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袁腾飞讲历史(全集) > 第九讲 铸成大错悔已迟(德、奥、俄、土四大帝国的终结)

第九讲 铸成大错悔已迟(德、奥、俄、土四大帝国的终结)(1/1)

我们不是被打垮的,因为我们作为士兵更优秀,更有经验;我们无非是被许多倍的优势所压垮、所击退了。

——《西线无战事》

一战结束时,那些让千百万人走进坟墓的君主,最终也把自己给玩废了。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四大帝国从此灰飞烟灭。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为什么呢?他们是自掘坟墓。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崩溃,非常典型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王朝走向崩溃的最后时光,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淫僧——拉斯普京。

拉斯普京于1869年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西岸的一户农家。他爹早年好赌,后携家移居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个村庄。拉斯普京原来叫格里高利,年轻时就是个无赖,还做过偷马贼,被同村人称为“拉斯普京”。拉斯普京的意思是“淫逸放荡”,他是拿外号当名字。

拉斯普京后来混入东正教,俨然以“先知”和“神人”自居,出入大户人家,骗取钱财。他学会了高超的催眠术,他那双淡蓝色的眼睛,炯炯有神,当死死盯着人看时会泛出道道蓝光,再加上巧舌如簧、低沉洪亮的嗓音,总令人感到恐惧,昏昏欲睡。

拉斯普京的这种催眠术对女性尤其见效。据说,他睡遍了俄罗斯宫廷所有的贵族少女,如果跟处女发生关系,拉斯普京就会收藏她的一缕头发。1977年,当地政府拆除拉斯普京住过的房子时,在花园里发现了许多装有女人头发的箱子。

拉斯普京30多岁时,担任神父一职,以散播预言和施展巫医医术为绝活。有一次,拉斯普京准确预言了俄罗斯某地3月的干旱,从而名声大噪。

1905年,拉斯普京又机缘巧合地来到了首都圣彼得堡。这一年,俄国爆发了革命,沙皇被迫决定召开国家杜马。当俄罗斯人民同盟(又称黑色百人团)去各地拉选票时,发现了拉斯普京。他们认为这人是个雄辩家,可以很好地为本党说话,于是便把他带到了首都。

在圣彼得堡,拉斯普京利用他不知从哪儿学来的占卜和咒术,轻松地笼络了一批骄奢愚昧的贵族,在整个上流社会风靡一时。不久,拉斯普京又瞎猫碰上死耗子,治好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叔叔养的狗,使他的名声传入了宫内。

尼古拉二世的皇后亚历山德拉笃信神秘主义,喜好招待“神僧”“圣童”“先知”“预言家”“救世主”这类人物,并经常举行降灵仪式。令这对夫妇悲伤的是,他们的儿子阿列克谢因患有血友病,面临生命危险。

每每阿列克谢犯病时,所有人都束手无策。就在此时,拉斯普京出现了。

1907年,皇太子阿列克谢再次犯病。焦急万分的皇后说服了尼古拉二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召拉斯普京入宫,看他能否拯救爱子。

令人惊奇的是,对这位病情严重的皇太子,就连宫廷御医都无计可施。拉斯普京进来后,仅给皇太子喝了一小包药粉,又进行了一番祈祷,然后坐在皇太子身边给他讲了些故事。接着,奇迹发生了,通过几天静养,皇太子居然康复了!

就这样,整个沙皇俄国未来的命运似乎都掌控在了一个出身不明的巫师手中,原因就是他与皇太子的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拉斯普京留在宫里,皇太子就健康活泼,当他不在的时候,太子就会日渐消瘦。1915年,拉斯普京与沙皇一度交恶,被赶出皇宫。结果皇太子突然流鼻血,当皇后求助于拉斯普京时,他故意迟了两天,没想到太子的病情迅速恶化。当拉斯普京一出现,太子就奇迹般地好了。

从此,拉斯普京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让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完全屈服了,凡事都要让他三分。

但对于俄国而言,灾难开始了。在取得沙皇夫妇的绝对信任后,拉斯普京的本来面目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拉斯普京有了“沙皇神灯掌灯官”的宫廷头衔,可以自由进出内宫,于是他经常对沙皇夫妇施加影响,从而使自己成为俄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甚至公然干预朝政。

到1916年时,拉斯普京的权力已达到顶峰,尤其是一战爆发后的1915年,沙皇御驾亲征,离开了京城。国家的权力落到皇后手里,实际上掌握在了拉斯普京的手中。

这一时期,俄国的内政被拉斯普京搞得鸡飞狗跳。1914年至1916年短短两年时间,俄国大臣会议主席(首相)换了四个,内务大臣换了六个,陆军大臣换了四个,外交大臣换了三个,司法大臣换了四个。据说,拉斯普京任命官员毫无原则,全凭一时兴趣。他让年近八旬的哥罗梅金当大臣会议主席,仅仅是因为他爱吃哥罗梅金老婆做的土豆。另外,许多官员和贵族因为得罪了拉斯普京而被罢免。

俄国国内本来就矛盾尖锐,又在战场上屡吃败仗,像拉斯普京这样的恶魔,无疑将使国家迅速走向崩溃。

正如一名贵族后来回忆的:“拉斯普京是个两面派。在皇族面前,他露出谦卑的长老面孔,皇后看着他便不由自主地相信他就是上帝附体。但是在国民面前,他便现出了狰狞的一面、那个酒色秃驴污秽的一面。民众看到沙皇居然重用了这样的人,感到十分气愤,而皇宫上下对此不解,并觉得受到了伤害。他们为什么这么生气?难道一个圣人为不幸的皇太子祈祷有什么不对的吗?要知道,那孩子稍不注意就会没命的呀。沙皇和皇后被刺痛并激怒了,怎么会爆发如此强烈的民愤呢?这个人除了好事什么也没做啊。就这样,死神的传令兵来到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而且由于任何一方都无法完全了解这人的二元性,所以双方也无法互相理解,于是沙皇和人民便同时把对方推到了深渊的边缘。”

