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西北大作战 > 五、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五、继往开来再创辉煌(1/1)

五、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邓小平还静静地说道:“还是一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哟,这次来确实不虚此行!”

江泽民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出要求:“艰苦奋斗,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缓缓地走下车来,步伐矫健而又稳重,脸上笑呵呵的,看上去特别平易近人。他站定后,向路边两旁的群众亲切地挥手致意。

王震建议中央恢复兵团建制

1977年12月12日至1978年1月2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国营农场工作会议,会议纪要建议,将黑龙江、新疆、广东、云南4省区的垦区改为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和省区双重领导,以省区为主的体制。并决定,这四个垦区的基建投资和国家统配、部管物资,以及化肥、生资、油料均列入国家计划,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直接供应。

1978年3月,王震指示国家农垦总局派出工作组,对新疆国营农场体制下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就调查的情况向党中央报告。

紧接着,王震又向党中央郑重建议:

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王震将军曾经在撤销新疆建设兵团时就说:“生产建设兵团怎么能撤销!这是我们国家农垦生产的一支强大的力量,也是戍边保国的一支强大的后备力量,撤销生产建设兵团和下放国营农场的决定是错误的!”

1978年9月13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明确规定,将原兵团所属农牧团场和44个地方国营农场划归农垦总局统一管理,同时,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

此举使农垦经济的开拓出现了历史性转机。

从1979年到1981年,垦区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开始逐渐回升。

1981年,已是73岁高龄的王震将军,1年内带病先后4次到新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亲切慰问新疆人民。

王震在多次的慰问中,传达了党和中央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行拨乱反正,帮助稳定新疆的局势,继续开拓兵团的新局面。

王震对兵团的一些领导干部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军区的后备军,是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兵团应是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

经过反复调研和实地考察,王震认为必须尽快恢复生产建设兵团,这是稳定新疆大局的需要,也是发展新疆经济的关键。

为了恢复曾被撤销的兵团建制,王震建议中央派时任吉林省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同志重返新疆工作。

1981年6月30日,王震亲自给主持军委工作的邓小平写信,再次提出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议。

7月1日,接到王震的信后,邓小平就作出了重要批示。

邓小平的批示内容如下:

请王震同志牵头约请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对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必要性,作一系统的报告,并为中央拟一决定,以凭决定。

邓小平作出批示后,心里觉得还不踏实,想到新疆实地看一看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了。

邓小平视察新疆石河子

1981年8月13日中午时分,一列车队悄悄地驶入新疆石河子的第一招待所,这也就是现在的石河子宾馆。

在那里,沿街没有欢迎的人群和鲜花,邓小平同志就这样来到了石河子。

这个时候,当年经久沙场的二野政委已经是满脸微笑的老人了。

邓小平一下车就发布一个“安民告示”:

我是来度假休息的,我没任务。

原来,邓小平在接到王震的信后,一直对新疆放心不下。1个月之后,小平同志决定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并想深入农场连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

这次陪同邓小平到新疆视察的,王震、王任重等人。

8月份是新疆最美的季节,到处瓜果飘香,硕果累累,让这个老人感受到了丰收的景象,就像中国改革开放一步步地向前迈进一样。

新疆石河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城市:这是一座在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中,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的军垦新城。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二十六师及二十五师1部,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开荒生产,创建了比共和国仅小1岁的石河子新城。

新疆建设兵团的战士们,前赴后继为边疆的安宁和各族人民的幸福“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使昔日的戈壁荒滩,终于变成绿色的家园。

军垦人用血水和汗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为石河子划上了一个圆圆的圈,使石河子成为了绿色的城市,成为了戈壁滩上最为耀眼和引人入胜的绿色明珠,成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兵团事业发展变化的缩影。

60万石河子各族人民,来自五湖四海。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浓郁的集“开拓性、群众性、开放性、多元性”于一体的军垦文化特色。

军垦新城石河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当时已经走出大漠戈壁、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这天中午,邓小平和新疆党政军负责同志,与石河子的当地领导共进午餐。

邓小平说:“是来休息的,往后吃饭就不要陪了。”

晚上和第二天吃饭,邓小平都和家人在一起。

8月14日,邓小平中午稍作休息后,就乘专车游览了石河子市容。

映入邓小平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色,工厂、街道、住宅都在绿色的海洋中,城在绿云里,鸟儿在欢快地歌唱,蝴蝶在翩翩地起舞。

