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1/1)
刻意
【题解】
本篇的主旨论养神,所谓“刻意”,即雕砺心志之意。作者对世间游学、为官等人格形态进行了尖锐批评,指出理想的圣人之德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只有保持心性的纯朴,才可以达到真人的精神境界。
【原文】
刻意尚行【1】,离世异俗【2】,高论怨诽【3】,为亢而已矣【4】。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5】,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6】。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7】。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8】,游居学者之所好也【9】。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10】,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11】。就薮泽【12】,处闲旷【13】,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14】,吐故纳新,熊经鸟申【15】,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16】,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17】。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18】,无不有也【19】,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20】。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注释】
【1】刻意:雕砺心志。尚行:使行为高尚。【2】离世异俗:与世俗相离相异,与众不同。【3】怨诽:怨愤讥刺世之无道。【4】亢(kànɡ):高。【5】山谷之士:隐居深山穷谷之隐士。非世:以世道为非。【6】枯槁:身体被烧成焦枯状。如鲍焦、介之推等人,为坚持一己之见,自命清高,隐居不出而被烧死。赴渊:投水而死。如申徒狄,务光、卞随等,有关他们几人的记载,可参阅《让王》《盗跖》等篇。【7】修:修身。【8】平世之士:与世道相安并处之人。教诲之人:专门以讲学著述为业之人。【9】游居学者:有到处游说,有定居讲学之人。如孔子、子夏等。【10】尊主强国:使君主尊显,使国家强大。【11】致功并兼者:建立功业兼并他国之人。【12】就薮(sǒu)泽:到湖泊沼泽之地去。【13】处闲旷:居住在空旷无人之处。【14】吹呴(xǔ):皆指吐气,深者为呴,浅者为吹,为练功调息呼吸的方法。【15】熊经:经为悬吊起来,此指熊攀到树上,使身体悬空。鸟申:“申”同“伸”,伸展之意,鸟飞行时身体伸展。此处指古人模仿动物编出的练功套路,如华佗之五禽戏之类。【16】道引:“道”同“导”,为舒通气血,柔和肢体的系统功法。原为古代强身祛病的养生之术,后为中医、气功所广泛应用,对增进人的健康很有价值。【17】彭祖:见《逍遥游》注。寿考:长寿之意。考,老。【18】无不忘:一切无心,不有意追求。即忘记前面所说的刻意尚行,修仁义,求功名,隐江海,习导引等。【19】无不有:无心于上述五者,反而得五者之全,无一不有。【20】澹(dàn)然:淡漠无心,不在意。
【译文】
磨砺心志崇尚修养,超脱尘世不同流俗,谈吐不凡,抱怨怀才不遇而讥评世事无道,算是孤高卓群罢了,这样做乃是避居山谷的隐士,是愤世嫉俗的人,正是那些洁身自好、宁可以身殉志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扬仁爱、道义、忠贞、信实和恭敬、节俭、辞让、谦逊,算是注重修身罢了。这样做乃是意欲平定治理天下的人,是对人施以教化的人,正是那些游说各国而后退居讲学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扬大功,树立大名,用礼仪来划分君臣的秩序,并以此端正和维护上下个别的地位,算是投身治理天下罢了,这样做乃是身居朝廷的人,尊崇国君强大国家的人,正是那些醉心于建立功业、开拓疆土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走向山林湖泽,处身闲暇旷达,垂钩钓鱼来消遣时光,算是无为自在罢了,这样做乃是闲游江湖的人,是逃避世事的人,正是那些闲暇无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嘘唏呼吸,吐却胸中浊气吸纳清新空气,像黑熊攀缘引体,像鸟儿展翅飞翔,算是善于延年益寿罢了,这样做乃是舒活经络气血的人,善于养身的人,正是像彭祖那样寿延长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若不需磨砺心志而自然高洁,不需倡导仁义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闲暇,不需舒活经络气血而自然寿延长久,没有什么不忘于身外,而又没有什么不据于自身,宁寂淡然而且心智从不滞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汇聚在他的周围。这才是像天地一样的永恒之道,这才是圣人无为的无尚之德。
【原文】
