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小科员的逆袭(1/1)
魏国迁都大梁后,在家卧病已久的相国公叔痤快不行了。
公叔痤担任相国期间政绩平平,在前任相国李悝的万丈光芒下,他显得非常黯淡无光。嫉妒心极强的公叔痤,还把潜在的竞争对手吴起排挤到了楚国,促成了楚国的再次崛起。
魏惠王对公叔痤并不感冒,可是毕竟是老爹留下的重臣,虽然人品有点问题,可毕竟干了那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
为了表示尊重老同志,魏惠王在收到公叔痤的看望请求后,立刻备马,火速前往相国家里。
公叔痤看到国君来了,想从床上爬起来行礼,可是身体却怎么也动不了。
“相国,您不要动了,我是专程过来看望您的。”魏惠王说道。
公叔痤勉强撑起自己,向面前的国君说道:“感谢国君前来看望。”
由于公叔痤的声音太微弱,魏惠王需要将耳朵紧贴在公叔痤嘴边才能勉强听清楚。
魏惠王看着眼前的公叔痤如同风中的蜡烛,随时有熄灭的危险,他希望公叔痤赶紧交代后事,有啥遗言赶紧说。
公叔痤作为魏国二把手,他的遗言绝不会像普通人一样,他死前说的每句话,都将关乎魏国未来的国运。
魏惠王严肃地问公叔痤:“相国,你如有不测,我们魏国的江山社稷将怎么办?”
公叔痤没有思索,用尽最后的力气回答:
“国君,我是一个将死之人。鸟之将死,其言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有一个中庶子(侍从之臣,相当于秘书)叫公孙鞅,虽然他很年轻,但是他是一个不世出的能人,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
魏惠王听完后,无语了,心想,“公叔痤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分明是建议公孙鞅来接任下一任相国。可是公孙鞅,连长什么样,我都没见过,让我把国家交给一个不认识的人,这不是瞎胡闹吗?公叔痤是不是病久了,脑子不正常啦?”
公叔痤见魏惠王默不作声,他用劲挥了挥手,周边的人知趣地都离开了。此时,只有公叔痤与魏惠王两人。
公叔痤伸出微颤的双手一把握住魏惠王的手。
“国君,不用公孙鞅也可以,可是一定要杀了他,决不能让他离开魏国!”
魏惠王敷衍地说道:“好的,相国您放心,你交代的事,我一定记在心上!”
公叔痤放下了手,长舒了一口气,躺了下去。
随后,魏惠王离开了相国府,路上魏惠王对左右随从不屑地说道:
“相国老糊涂了,临死前想让我把国家交给一个从未谋面的人来治理,公孙鞅也就是一个小官,如果有才能,早就干出一番政绩被提拔上来了,现在怎么还会只是个中庶子!”
没几天,公叔痤死了,魏惠王也忘了老相国的临终遗言,一直被蒙在鼓里的公孙鞅侥幸地躲过了一死。
讲到这里,笔者要替魏惠王说句公道话,魏惠王作为一名国君,也是求贤若渴,后来与他搭档的相国惠施也是一个贤明的人。
可是公叔痤要国君让公孙鞅从中庶子一步坐到相国的位子,这相当于现在一个科员秘书,一下升到正国级总理。魏文侯时期的名相李悝与战神吴起,都是通过政绩一步步升上去的,在魏国还从来没有一步登天的情况出现。
换作我们大多数人,也会觉得公叔痤是病得不轻,如果听从公叔痤的建议,那就证明你也病得不轻。
在公叔痤眼中,公孙鞅是一个举世无双的人才,但为何到现在还只是个相国身边的秘书呢?