邓小平看到高大挺拔的杨树,像一个个英姿飒爽的战士,还有婀娜多姿的柳树,风情万千的白蜡、园冠榆、还有数不清的花带和叫不上名的盛开鲜花,把整个城市点缀得五彩斑斓。

在空气中弥漫着树木、鲜花散发出的醉人心脾的清香,天空显得是那么的明净而高远,蓝蓝的,如水一般。

石河子给小平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

当天下午,邓小平来到石河子垦区的一四五团一营三连。

在前往一四五团一营三连的公路两旁,绿树成荫,道路林、农田防风林交织相映,田连阡陌、渠水潺潺,初秋的好风景简直赛过江南。

面对这般景象,邓小平不时地向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党委书记刘丙正和副经理任友志问这问那,看来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邓小平告诉大家说:“我过去看过反映你们的电影,我记得是一部《军垦战歌》,还有一部叫《绿色的田野》,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也向我讲起过你们开发准噶尔、塔里木盆地的动人情景,我就想来看一看。”

邓小平坐在车里慢慢地讲着,一边还注视着车窗外那美丽的景色,看到了令他流连的地方。

他向司机示意说道:“开慢点,请开慢点!”

他们乘坐的车子进入石河子垦区后,邓小平很多次这样提醒开车的司机,他希望能在路上多看一些美丽的风景。

邓小平还静静地说道:“还是一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哟,这次来确实不虚此行!”

邓小平的车队在一营三连还没有停稳,等候多时的一四五团军垦战士、家属、教师和小学生一下子沸腾起来,纷纷来看望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下车后,邓小平向欢迎的群众频频招手致意,在他的脸上荡漾着那和蔼的笑容,让大家目睹了一个伟人的风采。

在欢迎的人群里,大家有的欢呼着,有的激动地流出了热泪,还有的拼命往前挤,想再清楚一点看看小平,想和小平握握手。

一四五团一营三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的殷延福,向邓小平迎了过来。

刘丙正把这位精干的连长介绍给邓小平。

殷延福激动地说:“邓主席好!”

邓小平一面点头说:“同志们好!”

邓小平又一面与殷延福紧紧握手,笑着问:“你们连队多少人?”

“1078人!”

邓小平听后十分惊异,敏捷地举着食指摇着对自治区党委书记谷景生高声笑道:“好,顶1个团!”

邓小平指的是红军时期的1个团。人们不禁高兴地笑了起来。

刘丙正解释说:“他说的是全连人口,包括家属。”

邓小平这次来,其实是想考察一下当时的生产连队与过去部队的连队编制有何区别。

于是,邓小平又问:“你们军垦战士有多少?”

刘丙正大声回答说:“387人!”

邓小平听了惊奇而又风趣地笑着说:“好,好,有1个营,1个营!”

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来到棉田的防护林。

坐在面向棉田的一把椅子上,拉着殷延福连长的右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旁边的椅子,连声说:“坐下,坐下。”

殷延福挨着邓小平坐下之后。

谷景生向殷延福问道:“殷连长,你们连的耕地有多大的面积?”

“8200亩。”

“粮食作物占多少?”

“4800亩。”

“棉花面积多少?”

“500亩。”

殷延福每讲一句话,邓小平都要点点头,他听得十分认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当殷连长讲到人工地膜植棉面积达到400亩地,邓小平全神贯注地瞅着他。

邓小平问道:“地膜植棉比一般植棉的优越性,你认为在哪里?”

殷连长回答说:“地膜植棉可增温、保墒、灭虫、灭草、增产、增效等优势。”

邓小平看着一块条田连着一块条田的棉田,一样平、一个色,棉桃压满枝头,在风中不停地摇摆,让他更加意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

忽然,邓小平兴奋地说:“王胡子(王震),你到新疆带了好头,把地膜棉推开了。”

王震就笑着说:“这要总结经验,好好推广。”

望着眼前不是西湖胜似西湖的田园风景,不能不让人想到,那曾经“西出阳关无故人”、“风吹黄沙鸟飞绝”的西部风情,已成为遥远的历史。如今,军垦战士使沙漠变绿洲,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人间奇迹。

邓小平望着坐在左侧的王震说:“王胡子,你当年率部队来新疆的时候带了多少兵?”

王震笑着说道:“我带了10万人。”

邓小平又问:“那当时国民党军队是多少?”

王震回答说:“也是10万。”

邓小平依旧问:“在这个地方是你带的几军?”

此刻,坐在小平对面的农垦总局局长谢高忠说:“这里是国民党起义部队二十二兵团的底子,还有从解放军二方面军派来一些干部,比如一四五团的第一任政委李光,一分场政委王国柱,都是三五九旅的,但是后来新增的成分很多。”

谷景生站起来说:“邓主席,这是我们农场栽培的瓜果,你尝一尝吧。”

邓小平笑着点头说:“好,能吃上准噶尔的瓜果,不容易啊!”