诚如所言,当沙皇夫妇沉溺于对拉斯普京的信任中时,不但是平民,甚至那些对王朝忠心耿耿的贵族也愤怒了,这对沙俄帝国来说绝对是非常危险的。

虽然拉斯普京在社会上声名狼藉,但皇后就是不肯承认他邪恶的一面。这个女人天真地说:“圣人总是被人诽谤,人们恨他是因为我们爱他。”她无论如何都不相信那个她完全信任的人、那个治好了她儿子血友病的人是个骗子,也没料到他引起的公愤最终会随着革命的爆发达到顶点。

与此同时,不少官员认为民愤将继续扩大,于是纷纷请求皇后把拉斯普京赶走,却被皇后拒绝了。即便是在外面风传拉斯普京是她情人的时候,她也仍然拒绝赶走他。当皇后的姐姐伊丽莎白试图介入此事的时候,同样受到了皇后的冷遇。伊丽莎白临走的时候,伤感地说:“看来我就不该来。”而皇后只是冷冷地回答:“没错。”

拉斯普京之所以能够得到沙皇夫妇的绝对信任,除了他能治愈皇太子的血友病外,还因为他神秘的预言能力。而这些能力,皇后就曾亲眼见过。那还是拉斯普京刚进宫不久,虽然治好了皇太子的病,人们对他还不十分信服。有一天,拉斯普京突然紧张地对皇后说:“皇后妈妈,千万别让孩子们进儿童室,我看见了。”几天以后,儿童室果然有一盏巨大的吊灯从天花板上掉下来,摔得粉碎。事后皇后感激不已,但后来有人披露,这其实是拉斯普京的一个圈套,他事先已把儿童室内水晶吊灯的链子锯开了口子。

1912年10月的一天,患血友病的皇太子阿列克谢陪同父皇在波兰一个小镇打猎时突然发病,发高烧,且流血不止。御医感到无能为力,让沙皇夫妇做最坏的准备。据记载,当时皇室的确已经开始为皇太子准备后事了。就在这时,万里之外的拉斯普京来电说,上帝已看到了皇后的眼泪,皇太子一定能活下来。就当人们将信将疑时,奇迹果然发生了:皇太子的体温开始下降,流血慢慢止住了。

另外,拉斯普京还曾预言,皇太子在13岁生日之后,身体就会好转,事实的确证明他是对的。

在看到拉斯普京具有如此惊人的预言能力后,就连沙皇也开始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

特别是在一战的战场上,无论是作战方针,还是军事调动,拉斯普京几乎无不插足。沙皇每遇难题必先咨询“我们的朋友”拉斯普京,就连前线是否发动进攻,什么时候发动进攻,也要看拉斯普京的预言行事。但这些“预言”,在历史学家看来都是拉斯普京的胡言乱语。

在拉斯普京种种预言的摆布下,沙皇继续将俄国引向灾难,因为这位“国师”的一些预言完全是瞎指挥。有一次,拉斯普京宣称自己做了个梦,他得到了神的启示,俄军应在里加附近发动进攻。当沙皇真的下令发动进攻时,却被德军打得大败。还有一次战役中,本来沙皇的军队明显占了上风,拉斯普京却怂恿皇后向前线发了一封电报,要求皇帝宣布停战,原因只是他做了一个“不幸的梦”。对此,就连尼古拉二世也开始不满,说自己“就好像穿了一条无形的裤子一样”。

随着俄国的局势进一步恶化,拉斯普京已预感到局势开始对自己不利。1916年12月的一天,在前线的尼古拉二世突然收到拉斯普京写来的一封信。这位巫师居然在信中说,自己将在1917年元月前被杀害,但是他又警告沙皇,如果自己是被民众所杀,皇帝尚可存活几年;如果是被贵族所杀,罗曼诺夫王朝将在他死后三个月之内崩溃,沙皇一家人将无法活过两年。看到这封信后,沙皇惊恐万分。这次,拉斯普京一语成谶,果然被人干掉了。

谋杀拉斯普京的主角是尤苏波夫亲王,他出身于俄国最富有的家族,老妈是鞑靼贵族的后裔,老爹曾经担任过莫斯科市市长。尤苏波夫于1914年娶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外甥女伊琳娜为妻,他的丈母娘是尼古拉二世的妹妹,他是地地道道的皇亲国戚。

参与谋杀的除了尤苏波夫,还有尼古拉二世的堂弟德米特里大公,还有虽然没有贵族身份,但有杜马和黑色百人团支持的普利什凯维奇。预谋杀死拉斯普京的三人都是君主主义者,他们是为维护罗曼诺夫王朝、捍卫沙皇统治,而决心除掉拉斯普京这个祸害的。

1916年12月29日,尤苏波夫亲王、德米特里大公、普利什凯维奇加上尤苏波夫的密友苏霍金大尉和一名医生,在圣彼得堡的尤苏波夫宫设下圈套。

尤苏波夫以美貌的妻子伊琳娜为诱饵,将好色的拉斯普京诱骗出来,给他吃了八块掺有氰化钾的蛋糕,喝了一瓶掺有氰化钾的葡萄酒。这些毒药的剂量足以毒死几匹马或者一头大象,但拉斯普京居然毫无反应。于是尤苏波夫向拉斯普京开了一枪,打穿了他的胸部。

大家都认为拉斯普京肯定挂了,正要处理尸体时,拉斯普京突然苏醒过来,掐住尤苏波夫的喉咙,说:“明天我就把你绞死!”随后挣脱众人,往门外的庭院里跑。普利什凯维奇追出屋外,向拉斯普京连开三枪,最后一枪打中了他的脑袋。

密谋者将他拖进屋内,拉斯普京再度苏醒过来。尤苏波夫只好用哑铃猛敲他的太阳穴,将他再度击昏。最后,拉斯普京被扔入河中的一个冰窟窿里,尸体于次日被人发现。法医验尸结果表明,拉斯普京是溺水而死的,肺部全是积水。如果丢入河中的是一具尸体,肺中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水的,拉斯普京在冰面下居然还活了八分钟。为了弄死他,真是费了一龙二虎九牛之力啊!

