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金戈铁马战中原(1/1)
我们前面讲到,在平定苗刘兵变的过程中,韩世忠等于是立了首功。韩世忠与岳飞、张俊、刘光世,被后世并称为中兴四将,他们为保南宋的半壁河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画像至今还留在故宫博物院里。
那么,韩世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据说,韩世忠是陕西人,长得英俊潇洒,是个美男子。但是,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无以为生,而且很有点儿泼皮无赖的样子,整天在市上打架斗殴、喝酒赌钱。可能他排行老五,所以被人称为泼韩五。他整天喝酒,一喝多了就不讲德行了,经常在大街上逮哪儿睡哪儿,甚至烂泥坑里都睡过,再加上平时又不洗澡,得了严重的皮肤病,满身癞疮流脓,臭不可闻,连他的妻子都讨厌他。
有一天,韩五下河游泳的时候,被一条大水蟒缠住了。蟒蛇张开血盆大口,想把韩五一口吞进去。韩五急忙用两只手掰住蟒嘴的上下颚,蟒蛇没法咬下去,于是就扭动身子,使劲儿勒住韩五,想把他勒死。韩五也拼命挣扎,这一人一蟒就僵持起来了。
韩五心想,这么下去也不是事儿,得想办法脱身。当时,他的上半身虽然被缠住了,但下半身还能动,于是他一面用手使劲掰着蟒蛇的嘴,一面从河里走出来往家赶。路上的行人一看,天哪,一个魁梧大汉,身上缠着条大蟒蛇,这蟒蛇还大张着嘴,上下颚被大汉用手掰着,吓得纷纷闪避。
韩五进了家门,就冲他老婆喊,快拿把刀来,把这蟒给剁了。他老婆一见这情形,早吓得跑没影儿了。韩五一生气,就自己找了一把菜刀,可是他两手掰着蟒蛇不能拿刀,于是就想办法把刀竖在案板上,刀刃向上,然后抱着蟒蛇,在案板上来回滚。你想,蟒蛇劲儿多大呀,连牛都能勒死,也不是一两下就能制服的。就这样,一直滚到刀都缺刃了,这时蟒蛇可能也没力气了,韩五赶紧腾出手来,一刀把蟒蛇头剁了下来。
韩五这时也累虚脱了,心想,幸亏我天生神力,要不然今天非死在这畜生的嘴下不可。他越想越生气,拿刀把蟒蛇剁成了数段。又一想,不能便宜了别人,干脆把它当晚饭煮煮吃了吧。没想到,一顿蟒肉吃下去,可能是蛇毒解了疮毒,韩五的一身癞疮居然好了,疮疤一掉,竟然通体雪白,看起来不像个粗人,倒像个小白脸了,所以人们才称韩世忠是美男子。
韩世忠与巨蟒一战,因祸得福,不仅身上的癞疮好了,而且名气也传出去了。
韩世忠只身斗巨蟒,从此威名远扬。有人就劝他,你既然家贫无计,为什么不投军报国呢?你天生神力,在军中肯定有发展前途。韩世忠一想,没错,我投军去得了。
于是,韩世忠就去参了军。在战场上,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但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武将不受重视,尤其像韩世忠这样的小兵,即使立了功也是长官的,所以一直得不到升迁。后来,韩世忠跟随宦官童贯平定方腊起义,因为擒方腊这件事,韩世忠才得到一个提升的机会。
方腊战败后,藏在一个山洞里,正好被韩世忠逮着。不是像《水浒传》说的那样,擒方腊是梁山好汉干的。可惜韩世忠的命不好,他擒住方腊,刚出洞口,他的上级长官就赶到了。长官一看,哟,功劳自己送上门了,于是对韩世忠说,方腊归我了。这个长官把方腊劫走邀功去了,韩世忠等于还是没有得到提升。
后来,韩世忠擒住方腊的事被人上奏了朝廷,这样韩世忠才得到了一个下级武官的职位。做了武官后,韩世忠打仗更加卖命了,战功卓著,不但得到了上级的赏识,连皇帝也渐渐知道了韩世忠这个人。于是,皇帝就把韩世忠升为观察使,官居四品,已经可以算是一方诸侯了。
靖康之变后,韩世忠率领部队也跟着高宗皇帝一起南下了。
高宗皇帝从扬州跑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君臣们一起商量下一步的去向。高宗皇帝要去杭州,韩世忠只是一名武将,在这种场合本来没有发言的权利,但他这时竟不顾自己的身份,站出来大声疾呼,说,国家现在已经丢了河北、山东,如果再丢了淮南、浙江,我们还能往哪儿去?所以必须在此地死守。当然,这时根本就没有人听他的。
于是,韩世忠就率领自己的八千余人,驻扎到了今天的镇江,要守卫长江天险。
后来,金军名将完颜宗弼率军南下,把宋高宗从杭州一直追到了大海里,声称要搜山检海抓赵构。完颜宗弼,就是《岳飞传》里说的完颜兀术或金兀术。他是金太祖的第四子,后来成了金国的一个核心人物,被封为梁王,任都元帅、太傅,领三省事,就是宰相兼军队的总司令。完颜宗弼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将领,他胆识过人,有勇有谋。
在那次搜山检海抓赵构的行动中,完颜宗弼只率五千轻骑,就敢长驱直入,可见他的本事不一般。当时,金军也准备了船只,要出海去捉宋高宗。但是,金军士兵一上船就吐得一塌糊涂,连站都站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金军显然没法跟宋军作战,被宋朝的水师赢了几场。完颜宗弼明白,海上不适合金兵用武,不能用自己的短处去战对方的长处,于是恨恨而退。
完颜宗弼只好放弃追拿宋高宗,率兵返回建康。
这时候,完颜宗弼手下的金军号称已经有十万人,当然这可能是个虚数,但几万人肯定是有的。这些人沿途烧杀抢掠,所到之处,田园荒芜、生灵涂炭,金银珠宝、丝绸玉帛扫地无余。我们说过,游牧民族打仗,战争成本本来就很低,如今还是满载而归,等于一本万利,金国人非常高兴,原打算带着抢夺来的大批财宝,返回金国的统治区享受胜利的果实。但是,就在返回的途中,令金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金军南下的时候是一帆风顺,他们没想到,回去的时候可就没那么顺了。金军北回要渡过长江,韩世忠此时已在镇江备战,准备在此处迎头痛击金军。按照战争的常理来讲,完颜宗弼拥兵十万,而韩世忠所部不过八千,两方军力悬殊,韩世忠是阻截不了金军的。完颜宗弼一开始根本就没把镇江放在眼里,心想,韩世忠区区八千人,还想阻挡我十万大军过江?捎带手就能把你给灭了。于是,金军就进了长江。
金军一进长江,完颜宗弼就发现事情跟以前不大一样了。两军还没正式开战,韩世忠就给了完颜宗弼一个下马威。原来,完颜宗弼到了镇江,为了备战,要先观察地形。于是,完颜宗弼就带了三十几个骑兵,登山眺望宋军的阵营。
韩世忠早已料到金军会登山观察地形,而且肯定会有高级别的将领前来,所以提前就在山上埋下了伏兵。完颜宗弼上了山,刚来到一座小庙前,韩世忠的伏兵就杀出来了,庙里一百,庙外一百,山底下还有一百。这三百名宋军精锐冲上前来,把金军杀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完颜宗弼毕竟是一员名将,弓马娴熟,见有伏兵,上马就跑。他带来的卫士们为了保卫主帅,拼死反抗。宋军并不知道跑的人是完颜宗弼,见只有几十个金兵,没什么油水可捞,于是把这些金兵砍杀殆尽,就没有去追击。
后来,宋将审问被俘的金兵,才得知逃跑的那个穿红袍的人正是完颜宗弼。韩世忠听说后,后悔不已,说,早知道这样就该多埋伏点儿人,绝不放此贼生还。
完颜宗弼逃回营中后,恼羞成怒,心想这宋朝人太狡猾了,我观察地形,你竟然伏击我搞暗算,这哪像是名将所为,有本事咱们堂堂正正地打啊。金国人最恨宋朝人这一点,从来不堂堂正正地打仗,老是金军一来就跑,实在不行还会出海。完颜宗弼这时候很生气,说,我一定要让你们宋军看看我大金武士的厉害,不像你们,老搞这种卑鄙龌龊的事儿。
第二天,完颜宗弼就下令出兵,要跟韩世忠决一死战。
双方一开战,完颜宗弼就发现出事了。
完颜宗弼坐拥十万大军,原本不可一世,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他的骑兵虽然在岸上骁勇善战,但是一上船就吐,根本打不了仗。
完颜宗弼一看骑兵不行,于是下令女真兵不要上,让汉兵上。金军的部队里,真正的女真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宋朝的降军,以汉兵居多。但是,这些汉兵也都是北方人,同样不习水战。
此时,韩世忠的部队有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就是他的战船先进。韩世忠的战船是艨艟巨舰,而金军这边全是临时抓来的一些小船,甚至连渔船都有。双方一打起来,胜负立现,金军的小船怎么对付得了韩世忠的巨舰呢?甭管是用箭射,还是拿石头砸,根本都无济于事。那些艨艟巨舰冒着矢石,一下就把金军的小船撞翻了,金军士兵落水淹死者无数。
金军中的汉兵很多都是宋朝的降兵,这些人给敌国充当伪军,向自己的祖国开战,本来就心中有愧,再一看韩世忠的部队这么厉害,更不敢上了。金军这边的小船,真正往前冲的少,往后跑的倒很多。完颜宗弼吃了败仗,心说,没想到这泼韩五竟然这么不好对付,再也不敢轻敌了。
在这一次宋金交战中,还发生了特别感人的一幕,就是评书里常说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梁氏是韩世忠的妻子,后来的家给她杜撰了个名字,叫梁红玉。韩世忠一共有四个妻子,这个梁氏排行第几,是什么时候嫁给韩世忠的,现在也没人说得清楚。
据说,梁氏是京口娼女出身,后来嫁给了韩世忠,为人有胆有识。在这次战斗中,她与韩世忠一起指挥部队,阻挡金兵,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就是我们说的擂鼓战金山。
今天,金山寺里还存有一面鼓,据说是当年梁红玉所擂的战鼓。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事儿已经过去八百多年了,要真是那面鼓,早该烂了。
古代人打仗讲究排兵布阵,要保持队形、讲究章法,并不是像现在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一帮人呼啦一下上去,跟打群架似的乱打一气。
水师作战尤其注重布阵,战船之间一定要保持队形,如果队形一散,就会造成被敌人夹击的局面。因此,水师战船要保持队形严整,所有战船都要跟主帅的座船保持一致,共同向敌船进发。
但是,在江上作战时,辨别方向往往很困难,因为江上经常大雾弥漫,再加上仗一打起来,烟火笼罩,弓箭和石块飞来飞去,更不容易观察到敌人在哪儿了。那时候又没有雷达、电话,所以就需要有人在高处指示方位。
于是,梁红玉就在金山上,给宋军指示方位,帮助宋军辨别敌人的位置。她以红旗指示目标,红旗往左指,表明敌人在左方,所有的宋军战船就都奔左方去打击敌人。要是右面有敌船突然偷袭,梁红玉就会马上把红旗指向右,宋军看到信号,就将船头掉转前往迎战。
白天,梁红玉用红旗指示目标,到了夜里,就改用红灯指示目标。所以说,韩世忠这一仗能够打败完颜宗弼,梁红玉的功劳是很大的。
完颜宗弼吃了败仗,金军北渡长江的通路就被韩世忠卡住了。完颜宗弼被困在了江南,非常着急,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我干脆服个软,求韩世忠放我北去得了。
第二天,金军阵营大开,完颜宗弼带着骑兵出营,向宋军阵营大喊,请韩将军答话。韩世忠出来问,什么事儿?完颜宗弼说,我们这次南下,确实做了一些对不起贵国的事,希望您能原谅。此番孤军深入,被您困在这里,确实没有脱身之计了。只要您肯放我一条生路,这一路得来的金银珠宝,全部归将军所有。完颜宗弼知道,宋军这个时候也缺军饷,他们的军饷也是靠抢,希望用财宝来打动韩世忠。
没想到,韩世忠断然拒绝,说,今天有你无我,有我无你,我一定要将你擒杀。完颜宗弼就想,韩世忠是不是嫌礼轻呢?于是就说,那你提条件吧,要怎样才能放我一条生路?
这时候,韩世忠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复我疆土,还我两宫,则可以相全。”你把侵占我们大宋的土地还给我们,把徽钦二帝放回来,我就放过你。
这种事是不可能的,况且完颜宗弼又不是金国皇帝,他也做不了主啊。完颜宗弼非常生气,这时一股怒火直冲脑门,说,你们宋朝的皇帝都给我们大金上降书顺表了,都在那儿哀哀乞怜了,你韩世忠一介武夫,跟我争个什么劲儿啊?