因为公叔痤是一个嫉妒心极强的人,从他见到公孙鞅第一刻起,就没打算让他出头。
公孙鞅是卫国人,姬姓,后来他到秦国发达了,秦君赐予了商地给他,他又被称为商鞅。
商鞅祖上曾是国君与姬妾生的公子,虽然是庶出,没有嫡出那么硬气,但好歹与国君沾点亲。
再亲的血缘关系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漠。到了商鞅这一代,他们家成了没落贵族。卫国是个巴掌大的小国,就业市场不景气,工资待遇不高。为了混口饭吃,他师从学术大师尸佼。尸佼是个杂家,他的思想里融合各家学派,是个思想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尸子”。
商鞅在尸子那学成之后,选择前往魏国就业,因为魏国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只要是个人才,就可以在魏国高薪就业。
公元前365年,年轻的商鞅打起了背包,前往魏国找工作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踏上仕途的那一刻起,注定要成为打破天下格局的狠人。
初到魏国,商鞅接触了先进的法家思想,决定在就业之前,先来个充电学习。在治国思想上,他向李悝学习,在治军思想上,他向吴起学习。
在自我提升之后,商鞅开始找工作投简历了。
作为职场小白,商鞅竟然被相国公叔痤看中了,把他招为自己的中庶子。
商鞅太高兴了,他心想抱上相国这棵大树,以后必定飞黄腾达。
中庶子和后世的幕僚很像,给高官打下手,出谋划策。只要干得好,高官厚禄少不了,比如清代的李鸿章,就是曾国藩的幕僚,后来李鸿章靠曾国藩的推荐青云直上。
可是让商鞅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在魏国混到顶,也就是个中庶子。
作为相国的公叔痤,虽然老奸巨猾,但是能混到这个位子,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最起码阅人无数,知道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
公叔痤刚开始觉得商鞅是个能干的小伙子,做自己的秘书,可以帮自己起草文件,写份报告。可是在商鞅给相国打下手期间,公叔痤发现商鞅竟然有很多见解远超自己,眼前的这个小伙子竟然要比自己高好几个维度。
“商鞅还年轻,如果让他成长起来,日后必会对我的相国之位造成威胁。我一定要死死地按住他,让他为我所用。等我死后,再让他为魏国效力吧!”
每当商鞅为相国拟好文件后,公叔痤都会大加赞赏,可换来的都是一句话:“日后我一定大力提拔你。”
商鞅每天在公叔痤身边任劳任怨,可是一直得不到提拔的消息。虽然商鞅在仕途路上,怎么也看不到头,但是他在相国身边办公,接触的那都是国家重大决策,很多文件报告都是经他手起草的,这为他积累了珍贵的政治经验。
终于有一天,相国死了,商鞅却失业了,不高兴的他,哪里知道他竟然躲过了一场死亡陷阱。
人总得赚钱吃饭吧?去哪里呢?
就在商鞅发愁的时候,他从别人那里得来了一份招聘广告。这份招聘广告是从秦国那儿传来的。
现在的招聘广告对职场人来说是很常见的,可是在战国那会儿,人才都是去国君那里主动寻找工作的,第一次听说国君放下身段来主动招人的。秦孝公发布的这则招聘广告,被全天下人广泛传抄,所有人都想看看秦君是如何招人的。
发布这份招聘广告的人是秦孝公,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布招聘广告的人。
秦孝公是秦献公的儿子,名渠梁,公元前361年继位,时年21岁。刚继位的秦孝公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誓要扩大秦国版图,打败死敌魏国,从而入主中原。秦孝公明白,国与国的竞争,说白了就是人才之间的较量。
秦国经过秦献公的大力改革,还是很难甩掉位置太偏、经济太穷的旧帽子。纵使废除了人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在其他诸侯国人眼中,秦人和野蛮人依旧没啥区别。
为了改变天下人对秦国的偏见,秦孝公在招聘广告的文案上下足了功夫。招聘广告的名字就叫《求贤令》!
好的招聘广告一般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招聘的企业很厉害,企业急需什么样的人才,一经录用待遇从优。秦孝公的《求贤令》正包含了这三个基本要素。
我们来看看《求贤令》的主要内容。
企业介绍: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想当年,我们秦穆公在岐山与雍地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内乱,并以黄河划定秦晋两国边境。在西方的戎翟前称霸,秦国沃野千里。周天子都派人向秦穆公表示祝贺,为后世子孙开辟了基业,秦穆公实在太伟大了。)
这段话,告诉应聘者,秦国过去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大企业。我们秦国也出过明星企业家——秦穆公,他曾经帮助东边的晋国企业重组,还把想侵占秦国市场的蛮夷赶跑了。周天子都给他点赞。
企业经营现状: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可惜秦国历经了四代乱政,国内处在内忧外患之中,三晋趁机攻占我们先君的河西之地,诸侯们都看不起我们秦国,秦人丢人都丢到家了。我老爸秦献公继位后,平定了边境的战乱,迁都至栎阳,并要向东征讨,收服秦穆公时期的故地,恢复秦穆公时的辉煌。)
看了这段话,也知道秦孝公是个实在人,没有忽悠应聘者,也讲出了企业现在存在的经营困难,现在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
职位描述与待遇福利: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作为秦国国君一想到老爹的遗愿,我就感到心痛。只要你能有办法让秦国再次崛起,要官给官,要地给地!)