拉斯普京的尸体经过防腐处理后被运到皇村,亚历山德拉皇后在那里为他修建了地下墓穴,并计划在墓穴上建一座修道院。二月革命后,这个淫僧的尸体被进驻皇村的士兵扒了出来,运到圣彼得堡游街示众,然后挫骨扬灰。

尤苏波夫亲王和德米特里大公因为暗杀拉斯普京被软禁,随后被发配到了外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两人因祸得福,不但躲过了俄国革命,而且赢得了布尔什维克的尊敬,没有像其他贵族一样被整肃。值得一提的是,拉斯普京曾预言说,杀死他的人将活不长久,但尤苏波夫一直活到了1967年。

有了拉斯普京这样的淫僧惑乱宫廷,统治俄罗斯300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寝,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不过,从军事上来看,大战打到1917年的时候,俄国还是能坚持的。虽然勃鲁西洛夫攻势代价很高,但那是俄军在一战期间最光彩夺目的胜利,特别是为俄军将领树立了胜利的信心。丘吉尔认为,只要俄国能从1917年开始,保持战线完整无损,俄国就将成为战争的最后胜利者。冬天到来后,俄军有几个月的时间休整;奥匈帝国已被打得稀里哗啦,差不多变成浮云了;英法开始向俄国提供大量武器援助;德国由于两线作战,兵力不足,也不像从前那么可怕了。

因此,在霞飞将军提出1917年要在多个战场展开进攻的时候,俄军将领毫不犹豫地表示,要投入70个师的兵力进攻,这些部队将装备数以万计的大炮和机关枪。如果协约国在东西两线同时发动猛烈进攻,战争很可能在1917年就结束了。

尽管一战的形势对俄国有利,但俄国国内陷入了混乱。1916年底至1917年初这个冬天,俄国的雪下得非常深,温度特别低,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大冰窖。有一千多列火车的蒸汽车头因水被冻结而炸裂了,俄国的铁路本来就是一场灾难,这时候更是变成了地狱。整体状况虽然基本上可控,但是食品和燃料难以运进大城市,运输速度慢得就跟水龙头里没水了往外滴的感觉一样。

圣彼得堡不仅是俄国的首都,也是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但是首都跟内陆的距离太远,所以这座大城市遇到的问题特别严重。由于缺少能源,很多工厂停工了,工人们没事做,无事就要生非,既冷又饿,既惊恐又愤怒。面包房虽然有面,但是没有燃料加热烤炉,烘烤不出面包来。妇女们排几个小时的队也领不到配额食品,只好去抢。驻扎在圣彼得堡的数万士兵,好多是未经训练的新兵。这些新兵对前途深感迷茫,一些煽动者向他们发表长篇大论的演说,呼吁进行革命,从而结束战争。特别是俄军此前的惨重伤亡,加重了士兵的阴影。俄国士兵曾经跟英国记者说,德国人有机枪、大炮、毒气,我们有胸膛和天灵盖,我们只能靠肉身往上顶。

绝大部分俄国人要求改革,沙皇政府如果接受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沙皇专制统治就要终结;但如果不改革,沙皇政府就会被暴力推翻。也就是说,改革可能是找死,但死得会好看一点儿;不改革是等死,死法就很难说了。不幸的是,沙皇政府选择了等死。

英国的威尔逊将军在那段时间访问了俄国,他向国内报告说:“无论是军官、商人、妇女,每个人都想着弄死他们。”这个“他们”,指的就是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亚历山德拉。

俄国的民主社会党人克伦斯基,面对俄国杜马谈及废止沙皇时说:“如果其他办法行不通,就应该用恐怖主义的方法。”杜马成员一起欢呼,并答应为他提供庇护。报纸在报道他的讲话时做了删节,但他的言论很快就传遍了首都,大家为他高声喝彩。到了这个时候,俄国革命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1917年2月23日,杜马主席在结束了跟沙皇的会晤之后说,他认为他们俩之间没有再进行沟通的必要,革命马上就要来了。尼古拉二世躲了起来,不做回应。民政机关判断一场起义即将爆发,已经开始给警察派发机关枪。

沙皇尼古拉二世这时候既疲倦又孤独,不愿听任何人的意见。他很可能意识到了将要发生的事情,听天由命了。整个冬天,他都住在圣彼得堡附近的皇村。除了皇后之外,所有接近他的人都乞求他任命一个新内阁,但是他没有行动。

对沙皇有影响力的皇后,劝他采取残忍的手段。当他离开皇宫去军队总部的时候,皇后给他写信说:“你要坚强,俄国人民需要你坚强,每次遇到困难,你总表现出爱和宽容,现在你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力量,这其实也是他们正在要求的。最近,许多人告诉我,俄国需要皮鞭。”但是,沙皇对皇后的诉求也无动于衷,接近他的人都说他变得疏远、超然,对现实漠不关心,总是耐心地听别人不断重复的诉求,神情茫然地微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

拉斯普京死后,皇帝和皇后都信任大臣普罗托波夫。他是一个典型的笨蛋,之所以得到信任,是因为他会操办降神会,帮助皇后跟已故的拉斯普京取得联系。他把操办降神会看得比自己内阁大臣的职责、比向城市提供给养还重要。