梁红玉擂鼓战金山
韩世忠一听,张弓扣弦,一箭就冲完颜宗弼射去,完颜宗弼拨马赶紧往回跑。完颜宗弼这一次服软求饶没有奏效,回到营中非常郁闷,苦苦思索脱身之策。
后来,完颜宗弼的部队被韩世忠逼进了黄天荡这个死胡同,更加无法脱身了。这时候,他手下的谋士给他出主意,说,我们之所以被韩世忠逼进黄天荡,主要是因为我们不熟悉地形,不如贴出榜文,悬赏脱困之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或许当地人能有办法帮助我们脱困。
完颜宗弼一想,此计甚好,于是命人贴出了榜文,说,谁要是能助金国大军脱困,必有重赏。榜文一贴出去,果真有一个姓王的福建人揭榜,他对金兵说,带我去见狼主,我有脱困之计。
这个人见了完颜宗弼,说,你们被困的这个地方有一条故道,就是以前的死河道,可以通向长江。你们只要掘开这条故道,就能躲开韩世忠的拦截,既可以驾舟出海北上,也可以由江入淮北上。
完颜宗弼听了这个人的计策,非常高兴,重赏此人后,便命令十万大军马上开始挖掘这条故道。完颜宗弼还把两岸的百姓征集来,日夜施工,以求早日挖通。这条故道虽然多年不用,有些堵了,但只要疏浚就能通行。完颜宗弼按兵不动,一心只挖河道。
韩世忠毕竟只有八千人,而完颜宗弼有十万大军,守有余而攻不足,如果主动进攻,他也没有把握。韩世忠见金军没有动静,决定围守不出,要把完颜宗弼活活困死,等到金军粮食吃完、战马宰杀、恨不得兵吃兵的时候再动手。这样一来,完颜宗弼就有时间加紧开挖河道了。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摆在完颜宗弼的面前,那就是金军即使脱困进长江,韩世忠必定紧追不舍,而宋军的战船速度快,很快就能赶上来,照样可以拦截金军,早晚必有一战。
完颜宗弼想,这也不行啊,韩世忠的战船太厉害,要是再打起来,我照样还得败啊。于是,完颜宗弼故伎重施,又贴了一张榜文,说,谁能教我破韩军之法,必有重赏。
榜文一贴出,又有汉人来揭榜了。揭榜的人告诉完颜宗弼,对付韩世忠很容易,因为宋军的船大,没法划桨,一定要靠船帆鼓风而行,可在没风的日子出兵。这人又说,如果是在有风的时候跟韩世忠交战,可让士兵射火箭,烧掉宋军的船帆,一旦船帆被引燃,大船就动不了了。另外,你们的船小,兵士们不是不习水战、上船就吐吗?可将若干只小船连在一起,再在上面铺上木板,小船变成了大船,就不至于眩晕不能作战了。
完颜宗弼依计而行,马上命人把小船连到一起。金军中的那些汉族士兵,原来在处于劣势的时候不想抵抗,现在一看有脱困之机了,能不玩命地干吗?于是,完颜宗弼这边的一切准备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金军沿着挖通的河道,一路进了长江。
这时候,韩世忠也有点儿轻敌了。他的夫人梁氏曾经劝他,说,敌人这么多天躲在港口里不出来,要提防有变。
韩世忠哈哈大笑,说煮熟的鸭子还怕它飞了不成?完颜宗弼也不过如此,他能生出什么变故?肯定是没招了在那等死,我们放心等待,完颜宗弼指日可擒。
等到完颜宗弼的部队进了长江,跟韩世忠的部队一接战,金军就用强弓硬弩向韩世忠的战船发射火箭。顿时,韩世忠的战船全着火了,水面上火焰涨天,宋军只好赶紧跳船逃生。韩世忠被这一幕惊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金军还有这么一手。
这样一来,韩世忠的部队没有挡住金军,完颜宗弼得以全身而退。
黄天荡这一战,韩世忠虽然没有歼灭金军,但是把完颜宗弼吓得够呛。完颜宗弼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惨败,你想,韩世忠以八千余人,竟然把他的十万大军阻拦在黄天荡四十多天,逼得金军杀马充饥,最后好不容易用计脱险,九死一生才回到金国。完颜宗弼后来提起这件事,竟后怕得痛哭流涕。金国人一看,连梁王这样武功盖世、胆识过人的大将都被打成这样,以后要慎谈对宋用兵了。
从此以后,金军再也不敢轻易南渡长江了。后来宋金之间对峙了将近百年,虽然其间战争不断,但谁也消灭不了谁。可以说,正是韩世忠的黄天荡一战,奠定了南宋一百多年的偏安之局。
韩世忠在黄天荡大破金军,宋高宗大喜过望,他想,谁说我朝中无人,你看我大宋军队多厉害,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宋高宗得意扬扬,率领文武百官还都杭州,并把杭州改名临安府,意思是说,我是临时在这儿安家,将来还要打回东京去。而且,宋高宗还做出一副不忘中原故土的样子,没有在杭州大规模地营建宫室。
实际上,宋朝从此就在杭州这个地方偏安下来了。到这时,南宋的历史才算正式开始。
从建炎元年登基到建炎四年回到临安,几年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给宋高宗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其中最惨的一次,宋高宗君臣在海上漂了四个多月。正月十五上元佳节,本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君臣们却只能在海上漂荡。突然,他们发现两艘大海船乘风鼓浪,直奔他们而来。君臣都吓坏了,以为金国的追兵到了,因为他们听说金国追兵到了宁州(今天的宁波),已经下海了。于是,他们进入高度战备状态,准备将船队散开。
幸亏高宗皇帝还比较镇定,先派水军上前询问来的船是干什么的。一问才知道,这两艘船是卖橘子的。高宗知道后很高兴,一开口就把这两船橘子都买下了,然后命人把橘子分给部将们吃。君臣逃难这么多天,能吃到新鲜水果也很不容易,都非常高兴。
因为恰好是上元佳节,高宗就让人把橘皮完整地剥下来,注上油,插上捻儿,做成小橘灯,放在海面上。一时间,成千上万的小橘灯漂在海面上,场面看上去非常壮观,也很浪漫。
史籍上描述当时的情景说:“风息浪静,水波不兴,有数万点火珠,荧荧出没沧溟间。”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皇宫禁院里,天上一轮明月,水上万点火珠,这幅景致真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现在是在逃难的过程中,高宗看到这样的美景,恐怕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了这么凄惨的经历,宋高宗回到临安后,就命人在城外钱塘江口准备了两百艘大船,船上满载物资,又让人在今天的舟山群岛囤积粮草,准备一旦金军南下,君臣们可以上船就跑。
宋高宗做好了随时逃跑的准备,而金军改变了战略。黄天荡大战后,金国人意识到自己不习水战,从北往南直取南宋是很困难的,于是决定从西往东打,首先进攻川陕地区。
宋高宗派大臣张浚到川陕地区主持军务。张浚是进士出身,徽宗当政时,他只是礼部的一个小官。靖康之变时,他赶在城破之前逃了出去,投奔当时做大元帅的赵构。赵构登基后,朝廷极缺人才,于是就把张浚提拔为殿中侍御史,相当于今天中央纪委的一个官员。从原来六七品的小官陡然升至三四品的官员,可见张浚是比较受高宗重用的。
另外,我们前面讲过,苗刘兵变的时候,高宗皇帝被苗刘二将逼迫,下诏改元。张浚在外地听说后,毅然号召诸将起兵讨贼,平定了苗刘兵变,高宗才得以复辟。张浚这次救驾,等于是中兴第一功,高宗皇帝自然对他另眼相看。
如今,金军再次攻宋,高宗皇帝就问张浚:“朕想恢复江山,保全祖宗基业,爱卿你看应该怎么办?”张浚回答说:“中兴大宋,当自关、陕开始,臣恐金人首先入陕,继之窥蜀,其地一失,东南再难保全。”意思是说,如果要中兴大宋,必须重视关陕,如果金人占领关陕,接着进攻蜀地,蜀地一失,金人就等于控制了长江上游,江南的半壁江山就保不住了,所以必须控制关陕,保全蜀地,才能挡住金兵。
高宗觉得张浚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张浚又是文官,任用他也符合宋朝“以书生典戎行”,即用书生制约武将的一贯政策,于是,高宗马上任命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在今天甘肃天水建立幕府,准备防御金兵南下。
张浚虽然是书生,但行事非常果断,颇有大将之风、丈夫之气。临出征时,张浚向高宗皇帝辞行,说:“臣为陛下前驱清道,明年上元佳节,你我君臣东京相会。”意思就是,我给陛下您去探探道,明年的元宵节,咱们君臣就能打回东京,就能回去过元宵节。
张浚赴任不久,金国大军就攻到了川陕地区。
当时的金军统帅是完颜娄室。完颜娄室是金国皇族,百战名将,曾经率领部队追擒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金国大军到达川陕后,完颜娄室派自己手下的大将完颜撒离喝出兵进攻,没想到撒离喝中了宋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撒离喝大哭而去,金国的其他将领就很看不起他,觉得男子汉大丈夫,打了败仗就哇哇哭,让宋朝人看见很丢人,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啼哭郎君”。
张浚牛刀小试就大获全胜,志得意满,认为“金军不过而尔”,就很轻视金军。事实上,这一仗不是张浚打的,而是原来驻守关陕的将领曲端和吴玠打的。也就是说,统帅张浚还没有直接与金军较量,就开始轻敌了,这对宋朝是十分不利的。
而对宋朝更为不利的是,张浚与手下的将领曲端在军事策略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以致两人发生了激烈冲突,最后竟酿成惨祸。
曲端和吴玠打了这场胜仗后,两个人之间开始闹矛盾,最后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曲端是吴玠的上司,吴玠就向张浚参劾曲端,二人在张浚面前争得很激烈。在接下来的军事会议上,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时,曲端又跟统帅张浚发生了争执。曲端认为,金军以骑兵为主,而宋军以步兵为主,关陕平原广阔,利于金军骑兵驰突,宋军不能跟金军野战,应该据城坚守。
在中国古代,骑兵相当于现在的坦克装甲部队,其战斗力是非常强大的。尤其金国的重甲骑兵,据说人马都披着铁甲,马只露着四个蹄儿和尾巴,当然,可能耳朵也露在外面;人只露着眼睛,手持长刀、大斧、狼牙棒,进攻起来声势骇人。而且战马能把人一撞一个跟头,人还没等站起来,就被后面的乱马踩成肉酱了。可见,曲端说平原不利于宋军作战,是有道理的。
然而,张浚听了曲端的话,很不高兴。张浚心想,你让我在这儿修土围子死守,那得守到什么时候?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还配做威武大将军吗?
我们知道,张浚这时是急于建功的,因为他赴任的时候就跟皇上说要君臣同回东京过元宵节。再加上宋军首战告捷,张浚觉得金军没什么可怕的,坚决要出战。
曲端是武将,性格耿直,可能对朝廷用文官统率军队的做法,也颇有微词。他认为张浚不通兵事,所说的都是纸上谈兵,说说而已,不能真按张浚的方法打仗,所以他也闹情绪,甚至顶撞张浚。曲端的话说得也有点儿过头了,他对张浚说,这一仗你要是打赢了,我把脑袋给你,你斩我的脑袋以谢天下。
张浚一听,火就上来了,心想,公然被部下如此藐视,我还怎么指挥战斗啊?于是,张浚也说,行,如果我输了,我的脑袋也给你。俩人还写下了军令状,约定谁输了谁交脑袋。
仗还没打,宋军将帅之间就已经严重失和了。
当时宋朝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就是镇守西北的西军。宋朝的名将也大多数出在西北,曲端就是西军很有名的一员大将。
曲端因为与统帅张浚失和,被张浚贬为团练副使,降成了省军分区副司令员,不在战斗第一线了。如此一来,前线等于少了一员猛将,这对南宋来说又是非常不利的。
张浚撵走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曲端,开始集合部队,准备与金军决一死战。据记载,张浚集合了五路兵马,号称四十万人,四十万人应该是吹牛的,是为了吓唬金国,实际上大概只有十几万人。另外,张浚还集合了七万匹战马,这差不多是南宋全国的战马了,是非常宝贵的。
开战前,张浚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作战方略。这时候,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八字军的统帅王彦正在军中,就向张浚谏言:“陕西兵将,上下之情未通,一战不利,则五路兵马俱败,不如屯踞险固坚城,万一有失,亦可顾此保彼。”意思是说,如今这五路兵马,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打起仗来只要有一路失败,就会全局溃散。所以不如据城坚守,保证城与城之间有联系,如果金国人打这个点,其他四点可以援救,这样的话,可保稳当。实际上,王彦跟曲端的意思是一样的。
但是,张浚连曲端的话都不听,又怎么会听王彦的呢?张浚心想,你王彦原来只不过是个草寇而已,而我是堂堂进士出身,官居宰执,处置川陕,我能听你的吗?
所以,张浚不但坚决不听这些意见,而且还书生意气,竟给金军下起了战书。《孙子兵法》上讲:“兵者,诡道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就是说,只要能打胜仗,采取什么手段并不重要。但张浚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大宋官军是堂堂正正的仁义之师,不能玩阴谋诡计,所谓“夫战,必投战书”,一定要给金军下战书,约定好时间、地点,这才叫打仗。
于是,张浚就给金军下了战书,说某月某日在某地,两军决战。金军统帅一看战书,心想,这太搞笑了,宋朝这是派来个什么人啊?哪有这么打仗的?根本不理张浚。
张浚见金军不回应,很生气,心想,金国人真是蛮夷之邦,没有文化,我给你们下战书,居然不理我。于是,张浚遍贴告示,称“大宋军民,有擒完颜娄室来献者,封节度使,赏银绢各万”。意思是说,只要逮着完颜娄室,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给封节度使,赏一万两银子、一万匹绢。
张浚其实就是打心理战,为了恶心金军统帅完颜娄室。就连宋朝十几万大军都逮不着完颜娄室,难道还能指望一个扛锄头的农民去逮?