大家聊了一会儿,谷景生站起来,请邓小平前去参观棉田。

王震也兴致勃勃地对着大家说道:“走,我们到地里看看。”

邓小平走在前面,展现在他眼前的,是那绿油油的棉田,一望无际,恰似平静的绿色海洋。

放眼望去,树木和棉田的棉花连成一片,道路林、农田防护林、林林相连、树树相接。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以荒凉干旱闻名的准噶尔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而如今却是另一番样子。

进入棉田,邓小平的视力极好,他全神贯注地观察棉花,累累的棉铃压满了枝头。

他高兴地问殷连长:“你这个棉花是几时种的?”

“4月24日。”

“你这块地的面积有多大?”

“400亩。”

“你这里面积比农科所大的多嘛!你的单产预计多少?”

“皮棉180斤。”

邓小平听了说:“哎呀,比那边的(指农科所小畦丰产试验田,预产皮棉1亩300斤)要低得多。”

这时,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副经理任友志插话说:“咱们这里的纬度是北纬45度,是植棉禁区。为了解决部队的穿衣问题,王司令员与当时来我国工作的(前)苏联植棉专家迪托夫教授和陶峙岳将军签订石河子棉花丰产协议,还创办了部队第一所高等学府八一农学院。1951年亩产皮棉二、三十斤。迪托夫及时总结经验,采取科学措施,1953年在准噶尔南缘的玛纳斯河流域,3万多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达到100多斤,还上了《人民日报》头条新闻。”

小平同志听了任友志的介绍很满意,向他点头,并与他握手。

然后回过头来对殷延福连长说:“那好,那好,这么说,你们的棉花已经翻了好几番,也就很可观了,值得大家学习。”

8月15日,邓小平同志看了农场的连队和生产情况后,又兴高采烈地来到石河子的养殖场,看了新培育出的军垦细毛羊。

当邓小平看到像小牛犊大的军垦细毛羊种公羊时,非常高兴,拉着紫泥泉种羊场团长丁宜生的手连声说:“好,就是不一般!”

邓小平心情显得特别好,他依旧风趣地对陪同的领导说:“还是那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哟,这次来确实不虚此行。”

邓小平继续对身边的人说:“石河子这个地方很凉快,明年动员叶帅来”

这次邓小平来到石河子,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来休息的,我没带任务。”

邓小平对实际要来调研的事情,却只字未提。到农场看干部群众,看农场作物,看培育出的军垦细毛羊,就事说事,心态很自然,很洒脱自然。

这天晚上,小平同家人一块用晚餐,没有山珍海味,餐桌上全是当地土产品,洋芋、玉米棒子、毛豆、苦瓜、虎皮辣子、手抓羊肉等。

邓小平笑呵呵的,看到蒸出的洋芋皮裂开了花,很诱人,他吃了一个,还想吃第二个。

保健医生不让他吃。

他却说:“这个好吃!”结果他硬是吃了两个。

邓小平来到石河子的消息传开后,下班的干部、工人、市民涌到招待所门口,人头攒动,都想亲眼目睹一下伟人的风采。

对于群众的热情,负责保卫工作的杨德忠把这个情况向邓小平作了汇报。

邓小平没有换鞋,穿着拖鞋慢慢走到门外,面带笑容向群众挥手致意。

看到邓小平出来了,大家兴奋地鼓掌。

群众目送邓小平回到招待所后,才渐渐离去。

晚上,邓小平在石河子过夜,他风趣地说:“石河子这个地方好,很凉快,晚上睡觉还要盖被子,感觉很好。”

石河子垦区是兵团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发展变化的缩影。邓小平亲临石河子视察,是对石河子广大干部群众最大的关怀、最大的鼓舞。

邓小平视察石河子垦区返回乌鲁木齐后,接见了团以上干部和老红军,劳动模范代表,对他们的奉献精神表示了充分地肯定。

中央决定恢复兵团建制

邓小平就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问题,认真地听取了新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包括王震的意见。他非常清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工农业生产曾经在“文革”期间遭受严重损失。

目光远大的邓小平指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

邓小平从新疆返回北京3个月后,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中发45号文件,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

文件内容如下:

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发展农垦事业,对于发展自治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月14日,国务院派出以农垦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工作组,由农垦部副部长赵凡率领到达新疆,商谈恢复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事宜。

