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西北大作战 > 四、加强兵团后方建设

四、加强兵团后方建设(1/1)

四、加强兵团后方建设

在拉着女兵去新疆的路上还有许多土匪,因此就在汽车前面架上了轻机枪,随时准备战斗。

这些还活在梦境和幻想里的女孩子是第一次出远门,想家的念头一涌上来,泪水就哗哗地流。

地面上没有一座建筑,欢迎她们的几百号男兵,他们一下子从“地窝子”里钻出来,还一个个看着她们傻笑。

王震决定招收女兵进驻新疆

1950年,王震亲笔写信给湖南的党政领导人黄克诚、王首道,并委派军区副司令员熊晃为团长,到湖南招收女兵进驻新疆,以解决军垦战士的婚姻问题。

当时,如何防止历代农垦常见的半途而废现象,改变“一代而终”的历史,成为新疆建设兵团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一代人努力,兵团的事业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因此,还必须解决接班人的问题。

中国2000多年的屯垦史之所以不能长期保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屯兵戍卒们不能扎根根边疆。因为他们的家、他们的父母等亲人都在内地,所谓“落叶归根”,他们终究是要回去的。

历代王朝的统治阶级不可能关心、更不可能解决边疆军垦战士的安家问题。这样一来,随着屯垦人员岁数的增长,必然想家心切,也就根本谈不上扎根在戈壁荒原上安心从事屯田生产了。

王震进疆建设兵团之后,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他的部下多来自湘、鄂、赣等省,这些省份与新疆相比,在气候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别。

与此同时,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部队中的绝大多数官兵都已超过结婚年龄,却很少有人成家,甚至连一批中年干部和老战士都还没有成家。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王震的内心非常焦虑。战士们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也正是由于战争等客观因素,才造成了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还没有成家。

这些问题让王震忧心忡忡,如果对战士们的终身大事漠不关心,怎么对得起他们呢?又怎能让他们安心扎根边疆呢?妥善地解决广大官兵的婚姻问题,并帮助他们在边疆安家立业,已成为当时的燃眉之急。

为此,在王震的关心和号召下,新中国从湖南、山东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兵。

这些女兵,后来大多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代母亲。

王震敦促落实女兵进疆计划

王震把准备解决部队婚姻问题的想法告诉了新疆分局和军区党委,大家欣然同意,其实这也是大家最担心的问题。

为了解决部队的婚姻问题,王震在写完亲笔信的同时,又向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政务院进行汇报。

王震之所以向中央汇报,是打算请中央的有关组织出面,动员内地女青年以参军支边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到新疆来,参加屯垦部队。

在这同时,王震又坦诚地向驻疆广大官兵说明,他已经就大家关心的这个问题向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了请求,希望大家不要着急。王震还表示,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分期、分批,逐步解决。

王震的亲切关怀,使广大官兵们的情绪稳定下来了。那些从国民党部队起义过来的官兵,更是对上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示感激,让大家的心里都暖融融的。

1950年1月,王震出席第二十二兵团驻焉耆第二十七师的欢迎大会。王震在发言中,他首先对大家谈起大生产的意义,他说:“我们的手要把大枪挂起来,要用镐来生产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直截了当地问大家:“你们没有讨老婆的请举手。”

当王震看到大多数人都举了手时,他接着说:“等我们在这里搞生产,搞上三五年之后,连士兵一起都要回家。你们可以拍一张照片先寄回家去,让你们家中的亲朋给你介绍一个爱人,接到新疆来。你们接家眷来新疆的,由公家负责旅费。”

王震司令员把这批起义官兵许久以来憋在心里想说、想问,却羞于张口的话和问题,全都说了出来,他还作了解答。

王震向中央和内地省份发出的请求,很快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支持。首先是湖南和山东两省的人民群众积极响应。

从1950年起,先有湖南青干校、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广西分校的女生,山东的青年妇女、女兵、女学生一批批地进疆。随后又有江苏、上海、湖北等省市的一批又一批女青年进疆,加入到屯垦部队的行列。

由于大量女兵进驻新疆,使部队的性别比例很快发生了变化。

以湖南为例,从1950年到1952年共招收女兵7000多人,被称为“八千湘女上天山。”

湖南女兵满怀革命豪情,从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荒凉的西部边陲。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这些进驻新疆的女兵战士同男兵一样战天斗地,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她们同样是兵团屯垦事业的开拓者。

几年后,这些女兵有的当拖拉机手,有的当教师,有的当农民,有的当工人,战斗在兵团的各条战线上,为兵团各项事业发展,为培养和教育兵团的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各地妇女成批进疆的同时,王震还要求各级干部,让那些在内地有家属、亲属的官兵给家里写信,动员她们来新疆,并由部队报销路费。

王震说到做到,而且是一抓到底,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措施,逐步缓解了屯垦部队官兵的婚姻难题。

到1954年,部队中的女姓比例已经增长到约占全体人员的一半,基本上解决了这一棘手的历史性问题。

女兵积极参加兵团建设

1950年,湖南省长沙的大街小巷贴出了新疆军区的公告:

招募女兵到新疆上俄文学校,开拖拉机,进工厂……

这是王震为了招收女兵,给家乡湖南的领导亲笔写信后,出现在长沙的情景。

公告发布以后,只有15岁的谢树仁,就在1951年参加了新疆建设兵团,成为了建设大军的一员。

谢树仁家在湖南宁乡县的山沟里,离长沙有100多公里,父亲是教书先生,母亲也在长沙一中读过书,思想很开明,有3个孩子,其中谢树仁是最小的。

母亲对孩子们影响最大,要求孩子们学会养猪、打柴、做饭,样样都要会。等孩子们长大些,就鼓励他们读书、参军。谢树仁小学未毕业,上中学的哥哥、上师范的姐姐也都参军了。

1951年,谢树仁和4个女同学一起吵闹着要去参军。

谢树仁后来对周围的人说道:

我那时候不知道啥子是为人民服务,参军只是因为向往。上俄文学校,开拖拉机,进工厂,多好啊!

我们到县城之前没有见过汽车。在大哥学校门口,看到那里停了一辆破旧的吉普车,我们不知道是啥子。大哥指着它对我们说:‘看,这就是汽车。’那时候,我们几个丫头看见汽车来了,心里就怦怦跳,老远让得开开的,生怕汽车开到自己身上。

当时,由于谢树仁看到新疆军区张贴的征兵公告,她就吵着家人要参军,大哥便给了五角钱、炒了点菜就让她们几个女孩上路了。

几个女孩子走了一天,到解放军西北军区长沙办事处时,已经是晚上了。

第二天,负责征兵的湖南老乡让她们答写个试卷,很快就发了军装,她们就这样参军了!

这对她们来说,简直就像做梦一样。

那个时候,从兰州到乌鲁木齐还没有火车,来自各地的怀着和谢树仁同样梦想的1000多名女兵坐上开往新疆的大卡车,没想到这一坐就是1个多月。

当时路上有土匪,汽车前面架了轻机枪,随时要准备战斗。

每辆大卡车的车厢里挤40多个人,许多人既用脸盆来打饭,又用它来洗脸。

因为车上全是女孩子,单个的车子又不能脱离车队停下来让大家方便,有时候女孩子只得拿脸盆当便盆使。

如此艰苦的条件,这些带着美好憧憬的女孩子很快联想到了新疆的样子。

这些带着梦境和幻想里的女孩子是第一次出远门,想家的念头一涌上来,泪水就哗哗地流。一路上,都是女孩子嘤嘤的哭泣声。

女兵们一到新疆,就被直接送往位于天山南北的大小农场。

当这些怀着美丽想象和期待的女孩子们,被大卡车拉到农场时,全都傻了眼:

地面上没有一座建筑,欢迎她们的几百号男兵,呼啦啦一下子从“地窝子”里钻出来,还一个个看着她们傻笑。

“地窝子”,说白了就是1米多深的大土坑,大小依住人多少而定。人们在挖坑的时候,在坑底留出当床和桌子的土墩,进出的斜坡甬道,用木头拱好屋顶,覆以红柳或芦苇,最后盖上土,这就是“地窝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履行祖国交付的神圣使命。

女孩子们刚到农场就面对这般景象,一个个都傻眼了,怎么劝说也不肯下车了,让欢迎她们的男兵们哈哈大笑。

有的女孩子赖着不下车时,就有人端出一盆盆红辣椒来给她们看,见到家乡的美味,“辣妹子”们才争先恐后地跳下车来。而对于来自山东的女兵,就有人端来大葱饼给她们吃。

湖南妹子谢树仁在1952年刚到新疆没多久,就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政治处的收发室,开始了送信、送电报的工作。

有一次,谢树仁得了心膜炎,因为年纪太小,不懂事,高烧摄氏40度还硬挺着骑马送信。到晚上集体开会、学习时,她就晕倒了。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人用手一摸这个小姑娘的额头,被吓了一大跳,赶紧送医院吧,可是医院里也没有药,情况十分危急。

幸亏谢树仁还能坚持,当时有个作家的夫人也在住院。面对这个女孩,这个女人就把自己用的链霉素分了几支给她,才将谢树仁救了下来。

1954年,新疆军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开时,谢树仁坚决要求去兵团的八一农场,因为那里有个女拖拉机手典型,大家羡慕得不得了。

来这里的很多女孩子都经历了“组织介绍,个人同意”的程序。

到新疆后,女孩子成了女兵,不久后便和男兵结了婚、成了家,过起了日子,和丈夫们一起,延续着开垦新疆的伟大事业。

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她们没有洞房,只好三四对新婚夫妇住一个“地窝子”,每对新人之间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蚊帐,显得尴尬又不方便。

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里,兵团的女兵特别能吃苦,挖渠、修路样样都拿得起。男人能干的,她们照样干,而且还干得更好。

有的女兵就算来了例假,挽起裤腿照样往泥水里下;有的女兵挺着临产的大肚子,还1天拾50多公斤棉花。

女兵们的这种精神,让很多男兵都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在兵团农二师当年的一份总结中曾经这样写道:

直接参加生产的妇女,每天从早到晚在田间劳动。农场机耕队有54名妇女,组织了一个区队,共分4组。

有32名妇女担任了239亩棉花(生产的)任务。他们承担平地、打田埂、选棉籽等工作。上工后,为了不耽误劳动时间,(她们)吃饭不回家。(年底)可收获近15000公斤,占该队全年财务收入的23%。

事实上,这些湘妹子和后来的山东女兵、上海知青,都靠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们并不断开展各种劳动竞赛。

有个排早晨6点钟就下地劳动,但是紧接着,这个记录就在第二天被别的排刷新到5点钟。当时你争我赶的劳动劲头格外高。

由于睡眠严重不足,许多小女兵在上工的路上都走得歪歪斜斜,简直连腿都迈不开。

谢树仁说,那时女兵来例假,都瞒着不说。有一次,谢树仁来了例假,但她硬是和人们一起在月亮下收割麦子,致使最后肚子剧疼,才不得不被人抬了回去。

1956年至1957年,谢树仁被农六师派出去学习气象知识,此后被分配到八一农场气象站当站长。

谢树仁在20岁时,就已经一个人带着14名大学毕业生实习。她所在的气象站,被评为全国和自治区的先进单位。

在湖南女兵中,谢树仁也许没有别的女兵下田多,但湘妹子的火辣性格却在她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退休住在乌鲁木齐的谢树仁后来回忆说:

老司令(王震)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否则兵团就没有现在这个样子啊!

在后来的石河子市,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满头华发的“湘妹子”和新疆建设兵团的老兵相依走过街头。

这些满头银发的老人们尽管当时和丈夫是“先结婚,后恋爱”,但绝大多数都在艰苦的生活里培养了高尚的革命友情,成为那个当时的爱情楷模。

艰苦的岁月磨砺了纯洁的爱情,她们深深地爱着这份土地,延续着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

宜红柳,似白杨,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

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

关于这首词到底是出自何人之手,现在已经无从考证,诗文寥寥数笔,却把女兵们当年的生活画面一下子推到人们面前,让大家看到她们当年的生活画面。

这些小女子,流淌着家乡的热血,在西北凛冽的寒风中,就是如此奋然前行!

1960年9月,王震到新疆视察,仍不忘老军垦的婚姻问题。见到熟悉的老战士,他首先关心的还是他们结婚没有,有了孩子没有。

当王震了解到,老军垦们大部分不仅已圆满成家,而且,这支屯垦大军中的第二代也已成长起来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说明“一代而终”的屯垦历史在新中国的建设大军面前已成为永远的过去。调离新疆以后,王震仍一如既往、深情地关心着这批老同志。

1962年7月,王震回到新疆视察时,对身边的领导干部说:“职工很辛苦,有不少同志跟随我们南征北战,立过功,现在要想法设法让他们生活得好一些,要给他们一些自留地,可分给每个职工两亩地,允许他们喂猪、喂鸡、种菜、栽树,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大家默默地听着,有人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在王震的主张和关注下,一代又一代的新疆开垦大军不断延续。为了新疆的建设,他们奉献了一生最美好的岁月,他们的青春就属于这片荒凉却充满激情的土地。

王震兴办农垦大学

1958年,为了开发塔里木,王震决定采用延安办抗日军政大学的办法,在塔里木办一所农垦大学,以便就地培养所需要的各类有用人才,特别是农业方面的实用型人才。

1960年之后,王震先后4次到新疆视察工作。在视察当中,王震广泛深入团场、连队、田间地头,搞调查研究,倾听干部群众对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让广大战士深受鼓舞。

王震视察期间,还鼓励战士们继续发扬南泥湾精神,把塔里木河沿岸的几千万亩荒地开垦出来,把塔里木建成全国最大的粮棉产地。

王震每一次到新疆都不辞辛苦,他亲自去塔里木,被农垦战士广为传颂的“王震四进塔里木”,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事实证明,开发塔里木的决策,不仅对于繁荣南疆的经济有利,而且对于整个新疆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62年,大学建起来之后,却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兵团一度曾想关闭这个大学,改为塔里木学校,因为经济上难以支撑。

这时,正好王震“二进塔里木”视察,他来到塔农大,一听说这件事,就马上对随行的兵团领导说:“塔农大的方向是正确的,你们要支持。”

王震说完后,又在“塔农大”对欢迎他的师生们说:“别人不承认,我承认,我兼任你们的校长,我来帮助你们解决困难!”

王震在大学的激情讲话,让全校师生员工大为感动,一个劲地鼓掌。会后,王震亲笔题写了“塔里木农垦大学”的校牌。

此外,王震还亲自批准拨款,解决农大购买图书和教学设备的资金困难,为“塔农大”的继续办学直到了关键的作用。

大汉王朝(全四册)掀翻棺材板后,玄学卦妃轰动京城庄子:纯美典藏版世界足球先生也从猥琐发育开始至尊神豪SSSSSR孩子们太优秀,重生奶爸躺赢中国茶品鉴全书我是阳间引魂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