下,就把这首曲子改为了“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位伟人!”
19世纪3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日益分裂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富有的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而广大的无产阶级深受资产阶级的剥削,在政治上毫无权力,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工人们每天要工作16~18个小时,资本家还大量雇佣低工资的女工和童工。工人们居住的条件也非常恶劣,他们的房屋狭小、肮脏,居住区里卫生条件很差,伤寒、疟疾、肺病等疾病流行。一个英国政府官员在视察了格拉斯哥城的工人居住区后说:“15~20个工人们挤在一间小屋子里,躺在地板上,他们的被子竟然是半腐烂的麦秸秆混着破布条”,“房屋肮脏、潮湿,马都不能拴到里面。”
为了摆脱悲惨的生活,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工人们就不断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1836年,英国伦敦一个叫洛维特的木匠,发起成立了“伦敦工人协会”,号召工人们争取选举权,选出能代表自己利益的人去做议员,为工人说话。“伦敦工人协会”提出了6点主张:第一,凡是年满21岁,身体健康、没有刑事犯罪记录的男子都应该拥有选举权;第二,选举时必须秘密投票;第三,全国各选区应该按照当地的居民人数排定,选区选出的议员名额也应当与人数相适应;第四,国会每年改选一次;第五,取消对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第六,如果议员当选,应该发薪金。宪章运动从此开始。
1838年,这6项主张以法案的形式公布,被命名为《人民宪章》。《人民宪章》一经公布,就受到了广大工人的热烈欢迎,宪章运动很快从伦敦扩展到全国各地。工人们在各地举行大规模的集会,经常有四五万人参加,有的集会甚至多达10万人。他们高举着火把,发表战斗性的演说,甚至高呼斗争口号:“武装起来!”一个工人领袖在演说中说:“普选权问题,归根到底是刀子和叉子的问题,是面包和乳酪的问题!”
1839年2月4日,第一届宪章运动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定名为宪章派工会会议。会议一致决定在5月5日采取和平请愿的方法,向议会递交请愿书。有的代表提出,如果议会拒绝请愿书,和平请愿失败,那就举行武装暴动。当时在请愿书上签字的人超过了125万,请愿书重达300千克,工人们把它放在装饰着彩旗的担架上,抬到了议会。7月12日,议会拒绝了请愿书提出的要求。政府随即派出了大量的军警对工人们进行镇压。
和平请愿活动失败后,愤怒的工人们举行了武装暴动。1839年11月,英国南威尔士1000多名矿工,手拿木棍、长矛和短枪等简陋武器,向南约克郡进军。政府立即派出大量军警前去镇压。在达纽波特,军警向工人们疯狂射击,很多工人倒在了血泊中。工人们没有被敌人的残暴吓倒,他们沉着迎战,顽强抵抗。20多分钟后,由于寡不敌众而遭到失败。政府以此为借口逮捕了宪章派领导人欧康纳,宪章派工会被迫解散。
3年后,欧康纳出狱。在他的领导下,拥护《人民宪章》的工人们组成了一个全国宪章派协会,入会者达5万多人。1842年,他们再次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请愿书的内容除了以前的6条内容外,又增加了要求废除教会的“什一税”和“新贫民法”的内容。请愿书有300万人签字(约占当时英国成年男子的一半),再次要求议会将《人民宪章》定为法律。请愿书指出:“议会既不是由人民选出来的,也不是由人民做主的。它只为少数人的利益服务,而对多数人的贫困、苦难和愿望置之不理”,“英国的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者饥寒交迫”。(当时英国女王每天的收入是164镑17先令60便士,她的丈夫亚尔伯特亲王每天的收入是104镑20先令,而广大普通工人每天每人的收入只有两便士。)但这次请愿再次被议会否决。此后,英国各地罢工活动此起彼伏。
最终,宪章运动还是被镇压,但英国政府不得不颁布了一些改善工人劳动状况的法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19世纪4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但在政治上他们仍然处于无权或少权状态,政权被封建落后势力所把持,深受他们的压迫,这些封建势力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另一方面,深受外族压迫的东南欧各国都希望推翻外国统治,取得民族独立。1845年,欧洲大陆普遍发生了马铃薯病虫害(当时马铃薯是欧洲人的主要口粮),各国相继出现了农业歉收,许多地方出现饥荒。1847年,欧洲又发生了经济危机,很多工厂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日趋恶化,社会动荡不安,欧洲大陆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明了工人阶级的觉醒。
当时的意大利半岛分裂为许多封建小国,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奥地利,这种分裂状态和外族统治严重阻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的发展。1848年1月,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的人民首先发动了起义,揭开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序幕。经过激战,起义者击败了国王的军队,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巴勒莫起义的影响下,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地也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起义。撒丁、那不勒斯、托斯卡纳的封建小国的统治者也向奥地利宣战,意大利半岛革命形势高涨。1849年2月9日,以马志尼为首的罗马共和国宣告成立。7月3日,法国、奥地利和两西西里王国出动军队,颠覆了罗马共和国。后来由于各小国封建统治者的背叛,革命形势急转直下。8月22日,奥地利军队攻陷威尼斯,意大利革命失败。
在意大利的影响下,1848年,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当时的法国处于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引起了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满。于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联合起来,于2月22日在巴黎群众发动了起义。经过两昼夜的激烈战斗,起义军攻占王宫,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出逃,起义军成立了临时政府,宣布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但胜利果实被资产阶级篡取,他们下令解散国家工厂,并把工厂中的工人编入军队或驱赶到外省去做苦工。工人们忍无可忍,被迫举行了六月起义,但遭到了政府军的残酷镇压,起义失败。
德意志在1848年以前是一个由35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四分五裂的联邦国家,这种分裂的状况和意大利一样,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的巴登公国首先爆发革命,并迅速波及很多地区,纷纷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府。3月13日,普鲁士王国首都柏林的工人、市民和大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并同普鲁士军队展开激烈战斗。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调动大批军队,向起义军发起猛攻。经过激烈战斗,普鲁士军队被迫撤出柏林,威廉四世同意召开有资产阶级参加的议会。3月29日,资产阶级首领康普豪森组阁,柏林三月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资产阶级手中。
东南欧也爆发了反对外国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中以匈牙利的革命最为声势浩大。当时匈牙利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1848年3月15日,佩斯人民在革命家裴多菲的领导下,强迫市长在实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政治纲领《十二条》上签字,不久革命群众控制了首都。革命者向奥地利皇帝提出建立匈牙利独立政府和废除封建制度的要求。奥皇非常敌视匈牙利革命,他调集了大批反革命军队进攻匈牙利,并于1849年1月5日攻陷匈牙利首都。匈牙利政府迁到德布勒森。不久,匈牙利起义军展开反攻,取得节节胜利。4月14日,匈牙利议会发表《独立宣言》,宣布匈牙利独立。5月21日,匈牙利起义军收复了布达佩斯。为了镇压匈牙利革命,奥地利勾结沙俄,共同出兵。沙俄出动了14万大军入侵匈牙利,20万奥地利军队也对匈牙利发起了猖獗的进攻,匈牙利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由于双方军事力量相差悬殊,再加上匈牙利内部右翼分子叛变,匈牙利军队遭到惨败,匈牙利革命失败。
匈牙利革命的失败标志着欧洲1848年革命的结束。镇压了匈牙利革命后,沙俄又相继镇压了罗马尼亚、捷克等国的革命运动,成为欧洲宪兵和镇压东欧民族解放运动的刽子手。
1863年,波兰爆发了反对沙皇俄国残暴统治的民族起义。沙皇俄国惊恐万分,派出了大量的军队对起义者进行血腥镇压。沙俄军队的野蛮行径,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强烈愤怒。
英国和法国的工人首先掀起了声援波兰人民独立起义的运动。英国全国工人组织“工联”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集会,强烈要求英国政府对沙俄施加压力,但英国首相帕麦斯以需要法国政府也同意为由拒绝了工人的要求。于是英国工人会议通过了致法国工人的《呼吁书》,呼吁法国工人和英国工人团结起来,共同战斗,并建议召开全欧洲工人参加的国际会议。