1917年3月7日,尼古拉二世突然宣布第二天要去杜马,并且声明要任命一个新内阁。这一举动使有理智的政府官员重新燃起了希望。然而,到了晚上,沙皇又宣布必须立刻去军队总部,不去杜马了,把早上说出的话收回了。

几个小时之内,沙皇离开了首都。离开的原因,据人分析有这么几种:第一,可能由于他媳妇的坚决要求。亚历山德拉皇后认为,如果尼古拉顺从杜马的意愿,那他就是一个软弱的笨蛋。第二,也可能他是为躲避皇后的不断骚扰。这时候,东线的战事处在休眠期,他去军队总部其实无事可做,也许就是喝喝小酒、跳跳舞,就干这个。

结果沙皇一走,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其实,在沙皇走的前一天,街上的示威游行已变成了骚乱和抢劫。

哥萨克骑兵被派到街上恢复秩序,沙皇习惯派骑兵控制不守规矩的群众。这次派去的骑兵都是年轻的新兵,军训只完成了一半,他们的兄长即使没有战死,也是滞留在东线战场上。这些哥萨克士兵没有像往常那样拿鞭子抽打人群,而是加入妇女组成的人群中,向她们表示不会有危险。

到了星期五,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骚乱更加严重。一些在首都活动的极左组织领导人,在遭受了几年的残忍镇压后,此时胆子大了,呼吁进行大罢工。到星期六,抗议人群和哥萨克士兵都出动了。哥萨克士兵接到命令,向抗议人群开火,但是他们把枪口对准了警察。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具有震动性的历史时刻,哥萨克士兵对沙皇体制的忠诚结束了。

俄国内阁处在极端的惶恐之中,内阁成员们给沙皇发电报请求辞职,并且要求沙皇返回圣彼得堡,组织新政府。结果沙皇回了一封跟这事儿风马牛不相及的电报,搞笑到什么程度呢?沙皇说:“在此与德国和奥地利开战的困难时期,我命令发生在首都的骚乱明天结束。”他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这时候,沙皇还认为自己一言九鼎,命令“骚乱结束”。到了“明天”,也就是星期日,沙皇给他新任的首相一份圣旨,要求解散杜马。首相把沙皇的圣旨交给了议员们,议员们立刻投票,表示不予理睬,议员们实际上成了革命者。

到了星期一,好几万士兵加入抗议活动当中,很多士兵开了小差,还有的士兵跟平民一起发动了骚乱。首都的武器库受到攻击,武器遭到了抢掠,数千支步枪流散到城市四处,流入革命者手中。秘密警察的法院和办公室被焚毁,监狱被攻破,犯人获得了自由,有的逃跑,有的加入了革命阵营。

3月13日,沙皇终于离开军队总部,乘火车返回圣彼得堡,路程长达800公里。他的速度很慢,原因是给开往前线的部队和军需品让路,这个举动本意善良,实则愚蠢。沙皇离首都越近,发现混乱越严重,前方报告说暴力事件频发,不能继续前进。

皇帝的专列在离首都还很远的地方被迫停了下来,停在一个乡下小镇。皇帝居然进不了自己的首都,与随行人员躲在一个小火车站里。

这时候,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包括沙皇的叔叔尼古拉大公——给沙皇发来电报,要求他交出皇位。

沙皇对这一切安之若素,已经麻木了。点儿背不能怪社会,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他现在只关心老婆孩子的安危,而他们此时已经变成了囚犯。驻守在圣彼得堡皇村的四万禁卫军也起义了,沙皇的五个孩子这时都得了麻疹,这种病在1917年可不是一个小病。皇后亚历山德拉无法与沙皇取得联系,她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但很快,她恢复了理智,把全部精力投入照顾女儿们和12岁的儿子身上,安排饭食,让两个仍然效忠的哥萨克士兵住在温暖的地下室。与革命前的疯狂不同,皇后此时展现出平和的力量,可惜为时已晚,她只能努力帮助家庭度过最后的时光。

到3月15日,俄国出现了两个政府:一个是杜马推出的政府,由36岁的司法部长克伦斯基担任领导;另一个是效忠布尔什维克,由士兵和工人代表组成的苏维埃政府。这两个政府竟然在同一栋建筑中运作,尽管是竞争关系,但两个政府有一个共识——沙皇必须退位。

沙皇的内阁成员并没有与杜马作对,而是可怜兮兮地要求被逮捕,以确保生命安全。几个来自圣彼得堡的代表前去会见尼古拉二世。一开始,沙皇同意在退位诏书上签字,后来又反悔了。代表们要求他把皇位传给儿子,尼古拉二世坚决不同意。他知道儿子有血友病,可能活不了几年,到时候,陌生人就会来接掌皇位。

最后,沙皇决定把位子传给弟弟。这位御弟是罗曼诺夫家族公认的败家子,他曾与一个离过两次婚、育有一子的平民妇女结婚。御弟听说自己要继任沙皇,第一个反应是退位,他怕成为革命的牺牲品。接着,他又声称有意在未来恢复皇位,条件是必须有一个民选的议会。简直是闹笑话,哪有这种好事儿。

至此,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宣告结束了。

罗曼诺夫王朝虽然结束了,但杜马的临时政府宣布将大战进行到底,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前任沙皇尼古拉二世这时表现得极为大度,表示毫无保留地支持临时政府,他在给军队的告别书中说:“无论是谁,如果他现在梦想和平,或者乞求获得和平,他就是祖国的叛徒。”

世界各国很快知道了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崩溃的消息,伦敦和巴黎都非常高兴,美国政府里那些渴望参战的人同样也非常高兴。英国、法国一开始就感到与独裁的帝俄建立同盟令人尴尬,因为英法希望把这场战争定义成民主和独裁之间的斗争,跟俄国同盟,使得解释这场战争的性质变得非常复杂。现在,俄国显然将要变成一个民主国家,而且比原先的沙俄更愿意参加大战,协约国内部变得更纯洁了。

俄国国内,有些人认为帝制的终结是场悲剧,但更多的人欢呼雀跃。事情发展得太快了,这是奇迹中的奇迹!一名士兵在日记中写道:“欢乐和焦虑使我无法工作,这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这是新俄国的黎明,真是令人快活!……警察被抓起来了,他们的武器被没收。上帝,请让世界永远如此!”

