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秦国,军国(1/1)
商鞅与保守派大臣舌战完后,很多人以为商鞅会马上开始变法。可是三年过去了,全国人民等得花儿都谢了,也没见到新法的颁布。
其实商鞅并没闲着,他一直在秦国做调研,他要根据秦国实际情况起草新法。这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实际病情来用药。
三年后,商鞅起草好了一系列新法文件,并被秦孝公提拔为左庶长。秦国有四种庶长,分别是大庶长、左庶长、右庶长、驷车庶长,这四种庶长既是官职也是爵位,算是高级干部。除了左庶长,其他三种庶长必须是王公贵族担任。
可就在颁布新法文件前,商鞅觉得立马颁布新法有些不妥,因为他发现秦国百姓与魏国百姓是有区别的。
春秋末期,赵家领袖赵鞅就在晋国国内,把刑书条文铸刻在铁鼎上,大夫们在自家封地上大搞土地改革。而魏国是晋国分裂出来的国家,到了战国时期,魏国又经历了一次李悝变法。魏国老百姓相当于接受了长达百年的法制教育,各个遵纪守法。
然而秦国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长期处在天下的边缘地带,远离中原核心文明区,秦人长期不与外界交流,外界也不屑与秦人交流,愚昧成为秦人撕不掉的标签。
秦国过去管理国家的终极奥义就是人殉,虽然人殉被废除了,可是秦人几乎都是法盲,怎样才能让他们相信法律的公信力,让他们遵守国家的法律呢?
聪明的商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商鞅派人在国都的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接近7米长)的大木杆,并当场宣布,凡是能将这根大木杆搬到北门就给他十镒黄金。
大木杆周边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他们都是来看热闹的,每个人心里都在想,商鞅玩的是什么鬼,搬一根大木杆就给这么多钱。很多人可是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的。
由于老百姓不信任政府,怕其中有诈,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搬大木杆。
“我宣布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镒黄金!”
周围的百姓像开水一样沸腾了起来,大家都在议论纷纷。
突然一位壮汉从人群里冲了出来,扛起大木杆,大步流星般地向北门奔了过去。
商鞅与围观的人群跟随着壮汉的脚步,来到了北门。
壮汉到了北门后,将大木杆扔下,顾不及擦汗,气喘吁吁地向商鞅说了一个字:
“钱!”
“给你!”
说完,商鞅给了壮汉五十镒黄金。
壮汉接到后,高兴得手舞足蹈,跟中了彩票大奖一样,果然是大力出奇迹。
商鞅让百姓明白了只要听从政府的号令,肯努力干活,就会得到奖励。这件事在秦国广泛传播,为秦国政府树立了巨大公信力。
当政府树立公信力后,商鞅就要在秦国颁布新法了。
商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很多人以为商鞅一下子颁布了很多新法,就立马让秦国脱胎换骨了。
从上一章我们可以看出,商鞅是一个很有逻辑性的人,他与秦孝公的谈话,是按照帝道、王道、霸道,从古至今给了国君三种选择方案,不管对方愿不愿意听,他都要按照这个逻辑顺序讲下去。好在秦孝公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最终还是听完了。
商鞅在魏国相国公叔痤身边干了多年秘书,知道强大的魏国是如何运行的,他身上携带着偶像李悝的《法经》,《法经》对于商鞅来说是一本红宝书,每天睡前都要看,里面的内容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将魏国变法的模式,直接套用在秦国,可行吗?