1864年9月28日,英国首都伦敦的圣马丁大教堂内挂满了欧洲各国的旗帜,来自欧洲各国的工人代表济济一堂,大家情绪非常激动,一致声援波兰人民反抗沙皇统治的斗争。在大会上,英国工人代表首先宣读了《英国工人致法国工人书》,号召“为了工人的事业,各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紧接着,法国工人也宣读了《法国工人致英国兄弟书》:“全世界的工人必须团结起来,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坝,坚决反对把人们分成两个阶级——饥肠辘辘的平民和脑满肠肥的官吏——的害人制度。我们要团结起来,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马克思作为德国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大会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决定建立国际工人组织,即“第一国际”,成立一个由英、法、德、意等国工人代表组成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为总委会)。马克思被选为委员并担任德国通讯社书记。
大会原先决定由中央委员会领导起草第一国际的纲领和章程,马克思因为有病而未能参加起草。不料,各国工人代表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闹出了一场风波。
英国代表在起草纲领时,把改善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要求提高工人阶级地位而斗争;意大利代表则想把意大利工人协会的章程作为第一国际的章程,甚至想成立一个以意大利人为首的“欧洲工人阶级中央政府”。这就明显偏向意大利工人,会在第一国际中造成不和甚至是分裂。不管是英国代表还是意大利代表,他们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而提出的,根本没有涉及工人阶级要求的政治地位问题。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工人的政治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益,工人阶级有了政治地位作保障,包括经济问题在内的其他一切问题会很好解决。
看到这乱哄哄的场面,德国代表写信把情况告诉马克思,马克思接到信后,非常着急。他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会产生严重的分裂,会背离建立第一国际的意义。10月18日,马克思带病前来参加会议。
马克思不顾疾病缠身,认真地和修改了所有文件。经过了七天七夜的努力,马克思向总委员会提交了修改后的文件。文件共两份:《第一国际成立宣言》和《第一国际共同章程》。
总委会随即召开全体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马克思修改后的《宣言》和《章程》。
《宣言》是第一国际的纲领性文件,它说:“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各国的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队伍,这样才能战胜资产阶级,消灭阶级统治和实现劳动资料公有,使工人得到彻底的解放。在《宣言》的最后,马克思用了《共产党宣言》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一国际成立后,开始组织各国工人开展运动,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包括1866年英国裁缝工人大罢工,1867年法国青铜工人大罢工,1868年瑞士日内瓦建筑工人大罢工。在第一国际的大力支持下,这些罢工都取得了胜利。
第一国际在支持各国工人争取自己的权益的同时,也同各种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些斗争主要是与普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马克思针锋相对,痛斥他们的谬论,揭露他们企图夺取第一国际领导权的阴谋。在马克思等人的坚决斗争下,他们都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战胜了普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第一国际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各国的工人阶级,大力支持各国工人的运动。在世界各国的工人运动中,第一国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9世纪时的埃及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798年,为了打击英国人的势力,拿破仑率领法军进攻埃及,进而威胁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奥斯曼帝国急忙派了一支阿尔巴尼亚军队前去增援。阿尔巴尼亚军团的首领叫穆罕默德·阿里,是个阿尔巴尼亚人,出生在一个军官家庭。后来他参加军队,因为英勇善战,成为阿尔巴尼亚军团的首领。在埃及人民的支持下,阿尔巴尼亚军团英勇作战,终于击败了法国侵略者,穆罕默德·阿里被任命为埃及总督。
但刚赶跑了法国人,埃及南方的前马木路克王朝的残余势力又开始兴风作浪,发动叛乱。穆罕默德·阿里率领军队,离开首都开罗,南下平叛。见埃及北部兵力空虚,英国人觉得有机可乘,就派了1400多名士兵入侵埃及,占领了亚历山大港,并向埃及尼罗河入海处的腊西德城挺进,首都开罗一片混乱。富人们纷纷把值钱的东西装上车,逃到南方,而穷人只能忧心忡忡,不知该如何是好。
趾高气扬的英国军队仗着自己武器先进和人数众多,根本不把埃及人放在眼里。他们大摇大摆地开进了腊西德城。腊西德市长知道打不过英国人,早就率领着300名士兵撤退了。英军除了在进城时遇到了一些微弱抵抗外,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很快就占领了全城。
“埃及人全是一些胆小鬼,根本不敢和我们打!”英军士兵大声嘲笑埃及人。
“明天我们就能占领开罗,后天就能见到金字塔!”一些英国士兵大喊大叫。
腊西德城的英国副领事赶来迎接英军。“埃及军队早跑了!”副领事对英军将领说,“他们的主力在南方打仗,北方没有多少军队。”
“哈哈哈,就是有军队他们也不是我们的对手,我们英国人是天下无敌的,我们战无不胜。占领埃及,简直易如反掌。埃及就是印度第二!”英军将领狂妄地说。
“那是,那是。”副领事连忙点头,“我给大家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给大家洗尘接风。”
“太好了,我们早就饿了。”英军士兵一拥而上,坐在桌子前大吃大喝起来。由于英国士兵很多,所以分成了好几部分,到不同的酒馆去吃饭喝酒。英军士兵在酒馆里大声喧哗,吵吵闹闹,很快就喝得东倒西歪,烂醉如泥了。
就在这时,突然从屋顶上、窗户里发出了许多子弹,很多英国士兵惨叫一声倒地而亡。“杀死侵略者!”许多埃及士兵高喊着,有的拿枪,有的挥舞着大刀,杀了进来。英军士兵有很多人根本来不及抵抗就成了俘虏。有的英军士兵慌忙去拿枪,结果不是被当场打死,就是被砍掉了脑袋。原来,腊西德市长领着埃及军队又杀了回来,趁英国人不备,杀了他们个措手不及,连英国的将军和副领事都被当场打死。这一仗,埃及人大获全胜。
几天后,埃及人押着被俘的英国侵略者来到首都开罗游街示众。英军士兵一个个被捆得结结实实,垂头丧气地走在大街上。街道两旁围观的开罗市民大声欢呼着胜利口号,纷纷把臭鸡蛋扔到英国人的身上。大街上还有许多木笼子,里面装着许多砍下的英国士兵的血淋淋头颅。
在南方打仗的穆罕默德·阿里迅速平定了叛乱,得知英国人即将再次入侵后,穆罕默德·阿里动员广大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埃及军民同仇敌忾,团结一致,再次击败了英国侵略者,并乘胜进军,收复了亚历山大港,捍卫了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击败英国人的入侵后,穆罕默德·阿里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进行了各种改革。他消灭割据一方的马木路克势力,统一了全国,没收马木路克的全部土地,分给大臣或分成小块租给农民耕种。此外,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他兴修水利,推广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为了发展工业,穆罕默德·阿里从西欧进口了很多机器,聘请了很多工程师技师,并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创办了很多企业。穆罕默德·阿里还创办海军,大力发展陆军,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强国。
为了摆脱土耳其人而独立,穆罕默德·阿里发动了两次战争,击败了土耳其人,埃及成了一个地跨非、亚两洲的独立帝国,但不久,英国人卷土重来,埃及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9世纪初,伴随着工业革命,英国工业资本发展迅速,使得英国对殖民地的剥削与资本掠夺进一步加大。印度是英国统治下的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殖民者把印度变成了倾销产品的市场和原料基地,使印度当地的手工业者破产失业,给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带来深重灾难,也直接影响到一些封建主的利益。印度各阶层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全国到处弥漫着反英抗英的吼声,民族起义在秘密酝酿之中。
1857年初,殖民者不顾印度人的宗教信仰,用牛油、猪油涂在子弹上,出身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士兵们满腔怒火。殖民者还不断降低士兵待遇,更激起了他们的仇视。5月10日,驻守在米鲁特的士兵杀死英国军官,首先起义。
当晚,米鲁特起义军向德里进发,在德里城内军民的响应下,11日起义军就攻占了德里。他们焚烧英国军营,严惩英国军官,袭击英国教堂。起义军在这里组建了起义政权,周围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各阶层纷纷加入起义军,起义军人数增至4万余人。英殖民者急调军队,以旁遮普为后方基地,向德里发起进攻。4000余英军于6月8日对德里发起攻势。德里城墙坚固,环城有一条很深很宽的护城河。英军开始时缺少重炮、攻城炮,在起义军的英勇抗击下,英军的每次进攻均被击退。受到挫败的英军并没放弃,他们一面调集重炮,一面和混进起义军内部的封建主勾结,致使起义军内部发生矛盾,实力有所削弱。9月14日,德里城在英殖民军重炮的轰击下被攻陷,起义军在街巷内与敌人展开肉搏战。经过6天的激战,起义军打死敌人5000余人,最终被迫退出德里城,向勒克瑙转移。英殖民者进驻德里后展开了疯狂报复,屠杀起义军2万余人。