30日,农垦总局党委上报《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个问题的意见》。“意见”内容如下:

恢复兵团,应以农垦系统现有建制为基础,基本不动,适当做些调整。

12月22日至25日,农垦总局召开各地、州、市农垦局及直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文件,重点研究兵团和师机关的编制、单位划分和接交方案。赵凡、谷景生到会讲话。

1981年底,即将恢复建制后的新疆建设兵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兵团开始二次创业

1982年6月1日,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王震将军出访罗马尼亚归来后,不顾旅途劳累,专程赶来出席庆祝大会。

王震激动地说道:“党中央令我在新疆参加庆祝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会,我和大家一样十分高兴,一致热烈拥护党中央作出的这一正确决定。”

不久,中共中央作出了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总体战略部署,在涉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中央明确指出:

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增强兵团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加大对兵团的投入,加快兵团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兵团城镇化建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恢复,是兵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新的转折点。在中央的关怀下,兵团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到1991年,兵团的农业连续10年获得丰收。

兵团恢复后,隶属关系已不在国防序列,它的名称也由撤销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变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兵团事业的大踏步前进和发展,兵团原来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正是在这一时期,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国内敌对势力、新疆分裂主义分子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破坏活动不断加剧,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兵团的领导,进一步做好兵团的工作,使之更好地完成“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任务,就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6年兵团党委不失时机地发出号召:

二次创业,再造兵团辉煌。

1996年3月19日,党中央重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建设和保卫边疆安全的一支可靠的重要力量。

中央明确要求:

要认真研究解决他们面临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和诸多困难,理顺关系,加强建设,并继续动员内地有志青年去兵团工作,壮大队伍,充分发挥其保卫和建设边疆的特殊功能。

同时,对兵团的体制、改革和发展也做了明确指示:

(1)关于体制

兵团要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全必要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兵团的建设和工作,妥善处理农牧民与兵团在土地、草场、水利和矿产资源等方面发生的矛盾。

(2)关于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兵团的体制、职能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但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任务不变。“武”的部分按军事部门的要求,由国家拨给相应的经费,办社会的费用由国家适当给予补贴。

2001年到2003年底,石河子开发区招商引资落地资金便达到40个亿。城市框架和速度大大增加,在几年时间内又建造了一个新的石河子,真可谓“‘九五’变化看老城区、‘十五’变化看新城区”。

兵团的领导思路、领导方法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兵团由经营农业向经营城市、经营农场小城镇转变,坚定不移地走信息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以石河子市为中心,小城镇星罗棋布,城镇化人口增加,其中20个农牧团场(厂)和石河子乡的城镇化人口达到三分之一,社会总产值占到三分之一。

石河子的农业生产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大田农业节水膜下滴灌面积逐年增加,机械采棉、精准农业、测土施肥等新技术普遍采用,出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专业化与社会化。

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大的社会分工,畜牧业、林草业的比重一路上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二、三产业的金字塔结构,得到根本改变,顺着三产、二产、一产的序列重新组合。

兵团事业继往开来,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江泽民视察新疆建设兵团

1998年的7月5日,江泽民视察新疆建设兵团。映入眼帘的宽阔马路、耸立的楼房、整洁的城市、优美的环境,这一切都吸引了他的目光。

之后,江泽民总来到了南疆铁路的建设工地,他要看望这些工程的兵团建设者们。

站在高处望去,一座长长的铁路大桥已飞架两岸。当江泽民总书记驱车来到桥头工地时,巨大的铺轨机已完成桥面的铺轨任务,正向桥西挺进。

在听取了工程指挥关于南疆铁路建设情况的汇报后,江泽民总书记头戴安全帽登上了高高的路基,现场察看机械化铺轨的作业过程。

做为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1996年9月,南疆铁路西段库尔勒至喀什970公里新线的建设拉开了序幕,而铁路的路基就是由兵团承建的。4天前,铁路铺轨到达了阿克苏,而南疆铁路上最长的大桥——阿克苏新大河大桥就在阿克苏近郊。

如今,庞大的铺轨机已来到了桥头,它长长的吊臂从空中将一截25米长的预制轨排准确地放置在路基上。在职工们紧张地完成了螺丝的对接后,转瞬之间,南疆铁路又向前延伸了25米。

目睹这一幕,江泽民总书记十分兴奋,他转身问工程指挥:“这种机械化作业,1天能铺多远?”