每次商鞅在睡前,放下《法经》都要扪心自问一下。
如果这样做,是很方便,而且不需要费脑子、花精力。可是变法如同对秦国这个重病缠身的病人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决不能指望一下就治好,如果急于求成,搞不好变法就如同虎狼之药,让病人一命呜呼。
所以,商鞅对魏国变法在秦国的施行进行了优化升级。首先,要明确秦国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魏国李悝的变法就像一个有核的果实,果肉是法家思想,果核则是儒家思想。魏国深受西河学派子夏大儒的影响,李悝的《法经》与吴起的《吴子兵法》的内容,都有儒家思想的烙印。所以,魏国变法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变强,更重要的是维护与重建儒家理想中那个充满“礼”的社会。
秦国的商鞅变法则像一个无核的红火龙果,只有红得像血的果肉,连个果核都没有。所以秦国变法的目的很简单,只要自己变强,具有能把对手吃掉的能力,其他的一概不要。
在彪悍的秦人眼中,高尚的理想并不能当饭吃,只有粮食、土地、财富才是实实在在摸得着、看得见的。
目的明确后,就要开始着手实施。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商鞅前后进行了两次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了第一次变法。
商鞅颁布首道法令——《垦草令》。
这道法令的核心是要老百姓多开垦荒地,为了保证粮食产量,全社会都要围着农业转。
老百姓只要愿意开垦荒地,国家就不会亏待你,不会对你横征暴敛,将根据你的实际收成来征税。
管理农林水利的官员,工作决不能懈怠,不允许拖延公务,整个政府机构要高效运转起来。
禁止老百姓随意搬家,人跑了,我找谁开荒种地,找谁收税啊!还要让老百姓愚昧无知,愚昧无知的人心眼少,便于管理与控制。
最后一条,也是老生常谈的抑制商业。商人只会投机倒把,他们倒卖粮食,控制粮食价格,不利于国家稳定。
稳定农业生产之后,商鞅开展了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人口普查工作在现在看来很常见,即使上门不查了,每个人的信息都在电脑系统里,只要一调出来,就知道该地有多少人,男女各多少,老人孩子是多少。
可是在古代,想查清全国的人口,绝非一件简单的事,这其实是用人力去收集大数据,工作量极其巨大。
商鞅是一个逻辑性极强的人,他善于推理,知道事物的发展都是一环套一环,这一环没衔接好,下一环就接不上来。
手中没有秦国人口的大数据,就不能调动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就像公司的人事主管,得知道每个部门有多少人以及每个人的基本信息一样。
哪怕人口普查工作再苦再累,也得义无反顾地推行下去。
于是秦国基层的官吏带着满腔热情投入人口普查事业中,他们走家串户,每走进一户家里,都会仔细登记该户人口。
人口普查的官吏在登记人口时,也会严肃地向老百姓做起普法教育,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如果有一家犯罪,其余四家都要连坐。如果不想连坐,可以向官府打小报告,就算检举有功。如果有外地人到家里住宿,必须有凭证。收留没有凭证的人,也要一起坐牢。
为了减轻官府的工作量,老百姓以“伍什”为单位,从五户老百姓中选一位当“伍老”,再从十户里选一位当“里典”,负责管理老百姓,类似于小区居民楼里的楼长,实现百姓的自我管理。
当人口普查完后,商鞅手里掌握了秦国各地人口的大数据。而只要知道某个地方住了几户,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可以方便国家征兵与征粮了。
商鞅知道恨他的人数不胜数,可他没有时间去理睬,他以大无畏的精神,颁布了影响中国的律法——《秦律》!
后来,秦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它的律法没有亡!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曾说过一段名言:古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
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征服因为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古罗马后来以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在欧洲流行开来,可是宗教随着人们知识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影响衰退。而古罗马的法律却流传了下来,成为征服世界最永久的征服。
西方各国的法律追根溯源都能找到古罗马法律的影子。
如果将这段话用来形容《秦律》对中国的影响,可以这样讲:秦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
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二十级爵位,第三次以《秦律》。
武力征服因为秦帝国的灭亡而消失。秦国的二十级爵位成为平民上升的渠道,更吸引各国无数人才前来秦国发展,二十级爵位被汉朝所继承,可惜汉朝灭亡后也消失了。而秦国的《秦律》却流传下来,中国古代法律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秦律》,成为秦国征服天下最永久的征服。
汉朝一直批判秦朝是亡于暴政,《秦律》跟着遭殃,被泼脏水,说是严刑峻法、暴君迫害百姓的利器。
然而汉朝一边骂秦朝,一边却继承了秦朝的衣钵,将《秦律》换个封面改些内容变成了《汉律》。《秦律》对于汉朝来说,就像臭豆腐一样,闻得臭,吃得那可真香啊!