完颜娄室看了张浚的告示,莞尔一笑,也命人贴了一个告示,说甭管哪边的军民,“有擒张浚来献者,赏布一匹、驴一头”。
这么一来,张浚不但没气着完颜娄室,自己反倒被气得够呛,于是一个劲儿下书,催完颜娄室出战。完颜娄室却坚决闭门不出。这样,张浚就越来越轻敌,认为是大宋的军队吓得完颜娄室不敢出战了。
张统帅这么一说,宋军就更加懈怠了。
两军决战前,双方主帅都要观察地形。
当时,宋金两军都是在平原列阵,中间有一片沼泽地。一员大将对张浚说,金军以骑兵为主,我军以步兵为主,平原列阵对我军非常不利,我军应该把部队转移到山地,占领制高点,列好栅栏,筑好营垒,准备好滚木、礌石。一旦金军进攻,我军居高临下,金军仰攻,我军用滚木、礌石往下一打,金军肯定要失败的。
但是张浚根本不听,他说,你以为我是书生就不会打仗啊?你没看到中间隔着一片沼泽吗?金国骑兵那一身盔甲有几十斤,战马的盔甲也有几十斤,人马加起来有一百多斤,到了沼泽地,不用我们打就全陷进去了。我在平原列阵,就是要引诱金军来进攻,让他们全陷进沼泽里,咱们不费一刀一枪,就能大获全胜。
大将见张浚刚愎自用,不听劝告,长叹一声,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与此同时,完颜娄室也在观察地形,他看了宋军列的阵后,仰天大笑,称宋军布阵千疮百孔,“极易破耳”。到真正开战的那一天,完颜娄室命令所有士兵用草袋子装满土,每人背一个,冲到沼泽地前,然后把土囊投进沼泽里,很快就铺出了一条路。金军的骑兵踏着这条路,迅速地冲进了宋军阵中。
张浚万万没有想到,这片沼泽地根本没有挡住完颜娄室的骑兵。金军的骑兵一冲进宋军阵中,长刀、大斧、狼牙棒一抡起来,列阵的这路宋军立刻就溃散了。最可怕的是,果然就像王彦所说,宋军兵将上下之情未通,一路溃散,其他几路也跟着一哄而散,宋军所谓的四十万大军,顷刻就灰飞烟灭了。
这一仗,宋军惨败。当时决战的地点在今天的陕西富平。富平失守,金军实际上就打开了通向四川的门户。下一步,金军翻过秦岭就可以进攻四川了。当时的形势,对南宋来说是岌岌可危。
张浚兵败,幸亏他的部将单骑出关,召集残众,凑了几千人,保护他且战且退,到了安全地带。
张浚痛定思痛,后悔当初不听曲端之言,致有今日之败,他想把曲端请回来,让曲端继续主持川陕的军事。张浚一动这个念头,吴玠可就急坏了。之前吴玠跟曲端闹得水火不容,可以说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如果张浚把曲端请回来主持关陕兵事,吴玠还有好果子吃吗?
所以,吴玠就跟张浚讲,相公,您忘了您跟曲端立过军令状吗?后面的话,吴玠不说,张浚也明白。张浚和曲端赌的不是房子、田地,而是脑袋!张浚现在打了败仗,有什么脸面去见曲端?再说,曲端是武将,性子直,不会给别人台阶下,万一曲端把军令状掏出来,说双方签字画过押的,要取张浚的脑袋怎么办?张浚觉得吴玠言之有理,于是拿定主意,绝对不能让曲端再起。
但是,张浚这时也犯愁了:按照当初立的军令状,我不把脑袋输给曲端,曲端就得把脑袋输给我,可是我打了败仗,他的脑袋怎么输给我啊?吴玠在手上写了四个字给张浚看,张浚一看——曲端谋反。
张浚非常了解高宗皇帝的心理,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武将谋反。张浚心想,这个主意好,告曲端谋反,他就必死无疑了。但是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曲端谋反呢?这时候,一个曾被曲端责打过的部将给张浚送来了证明材料,说曲端曾经写过一首诗,诗里流露出他有反意。
原来,曲端的诗里有这么两句:“不向关中兴帝业,却来江上泛渔舟。”我们知道,关中地带以长安为中心,长安自古就是帝王都城,是周秦汉唐十一朝故都,可以说,汉唐的兴起基本上都是在关中地区,关中被认为是华夏民族政权的王业所在,有帝王之气。如今金国占领了东京,皇帝如果是英明天子,应该督率六师,赴关中长安,号令天下豪杰,收复故土。现在,皇帝却到江上泛渔舟去了。
张浚一看,大喜:这明显就是讽刺当今天子!不管曲端的这两句诗是真的讽刺皇上,还是张浚故意搞的文字狱,只要有了这个借口,张浚就能把曲端抓起来了。
张浚把曲端抓起来后,就交给一个叫康随的部下去审问。康随原来是曲端的下属,曾经因为犯了军法,被曲端抽过一顿鞭子,所以对曲端恨之入骨。张浚在这一点上倒是很会考虑问题,让康随来审曲端,这个谋反案肯定能定下来。
曲端一听要由康随来审他,仰天长啸,说:“曲端必死,铁象可惜啊!”铁象是曲端的坐骑,据说是一匹宝马,可日行四百里。曲端叹息自己死后,这匹名马将来不知道会落在谁的手里,太可惜了。
康随审问曲端说,有人控告你谋反,有没有这种事情?曲端当然否认,说我一片忠心,忠君爱国,绝无反意。康随又问那两句诗该如何解释。曲端解释,康随却根本不听,为了让曲端认罪,他命人大刑伺候。曲端是一员猛将,钢筋铁骨,寻常的皮鞭棍棒根本奈何不了他。
于是,康随想了一招,他把曲端用铁笼子装起来,手脚都铐在铁笼子上,用绵纸蘸水封住曲端的口鼻,然后在笼子四周堆起炭火来烤。这种酷刑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曲端的皮肤都被烤化了,遍体流油,非常口渴,便向康随要水喝。康随竟让人给曲端灌烧酒,这一灌入烧酒,再拿火一烤,曲端的五脏六腑就全烂了。可怜曲端一代名将,就这样被活活折磨致死,年仅41岁。
曲端死得非常可惜,他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更糟糕的是,曲端在关陕地区驻军多年,深得民心,他一死,“陕西士大夫莫不惜之”,这就造成了“军民亦皆怅怅,有叛去者”的恶果。
关陕的军民心想,曲将军为国家殚精竭虑,精忠报国,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这样的朝廷,我们还保它做什么?于是有的人开始投降金军,为金军引路,有的州县也开始投降金国了。
曲端这个人虽然刚愎自负,恃才傲物,但是史籍记载,说他“警敏知书,善属文,长于兵略”。从他的诗写得像模像样来看,他不完全是个老粗,他的死实际上是宋朝由来已久的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可以说,这种矛盾对后来宋军战斗力的发挥,形成了很严重的制约。实际上,包括后来岳飞的下场,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及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都是有关系的。
整个宋朝,尤其是南宋一百多年间,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这也是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浚心里明白,曲端死得冤。他也知道,曲端是一员名将,作战有方,金国人都害怕曲端。以后宋军每次跟金国人打仗时,张浚就命人在军营当中大张曲端的旗号,来吓唬金军。
但金国人也不傻,他们有很多间谍细作,因此,完颜娄室看见宋营中遍插曲端的旗帜,就哈哈大笑,说曲端已贬,你还敢拿曲端之名吓唬我?完颜娄室觉得宋军已经没有名将了,就更加轻视宋军。果然,完颜娄室一挥军,宋军就一溃千里。
张浚守关失利,又刚愎自用、擅杀大将,关键是他跟皇上保证过,明年君臣回东京过元宵节,这下保证兑现不了了。所以,张浚的政敌就弹劾张浚,说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做一方节度使,来抵御金国呢?高宗也认识到张浚有问题,于是下旨将张浚贬职。
当然,曲端之死,吴玠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是他出主意,在手上写了“曲端谋反”这几个字,致使张浚顿起杀心,把曲端害死的。那么,吴玠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不是奸臣呢?
在吴玠这个人身上,体现了人性很复杂的一面。他因与曲端素有矛盾,竟向张浚献计,害死了曲端;而在张浚被贬职后,他担起了抵抗金军入川的重任。
南宋初年,有所谓的中兴四将,即岳飞、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实际上,张俊不见得有多少武功,只不过他的军队多,而刘光世是个有名的“长腿将军”,打起仗来只会逃跑。
吴玠虽然没有位列中兴四将当中,但论武功,吴玠远超过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与岳飞在伯仲之间。南宋与金交战有两大战场,就是关陕和中原。中原地区是岳飞表演的舞台,而关陕地区就是吴玠和他弟弟吴璘的主场。
吴家三代为宋守蜀,一直到吴玠的孙子还在守四川。实际上,吴玠在宋朝历史上、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在中国古代名将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
《宋史·吴玠传》中说,吴玠少时“沉毅有志节,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中国古代选拔武将,最看重的就是马上的骑射功夫。考武举的时候,要看你能拉开多少石的硬弓,能举多少斤的石锁,射箭命中率是多少,而不是像电影里的大侠那样,看你能不能飞檐走壁。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尤其是骑马作战,双方一个回合就胜负立现,如果骑射功夫不够,一照面就被对方打下去了,不像评书里说的,动不动就大战三百回合。真要打三百回合,不用敌人打,自己就累死了。
吴玠作为统军将领,不但弓马娴熟,还读书知大义,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年轻的时候就投身西北军,跟西夏打仗,屡有战功,后来又参加平河北巨盗和平方腊的战斗。靖康之变后,吴玠在关陕地区跟金军作战,也是斩获颇多。论战功,吴玠在陕西诸将中应该是排前十名的,在战争中,他自己的力量也得到了不断壮大。
富平之战失败后,张浚被贬职了,统帅川陕一带作战的重任就落在了吴玠肩上。吴玠率部退保和尚原,命人造土堡,竖栅栏,攒军粮,准备死守。陕西黄土高原,地形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到处都是一块块台地,和尚原就是这样的一块台地。
有人劝吴玠,说这个地方无险可守,是死地,不如退保汉中,以保全蜀地。吴玠回答说,我守此地正为保蜀,如果不守和尚原,退守汉中,那么汉中守不住,就只能退往四川,这么一步步退下去,要退到什么时候啊?我守在此地,金贼绝不敢越我而过!