1858年3月,勒克瑙成了起义中心,集结起义军20万人。英军获得消息后,立即调集9万大军和180门大炮,向勒克瑙逼近。面对枪炮装备精良的敌人,以马刀为主的起义军不畏强敌,与敌人展开英勇的斗争。在敌人猛烈炮火下,起义军坚守半月之久,终因伤亡惨重被迫放弃勒克瑙城。3月21日起义军主力开始撤离,随即英军攻陷了勒克瑙城。
3月25日,在休·罗斯爵士的率领下,英殖民军开始进攻另一个起义中心詹西城。当日,英军对詹西城展开了激烈的炮轰。詹西女王是一位英勇而出色的指挥官,她亲临城头,与起义军并肩作战。在她的影响下,起义军更为顽强勇敢,英军的进攻屡屡受挫。4月1日,2万起义军在坦提亚·多比的率领下,赶往詹西支援解围,但遭到英军的截击而溃败。4日,詹西城内投降主义者叛变,引英军从南门攻进城池。女王大怒,遂亲身挥动武器,带领士兵一起冲锋陷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顽强的起义军们杀死敌人无数,但终因寡不敌众,大势已去,女王趁夜突出重围。
德里、勒克瑙和詹西三大起义中心相继沦陷,各地起义军先后转入游击战。他们充分利用地形,机动灵活地与英军周旋,在运动中寻找时机打击敌人。
1858年5月,坦提亚·多比和詹西女王分别率领起义军向卡尔皮集结,围攻了瓜寥尔。6月,起义军攻占瓜寥尔,在这里建立临时政权。英殖民者十分恐慌,立即从各地调集军队。6月17日,英军在罗斯的指挥下向瓜寥尔进攻。在城市的东南郊,詹西女王与敌人展开激战。詹西女王始终和士兵在一起奋战,多次对英军发动猛烈的攻击,但遭到敌人炮火的轰炸,起义军伤亡越来越多。最终起义军因腹背受敌而溃败,詹西女王英勇就义,坦提亚·多比率军撤出瓜寥尔。
在英军收买政策下,起义军内部出现叛变,1859年4月,坦提亚被出卖后遇难,印度民族起义最后失败。
这次起义是印度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沉重地打击了英殖民统治,也加速了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民族大起义在亚洲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独立后,南北两方沿着不同的体制发展。美国北部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而南部仍是以种植庄园主剥削压榨奴隶为基础的奴隶制。北部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生产原料和商品市场,而大量的奴隶却被南部奴隶主束缚在庄园里,南部的生产原料也多出口到欧洲,并从欧洲进口工业品,这无疑使北方工业得不到足够的原料和劳动力,进口的工业品也冲击着北方的生产。南部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1860年11月,痛恨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南部扩展奴隶制度的梦想破灭。为维护自身利益,南部奴隶主发动叛乱。12月20日,南卡罗莱纳州宣布独立,佐治亚、阿拉巴马、密西西比、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等州也纷纷跟随。1861年1月,南部各州组织“南方同盟”,2月在蒙奇马利成立临时政府,戴维斯当选总统。4月12日,南军不宣而战,攻占了联邦政府军驻地萨姆特要塞,南北战争爆发。
预先对战争做好充分准备的南部诸州开始时进展顺利,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集中兵力寻歼北军主力。南军迅速占领哈珀斯费里和诺福克海军基地,进驻铁路枢纽马纳萨斯,直接威胁联邦首都华盛顿。北方采取了所谓的“大蛇计划”,把部队分散在较长的战线上,且消极防御,给南军可乘之机,使南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1862年初,北军沿东西两线发动进攻,除西线格兰特率领的部队解放了肯塔基州和田纳西州大部,取得一定的战果外,在其他战场,南部军队均抢占上风。
南方联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向格兰特投降。
面对不断的失利,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政府以革命的方式进行战争。林肯当局顺应民意,颁布《宅地法》,规定公民有权获得一份土地。1863年1月1日,正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南部各州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宣言沉重地打击了南部的奴隶制度,奴隶们看到了曙光,纷纷起义,参加北方军队,也极大地调动了北方人民的激情。此举使整个战局发生了变化。
北军采取主动进攻、全面摧毁南军的军队战斗意志和经济基础的战略决策。1863年5月,北方波托马克军团13万人向里士满进军。轻敌的南军多次被击败,北军扭转了战争的被动局面。与此同时,西线的格兰特军团切断南军水上运输线,从水陆同时实施进攻,打通了密西西比河,向南军修筑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重要堡垒维克斯堡发起总攻,意图把南军分割成东西两部分。防御坚固的维克斯堡控制着整个河面。北军猛烈的炮轰持续了47天,几乎摧毁了要塞的所有防御工事。弹尽粮绝的守兵失去防御能力,于7月4日投降,2.9万人的俘虏创造了南北战争期间俘虏人数最多的纪录。7月8日,北军攻占了哈得孙港,实现了分割南军的目标。9月9日,格兰特命坎伯兰军团向交通枢纽和工业中心查塔努加发起围攻,取得向南部进军的基地。
维克斯堡和查塔努加的大捷,注定了南军败亡的最后命运。
1864年,格兰特被任命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北军的战斗。北军发起战略进攻,双方损失惨重。北方人力、财力充沛,能及时补给,南军则兵源枯渴。7月上旬,南军的罗伯特·李派2万余人奔袭华盛顿,因消耗殆尽而全军覆灭。9月,北军西线的谢尔曼攻占了亚特兰大,插入敌人后方。12月21日,占领了萨凡纳,奠定了战胜南部的基础。
1865年,谢尔曼北上,与格兰特形成夹击南军之势,一路势如破竹。4月1日,北军在彼得斯堡附近与南军展开决战,南军遭到惨败。罗伯特·李被迫于9日率领残军2.9万人向格兰特投降,历时4年的内战到此结束。
北军的胜利,恢复和巩固了联邦的统一,摧毁了奴隶制,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由于新科技的应用为战争史开辟了全新篇章,战争面貌大为改观,后勤供应也更为复杂,这次战争被人们称为“第一次现代化战争”。
1831年6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美国南方城市新奥尔良的奴隶拍卖市场。当年轻人看到戴着脚镣手铐的黑人奴隶像牲口一样被人买来卖去时,他惊呆了,然后愤怒地说:“真是可耻之极。总有一天我要把这奴隶制度彻底打垮。”这个年轻人就是亚伯拉罕·林肯,他当上美国总统后,果真推翻了奴隶制度,解放了黑人奴隶。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小的时候,他的家里很穷,因此他没有接受过多少正式教育。他后来回忆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他从小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靠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7岁时,林肯的家搬到了印第安纳州,9岁时,母亲病逝。继母和生母一样,也是一位和蔼可亲而又贤惠的女人,对林肯的学习给予了很大帮助。
1830年,林肯随父母迁居伊利诺伊州后,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生活,做过店员、测量员、邮递员等工作,以认真、诚实的作风获得了“诚实的亚当”的美名。他在1834年当选为伊利诺伊州议员,两年后,又通过考试获得了律师资格,成为一名律师。林肯是个机智的人,有一次出庭辩论时,对方律师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陈述了两个多小时,讲得听众都不耐烦了。好不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替被告辩护,他走上讲台,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两口水,接着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再脱下外衣放在桌上,又再喝水,再穿衣,这样反反复复了五六次,法庭上的听众笑得前俯后仰,林肯却一言不发,在笑声过后开始了他的辩护演说。
做律师不久,他和美丽的玛丽结婚了。结婚之初的生活是比较清苦的,但在玛丽的操持下,家境逐渐好转,他们也有了3个孩子。1854年,共和党成立,林肯加入了这个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党派,两年后,他在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当时,美国南北围绕蓄奴制度的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双方的矛盾冲突已经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1858年,林肯在参加伊利诺伊州参议员竞选时,发表了一篇题为《裂开了的房子》的著名演说,他把美国南北两种制度(奴隶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并存的局面比喻为“一幢裂开了的房子”,并明确表达了希望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尽管林肯的这次竞选失败了,但这次极富魅力的演讲使他的大名传遍了全国。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林肯的当选,对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罗来纳州首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接着密西西比、佛罗里达等蓄奴州也相继宣布脱离联邦。南方叛乱诸州还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在1861年4月12日不宣而战,攻占了联邦政府军驻守的萨姆特要塞,美国内战开始。林肯为了维护国家的完整,对南方的叛乱政权宣战。战争初期,北方军队屡战屡败,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林肯认识到是到废除奴隶制的时候了。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到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同年9月,林肯又亲自起草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并在次年的1月1日正式颁布,宣布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黑人奴隶获得人身自由。这两个法案大大激发了人民的革命热情,成为北军逆转战场形势的重要转折。1864年11月,林肯竞选连任成功。1865年4月,美国内战以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的获胜告终。