商鞅将李悝的《法经》变法为律,成为《秦律》。《法经》里面的六篇变成了六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然而商鞅并没有原版照抄李悝的《法经》,他继承了李悝依法治国的理想,并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修改并发展。
后世很多人以为《秦律》里面只有六种律法,在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震惊中外的睡虎地竹简。这批珍贵的竹简是秦王嬴政灭六国时期编写的,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秦律》内容,涉及农业、库管、货币、贸易、徭役、吏治、爵位等,多达十八种律法。
由此可知,商鞅死后,他的《秦律》被后来的继任者不停地扩充,事无巨细,丝毫不弱于现在的法律条文。
《秦律》非常严苛,哪怕犯的罪较轻,也会被施以重刑。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因为要对社会起警示作用。商鞅还专门用一句话来解释,“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意思是,执行刑罚,对轻罪要重罚,这样就没有人敢犯轻罪,而重罪就更没有人敢去触碰了。
偷盗牛马的人在秦国直接处以死刑。五个人偷窃,赃物达到一定数额,砍去左脚,这还不算,脸上还要刺字,送到工地上修四年城墙。邻居中有犯罪分子,邻居没有向政府告发,要被腰斩!把灰倒在马路上,脸上要被刺字。
“轻罪重刑”是《秦律》的特色之一,而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如何给犯人上刑。现在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惩处,大多是有期徒刑,再严重点是无期徒刑,最惨的就是死刑。而《秦律》里惩处犯人用的刑,让人不得不怀疑商鞅是不是从十八层地狱里爬出来的,每一个酷刑,都像是为恶鬼准备的。
什么绞死、砍脚、割鼻子、脸上刺字,阉割都算轻的。
车裂、腰斩、戮(杀死后陈尸示众)、枭首(砍掉脑袋示众)、破腹、囊扑(装入袋中打死)、烹(下锅烹了)等等,听着就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太恐怖了!
《秦律》的颁布让秦国百姓神经紧张,他们知道只要触犯法律,哪怕是轻罪,都有可能被商鞅送上西天。为了不想转世投胎重新做人,秦国老百姓每个人走在大街上,都疑神疑鬼,小心谨慎。经过几年的施行,秦国国泰民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商鞅的《秦律》之所以大获成功,不光是靠酷刑对社会起到震慑作用,更重要的是商鞅看穿了乱世中的人性。
小孩启蒙时,会背《三字经》,开篇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性善论”从小就牢固地扎根在我们心中。然而有阴就有阳,有“性善论”就有“性恶论”。
《圣经》的故事里,亚当与夏娃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亚当夏娃是人类的祖先,所以人类继承了这一罪恶,被称为“原罪”。我们在西方的教堂里,经常会看见有人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过。
战国后期,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也发现了人性之中有剔除不了的恶。他有一句话来解释自己眼中的“性恶论”: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人的本性就是,饿了就会找吃的,累了就要休息,痛苦时想寻找快乐,屈辱时想追求荣誉,这是人之常情。人在追寻利益时,会不管礼法;追求名声时,会失去人性。)
人在追逐利益面前,往往会暴露出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要想遏制住“恶”,维护社会的秩序,就必须用严酷的刑罚。
严刑峻法不光是为了遏制人们心中的“恶”,更重要的是方便管理国民,因为秦人可不是安分守己的良民。
到了战国后期,荀子曾经到过秦国,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眼中的秦人的:
“以秦人从情性,安恣孳,慢于礼义故也。”意思是,秦人的性格纵情任性,肆意妄为,傲慢无礼。
荀子到秦国访问,都是在商鞅变法几十年后的事,秦人仍然活得很随意,这样的人组成的军队怎么能上战场?当年,吴起就是利用秦人缺乏组织性与纪律性的弱点,多次大败秦军。
俗话说,有红灯的约束,才有绿灯的自由。
当商鞅面对生性如此随意的秦人,就必须采用严刑酷法来管教他们,才能打造一支令人生畏的虎狼之师。
虽然《秦律》甩不掉严刑酷法的帽子,但是它的很多核心价值观却是超越时空的。
公平与正义对于现在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可是在古代谁提出这一观点,无异于掀起惊涛骇浪。
没错,《秦律》就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它比李悝的《法经》更进步。
“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在刑罚面前人人平等,从卿相、将军、大夫、百姓,有不听从国君颁布的法令,触犯法令的人,杀无赦!)