但是,没有人想到,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用自己的专列,把流亡在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送回了俄国。列宁回国后,立刻着手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

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掌权之后,立即向协约国提出了一个和平建议。在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俄国便与德国单独进行和平谈判。

1917年12月3日,布列斯特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

这么苛刻的条件,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内部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尽快签订和约,斯大林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委员则反对签订和约,主张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也不和。

1918年1月2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有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有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人数最少,只有15人。

1月24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关于对德签约的问题,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获得通过。1月30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谈判代表团团长的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不出意料,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

2月18日,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以6:7的票数被否决。随后,中央委员会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接到通知后没有立即停止进攻,而是于2月23日提出了更苛刻的条件。苏俄中央委员会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列宁力排众议,但大多数委员仍然不赞成他的主张。

郁闷的列宁最后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表示无所谓。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

2月24日,苏俄政府重新派出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和约,苏俄须割让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部分地区共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德国,赔款60亿马克。苏俄付出丧权辱国的巨大代价,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保住了自己的政权。

几个月后,德国在西线战败,于1918年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沦亡,许多人归咎于经济的崩溃。实际上,造成这种结局的是统治者本身。

奥斯曼帝国后期的历任统治者,都是半疯或者半傻。为什么呢?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们,害怕王位被王朝内部的阴谋者篡夺,因而有一个骇人听闻的习俗,他们建起了一栋没有窗户的建筑,称为“囚笼”。苏丹的后裔从少年起就被禁闭在其中,直到死去或者被杀死。他们中只能有一个人活着出来,这个人在没有学过任何知识的情况下,便被推上苏丹的王座。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几个世纪以来,一些极度无知和无能的人统治着庞大的土耳其帝国。他们中许多人曾被禁闭数十年,然而,一旦被释放,他们在死之前就能自由自在地做任何想做的事儿,无论多邪恶都能做。当然,他们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杀人,新君主的兄弟们会被杀得一个不剩,包括成年人、少年和婴儿。他们杀人可以用任何借口,或者根本不需要借口,想杀就杀,杀得疯狂。

从16世纪的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到一战爆发的三个半世纪里,只有一位苏丹展示出了奥斯曼帝国君主应有的力量,这就是17世纪在位的穆拉德四世。穆拉德四世在10岁的时候成为苏丹,由于年龄太小才没被放进“囚笼”。他曾带兵攻入波斯,镇压了那里的起义。但是他比其他苏丹更加残酷,更像神经病,仅仅一年内,他就处决了25万臣民,很多人还是被他亲手杀死的,他宣布自己有权每天杀死10个无辜的人。他有时站在宫殿的墙上,随意射杀过路人。晚上,他微服私访伊斯坦布尔的客栈,一旦发现有谁抽烟,当场处决。甭管他走到哪里,刽子手总是跟着,腰带上布满钉子和手钻,提着能打断手脚的木棍,揣着装有能使人眼睛失明的粉末的小罐。

这样的人统治奥斯曼帝国,能把这个国家糟蹋成什么样,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惨无人道的统治持续了数百年,直到一战前夕,奥斯曼帝国才告别纯粹的君主专制。

1908年,奥斯曼帝国内部发生了一场革命。青年土耳其党军官建立了新政府,复行1876年宪法,恢复议会,扶植穆罕默德五世成为新苏丹,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一战初期,奥斯曼帝国也取得过几场胜利,如加里波利之战,但更多的是遭到挫败,如在高加索战役中败于俄国。同时,战争爆发后,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变得更加严重。不幸的是,土耳其政府不但未能调和各民族间的紧张关系,反而制造民族分裂,酿成惨祸。

1915年,土耳其内政部长塔拉特对帝国内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的忠诚表示怀疑,指责亚美尼亚人勾结入侵的俄国军队,下令逮捕亚美尼亚人的领袖,大规模驱逐和屠杀亚美尼亚人,强行将数千人带到叙利亚沙漠的营地。事件演变成了种族灭绝,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估计有150万亚美尼亚人因饥饿、缺水、暴晒、盗贼掠夺而死亡,被称为亚美尼亚大屠杀。

奥斯曼帝国很快吃到了民族分裂的苦头。1916年的阿拉伯起义,使帝国在中东战场的形势逆转,土耳其军队伤亡惨重。1917年俄国革命后,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外高加索的大片领土。到1918年,土耳其军队在英军和阿拉伯军队的攻击下,节节败退,丧失了全部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这时,土耳其军队失去了战斗力,士兵自动放弃阵地,拒绝作战。形势的急转直下和国内民众高涨的反战情绪,使土耳其政府无力再战。

1918年10月30日,在一艘英国巡洋舰上,土耳其与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定,退出战争。此后,协约国便开始侵占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希腊自西面登陆向内陆挺进,法国和亚美尼亚分别自南、东两面进入小亚细亚。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条约使土耳其的领土急剧缩减,昔日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这时,土耳其的一战英雄凯末尔站了出来,大呼:“不独立,毋宁死!”着手把全国各地的爱国组织统一起来,成立了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他的带领下,进行独立战争。凯末尔对内废除苏丹制,对外与入侵土耳其的希腊、法国、亚美尼亚军队作战。

