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兴亡之真理(1/1)
彼时,忽有一哨马来报:
“奏楚联军已逼近,就在都城前五十里处。”
“什么?五十里?”
吴王闻言大惊,对孙武说道:
“寡人不采纳元帅之言,撤兵回吴都,以致伯嚭战败而回,此刻若回吴都亦来不及,不知如何是好?”
孙武说:
“情势既已如此危急,除非我军全力迎战,实已别无良策。”
吴王稍感宽心,忙对孙武说:
“那么我军只得孤注一掷,全力奋战了。”
并依孙武之计,布阵迎敌。
吴王下令道:
“秦楚联军日渐逼近,我军全力迎战,本王势必亲往前线指挥布阵,夫概与太子山则留守坐镇,不得有误。”
吴王布置已定,马上率军出征,行至四十里远,遥见远山丛林处,遍插军旗,一面面随风飘动,为数虽未确定,但是军旗似红霞般,鲜红夺目散布山麓。
吴军据地布阵,距秦楚联军约十里之遥。
孙武与伍子胥分任左右大将,埋伏于中原左右两翼不远等待敌军进攻时,再以钳形攻击,左右夹击,扫荡敌军。
吴军虽仅五万,但是孙武足智多谋,加上据守之地,山势险阻,深沟高垒。吴王亲自督阵,士气锐不可当。
两军对峙,未敢贸然开战,彼此都不敢掉以轻心,以免陷入敌方阵营。
彼此探测,即攻即守,历时十天,仍未正式展开会战。
坐镇于郢州城内的夫概,一知前线两军备而不战,日久戒备渐松,无所事事下突生妄想:
(我夫概虽是王朝后裔,然而终究属于庶出,所以,永无为王的机会。不如现在趁此大好时机,即刻班师回吴都,窃位自立,等待兄长战回,也莫可奈何,岂不妙哉。)
夫概利欲熏心,马上率军赶回吴国都城。心想,此机真是千载难逢,若不立下决心,恐会稍纵即逝。
夫概果真率军回吴都,篡位为吴王。
此时,留守楚都的吴王太子一闻夫概兵变,马上赶往前阵禀告吴王。
“王爷夫概将军欲篡王位,已撤兵回吴都,请父王尽速布令,歼灭叛贼。”
吴王遭此意外,慌得手足无措,想即刻下诏讨伐,起兵回师灭贼。可是前有敌兵,后有逆贼,正不知如何是好。
随立身侧的伍子胥当机立断,说道:
“大王,依臣之见,不若由我与孙无帅固守于此,大王即刻赶回吴都,救平逆贼。”
吴王遂率专毅、伯嚭二将,行经汉水,快马赶回吴都。留下孙武、伍子胥、唐公、蔡公等抵制秦楚联军。
吴王一抵都城,但见城门紧闭,逆贼夫概立于城门,俯瞰吴王,虚张声势地扬言,下令道:
“吾乃吴国大王,汝等尽速赶回阵营灭秦楚军。”
吴王阖庐,眼见逆贼嚣张至此,怒火中烧,喝叱道:
“寡人素来对你宠幸有加,故托你重任,今日竞然忘恩负义,谋叛本王,你且快快认罪,本王或可免你一死。否则,死罪难饶。”
夫概听了这句话,纵声大笑,反驳道:
“你为吴王,乃谋僚王之位而得,今日,我夺你位,何罪之有?”