但是战争的胜利并没有消除蓄奴势力对林肯的仇视,在南军宣布投降的第5天晚上,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里看戏时,被南方奴隶主收买的一个枪手刺杀,享年56岁。
19世纪中期以前,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实行锁国政策,只和中国、朝鲜和荷兰有贸易往来,对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1853年7月8日,4艘奇形怪状、黑黝黝的战船出现在日本的江户湾(今东京湾)。它们的烟囱冒着黑烟,发出震耳欲聋的汽笛声,黑洞洞的炮口似乎随时都要发射炮弹。在岸上巡逻的士兵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庞然大物,他们吓得禀报上司。经过双方的接触,日本人才知道这是由美国人培里率领的一支舰队,他们来是要向日本递交国书,并要求日本开放通商口岸。日本幕府的官员知道这一消息后迫于美国舰队的军事压力,被迫同意。
在浦贺附近的久里滨,日本幕府的官员接受了培里递交的国书。在国书中美国人提出了很多要求,如美日缔结通商条约,日本向过往的美国船只提供淡水和煤炭,救助落水的船员等等。在美国强大武力的威胁下,日本不敢不同意。为了进一步炫耀美国国威,美国舰队来到江户湾进行了大规模的示威,弄得江户城内人心惶惶。随后,美国舰队扬长而去。
1854年3月,培里率领舰队再次来到日本。双方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日美修好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日本被迫向美国开放通商口岸和提供最惠国待遇。自从美国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后,西方国家纷纷前来,强迫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随着西方势力的侵入,西方的廉价的纺织品也大量涌入,日本的传统手工工场纷纷倒闭,大量的农副产品和黄金外流。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日本统治阶级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集团:以幕府将军为首的保守派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主张维持现状,反对改革;以萨摩和长州两藩为首的一些大名主张改革,推翻幕府统治,富国强兵,废除不平等条约。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倒幕派毒死了畏惧幕府的孝明天皇,扶植年幼的明治天皇上台。
1867年10月上旬的一天,在京都(当时天皇所在地)天皇宫中的一间书房里,倒幕派首领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几个重要人物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对付幕府。其中一个人说:“倒幕要名正言顺,必须取得天皇的支持。”其他人都点头表示同意。几个人商量好了,就派了一个人去向天皇报告。明治天皇虽然只有15岁,但他很有见识,早就对幕府把持朝政表示不满了。于是,他就和倒幕派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他下了份密诏,密令讨伐德川幕府。大久保利通等人接到密诏,非常高兴。
不料,听到风声的德川庆喜假装辞去幕府将军的职位,主动要求把政权还给天皇。倒幕派看穿了德川庆喜的缓兵之计。他们准备先下手为强,打德川庆喜一个措手不及。
倒幕派连夜调兵遣将,把自己的部队调集到京都,发动了宫廷政变。1868年1月3日,倒幕派率兵包围皇宫,解除德川幕府警卫队的武装。明治天皇和他们召开了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收回大权。明治天皇宣布建立由他领导的新政府,委派大久保利通等人主管政事。
气急败坏的德川庆喜连夜逃出京都,退到大阪。他不甘失败,调集忠于他的军队,打着“解救天皇,清除奸臣”的旗号,杀向京都。
大久保利通率领倒幕派的军队,毫不畏惧,沉着应战,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两地严阵以待。为了鼓舞士气,明治天皇还亲自到阵前督战。
到了半夜,毫无防备的幕府军刚到这里就遭到了倒幕军大炮的轰击,双方随即展开了厮杀。幕府军虽然人数多,但士气低落,而政府军却斗志旺盛,以一当十。不久,幕府军就败下阵来,纷纷逃跑。
倒幕军乘胜追击,包围德川庆喜的老巢江户。德川庆喜见大势已去,只好向倒幕军投降。至此,统治日本200多年的德川幕府倒台。
幕府彻底倒台以后,明治天皇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改革,使日本很快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史称“明治维新”。
一次,俾斯麦乘火车出差,下车后坐在椅子上休息。这时,另外一位旅客坐在了他旁边,并和他攀谈起来。那个旅客问俾斯麦是做什么生意的,当俾斯麦知道对方是皮革商后,也谎称自己是皮革商。临别时,俾斯麦微笑着对那人说:“阁下如果以后来柏林,不妨来我的工厂参观,我的工厂在威廉街76号。”(威廉街76号是首相办公室)
那个皮革商打死也不会相信,面前这个和善的人就是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的确,在政治上俾斯麦可没这么温顺,他绝对称得上是一个铁腕人物。
1815年,俾斯麦出生于德国普鲁士勃兰登堡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政府官员,母亲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俾斯麦家族中第一个来自非贵族家庭的妇女。
俾斯麦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不错,但常常喜欢和别人打架,蛮横的天性从小就暴露了出来。他在1832年进入哥廷根大学,一年半后转入柏林大学,主攻法律,对历史和外语尤其感兴趣。大学期间,与同学发生过28次决斗。1835年大学毕业后,他在柏林的法院当过见习书记官,但那种琐碎的工作根本不适合他野心的性格,他经常在工作时间骑马出去散心。1838年春天,俾斯麦爱上了一个牧师的女儿,爱得可谓如痴如狂,最后竟然追人家追到了瑞士,但是终究没有成功。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他转到波昂的法院工作,又投效了王家卫队,但是不到一年时间,他就因为冒犯长官而辞职。他在1839年返回故乡,和家人一起经营庄园。1847年,俾斯麦结婚了,夫人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在夫人的影响下,俾斯麦逐渐改掉了过去的一些陋习,也成为一名忠实的信徒。
婚后不久,俾斯麦步入政坛,当选普鲁士联邦议会议员。之后,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信念:第一,最好的政府形式莫过于君主专制;第二,德意志必须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完成统一。1859年,俾斯麦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他出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几天后,他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宣称“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所能解决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俾斯麦“铁血宰相”的称号就是来源于这里。一言以蔽之,他决心用武力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最主要手段,在当时,这主要就是指排除奥地利,由普鲁士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的目标。第一步,在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于丹麦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意志。第二步,在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并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联邦,统一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第三步,在1870年挑起普法战争,清除统一南德的障碍。这次战争是德国在欧洲崛起的重大转折,强大的法国在色当战役中被彻底击败,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巴黎被普军占领。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宣布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成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俾斯麦出任帝国宰相,并被授予公爵封号,成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就显得不那么顺利了,他在国内推行的强硬政策遭到人民的普遍反对,对外与英、法争夺海外殖民地也处处碰壁,又引起容克资产阶级的不满。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不同于他的父亲,他野心勃勃、刚愎自用,与俾斯麦在“政策谁做主”的问题上产生了摩擦。1890年3月,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麦递交辞呈书,俾斯麦在当政28年后下台。1898年3月18日,俾斯麦溘然长逝,享年83岁。