1922年,土耳其独立战争获得胜利,协约国同意废除《色佛尔条约》,并于瑞士洛桑重开谈判。1923年7月24日,土耳其政府与协约国签订《洛桑和约》,收回伊斯坦布尔周围大片土地,稳固了土耳其在小亚细亚的领土。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1924年3月3日,土耳其的哈里发制被废除,昔日的统治者奥斯曼皇室被列为不受欢迎的人驱逐出境。

自从1916年冬天,茜茜公主的老公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死后,奥匈帝国的政治形势就大为恶化。

奥匈帝国之前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已经在两年前死于萨拉热窝,因此由弗兰茨的侄孙卡尔继位。卡尔皇帝是一位无能的好人,即位以来就一直想要和平。皇帝和他的外交大臣都感觉到奥匈帝国撑不下去了,于是就跟协约国秘密接触,想提前媾和,结束战争。

卡尔皇帝有一位亲戚,是法国波旁王室的后裔,在比利时担任炮兵军官。卡尔就和这位亲戚联系,让他给法国总统带信。在信中,卡尔表示支持法国对德国的一切要求,也就是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法国总统回信说,需要更多的德国领土。并且还威胁奥匈说,100万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即将来到欧洲作战,但是法国愿意网开一面,与奥匈帝国单独议和;奥匈帝国可以获得德国的巴伐利亚和西里西亚,但是必须把南提罗尔和达尔马提亚交给意大利,因为意大利也是协约国一个战壕里的兄弟。

对德国的土地,卡尔皇帝是崽卖爷田不心疼,你们爱怎么分就怎么分,但是他不愿意割让奥匈帝国的领土,同时他认为跟协约国单独媾和有点儿对老大德国太不够意思。这个谈判就断断续续,没有实质性进展。

1917年德奥联军发起的卡普里托会战,算是奥匈帝国陆军的最后一次光荣胜利。之后,卡尔皇帝再度提出了谈判的问题,法奥两国的代表在瑞士秘密接触。法国人非常精明,对于奥匈极尽利诱之能事,只要奥匈退出战争,并把某些不重要的领土割给意大利,那么巴伐利亚王国以及第一次瓜分之前的整个波兰,都将并入奥匈帝国,西里西亚也将再度属于奥匈,甚至罗马尼亚都有可能。这样的话,一个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大帝国,领土将从波罗的海延伸到亚得里亚海。法国代表非常幽默地向巴黎当局报告说:“用波兰诱惑他们,用巴伐利亚吸引他们,用西里西亚骇倒他们。”

卡尔皇帝并不傻,看明白了协约国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是诱使他对德国开战,因为西里西亚和巴伐利亚在德国手里,要想得到就得对德开战,跟德国他是不敢打的。所以他问,包括德奥两国在内的和平条件是什么?巴黎回答说:“德国应该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有萨尔地区,以及之前波兰的领土,希望卡尔把这些条件转告柏林。”

卡尔知道,如果把这些条件转告德国,一定会惹得威廉二世勃然大怒,还会暴露自己秘密谈判的动机,于是这次谈判又黄了。

到这个时候,奥匈帝国内部虽然情况恶劣,但是只要还有使战争获得有利结果的可能,国内的斯拉夫民族仍然不愿意脱离这个帝国。

早在1915年,一些捷克人和南斯拉夫人的领袖就拒绝了协约国对他们的诱惑,他们所希望的只是在奥匈帝国之内获得民族自治。奥匈帝国境内的南斯拉夫人宁愿接受维也纳贵族的统治,也不愿意接受“贝尔格莱德文盲”塞尔维亚人的统治。

而且,到1917年年底为止,美国总统威尔逊还说,他无意削弱奥匈帝国。但是,当德国的威望和实力在西线日渐衰弱的时候,所有的乘客都急于逃离哈布斯堡王朝这艘即将沉没的破船。

到1918年秋天,卡尔皇帝决定对国内少数民族做出一切让步。如果他能在一年前采取这种政策,也许还能保住皇位。但是他的一切改革都必须获得匈牙利人的同意,因为奥匈是一个二元帝国,奥皇决定给其人民以自治,匈牙利首相提醒他,奥皇在宣言上必须声明所有这些自由都不适用于匈牙利,否则他会切断对奥地利的粮食供应。奥皇的宣言实际上就是奥匈帝国的讣告,奥匈最后一位外交大臣说:“因为要预防任人杀害我们,结果我们只好自杀。”

当奥匈帝国的首相要求各民族领袖来开会,共同商讨如何实施自治的时候,没有一个民族领袖前来,大家都不要奥匈帝国了,根本就不买他的账。当奥匈帝国呼吁各交战国在海牙举行一次和平会议的时候,威尔逊总统拖延了两个星期才答复,并且指出,哈布斯堡王朝谋求建立一个联邦的观念不行了。威尔逊的这种言论,替奥匈帝国内的一切民族吹响了解放的号角,奥匈帝国开始分裂。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奥匈帝国几乎耗干了自己的财富。在前线战斗的部队每个星期还能吃到200克肉,所以很多人从后方跑到前线,目的就是为了吃肉。得了疟疾的人,如果唯一的衬衫已经洗过、正在晒干,就只好光着身子在寒风中颤抖。奥匈帝国到了最后阶段,只有最前线的人才有制服,其他人就逮着什么穿什么了。

在这种形势下,奥匈帝国还企图发动新的攻势来扭转战场上的颓势。前总参谋长康拉德元帅主张向意大利再次发动进攻。1918年6月15日凌晨,后来被称为派夫河会战的攻势开始了。当奥地利军队开始进攻的时候,很多士兵逃往敌军战线,并顺便向敌人提供情报。攻击几乎立刻就受到意大利军队的阻击,到第四天就完全停止了。到第五天,一向脆弱的意大利军队居然开始反攻。两个伪列强在南线打得热火朝天,一直被奥地利人欺负的意大利总算逮着机会了,玩命地打。打到7月6日,奥军的攻势完全失败,白白损失了15万人。