当时,吴玠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史籍上说是“朝问隔绝,人无固志”,意思就是,跟朝廷的联系都被金国人阻断了,很多部下也打算投降或者开溜了。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吴玠率领着几千人马,死守和尚原。吴玠以忠义感召大家,“将士皆感泣”,说愿随将军杀敌,身死不退。不但如此,沦陷区的老百姓也非常感动,都偷偷地给吴玠的部队送粮食。
吴玠镇守和尚原,就成了金国人的眼中钉、肉中刺,金军铆足了劲,要把和尚原打下来。和尚原之战就这样爆发了。
一开始,金国人没拿吴玠当回事儿,觉得吴玠只有几千残兵败将,和尚原又适合骑兵驰突,吴玠怎么可能挡住战无不胜的大金铁骑呢?所以只派了两员偏将,兵分两路,来进攻和尚原。
吴玠的应对策略是,不管金军几路来,宋军就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因为吴玠只有几千士兵,如果一起跟金国人拼命,士兵太疲惫,遂让部队分成数队,轮番出战。我们知道,仗一打起来就不分时辰,有时候会从早上打到晚上,士兵连饭都吃不上。吴玠让部队分成数队,假设分成十队,五队先出战,剩下五队休息,在场外埋锅造饭,饮酒吃肉,等双方渐成僵持、宋军逐渐不支的时候,休息的这五队上,把那五队替换下来。
金军一看,傻眼了,心想哪有这么打仗的啊?我全军上阵,我打累了,你换替补队员了,这谁受得了啊?这样一来,这路金军就被打败了。这时,另一路金军远道赶来,想来打配合,结果没等赶到战场,吴玠就已经打胜了,而且已经集中人马,做好准备,所以另一路金军也被打得惨败。
两路金军围攻和尚原的企图宣告失败,金国人非常震惊,发现吴玠这个人并不好对付。于是,主将完颜宗弼亲统十万大军,要来攻打吴玠。当然,十万大军也可能是诈称。
古人说领兵多少万,我们千万不能全信,就像《三国演义》里说,曹操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那怎么可能?当时全国才有七百万人,他一下就领八十三万大军,而且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还被干掉了七十万,真要按这样计算,中国就没人了。古人之所以这么对外号称,用的是疑兵之计。那时候打仗是越张扬越好,吓唬敌人,每个士兵举一杆旗,看上去旗帜如林,无边无沿,敌人还以为有多少人呢,实际上也没多少。
完颜兀术亲率十万大军来攻打吴玠,造浮桥过了渭河,安营扎寨十余里,准备跟宋军决一死战。
宋军的军械里有一种秘密武器,对付骑兵是最有效的,就是床子弩。今天在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馆里,有按一比一的比例复原的床子弩。床子弩可以并排放五支箭,每一支箭都有几米长,箭头比长矛的矛头还要宽大,人是拉不开这种弩的,得用绞车绞开。
床子弩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床子弩主要不是用来射人,而是用来射城墙的垛靶。如果有人藏在城墙后面射箭,用床子弩可以穿透城墙,把人钉在城墙上。可想而知,这种武器的战斗力有多强悍,更别说用床子弩对付骑兵了。弩一绞开,五支箭一射,人马俱碎,不管骑兵身穿多少层重甲,照样连人带马一箭钉在地上,拔都拔不出来。
吴玠用床子弩这个秘密武器,成功地阻止了完颜宗弼大军的进攻。金国人一看,吴玠不出战,老拿箭射我们,这怎么办呢?于是,金国决定设奇兵,绕道去攻打吴玠。吴玠早料到金军会来这一手,没等金军偷袭的部队到达,吴玠埋伏的部队就杀出来了,金军又被打得大败。
这时候的金国部队,已经不像当年攻打北宋时的金国铁骑了。随着金军南下,占领中原地区,金国军队的民族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在金军中,女真人并不占多数,而是以契丹人、渤海人和汉人为主。这些汉化已久的士兵打仗是要有粮草供应的,不可能再骑着自己的战马、嚼着肉干、喝着酸奶就来打仗了。所以,金国军队原来战争成本低的优势,这时已经不具备了。宋金双方都有短处握在对方手里,如果一方粮道被掐断,就等于不战自败。
因此,吴玠就派人偷袭金军,断掉了金军的粮道。金国人顿时乱成一团,只好就地设围坚守,好不容易熬到了天黑。古代人打仗,没有夜视器材,一般打到天黑,双方就要鸣金收兵,等天亮再战。金军打了一天仗,水米未进,体力消耗尽了,本来想趁天黑歇口气,没想到,吴玠居然夜袭金营。吴玠对这个地方的地形很熟悉,敢于夜战,于是纵兵四出,打得金军大败亏输。
这时候,就连主帅完颜宗弼也只好逃命了。完颜宗弼怕被别人认出来,就拔出佩刀,把胡子割下来了。中国古代特别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男子一成年,必然要蓄须,没胡子的是太监。谁要是把别人的胡须毁了,这是对他人一种极大的侮辱。但是,完颜宗弼为了活命,也顾不得胡子了,自己割了胡子就逃跑了。
和尚原一战,吴玠大获全胜,以几千人的军队打败完颜宗弼所谓的十万大军。但金国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很快就又卷土重来,这就爆发了饶凤关之战。
金国人不甘心和尚原的惨败,于是重新派出一员大将来顶替完颜宗弼,继续对宋作战。
这个人就是被称为“啼哭郎君”的撒离喝,他曾经是吴玠的手下败将。为了洗刷掉“啼哭郎君”的恶名,撒离喝设计迷惑吴玠,企图避开和尚原,从宋军防守薄弱的饶凤关入川。
吴玠没有上撒离喝的当,他得知撒离喝想从宋军防守薄弱的饶凤关入川,就亲率主力,日驰三百里,赶到了饶凤关。吴玠很有计谋,到了饶凤关后,先派使者去给撒离喝下战书。
不过,他可不像张浚那样幼稚,跟金军约好哪天打仗。吴玠让人带了几大筐橘子给撒离喝送去,同时附书一封,说:“大军远来,聊以止渴。今日决战,各忠所事。”你远道而来,我给你橘子吃,今天这件事咱俩是各为其主,各忠所事。
吴玠的橘子一送去,撒离喝就魂飞天外了,他以杖拄地,大喊:吴玠怎么可能来得这么快?吴玠的心理战术玩得很成功,用几筐橘子就把撒离喝吓得魂飞魄散。这一仗还没打,金军的气势就矮了一截。
但是,金军毕竟是百战雄师,他们的战斗力还是很强劲的。而且,撒离喝为了洗刷自己“啼哭郎君”的耻辱,也是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伤亡数字,一心要打败宋军,攻下饶凤关,取吴玠首级。所以,金军这次攻打饶凤关时,是“一人先登,两人拥后”,就是一个人进攻的时候,两个人在后边跟着,前面的人死了,后面的人踩着同伴的尸体往前冲。
面对金军的猛烈进攻,吴玠身先士卒,亲自登城,挥着战刀,冒着箭雨,在城楼上指挥战斗。“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宋军士兵一看,主帅都不怕死,那还有什么说的,都玩儿命地杀敌。
饶凤关是台地山城,山上有很多巨石。宋军将士就地取材,把山上的石头往下推,金军士兵被砸得死伤无数。吴玠还事先命人用草堆成草垛子,绑成圆球,等金军进攻时,就点燃这种大草球,推下山。这一招非常有效,攻城的金军见一个个大火球迎面而来,赶紧回头就跑,但人哪有火球跑得快啊?而且,大火球火星四溅,金国人的制服又以皮毛为主,沾火星就着,根本躲避不开。金军哪里见过这种打法,又一次惨败而归。
撒离喝怒不可遏,决定亲自上阵指挥,并在军中悬赏杀吴玠。当然,这次肯定不是驴一头、布一匹了。撒离喝率领金军强攻六昼夜,死尸堆得跟山似的,就是不退兵。
吴玠见金军这么玩命,拿人不当人,心想,这么下去不行,火球快用光了,能用的巨石也快用完了,弓箭也快射光了,不能这么耗下去。中国古代有这么一句话,叫“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宋金本来就兵力悬殊,吴玠即使再用兵有方,这么耗下去也是经不住的。
吴玠想出一招,就是招募敢死队,赏银千两,下山杀敌。吴玠在招募敢死队的时候,是有原则的:父子同在军中的,父亲留下,儿子回去;兄弟同在军中的,结婚有后的留下,没结婚的回去。但是,敢死队最后招募的成员很多都是父子兄弟一起来的,因为士兵们都不肯回去,说愿随将军杀敌,打死无怨,只要大宋朝能够保住,自有后来人。
吴玠听了非常感动,让人开银箱,要给这些士兵分银子。士兵们哈哈一笑说,命都不要了,要这银子干什么?将军您留着吧,将来还用得着。
就在敢死队将士抱着必死决心,整装待发的时候,金军突然从天而降。原来,吴玠军中一个小校犯法,依律当斩,但这个小校趁看管不严,逃下山去投奔了金军,把宋军部署的虚实都告诉了敌方。金军就沿着一条小路爬上了山,因为这条小路鲜为人知,所以宋军没有设防。
本来宋军人数就少,是乘高凭险才守住饶凤关的,现在天险一失,金军从天而降,宋军显然支撑不住了。饶凤关失守,吴玠边打边撤,退到了三泉这个地方,准备在这里会合其他余部,与金军再战。
金军虽然占领了饶凤关,但是损失惨重。这种胜利属于惨胜,对于金军来说根本划不来,完全是撒离喝因为自己的面子才打的。撒离喝心想,你以前让我哭,我现在也让你哭。但是,吴玠没有哭,只是退了回去。金军没有给养,不能久待饶凤关,只好撤军北去。
吴玠见金军北撤,趁机率军进攻,缴获了金军大量辎重。据说,这一次金军“堕山涧死者数以千计”,人马损失惨重。饶凤关一战,金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最后的结果仍然是吴玠取得了胜利。
朝廷因此晋封吴玠为少保,充陕西路制置使。这种官职历来都是由文官出任的,武将不能担任,足见朝廷对吴玠的肯定。这样一来,吴玠就成了当地的最高指挥官,总领当地的军务。
吴玠所部的誓死抵抗,再一次打破了金军入川的计划。金军岂能善罢甘休,于是卷土重来,再次派完颜宗弼率领大军攻蜀,拉开了仙人关大战的序幕。
金军攻打仙人关,屡攻不克,于是想出了新的方法,就是利用云梯和撞车。金军士兵手持云梯往城墙上搭,又用撞车撞城门。撞车和城门楼一样高,前面是一个大木椎,用来撞城门。撞车上面还有碉楼,士兵藏在碉楼里面,用牛皮做成的巨盾护住身体。
吴玠观察了金军的军械,说“贼易破”。他让士兵用撞杆把金军的云梯撞碎,用开水和热油顺着云梯一锅锅地往下浇。这样一来,冲上来的金兵都被烫熟了不说,云梯上还沾了油,拿火箭一射,就全都着火了。撞车就更好对付了,都不用浇油,因为上面是牛皮,直接拿火箭一射就着了。金军的新方法最后还是不奏效。
金军一看,吴玠老是玩火,我们攻山头,你给我们弄个大火球,我们攻城,你又用火箭,这谁受得了啊?数个时辰打下来,宋金双方竟然还是战了个平手。
这时候,完颜宗弼有点儿失去理智了,居然命令金军将士用绳子连在一起,进攻的时候一队人全上,同生共死。一队人都身披铁甲,连在一块儿爬云梯,第一个掉下来,带着一串都得往下掉,这么一来,同生的可能性不大,只能共死了。
完颜宗弼还下令,如果这一仗再失败,每队抽签杀一个人。所以,金军玩儿命强攻,而宋军也死守不放,双方仍然僵持不下。最后,金兵死尸堆积如山,后面进攻的士兵都不用云梯了,直接踩着死尸往上冲。
就在完颜宗弼苦战的时候,撒离喝骑着马绕着城转,苦苦寻找打败宋军的办法。忽然,他看到宋军西北方向的敌楼好像防守比较空虚,就心生一计,命人抛巨石击打这个敌楼,想把敌楼打塌,从这儿攻进城去。吴玠不敢怠慢,亲自赶到一线,一看敌楼要倾覆了,赶紧命令士兵用绳套住,把敌楼拽正。
吴玠带领将士在敌楼死守,金国人又射火箭,想把敌楼烧掉。吴玠早有防备,心想,我就是玩火的,你还拿火来烧我?于是让人拿水一浇,火就灭了。金军没办法,只好放弃。
到了夜里,宋军又一次夜劫金营。据说,宋军中有武艺高强的首领,手持一柄长把儿陌刀,这种刀很厉害,“当其刀者,人马俱碎”,一刀下去,连人带马就被劈成了两半。
一见这种情景,金兵皆胆寒,士气大减。这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心理。按说金军这么多人跟宋兵打,不是不可能取胜,但是一看宋兵这么厉害,谁愿意去送死啊?其实,也许前两个人被劈了,第三个人上来就能把这个宋兵杀死,但每个人都不愿做被劈的那两个,都想做那第三个人,这样一来,宋军在士气上就占了很大的优势。最后,仙人关之战金军大败,宋军收复了被金军占领的地区。
金国人这次进攻川陕,本来准备消灭吴玠之后,就进蜀地安家,所以把老婆、孩子、家具、仆人都带来了。但是金国人没想到的是,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三战竟全都失败了。金国人认识到,吴玠守的这个地方是天堑,难以逾越一步,于是开始在陕西一带开荒种田,做好了跟宋朝长期对峙的准备。
从此,金国人再也没有攻入蜀地一步,宋金两国就在陕西长期对峙下来。
我们知道,后来忽必烈灭南宋,就是先攻入蜀地,然后由蜀地顺长江而下,才攻占了江南。如果直接进攻江南,江南卑湿水热,地域广大,是很难攻下来的。
所以,吴玠守住了川陕,对于保住宋室的半壁江山意义重大,甚至可以说,他是“中兴武功第一”。如果不是吴玠三战三捷,死守川陕以保蜀地不失的话,南宋就非常危险了。因此,南宋朝廷拜吴玠为少师,封节度使。
《宋史·吴玠传》中记载说,吴玠“与敌对垒且十年,常苦远饷劳民,屡汰冗员,节浮费,益治屯田,岁收至十万斛”。就是说,吴玠与敌国对垒将近十年,觉得老百姓赋税的负担本来就很重,再让他们交粮饷,负担就更重了。于是,他能不用的人就尽量不用,军队里每一个穿军装的都是能上阵杀敌的。所以,老百姓都非常拥护他。他还让军队屯田,一年能收十万斛粮食。
吴玠守蜀
还有一点,就是吴玠“御下严而有恩,虚心询受,……故士乐为之死”。虽然是慈不掌兵,但是将领在树威信的同时,也要注意恩威并用,吴玠就很注意这一点,所以很得人心。
吴玠守蜀多年,但47岁就英年早逝。吴玠死时,他的弟弟吴璘也已成长为一员名将。皇帝看到吴氏兄弟劳苦功高,也知道只有吴氏兄弟才能保四川不失,所以让吴璘接替了吴玠的职位。
吴璘驻守四川将近三十年,比他的哥哥吴玠还要长。临到病逝的时候,吴璘给孝宗皇帝上遗表,说:“愿陛下毋弃四川,毋轻出兵。”告诉皇上不要放弃四川,不要主动出兵去跟金国人打仗,不要动不动就嚷嚷北伐。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吴璘的话是对的,宋朝后来的几次北伐都失败了。可以说,吴氏一门对宋朝忠心耿耿,正是由于吴氏兄弟在川陕的坚守,南宋的半壁江山才得以保全。
金国人在川陕战场上没有成功,就再次把战争的矛头转向了中原。而中原大战,就成为名将岳飞表演的舞台。
岳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武将,他在中国百姓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就实际军事才能而言,岳飞在中国古代应该算得上是最杰出的军事统帅。我个人认为,跟他能力不相上下的,大概只有明朝的戚继光。一般来讲,民间总是把岳飞跟关羽相提并论。
北京就有一个关岳庙,专门供奉这两位中国的战神。当然,关羽和岳飞身处不同的时代,两个人在武功和文学修养上谁更高一些,恐怕不好衡量。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好几处讲到关王爷夜读《春秋》,好像关老爷一辈子就读过这一本书。而岳飞留下来的《满江红》《小重山》这些词,水平真的是相当高的。岳王庙里“还我河山”四个字,写得气势非凡,据说是岳飞的真迹。不管是文治还是武功,岳飞都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人们之所以把关羽和岳飞并称,大概是看重两个人身上一个共同的品质,就是忠肝义胆、忠君爱国。