19世纪上半期,德意志是一个由34个独立的国家和4个自由市组成的松散的联邦。这个联邦没有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的军队,各国都各自为政,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鲁士和奥地利是德意志各国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普鲁士击败了不愿意统一、只想维持自己在德意志内霸权的奥地利,统一了北德意志,举起了德意志统一的大旗。但当时南德意志的4个邦还处于法国的控制之下,为了德意志的统一,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决定和法国开战。
当时的法国在历史上叫法兰西第二帝国,他的皇帝拿破仑三世叫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拿破仑的侄子。他是个狂妄自大的人,连拿破仑1%的军事才能都没有,但却经常对外发动战争。他公开说:“德意志决不能统一,它应该被分成三部分!”当时法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多如牛毛,法国的资产阶级为了转移国内人民的注意力,夺取德意志的莱茵河西岸地区;而普鲁士方面视法国为德意志统一的绊脚石,它也企图夺取法国矿产丰富的洛林和阿尔萨斯地区。于是,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了。
1870年7月19日,法国正式对普鲁士宣战。当时法国有40万军队,拿破仑三世以为凭借自己的强大的军事势力可以很快击败普鲁士。他狂妄地说:“这场战争不过是到柏林的一次军事散步!”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40万法军调到前线的只有20万,而且军队编制混乱,军官找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军官,有的将军还远在非洲。狂妄自大的法国将军以为法军必将是在普鲁士境内作战,所以他们只带了普鲁士地图,而没有带本国的边境地图。本来按照原计划,法军在拿破仑三世抵达前线后的第二天就应该向普鲁士进军,但拿破仑三世看到法军装备、粮草严重缺乏,犹豫起来。普鲁士军队趁机结集了40万军队,完成了军事部署。到了宣战的第8天,法军的25万人才来到法普边境。
8月2日,法军攻入普鲁士境内,但立即遭到了普鲁士军队的迎头痛击。8月4日,普鲁士军开始全面反攻,法军全线崩溃,普鲁士攻入法国境内。拿破仑三世见大事不好,急忙把指挥权交给巴赞元帅,自己乘着一辆马车向西狂逃。巴赞在抵抗了一阵后,败退到麦茨要塞,随即被普军包围。法军的麦克马洪率领12万法军退到色当要塞,和早先到这里的拿破仑三世会合。不久,色当也被普军包围。
9月1日早晨,色当大战开始。法军龟缩在坚固的要塞中同普军对抗。普军占领了色当四周的高地,用700门大炮猛轰色当。一时间,色当上空炮声隆隆,炮弹像雨点一样落入色当城内,全城一片火光,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滚滚浓烟,法军死伤惨重,连麦克马洪元帅也被打伤。
拿破仑三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势,被普军的强大火力吓得魂飞魄散。他急忙换上一套士兵的服装,跑到麦克马洪的指挥所,战战兢兢地说:“元帅,我们还能承受下去吗?”见到拿破仑三世身穿士兵的服装,麦克马洪心里就明白了一大半:皇帝要投降了。他叹了一口气说:“陛下,我们孤军奋战。外面没有援军,我们的弹药又不多了,我已身负重伤,无法再继续指挥作战。您来决定吧。”
拿破仑三世说:“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已经没有取胜的希望。为了士兵们的生命,我决定同普军谈判。”
下午三点,拿破仑三世在城中的中央塔楼升起了一面白旗,同时派人向普鲁士国王送去了一封投降书。投降书是这样写的:“我亲爱的兄弟,我没有死在我的军中,所以我把我的佩剑送给陛下,希望以后能继续做彼此的好兄弟。拿破仑。”
第二天,拿破仑三世正式签署了投降书,他和麦克马洪元帅以及39名将军、10万名士兵做了俘虏,650门大炮和大批的武器辎重落入普军手中。这次战役在法国历史上被称为“色当惨败”。
色当兵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后,愤怒的人民推翻了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结束了法国历史上的王朝统治时代。
诺贝尔,全名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幼年的诺贝尔家境贫苦,但受作为发明家的父亲的影响,热衷于发明创造。
在诺贝尔9岁的那一年,父亲带他去了俄国,并为其聘请了家庭教师,教授小诺贝尔数、理、化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打下了基础。同时,诺贝尔在学习之余在父亲开的工厂里帮忙,这使他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具备了生产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当时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入,刺激了能源、铁路等基础工业部门发展。为了提高挖掘铁、煤、土石的速度,工人频繁地使用炸药,但当时的炸药无论是威力,还是安全性能都不尽人意。意大利人索布雷罗于1846年合成了威力较大的硝化甘油的威力,可惜安全性太差。那时又盛传法国人也在研制性能优良的炸药,这一切促使诺贝尔的注意力转移到炸药上来。
1859年,在家庭教师西宁那里,诺贝尔第一次见识了硝化甘油,西宁把少许硝化甘油倒在铁砧上,再用铁锤一敲便诱发强烈的爆炸。诺贝尔对硝化甘油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无论是高温加热还是重力冲击均可以导致其爆炸,他开始为寻求一种安全的引爆装置而努力。经过无数次实验,最后他发现若是把水银溶于浓硝酸中,再加入一定量的酒精,便可生成雷酸汞,这种物质的爆炸力和敏感度都很大,可以作为引爆硝化甘油的物质。
用雷酸汞制成的引爆装置装到硝化甘油的炸药实体上,诺贝尔亲自点燃导火索,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实验室的各种器物到处乱飞,他本人已被炸得血肉模糊。从废墟中爬出来他用尽最后一点气力说:“我成功了。”然后就昏死过去。科学的进程是如此悲壮!不管怎样,雷酸汞雷管发明成功,他在1864年申请了这项专利。很快,诺贝尔的发明传播开来,用于开矿、筑路等工程项目中,大大减轻了工人们的挖掘强度,工程进度也快了许多。但世界各地的爆炸事故层出不穷,有些国家的政府为此甚至禁止制造、运输和贮藏硝化甘油,这给诺贝尔的事业带来极大的困难。经过慎重考虑,诺贝尔决定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就地生产硝化甘油,并研制安全炸药。在试验中,他分析了一些物质的性质,认为用多孔蓬松的物质吸收硝化甘油,可以降低危险性,最后设定25%的硅藻土吸收75%的硝化甘油就可形成安全性很高的猛炸药。
威力强劲、使用安全的炸药的出现,使黑色火药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堪称炸药史上的里程碑。诺贝尔在随后的几年里,又发明了威力更大、更安全的新型炸药——炸胶。1887年,燃烧充分、极少烟雾线碴的无烟炸药在诺贝尔实验室诞生了。
循着威力更大、更安全和更符合人的需要的原则,诺贝尔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后人的尊敬。
1896年12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去世。遵照其遗嘱,他的大部分遗产(约900万美元)作为设立诺贝尔奖奖金的基金,每年提取基金的利息,重奖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后人。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明确,获奖的唯一标准是其实际成就,而不得有任何国籍、民族、肤色、信仰等方面的歧视;奖金每年颁发一次,授予前一年中在物理学、化学、医学等3个领域里“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该奖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首次颁发,至今已有超过500人获此殊荣。后来还增加了文学、和平等奖项。诺贝尔临终设立此奖,是其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的又一重大贡献,永远值得后人景仰。
爱迪生一生只接受过3个月的正规教育,他成功的秘诀就是勤奋和恒心。他为了发明电灯,先后试验了6000种纤维材料,找到了碳化竹丝做耐热材料,最后发展到钨丝灯,前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
这位发明大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一个人有1000多项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
爱迪生,1847年2月11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在家中是最小的孩子。父亲是木匠,母亲是教师,家境很差。
爱迪生在小学当了3个月的笨孩子之后,就被母亲带回家,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即白天跟父亲做木工活,晚上跟母亲学文化。爱迪生聪明勤奋,这样的培养方式一方面使他有一定的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动手能力。爱迪生小小年纪,就在自己家中的地窖里搞起各种小实验。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已经展开。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但如何记录人类的声音呢?最后爱迪生解决了这个问题——留声机。
启发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灵感源于他发明碳粒电话受话器的实验过程。在实验中,他偶尔发现随着人说话声的高低错落,接触在膜片上的金属针也跟着有规则地振颤。这时他突然想到把这一过程倒过来,就可以复制声音。于是爱迪生把锡箔纸卷在带螺纹的圆筒上,圆筒下有一层薄铁皮,铁皮中央装上一根短针。当他用钢针滑动锡箔纸,果然就发出了声音。爱迪生按这一原理设计制造了世界第一台“会说话的机器”,后来人们称之为留声机。
科学家是不容易满足的,爱迪生更是如此。就在留声机在博览会展出时,他又开始对另一问题着迷:用电照明。