工程师回答说:“1台铺轨机1天能铺2.5到3公里,最高记录达到了8公里。”

江泽民对大家说:“机械化施工大大提高了效率,劳动条件也有了改善。不过,我们的铁路职工长年在野外工作,还是很辛苦的。”

说话间,江泽民来到工人们身边,一边握着他们的手,一边询问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的工作、生活情况。

当他得知有人在新疆工作了几十年后,对他们扎根边疆乐于奉献的精神表示敬佩。

总书记看见前面铺轨机上的职工仍在忙碌,这些画面触动了他。

总书记踩着新铺下的枕石,走向铺轨机,职工们围拢上来,抢着握住总书记伸过来的手。

江泽民一遍遍大声问候着:“同志们辛苦了!”

工人们同样大声说:“感谢总书记的关怀!”

事实上,南疆铁路是一条加快南疆发展、巩固边防的大动脉;而在那荒无人烟的戈壁上,近千公里的路基都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施工完成的。

8年前,江泽民曾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提出这样的要求:

艰苦奋斗,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做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兵团组建于1954年,1981年,中央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多年来,新疆建设兵团服务人民,开垦荒原,帮助当地百姓,不仅建设了发展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很好地担负起了稳定新疆和巩固边防的重要使命,对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去年5月份,江泽民同志就兵团工作做了指示,指示内容如下:

在新疆组建,恢复生产建设兵团,不断加强兵团工作,支持兵团的发展壮大是中央治国安邦的一项战略性决策,是维护国家统一、开发建设边疆的重大举措。随着历史的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屯垦戍边工作的意义显得更加深远。

1997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为进一步理顺兵团内外关系,充分发挥兵团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规定。

规定如下: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兵团的领导。

(2)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组织,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

(3)兵团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在计划方面,对兵团单列的内容和办法参照计划单列市的方式进行;在财务方面,兵团为一级预算单位,预算管理、经费拨款直接对兵团;在农垦业务方面,兵团归口农业部管理。

(4)兵团对外可使用“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名称,享受国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的各项政策,并可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5)进一步加强兵团干部管理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兼任兵团党委第一书记、兵团第一政委等。对兵团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做了具体规定。

如今,对于兵团,江泽民总书记十分关心,在阿克苏,他看望了农一师的干部职工,而在乌鲁木齐,他又亲切接见了兵团正师以上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听取了兵团的工作汇报。

看着这些为兵团事业奉献青春的兵团职工们,江泽民动情地说:“今天的兵团人是第二代、第三代创业者,我们特别不能忘记你们的先辈,那就是第一代的创业者,历史会记住他们的。”

江泽民说:“当年,毛主席曾给你们提出一个总的要求,要你们既成为生产队,又成为工作队、战斗队。你们长期工作在新疆,要继续巩固和发展与各族群众形成的团结合作的密切关系。要为各族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实事要办好,好事要办实。”

江泽民说:“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这样的观念,就是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各个民族一定要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江泽民总书记话深深触动着兵团职工的心,让大家更加认识到任务的艰巨,他们纷纷下决心,一定要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兵团

2006年9月8日,新疆建设兵团某团干部职工早早地等候在林阴路两旁,有的不时向前张望,有的相互低声交谈,他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他们是位于和田皮墨垦区的农十四师二二四团的职工群众。如今,他们历经了春播夏耘,满怀喜悦地期待着丰收的季节。

9月的和田,金风送爽,瓜果飘香。就在这个时候,喜讯传来:

正在新疆考察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要来二二四团考察!

突然,有人小声说道:“看,来了!”

16时许,只见一辆从远处驶来的中型轿车稳稳地停在路边。车门打开了,一个面容和蔼的人探出头来,他便是胡锦涛总书记。

胡锦涛总书记缓缓地走下车来,步伐矫健而又稳重,脸上笑呵呵的,看上去特别平易近人。他站定后,向路边两旁的群众亲切地挥手致意。

顷刻间,人们积蓄已久的激情再也控制不住,所有人都激动地鼓起掌来。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兵团儿女对总书记的敬意和爱戴。

胡锦涛总书记一直十分关注西北地区的生态保护问题,这是他这次视察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完群众后顾不上休息,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又出发到其他地方视察了。

走进林地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认真察看了这个新开发的团场,只见连片节水灌溉区内,作物和树苗一片生机。他认真听取了团场开发建设和高新节水灌溉过滤器系统运行情况的汇报,详细询问了工程规划、资金来源、树种选择和渠系设计等方面的情况。

二二四团是兵团党委在贯彻落实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兴建的新型团场,其项目区一期规划面积为30万亩,当时已完成土地开发14万亩,其中,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面积就达12万亩。

