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古今奇谈(1/1)
“皇上,联合国中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也是四百年后世界上最强大的五个国家,中国就是其中一个。
他们同时也是联合国的主要筹建国,对联合国内产生的一切决策都拥有一票否决权。
但他们也要无条件的服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决议,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同时挑战两百多个国家。
但历史上也曾经有个别自大无知的国家与联合国对抗,但他们往往都会同时受到众多国家发起的封锁和制裁,甚至是武力干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就决定了那些独裁者们的最后结局都会很惨。”
朱喜明努力用自己本就掌握不多的知识,去说服眼前这位只相信强权统治的一代帝王。
“你说的这个解释朕明白了,也就是说你的那个时代和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差不多了?”
崇祯展开了他做为帝王的丰富想象力,对照历史后他才点头表示明白了。
朱喜明接着说道:
“我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人都会接受义务教育,人人都会写字读书,人人都可以自由的讨论国家政事。
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可以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专职法律的人员做出公平公正的判决。”
“四百年后的法院和朕的大理寺还有刑部是一样的吗?”
崇祯皇帝依然以古为鉴对照理解。
“是一样的,但后世治国理政都是依法治国,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触犯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就连国家首相、总统都必须要遵纪守法,否则也会受到处罚入狱。”
朱喜明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开始向崇祯这个特权派头子进行思想灌输。
“这法律又是由谁来制定的,他哪来的那么大权力去处罚国家的上位者?”
崇祯对朱喜明所说的这一点十分质疑,心中甚至还很是反感。
“法律是由国家议会制定的,议会人员是由百姓选举德才兼备之人组成的。
法律是由专职不受外界干涉的部门专职执行的。”
朱喜明对这些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就努力向着民主方向引导话题。
“国家所有的官员都不是上位者任命的,而是由国家议会选举出来的,包括议会成员自身也是选举出来的,四到五年都要重新选举一次。
没有人能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部门长期做官,所以也就没人有能力去违抗法律。”
崇祯抿着嘴想了一会后点头表示他听明白了,至于他懂不懂其中的道理就是另一回事了。
朱喜明又接着说道:
“在我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已经有十多亿多人口,遍布全世界。
大家一日三餐都能吃的饱,并且吃的也都很好。
每个人一年四季还都会买很多各式各样色彩繁多的衣服。
我们住在钢筋水泥做成的房子里,不但安全还很舒适。
出行有自行车、汽车、火车、地铁、飞机很是快捷便利。
在农田耕作的人很少,基本上都是使用大型农机具代替人力。
所以我生活的那个时代马、驴、骡、牛等大牲畜就都很少了。”
朱喜明这时想起自己孩子回老家时,指着一头牛高兴的喊大马时的场景,心中不由觉得好笑。
“哪里来的那么多土地可以供耕种?
怎么可能会产出那么多的粮食来供养十几亿人口?”
崇祯对朱喜明的这个叙述同样表示严重怀疑:
“自己的大明只有两亿人口还到处闹饥荒,十几亿人那需要多少土地才能保证吃得饱又吃的好呢?”
朱喜明见话题终于来到自己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了,便麻利的解释道:
“后世大量的林地、沼泽地、荒地被人们改为农田;
通过改良优化农作物种子,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庄稼减少病虫害茁壮成长,亩产平均都在1500斤以上。”
崇祯闻言后腾的一下就站了起来,急切的追问道:
“你可会改良农作物种子和制造化肥农药吗?”
朱喜明十分不好意思的回答道:
“皇上,化肥农药我不会制造,那是几百年后由西方人发明出来的。
但就算不使用农药化肥亩产也能达千斤以上,我这是可以做到的。”
“先生此言当真?快快说来与朕听。”
崇祯是真的很关心粮食问题,一着急竟然称朱喜明为先生了。
“皇上,粮食高产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例如现在大明南方就已经有种植的番薯、马铃薯、玉米等,这三种农作物都可以亩产千斤以上,还抗旱早熟。”
朱喜明终于亮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将来自己赚银子娶美女享受荣华富贵的美好未来,就全靠这三种农作物了。
崇祯看向一旁同样吃惊的王承恩问道:
“王伴伴,你可知道我大明南方有这三种农作物吗?”
王承恩茫然的摇头说道:
“奴婢已经入宫多年了,对农事又不甚了解,皇上可向工部询问。”
“伴伴,你记下这件事情给朕去向工部问询,一有结果就速速来报朕知道。”
崇祯知道目前大明缺的就是粮食,吃饱了饭谁还会起来造反?
这大明中兴也就在这粮食问题上。
“皇上,此事可向徐光启询问。
我记得他还是他的朋友,曾经写过一本种番薯的书。
这事您也不用着急,从南方引种到北方播种,再总结种植经验后向农户推广种植,没有个三年五载是完成不了的。”
朱喜明这两天一直在回忆历史上关于明代农作物种植的记载,作为明朝农业专家的徐光启也是他第一个想到的人。
“怎么会这么麻烦?南方不是有农户种植吗?
一起都迁到北方来种植不就行了?”
崇祯在听说需要三年五载才能推广种植,急性子的他不免有些心情失落,眼中的光芒也快速的退去。
“气候、土壤、经验还有病虫害、农作物习性等都是种田的必修之课,必修之学,怎么可能一蹴而就?
但现在就可以提前着手准备了,因为大明北方的天灾将会越来越严重,持续时间大约需要20年左右。
今年建奴绕道蒙古入关抢掠大明就是因为天灾,人畜无粮才发起的一场军事冒险。”
朱喜明希望崇祯能够重视农作物引种的问题,不能因为时间周期长就放弃,因为这天灾不是一两年就能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