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难忘的知青岁月 > 在通辽盖房子的日日夜夜

在通辽盖房子的日日夜夜(1/1)

原金宝屯胜利农场基建队天津知青 沈建

沈建 男,1952年7月出生于天津。1969年6月下乡到内蒙古哲盟金宝屯胜利农场基建队。1974年9月入天津建材工业学校硅酸盐工艺专业学习,毕业后在天津建材局工作。后调天津市建委建筑节能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建筑摄影研究会会员,天津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记得是1972年五六月间的一天,接到胜利农场基建连张希增连长通知,要我、王栋和龙建平去通辽市干活。当时我们三人关系很好,人都老实也肯干,有出外干活的事领导都愿意带上我们几个。几天后我们仨来到了通辽,任务是为筹建中的农建师建家属宿舍,我们是打前站的,大批人员随后陆续到达。我和王栋做前期准备工作,除采购基建工具外还在盟展览馆的大厅用木板搭成大铺,供四十人住宿。龙建平负责筹建伙房,购置炊具。

基建工地就在盟展览馆后边的小路边,当时是乱木丛生的荒地。通辽市百姓住的都是土坯平房很简陋,取暖做饭烧柴火,很少有烧煤的,更不可能有单独卫生间了。我们要建的是单元式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两栋,共计十四个单元。户型有一室户、两室户和三室户,每栋楼大约有五十米长,进深十米左右。单元内有厨房,卫生间,起居室和卧室,每户有自用楼梯,楼上楼下独立单元式住宅。为了冬季取暖还建了个集中供热的锅炉房,用散热器供暖。这样标准的住宅那年代在通辽是首屈一指,算得上是史无前例的豪华住宅了。

来通辽市参加建筑施工的还有我们基建队的庞效连、叶祖杰,二站的郭安、李凌木、杨荫榜,还有甘旗卡知青、通辽知青和浙江知青,大约共有四五十人。其他人员的名字我实在想不起来了,非常对不起。

经过几天的准备后马上开始施工。首先平整场地,记得当时现场有五十多棵碗口粗的树,用拖拉机全拔了,很是可惜,要是现在是不允许这样做的了。当时我们这帮小伙子都非常能干,没有什么工程机械挖槽,做基础全部是人工。记得基础是用大石块砌筑,大石块的搬运都是用扁担抬的。谁都知道抬石头时两人距离稍远点再一颠,扁担就会断,但我们故意如此成心让扁担折断。当时的农建师工地代表还一个劲地表扬我们真能干。

瓦工都是胜利农场的新生就业人员,他们有一定的技术。砌墙时张希增连长分配好砌墙长度,让瓦工们开展劳动竞赛,他们砌砖墙非常快,看着房子一天天长高,一天一个样子,真好似雨后春笋。可到后来为了抢工期,第二栋楼质量就不如第一栋楼那么好了。我们知青都是工地上的小工,负责递砖、上砂浆。为了能多歇一会就往脚手架上多上砖,多上砂浆。有一次因为上的砖和砂浆实在太多,以至于把脚手架压塌了,瓦工摔下来好几个,幸好不碍大事。

当时砌墙的砂浆都是由人工搅拌的,有位姓沈的就业人员专门负责拌合砌墙砂浆,他伴合砂浆既快质量又好,瓦工们都愿意用,我们就给他起个外号叫“混凝土搅拌机”。

这里有一张部分参建人员在工地前的合影。前排左二王栋,左三厐效连,第二排左三叶祖杰,第三排右一龙建平,右三为作者。看着照片中几位年长者是当时有瓦工技术的就业人员,估计现在他们已是耄耋老人或许已不在人世了。在此我祝他们健康平安,在天国安详。

砌墙到二楼封顶时脚手架已有七八米高了,此时需要往上扔砖,一人在下扔,另一人在脚手架上接。砖扔得要有水平,扔出去的砖飘飘悠悠,能正好落到脚手架上面接的人的手中。我和王栋扔砖最好,每当我俩扔砖时都能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看。可扔不了多长时间,我们都会满头大汗,连衣服都湿透。

盖楼房用的四孔板也是我们自己生产制作,记得好像是三站来的知青在盟展馆院子里干这个活。拉预应力钢筋,搅拌混凝土,支模板,浇筑预制楼板,养护,堆放,运输到工地都是知青们干的。他们还经常加班挑灯夜战,工地上灯火辉煌好不热闹。