放眼望去,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林地,咫尺之外,就是黄沙滚滚的荒漠。当地职工群众与恶劣环境艰苦斗争的顽强精神,让总书记动容。

胡锦涛总书记深情地说:“在戈壁滩上种树,确实比较困难。”紧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说道,“但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效,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当得知二二四团已经建成了国内较先进的自压连片节水灌溉区,开发的土地全部采用了节水灌溉方式、较传统灌溉可节水一半以上后,胡锦涛总书记点着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兵团“十一五”起步之年,又在兵团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来兵团考察,这是对二二四团职工群众最大的关怀和支持,更是对全兵团各族职工群众最大的鼓舞和鞭策。

胡锦涛总书记慰问职工群众

兵团职工群众的冷暖一直挂在胡锦涛总书记心头。

16时20分,胡锦涛总书记一行又驱车来到二二四团二连的红枣示范园,看望这里的干部职工群众。

他一下车,目光就被摆放在林阴下展品桌上一溜排开的不同品种的红枣吸引住了。他快步走到展品桌前,颇有兴致地观察比较,并不时向一旁的工作人员询问红枣的品种引进、种植面积、市场销售等情况。

看见总书记来到红枣示范园,承包职工刘福春赶忙上前。第一次见到总书记,刘福春激动地说:“总书记好!总书记辛苦了!”

胡锦涛总书记转过身来,拉着刘福春的手,亲切地和他拉起了家常:“你的老家在哪里?”“来这里几年了?”“在这里感觉怎么样,生活得好吗?”

总书记的亲切随和,让刘福春感觉到和总书记的心很贴近,他平静下来,如实做了回答。

对于种植什么作物、收成怎样,农产品卖什么价格、收入增加多少,总书记仍拉着刘福春的手,问得十分仔细,了解得十分清楚。

刘福春说道:“前年,俺在承包地里种了西瓜、打瓜,收入2000元,加上定额管理工资,共收入了1万多元。俺去年开始种红枣,全年收入2.5万元。今年就更好了,一亩地就可收近170公斤红枣。”

总书记接着问:“是干枣还是鲜枣?”

刘福春回答说:“是鲜枣。俺算了一下,65亩地,预计可产鲜枣10吨,按每公斤5元计算,今年能收入5万元哩。”

顺着总书记的话头,刘福春打开了话匣子,继续说道:“到明年,平均每亩地可以产鲜枣1.5吨,1亩地的收入就是7500元。”

总书记问:“你那么多地,能管得过来吗?”

刘福春答道:“今年俺只种了一半的打瓜,腾出精力来管理枣树。”

总书记又问:“你枣子往哪里销售?”

刘福春满脸幸福地答道:“俺们师成立了枣业公司,枣子全部卖给他们。”

随后,总书记又关切地问刘福春:“你的孩子上学了没有?”

“孩子还小,还没有上幼儿园。”

看着总书记这么和蔼,刘福春提出了要求:“总书记,俺能不能和您照个相?”

总书记答应了,他还拉着刘福春的手,招呼兵团、师、团领导一起合影留念。

这一幸福时刻,相信刘福春会终生难忘。胡锦涛总书记对兵团职工群众的关心体贴,也将永远镌刻在兵团各族职工群众心中。

结束了红枣示范园的考察,胡锦涛总书记毫无倦意,紧接着又驱车来到二二四团人工红柳大芸基地,并在矗立在这里的纪念人民解放军驻和田部队支援二二四团开发建设的兵军团结纪念碑下驻足。

当日,距第22个教师节还有两天,胡锦涛总书记没有忘记在兵团团场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的园丁们。在兵团的考察结束前,他特意提出,要到二二四团学校看看,看望教职员工,感受他们的工作环境。

总书记一行来到学校时,教师们正在为教师节座谈会作准备,听说总书记来了,教师们格外兴奋。胡锦涛总书记一下车,副校长王宪章快步迎上前来,引着总书记来到教学楼前。看到大厅内悬挂着“滴灌喷灌育新苗”字样的横幅,胡锦涛总书记稍一品味,就欣慰地笑了。

总书记与王宪章一道走进教室,关切地问道:“1个班有多少学生?”

王宪章回答说:“1个班有50名学生。”

“现在有多少个班?”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有29个班。”

“那教师都是从哪儿来的?”

“二二四团是一个新团场,老师大部分是从内地引进的。”

“那你是从哪儿来的?”

“我来自湖南益阳,毕业于湖南益阳师范学校,在农二师工作了5年后调到这儿工作的。”

“那你是老兵团了。”总书记高兴地说。

“你们湖南山清水秀,你在这里感觉怎样?”

