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蝗灾(1/1)
房玄龄不愧是顶级的谋士,在没有图纸,没有丈量的情况下,只靠着自己亲眼所见和心中推算,就算出李宽还藏了两亩地的范围没有向他介绍,一句话问出来叫李宽也有些嘀咕,不敢过分隐瞒,只得含糊道:“那边暂时打算专门留给墨家使用,尚未动工。”
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房玄龄满意,才听他又问道:“但不知墨家打算怎么用呢?”
李宽和田襄子相视一眼,知道不能随便搪塞过去,只得闪烁其辞道:“没什么,也就是类似除夕夜的烟火之类的东西,只不过因为那些东西见不得火,寻常人也操作不了,所以留在最后建设,也不想让更多人知道。”
“我记得之前在司天监,越王似乎使用那烟火的道理,造出了一个什么‘手捧雷’,炸塌了半边房子?”
面对房玄龄的咄咄逼问,李宽的额头都冒出汗珠来,没想到这位大唐第一谋士这么厉害,虽然没有猜到本质,却也已经十分接近,正想着怎么搪塞,就听房玄龄一笑,道:“你们做烟火的时候可要小心,不要搞出越王那种事故才好。”
这是不打算深究了?李宽一时间有些转不过弯来,不过既然房玄龄不再多问,他也就乐得顺坡下驴,这就拱手道:“伯父放心,我一定小心。”
房玄龄微笑点头,道:“没想到你短短时间,已经将这工厂安排得井井有条,我自然是放心的。瞧得差不多了,我也不多耽搁你,这就走了,不必远送。”
说着话,房玄龄自顾带着两个小厮走远,李宽和田襄子瞧着他远去的背影,不约而同地捏了一把冷汗,听田襄子道:“这位左仆射当真不得了,已经到了古圣所说‘观一叶落而知秋’的境界,哪怕老夫在他面前,也有无处遁形之感。”
李宽点点头,道:“千万不要小看了朝中这些老臣,能从乱世中出头,辅佐陛下定鼎天下的,没一个是简单的。”
相比起李宽的心有余悸,房玄龄对这一次的参观倒是十分满意,虽然李宽最后还是没有说清楚那块保留地的用处,不过单单所见所闻就已经足够让他惊喜,回府后当即奋笔直书,写下洋洋洒洒上千字的奏疏,利用左相的特权,当天就送到了李世民的案头。
李世民仔细瞧了房玄龄的奏疏,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又提笔将这份奏疏批注留中,压在了自己手上,没有旁人能瞧见。
等了两天,没有等来朝堂上关于工厂的讨论,李宽就知道自己已经通过了李世民的第一次检验,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是落地,这就放下心来,安心处理起自己的生意。
如今长安这边的市场已经彻底打开,全城上下都以用琉璃器、饮五粮液为风尚,以至于影响了周边地界的消费习惯,逐渐朝着长安周围的城市蔓延开来,按照这个趋势,用不了多长时间,全国上下都会享受到李宽工厂的产品。
而相对于长安来说,北地那边的生意就更加顺利,这种先进工业所生产出的琉璃和美酒,几乎一出现就风靡了北地的市场,随着牧民们的聚散很快在广袤的北地流行起来,甚至以北地为中心,向东辐射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向西影响西域诸国和更远的大食。
如此一来,尚鹰在北地的生意简直做得风生水起,每隔几天就要往李宽这边寄一封密信,内容无非是通报销售情况和催促新一批的货物,在最后一封信里,尚鹰表示商队已经垄断了北地的琉璃和美酒生意,同时靠着回笼的本钱把持了马匹和皮毛生意的小半。
这种成绩哪怕是放在李宽所熟知的后世,也是商业上的奇迹,李宽自然是满心欢喜,坐在书房里一边盘算着最近的账目,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晴雯儿聊道:“最近府中的女工都搬去了工厂,王府一下子冷清了下来,要不要再招几个丫鬟进来服侍你?”
晴雯儿一边给李宽研墨,一边笑道:“王爷最近招来的人,大多都送去了工厂跟阿翠姐姐学酿酒,就这儿还一直喊着人手不够,又哪里还能抽出人手来王府服侍?如今府中是冷清了些,倒很像之前的时候,我独自服侍王爷,也不觉得辛苦。”
“我瞧着你巴不得这府里的人越少越好,最好只有你一个才称你的心意,免得旁人老惦记着我,叫你不得安心!”
晴雯儿闻言羞红了脸,连忙转移话题道:“我今天去东市买胭脂的时候,听说了一件大事呢。”
“嗯,什么大事?”李宽随口搭一句,对这件“大事”本身并不怎么关心,毕竟如今天下太平,北地安定,大唐的国运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哪怕有些天灾人祸,凭借如今强大的行政系统也能很快摆平,故而用不着他过分操心。
晴雯儿听他问,就低声道:“我听三川郡来的商人提起,说是开春以来三川郡就出现了蝗灾,短短个把月就把青苗啃了个一干二净,他们正商量着多买些稻米回去,囤积居奇呢。”
“蝗灾?”李宽闻言一震,顿时心生警惕,蝗灾是仅次于洪水、大旱的天灾,一旦发生就会导致赤地千里,流民私逃,在大唐年间是足以震动朝野的大事,哪怕是在政通人和的贞观年间,也曾多次发生蝗灾,而三川郡这一次似乎尤为惨烈,直接导致了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在大唐这个年代,还没有妥善处理蝗灾的手段,一旦爆发蝗灾,老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肉眼所见的一切都被铺天盖地的蝗虫吃掉,发展到最严重的时候,甚至饿死路边的尸体都会被蝗虫啃食成白骨,造成大范围的生态灭绝。
一念至此,李宽先前的好心情就被一扫而空,只蹙着眉头思索片刻,才道:“去给我备下朝服,我要参加明天一早的常朝!”
李宽平时不上朝,一上朝就是有大事,晴雯儿听说他要上朝,也不敢怠慢,这就忙着帮他熨烫朝服,安排马车,惴惴不安地等着第二天的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