这句话等于法家告诉世人,就算天王老子犯了法,也得法办。商鞅还就这么干了,他在秦国杀的犯罪的贵族数不胜数,就连太子的老师也难逃商鞅的手掌。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别看西方老是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真正把这句话落到实处,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上。咱们中国在法律公平正义方面可比西方领先两千多年!
毫不夸张地说,在法律这块古代中国可以吊打众多国家。
《秦律》也含有“罪刑法定”这一现代法律的重要原则。
什么是罪刑法定呢?
意思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举个例子,一个人总喜欢光着膀子在大街上走,这样很不文明。
假设法律有一条说,光着膀子上街违法,那么这个人将受到制裁。如果法律条文里没有这一条,那么你光着膀子上街就不违法。
一个人是否犯法,要看法律条文里是否有明文规定。
过去国家的法律都被贵族藏了起来,老百姓自己是否犯罪,全凭贵族一张嘴,他说你有罪,你就有罪。老百姓就活在恐慌之中,只能顺从贵族的意志。
然而《秦律》的公布,起到了普法作用,让老百姓明白自己做的哪些事是合法的,哪些事是非法的,不会再受到贵族的要挟,真正学习到了法律知识。
后世很多君王为了自己的专制统治,经常会违背“罪刑法定”的原则。南宋的岳飞,君王实在找不到他的罪名,就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处死他。明代的皇帝看大臣不顺眼,直接扒了裤子廷仗,想抓人也完全可以绕过法律,让锦衣卫把人关在诏狱里。
《秦律》的确有其先进的一面,不过商鞅在推广《秦律》的初期,干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事,那就是烧书。烧书并不是秦始皇首创的,他祖先秦孝公就这么干了。烧书,不是什么书都烧,而是烧儒家的经典书籍《书》《诗》。《书》就是后世常说的《尚书》,里面讲述的都是上古帝王的故事,《诗》主要是战国前的诗篇。儒家经常会借古言今,这是商鞅不能容忍的,在他看来古人学者因循守旧,只会自取灭亡,大胆创新才是正道!
不管烧书对不对,《秦律》的颁布让秦国脱胎换骨。不过在商鞅看来这还不够,要想让秦国在乱世之中活到最后,必须让秦国变成一个永不停歇的战争机器。
于是商鞅要祭出一项彻底改变秦国,并影响至汉朝的重大制度——二十级爵位。说直白点,就是全民评职称!