“这里自然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发展前景很好。”

听到来自南国的教师安心扎根边疆的表态,总书记微微点头示以赞许的目光。见不少教师聚拢了过来,胡锦涛总书记上前一步主动与教师们握手,并亲切地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

胡锦涛总书记祝教师们节日快乐,他满怀深情地说:“后天就是教师节了,借此机会,我向你们表示节日的祝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为培育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尽早成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的学校虽然现在条件差一点,但是兵团的团场很有希望,我们的学校发展前景也会非常美好。希望大家齐心协力,爱岗敬业,用你们的知识,用你们的师德,用你们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衷心祝愿同志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的成绩,也向你们的家人表示亲切的慰问!”

临别之际,王乐泉书记提议教师们与总书记合影,胡锦涛总书记愉快地答应了,顿时,教师们欢呼雀跃,兴奋异常。

快门揿动,定格了这一历史瞬间,忠实记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边疆地区教职员工的殷殷之情。

胡锦涛激励大家继续前进

在兵团5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曾对兵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兵团的发展壮大给予了巨大的鼓舞。

9月8日下午,在前往二二四团途中,胡锦涛总书记在车上认真听取了兵团党委书记、政委聂卫国有关兵团工作的汇报。

在兵团5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党对兵团工作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对兵团的发展壮大给予了巨大地鼓舞。

胡锦涛总书记对兵团的工作予以了肯定。在听取汇报中,他了解到南疆各团场的改革发展及在屯垦戍边事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时,他看着地图对相关问题作了深入地了解。

9月11日,在新疆的视察结束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听取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工作汇报后,对兵团工作予以肯定的同时,还专门提出了明确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成立和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性决策和重要举措。兵团经过五十二年的努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是英明正确的。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正确处理好屯垦和戍边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特殊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兵团和地方的关系,和新疆各族军民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胡锦涛总书记继续强调说: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新疆发展和稳定的关键时期。希望同志们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继续开创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胡锦涛总书记到兵团考察,这对兵团在新的历史时期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地鼓舞和推动作用,并对兵团的屯垦戍边伟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性影响。

兵团在抗震救灾中又立新功

2003年12月8日,新疆昭苏发生6.1级的地震。突然降临的灾难,给当地新疆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灾情牵动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体官兵的心。

得知灾情后,兵团军事部政委独佩星,马上组织召开常委会,部署抗震救灾工作,要求在第一时间组织民兵抢救受伤群众,及时为灾民送去救灾衣被和食品。

根据部署,兵团军事部立即组成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军事部副部长李海峰迅速带领机关工作人员星夜兼程,赶赴1000多公里外的受灾最严重的农四师七十六团场,亲临第一线,指挥所属农四师广大官兵及民兵抗震救灾。

地震发生后,当天下午,农四师人武部政委杨普选就带领人武部官兵赶赴农四师七十六团一连,并迅速组织昭苏垦区750名民兵奔赴抗震救灾一线,抢救受伤群众,清理倒塌房屋,搭设帐篷,维护救灾秩序和社会治安。

天冷路滑,积雪较厚,救灾车辆行驶困难。农四师昭苏垦区民兵冒着严寒,铲雪开路。部分地段积雪太厚,车辆无法通行,民兵们就扛着铁锹踏雪前进。

在农四师人武部及所属昭苏垦区各团场武装部的严密组织下,全体参加抗震救灾的民兵接受命令后,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最为惨重的农四师七十六团场一连,最先投入抗震救灾的战斗。

地震导致农四师昭苏垦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2亿元。

地震灾区人民群众在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后,生活面临着巨大困难。

为了地震灾区人民群众不受冻不挨饿,农四师部长牛德立在灾情发生后,立即组织从该师六十六团场应急连和七十团场紧急调运帐篷,并购买火炉、方便食品等,火速送往灾区。

人武部官兵带着救灾车辆在冰雪覆盖的崎岖山路上行进,从300公里以外的伊犁赶往地震灾区,于当天深夜,终于将救灾物资送到灾民手里。

兵团军事部领导心系灾区人民群众的饥饱和冷暖,急灾区人民之所急,紧急调运和筹集救灾物资。

在地震灾区,兵团军事部及所属农四师人武部领导顾不上吃饭,顶风冒雪把救灾衣物和食品分送到受灾最重的灾民手中。

农四师七十六团蒙古族职工那森巴特的爱人和侄子在这次地震中遇难。

兵团军事部副部长李海峰和农四师人武部领导把衣服、被褥和方便食品送到他的家里,并鼓励他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那森巴特紧紧握住李海峰副部长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