岳飞出身于一个河南农家,虽然是农民的孩子,但岳飞小时候上过村塾,受过教育,非常爱读《春秋》和《孙子兵法》。《春秋》相传是孔子所作,有句话说是“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因为《春秋》里面讲的都是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岳飞喜读《春秋》,对于他那种耿直忠义的性格的形成,是有影响的。
岳飞不但喜读书,还精于骑射,膂力过人,武艺高强。据说,岳飞从小眉宇之间就有一股英武之气,为人特别守约、重义气,行事磊落。看到岳飞这个样子,他的父亲就感叹说,像你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应该做一番大事,你可能会为国死义,为国尽忠。
又有传说岳飞投军的时候,他母亲在他后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也有一种说法是“尽忠报国”。关于这一点,我们无从考证,因为正史没有记载。不管是记载还是传说,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岳飞受到的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对他一生的作为和经历,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岳飞从军时,只是一名小兵,后来他多次立功,被他的领导宗泽提拔,成了一名下级军官。
虽然官职很小,但是岳飞不忘一心报国,他给朝廷上疏,说,我们不要南迁,要北上,要迎回二圣、恢复中原。但是,当时执政的是汪伯彦、黄潜善这两个投降派的奸相。他们心想,哪来这么一个小兵丁,居然敢给我上疏?于是便撤了岳飞的职。就这样,岳飞连一名下级军官也做不成了,又被撤成小兵了。岳飞被撤职后,他的领导宗泽就介绍他投奔了河北招讨使张所。
张所初见岳飞时,以为他就是一个小兵,走了宗泽的门路才投奔他帐下的,就漫不经心地问岳飞能抵挡多少敌人。岳飞慨然回答:“将在谋而不在勇,我万人敌。”
张所一听,马上整理自己的衣冠,对岳飞说:“君非行伍中人,必大将之才。”张所第一次见岳飞,就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于是很重用他,让岳飞跟八字军将领王彦一起出兵,前去攻打金军。
王彦这次出战,领兵七千人,而来犯的金军有五六万人。王彦率领的是河北义军,因为是保家卫国,所以同仇敌忾,将士士气很高。但金军战斗力正盛,兵力又几倍于宋军,宋军打得非常吃力,与金军僵持了几天几夜。最后王彦害怕被金军合围,命令部将趁夜突围,准备撤军。
但是,岳飞拒不听令,他率领自己手下的五六百人,又杀入金军的阵营,跟金军打了起来。据史籍记载,岳飞手执丈八铁枪,一个人在金营杀了几进几出。这跟评书演义里说的赵子龙救阿斗不一样,因为在三国时代,战马还没有马镫,武将骑在马上,两脚是悬空的,所以必须一手挽缰绳,一手拿兵器,不可能用双手执握的长兵器,否则打仗时一使劲儿,就会从马上掉下来。而且在三国时候,骑兵的主要作用是奔袭和侦察,并不是作战主力,他们使用的武器,应该是以一米多长的环首刀为主。我们听说的像张飞的丈八长矛、吕布的方天戟,可能都是后人演绎出来的,是不实之词。
但岳飞这次与金军的战斗,是正史记载的。他真的是手握丈八铁枪,几进几出,身上十几处受伤,仍然裹伤再战。
激战中,岳飞曾向王彦请求援兵,但没有得到王彦的回应。王彦因岳飞不听将令,心里十分愤恨,心想就你岳飞能耐,我让撤军你不撤,你这几百人进去了就算了,要是为救你再把我的大部队牵连上就不值了。所以,王彦坚决不发救兵。
岳飞并不气馁,凭着这几百人,照样跟金军血战,而且擒杀了金军的一员大将,还活捉了一员大将,然后突围而走。
岳飞突围后,知道王彦恨自己,怕回到王彦那儿没有好果子吃,于是又来改投宗泽。宗泽非常高兴,让岳飞担任东京留守司的统制。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岳飞性格坚毅勇武、刚强直理,但是好抗上。张所身为河北招讨使,那么大的人物,问他能领多少兵,岳飞张嘴就说,将在谋不在勇,这口气有多大?幸亏张所也跟宗泽一样,有容人之量,不怪岳飞清高,还夸奖岳飞是大将之才。
但到了王彦这儿,事情就不这么简单了。王彦是河北义军的领袖,现在岳飞到他手下任职,但是不听他的指挥,他当然生气。王彦会觉得,如果我手下的将领个个都像你那样,调谁谁不动,那我就没法指挥了。王彦与岳飞的矛盾,王彦的心胸不够开阔是一方面,岳飞好抗上也是一方面。
后来,王彦跟岳飞的矛盾更是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岳飞镇守襄阳的时候,王彦已经转成了文官。朝廷派王彦去做襄阳的知府,王彦得知要与岳飞共事,宁可辞官也绝不赴任。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从王彦与岳飞的矛盾可以看出,岳飞这一生,包括他后来的悲剧结局,都跟他的性格有密切关系。
建炎三年,在韩世忠阻截完颜宗弼大军,进行黄天荡大战时,岳飞也率部与金军进行着血战。
当然,岳飞那时的官级与韩世忠还相差很远,韩世忠指挥八千人的部队跟十万金军血战,而岳飞当时手下兵不足千人,将更是只有寥寥数员。但是,岳飞敢于主动出击,并且一举收复了今天的宜兴。金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老百姓苦于兵灾已久。如今岳飞收复了宜兴,当地的老百姓对岳飞是感激之至,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意思是说,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很容易,岳将军能从金军手里把我们解救出来,让我们活下来,这太不容易了。百姓为了感谢岳飞,就给岳飞刻像,早晚焚香,把他当神仙供着。岳飞取得这么大的战果,得到了老百姓这样的爱戴,当时他才24岁。
黄天荡大战的时候,完颜宗弼屯军江上,岳飞亲率百余轻骑,偷袭金营。据说,岳飞领着这一百多人,杀死金军千户一级的军官175人,斩首2000余人,整个战场上一片血红,金军浮尸数十里。
由此可见岳飞的战斗力之强,他的部下作战之勇猛。
岳飞屡立战功,高宗皇帝非常欣赏他,提拔他为镇抚使兼知泰州,让他在泰州这个地方做知州。一看皇上给了这么一个官职,岳飞很不满意。史书上没有说岳飞为什么不满意,可能知州是个文官,而岳飞是名武将,所以有所不满。
《鄂国金佗稡编》上记载,岳飞给高宗皇帝写了一道奏疏,他在奏疏上说:
若蒙朝廷允飞今来所乞,乞将飞母、妻并二子为质,免充通、泰州镇抚使,止除一淮南东路重难任使。令飞招集兵马,掩杀金贼,收复本路州郡,伺便迤逦收复山东、河北、河东、京畿等路故地。庶使飞平生之志得以少快,且以尽臣子报君之节。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皇上你给我的这个官我不爱干,因为这是个文官,我的特长发挥不出来。我想领兵打仗,但是我手下就千把人不够使,所以请求朝廷允许我自己招兵。我要私募军马北上,恢复中原。
我们知道,两宋的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武将手里有权,尤其是掌握兵权。私募军马是违犯国法的,因为私募来的军马就会变成了将领的私人部队,不是国家的武装了,所以朝廷不会允许。岳飞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在奏疏里说,皇上你不用担心,别害怕我谋反,我把我的母亲、夫人和孩子留给朝廷当人质,然后我再去招募军马。只要皇上允许我招兵,我就可以一直收复山东、河北、晋冀等地,连东京汴梁我都可以收回来。
从这封奏疏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岳飞的性格。你说他是忠勇,还是政治敏感程度太低?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其实这个时候,朝廷实际上也允许私人募兵,后来中兴四将的部队,其实都是他们自己私人的部队,所以叫韩家军、岳家军、张家军、刘家军。但是,朝廷允许私人募兵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将领要把自己的家人留在朝廷做人质。
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讲,这叫“潜规则”。所谓潜规则,就是不能说破的,朝廷与领军将领双方心照不宣就好。现在岳飞这封奏疏一上,等于把这个潜规则公开了,而且还是明明白白地写在奏折里。这样一来,宋廷君臣之间的这种默契就被昭告天下了,朝廷和皇帝就被置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下。
人们会想,我们的将领招兵是为了保国,他们为国家打仗,出生入死,还得把老婆、孩子和老娘留给朝廷做人质,这皇帝是怎么当的?
岳飞的这封奏疏让皇帝很头疼,觉得没办法处理这件事。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皇帝可能始终就没信任过岳飞。
岳飞在个人德行方面堪称完人,几乎没有缺点。实际上,皇帝最害怕的就是岳飞这种人,他没有小辫子握在皇帝的手里,皇帝奈何不了他。
与岳飞同朝的名将们,都有自己的短处捏在皇帝手里。吴玠好色。据说,吴玠听闻岳飞的威名后,很想跟岳飞结交,就给岳飞送去了美女,但是全让岳飞给退回去了。岳飞跟吴玠说,咱俩结交没问题,英雄惜英雄,你在西北,我在东南,一起为国尽忠,美女就没必要了。
韩世忠好货,喜欢广置田宅,买房买地。高宗皇帝知道了特别高兴,对韩世忠说,你看中了哪块地、哪处房子,没问题,朕都给你。因为你好货,你就有舍不得的东西,有舍不得的东西,你就不可能豁出去,也就不可能反叛朝廷。
这就是皇帝的理论,在皇帝的眼里,大臣的忠诚度是最重要的。宋朝对于文臣武将,原本用的就是重金赎买的政策,朝廷厚养士人,厚待官员,以此来防止官员造反。当初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就跟武将们说,咱们刀头舔血的日子过了大半辈子了,现在天下太平了,你们就别再领兵打仗了,把兵权交出来,我给你们钱,回家乡广置田宅,娶娇妻美妾,买歌儿舞女,得尽天年吧。也就是说,皇帝鼓励手下的大将高消费,过骄奢淫逸的生活,因为人的奢侈之心一起,进取之心就没有了。
皇帝想通过收买官员,来稳定自己的皇位。可是,这一招在岳飞身上行不通,因为岳飞什么都不喜好,也没有短处捏在皇帝手里。这样一来,皇帝就很为难了。来软的吧,岳飞不吃这一套,钱不要,官不要,宅子也不要,就是一门心思收复中原、迎回二圣;来硬的吧,想抓岳家军的把柄,岳家军纪律严明、执法如山,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皇帝想抓岳飞的小辫子都抓不着。
这样一个臣子,皇帝又欣赏又害怕。为什么宋高宗一直对岳飞若即若离,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他,道理就在这里。
岳飞一门心思要北上收复中原,这无疑是宋高宗最闹心的事儿,高宗皇帝不让岳飞再去抗金。
皇帝心想,你不是爱打仗吗?这好办,我们要想对付外敌,先得消灭内鬼,你别去打金军了,先去平内乱吧。
这里说的内乱,还要从当年徽宗皇帝大兴花石纲说起。当年运送花石纲的举动,搅得东南沸腾,老百姓起来反抗的有很多,有的就趁乱称王了,比如洞庭湖的钟相和杨幺。
宋高宗就让岳飞领着部队,去跟这些起义军打仗。皇帝让岳飞去平定起义军,多少带点儿以贼治贼的色彩。我们前面提到,岳飞曾经给王彦当过部下,而王彦率领的八字军就是从义军演变过来的。岳飞现在虽然顶着朝廷的官衔,但皇帝并不相信他,所以让他跟钟相、杨幺这些人打,最好拼个两败俱伤。
岳飞不愧是将才,领着部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削平了巨寇,特别是在平定钟相、杨幺的洞庭湖水军时,岳飞的收获很大。钟相、杨幺洞庭湖水军的战船很先进,据说采用的是机械动力,原理估计和我们今天的自行车差不多,就是通过脚踩带动机器转动,船就能前进了。我国古代的战船主要是帆船,必须在顺风的时候才能行驶,碰上逆风或者无风,行驶就很困难了。而钟相、杨幺的机械船,即使在没风或者逆风的时候也能出击,这样的战船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另外,在这种机械战船上还装有抛石机和拍杆,这两样武器的作用很重要。在古代,水战和陆战的差别并不太大。一般水战的时候,如果双方的船离得远,多数就是靠弓箭射,要么瞄着对方船上的人射,要么就是神箭手把对方的船帆射落;等到双方的船只靠在一起,就开始接舷战,水战也就变成陆战了。
而有了抛石机和拍杆后,水战的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敌船离得远的时候,可以用抛石机向敌船投巨石,船被巨石击中,不沉也会漏水;双方船只靠近后,就可以用拍杆击打敌船,把敌船打沉。
当初金军南下的时候,宋军的战船就是运用这些先进的机械,大败金军的。岳飞得到了这些先进的战船,为了孝敬他的老领导、老上级,也为了团结其他武将,命人把缴获的战船配上全套装备,给韩世忠、刘光世、张俊每人送了一艘。
在南宋中兴四将里,岳飞年纪最轻,比张俊小17岁,比韩世忠和刘光世小14岁。建炎三年,也就是苗刘兵变被平息的那一年,韩世忠和张俊已经做到了节度使,都是二品大员了。而岳飞当时只是东京留守司统制,正七品,搁今天就是一个县团级干部。可见,岳飞的资历比另外三人浅得多。
现在岳飞平乱得到了战利品,主动把先进的战船送给其他三位将领,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刘光世是有名的“长腿将军”,打起仗来就会逃跑,这时候,他已经退休不带兵了。
韩世忠为人比较直爽,与岳飞出身又有些相似,岳飞是农家子弟,好歹还是清白人家,韩世忠可是泼皮无赖出身,总之两人出身都很卑微,容易产生共鸣。韩世忠收到岳飞的礼物后,哈哈一笑,说了句类似“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话。意思是说,我不嫉妒你了,你立下了战功还想着我,挺够意思的。韩世忠与岳飞的交情还是不错的,后来岳飞被害时,韩世忠还曾不顾个人安危去质问秦桧。
而张俊的表现就完全不同了。他心胸狭隘,虽然是岳飞的老上级,但这时候非常嫉恨岳飞。张俊心想,我是你的老上级,一直提拔你,没有我能有你的今天吗?你现在瞎猫碰上死耗子,打了一场胜仗,占了大便宜,缴获这么多战船,还给我送来一艘,这不就是故意显摆吗?