商鞅看完之后,感受到秦国对人才的极度渴望,国君恨不得把国家变成猎头公司,拼命拉人才。
既然魏国混不下去了,那就去秦国吧。
商鞅临走前,把自己偶像李悝的《法经》背在身上,踏上了前往秦国的旅途。
战国时代,很适合一个人自由行,那时没有护照,没有海关,想去哪里去哪里。你可以追逐想要的一切,仕途、诗歌、学术,它们都在远方等着你。
年轻的商鞅从大梁一路向西,穿过崤函道,越过渭水,来到了秦国的新都栎阳。
商鞅到了秦都之后,他开始犯难了。
现在人找工作,都能在招聘网站上找到人事经理的电子邮箱,投递完多少天之后未得到回复后,就可以另行投递了。如果人事经理看过简历没问题,就可以进入面试这一关。
可能是秦孝公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招聘广告的人,没有经验,招聘广告上竟然没说应聘者到了秦国该找谁。
商鞅毕竟是在相国身边混过的人,他知道直接进宫找秦孝公面试,肯定不可能,估计还没进门就被当刺客给乱刀砍死了。
该找谁呢?
想来想去,商鞅打算去找景监。景监这人虽然在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他有一个能力却是别人无法企及的,那就是看人极准。如果不是他几次死皮赖脸地向秦孝公推荐商鞅,秦国就会失去重整山河的机会。
景监作为秦孝公身边的宠臣,他与国君的关系杠杠的,只要能获得景监的推荐,想见秦孝公也不难!
商鞅敲开了景监家的大门后,让下人向景监禀报,一位从魏国来的求职者求见。景监倒很客气,直接接见了商鞅,两人交谈甚欢。
景监觉得商鞅正是秦国急需的人才,可以向国君引荐。作为秦国董事长的秦孝公,他从百忙之中抽出空来,要亲自面试商鞅是否有才。
面试无外乎常见的几个问题,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自己有什么才能,对薪水期望值是多少。
秦孝公求贤如渴,直截了当地问商鞅有什么才能。
“我可以帮助国君治国理政!”商鞅恭敬地回答道。
“那你就给我详细地说说吧。”秦孝公立马挺直了身子,侧耳倾听商鞅的高见。在秦孝公眼里,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毕竟人家是在中原见过世面的。
让秦孝公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原本以为这将会是一场充满鸡血的激情演讲,结果却硬生生把他讲睡着了。
商鞅师从尸子,对各家学派都有所涉猎,在魏国也干过相国秘书,通晓法家奥义。虽然肚里面的货很多,但是作为一名求职者,他并不知道老板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君主,是成为尧舜一样的仁君,还是杀伐决断的霸王?
为保险起见,先从大道理开始讲。
于是商鞅对着秦孝公开始了流水账似的演讲,治理好一个国家要讲帝道,于是从三皇五帝开始讲到当今,并告诉秦孝公管理好一个国家,要学习古代的尧舜,光靠打打杀杀是不对的。
当商鞅讲完后,秦孝公也睡醒了,他原本想找一个可以帮助自己成就一番霸业的人才,没想到眼前的商鞅讲的都是把人耳朵磨出老茧的大道理,这些道理秦孝公从小听到大,不想再听。
听商鞅演讲的唯一好处,就是治好了自己因为发愤图强而引发的失眠焦虑,可以让自己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睡醒了的秦孝公带着起床气,瞪了一眼商鞅,然后拂袖而去,准备找景监开骂。
“你给我找的是什么人啊!一上来就跟我谈三皇五帝,跟我说上古帝王治国之策。上古帝王死了多少年啦!他们能让敌国不侵略秦国吗?能让魏国吐出侵占秦国的土地吗?”
