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庄子:纯美典藏版 > 缮性

缮性(1/1)

缮性

【题解】

本篇主旨论修心养性,所谓“缮性”,即修心养性之意。作者认为,社会发展之后,道德日益沦丧,所以要进行道德上的修养。人要“以恬养知”,即以内心的恬静来涵养生命的智慧,而不要步俗学之后,“丧己于物”。

【原文】

缮性于俗学【1】,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2】,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3】。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4】;知生而无以知为也【5】,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6】。“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7】,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8】,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9】,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10】,礼也。礼乐偏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11】,德则不冒【12】,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注释】

【1】缮(shàn)性:修治本性。俗学:指当时流行的儒学、法家等。【2】滑(ɡǔ):借为“汩”,治理。欲:情。俗思:追求名利等世俗观念。【3】蔽蒙:即“蒙蔽”,被百家学说与世俗观念所蒙蔽。【4】恬:恬淡。养知:保养。知,通“智”。【5】无以知为:无须凭智慧行事。【6】和理:道理。见下两句。【7】容:包容。“夫德……则天下乱矣”一段与庄子思想相违,似可删,今略加注释,不译,备考。【8】义明:义理明白。物亲:与物相亲。【9】中:心中。纯实:朴实。反乎情:仁义发乎中而与外物和应,再返回自身。【10】信行:以信为行。容体:以宽容为体。【11】彼:他人。蒙:蒙盖。【12】冒:外露。

【译文】

用世俗之学修治性情,想要复归本性;靠世俗之念规范欲望,想要明达事理,这真是蒙昧之民。

古时修道的人,是用恬淡涵养智慧;虽有大智却不凭智慧行事,这就叫以智慧涵养恬淡。智慧与恬淡相互调治,就可形成中和顺理之性。各人能自我端正又能收敛自己的德行,德行就不会外露,德行外露,那么就必然会失去其本性。

【原文】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1】,与一世而得澹漠焉【2】。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3】,万物不伤,群生不夭【4】,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5】。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6】。

逮德下衰【7】,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8】,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9】,淳散朴【10】,离道以为,险德以行【11】,然后去性而从于心【12】。心与心识知【13】,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14】。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15】,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16】,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隐,故不自隐【17】。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18】,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19】。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20】,则反一无迹【21】;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22】,则深根宁极而待【23】。此存身之道也。

【注释】

【1】混芒:混沌茫昧。【2】与:相处。得:能。澹漠:淡漠,指恬淡无为,互不交往。【3】得节:气候变化与节令相适应。得,亦作“应”。【4】夭:夭折。【5】至一:最纯粹的状态。【6】莫之为:无为。常自然:常合乎自然。【7】逮:及。【8】燧人:燧人氏,相传为远古部落领袖,发明钻木取火。伏羲:伏羲氏,传说中是晚于燧人氏的部落领袖,画八卦,织渔网,驯野兽。【9】兴:开始。治化:治理,教化。【10】(xiāo):扰乱。【11】险:通“俭”,缺乏。【12】去性:舍弃天性。从于心:从于各自的心智。【13】“心与”句:彼此以私心互相窥测。【14】“然后”二句:附,加。文,粉饰。益,增加。博,广征博引。【15】丧:丧失。【16】道之人:明道之人。何由:何以,凭什么。兴:复兴。【17】“隐故”句:圣人之隐,不是将自己隐藏起来。【18】伏:隐藏。弗:不。见:通“现”。【19】时命:世运。谬:背离天道。【20】当:合。大行:天道盛行。【21】反一无迹:返归于至一之道,而不留痕迹。【22】穷:困顿。【23】深根:使根深长。宁:不动。极:本。

【译文】

古代的人,处于混沌茫昧之中,与世相处而能淡漠无为。那时,阴阳调和宁静,鬼神不搅扰生活,气候变化与季节相应,万物不受伤害,生命不会夭折,人虽有智慧,却无处可用,这就是最纯粹的时代。那时,人们无所作为而一切都合于自然。