张俊嫉妒岳飞的战功。岳飞最后被害,张俊在其中没少出力。在岳王坟前跪着的那四个铁像,其中一个就是张俊。
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岳飞的所作所为并不完全被同僚所认可,甚至有人嫉妒他的战功。
不久,金军利用伪齐政权南侵,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宋高宗只好派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郡。
于是,岳飞率领三万人马出师北上,前去跟金军和伪军作战。当时的岳飞虚龄只有32岁。大军过江的时候,岳飞效法东晋名将祖逖中流击楫,说此番北上,若不能收复中原、迎回二圣,誓不生还。
岳飞这话如果传到高宗皇帝的耳朵里,皇帝心里就又要打鼓了。你想,宋高宗听了心里得多别扭,岳飞不生还吧,我少一员名将;岳飞要是生还吧,他把徽钦二圣带回来,那我怎么办?实际上,当时徽宗皇帝已经崩逝于五国城,但钦宗皇帝还健在,他在北国活了三十年。
岳飞领军北上,与金齐联军交战。当时敌军有十万人,而宋军兵力不足三万。岳飞打听敌将是谁,部下报告说是齐国名将李成。岳飞一听哈哈大笑,说手下败将,他还敢来跟我打仗?部下说,敌军拥兵十万,我军只有三万,力量悬殊呀。岳飞说没关系,骑马走到山地,观察敌军阵营。
一看李成的布阵,岳飞更是哈哈大笑,说骑兵利旷野,步兵利险阻,破之易如反掌尔。按照排兵布阵的规律,骑兵要布在开阔的地方,这样利于骑兵驰突;而步兵要布在地形比较崎岖的地方,这样利于步兵攻守。李成正好给弄反了,他把骑兵布在河边上,把步兵列在平原上。
于是,岳飞吩咐部将,用长枪队去破李成的骑兵;又让另一名部将用骑兵去破李成的步兵。岳飞自己搬了一个马扎,往山坡上一坐,军扇一挥,说我在这儿看你们如何从容破贼。
中流击楫
头一路宋军列好阵势,士兵手持长枪,步步进逼。等到李成的骑兵发动进攻的时候,宋军的士兵就把如林的长矛往地上一竖,矛尖对着敌军的战马。阳光一照,明晃晃的矛尖一反光,战马就惊了,跑在前面的战马就开始往回撤,这一撤,就与后面的骑兵相撞,敌军自相践踏,死者无数。都怪李成找的好战场,骑兵身后又是一条江,这样一来骑兵就全完了。
另一路宋军的骑兵去打李成的步兵,又是在平原上,结果可想而知。李成的十万大军很快就灰飞烟灭了,逼得李成麾下的第一勇士都跳崖自杀了。岳飞大获全胜,襄阳六郡全部收复。
岳飞打了胜仗,高宗皇帝非常高兴,封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我们前面提到过,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正大军区级。岳飞在32岁的时候开府建制,成了继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吴玠之后,南宋第五个开府建制的大将。
高宗皇帝还御笔亲书“精忠岳飞”四个大字,挂在岳家军的军旗上,以此表彰岳飞,振奋军心。
上一讲提到岳飞大破伪齐的十万大军,那么这个伪齐是怎么回事儿呢?前面讲过张邦昌曾建立过一个伪楚,现在怎么又出来一个伪齐呢?
金军曾两次南下进攻东京汴梁,第一次南下徽宗传位于太子赵桓,是为钦宗,改元靖康。靖康二年,金军第二次南下,掳走徽钦二帝及皇室宗亲三千多人,史称“靖康之变”。金军两次南下都来去匆匆,他们灭了北宋后,并没有久留的打算,这才有了张邦昌的伪楚。他们让张邦昌镇守中原,统治宋朝的金占区,连监视张邦昌的人都没留下一个,就打道回府了。
但是张邦昌做了33天皇帝就政归赵氏,赵构继承了北宋的法统。这让金国人很失望,他们要灭掉南宋,要扶植新的伪政权。于是就有了完颜宗弼提兵南下,搜山检海捉赵构的行动。
让金国人没有料到的是,这次军事行动居然失败了,他们这才意识到消灭南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双方得长期僵持。金国人知道广大中原汉地人口比他们多,经济文化水平也比他们高。而金人都是跑马弯弓的人,要亲自统治中原,还得去学习汉语,学习他们不懂的东西。让他们把枪杆放下去握起笔杆,这是很费劲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汉治汉”。金国本来看中了张邦昌,可张邦昌不给力,那就要再扶植一个代理人,这是最简便可行的办法。
当年,女真皇族曾定下一条国策:“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也就是说,金国不是一味地跟南宋打仗,而是边谈边打,一面在战场上施压,一面在谈判桌上施压,双管齐下。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争取在谈判桌上得到;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就在战场上得到。再建立一个傀儡政权,让傀儡招降纳叛,争取把宋朝那些游移不定的无耻文官、寡廉武将全都招来,这样就可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于是,再扶植一个代理人就成了当务之急。那么,他们这次选中的代理人会是谁呢?就是宋朝的济南知府刘豫。
刘豫祖籍河北,世代务农,往上捯几辈,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全是白丁。他想摆脱这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就发奋读书,中了进士。
有人讲,对知识分子而言,汉唐是很可敬的,明清是很可怕的,宋朝是很可爱的。宋真宗曾经御制《劝学诗》,告诉学子们要好好念书。为什么要好好念书呢?因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几句话脍炙人口,意思是说通过好好念书,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良田美女全是你的,所以大家要勤奋读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最终,刘豫成功实践了真宗皇帝的这个劝告。
刘豫虽然中了进士、做了官,但也抹不掉他人生的污点。他这个人有点儿人穷志短,读书的时候偷同学的衣服,被人逮住了,可能还被扭送到“公安机关”法办。后来他做了官,而且做的是管礼制的官,有人就把他偷盗的陈年旧账给翻了出来,说刘豫是小偷,梁上君子一个,怎么能让他管礼制呢?
《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摆在第一位,就是说读书要先正心。刘豫“修身”这一关都没过,又怎么能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呢?他根本就不配做礼制官嘛。不过,徽宗皇帝本身也不怎么讲礼制,就说陈年旧账都别提了,接着让他做官吧,还提拔刘豫做了殿中侍御史,就这样,刘豫不但管礼制,还管风纪。
不料,刘豫做官后来劲儿了,开始给皇帝挑错,说皇帝做的一些事与礼制不合,这下捅娄子了。皇帝当时震怒,说,我都没揪你三只手的事儿,你还说我做的事儿不合礼制,你一个河北种地的,懂什么礼制啊?行了,这殿中侍御史别干了,上外地做个小官去吧,于是把刘豫派到两浙做察访使去了。
不久金军南下,上至朝廷下至地方都乱了套,朝廷就调刘豫出任河北提刑。河北当时是个路,提刑使是一路的最高司法长官。要说刘豫从南方调到河北老家出任提刑使,也算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可刘豫心想,这可不成,金军一南下首先到的就是河北,到那儿脑袋都保不住了,更别提什么做官了,坚决不能去。可这也不好跟朝廷明说啊,他就推说自己还没准备好,逡巡不前。
还没等他赴任,北宋就灭亡了,不久后南宋建立。
南宋建立后,刘豫暗自琢磨,前朝委任我为河北提刑,现在河北已经沦陷,提刑可以不干了,但我这么大的干部,总得有个地儿安排一下吧,于是他便向朝廷讨官做。
当时正值汪、黄主政,两位宰相一合计,山东济南缺个知府,就让刘豫去做济南的知府吧。刘豫一看,很是不情愿,那地方离金军多近啊,金军一南下,不就得经过河北、山西、山东三个省吗?这不是又把我往火坑里推吗?刘豫就给朝廷上表,言辞恳切,说自己能力有限,那个地方不太适合自己,能不能换个地方。
汪、黄二相很生气,凭空给你个官做,还敢挑肥拣瘦,你要不干就算了。你原来不是种地的吗?这行你熟,你干这个去吧,回家做你的老百姓去。刘豫没办法,满怀愤懑去上任了。果然,他到了济南后,知府的椅子还没坐热,金军就来了。
金军来了后,一开始刘豫还派自己的儿子出兵跟金国人干了一仗。金国人派细作调查了一下刘豫的履历档案,就给他写信劝降,说,宋朝朝廷也不重用你,你何苦为他们卖命呢?你如果降了我大金就能如何如何。
刘豫一看,觉得金国人说得对。史书上说:“豫惩前忿,遂畜反谋。”刘豫是想投降,只是济南城里还有别的文武官员,特别是镇守济南的武将,他们恐怕不肯降。当时镇守济南的武将就是《水浒传》里讲的大刀关胜,据说是关云长的后代,武艺高强,这种人不好对付。他要是不降怎么办?刘豫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把关胜给暗害了,随即济南城归降了金军。金国人很高兴,让他继续做知府。
知府在宋朝是高官,他一个河北庄稼汉升到如此的高位,朝廷可谓对他是深恩厚泽。可是敌人一来,他便开城纳款,杀害忠良。当时,很多老百姓都比他气节高得多,坚持不降,顽强守城,刘豫竟派官军去镇压,很多老百姓被迫投奔南方去了。可见,刘豫是真正的斯文败类、民族败类。
完颜宗弼攻打南方失败撤军后,金国国相完颜宗望病死,完颜宗弼的上司完颜宗翰开始主持国政。完颜宗翰知道,宋朝不好灭,而中原之地又不好管,怎么办呢?这时候,底下的谋士对完颜宗翰说:“宋平之后,当援立藩辅如张邦昌者。”意思是说,灭了南宋后,应该立一个像张邦昌那样的人做我们的代理人,替金国统治中原和江南。因为金人就没想过要自己统治原来的宋统治区,他们的想法是只要把老家看好,把占领的辽国地方看好就可以了。
于是,金国人就着手挑选代理人。关于立谁为皇帝,金国君臣内部也意见不一,他们有不同的人选,有人提议刘豫,也有人提议别人。提议刘豫的是完颜昌,他是跟完颜宗弼同级的金国将领。
完颜昌为什么提议刘豫呢?因为刘豫给他塞钱了,据说送了几大车金银财宝。
这个时候的女真人,已经没有当年起兵抗辽的那种骁勇凭陵之气了。黑眼珠子盯着白花花的银子,没有不动心的。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南下,不就为了这银子、绸子和瓶子吗?完颜昌收了刘豫的孝敬,当然要替刘豫说好话了。于是他向自己的上司完颜宗翰隆重推荐刘豫,说这个人好啊,我们大军南下,他都没抵抗就开城投降了,可见他对我们金国多么忠义,立皇帝就得立这种人。
完颜宗翰因为手里有好几个候选人,故而拈须沉吟不语。完颜昌又私下找到完颜宗翰手下的第一大谋士,说,刘豫给您老也有一车孝敬,您去跟国相说说这事吧。
这个谋士就跟完颜宗翰讲了这样一段话:“方今河南州郡,官制不易、风俗不更者,可见吾君亦非贪土。”意思是说,现今河南这个地方虽然已经被我们大金占领,可是仍然沿用宋朝的那套官制,地方官员有知府、知州、知县等,而不是用咱大金的猛安谋克制,设万户、千户、百户,风俗也是依从宋朝的风俗。这说明我们皇上不想要这个地儿,只是“意欲寻邦昌之故事也”,还是想再找一个像张邦昌这样的人帮我们管理这个地方。
完颜宗翰赞同了这种说法,但他还有一个疑惑:干吗非得找刘豫呢?谋士说,现在立刘豫的呼声很高,如果别人将立刘豫的建议报告给朝廷,刘豫必然感念他的好处,到时候您就得靠边站了。完颜宗翰一听,觉得此言有理,推戴之功不能留给别人,得让刘豫对我感恩戴德。于是完颜宗翰连忙上表朝廷,建议立刘豫为皇帝。
金国中央接到这封上表,看大家都隆重推荐刘豫,就觉得此人可用,但不知道中原的读书人、老百姓是怎么看他的。最后拍板之前,还得走一个程序,调查一下民意,看看刘豫的人气到底怎么样。
完颜宗翰主持了这次调查,他派自己的手下人到刘豫所在的地方进行所谓的民调,并事先通知了刘豫。
完颜宗翰的手下人装模作样地提了几个候选人,问百姓代表们的意见,看看应当立谁。实际上,刘豫早已安排好了群众演员,询问的话音刚落,群众演员马上齐喊:刘豫当立。这样一来,刘豫做皇帝好像真是上顺天意,下合民心,众愿所归了。
于是,刘豫这个傀儡就粉墨登场了。
皇帝本应该是奉天承运,是受天命而立,但刘豫这个皇帝是金国皇帝册封的,而且在册封的诏书中明明白白地写着:“赐尔封疆,皆从楚旧。”就是说,是我给你土地让你做皇帝的,你别真拿自己当皇帝,实际上你是我的傀儡,你得弄清楚自己的斤两,行事要跟张邦昌的楚国一样。
诏书上还写有刘豫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世修子礼,奉金正朔,永贡虔诚。”“世修子礼”,意思就是说刘豫是大金国的儿子。其实论年龄,刘豫应该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差不多,但是刘豫得管完颜吴乞买叫“爹”。
另外,还得“奉金正朔”,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中国古代的皇帝最看中的就是正朔,也就是正统,刘豫必须承认金国是宗主,奉大金为正朔。所以刘豫一开始连年号都没有,用的是金太宗的天会年号。几个月后,金太宗可能感觉用天会年号会引起中原人的反感,这才允许刘豫自建年号。
最后,刘豫要“永贡虔诚”,要给大金上贡。中国古代,藩属国也向中原王朝进贡。评书演义中说,藩属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是“怀柔远人,厚往薄来”。藩属国给咱们进贡一点儿不值钱的土特产,咱们却要回赐大量的金银财宝,以示中国富强。要是藩属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那中国不就给闹得底儿掉了吗?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实际上有点儿赔本赚吆喝,只要你承认我是老大,我就给你发压岁钱,如此而已。
可是刘豫不一样,他得承认金国是老大,但这个老大不会给他压岁钱,他还得给老大交保护费。而且,金使来宣读圣旨时,刘豫不能在正殿接旨,要退到偏殿里接旨;也不能穿着皇袍人五人六地接旨,得换紫袍接旨;不论金使来还是走,刘豫都得起立问金国皇帝起居:我爸爸最近身体好吗?不问的话,就是不够孝顺。
可以说,刘豫是个不折不扣的儿皇帝。
当初张邦昌虽然也干出了僭逆之事,但他是被迫的,他哭得比出使金营的时候还惨。要不是金人以屠城相威胁,张邦昌是不会出来做皇帝的。他那个时候出来是为了挡一下,使百姓免遭荼毒。而且他始终不忘自己宋臣的身份,只当了33天皇帝,就赶紧主动将政权归还给赵氏了。
相比之下,刘豫就是跳梁小丑、沐猴而冠,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吃几碗干饭的。他真把自己当成了皇帝,竟然把供奉北宋皇帝历代祖先的太庙改成他的家庙,把自己土里刨食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的牌子全搁在里边了。
刘豫还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史书记载:“是日,暴风卷旗,屋瓦皆震,士民大恐。”意思是说,刘豫登基那天暴风骤起,吹得旗帜翻飞不已,连屋上的瓦片都震动了,百姓感觉很害怕。
中国自从汉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天呈异象,表明刘豫并不是真龙天子。据说,北京故宫太和殿正中心有一个金龙藻井,龙嘴里含了一颗珠子,如果不是真龙天子,往宝座上一坐,这珠子就会掉下来砸着他。当年李自成、袁世凯知道自己不是真龙天子,都没敢在太和殿登基做皇帝,怕宝珠掉下来砸着自己。
儿皇帝刘豫
刘豫登基时,老百姓一看老天爷都发怒了,就知道刘豫不是真龙天子,他这个伪皇帝做不长久。
刘豫可不管别人说长道短,开始过起皇帝瘾了。他先是微服出访,探察民情,其实就是逛街。他在旧货市场上看见有人在卖一只玉碗,他毕竟当过京官,见过世面,知道这是好东西,非常珍贵。于是他走上前去,拿起玉碗左端详右端详,说这东西不是民间之物,就把卖碗的人逮起来审问,问,你原来是干吗的?