要不是景监与秦孝公关系不错,搞不好就被暴打一顿。
然而景监是个一心为国的人,他知道商鞅这个人是个难得的人才,只是秦孝公与商鞅在谈话时没有在同一频道,才会造成你讲你的、我睡我的局面。
既然这次不在同一频道上对话,那就再试一次,景监厚着脸皮,央求秦孝公再给商鞅一次机会。
看在朋友的面子上,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
商鞅回去之后,对自己第一次面试所讲的内容进行了深刻反思。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既然秦孝公不喜欢帝道,那我讲王道。
秦孝公对商鞅进行第二次面试,商鞅一上来就讲国君应讲道德树仁义,用王道才能治理好天下。
没想到秦孝公再次睡着了,并且睡得更香,呼噜都打起来了。商鞅看着眼前被自己催眠的国君,他恨不得找根柱子撞死算了。
连续面试两次都失败了,商鞅心灰意冷,打算离开秦国。此时景监拉住了商鞅的手,说道:“既然国君不喜欢帝道和王道,那你向他讲述魏国内部是如何运行的,是如何征战的,是如何制霸中原的!”
这句话点醒了商鞅,原来秦孝公要的是霸道。
霸道听起来就很酷,不仅让人感到一股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更是符合大国雄霸天下的气质。虽然霸道里面藏着蛮横、不讲理的元素,不如帝道、王道听上去光明磊落,但是它符合弱肉强食的国际丛林法则,更与人类好斗的基因相契合。
商鞅知道此去将是最后一场面试,如果不成功,不光自己要从秦国滚蛋,引荐自己的景监也要跟着倒霉。
进入宫内,商鞅看着对自己翻白眼的秦孝公,鼓足了勇气,把自己在相国公叔痤身边多年的办公经验全部倒灌了出来,比如如何奖励军功,怎样提高粮食产量,面对刑事案件如何审判。说直白点,就是告诉秦孝公国家需要通过变法氪金,然后变大变强,去抢占别国领土。
秦孝公越听越起劲,从原来的翻着白眼,变成了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大,并且不由自主地靠近商鞅,认真听讲。
商鞅看见国君终于与自己有互动了,自己不再干喷了,很是高兴。只要国君愿意听,我就往死里讲,就这样商鞅一直讲到深夜,秦孝公听到高兴处会鼓掌,还会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
最后两个年轻人终于熬不住,各自回去睡觉了。之后秦孝公并没有罢休,他连续几天拉着商鞅聊,在不断的交谈中,新旧思想展开了大碰撞,碰撞出来的火花见证了两个年轻人的友谊,他们在以后的岁月中,既是君臣,也是朋友,更像师徒。
秦孝公虽然想当一个霸道国君,但是他对人还是很宽厚的。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人,百忙之中竟然让商鞅连续面试三次,并且每次还不厌其烦地听了下去,这简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好老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听一位大臣作报告,由于写得太多太啰唆,一气之下,让人当场把那大臣的裤子脱了打板子。朱元璋这招,被称为“廷仗”。商鞅要是遇到朱元璋,估计要被活活打死。
就算是现在,很多同学步入职场,都会遇到给你五分钟做个自我介绍的情况。要是商鞅去现代企业面试,早不知道被面试官毙多少回了。
对于商鞅来说,能遇到懂自己的国君,那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既然你百分百信任我,那么我将以死相报。
秦孝公现在还不要商鞅以死相报,他要借商鞅的三寸不烂之舌,去与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论战!
秦孝公想在秦国推行魏国的变法,可是国内阻力比较大,因为历史上每次变法都要动一部分人手里的蛋糕。权贵往往垄断社会巨额的财富,他们最害怕别人动自己的蛋糕。
魏国变法有一条,让秦国权贵恨得咬牙切齿,那就是废除世卿世禄。虽然秦孝公的老爹秦献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改革,那只能算是为变法试水,并未涉及变法的深水区。
只有把蛋糕从权贵手中抢过来,分给更多愿意为秦国奉献的人,这样才能让秦国有再次崛起的原动力。
每当社会大变革时,新旧思想都会展开一场大论战。保守派始终把旧思想当作亘古不变的真理来守护,而维新派将用变法这一霹雳手段去打破旧世界的枷锁,让人看清楚前方的道路。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
为了让全体国人知道变法是秦国的唯一出路,秦孝公为商鞅挑好了论战的地点与对手,让商鞅去把他们全部辩倒。
论战其实和约架差不多,只不过将拳头变成了论点与论据而已。
为了自己,为了国君,为了秦国,商鞅答应了论战。而此时的他并未有一官半职,可他知道,如果论战成功,自己将成为秦国的变法实施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影响秦国乃至战国历史进程的论战正式开始。
论战的地点就在朝堂上,里面坐满了秦国的满朝文武,秦孝公端坐在朝堂的宝座上,担任辩论赛的主持人。