等到慰问完灾民,官兵们才坐在冰雪泥泞的废墟上,啃自己带来的馕。

在各级党委领导的关怀下,在兵团军事部及所属农四师人武部官兵和民兵的救助下,灾民们吃得饱穿得暖,增强了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勇气和力量。

在受灾最重的格登庄,外面的气温降至零下30多度,走进乌伦巴依尔的帐篷里,却丝毫不觉得冷,炉子上的奶茶壶冒着腾腾的热气。

乌伦巴依尔的小儿子伏在他的腿上静静地睡着了。

一家人都很高兴,乌伦巴依尔满脸感激地说:“现在住的、吃的、烧的,都不缺了。没想到兵团这么快就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

民兵们忍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从倒塌的房屋里爬出来后,迅速加入抗震救灾的队伍中,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农四师七十六团团长钱存斌、政委周新华和武装部部长赵忠富组织民兵组成救护队、抢险队等救援组织。

民兵们在倒塌的房屋下,在断壁残垣中,在风雪交加中,忍着饥饿与疲劳,忍受着双手被废墟划破的疼痛,抢救出一个个受伤群众,并立即运往团场医院。

垦区民兵冒着严寒,组成抢救小分队在地震的废墟中清理房屋、牧舍,抢救群众财产,运送受伤群众前往医院救治。

许多民兵的双手冻伤了,双脚被砸伤了,仍坚持在一线参加救灾。

当时,年过花甲的哈里帕大娘,跑回倒塌一半的房屋里搬东西。她刚进去,余震发生了,房顶的泥块直往下掉,极度惊吓的大娘迈不动步,只能大声哭喊。

邻居们急得连声呼救,但谁也不敢进去。

正在帮群众搬运粮食的民兵听到呼救声,马上跑过来冲了进去。

民兵背起大娘刚跑出房门,就听到一声巨响,危房全部倒塌。

农四师七十六团蒙古族民兵甫尔包才仁,在震灾中头部、脚部受伤。

当他从自家的废墟中爬出之后,就迅速投入第一支抗灾队伍中。

连队领导看到他的行动吃力,就让他先到现场救护所包扎,他却说自己的一点小伤不算什么,就又跑步到抢救的队伍中去。

在这次地震中,蒙古族民兵那森家的羊圈倒塌,37只羊被砸死。为了抢救受伤群众,他一直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顾不得回家。

女民兵范春梅把幼小的儿子扔给母亲,连续3天和男民兵一起,顾不上吃早饭,10点钟前赶到20多公里外的救灾一线,渴了吞口雪,饿了啃口干馕,一直干到天黑才离开。

她和民兵们先后在废墟中搜寻出现金3万多元,以及摩托车、电视机等大量物品。

蒙古族民兵巴特尔4岁的女儿米其尔被砸伤,67岁的岳母腿部受伤,自家砖混房子已成为危房,然而他依然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清理危房,发放物资。

记者在采访他时,他说道:“面对自家的伤痛,我想得更多的是需要帮助的受灾者……”

七十六团青年民兵连的10名女民兵,有哈、维、蒙、汉、克尔克孜5个民族,4天来一直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

蒙古族女民兵阿里塔的3位亲戚在地震中遇难,她顾不上过去看一眼,一直和同志们抗震救灾。

农四师七十五团武装部专武干部陈利兵因肝脾损伤住院治疗,刚出院,他就带领70名民兵参加抗震救灾。由于过度劳累,他肝脾再次损伤,住进了医院。

农四师七十七团场武装部长谭先云组织民兵到灾民不敢进去的危房中搬运衣物和粮食。为了边防地区的牧民,他带领20名民兵翻山越岭40多公里,踏着没膝深的积雪,为牧民搭设帐篷26顶。

七十七团机建公司民兵李重庆、姚世跃、吴科、邹运成都是个体小老板,他们放弃赚钱的机会,自愿到七十六团抢险救灾。

地震使当地不少学校的校舍受到损坏,参加抗震的民兵迅速搭建帐篷教室,从废墟中挖出桌椅板凳和课本,让孩子们重返课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体官兵,在自然灾害面前勇敢面对而又甘于奉献,为保护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的称赞。

在新的历史时期,抢险救灾,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一光荣使命。

大汉王朝(全四册)掀翻棺材板后,玄学卦妃轰动京城庄子:纯美典藏版世界足球先生也从猥琐发育开始至尊神豪SSSSSR孩子们太优秀,重生奶爸躺赢中国茶品鉴全书我是阳间引魂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