那人说,我原来是当兵的。刘豫又问,这东西是哪儿来的?那人说,刨皇陵刨出来的。在当时,刨皇陵可是罪大恶极的事,那人以为自己死定了,在那闭目待死。可刘豫居然说了句,你带我去刨行吗?
原来,刘豫做了皇帝后,看到中原疲敝,好东西都让他“爸爸”给拿走了,自己没什么油水可捞了,就想到坟里去搜罗好东西。
为了刨皇陵,刘豫公开设立淘沙官,淘沙也就是刨坟。中国历史上公开这么干的人不多,因为掘坟盗墓搁哪朝哪代都是灭绝人伦的事,可见刘豫丧心病狂到了何种程度。他把北宋所有皇帝的陵寝全给刨了,连民间富户的坟都不放过,使得尸骨暴露于外。
你想,谁家子孙看到祖先暴尸于外,不得暴跳如雷、跟人拼命啊?刘豫把从坟里弄来的奇珍异宝,一部分用来供自己挥霍,另一部分则孝敬给了金国的“爹”。
当时伪齐的人民是否承认刘豫这个儿皇帝呢?而刘豫又是如何对待老百姓的呢?
一天,一个百姓喝醉了,他借着酒劲跑到伪皇宫门口大喊,刘豫,你算个什么东西?大宋官家何负于你,你竟然篡逆做起了皇帝?刘豫一听卫兵报告,马上命人出去把这个百姓杀了。
后来,又有一个前宋的进士对刘豫说,你这个君位来路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早晚有一天,金国会承认大宋,到那个时候,你将置身于何地?你得想清楚你是干什么的。金国立你,不过是为了让你帮助他们统治中原王朝,这叫“以汉治汉”,你只不过是一件工具而已。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有一天宋金两国要是议和了,你还有用吗?金国不可能同时承认齐和宋,只会从中挑一个,你说,他是挑你还是挑宋?所以我给你指条明路,你应该暗通南宋,派使臣去给南宋下书,把自己说得跟张邦昌那样,这样将来才不至于有难。
按说,这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也是在为刘豫考虑。但是忠言逆耳,刘豫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就把这个人给杀了。此后,刘豫大开杀戒,谁说他不够格就杀谁。他这么做,使自己完全失掉了民心。
史书上说刘豫“赋敛繁苛,民不聊生”。在他的统治下,税收很重,老百姓没法生活,所以都念起了旧君的好处。徽宗皇帝当年人品是差了点儿,但他弄花石纲也顶多是跟活人要钱,远远没到刨坟的份儿上。刘豫可倒好,朝棺材伸手,向死人要钱。就这么一个灭绝人伦的东西,怎么能让他做皇帝,统治中原呢?
不过,刘豫不这么做还真不行,因为他得“永贡虔诚”,不然的话拿什么给金国进贡?虽然老百姓怨声载道,可他这个儿皇帝仍旧干得有滋有味。
刘豫伪齐政权的建立,让宋高宗长出了一口气。因为赵构不是徽宗的嫡子,也不是徽宗皇帝最宠爱的儿子,本来根本轮不着他来即位,只是因为徽钦二帝被俘北上,赵氏宗室被一网打尽,他是漏网之鱼,这才继统做了皇帝。
更可怕的是,他的皇位是张邦昌给的,“大宋受命之宝”的玉玺也是从张邦昌手里接过来的。他本来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应该起兵勤王的,自己却当了皇帝。当了皇帝后,他也不提兵北上,以光复中原故土、迎回父兄。所以这个皇帝不忠不孝,不怎么样。
而且,完颜兀术一率军南下,他只知道跑,这让官员、百姓也很是看不上他。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像话,只敢在海上漂着,整整四个月不敢登陆,害怕登陆后官兵百姓捆了他去领赏。赵构就这么惴惴不安地坐在皇位上,心里很不踏实。
现在有了一个刘豫,赵构一看,老天开眼,这下好了,你们看不起我是吧?刘豫还不如我呢。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跟刘豫一比,大家就看出我是好货了吧?我的法统比他正多了。如果你们不支持我的话,那可就得让刘豫这样的人统治你们了,你们愿不愿意?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大家谁都不愿意。
于是,有了刘豫这个人,大宋军民就变得同仇敌忾,誓与此贼不共戴天,不把他灭了就对不起祖宗。这样一来,刘豫客观上等于把宋高宗赵构救了。
宋高宗很高兴,一直给刘豫写信,称对方为大齐,当然他不能表露出自己的兴奋。而对金国来讲,立刘豫做这个傀儡皇帝,完全是下了一着臭得不能再臭的棋,得不偿失,有百弊而无一利。
金人册立刘豫做皇帝是一步臭棋,有百弊而无一利。为什么这么讲呢?
首先,这事在金国朝廷内部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女真人口很少,起兵时兵不满万,而金国之所以能够势如破竹地灭辽灭宋,降兵降将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女真官员士兵的构成,实际上有四种人:首先是女真贵族,这是本家骨肉;其次是渤海人,跟女真人是一个祖宗,唐朝的时候都被称为靺鞨;然后是契丹人,也就是辽国的降兵降将;最后才轮到宋朝的降兵降将。
如今,这个傀儡皇帝,女真人没当上,表亲渤海人没当上,灭宋有功的契丹降兵降将没当上,反而弄一个什么都不是的汉人来当。可想而知,在金国朝廷内部,这件事儿很成问题。
当时,渤海一个名叫大托卜嘉的万户就在朝廷上公开发牢骚:“某,辽之大臣,渤海之大姓,曩者大金见招,许以开国辽东,累载从军,披坚执锐,今虽一郡之安,亦不可得。豫不过山东郡守,势孤而降,乃当是任,岂不负我哉!”意思是说,当年我是渤海的大户、辽的大臣,金国人一招降我就投降了,跟着太祖、太宗在辽东开国,几十年出生入死,连个郡守都没当上。而刘豫这个山东郡守,是被逼无奈才投降的,他尺寸之功未立就做皇帝,这多让我们寒心啊!
很多金兵金将都有这种情绪,甚至认为自己流血出力其实都是在为刘豫效力,而不是给大金国卖命,感到屈辱、不甘心,想甩手不干了。这种情绪一蔓延开,影响到了金军士气,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
另外,宋朝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最危险的关头,再不抵抗就要灭亡了,所以要为生存而战。但是宋朝将领和士兵都知道,金军乃虎狼之师,起兵时兵不满万,就把幅员万里的辽国给灭了,宋朝的羸弱之师根本打不过金国。可是,朝廷养兵千日,总不能老让老百姓指着脊梁骨骂啊!
现在好了,有了刘豫这么一个众矢之的,大家就有了一个发火泄气的靶子。打不了金国,我还打不了伪齐吗?按照评书演义里的说法,我打不过关张,还打不过刘备吗?青龙偃月刀我打不过,长矛我打不过,双股剑我还打不过吗?
这样一来,宋军齐心协力要打伪齐,战斗力自然就提升了。
伪齐第一次入侵南宋,就被岳飞和韩世忠打了个人仰马翻,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刘豫只得赶紧向金国朝廷请求援兵。
刘豫的援兵请求让金国君臣犯难了:帮他吧,他就是这样的货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可是不理他,他就完了,就没法以汉治汉了。君臣争论了半天,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还得出兵帮助刘豫。
接下来的问题是,让谁去呢?最后,金太宗点名让完颜兀术去支援。因为他熟悉南方地形,连明州都去过,虽然黄天荡一战差点儿回不来,最后不还是回来了吗?即使韩世忠再在黄天荡拦截他,他也知道应该挖哪儿出来。
完颜兀术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百战名将,但他一听这事,面露难色:怎么又让我去啊?南方那边我实在是有点儿忌讳,有点儿害怕。
但是君命难违,完颜兀术不能不去。于是他就开始提点部队:这个千户、那个百户,跟我一块儿出兵。
金国女真人实行“猛安谋克制”,百姓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兵民合一。“猛安”相当于千夫长,就是千户的首领;“谋克”相当于百夫长,即百户的头目。让千户、百户出兵,其实就是让他们领着自己手下的部队一起出征。
这时候,距离金国建国不过短短二十余年,但当年“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的金军,居然普遍出现了畏难情绪。据说当时有一个叫斜也的千户,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知州,从五品的官员,为了躲避出征,居然装死,用衣服裹了一块木头,弄个棺材给埋了,插上墓碑,上面刻上“斜也之墓”,又把自己的腰带挂在墓碑上,让老婆孩子跪在墓前哇哇哭。等朝廷来调兵,家人就汇报说斜也死了,都已经发丧了。斜也从此隐姓埋名,过起了太平日子。
由此可见,金军此时的士气已经不比当年了。
完颜兀术也不愿出兵,他是硬着头皮领军南下的,不想这次麻烦大了,又跟自己的老对手韩世忠碰上了,又被打了个一败涂地。
原来,高宗皇帝听说金齐联军来攻,很是担心,害怕又要扬帆出海,颠簸海上,于是赶紧派人去议和。议和的两个使臣经过韩世忠的军营时,韩世忠心生一计,把两个使臣留了下来,说,你们不用着急,吃完饭再走,也顺便检阅一下我的将士和骏马,看看我的军容和军威。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韩世忠假装很不高兴地说,本来这一仗我是可以成功消灭金贼的,可皇上非让我退兵,说着把皇上的金牌谕书拿了出来,又说我的部队现在正在过江撤兵,既然你们着急去金营谈判,我就不远送了,我得退军去了。
于是,两个使臣就辞别韩世忠,去了金营。两个使臣一走,韩世忠马上命令士兵出发,直奔今天扬州西北的大仪镇,在一片沼泽地附近埋伏下五路军马,只等金军上钩。
两位宋使到了金营,金国的先锋官就问,你们韩爷究竟有多少兵马啊?因为韩世忠曾用八千人挡住了梁王完颜兀术的十万大军,所以金人都很惧怕他。两个宋使是文官,不知道是因为比较直率,还是被吓得不敢说谎,张口便说,韩世忠本来就没有多少兵,我们皇帝又把他的兵往回调,防务基本上是比较空虚的。金国的军官一听这话,心想真是太好了,应该立刻起兵攻打韩世忠。
这就是韩世忠的高明之处,他料到这两个宋使到了金营,一定会被盘问,他们胆子又小,告诉他们实情的话,一问就全吐露出来了,索性连他俩一起骗了,说自己要撤兵,都用不着教他们打死不说,反正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知道的“实情”。情况果然不出韩世忠所料,金军很快就出兵来攻,正中韩世忠的埋伏。
宋军埋伏的地方是一片沼泽地,金国的骑兵一冲进来,结果可想而知。而且韩世忠埋伏了五路军马,金军不论往哪个方向跑都跑不掉。韩世忠的亲兵个个手持长刀大斧,上砍人头,下砍马腿。金国骑兵一陷入沼泽地,不是九死一生,而是十死没生,全军覆没。
大仪镇一战,金军的先锋部队惨败。南宋认为这场战斗是“中兴十三处战功”中最大的一场。前面提到的吴玠、岳飞,都是战功赫赫的名将,韩世忠因黄天荡一战也是名震四方,可惜最后功亏一篑。但是这一仗大获全胜,金军的先锋部队基本上都被消灭了。
韩世忠又趁机掩杀追击金军,收复了很多州县。
金军的先锋惨败后,完颜兀术非常恼怒,自己两次都败给韩世忠,觉得实在是面上无光,于是纠合主力,准备跟韩世忠决一死战。
完颜兀术这次格外小心谨慎,心想,我不进江,我绕着沼泽走,不会再上你韩世忠的当了。我跟你在平原上打仗,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这时,完颜兀术手下的大将韩常就劝他说:“今士无斗志,过江不叛者独常尔,他未可保也。”意思是,现在当兵的都不愿意打仗了,后勤给养又被宋军切断,归师没有退路。咱们现在如果要过长江,您手下这帮将领,不叛变的只有我韩常一个人,其他人都靠不住,所以现在过江太危险了。
韩常这话是有道理的,率军深入乃兵家之大忌。《孙子兵法》上讲,在敌国领土上作战,时间千万不能长,兵贵速而不贵久。完颜兀术本来是咽不下自己老输给韩世忠的这口气的,但他觉得韩常忠心耿耿,而且说得也不无道理,就决定不打了。
但不打总得有个借口,大军气势汹汹出兵了,难道一阵败下就不打了?何况同盟军齐国还在一鼓作气地往前打,如果这就撤兵又怎么交代呢?完颜兀术不免有些为难。
这时候,国内有专使传来一个好消息,至少对于完颜兀术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太宗皇帝病危。完颜兀术一拍大腿说,撤!皇上都病危了,这仗还打个什么劲儿啊?咱得赶紧回去,万一皇上驾崩了,身边没人可不行,咱得回去奔丧。
其实奔丧是次要的,抢班夺权是最主要的。完颜兀术是太祖第四子,金国初年是“兄终弟及”,皇帝哥哥死了,弟弟继承皇位,太祖完颜阿骨打传位给太宗完颜吴乞买,再传就应该是完颜吴乞买的弟弟。完颜兀术倒不是非要当皇帝,但是也得回去占个好位置,不管是丞相还是都元帅,总要占上一个。
完颜兀术一撤,齐军一看帮手没了,连百战百胜的金军都让韩世忠打成那样了,知道自己再去也是送死,于是也撤了。这一下,南宋的腰杆就硬多了: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在战场上打败金军了,看来金军没什么可怕的!
