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东方庞氏骗局(1/1)
反正西北匪患也整的差不多了,东北的满清也被阻止在山海关外了,大家又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了。
哦,对了,在皇帝面前还是要装出一副公忠体国,清廉刚正的样子来,影帝还是要当的,老家的钱还是要收到自己腰包里的。
几年后,辽东的八旗在皇太极的带领下日渐强大,辽东军饷飞涨,国家要钱啊,文官们漠视自己东南地区的富庶繁华,把要加派的税收放在了已经贫瘠不堪的西北。
终于导致了从西北到河南大片地区的农民起义。崇祯左支右绌,终至最终吊死煤山。
三饷加派不应该从本已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农民手里拿救命粮,而是应该拿富得流油的地主士绅和与其保持紧密联系的文官开刀,财富如此“藏富于民”。
明末的征税制度最终让所有人都尝到了恶果。地主们在闯军们的“追赃助饷”中纷纷被清算,起义的农民军的胜利果实被满清轻易摘走,口是心非的文官们做了三姓家奴,最后剃发易衽,拜倒在人口不足十万人的满清脚下,以做奴才为荣。
本来可以做人,却最终都做了狗,甚至待遇连狗都不如,这就是刘鍙对明末大部分文官的看法。
一般认为庞氏骗局是西方人先干的。
1919年,庞齐移居到波士顿,声称自己发现了一种赚钱的好方法,就是把欧洲的邮政票据卖给美国。
当时美国对金融投资还不了解,所以他说:所有投资,在45天内,有50%的回报,90天翻倍。
有小部分人将信将疑地投了点钱,发现真的能拿到那么高的收益。于是,大量投资者跟进。
一年多时间,4万人成为了庞齐的投资者。他一下子成为了美国金融街的投资巨鳄。
但最终,人们发现,他自己只买过两张邮政票据,前面所有投资者的收益,都是用后来投资者的本金补上来的。
这就是著名的庞氏骗局。
但是在1903年之前,在广大的中国大地上就有类似庞氏骗局一样的东西,地点就在浙江温州。
名字叫做抬会。
抬会制度不仅仅在古代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最终政府不得不把这类行为给禁止,才算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不得不说,温州人做生意是真的有一套
温州“抬会”是温州民间的一种资本运行形式,其基本的运行方式是由一名“会长”吸收民间资本。
在吸收资本的同时,“会长”会许诺给予入会人员以高额资本回报。
在运行中,“抬会”使用新入会成员带来的资本给前面进入人员发放利息。
这种资金回报通常以月为单位,民间常用的说法是“分利”,例如三分利表示的是3%的月度回报,5分利为5%资金回报。
“抬会”制度近似于“传销”制度,只是这种制度将传销中的载体变成了资本。
在历史上,温州的“抬会”现象共有三次流行历史。
第一次流行:清朝末期至建国前。这一时期的“抬会”主体为地主、商人及部分富裕的市民农民家庭。
这一时期的“抬会”的主要目标是有效缓解生活风险。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富裕阶级将富裕财富组织起来,应对生活风险。
这一时期的“抬会”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内涵,只是具有了抬会制度的基本组织结构,产生了“抬会”的名称。
但是这一时期的“抬会”为温州地区后期“抬会”现象的二次出现奠定了历史基础,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抬会”是之后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抬会制度的雏形。
第二次流行:1989年前后,温州人富起来之后,资本投资缺乏渠道,“抬会”重新开始盛行。
这一时期的“抬会”与第一次流行时的“抬会”目的已经出现明显的变化,这时的“抬会”开始出现“投资”性质,“会长”开始以高额返利的承诺吸收民间资本。
在“抬会”盛行初期,“会长”的资金吸收速度大于返利速度,因此抬会得以维持,但是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会长”开始无力支付平利息,最后“抬会”崩溃。
由于当时抬会吸引了大量普通群众参与,甚至一些人将维持生活的基本资金都投入到了“抬会”中,因此,当“抬会”崩溃的时候,产生了大量“会长”被残杀事件。
温州“抬会”的第二次流行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温州当时已有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口径释放,二是长时间被压抑的对于财富的追求的集中爆发。
在大量刑事案件集中爆发的状况下,温州政府采取行动,全面取消了“抬会”制度。
第三次流行:从2008年开始至今。2008年开始重新“抬头”的抬会,分为两类,在城市中的抬会大多变为了“投资公司”,其“会长”一般由大企业经理担当。
而农村地区的“抬会”则延续了早年的称呼。
从2008年开始,国家逐步收紧信贷政策,这使得温州地区的民营企业获得贷款支持变得更加困难。这让更多的民营企业主开始寻求民间资本的支持,这使得温州高利贷开始盛行。
但是随着高利贷行业的不断发展,利息的不断提升,一些民间资本开始脱离实体经济层面,而进入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循环之中。
从这个角度上看,温州当地的民间资本已经开始重新具有“抬会”时期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抬会”制度虽然没有像1989年抬会流行一样造成造成大量的刑事案件,但是这次的“抬会”流行造成了大量企业将正常的企业运转资金投入“抬会”中。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很大。
更为严重的是,“抬会”对于民间资本的吸引效用已经逐渐使这种制度成为了温州民间借贷的主体,严重扭曲了民间借贷对资本市场的补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