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天灾还是人祸(1/1)
回杭州前,苏过绕行经过颍昌,自范镇葬礼之后,他和定亲的范家姑娘已有一年多没见了。
从叔父苏辙那里得到的消息来看,明年朝中肯定会更加混乱,新党的蛰伏,旧党的夺权,娘娘与官家之间的隔阂,随时可能在某件事情上爆发开来。
而三年一度的礼部试,也在明年。
苏过这次终于可以参加了,虽说入仕的时机远不如元祐三年那次,但这两年跟着苏轼在地方为政,他也是收获不少。
高俅在颍昌开的铺子跟范府就隔着一条街,是个普通的杂货铺子,主要售卖各种玻璃制品和香水,店铺的摆设显然是精心设计过的,都算站在店外,也能看到各式商品在货架上闪着光。
此间的掌柜得了高俅的书信,知道这位才是大东家,自是十分客气,苏过让他派人替自己传话,将范小娘子请过来。
宋朝女子的自由度不如唐朝,但比起明清来说,却又好上太多了。
没过多久,范小娘子便带着帷帽,进入店铺之中。
苏过怕她尴尬,就没搞里间相会那一套,两人就在店中叙话,店里的掌柜伙计则自觉地回避了。
范小娘子先开口道:“这次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我不能在外面待太久的。”
“也没什么事,”姑娘直接发问,苏过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道:“我去京城办了点事,准备回杭州去的,正好路过,就来看看你。”
姑娘闻言低下头,似乎笑了下。
苏过尴尬地挠头,路过一说确实有点假了,于是问道:“这一年多,家里都还好吗?”
自然问的是范家,一个寡母带着那么多孩子,想来也不会容易。
范小娘子低声道:“还过得去,族里也一直有帮衬着,你这边每月还差人送不少吃穿用度过来。”
苏过再道:“这个店是我开的,我一会会交代掌柜,你有什么事,也可以通过这里联系到我。”
姑娘点了点头。
两人终归还是有点陌生,寒暄数句之后便冷场了,苏过只得没话找话说,开始尬聊:“我这次回杭州,恐怕得等到明年礼部试才会再回来,一切顺利的话,我应该会申请到地方去。”
苏过的意思,其实是想说两人成亲后,他会带着她去地方做官,哪里他都想好了,就和苏轼当年一样,去西北。
至于礼部试和殿试,苏过压根就没一点担心。
姑娘只是轻声嗯了一下,也不知明白了没有。
苏过见她比自己还害羞,侧头想了想,也没什么要说的了,笑道:“那我便走了,你也早些回去吧。”
小娘子行了一礼便出去了,全程连帷帽都没有掀开。
苏过若有所失地叹了口气,喊过掌柜的交代几句,也不再逗留,上马往杭州而去。
过了长江,进入浙西地界,润州、常州受水患影响,田中的稻子已没入水底,百姓们一边举家而哭,一边坐船打捞还未成熟的作物。
去年的旱灾过后,浙西各州百姓已是举债而耕,本指望今年能够丰收,偿还本息之外尚有余粮,可接连的暴雨让他们的希望再次落空。
所以哪怕为水所淹,哭泣的百姓们也不愿放弃,因为但凡能有一点谷穗,便可以拿来炒食,实在无米,青穗也可以喂牛。
天灾面前,底层的老百姓毫无招架之力,而这个时候最应该发挥作用的朝廷,却对苏轼递上的数道奏灾折子不闻不问。
苏过再往南,到了湖州境内,大水更是已经流入城内,连百姓家中的水都有一尺来深,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
他离开的这一个多月,浙西的水患丝毫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太湖已经泛滥,周围的农田尽数被淹。
苏轼也是焦头烂额,太湖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只能先救灾,让老百姓吃上饭再说。
可递上去,让朝廷就近买粮发往浙西的折子如石沉大海,全无音讯。
苏轼又给朝中各个大佬、周边各州的知州写信求救,但收效甚微,筹得的赈灾粮还不到他需要的十分之一。
这时苏过赶回来了,连忙帮着出谋划策,说道:“爹爹如何忘了范文正公当年在浙西的赈灾之事?”
四十年前,吴中也遭水灾,当时在任的范仲淹采用了一套独特的赈灾方法:一是大兴土木,让有钱的寺庙趁着人工便宜,大搞土木工程建设,官府也跟着翻修吏舍,让老百姓至少能通过劳动混口饭吃;二是让杭州米商涨价,由百文一斗涨到百八十文一斗,等外地米商闻风而至后,他又将之前收到的大米以平价百文一斗卖出,将杭州城内的米价拉了回来。
苏轼却摇头道:“这桩旧案我当然知道,可眼下还不至如此,若朝廷同意拨款买粮,便不用行此险招。”
“爹爹太乐观了些,”苏过叹道:“我看京中也并非有意拖延,只是大家如今心思都不在事务,而在争权夺利上,再等下去,时间可就不够了。”
苏轼还是不同意,说道:“宰执们虽有些私心,也不至于置浙西百姓于不顾,还是再等等吧。”
苏过再劝道:“那以工代赈,先招人将太湖沿岸的堤堰修复了总可以吧?”
“太湖水患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修修补补能解决的,”苏轼说道:“我在与转运使、转运判官等人商议开石门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苏过点点头,有个大项目能拖住苏轼也好,不过赈灾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他又道:“如果朝廷那边一直不回复,爹爹打算何时行动?”
自然是效仿范仲淹,让逐利的商人们动起来。
苏轼犹豫了一下,问道:“依你之见呢?”
“立刻提高粮价,”苏过果断说道:“朝廷就算有决议下来,也是拨款而已,可粮价一日比一日高,到时候有钱了,还能买到多少粮也是个大问题,趁现在出手,还可以少损失一些。”
苏轼又问道:“商人们还会再上当吗?”
“自然是难了一点,但这不是还有我吗,”苏过苦笑道:“我攒了几年的钱,准备用来出海一趟的,现在先拿出来让人四处买粮运到浙西,将声势带起来,事情就好办了。”
从东京、泉州等地找人,四周收购粮食,宣称浙西高价,然后带头运往杭州等地,等商人们跟着来了之后,再以平价卖出。
亏本赚吆喝,不信没人上当。不过这招太损了些,也就这个时代商人的地位低,不然这事闹大了,肯定不能善了。
苏轼看着有些不情愿的儿子,笑道:“既然心疼钱,怎么还主动提这个主意?”
苏过将沿途的惨状讲了下,有些伤感,说道:“百姓们相信朝廷,朝廷却对不起百姓。”
苏轼也是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