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长史猜度(1/1)
“以张兄之见,该当如何呢?”赵源溪反问道。
“若依我的秉性,早就挂印而去,焉能受这等委屈?”张远回道。
“挂印而去,何等简单,一城百姓,又当如何?与我同去吗?”赵源溪问道。
“既已挂印,百姓生计,与你何干?”张远回道。
“读圣贤书,当行圣贤之事。想当年金榜题名、执掌东都之时,那是何等荣耀?今日回望,只是过眼云烟罢了。阳曲是个小地方,不仅小,而且边远、荒凉,朝廷也看不上。但这里的百姓,都是活生生的大秦子民。我既然做了他们的父母官,便有责任为他们的生计着想。主政十年,虽无寸功,心气犹在。况且孔府进驻,东市已建,阳曲百姓的日子,会比从前更好。余愿足矣。”赵源溪说道。
“老弟所言,振聋发聩,倒是我狭隘了。”张远回道。
“张兄无须妄自菲薄。我想的是,我等既是读书人,又有了功名在身,总得为百姓做一些实事,否则只做个书呆子,或者只知自己享乐,岂不辜负了圣贤教诲?”赵源溪说道。
“我不如老弟。但听你说这些肺腑之言,倒也理解了你的选择。不过,我还有一事想要请教你。”张远回道。
“张兄但说无妨。”赵源溪说道。
“孔小姐身边的那位公子,你如何看待?”张远问道。
“如果说孔小姐深得其父真传,故而精通经商之道。这位张公子想来也深受其父影响。虽然其父只是长安一名小吏,但出身官宦之家,又在长安这样的天子脚下,眼界自然会更为开阔。况且其人年方十六,便胸怀谋略,才智过人,实属青年才俊,人中翘楚。”赵源溪回道。
“记得上次也是在这亭中,我与孔小姐和张公子意外相遇,虽然很短暂,但也与他们有一番交流。言谈举止之间,二人颇为得体,且能与我以诗相和,足见才华横溢。至于你所说的胸怀谋略,却是从何说起?”张远问道。
于是,赵源溪便将前段时间申寒亲自指挥的剿匪事宜,详细叙述了一遍。当听到申寒采用三擒三纵的策略,并最终借此彻底平定山贼之时,张远不由得叹服不已。直言此计常人难以想到。能够一战生擒贼首和贼众,已实属不易。而能够三战三胜,更兼三擒三纵的人,则是凤毛麟角。起码在他所知道的朝廷官员中,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况且常人若能一战生擒贼首,恐怕早就将其押入大牢,静候秋决,杀一儆百,借此报功了。他一个十六岁的少年郎,心中却有这般计策与谋略,实在是难得。当日自己怎地没有看出来呢?
“他真的是长安小吏家的公子?”张远不由得问道。
“这是他亲口所言。难不成还有假的?”赵源溪反问道。
“虽说生于官宦之家,家教颇好,耳濡目染之下,倒也可能培养出如此奇才。但如此奇才,世所罕见,其父应是功不可没。为何只是一个区区小吏呢?”张远疑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