虽说当时已出现了电弧灯,但它需要2000块伏打电池做电源,而且光线灼眼,照明时间也很短,不适于日常使用。于是,爱迪生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坚战,他几乎把家搬到实验室,吃饭、睡觉都在那里。最后,他把注意力锁定在灯丝上。他先后试着将硼、钉、铬等金属和碳化的棉线做灯丝,由于氧化作用,这些灯丝均被烧断。爱迪生又实验了数千种材料做灯丝都归于失败。最后,他发现抽净灯泡中的空气以后,再用碳化竹丝做灯丝,可以维持40个小时。爱迪生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发明家用电灯,电灯取代了煤气灯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爱迪生发明电灯以后,一时声名鹊起,成了公众人物。他却不为所动,又开始考虑如何利用人的视觉暂留现象设计一种可以迅速连续拍照的摄影机,然后把这些照片依次迅速地展现在人的面前,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在看运动的景物或物体。在这一思路指导下,爱迪生又利用他人发明的感光软片,很快制成了摄影机。之后,他又制成了可以连续播放胶片的放映机。至此,爱迪生又完成了他的另一发明“留影机”,电影也随之产生。
爱迪生一生的发明成果极其丰富,除了留声机、电灯、留影机之外,还有1000多项专利。爱迪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发明领域做出巨大成就,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1929年10月21日,在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人们为爱迪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德国的爱因斯坦和法国的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向他表示祝贺。1931年10月18日,爱迪生因病逝世,享年84岁,就在他辞世之前,他还完成了苦心研究的人造橡皮。
进入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兴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欧洲各国的工业和经济再次跨上了一个台阶,逐渐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各国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但它们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较慢,而新兴的美国、德国发展速度很快,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它们之间的矛盾也在加剧。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寻找对策。
普法战争后,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德国首相俾斯麦勒索了法国50亿法郎的巨额赔款,并且强行割走了矿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企图让法国“流尽血”。德国凭借着这些资源和资金,迅速跃升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但出乎俾斯麦意料的是,法国人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不仅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恢复了元气。法国人为了报仇雪耻,在不断扩充军备的同时,还四处寻找盟友,共同对付德国。
面对法国咄咄逼人的复仇计划,惊恐万分的德国人没有坐以待毙,俾斯麦也开始四处拉拢盟友,对抗法国。
恰好这时,奥匈帝国和俄国在巴尔干问题上发生了争吵。原来两国都对巴尔干半岛上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地区垂涎三尺,俄国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四处宣扬“大斯拉夫主义”(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的居民和俄罗斯人同属斯拉夫人),企图把奥匈帝国的势力排挤出去,独占巴尔干半岛。德国不愿意看到俄国过于强大,害怕它威胁德国,再加上德国和奥匈帝国同属日耳曼民族,所以德国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两国联手,开始排挤俄国的势力,使俄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的计划落空。为此,俄国对德国怀恨在心。
1879年8~10月,德国首相俾斯麦与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安德拉西在维也纳秘密会谈,缔结秘密军事反俄条约——《德奥同盟条约》。这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如果德、奥两国中一国遭到俄国的进攻,那么另一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进行帮助;如果其中一国遭到另一个国家(暗指法国)的进攻,那么另一缔约国应对其盟国采取中立。但如果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那么两国应动用全部的军事力量联合作战。如果遭到法国和俄国的联合攻击,那么双方则要共同作战。由此,德国和奥匈帝国正式结盟。
结成同盟的三国君主画像
和奥匈帝国结盟后,俾斯麦还不放心,他总觉得力量还有些单薄,于是又把目光投向了意大利。意大利自从1870年统一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的实力迅速增强。为了扩大自己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意大利急于开拓海外殖民地,首先看上了和自己一海之隔的北非明珠突尼斯。但法国人也想占领突尼斯,两国争执不下。狡猾的俾斯麦看准了这一点,找上了意大利,表示在突尼斯问题上德国支持意大利。但紧接着他又找到法国,暗示德国不反对法国人占领突尼斯。法国人喜出望外,于1881年出兵占领了突尼斯。当时在突尼斯有很多家意大利企业和两万意大利侨民,意大利政府早已经把突尼斯当成了嘴中的肥肉,不料却被法国人占领了。可是法国的实力比意大利强大,单凭自己的力量,意大利讨不到什么便宜。这时俾斯麦伸出了橄榄枝,极力拉拢意大利。为了报复法国,丧失了地中海优势的意大利同德国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
但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有领土争端,两国素来不和。在德国的调解下,两国终于坐到了一张谈判桌上。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了法国的攻击,那么德国和奥匈帝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援助;如果德国遭到了法国的进攻,那么意大利也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进行援助。如果缔约国中的一国或两国遭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暗指法国和俄国)的进攻,那么三国要动用全部的军事力量协同作战。但意大利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如果英国进攻德国或奥匈帝国,意大利则不予援助。就这样,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一直吸引着欧洲殖民者。15世纪时,欧洲殖民者开始向非洲进行渗透。当在西非几内亚湾沿岸和南非发现金矿和钻石矿后,欧洲列强在贪婪欲望的驱使下,加快了向非洲渗透的步伐。
19世纪中期时,当时的殖民地只占非洲面积的10%左右,除了法、英等殖民国家在阿尔及利亚、南非建立了较大的殖民地外,欧洲其他殖民国家一般只在沿海或大河河口处建立了几个零星据点,还没有能深入到非洲内陆。这怎么能满足众殖民列强扩大殖民地的要求呢?于是,各个殖民国家都蠢蠢欲动起来。
在众多殖民国家之中,比利时首当其冲,打着“国际开发”的旗帜,在1876年成立了“国际考察和开发中非协会”(后改名为“国际刚果协会”),积极筹划非洲探险活动。
1877年,在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支持下,美籍英国探险家斯坦利完成了从东向西横贯赤道非洲的探险,并发现了刚果河河口。回到欧洲后,斯坦利在报刊上撰文,并发表了《穿过黑暗大陆》一书,描绘了他的探险经历和刚果河流域的美丽富饶。很快,斯坦利的文章引起了欧洲殖民者的极大兴趣。次年7月,利奥波德二世与斯坦利签订合同,由斯坦利率领一支比利时远征军再次远赴刚果,开辟一条可以进入刚果内地的道路。
但是,利奥波德二世的计划很快就落空了。“国际刚果协会”刚刚成立、斯坦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时候,法国国王就派意大利人布拉柴率法国远征军以“法国分会”的名义进入刚果,并说服当地的帖克人国王马科科签订了“法国拥有对其全部领土保护权”的条约。1880年10月,马莱博湖右岸升起了法国的三色旗。1881年7月,当斯坦利率领的比利时远征军在距刚果河河口约400千米的马莱博湖左岸登陆时,本打算能在登陆地占领一块殖民地,却发现法国的三色旗正耀武扬威地飘扬着。斯坦利也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马上找到马科科国王。
“尊敬的国王陛下,如果你宣布与法国签订的条约无效,比利时将给你更为优厚的待遇。”斯坦利看到马科科国王并无主见,遂诱惑道。
马科科本来是个小国,看到有这么多大的殖民国家对马科科如此青睐,国王竟表现得有些得意,他满口答应了斯坦利的要求。就这样,比利时与法国的利益在刚果河下游出现了对峙的局面。不料,葡萄牙突然向比利时政府提出抗议。葡萄牙称,早在15世纪葡萄牙就占领过刚果这片土地。
如此一来,刚果这片土地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为了解决列强在刚果问题上的纠纷,英国提出了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
1884年11月15日,在德国首相俾斯麦的主持下,德、英、法、美、比、葡、意、荷等14个国家在柏林召开讨论非洲事务的会议,可笑的是,这次会议竟然没有一个非洲国家参加,而会议却口口声声说是要解决非洲事务。
会上,列强唇枪舌剑,德、英、美等国在刚果未占有地盘,力主在该地区实行“自由贸易”,法、葡等则极力反对。最后,列强们同意了利奥波德二世提出的成立“刚果自由邦”的建议,并决定“刚果自由邦”成立后,利奥波德二世任该邦元首。此外,各殖民列强为了和平共处,围着会议桌在地图上划定了他们各自在热带非洲地理上的界限。
柏林会议签订的议定书洋洋洒洒6万余字,但大多是官样文章,决议条目措辞模糊,这也难怪,霸占别人的领土哪能会底气十足呢?