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1】。故圣人休焉【2】,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3】,其死也物化【4】;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5】;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6】,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7】,循天之理。故曰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不思虑,不豫谋【8】。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9】。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生若浮,其死若休【10】。其神纯粹,其魂不罢【11】。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12】;喜怒者,道之过【13】;好恶者,心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14】,静之至也;无所于忤【15】,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惔之至也【16】;无所于逆,粹之至也【17】。
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18】。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19】,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20】。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注释】
【1】本:准则。质:本质。【2】休焉:宽容的样子。【3】天行:天道的运行,自然发展。【4】物化:像万物一样变化。【5】同波:合流。【6】感:感发。【7】去:抛弃。知:智巧。故:巧诈,世故。【8】豫谋:事先谋划。【9】期:约定。【10】浮:泡沫。休:休息。【11】罢:通“疲”。【12】邪:邪僻。【13】过:过错。【14】一:纯一之道。【15】忤(wǔ):抵触。【16】惔:淡漠。【17】粹:纯粹。【18】形:形体。弊:困乏。精:精力。【19】郁闭:积滞闭塞。【20】象:反映。
【译文】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本质。所以说,圣人总是停留在这一境域中,停留在这一境域就安然无难,安然无难就会恬淡。安然恬淡,那么忧患就无法侵入,邪气就无法侵袭,所以就能道德完善而精神充沛。
所以说,圣人活着就顺应自然而行,死去便像万物一样幻化而去。他静时与阴气一样宁寂,动时与阳气一同波动。不会成为幸福的先兆,也不会成为灾祸的开始,有所感发才有所应和,受到逼迫才有所行动,不得已才兴起。抛弃智巧和世故,遵循天理。所以没有天灾,不受外物牵累,无人非议,没有鬼神谴责。活着时就像浮萍,死了的时候像在休息。不思考,不谋划。光亮但不耀眼,信实却不期求。熟睡无梦,醒来无忧,精神纯粹,魂魄不劳。虚无恬淡,才合乎自然本性。
所以说,悲伤与欢乐,是德的邪僻;欢喜与愤怒,是道的过错;喜好和厌恶,是心的过失。因而,心中不存忧乐,是德的最高境界;持守纯一不变,是静的最高境界;不与外物相抵触,是虚的最高境界;不跟外物交接,是淡的最高境界;不与外物相违逆,是粹的最高境界。
所以说,形体劳而不止则疲惫不堪,精神使用过度就会心劳神倦。水的本性,没有杂物就清澈,不动则平静;但是郁塞而不流通,也不会清澈,这是自然本质的反映。所以说,纯粹而不驳杂,虚静专一而不改变,恬淡无为,行动顺应自然,这是养神之道。
【原文】
夫有干越之剑者【1】,柙而藏之【2】,不敢轻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3】,无所不及,上际于天,下蟠于地【4】,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5】。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6】;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7】。野语有之曰【8】:“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9】。”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10】。
【注释】
【1】干越:干为吴国,越即越国,为春秋时东南方两个强国。因以铸剑闻名于世,故其剑为人所珍视。【2】柙(xiá):盛物的匣子。【3】四达并流:形容精神四面八方通达并流而无滞碍。【4】“无所”三句:极,极点、尽头。际,交会,会台。蟠(pán),遍及。【5】同帝:同于天帝。【6】“纯素”二句:庄子认为,要执守这纯一之道,唯在持守精神,使精神专一,不为外物牵流,本性之道也就得以持守了。纯素,与纯粹义近,只是更强调素质、本性之纯一不杂。【7】天伦:自然之理。【8】野语:谚语。【9】精:精神。【10】体纯素:以纯素为体。真人:得道者,与至人、神人相近。《大宗师》篇对真人有较详细描述,可参看。
【译文】
今有吴越地方出产的宝剑,用匣子秘藏起来,不敢轻易使用,因为是最为珍贵的。精神可以通达四方,没有什么地方不可到达,上接近苍天,下遍及大地,化育万物,却又不可能捕捉到它的踪迹,它的功用如同天帝。
纯粹素朴的道,就是持守精神;持守精神而不失却本真,就跟精神融合为一;浑一就使精智畅通无碍,也就合于自然之理。俗语有这样的说法:“普通人看重利益,廉洁的人看重名声,贤能的人崇尚志向,圣哲的人重视素朴的精神。”所以,素就是说没有什么与它混杂,纯就是说自然赋予的东西没有亏损。能够体察纯和素,就可叫他“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