我一直觉得商鞅是穿越回去的,他一定被评职称折磨得体无完肤过,这才制定出了这么一个远胜现在的职称体系——二十级爵位。把秦国上下除了秦孝公以外,都狂虐了一遍。
只要你户籍是秦国的,无论百姓与贵族,都必须参加二十级爵位评定!它是根据秦人在战争中获得的军功大小来授予相应的爵位,是一种军功授爵制度。
我们现在的职称会根据专业来命名,比如医生与护士的职称叫“卫生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的职称叫“高等学校教师”,工程师的职称叫“工程技术人员”。
而商鞅给全民设定了一个极其血腥暴力的专业职称,认为可以用“杀敌技术人员”来概括。这一职称里面分二十级,每一级对应一个爵位名。
大家看看这一职称是如何评定的。
秦国杀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标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下,为引导秦国所有臣民积极参加国防建设,更为了保家卫国、开疆扩土,秦君决定颁布具有秦国特色的杀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标准。
第二条 过去爵位是周天子赏赐给诸侯用的,里面只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过去的爵位只有诸侯才有,为了能让全体臣民具有更强的荣誉感,而且秦君是秦国的老大,什么事都是国君说了算,国君决定也向有功劳的臣民授爵。不管你是大夫、士,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参加秦国杀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
第三条 秦国杀敌技术人员职称将分为二十级,每一级对应一个爵位。
第二章 基本条件
第一条 参与职称评定的人员必须具有秦国户籍,年满十六岁。
第二条 年满十六岁后,请自觉去官府办事机构登记,检查身体是否健康,能否当兵打仗。如果出现到了年纪不去登记,故意逃兵役的行为,里典与伍长将与逃兵役者一起受罚。
第三条 登记完后,你将成为秦国预备役士兵,平时认真耕田,不要忘了操练兵器,一旦战事爆发,随时准备应征入伍。
第三章 职称评审所需材料
人头。
你没有看错,只需要敌人的人头。
为了简化评职称流程,你不需要准备过多的纸质材料与证书,只需要上战场把敌人杀死,记得砍下人头带回来就可以,剩下的心肝皮肚,一律不要。
第四章 职称评审细则
第一条 晋级办法。
杀死一名敌人,并将头砍下带回来,就可以自动晋阶一级。简单吧!易操作吧!
第二条 评审办法
战士将敌人的头砍下后,要带回大营。军官将组成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检验,看看敌人的人头是否是你斩杀的。敌人的首级将在营内公示三天,三天内,没人提出异议,将会给你爵位晋级。如果三天内,没有核查完,将罢免评审委员成员的官职。
为避免军官都参与斩杀人头而忽略作战指挥,指挥一百人的军官,不需要亲自斩杀人头,你的下属士兵,如果斩杀了三十三个人头,你就自动晋升一级爵位。
对于高级将领晋级考核就更难,商鞅设置了野战与围城战这两个考核指标。围城战,高级将领手下的将士要斩首八千颗才能晋级。与敌人野外交战,需要斩首两千颗,高级将领才能晋级。
第四条 杀敌技术人员总共分二十级。
1级:公士、2级:上造、3级:簪袅、4级:不更、5级:大夫、6级:官大夫、7级:公大夫、8级:公乘、9级:五大夫、10级:左庶长、11级:右庶长、12级:左更、13级:中更、14级:右更、15级:少上造、16级:大上造、17级:驷车庶长、18级:大庶长、19级:关内侯、20级:列侯。
这爵位的名称很多都源自秦国古老的官职与军职。一级公士到四级不更,是“士”的级别,相当于现在军队里的士官;五级大夫至九级五大夫,是“大夫”级别,相当于现在军队里的军官;十级左庶长至十八级大庶长,是“卿”的级别,相当于军队里的将军;十九级关内侯与二十级列侯,是“侯”的级别,相当于国防部正副部长。
第五章 职称待遇
第一条 田宅分配
杀敌一名,除爵位升一级之外,还赐田一顷,宅基地九亩。斩杀的人头越多,奖励就翻倍。比如,战场上斩杀两名敌人,就赐田二顷,宅基地十八亩。
第二条 家庭成员照顾政策
如果战场上同时斩杀两名敌人的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将得到释放,做奴隶的妻子将获自由身。
第三条 伙食
爵位越高,吃得就越好,从三级往上有精米吃,有酱还有菜。二级以下的只能吃粗米,没爵位的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第四条 死后荣耀