有人认为,这场战役也能算得上是有世界意义的会战之一,因为这不仅是1918年协约国军的第一次大胜,而且也是意大利军队的首胜,非常值得纪念。

德国派驻奥地利统帅部的联络官克拉蒙将军说:“6月会战对奥国国内情况以及全盘局势都产生了严重后果。不仅是失败本身,而且还有奥军所受到的惨重损失,在匈牙利国会中已经引起一片谴责声。他们要求撤回匈牙利的军队,不让他们再受那些毫无良心的奥军将领的指挥。而奥国人民也公开指责奥皇夫妇通敌卖国。”这一切替奥匈帝国敲响了丧钟。

奥军战败之后,意大利人看出战争可能快结束了,于是急于继续反攻,制造胜利,以便多捞好处。意军集中全部兵力孤注一掷,共出动了9个集团军、57个步兵师、4个骑兵师、7700门火炮,还有英国、法国、美国、捷克的联军部队在内,阵容可谓空前庞大。奥地利军队虽然有52个步兵师、6个骑兵师、6000门火炮,但早已士气低落,成了乌合之众,150万人当中只有35万是战斗部队。

意大利军队于1918年10月24日发起攻击,当然了,是由精锐的英国军队替他们打头阵。这次会战由于众寡悬殊,胜负早已注定。虽然奥地利军队仍然在拼死抵抗,但是其他民族的部队不愿意再跟日耳曼人同生共死,奥国的瓦解就在眼前。于是军人逃亡,战线崩溃,意军如入无人之境,会战自动结束。

当奥匈总参谋长向政府报告这些情况时,财政部长拿出他的表来,看了一眼,然后说:“现在已经12点半了,咱们赶紧去吃饭,饭后就必须立即求和。”

10月29日,韦布将军率领的奥匈代表团越过前线,跟意大利人去谈判休战条件。意方首席代表是巴多里奥,也就是二战时墨索里尼之后的意大利政府首脑。由于卡尔皇帝在休战条件上出现反复,巴多里奥怀疑奥匈帝国是在玩弄诡计,就拍着桌子咆哮:“谈判已经破裂,战争继续进行!”这种蛮横态度让奥地利人很害怕,只好同意了停战条件。

11月3日下午5点,奥匈代表团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巴多里奥为了表示他的“大方”,宣布休战在22小时之后生效,同时命令快速部队去拦截正在撤退中的奥军。意军不顾奥地利人的抗议,把凡是被他们追上的人员都变成了战俘,这样又抓了42.7万名“战俘”,赢得了意大利有史以来第一次“伟大”的胜利!

而在奥匈内部,这时早已混乱不堪,布达佩斯、布拉格等地纷纷成立了独立政府。奥皇卡尔束手无策,他用颤抖的声音打电话禁止使用武力对付臣民,实际上,他也没有武力可用了。

1918年11月10日黄昏,维也纳皇宫乐队最后一次演奏帝国国歌。此时夕阳西下,秋风萧瑟,面容憔悴的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立正静听。一曲终了,统治奥地利长达600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宣告结束。

两天后,奥皇卡尔宣布退位,奥地利变成了一个共和国。

1918年,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起总攻的同时,也在巴尔干战场开始反攻。

同盟国的重要成员保加利亚于9月29日宣布投降,与协约国军队签订停战协定,退出了战争。保加利亚、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相继投降,使得同盟国集团土崩瓦解,德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空前孤立的困境。

此时,德军在战场上也极为不利。从1918年8月8日到9月8日,短短一个月内,德军就损失了15万人、大炮2000多门、机枪13000多挺。军事上的失败,使德国政府和军方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9月底,德国元帅兴登堡在枢密院会议上声明:“德军已经不能继续抵抗了”,要求结束战争。10月3日,他又在一封信中要求停止战斗。

德皇威廉二世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权力,宣布改组内阁,由马克斯亲王担任德意志第二帝国第八任首相,并且把一份停战建议交给美国总统威尔逊,愿意以威尔逊提出的“14点纲领”为基础,开始和谈,并签订停战协定。同时,德国也向英法两国发出了停战照会。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协约国内部在对德国战与和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有人主张直逼莱茵河,彻底肢解德国。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

威尔逊总统认为:只要德国人真正投降,就结束战争。10月8日,威尔逊正式答复马克斯亲王,表示美国准备考虑和谈,但只有在同盟国撤出比利时和法国,并且保证不再采取敌对行动后才能这么做。威尔逊还说,美国只和一个负责的、合法的文官政府谈判,而不和德国的军事首脑们谈判。

10月12日,马克斯亲王向威尔逊保证:他以德国人民的名义,接受“14点纲领”,并提议成立一个混合委员会监督撤出法国和比利时的工作。两天后,威尔逊拒绝了成立混合委员会的建议,并明确表明:他同意的停战,只能是保证美国和协约国军队目前绝对优势地位的停战。

威尔逊的这个照会在德国政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打破了德国军方体面停战的幻想。德国军队的两位最高指挥官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致电马克斯亲王,要求实现体面的和平,否则,就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和最后一颗子弹。但是,当时德国军民的士气已经低落得无法恢复,最后文官政府占了上风。

10月20日,马克斯亲王通知威尔逊:德国接受他的条件。

1918年10月1日,德国西线统帅鲁登道夫跟高级军官们说,最高统帅部和德国军队已经完了,战争无法取胜,彻底的失败即将到来。连鲁登道夫这个一贯的主战派都说德国已经完了,可见情况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仍企图铤而走险,命令海军出海,与英国海军决战。这时,公海舰队的司令官是曾指挥过日德兰大海战的舍尔上将,他给舰队的口号是:要么辉煌地胜利,要么光荣地沉没!仗打到这个地步,毫无疑问,这次出征肯定是光荣地沉没,不可能辉煌地胜利。于是,德国海军的水兵拒绝这种自杀行为。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起义,起义遍及了整个舰队。革命之火由北向南遍及全国。