记得有位叫高龙的就业人员,他在工地负责技术工作。他经常给我们侃大山炫耀建筑上的技术问题,当时听得我们都似懂非懂。他在工地使用水平仪我们感觉都很神秘,现在想起来这都是一些建筑方面最基本的知识而已。他的年龄比我们也大不了多少,所以能和我们知青聊得来。

龙建平,还有三位通辽女知青,在伙房为大家做饭。龙建平是食堂管理员,每天蹬着通辽市内独一无二的三轮车负责采购。也不知他们谁掌的勺,做的饭好难吃,不过我们也都吃下去了。晚上下班后通辽知青不回家,他们还会凑到一起玩会儿扑克牌。天气冷了,一次他们为了取暖在水泥地上烧木头,烧炸了水泥地面,还把连长张希增的床单烧了一个大窟窿。

去通辽参加基建施工的天津知青合影。第一排左起:沈建、龙建平、叶祖杰、庞孝联;中排左起:商惠民、王栋、郭安;第三排左起:杨荫榜、李凌木。

通辽的基建工程大约历经半年之久,虽然每天的劳动强度挺大,可是大家谁都挺知足,因为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下班后可以遛遛大街,喝点小酒,泡泡茶馆。通辽当时有哲里木盟“小上海”之称,但在知青眼里,通辽太小了,太落后了。大家常戏称:一条街,一个警察,一辆公共汽车,一个公园一个猴。记得晚上沿街的小茶馆水都开了,汽笛通向屋外,冒着热气“吱吱”叫,仿佛在告诉人们水开了,这倒是通辽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知青们时常会买点小点心,在茶馆里坐坐,侃侃大山,倒也挺惬意的。

那时我们还经常去体育场看夜场的篮球赛,看吉林省森林警察部队文工团的歌舞节目。有一次还看到了蒋大为,真想上去和他说几句天津话,可一想人家能理咱吗?我们还看了电影《卖花姑娘》《多瑙河之波》,有一次看电影之前我们在一家小饭馆喝酒,龙建平和叶祖杰喝多了,王栋只好护送他俩回宿舍,没看成电影。

当年八一建军节时,我们和农建师的军人们举行了篮球比赛,还举行了会餐,并放假一天。

为了给大家改善伙食,连长张希增还让我去胜利农场的冷库买鸡、鸭的下水和驴肉。一次我带着百十斤重的冷冻食品乘火车回到通辽,一下车龙建平蹬着他那辆破三轮车在车站接我。他的三轮车和车站前的驴“吉普”排成一行倒也十分威风。

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有小道消息传农建师的领导们看上我们这帮知青了,想留下这些人继续在通辽干,我们听说后都非常高兴。在城里工作可以不再回农场了,就业人员也同样高兴。有一次正当大家在宿舍大声议论这事时,被张希增听到,他进门就把大家猛“尅”一顿,把我们都给吓坏了。现在想起来可不是,他在农场拖家带口,当然不愿意在通辽留下来。他哪能和我们这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以四海为家的年轻人比啊!

谁也没想到等到房子建完了,农建师的筹建也奉命停止了,这可能是因为“9.13事件”的缘故吧。

2009年8月,参加胜利农场建场五十五周年暨知青下乡四十周年庆典后,我专程去了趟通辽,去当年盖房子的地方看了看。四十几年过去了,通辽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当年我们施工建造的楼现在仍是农垦局宿舍,房子挤在一犄角旮旯里,好像是陷进地里矮了很多,一点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个高大形象。一片破破烂烂的样子和周围环境一点不协调。要不是我这个当年的建设者,别人是肯定找不到的。我敲了两家住户的门想进屋里看看,但没人开门只好作罢。原先我们建造的两栋楼已被拆除了一栋,锅炉房也拆掉了,不是我特意找一定发现不了。不过我一眼就认出了它,毕竟在此我付出了许许多多的汗水和艰辛。我拿起相机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估计用不了多久剩下的那栋楼可能也会被拆掉。可它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照片下方的二层楼房是当年我们用双手建成的农建师宿舍楼(2009年摄)。

2013年6月,写于天津

阴阳怪谈:网红姐姐会风水改娶病娇长公主,白月光心态崩了堇上花开黄继光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谍战:生死较量美人有亿点强,不过分吧神瞳圣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