夫概虽篡王位,可是为壮声势,竟喧宾夺主,毫无愧色。
吴王念在兄弟情份,极欲说之以理,以免动起干戈,兄弟自伐,而引起外人觊觎。
“寡人乃吴国王位的继承人,僚王不仁,窃谋自居,寡人不过替天行道,杀掉篡位叛贼罢了。然而今日,情况自是不同,你是庶出亲王,本无权继承王位,然而你篡位自立,实谓之贼。天理不容,人民共伐。你胆敢在此狂言,还不速开城门,俯首称罪。”
夫概态度倨傲,吴王看在眼里,真是感慨万千,一时百感交集,默然仰天长叹,对伯嚭悠悠地说:
“唉!寡人不仁,竞养虎贻患。谁料夫概竟会禽兽不如,谋篡寡人之位。”
伯豁却说:
“大王不必过虑。夫概麾下将兵皆食王之奉禄,彼等身在城中,不得已,其心恐非真对夫概心悦诚服。我等只需围攻城外,待夜深之际,臣下有一计,必能生擒夫概。”
吴王依伯嚭之言,令兵士团团围住都城,静待天黑。
到晚上,伯嚭令兵士攻城。战鼓齐擂,故布疑晖,以掩饰夫概耳目。
夫概一听战鼓如雷,喊杀连天,慌忙清点兵将,布阵以待。可是吴城所存兵士不多,为增兵力,只得到处招兵买马。
伯嚭料到夫概兵力不足,必召民兵,于是派人潜入城中游说:
“举城子民,夫概不仁纂夺王位,而你们都是食吴王奉禄的良民,只因夫概专横,你们身不由己,吴王深知此事决非你们本意。所以为表明你们忠诚之心,明日寅时,请开城门,迎大王回朝。切莫与逆贼同流合污,否则,孙元帅与伍大夫大军一到,后果不堪设想。”
伯嚭的心理战,果然有很大的作用。
夫概自知民心尚未诚服,甚是忧虑,于是下令:
“无论何人如开城门,尽诛三族。”
然而尽管夫概以严刑峻法申诫城民,仍无法挽回民心向吴王一面倒之趋势。
果然,隔天子夜寅时,守卫兵士真如伯嚭所预料,城墙四门齐开。
此时,围守于城外的官军,一拥而入。
吴王入城,人民皆拜伏两道,涕泣相迎,吴王见状,内心不胜唏嘘。
夫概一见大势已去,心知谋位不成,乘夜骑马逃至楚国边境。
内乱既已敉平,伍子胥与孙武商讨,说道:
“逆贼已然肃清。此刻,我军与秦楚军对峙已达数日,僵持日久,运粮日困,既无决定性胜算,不若我军趁机撤兵,如何?
孙武答道:
“对峙数日,敌军只是按兵不动,俨然无交战之意。如若我方派遣使者,往之说以和平之约,敌方谅必欣然接受,只是......。”
伍子胥纳闷地追问:
“元帅,此刻楚得秦援兵,有恃无恐而心高气傲,现在言和,敌方会接受讲和条件下的进贡纳税之约吗?”
孙武点头称是,继续说道:
“依目前处境的确有点困难,但是秦乃外援之兵,驻外日久,自会心生怨怼。试问何人愿长久为他国卖命呢?此乃敌军弱点,我方需善加利用。”
伍子胥想了好一会,又问孙武道:
“孙元帅有何妙计?”
孙武说:
“敌方若能和平接受,自是再好不过。然而依目前境况而言,希望极小。不如我方先发制人,使其措手不及,而陷入不得不认和的情势。”
于是孙武下令伍子胥与唐公、蔡公各带兵至汉水,埋伏在左右岸边。
孙武布署就绪,即刻派奸细潜入敌阵,做反间谍,散布谣言:
“吴王此刻正陷于进退维谷的情势,内有逆贼作乱,外有秦楚联军环伺待攻。吴王不得已,早率领孙武与伍子胥赶回吴国了,现在留守的军队,也正准备撤回。”
风声终于传到令尹子西耳中,子西闻言大喜,心想:
(我军所畏乃孙武与伍子胥二人,今二人既已随吴王回都平内乱,吴军此时群龙无首,欲破必不难,此事不宜延迟,必得尽速进攻。)
子西将构想与秦将姬辇共商讨。姬辇亦赞成:
“孙武与伍子胥既然已回都城,那么残留之军必不堪一击。我军势必趁此良机,一举攻灭。”
计议一定,秦楚军马上向吴军展开攻击。
至吴军阵营一看,果然吴军正在撤军。
姬辇不疑有诈,下令全面追击。
行约二十里远,赫然瞥见孙武高锯山顶,举旗指挥司令。此刻埋伏于四面八方之吴军,轰然而起,一拥攻上姬辇。
姬辇暗自叫惨。然而威武勇猛如姬辇,尽管被敌军重围,却也龙飞虎跃刚猛如常,刀光剑影下,吴军仍未能伤其一根毫毛。
只见姬辇愈战愈勇,势如破竹。
另一方面,与伍子胥交战之子西,却步步退却,显然已力不胜敌。
子西仓惶逃至姬辇处,姬辇一招挡住伍子胥腾空挥下的长枪,大声喝道:
“不要命的小子,拿命来。”
伍子胥也不弱,厉声回应之际,步步逼向姬辇。
伍子朗声说道:
“我乃鼎鼎大名伍明辅,连三岁孩童亦知的伍明辅,当年于斗武会上轻耍九千斤铁锤的大将,正是本将。 你这小子,有眼无珠,竟不识本将。”
姬辇素闻伍明辅大名,今日于见,果真魁伟刚猛,一代武将,顿时锐气大减。
二将交手,旗鼓相当难分胜负,或飞、或跃、或砍、或刺,状至炽烈。
瞬间,伍明辅大喝一声,姬辇回转不及,一不小心,长枪掉落地上。接着伍明辅往前逼近,姬辇迅速掉转马首,快马而逃。
伍明辅兀自立于原地,也没下令追击。
群将见状,颇觉奇怪,问道:
“伍大将军,何不追杀?”
伍明辅答道:
“胜负乃兵家常事,姬辇虽为敌军,然其英勇威猛,实为不可多得之武将,本将不欲杀之。”
此次交战,秦楚联军大败,子西、斗辛、王孙田、沈诸梁等人皆仓惶逃遁,会集于汉水北边。
今尹子西率先说道:
“我军不详敌情,误以为孙武、伍子胥已撤回吴都,贸然出出兵,是一大错。”
子西略一沉吟后,继续又说:
“我军不若与吴言和,不知各位有何异议?”
沈诸梁反问道:
“如此一来,楚国又会如何呢?”
子西说:
“我军若再与吴交战,胜算亦无望矣,不如与吴言和,每年进贡纳税,先图国家幸存,再作打算。”
群将皆点头附议,于是共商事宜,遣沈诸梁为和平使往吴军阵地而去。
沈诸梁一抵吴营,即向伍明辅说明来意。他说:
“自东周以来,中原已是十六国分立之势,虽然战乱不断,但是至目前为止,尚无并吞前例,此因无他,盖因强国纵有领土野心,但多不愿被冠以不义之名。今日吴国败楚,未赶尽杀绝,诚为吴王英明德政,楚人上下莫不感激泣涕。吾国遣我来此向将军致意,我军诚心修和,祈望将军接纳。”
伍子胥默然不语。沈诸梁继续说道:
“伍明辅你原为楚国忠臣,虽投效吴王,又灭楚国。但是,我深深了解伍明辅痛恨平王的心情,然而,今日平王已死,明辅仇也报了,怨恨也该消了。两国若能从此修好,伍明辅与楚国的深切仇恨,也可一笔勾消。”
伍明辅闻言,百感交集,潸然泪下,说道:
“楚本我故国,但是今日我食吴王奉禄,自该为吴王尽忠职守,此事我会禀明吴王,否则本将实也无法做主。”
沈诸梁又说:
“楚之存亡,端视伍明辅一念之间,尚祈伍明辅美言几句。”
伍子胥与孙武共商和议之事。
孙武答道:
“和平本我军所愿,楚既已主动提出,不如我军先接受,待回吴都,再禀报大王。”
孙武接着又说:
“我军出征年余,长驻于外,易滋事端,而今夫概之乱甫平,我军急需生聚养息,此番光荣引退,亦是兵法上一大良策。”
沈诸梁一获吴军应允,大喜而回。
楚军喜迎和平来临,即刻往隋城迎接楚王回都。
楚王避难日久,积郁日深,此刻一听吴楚言和,但觉舒坦万分,却又不胜唏嘘。