柏林会议是瓜分非洲的新起点。到1912年,非洲大陆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国表面上还保持着独立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已全部被瓜分完毕。并且,从瓜分非洲的形势上可以看出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同时,这次会议也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间接的导火索。
19世纪末,美国完成对西部的开发,走向了帝国主义时期。垄断财团对原材料的需求和寻找新的市场投资场所等,迫切要求美国向海外扩张。为建立向拉丁美洲和远东及亚洲扩张的基地,美国将矛头指向西班牙。当时的西班牙是一个已衰落的殖民帝国,在国际中处于孤立的境地。古巴、波多黎各和亚洲的菲律宾均为西班牙殖民地。美国选择西班牙,欲夺取其殖民地,用来满足其对拉丁美洲和亚洲进一步扩张的战略部署。1895年2月,古巴发生反对西班牙统治的武装起义,美国借机意欲干涉,遭到西班牙的拒绝,双方矛盾激化。
美国当局加紧做好战前准备,一方面广泛地进行外交活动,一方面加强军事装备,扩建军队。为加强海军力量,美国建造了许多大型巡洋舰和战列舰。1898年2月,西班牙驻美公使攻击美国总统的信件被公开,激起了美国内部反西班牙的情绪。2月15日,以友好访问为名的美舰“缅因号”突然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沉没,造成美官兵260余人死亡,美国怀疑西班牙是事件的制造者。美国当局下令封锁古巴港口,并在周围海域布设水雷。4月24日,被逼无奈的西班牙只好对美宣战。次日,美国对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全面爆发。
美军的作战目标极为明确: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先突袭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湾,再打击古巴的西军,从而占领拉丁美洲及亚洲的西属殖民地。
5月1日凌晨,美海军上将乔治·杜威率领舰队,凭借良好的航海技术,乘着黎明前黑暗的掩护,率领舰队突然驶进马尼拉湾。西班牙要塞哨兵发现后开炮轰击,但均未命中。美军随即进行还击,停泊在港湾的西班牙舰队在慌乱中组织反击,但有的舰船还未起锚就被击沉。要塞上的炮火虽然猛烈,命中率却低得可怜。杜威命令美舰队火力集中向西班牙的旗舰猛攻,7时许,旗舰被击沉。失去指挥的西班牙舰队更是乱作一团,只有被动挨打。中午,西班牙舰队遭到全歼,马尼拉湾被美军封锁,西班牙在太平洋的制海权落入美军手中。
马尼拉突袭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美军。6月,美国打着“帮助古巴独立”的旗号,计划从圣地亚哥港登陆。此时的古巴,反西民族革命全面爆发。
为迫使西军接受海战,美军决定海军陆战队从港口东面不远的关塔那摩湾强行登陆,从陆上对圣地亚哥港形成包围之势。6月10日,6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出发。虽然关塔那摩湾防守相对较弱,但仍遭到西军的顽强阻击,美军伤亡重大。但防线最终被突破,美军成功登陆。7月1日,美陆战队先后攻占了圣地亚哥港东北部和东部的据点埃尔卡纳和圣胡安,形成了对圣地亚哥港的包围之势。7月17日,圣地亚哥守兵投降。8月12日,美军趁势攻占了波多黎各岛。8月13日,在菲律宾人民起义军的配合下,美陆军攻占了马尼拉市,西班牙在殖民地的力量被美军彻底歼灭。
1898年12月10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美国如愿得到了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西班牙仅得到美国给付的作为割让菲律宾补偿的2000万美元。
这场战争使美国走向对外扩张,标志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开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新时期;而西班牙对拉美及太平洋殖民地的丧失,使其从帝国主义争霸的政治舞台中退却。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这与旨在控制中国东北的俄国产生了矛盾。俄国联合德、法出面干涉,迫使日本退出辽东半岛。日本加紧军备,制订十年扩军计划,决心以武力同沙皇再度争战。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也迅速扩大,到1898年,整个东北三省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俄国借口“保护”侨民和中东铁路为名一举占领东北三省。这引起日本和英国的强烈不满,在英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了对俄的复仇。
1903年8月,日俄双方就重新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问题进行谈判。已完成扩军备战的日本态度强硬,致使谈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断绝与俄国的外交关系。8月,日本不宣而战,海军舰队用鱼雷偷袭旅顺俄国舰队。几艘舰船被击沉后,俄舰队被迫退到港内,日军遂将旅顺港口封锁。
俄陆军司令克鲁泡特金建议主力撤出辽东半岛,在哈尔滨集结,等候俄从莫斯科来的援兵,再进行反攻,击退日本军队,解救孤军死守的旅顺俄军。但由于俄军指挥层意见分歧,于是将主力军集结点改为辽阳,然后向旅顺推进。
对于日本来说,朝鲜半岛是一条比较安全的补给线,是日本进退自如的便利基地。来自俄军的海上威胁就是驻旅顺港的俄舰队,他们足可以切断日本的海上交通,制海权对日本是极为重要的。针对这些情况,日本一面引诱俄舰队接受会战,另一方面日陆军在舰队的保护下,从仁川登陆,控制朝鲜半岛,建立稳固基地后,用3个军团的兵力从朝鲜湾的北岸登陆,向辽阳进军,以阻止俄南下支援旅顺。第4军团则围攻旅顺港,攻克后北上与前3个军团会合,在俄陆军增援未到前击败俄军。
5月初,日本在朝鲜站稳脚跟,便从朝鲜湾登陆满洲。25日,日本军攻入金州,次日,攻下南山高地,占领了大连。旅顺港完全处于日军的包围中。
旅顺港有三道防御工事,依托地势,人工构建了堡垒和碉堡,并有高压铁丝网包围,防御强度极高。日本连续发动两次总攻,均被顽强的俄军抑制住,日军损失惨重,虽也攻占了周边一些关键性的阵地,但俄军全部防御体系的总枢纽203高地仍控制在俄军手中。11月26日,日军向203高地发起第三次总攻。火力轰炸连续数天,日军付出1.1万人的代价,终于在12月5日登上203高地,旅顺港内的船只从这里尽收眼底。7日,俄舰船被全部击毁。1905年1月4日,日军占领旅顺,俄军投降。日军按计划北上与其他军团会合,投入对俄主力的进攻。
3月10日,日军攻克奉天,俄军开始向哈尔滨撤退。
5月9日,俄军波罗的海舰队缓缓进入中国海域赶来支援,27日在对马海峡被日舰队全歼。对马之战的失败,使俄国国内的人民忍无可忍,大多数城市爆发革命,沙皇专制制度接近崩溃边缘。9月,俄日双方都已力竭,在美国的说合下,双方签订和约。
日俄战争使沙皇专制走向坟墓,加速了俄国革命的到来;日本从此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美国的莱特兄弟梦想着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从古至今,想飞的人绝不只他们两个,但是他们兄弟二人第一次圆了人类想飞的梦。
莱特兄弟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哥哥威尔伯·莱特生于1867年4月16日,弟弟奥维尔·莱特生于1871年8月19日。他们的父亲密尔顿·莱特是一名牧师,收入微薄,但为人正派,心地善良,而且知识丰富。兄弟二人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喜欢读书和思考问题,动手能力也很强。
一次,父亲从欧洲回来,给兄弟俩带回一件直升飞机玩具,可把他们乐坏了。他们除了读书学习和帮助母亲干活外,便一起拿着玩具飞机来到一片开阔地上玩了起来。飞机是用陀螺制作的,以橡皮筋作为动力。一般总是弟弟把飞机稳稳托在手中,哥哥则拧紧橡皮筋,然后猛地一松手,小飞机便“噗噗啦啦”地飞过头顶,向远方滑翔过去。久而久之,兄弟二人对玩具本身丧失了兴趣,而是把它拆散,两人凑在一处观察它的构造。然后不约而同地到做木匠的爷爷那里找一些边角余料和斧凿等工具,自己动手做起了玩具飞机,一架,两架……一个多月过去了,沙地上整整齐齐摆了一排“直升飞机”。
谁也没想到,从此兄弟二人与飞机结下了缘分。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热气球和飞艇等飞行工具,但都不是很理想。因为气球升空后飞行速度、方向完全取决于风力、风向;而飞艇自身虽然有动力和方向控制装置,但其体积过于庞大(有时它长达数百米,直径也在几十米),控制起来极为不便。于是人们开始研究新的飞行器。
当时在德国已有李林塔尔制造出滑翔机。消息传到美国,莱特兄弟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们首先通过报纸、杂志和图书资料广泛搜罗有关飞机的情况,同时也学习一些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知识。一段时间后,他们尝试着造了一架双翼滑翔机。这架飞机能飞到180米的高度,还可以在空中转变方向。
莱特兄弟不会满足于先进的滑翔机,他们开始考虑给这架飞机加上发动机。可是经测定,兄弟二人发现它最多能载重90千克,而当时通用的发动机最轻也得140千克。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他们找到机械师狄拉,三人一起设计制造了一台重70千克的发动机,该发动机具有12马力的功率。莱特兄弟把这台发动机安装在自己的飞机上,并且赶制了两叶推进式螺旋桨,在发动机与螺旋桨之间以链条相连。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初步完成。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首架飞机“飞行者I号”试航。这天早上,他们先把飞机拖到了海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然后由奥维尔登上飞机,启动了发动机。在马达的轰鸣声中,飞机向前冲去,飞机的滑行速度越来越快。终于在众人的欢呼中飞离了地面,升到空中约3米的高度,12秒钟以后,“飞行者I号”安全着陆,飞行距离超过30米。时间太短了,距离太短了,但它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稍后,兄弟两人又轮番驾驶“飞行者I号”试飞了几次。其中滞空时间最长为59秒,飞行距离为260米。1904年,莱特兄弟制出了改进的“飞行者 Ⅱ号”。它的滞空时间延长到5分钟,可连续飞行5千米。其后,他们在“飞行者 Ⅱ号”的基础上推出“飞行者 Ⅲ号”。它可以在空中连续飞行半小时,飞出40千米的距离。