11月6日,德国的战时内阁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和谈问题。会议决定派遣外交大臣埃尔茨贝格尔率领代表团前往法国,与协约国谈判。如果协约国不同意,则打着白旗请求投降。

11月7日,天色已晚,德国谈判代表团的汽车插着白旗越过前沿阵地,于次日清晨,到达巴黎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里的雷东德车站,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列车停到那里。

德国代表团一到,姿态高傲的福煦未与他们握手就问:“先生们,你们来这儿干什么?”埃尔茨贝格尔回答:“我们想听听您的停战建议。”福煦耸耸肩,摊开双手说:“喔,我们没有提过任何停战建议,我们很愿意继续打下去。”德国代表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说:“可是我们需要您提的条件,我们无法继续打下去了。”福煦说:“呵,这么说,你们是来求和的?这可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于是,福煦代表联军提出了停战条件,实际上是一份迫使德国投降的条件,要求德国代表72小时内给予答复。

停战条件规定:第一,德军在签订停战协定后15天内退出一切占领区;第二,德军交出5000门大炮、25000挺机枪、1700架飞机、5000辆铁路机车、5000辆卡车;第三,所有协约国战俘立即遣返,而德军战俘则在和约签订后开始归还;第四,交出一切德国潜艇;第五,交出德国海军的16艘主力舰、8艘巡洋舰、50艘驱逐舰;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条件。

总而言之,协约国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

一名德军骑兵立即出发,越过战线,向国内汇报情况。

当他到达德军统帅部的时候,德军统帅部已经对任何条件都不再有还价的资格了。因为后方已经发生了大革命,前方只有五天的补给,德国南面的门户已经洞开,兴登堡元帅已经彻底失宠。当时,德军副总参谋长格仑勒将军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签订停战协定,要么就眼睁睁地看着部队由于缺乏粮食、弹药而分别向协约国军投降。当一个军的补给官向第一集团军军部要求补充炮弹时,后者说扔石头吧,我们已经没有炮弹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政府准备接受投降。

11月9日上午,兴登堡跟格仑勒一同去觐见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首先开口说,他实在说不出他所应该说的话,所以他必须辞职。威廉二世立即打断了他,命令格仑勒报告。在过去24小时内,格仑勒将军已经放弃了一切平息国内动乱的可能。革命分子切断了前线军队的补给线,部队天天都盼着休战,休战之后部队会保持良好的秩序返回德国。但是,格仑勒断言他们不会再拥护皇帝了。

听了这些话,威廉二世非常不痛快。这时候威廉皇太子来了,这位太子爷一跳下车就高喊说:“那批水兵还没枪决吗?”可见他对形势简直无知到了极点。皇太子的参谋长夏伦堡伯爵质问格仑勒将军,军人必须遵守他们对军旗的宣誓。格仑勒摇了摇头,回答:“宣誓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

当时陆军统帅部把50位团长招来,询问他们的部下是否会追随德皇去讨伐革命者。只有一个人说是,少数人不回答,大多数人都认为部下不会服从命令。很明显,陆军不会拥护德皇进行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首相马克斯亲王主动宣布,威廉二世已经同时放弃其作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的地位,并且通知在前线统帅部的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得知首相宣布他退位的消息后,勃然大怒,高喊着说:“可耻!可耻!岂有此理!一位巴登的亲王竟然推翻普鲁士的国王!”他不承认现实,一份电报又一份电报打到柏林,表示强烈的抗议。但是,这些电报已经不是当年呼风唤雨、地动山摇的圣旨了。

兴登堡元帅向德皇报告说,情况变得更坏,部队已经不再支持陛下,也不再有任何效忠的部队。他害怕德皇会被叛军劫持送往柏林,然后再移交给敌人,他建议威廉二世立刻前往荷兰避难。

看到大势已去,第二天,也就是11月10日,威廉二世在黑暗中乘坐专车驶往荷兰。有500年辉煌历史的霍亨索伦王朝,步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后尘,烟消云散了。

在旅途中,威廉二世没有开口说一句话。越过国境之后,他改乘私人汽车,去一位荷兰伯爵的别墅中寻求庇护。一直等到汽车越过吊桥驶入别墅后,威廉二世才开口说话,他向出来欢迎的主人说:“现在我必须喝一杯好的、热的、浓的英国茶,完全是英国的味道。”

就在威廉二世流亡到荷兰的同时,马克斯亲王向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移交政权。两个人完成交接,马克斯亲王要出门的时候,转身说:“艾伯特先生,我把德意志帝国交给你来保管。”艾伯特回答:“我已经为这个帝国丧失了两个儿子!”

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的新政府,建议代表团对福煦提出的苛刻条件提出异议,如果遭到拒绝就在条约上签字。不出所料,德国代表提出的异议,立即遭到了协约国方面的拒绝。1918年11月11日凌晨5点,两名德国代表在福煦的列车上签署了停战协定,协定几乎完全同意了协约国提出的苛刻条件。

停战协定签订后,一位德国代表起身慷慨陈词,他说话的时候,英法两国代表都看着其他地方。那位代表最后说:“一个7000万人的民族受到苦难,但它不会死亡!”福煦淡淡地说:“很好。”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贡比涅森林鸣放礼炮101响,标志着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波及人口达到15亿。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共计7400万人,共有880多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一次兵劫。

钱币里的中国史幽云疑案曹操多阳谋郭论明朝大历史南明史(全二册)我真不想出生啊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