作为一名有职称的秦国人,生前戎马一生,死后也要享尽哀荣。为了让活着的人知道你生前很厉害,死后你的坟墓旁会种树,级别越高,种的树就越多。
第六章 惩处措施
第一条 贵族不立军功,开除贵族籍
战国时贵族没有春秋时那么显赫,可以有私卒,可以在自己封地上设置官员,可小小的特权还是有的,日子至少比平头老百姓过得要好。
如果你是一个成天混吃等死的贵族,从来没有获得过军功,将被开除出贵族籍。
第二条 对战争中失职军官与逃兵严厉处罚
战争中,如果指挥官存在指挥失误造成恶劣后果的,轻则剥夺爵位,重则受刑处死。比如后来的秦国名将白起,因为不听秦君的话,被秦君下令剥夺爵位,直接处死。
被抓住的逃兵,你以为会简单地一死了之吗?没有那么简单,死法有很多,且不重复。有生埋、车裂、弃市、腰斩,这些死法恐怖至极,让秦军将士不得不服从命令,哪敢有逃跑的想法。
商鞅的二十级爵位,其实是以三晋军功授爵为蓝本,并加以改良的。
魏国的魏武卒是之前军功授爵实施的最佳范本,可惜魏武卒人少,没有做到全民普惠的水平。而商鞅的二十级爵位,真正是全民普惠,他把参军、授爵、福利、待遇捆绑在一起,让老百姓感受到自己与国家心连心、共命运。
现在有很多企业没有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员工激励机制,与之相比,商鞅的二十级爵位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激励制度。
二十级爵位一经颁布,秦国上下反响热烈,尤其底层老百姓积极性最高,他们都想通过上战场斩杀更多的人头,获得更多的土地,住更大的房子,带上父母妻儿过上小康的生活。
同时,影响秦国内部团结稳定的“邑斗”也不见了踪影。
为什么秦人会非常的彪悍?
因为不彪悍的秦人早在“邑斗”中被打死了。真正的秦人能动手,绝不废话。
所谓“邑斗”,那可是秦人传统的打架文化。两个城邑之间的居民经常为了利益之争,会撸起袖子,抄起家伙,进行火并。由于参与斗殴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官府都管不了。虽然国家明文禁止,可是不能把整个城邑的老百姓都判刑啊!二十级爵位,让老百姓把旺盛的打架精力,转移到了对外扩张上。打死自己国人算不上好汉,有本事上战场多砍几个敌人的人头。
一到打仗,全国上下就跟过年一样开心。战场上秦军就像从地狱里爬出来的魔鬼,见到敌人的人头,就像看见黄金一样激动。秦军打仗打到兴奋时,有的直接脱了盔甲,左手拎着人头,右胳膊还夹着一个俘虏,就这样还要拼命往前冲。
由于二十级爵位的实施,把“秦人”的概念重新定义了。
二十级爵位实施后,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秦人,无论是哪国人,只要进入秦国二十级爵位中就被当作秦人。这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很多外国有才华的人被吸引了过来,为秦国出力,帮助秦国攻打自己的祖国,毫无愧疚感。
二十级爵位对于老百姓来说,既是一个上升体系,更是一个福利体系。土地、住房都捆绑在一起,然而土地是有限的,老百姓想获得更好的生活,秦国就必须不停地发动战争,获得更多的土地。
从此秦国变成了军国,一个比斯巴达还要强悍的国家,斯巴达人只需要打仗,一般不需要生产,因为他们有奴隶生产粮食。然而秦国百姓,既种田又打仗,打起仗来还不要命。
从商鞅变法到秦昭襄王(秦始皇的太爷爷)这一百一十年中,秦军共斩杀一百六十一万七千人。
秦国就像一台战争发动机,只有不停地发动战争,才能维持二十级爵位制度。哪怕秦国最后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还得继续发动战争,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当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国想把二十级爵位推行到原来的六国故地,可惜当时已经没仗可打了,推行的效果极差,处在天下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秦人。从来没有享受过二十级爵位福利的六国贵族百姓,必然会发动复辟战争。
二十级爵位造就了秦国,同时也埋葬了秦国。汉朝继承了二十级爵位,但是对它进行了改良。
秦国的灭亡那是后话,就在商鞅的二十级爵位在秦国百姓中大受欢迎时,唯一不高兴的就是贵族,因为这在无形中剥夺了他们的贵族特权,那些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老百姓将会在爵位上与贵族平起平坐,这是贵族老爷们不能容忍的,他们迟早要向商鞅发起反击。
商鞅离开魏国,给魏国造成巨大损失,而另一个人的到来也加速了魏国悲惨结局的到来,他就是庞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