可能是因为害怕得罪金国,以前宋高宗对于金国册立的伪皇帝刘豫“含情脉脉”,尊称伪齐为大齐。而且投降刘豫的宋朝官员留在东南的家属,也没有受到任何牵连,朝廷还按原来的品级给这些家属发放官俸。之所以这么做,当然是希望那些官员有朝一日弃暗投明,实际上就是朝廷在搞统战。
大仪镇一战以后,南宋腰杆硬了,史书说“暴刘豫罪逆以励六师”。朝廷明发上谕,刘豫奸贼篡权,中原军民有擒刘豫来献者,重重奖赏,节度使、万户侯、银绢、土地、房屋、耕牛,这些东西随便挑。这样,宋军的士气更加高涨,将士们更愿意去作战了,而刘豫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
完颜兀术回师后不久,太宗完颜吴乞买就驾崩了,太祖完颜阿骨打的亲孙子完颜亶继位,就是金熙宗。
完颜亶这个人倾心汉化,熟读四书五经,还会作诗。女真的老臣们都说,完颜亶看上去宛若一汉家少年天子。完颜亶认为女真族野蛮、没文化,只会快马弯刀,虽然能马上打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所以他看不起本民族的戎马英雄。对于中原,他在心理上多少有点儿亲近感,不像金太宗那样恨宋朝,总想把宋朝灭掉。
这时候,金国群臣也看到灭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主张跟宋朝议和的人也越来越多。宋金的形势由此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以议和佐攻战,开始由战向和转化。
可是刘豫没有看出这一点,或者说,他即便看出来了,也装作没看见。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于以汉治汉,如果宋金议和,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刘豫任命自己的儿子为大元帅、行军大总管,率三十万大军南侵,准备一举灭掉南宋。
高宗皇帝一听伪齐倾全国之兵来犯,第一个反应就是上船,跑!他三十万大军来,我避其锋芒,没必要跟他们拼命。钱塘江随时准备着两百只船,舟山群岛又有粮草,这次跑就不会穿草鞋、啃炊饼了,也不至于吃顿橘子就过大年了。
群臣见此,赶紧力劝:咱们现在跟当年不一样了,金军来了咱跑,齐军来了咱能跑吗?咱必须跟齐军死战。
刘豫也知道,光凭自己的力量攻打南宋,是非常困难的,于是他又去向金国求援。
刘豫跟金国说,我要去跟宋军决战,灭掉南宋,希望陛下能够出师助我。宋朝不是您的心腹大患吗?我帮您灭了它。
金熙宗召集文武百官廷议,经过一番争论,最后不出兵的意见占了绝对上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女真大臣们的意见是这样的:先帝立刘豫原本是想让他保境开疆,保住我们给他的领土,最好能再占一点儿回来,使我大金休养生息,不动兵戈,这是他的本职工作。谁知刘豫进不能取,退不能守,开疆就更别提了,每次都是惨败而回,连他自己的地盘都快守不住了。兵连祸结,没有止期,他还不识趣,整天打仗,一打就劳烦我们大金相助。
如果他让咱出兵咱就出兵,最后会出现一个什么结果呢?“战胜则刘豫收其利,战败则大金受其弊”,打赢了,好处全是刘豫的;打败了,金国跟着受损失。我们何苦给人家干这种火中取栗的事儿呢?这赔本的买卖绝对不能干。
再说,这傀儡刘豫,本是我们大金养的一条狗,我们让他冲谁叫,他就该冲谁叫,我们让他什么时候叫,他就该什么时候叫,我们让他咬谁,他就该咬谁。而现在他是自己想咬谁就咬谁,被人家踢了还回来找我们,让我们给他出气。为一条狗跟邻居吵架,犯得着吗?
金熙宗刚即位不久,没有什么军事斗争经验,一听文武百官都这么说,就指派皇叔完颜兀术提兵做后援,其实就是摆摆样子,事实上按兵不动。
伪齐的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宋军一看,你干老子都没来,就你刘豫也敢出兵?而且天子明发上谕,杀掉或者擒获刘豫有重赏,这回不光是保家卫国的问题了,还能有收获,你想宋军能不玩儿命打吗?一下就把伪齐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我们来分析一下宋金之间的形势变化:原来是金军要收获,宋军一味逃跑;后来是金军要收获,宋军要保命,双方僵持着;现在是宋军不仅能保命,还能有收获。所以,宋军实力有点儿向金军那个方向发展,金军实力有点儿向宋军那个方向变化,这时候,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接近了。
有人认为金弱宋强的形势已经出现,但是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判断金弱宋强,要看从哪个角度讲,经济文化方面不用说,但军事力量上就很难说了,毕竟南宋在跟金国对峙的一百多年间很少打过胜仗。但是这个时候,双方的军事力量最起码不会像当年金军南下时差距那么大了。而这次打的是刘豫,还能有战利品收获,所以宋军士气高涨,把刘豫打了个惨败而归。
这时候,刘豫军中很多原来南宋的将领内心开始发生了动摇:以前宋高宗皇帝给他们来诏书封赏,他们接受;大齐皇帝给他们来诏书封赏,他们也接受,完全是首鼠两端,看哪边强,就往哪边倒。现在形势已经明朗,还是宋朝强,倒向刘豫是没有好下场的。而且向宋高宗称臣,是做奴才,可向刘豫称臣,则是做奴才的奴才,那是奴下奴,何必干这种事儿呢?
因此这个时候,这些将领决心忠于大宋,如果再站错队,最后就可能跟着刘豫被一锅端了。这样一来,形势对宋越来越有利。
刘豫惨败,金国人开始考虑:刘豫当了八年的皇帝,给我们大金国添了八年乱,他这个代理人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
这个问题在金国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结果,当年力主立刘豫的完颜宗翰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了,刘豫失去了靠山。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金熙宗完颜亶继位后,完颜宗翰仗着自己有拥立之功,又是皇叔,所以跋扈不臣。这样一来,朝中形成了争权夺势的两派,一派以完颜兀术为首,另一派以完颜宗翰为首。
最后,完颜宗翰的一个亲信,就是当年收了刘豫一车财宝、劝完颜宗翰赶紧立刘豫的那位,因贪赃罪名被抓捕入狱,并被处死。完颜宗翰受到牵连,也被囚禁致死。完颜宗翰是吞辽灭宋的开国名将,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于内部的斗争中。金跟宋在这一点上很相似,都存在权力斗争的问题。
完颜宗翰这派一失败,刘豫自然就该倒霉了。
当初支持刘豫的,本来还有完颜昌。但刘豫是个典型的小人,他把完颜昌也给得罪了。当初完颜昌推荐立刘豫当皇帝,但最后起关键作用的是完颜昌的上级完颜宗翰,刘豫一看完颜宗翰的大腿比完颜昌粗,于是他就抱住完颜宗翰的大粗腿,不再理完颜昌了。再有财宝就直接送给完颜宗翰,没有完颜昌的份儿了。
一次,完颜昌跟宋朝打了败仗,回军的时候经过刘豫的地盘。完颜昌打了败仗本来很需要人安慰,而且征尘未洗,一身疲倦,就派人去给刘豫传话,让他准备好馆驿、酒筵,烧上洗澡水,也好抚慰一下军士。
没想到刘豫不但没让人准备,居然还派人跟完颜昌说,如今不比当年了,我已贵为天子,不宜再与将军相见了。就算咱俩见了面,也不能行平行之礼,因为我是大齐国的皇帝,你不过是金国一员武将,我能给你作揖吗?
一听这话,完颜昌气得差点儿从马上掉下来,心想,好你个刘豫,你只不过是我们金国的一条走狗,现在居然敢这样对待我!我能立你,就能废你,你给我等着!
完颜昌恨恨而去。回去以后,他的第一要务不是灭南宋,而是处心积虑灭刘豫,他要让刘豫这个奸诈阴险、背信弃义的小人没有好下场。
据说,这时候岳飞用了一招反间计,让奸细给刘豫送了一封装在蜡丸里的密信,送信途中故意让金军逮着。
信里说,我们照商量好的,一起把完颜兀术干掉。皇帝都已经恩准,事成之后,给你高官厚禄,赦免你叛逆之罪。
金军把信递交给完颜兀术,完颜兀术大惊:竟然还有这种事!赶紧把这封信送给金国朝廷。金国朝廷只有一句批示:刘豫必除。
这真是堪比“蒋干盗书”了!完颜兀术是百战名将,能不知道这封信是假的吗?真的假的有时并不重要,他跟岳飞有一种默契,岳飞想除刘豫,他也想除刘豫,对他来说这封信来得正好。
金国君臣其实也都知道,谁投降宋朝都有可能,就刘豫不可能。刘豫在金国这儿是大齐的皇上,他降了南宋能做什么?多大的官比得上称孤道寡、三宫六院的皇上?只是大家这时候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于是,除掉刘豫这件事儿就定了,由完颜兀术负责执行。
完颜兀术带着三十余名骑兵到了刘豫驻地,先宣读圣旨,历数刘豫的罪过,然后封了刘豫的府库。刘豫做伪皇帝时,虽然年年跟宋朝打仗,还得给金国纳贡,但完颜兀术还是从他的府库里抄出不少东西:黄金120万两、白银1600万两、米90万斛、绢270万匹、钱近1亿贯。短短的八年时间,刘豫居然能攒下这么多东西。可见他刨坟盗墓功夫之高,搜刮财富之不遗余力。但是他费尽心机聚敛的钱财,最后都归了大金。
刘豫被废为蜀王,随即被押解出京。押解人就是完颜昌,估计他是主动请缨来干这个差事的。刘豫觉得自己很冤,就跟完颜昌讲,我父子无负大金,什么错也没有,为什么落得这个下场?望元帅乞怜。
完颜昌冷冷地看着刘豫,声音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刘蜀王啊刘蜀王,你还不知错?你看当年宋钦宗被俘北上,出京的时候老百姓可是焚香燃顶送别,号哭之声直达天庭。你看你出京有一个人送吗?估计有的话也都是扔石头的。人家祖坟都让你给刨了,这会儿心里正痛快着呢!你看看你把这个国家治理成什么样了?
刘豫一听,没话可说了。最后他被押到内蒙古的巴林左旗,后来又被改封为曹王。虽然是王爵,但跟徽钦二帝的待遇差不多,让他自己种地,这不正是他的老本行吗?刘豫也真是没皮没脸、寡廉鲜耻,又活了九年才死。
刘豫被废后,宋金双方就有了议和的可能。