及至道德衰落,到燧人氏、伏羲氏时就开始治理天下了,所以只能顺从人心而不能与天道合一了。德行又衰落,到神农氏、黄帝开始治理天下时,只能安定天下而不能顺从民心了。德行更衰落,到唐尧、虞舜来治理天下时,开始兴起教化之风,扰乱、破坏了淳朴之心,背离道而作为,危害德而行事,这样一来,舍弃了天性而听从心智。彼此以私心窥测对方,然而仍然无法安定天下,只好用文采来粉饰,以广博来增益。文采破坏质朴,博学沉溺心灵,这样以后,人们开始迷惑动乱,而无法返回本性,恢复自然的本初了。

由此来看,世运丧失了大道,大道也就丧失了世运。两者相互丧失,明道之人还凭什么复兴世运呢,世运又如何复兴大道呢!道无法复兴世运,世运也无法复兴道,圣人虽然不退居山林之中,他们的道德也自行隐匿了。

这种隐匿,本不是有意的。古代所谓的隐士,不是藏起来不见人,不是闭口不说话,不是隐其智慧而不外露,而是世运与天道大相背离呀。当世运与天道合一而盛行时,圣人当然返归于至一之道而了无痕迹;当世运不济而天下困顿时,圣人就会保持宁静至极之性来等待时机。这就是保全自身的方法。

【原文】

古之存身者【1】,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2】,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3】,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4】。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5】。乐全之谓得志【6】。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7】,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8】。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9】,寄者也【10】。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11】。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12】,其乐彼与此同【13】,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14】,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15】。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16】,谓之倒置之民【17】。

【注释】

【1】存身:保全自己。【2】穷德:使心性困惑。穷,困顿。【3】危然:独立貌。处其所:处在应处的地位。反:通“返”。【4】固:本来。小行:与道违背的行为。小识:与道违背的见识。【5】正己:培养自己以合于道。【6】乐全:忘哀忘乐,保全本真之性。【7】轩冕:士大夫所乘之车、所戴之冠,借指地位高贵之人。【8】益:增加。【9】傥(tǎnɡ):偶然。【10】寄者:暂时寄存之物。【11】圉(yǔ):抵挡。止:留。【12】肆志:放纵心志。穷约:穷困。趋俗:随波逐流,趋炎附势。【13】彼:轩冕。此:穷约。【14】寄:指轩冕之类。去:失去。【15】荒:通“慌”,迷乱。【16】丧己于物:为追求外物,而丧失自我。失性于俗:为附和世俗而丧失本性。【17】倒置:本末倒置。

【译文】

古代善于保全自身的人,不用辩解来文饰智慧,不用智巧使天下人困窘,也不用心智困扰心性。独立自处而返归自然的本性,又何必要有所作为呢!道不是世俗之行,德不是世俗之见。世俗之见危害德,世俗之行危害道。所以说:端正自身就可以了。保全内在纯朴的心性就是得志。

古时所说的得志,不是指获得高官厚禄,而是指得到无以复加的快乐而已。现在所说的得志,就是指得到高官厚禄。高位在身,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偶然得到的外物,暂寄于此的。暂时得来的东西,来时无法阻挡,离时不可挽留。因而,能够不为高位而放纵心志,不为穷困而趋炎附势,富也好穷也罢,其间快意相同,自然也就无忧无虑了。现在暂寄的东西一旦失去就闷闷不乐。这样看来,虽然看上去很快乐,但内心未尝不是心慌意乱的。所以说,因追求外物而丧失自我,为附和世俗而丧失本性的,就叫作本末倒置的人。

世界足球先生也从猥琐发育开始至尊神豪SSSSSR孩子们太优秀,重生奶爸躺赢中国茶品鉴全书我是阳间引魂使直播:开局坑闺女观众直接傻眼殡仪馆少女中国历史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