商鞅来到朝堂下,一步一步向上走去,在此之前他还仅仅是魏国一个微不足道的科员,现在他竟然步入了秦国的朝堂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迎战商鞅的两位辩手,分别叫甘龙、杜挚,这俩人是秦国权贵的代表。
秦孝公见辩论双方入席后,他公布了辩题:“秦国是否需要变法。”
商鞅作为正方辩手,主张变法。
甘龙、杜挚作为反方辩手,反对变法。
商鞅首先说道:“做大事者,不能犹豫不决,否则会抓不住稍纵即逝的良机。天下各国都开始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秦国必须赶上这趟快车,否则就有掉队的危险。”
这句话一出,在场的文武百官很多都表示同意。
商鞅接着说:“国君应该下定变法的决心,不要在乎守旧势力的批评。具有远见的人一向会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的人很容易遭人嘲笑。愚昧的人在事成之后,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成功的。那些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却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所以同愚昧的百姓讲治国方针是行不通的。要想管理好百姓使秦国富强,必须通过‘新法’来实现。”
商鞅的陈词高屋建瓴,他告诉在场的所有人,变法是由具有远见的精英领导的改革运动,即使有阻力,也必须将“新法”推行下去。
在场的不少大臣已经被商鞅吸粉了。
甘龙在商鞅陈述完后,展开了反击:
“我们秦人遵守的旧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祖宗之法不能变!圣人不会去改变百姓的生活习俗,聪明的执政者不会通过改变旧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官员习惯用旧有的法度来管理国家。一下子要来个大刀阔斧的变法,国家与百姓经不起折腾!”
商鞅听完后,不屑地说道:
“您说的话,都是世俗的言论!夏、商、周三代每一代制度都不同,却能统治天下。春秋五霸各自国情也不一样,却能称霸于天下。贤能的人可以创制法度,愚蠢的人只能被旧制束缚。因循守旧的国家,只会自取灭亡!”
在场的很多人听完商鞅的这段话,再想想秦国在战国初年被魏国揍得满地找牙的窘况,从心理上都认为商鞅讲到了秦国的痛点。
此时反方的二辩杜挚站出来驳斥道:“一个人用工具久了,习惯了这个工具,就不要去换它,除非新工具能提高十倍的工作效率。同样,除非你能给国家带来百倍的经济利益,就没必要去动原来的法度。旧的法度虽然旧,但是运行了数百年下来,也没有出过差错。随意更改法度,搞不好会引起国内大乱!”
杜挚说的也不无道理,变法如同对一个久病在床的人进行一场大手术,搞不好手术过程中病人就死了。比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建立的新朝,他大刀阔斧的变法,初衷是好的,可到最后天下大乱,自己落个死无全尸。所以针对很多重病卧床的人,医生都选择保守治疗。
商鞅听完了杜挚的陈词后,反驳道:
“国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顺应时代需求来制定法度,就像士兵身上穿的铠甲和手里拿的兵器,在设计制造时都要出于方便士兵使用的目的。比如商朝的开国国君成汤,周朝的开国国君周武王称王于天下,也没有遵循古代的法度。夏朝与商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法度而引起的。只要新法能让秦国变强,那就值得推行。”
商鞅的话刚说完,坐在宝座上的秦孝公,兴奋地高喊道:“好!”
从国君嘴里喊出的“好”字标志着商鞅在辩论赛中大获全胜。
秦孝公的喊声如同一个巨大的海浪,从秦孝公的宝座向四周扩散,撞击着在场的每个人的内心。
朝堂上的有识之士,立刻明白秦孝公要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于是他们鼓起掌来,这掌声不仅是送给商鞅和国君的,更是送给未来的大秦帝国的。
然而,也有很多人不鼓掌。甘龙与杜挚面如死灰,以他俩为首的保守派,在今后的岁月里,再也不能混吃等死,他们无时无刻不想把商鞅碎尸万段。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正式下诏,封商鞅为客卿,秦国开始变法。
商鞅要变法了!
他没有给保守派任何反击机会,他让所有人知道了变法对秦国的益处。
商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李悝、吴起在他身上附体。
一场以魏国变法为蓝本的秦国变法即将轰轰烈烈地开始。
商鞅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完成了普通人逆袭的壮举,成功地晋级为秦国的风云人物。他凭自己才华,在国君的赏识下,完成了普通人逆袭、一步登天的壮举。
春风得意的商鞅开使始在秦国这片广阔的天地上,施展自己的惊世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