“唉!能先保全宗庙社稷才是要事,至于进贡纳税自是不成问题。”
此外,吴王亦欣然同意和谈。
于是,为期两年之久的吴楚大会战终于告一段落。
楚王于文武官员护驾下,自隋城移驾回都。
途中行经成臼时,天色已黑,只好停宿汉水河边。
夜半,正当楚王午夜梦回之际,惊见水面红光闪烁,极为灿烂夺目。
楚王即刻命令士兵下水搜寻,取出一看,赫然为一斗状红珊瑚。
纹理细致,形状奇特,色泽更是光艳慑人,群臣皆惊叹道:
“此乃祥端之兆,象征大王移驾回都,将可重整王朝。”
楚王闻言,喜出望外,忙令随身侍卫妥善保管,携回楚都。
楚王一回郢州,赶忙探望伯赢太后。
母子久别重逢,感叹万千,相拥而泣,在旁群臣目睹此景皆潸然落泪。
楚王啜泣道:
“孩儿不仁,让母后受惊吓了,更让先王蒙羞受辱,孩儿真是......。”
伯赢太后慌忙轻声安慰道:
“大王既已平安归来,实属难能可贵矣。群臣与大王,戮力沙场,大王且先论功行赏,赏罚分明才足以安民心,洗雪国耻之事,且待他日再作打算。”
楚王依母后指示,先整建宫殿,宗庙社稷,并修建平王陵寝。
子西、沈诸梁、王孙由、王孙圉、钟建、斗巢及申包胥等人皆获赏,而战时通敌畏战者皆斩之。
赏罚已毕,大夫宋木向前禀明道:
“大王于去国避难途中,曾夜宿云梦泽畔,惨遭乱贼袭击。当晚王孙由奋力保大王,因而身受重伤。否则,大王恐将......。”
楚王一听霍然想起,马上下令道:
“王孙由大夫乃本王救命恩人,再加一等赏。”
接着宋木再说道:
“令尹子西、大夫沈诸梁,滞留城内,征募义兵,与吴坚持到底,其功甚伟,至于申包胥赶往秦国,含泪申诉,得秦援兵,其功更不可没,皆应再加一等赏。”
楚王点头表示赞成:
“卿言之有理,此四人,寡人加封,令尹子西为陨公,大夫沈诸梁为叶公,大夫王孙由为邓公,大夫申包胥为唐公。”
论功行赏既定,秦将姬辇在重赏下,率军回秦。
申包胥忠于王室,至秦请援乃精诚所至,非为求名钓誉之故,故今虽蒙受楚王加封,却颇感怅然而愧不敢当。
回家,乃对其妻言道:
“我至秦请援,实乃情势所至,为救楚国,非为显达求名于自己。今日殿下赐我爵位,令我顿感汗颜,所以拟隐居山林,从此不问朝政,往后,家中一切,有劳你的挂念了。”
从此申包胥就没有下落了。楚王得知后,马上派人四处查寻,皆不得。
战事俨然已告一段落,楚国于残局中努力重整旗鼓。
一日,伯赢太后传谕楚王道:
“季华公主,年届十八,若于太平盛世,早该许配婚嫁。今日不幸逢战乱,延误婚事,希望大王今后多关照。”
季华乃楚王唯一的妹妹,乖巧伶俐,十八年岁,已出落得婷婷玉立,是伯赢太后的掌中明珠。
楚王接命后,乃派人不时往邻邦,探问王储子弟可有俊秀人才。
季华公主一知此事,马上前往楚王、伯赢太后前禀道:
“我乃一妇道人家,深明妇德。先时,与大王避难之际,大夫钟建救我一命,此恩小女无以回报,今若王母将小女许配他人,我只有终身不嫁,以明吾志。”
伯赢太后闻言,说道:
“钟建大夫既然救过季华,那么大王就完成季华公主的心愿吧。”
大夫钟建有功于王室,而且一表人才,相貌堂堂,楚王即刻应允。
楚王加封钟建为大司乐,并择良辰吉日,使其与季华公主完婚。
战事平息一年有余,楚国旧疮已逐渐痊愈,为期年余的生聚教训,养兵习武已使楚国国势重振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