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营销手段(1/1)
邓伟眼前一亮,他也是很有生意头脑的人,立刻就意识到这个有搞头。
但他还是不放心的问道:“咱们市里的酒厂不是快要黄了吗?再说啤酒生产咱们都没搞过,那条生产线得投入多少才能重新运行起来,有底吗?”
“我之前了解过了,酒厂因为经营不善,那条生产线从安装了以后,就没怎么用过,基本上可以算是个八成新。会操作的工人都是现成的,现在酒厂基本停产了,工人们面临着下岗分流,能给口饭吃就都抢着回来干活。所以生产绝不是问题,只要打开销路,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邓伟想了想,说道:“郑乾。你的眼光我信。你看我现在这个样子了,暂时也没法参与经营。这样吧,你放手去干,需要多少钱,和我言语一声,我入个股。”
郑乾要的就是这个话,因为啤酒生意是邓伟的买卖,他算是中途插了一脚,这可是江湖大忌。
他需要的是邓伟的同意,而且邓伟说的很明白,让自己放手去搞,不干预自己的经营。
不得不说,邓伟很上道。
得到了邓伟的同意,郑乾开始行动了。
他先是找到了市府办的一个副处长,让他帮忙和酒厂方面取得了联系。
这个副处长是个刚提拔不久的年轻人,是郑乾烧冷灶的成果之一。
酒厂属于国企,厂长也是有行政级别的,虽然碍于副处长的面子,和郑乾见面,但对郑乾要租用生产线的提议,并不感冒。
跟哥哥一起去拜访厂长的郑坤气的直骂,“好好的酒厂就是被这种王八犊子给搞黄的。一看就是贪官,早晚得进藩篱子!”
郑乾却不恼,“这是他没见到咱们的诚意,晚上我亲自带着诚意跑一趟。”
当天晚上,郑乾敲响了酒厂厂长的家门,随身带着几大捆“茶叶”。
第二天,厂长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在厂长办公会上,大谈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的促进和补充作用,表态要做全市市场经济改革的先行者,吸引外来资金,盘活国有闲置资产资源。
最终,郑乾不但顺利租用了厂房和设备,还获得了酒厂的原有销售渠道。
全新的滨海啤酒很快就出现在了滨海市的各个角落,由于有酒厂的正规销售渠道,郑乾得以将啤酒送入国营的大商场以及酒楼饭店。
打开了销售渠道,郑乾又在激发消费者购买热情上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
先是做广告,在滨海市的电视台投入了大量的广告。
广告很简单,就是几个人在一起很嗨皮的一起喝酒,先是用杯子喝,然后直接对瓶吹,镜头给了啤酒瓶一个大大的特写——滨海啤酒!
然后话外音响起:滨海人就喝滨海啤酒!
这则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广告,在滨海电视台各时间段反复播放,那段时间,滨海人只要一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都是滨海啤酒的广告。
第二招是瓶盖奖。
所谓的瓶盖奖,是奖给餐饮服务人员的,每销售一瓶滨海啤酒,就有0.2元销售提成。
而奖励的依据就是啤酒瓶的瓶盖。
通过这一招,极大的刺激了餐饮服务人员的推销热情。
有的服务员一晚上,光瓶盖就能收集到百十个,在那年月也算一笔不菲的外财。
以至于有段时间,在市里的饭店喝酒如果不点滨海啤酒,服务员的脸就比腊月的寒风还要冷。
为了避免上菜时被吐唾沫,即使不喝酒的人也要点一瓶滨海啤酒。
第三招则是开盖奖,这一招是针对消费者的。
滨海啤酒对外宣称设有一等奖10名,二等奖100名,三等奖1000名,幸运奖若干。奖品分别为汽车、电视机、冰箱以及啤酒一瓶。
中奖的人不少,不过基本都是再来一瓶。
电视机、冰箱也有人中,但如果有心人细究这些中奖人身份的话。会发现这些人都是政府部门实权人物的近亲属。
至于那辆汽车,两年后登记在了白景健名下。
白景健就是苏市长的白秘书,那时他已经是市中区的常务副区长了。
而这位未来官拜副市级的白区长,也将成为郑乾事业的最强支柱,为郑乾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营销手段外,作为一个江湖人,当然还有上不了台面的手段。
在郑乾的啤酒生产线运转起来,大约一个月以后,滨海市的群众们发现,5块钱以下的低端啤酒市场,只剩下滨海啤酒这一种选择了。
你要舍得花钱,可以选择青岛、哈尔滨,但想喝酒又没钱,只能喝滨海。
那年月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分税制改革之前,地方重点保护和扶植本地企业。
郑乾很好的利用了地方保护主义,他和滨海市工商系统上下混的滚瓜烂熟,上到市局副局长,下到工商所所长,一提起郑乾,无一不竖起大拇哥,赞一句:郑总,够朋友!
如此一来,其他低端啤酒的经销商就倒了霉,工商局的人天天往他们店里跑,不是证照手续不齐全,就是商品包装不合规,再不就是编造传播虚假宣传信息,或者是以低价恶意竞争。
滨海市工商部门高举着反不正当竞争的大旗,成功将一大批外地啤酒给赶出了滨海。
对于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竞争对手,郑乾祭出了最后的手段。
其他品牌的送货车,那段时间状况不断,不是轮胎被扎破带,就是和其他车辆、行人发生剐蹭事故,再不就是被交通局和交警队查车,久而久之,没人再愿意往滨海送货了。
就这样,滨海啤酒很快就在滨海市低端啤酒市场一统江湖了。
别小看这4块钱一瓶的滨海啤酒,当年就实现利税几百万。
两年后,郑乾又引进了一条德国生产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郑乾也不再只满足于把目标定在滨海,而是进军全省的啤酒市场,在全省打响了知名度的同时,利税达到了近千万。
与啤酒生产线的红红火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酒厂的其他业务死气沉沉,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
郑乾是租赁的厂房和设备,赚多赚少和酒厂无关,所以就成了“穷庙富方丈”,酒厂眼瞅着就要破产,他这边却赚的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