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连创佳绩,逐步引起了美国军方的兴趣。军方组织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在他们的基础上研制军用飞机。其他国家也纷纷仿效,飞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飞机时速已达76千米,飞行距离已增加到186千米,具备实用价值。
莱特兄弟一生效力于飞行事业,甚至都未曾结婚,为人类运输工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提起爱因斯坦,人们不自觉地就会想起他的那幅照片:花白的头发,像触了电似的根根向上竖着。相信凡是看过这幅照片的人一定会说:爱因斯坦一定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大科学家们多是这样。
现实中的爱因斯坦的确如此,据说爱因斯坦移民美国后不久,一天,他在纽约的街上遇到了一个朋友。那位朋友看到他穿着一件破旧的大衣,不由得提醒道:“你似乎有必要添置一件新大衣了,瞧你身上这件多旧啊。”
爱因斯坦笑笑,做出无所谓的表情:“这有什么关系?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
几年以后,爱因斯坦已经誉满天下了,一天,他在街上又遇到了那位朋友,那位朋友见他还穿着几年前那件破旧的大衣,不禁又建议他去买件新大衣:“现在你可是位名人了,应该去买件新衣服了吧。”
爱因斯坦又笑笑:“这又何必呢?反正这儿的每一个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这就是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却是一个人如此不注重自己仪表的人。
除了不修边幅,爱因斯坦还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这和人们印象中的科学家的古板大相径庭。有一次,一帮青年人问爱因斯坦什么叫相对论,爱因斯坦回答说:“当你和一位漂亮的姑娘坐在一起待上两个小时,你以为只有1分钟,可是当你在一个烧热的火炉上坐上1分钟时,你却以为是两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在爱因斯坦创建了相对论之后,科学界褒贬不一,1930年,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知道后,禁不住哈哈大笑:“100位,没必要这么多人吧?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一个人出面就足够了。”
爱因斯坦不但取得的伟大成就值得我们佩服,他的人品也是让人尊重的。这个曾经被视为孤僻、迟钝、表达不清的傻孩子竟然成了千年风云人物。
1879年3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德国南部乌尔姆城的一个犹太居民家中呱呱坠地。这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父亲精通数学,以经营电器为业,母亲温雅贤淑,倾心于艺术。小爱因斯坦的出世为全家带来喜悦和幸福,但很快又给这个幸福之家笼罩了一层忧郁。因为他与同龄的孩子比较起来,智力发育好像有些迟缓。
别家的孩子1岁多时就会说话了,缠着母亲问这问那,而小爱因斯坦只会偎依在母亲怀里呆呆地望着周围的一切,一点学说话的迹象都没有。邻居见此情形,不无担心对他母亲说:“这孩子怎么不说话呀?”母亲内心一阵酸楚,却又自我安慰:“他在思考,将来我们的小爱因斯坦一定会成为教授。”一旁的邻居也不好多说什么,倒生出一丝恻隐之情。
爱因斯坦的父母确实是非常优秀的父母,深知旁人对他抱有偏见,自己不能再伤害他。他们发现儿子虽然不苟言笑,却对万事万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于是就买回许多新奇、结构复杂的玩具给他玩,小爱因斯坦更多的时间都用来“研究”这些玩具。
时光匆匆流过,爱因斯坦进入了小学,除了数学之外,其他功课平平甚至不及格,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中学。中学时他的兴趣科目多了一门物理,他不喜欢体育,更讨厌军训。由于严重偏科,爱因斯坦中学毕业都没拿到文凭。以至于为了上大学,他又补习一年才进入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攻读数学和物理。最后,他为自己选定了终生努力的方向:理论物理。4年之后,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尽管专业成绩异常突出,却因为性格缺陷谋不到一份差使。待业期间,爱因斯坦曾做家教、代课,有时帮人清理账目。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以拉小提琴卖艺为生,此中疾苦,可想而知。
终于在1902年,经朋友的大力推介,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找到一份技术员的工作,其职责是审核一份份专利申请。这使他大开眼界,同时他夜以继日地钻研物理学,终于在1905年有所成就。那年,爱因斯坦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从而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始解释牛顿经典力学所不能解释的现象。
尽管当时极少有人理解爱因斯坦的理论,但他坚信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并且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他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一文。这一旷世之作标志着他的研究水平已达20世纪理论物理的顶峰。爱因斯坦曾就相对论解释说:“狭义相对论适用于引力之外的物理现象,广义相对论则提供了引力定律以及它与自然界其他力之间的关系。”
几乎是同时,爱因斯坦又做出了涉及光学和天文学的三大预言,这些预言日后一一应验。鉴于他的相对论和预言,人们赋予他极高的荣誉,如“20世纪的牛顿”、“人类历史上有头等光辉的巨星”等。但爱因斯坦淡泊名利,尽量回避吹捧他的公众集会。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在美国的普林斯顿悄然而逝,并留下一份颇为特殊的遗嘱:不发布告,不举行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如此谦逊,闻者无不肃然起敬。
亨利·福特曾经是一个修车工人,那时候的薪水很少,他很想去一家高级餐厅吃饭,但却一直没有如愿。
一次,福特手拿着刚发下来的薪水来到这家餐厅,他坐在餐厅里等服务员过来招呼他,但他足足坐了15分钟还不见一个人来。最后,一个服务生勉强走到桌边,粗鲁地丢给他一张菜单。
福特刚打开菜单,服务员就用轻蔑的语气指着右边的那部分说:“你只适合看这部分(价格),左边的部分你就不必去看了!”
福特惊愕地抬起头来,看到服务生满脸不屑的表情,他虽然很生气,但转念一想,也不能全怪这个服务员,自己本来就是没有钱的人,怎么能吃得起那么昂贵的大餐呢?最后,福特只点了一个汉堡。
从那以后,福特立志一定要成为社会中顶尖的人物。
1863年,福特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个农场主家庭。父亲希望他将来当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以便继承家业,所以没让他读多少书。小学毕业后,福特开始帮父亲干农活。但他对从事农业颇有怨言,对摆弄机械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成为一个出色的机械工程师。
17岁那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福特与家人不辞而别,独自一人来到底特律市闯荡。他在底特律的工厂找到了工作,工作之余,他悉心研究机器,很快就成了娴熟的技术工人。后来,福特在杂志上读到了有关汽车发明的报道,这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几番努力后,他造出了一部汽油引擎,只是造得太简陋,一经试用就失败了。但他并没有灰心,经过仔细研究,他发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汽油点火的方法不对,他决定使用电气点火。为了学习电气知识,他进入了底特律的爱迪生电气公司。1893年,福特成功地试制成了一辆汽车。1896年,他又制造了3辆性能更先进的汽车,他因此而在当地被公认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人物。
1899年,福特与几个资本家合伙开办了底特律汽车公司,他担任公司的经理兼首席技师。但由于和股东们意见不合,福特不久后退出这个公司。1903年6月6日,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公司创立初期,只是一家小规模的机器厂,除制造汽车外还进行赛车的改进和汽车的维修。但福特的目标非常远大:“我要生产大量的汽车,为的是足供每个家庭使用,人人都有能驾驶和修理……价格呢?要低得凡是中等收入的人都能买一辆……”不久后,福特对汽车进行改进,研制出一种被命名为A型车的新产品,获得了很好的销路。随后他又推出了N型、K型和S型等车型。1908年,福特成功地设计出世界上第一辆家庭型汽车——T型车,使汽车普及到普通百姓家庭成为可能,汽车工业革命由此开始。1913年,福特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总装流水线,93分钟就可组装一辆汽车,这一创举使福特公司每天能生产出9000多辆T型车,创下了历史纪录。
福特的成功不仅在于他对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上,还在于他独特的企业经营策略,如5美元工作日方案、提高工人福利、大力提拔有贡献的技术工人、给予工人发言权、出奇制胜的营销措施等等。这些措施极大激发了员工的生产能力,反过来又降低了公司的生产成本。例如,实行5美元工作制后的1914年,福特公司以不足1.3万人生产了73万辆汽车,获利3000万美元。他自己也被尊为“给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1947年4月,福特在迪尔伯恩的家中去世,享年83岁。半个世纪后,《财富》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商业巨人”,以表彰他对汽车工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